歷史上的哪吒
㈠ 歷史上的哪吒是真實存在的嗎
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會有一位少年英雄,我覺得最出名的就是哪吒了,哪吒是一位神話傳說人物,活躍於各個神話電視劇中比如《封神演義》《西遊記》和《三教搜神大全》等等。但是我對於哪吒的印象還是出於看動畫版的《少年英雄小哪吒》,一條紅絲巾,頭上兩個用黃色頭繩扎的沖天小辮,手上戴著手環手裡拿著金剛圈腳下踩著風火輪,好一英姿少年!
㈡ 歷史上真有哪吒這個人嗎
沒有,哪吒是中國古代神話人物。
哪吒是以「努扎爾」和「那吒」為原型上加工改撰而成的宗教神仙,從古波斯拜火教傳到印度,再從古印度佛教傳到中國。先是有民間傳說,後又出現在戲曲和小說中,中國道教的哪吒即由此流變而來。
在《西遊記》里的哪吒身為如來的義子(以佛為父)和半弟子,金吒和木吒也是佛家弟子,三太子哪吒作為玉帝的三壇海會大神,執掌天庭兵權。
(2)歷史上的哪吒擴展閱讀
哪吒的法術和神器
(1)三頭六臂:是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哪吒三太子的神通,能變成三個腦袋和六條手臂,可手持六件兵器攻擊敵人。哪吒施展此法術時,手上都拿著降妖伏魔的神器,威力無窮,象徵著神通廣大、法力高強。
(2)風火輪:是哪吒的法器,是由哪吒的師傅太乙真人幫哪吒恢復人身後送給哪吒的五寶之一。之所以稱為風火輪,因為左輪生風,右輪噴火,可踏在腳下作為交通工具,上天入地,速度極快。
(3)乾坤圈:為哪吒出生時持有的兵器之一,曾用來殺死東海龍王的另一三太子。有強大殺傷力,也是哪吒恢復人身後,師傅太乙真人傳授給哪吒的五寶之一。金色鐲子,會變化,可大可小,投擲攻擊,力量巨大,百發百中。
(4)火尖槍:槍身一丈八長,共有兩挺,為太乙真人所授。在西遊記中,紅孩兒以火尖槍為兵器。
(5)打仙金磚:純金打造,磚形,投擲攻擊敵人。
(6)九龍神火罩:是中國古代傳奇小說《封神演義》中描寫的一件道家法寶,元始天尊的法器,後授予其弟子太乙真人,再由太乙真人授予弟子哪吒。罩內有九條火龍,火龍噴出來的火是三眛真火,可以把妖精燒成原型,曾燒過石磯娘娘。
㈢ 歷史上有哪吒這個人嗎
歷史上和神話中的托塔天王
托塔天王,姓李,名靖,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陜西人,是唐初名將,唐太宗時任兵部尚書,因為他戰功顯赫,故死後封為「衛國公」,又因死後經常顯靈,為百姓救危解厄,百姓為其建廟供奉,於是道晚唐時候,李靖漸漸被神化了。托塔天王是印度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聞天王,傳入中國之後受到中國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影響而表現出了顯著的中國文化特徵:身穿鎧甲,頭戴金翅烏寶冠,左手托塔,右手持三叉戟。塔是佛教的象徵,一般的寺院都有塔,是佛門安置經文、佛物和舍利子(得道高僧圓寂後火化的遺留物)的地方。唐僧經常訓誡悟空說的「救人一命,生造七級浮屠」的「浮屠」就是指塔。
在中國的佛門中,北方的多聞天王,就是「托塔李天王」的前身。
http://ke..com/view/122068.htm#2
哪吒是否有原型?
