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上的趙雲

歷史上的趙雲

發布時間: 2021-07-31 21:18:41

⑴ 求歷史上趙雲的真實記載

1、原文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先主入蜀,雲留荊州。

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成都既定,以雲為翊軍將軍。

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穀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

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七年卒,追謚順平侯。
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謚。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蔣琬、費禕荷國之重,亦見謚;陳祗寵待,特加殊獎,夏侯霸遠來歸國,故復得謚;

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雲乃追謚,時論以為榮。雲子統嗣,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次子廣,牙門將,隨姜維沓中,臨陣戰死。

2、翻譯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縣人。他本是公孫瓚的部下,公孫瓚派劉備與田楷共同抗擊袁紹,趙雲隨同前往,為劉備掌管騎兵。

當劉備被曹操追逼至當陽長阪時,劉備舍棄妻兒向南逃走,趙雲身裹劉備的幼子,即後主劉禪,保護甘夫人,即劉禪的母親,捨命拼殺使他們母子倖免遇難。後趙雲被升遷為牙門將軍。

劉備率軍入蜀,留趙雲鎮守荊州。劉備從葭萌回攻劉璋,召諸葛亮前往。諸葛亮率領趙雲、張飛等沿長江逆流而上,平定沿途郡、縣。

至江州後,諸葛亮分派趙雲率領一支軍隊從岷江直上江陽,與諸葛亮會師成都。成都平定以後,劉備任趙雲為翊軍將軍。

建興元年(223),趙雲被升任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爵為永昌亭侯,隨後又升遷為鎮東將軍。建興五年(227),趙雲跟隨諸葛亮駐守漢中。

第二年,諸葛亮出兵伐魏,揚言從斜穀道出兵,魏將曹真急調大軍前往抵禦。諸葛亮命令趙雲與鄧芝前去斜谷抗擊曹軍,自己則率領大部隊進攻祁山。

趙、鄧兵力弱小而敵軍兵多勢眾,故在箕谷受挫,但他們隨即收整人馬固守險要,終於避免慘敗。軍隊退還漢中後,趙雲被貶為鎮軍將軍。建興七年(229),趙雲去世,被追謚為「順平侯」。

(1)歷史上的趙雲擴展閱讀: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趙雲以一個濃眉大眼,闊面重顏,相貌堂堂的英氣少年形象出場。他一登場即和河北名將文丑大戰,救了公孫瓚,曾和多名三國名將對戰,沖鋒陷陣罕見敗績,長坂坡救阿斗時,連續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

智取桂陽時,更是展現了他過人的機智和出眾的謀略。隨諸葛亮弔祭周瑜時,因趙雲帶劍相隨,吳將無人敢動諸葛亮。漢水救黃忠時,讓魏國名將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敵。

劉備去世之後,曹魏五路犯蜀,趙雲把守陽平關,一將當關,萬夫莫開。七十幾歲時仍為蜀漢先鋒,陣前力斬被作者稱為「有萬夫不當之勇」的西涼大將韓德一門五將。

《三國演義》中劉備為漢中王時封趙雲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五位將軍為蜀漢的「五虎上將」,五虎將之名因此成為人人朗朗上口的三國勇將代名詞。

而趙雲又有許多機智應變、忠君為民的出色表現,因此在《三國演義》中的趙雲,其形象是文武雙全、近乎完美無缺的。死後被後主追封大將軍,謚順平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雲傳

⑵ 歷史上真正的趙雲張什麼

「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好像古代所有的名將都逃不出一個怪圈,功成名就之後,都會被君王所猜忌,而落得被宰殺的下場。三國時期,十八路諸侯紛紛起兵,群雄逐鹿,這是個英雄井噴的年代,作為蜀國的一個名將,趙雲的名氣雖不及諸葛、劉備之人,但他的英雄氣概依舊力拔山河。

趙雲是劉備手下的五虎上將之一,劉備的五虎上將分別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人。趙雲僅次於關羽、張飛,可見其武力定不差。但是趙雲的名氣卻遠遠比不上關羽、張飛,甚至謀臣諸葛亮、郭嘉等人都比趙雲受關注度多太多了。這個在蜀國戰斗的英雄,他或許並不想受到太多的關注,盡忠竭力,便是他最大的職責。

《三國志·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趙雲傳記及其裴注原文: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趙雲不管在三國里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才,他不僅武藝高強還具有謀略,在三國是個難得一見的人才。趙雲,字子龍(?——229),漢末三國常山郡真定人,漢族。初從公孫瓚,後追隨劉備。曹操取荊州時,劉備敗於當陽縣長阪,他力戰救護甘夫人和劉備的兒子劉禪。劉備得益州,任為翊軍將軍,幫助攻取漢州。建興六年(228年),從諸葛亮攻關中,分兵拒曹真主力,以眾寡不敵,退回漢中。次年卒。他曾以數十騎拒曹操大軍,被劉備譽為「一身都是膽」。