http://ke..com/view/15967.htm
【佛教中的哪吒】
在佛經中哪吒是梵文 Nalakuvara 的音譯之略。相傳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之子,是佛教護法神之一。毗沙門天王有五子(一說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除了三太子哪吒之外,二太子獨健也是神通廣大,母親是吉祥天女,姊妹也是天女,屬佛門中之豪門之家。
【哪吒的最早記載】
根據學者們考證,哪吒最早寫作那吒,更多出現在唐代及此後與毗沙門有關的佛經中。「哪吒」是一個異國語音的名字,也就是說他並不是中國本土所產的。原來,哪吒的確是一個舶來的神名。他本是佛教中的一個神,在唐以前,我國尚無關於「哪吒」的任何記載。如此說來,「哪吒」的進口當屬唐代,經以後歷代文人的演義,才形成如今天我們所知之形象。
唐代僧人大廣智不空翻譯的《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稱哪吒為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子。還有其它的唐代佛經文獻中出現的關於哪吒的記載,如「爾時哪吒太子,手捧戟,以惡眼見四方」,「哪吒捧塔隨天王」……從這些佛經不甚詳細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關於他的事情,如他的身世,他的角色。
由於唐代崇佛風氣興盛,佛經故事中的這位天王的第三子的事跡,便廣為傳播了,開始成為唐代筆記小說的人物。如唐玄宗朝《開元傳信記》里就記載了宣律和尚路遇哪吒的故事。這應是除佛經之外,唐人筆記小說中記載哪吒事跡最早的一個故事了,不過承襲之跡非常明顯。
㈣ 歷史上有「哪吒」這個人嗎
沒有
根據學者們考證,哪吒最早寫作那吒,更多出現在唐代及此後與毗沙門有關的佛經中。「哪吒」是一個異國語音的名字,也就是說他並不是中國本土所產的。原來,哪吒的確是一個舶來的神名。他本是佛教中的一個神,在唐以前,我國尚無關於「哪吒」的任何記載。如此說來,「哪吒」的進口當屬唐代,經以後歷代文人的演義,才形成如今天我們所知之形象。
唐代僧人大廣智不空翻譯的《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稱哪吒為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子。還有其它的唐代佛經文獻中出現的關於哪吒的記載,如「爾時哪吒太子,手捧戟,以惡眼見四方」,「哪吒捧塔隨天王」……從這些佛經不甚詳細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關於他的事情,如他的身世,他的角色。
由於唐代崇佛風氣興盛,佛經故事中的這位天王的第三子的事跡,便廣為傳播了,開始成為唐代筆記小說的人物。如唐玄宗朝《開元傳信記》里就記載了宣律和尚路遇哪吒的故事。這應是除佛經之外,唐人筆記小說中記載哪吒事跡最早的一個故事了,不過承襲之跡非常明顯。
㈤ 哪吒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
神話故事裡面的人物,可能真的有過類似的人存在過,不過年代久遠,已經無從考究了
㈥ 歷史上是否有神話傳說中的哪吒此人
哪吒(漢語拼音: nézhā),亦作那吒,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人物之一。哪吒信仰興盛於道教與漢族民間信仰。在道教的頭銜為中壇元帥、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三壇海會大神等,俗稱太子爺、三太子。對於其角色的記載源於元代《三教搜神大全》,活躍於明代古典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一般俗稱《封神榜》)等多部文學作品中。哪吒一說源於印度與佛教,一說源自於古波斯。
㈦ 歷史上有哪吒嗎
當然沒有.
哪吒,一個頂天立地的神話英雄,一個躍然於書本上的民間傳說。
哪吒的前身是靈珠子,他投胎轉世三年半的時間而成了現在的哪吒,所以他身上的法力以及外貌跟他的前身未發生任何變化。
生來就擁有神奇的力量,但一直在危險環境中成長。
他勇敢,善良,好動,直性子。這是他天生的性格。而更多是他從成長的過程中學到的。母親教給了他善,而姬發帶給了他信仰。
他身上有許多孩子身上都有的毛病,也有許多孩子身上都有的優點。正因為如此,他的成長過程才顯得更可親。
又作「那吒」。源於元代《三教搜神大全》。明代古典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中人物。
《西遊記》講的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形似少年,但神通廣大。曾參與討伐孫悟空,但大敗而歸。《封神演義》說:一日哪吒去東海沐浴,因將太乙真人所賜寶物「乾坤圈」置水中玩耍,東海龍宮搖動不已。龍王急忙差巡海夜叉察看,惹火哪吒被打死。後來龍王三太子敖丙調集龍兵與之大戰,被哪吒打死。龍王秉奏玉帝,捉拿其父母。哪吒又在天宮門前痛毆之。後為表示自己的作為與父母無關,便拆肉還母,拆骨還父。死後,其師傅太乙真人把哪吒的魂魄借蓮花為之而復活。又賜給他火尖槍,腳踏風火輪。後助姜子牙興周討伐紂王,戰功顯赫。
在佛經中哪吒是梵文 Nalakuvara 的音譯之略。相傳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之子,是佛教護法神之一。
㈧ 歷史上真的有哪吒這個人嗎
四川新聞網-綿陽日報訊
12月9日,江油「哪吒文化」專題片在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黃金強檔節目中向海內外播出以後,引起了廣大觀眾的極大興趣,一時間,前往「哪吒文化」的發祥地——江油市城塘關參觀訪問的中外遊客絡繹不絕。
哪吒出生在江油市城塘關,完全是有充分的歷史資料和文物遺存可以證明的。為了尋訪「哪吒文化」,我們在一個天朗氣清的日子,專程從江油城區乘車北行14公里到達大康鎮,再沿盤山公路蜿蜒前進約3公里,來到了山頂一處水塘邊,這兒不顯眼地豎立著一塊小石碑,上刻似隸似楷四個大字「城塘關界」(清《康熙字典》出版前用字不規范,亦作陳塘關),頭挽發髻,身著白色道服的劉至元老道長熱情地介紹說,這石碑是去年才從水塘中打撈出來的,不知刻自何年。再沿公路上行約50米,便見一條寬約四五米,長約800多米的較為平坦的走道,當地人稱「跑馬梁」,說是當年城塘關總兵,哪吒的生父李靖閑時溜馬的地方。走道的右手邊是陡峭的山坡,從此俯視山下,數十平方公里的土丘、樹林、塘埝、田地、水渠、農舍、小路和大道盡收眼底,真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感。走道左側是層層向下的梯田坡地,水田中還留著密密麻麻的谷樁和一捆捆稻草,相傳這是城塘關將士操練之地,原本為三四平方公里的大平壩,由於三千多年的地質變化,逐步形成了窩凼。跑馬梁盡頭左邊,匍匐著一尊餐桌大的石龜,正昂頭舞爪向北方爬去。龜背上馱著一座高約2米、寬1米的大石碑,碑上刻著「城塘關」三個雄渾的行楷大字。從石龜前左轉步入一條小路,前行約50米,便見一排青瓦火磚平房前一口古井,井口長滿了苔蘚和蕨類植物,探視井底,一股清新甜潤的香氣沁人心肺,精神為之一振,喝上兩口,忙道:「舒服極了!」劉道長為我們打上井水後手扶著軲轆說,清代的《江油縣志》就寫有這口井,說它「隨涪水清濁」,現在,山上如久不下雨,只要七八百米的山下涪江漲水變混(渾),井水也要隨江水顏色變化,這井水可能直通300多公里遠的松潘縣雪寶頂涪江源頭。劉道長還說,相傳古時候山上有9口水井供駐軍取用,現僅發現3口,另一口在兩米遠石坎下的稻田邊,果然還依稀可見井蓋,還有一口在以東約七八米處的菜地中,夏天山下漲水季節,菜地中要噴出碗口大,一兩尺高的水柱。驚嘆之中,劉道長取出一張城塘關原貌示意圖(彩色照片)接著介紹說,城塘關在鼎盛時期,從界石處由西向東約1公里長、七八百公尺寬的山坡平地上,曾建有山門、靈祖樓、斗姥殿、八仙殿、坤元殿、軒轅殿、伏羲神龍殿、三清殿、玉皇樓、太子宮、觀音閣、送子殿和高堂觀等主體建築,供奉著365位神象,還有華表、戲台、客堂、齋堂和單房等30多間生活用房。山上原有三四十座歷代古碑,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被移作它用,其它宮觀房舍也年久失修,逐步湮沒。改革開放後國家政治開明,當地信徒於1992年後在原址上重建了哪吒殿(太子宮),1998年,他從遂寧縣長樂觀回到城塘關,一邊宏揚道教,一邊用中草葯偏方為人義務治些疾病,受到群眾尊敬,紛紛捐資建廟,四年多來已集資30多萬元建成了三清殿,目前正在重修觀音殿,計劃之後再建玉皇樓。說到這,劉道長向東側一指,我們順著手指方向看去,不遠處的凹形山窩里,果然矗立著一座面寬20多米,分為7間的黑白色高大建築,雖僅初具規模,但在綠樹掩映下仍顯出幾分莊重、神秘。然後,我們沿「三清殿」左側林間鳥道登上了大殿後山頂上的玉皇樓遺址,在野草樹叢中尋覓時,竟意外地發現了四根石柱在地平上的斷層面,連接四個點剛好呈現一個長方形,傳說這里曾建有玉皇樓是言之有據的。接著,我們又沿著起伏的山脊南行50米,來到另一個小山包上,山頂是籃球場大小一塊平地,站在地邊向東望去,山下武都壩子里的江河、公路、街道、廠房、田地和水渠一覽無遺,歷歷在目,由此,我想起了清代江油知府沈銳先生的一句古詩——「欲問禪關尋吏隱,紅塵又逐馬蹄忙。」正思度間,劉道長指著山腰一處較平坦的樹叢中說,那是李靖總兵府所在地,我們現在腳下這地方,民國時還有殘缺的城牆,側邊造有「箭樓」,歸哪吒習武之用。再轉身進入幾年前重建的哪吒殿里,只見約兩米高的哪吒塑像高居正中,小英雄左拳緊握,右手高舉乾坤金圈,似乎要砸碎人間一切邪惡。塑像後上方高掛著一塊長約2米、寬約0.6米的大紅綢布橫幅,上綉「護國佑民」四個金色大字,至此,筆者頓時開竅,小英雄哪吒幾千年來受人喜愛,香火不斷,原因正在這里!
由上可以證明哪吒是存在的
㈨ 歷史上真實哪吒的資料
哪吒極可能是個外國「進口」的神名,但他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哪吒,在佛經中哪吒是梵文 Nalakuvara 的音譯之略。相傳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之子,是佛教護法神之一。毗沙門天王有五子(一說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除了三太子哪吒之外,二太子獨健也是神通廣大,母親是吉祥天女,姊妹也是天女,屬佛門中之豪門之家。
墨香俠士謹獻
㈩ 歷史上真的有哪吒這個人嗎
這是整個哪吒傳說中最難以讓中國人理解和接受的部分,明顯有悖中國人推崇的幾千年的倫理綱場。但這個傳說卻間接地提供了哪吒一位來自其它古老民族的證據。然而縱觀哪吒崇拜的發展和演變,這一切似乎並沒有影響到中國人對於它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