趙雲作為一員勇將的形象,在民間早已深入人心。《三國演義》更使得這一形象更加生動、性格更加傳神。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就曾對諸葛亮說:「子龍一身都是膽也」。趙雲的「膽」是以卓然不群的武藝為基礎,在千軍萬馬中英勇無懼、傲視群雄的氣概,作為臣子對主公的無上忠誠,為義而死。《三國演義》也有對趙雲的武藝進行頗有詩意的描述:「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由此可見,趙雲的槍法是可以和號稱「萬人敵」的關張所媲美的。

義薄雲天的趙雲,他既驍勇善戰,又有謀略膽識,是統帥三軍之英才。三十二年忠心護主,矢志不渝。當年劉備逃奔江陵,曹操追兵緊追不舍,於當陽長阪劉備與其妻兒失散。兵荒馬亂之中,見趙雲單槍匹馬,突出重圍,陸續救出糜竺、簡雍、甘夫人等,最後尋到糜夫人時,糜夫人身受重傷自身難保,唯有將阿斗託付於趙雲,趙雲懷抱嬰兒,奮力血戰後突出曹軍的包圍,將阿斗安全交付於劉備。不曾想,劉備卻將阿斗摔在地上說:「為此孺子幾乎損我一員大將」,趙雲聞之為之感動,從此後更加竭力效忠劉備。這是趙雲的膽和忠。

還有一次,諸葛亮命令趙雲去攻打一座城池,諸葛亮已經把軍事行程都安排得有條不紊,什麼時候出發、用餐、行軍、休息等等,都計劃好了,趙雲只需要按照計劃辦事就可以了。但在行軍的途中,趙雲發現諸葛亮的計劃雖甚是周密,卻存在嚴重的疏漏,即按照原定的時間,那條河正值漲潮,軍隊無法渡過河流,正當諸葛亮擔心趙雲能否按照計劃完成任務時,趙雲早已經按照預定的時間攻下城池。原來趙雲知道什麼時候會漲潮,已經做好了渡河的木筏,因此順利完成任務。從這里又能夠看出趙雲的謹慎、心思縝密。可見,他並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一介武夫。

忠厚,守信,重感情,講義氣,趙雲包攬了所有優秀將領所具有的一切品質,誰說他不是一代名將,誰又說他不是蓋世英雄。

⑶ 歷史上的趙雲什麼樣

容貌 身長八尺,姿顏雄偉
官職 牙門將軍 偏將軍領桂陽太守 留營司馬 翊軍將軍 中護軍 征南將軍 鎮東將軍 鎮軍將軍
爵位 永昌亭侯
謚號 順平侯
子女 趙統(長子)、趙廣(次子)
曾效力過的勢力 公孫瓚、蜀漢
《大辭海》:趙雲(?—229)
三國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龍。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曹操取荊州,劉備敗於當陽長阪,他力戰救護甘夫人和備子劉禪。劉備得益州,任為翊軍將軍,從攻漢中。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從諸葛亮攻關中,分兵拒曹真主力,終寡不敵眾,退回漢中,次年卒。他曾以數十騎拒曹操大軍,被劉備譽為「一身都是膽」。

初平二年,趙雲受常山郡人民推舉,率領本郡義從吏兵投奔公孫瓚。公孫瓚對趙雲說:「聽說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紹,怎麼唯獨你能迷途知返呢?」趙雲回答說:「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鄙州經過商議討論,要追隨仁政所在,並不是因為我們個人疏遠袁紹而偏向於將軍您。」趙雲自此隨公孫瓚四處征討。
當時劉備亦依附在公孫瓚處,見趙雲,奇之,深加接納。公孫瓚與袁紹交戰,派遣青州刺史田楷占據山東附近的土地,袁紹亦派數萬大軍前來爭地,公孫瓚便上表將劉備提升為別部司馬,派劉備前去幫助田楷抵抗袁紹,趙雲隨劉備出征,為劉備掌管騎兵。
後來,趙雲因為兄長去世,向公孫瓚請辭歸鄉,劉備知道趙雲此去便不會再回來,因此握著趙雲的手不捨得分別。趙雲感動之餘,向劉備辭別說:「我永遠不會背叛您的恩德。」
建安五年,劉備被曹操打敗之後前去依附袁紹。趙雲至鄴城求見劉備,二人同床眠卧。劉備密譴趙雲招募兵士數百,對外宣稱是左將軍劉備部曲,袁紹並不知道此事。趙雲從此便追隨劉備,後來隨他至荊州。(羅開玉《二十五史新編·三國志》:趙雲身高八尺,姿顏雄偉,早年在郡衙當差。初平二年,袁紹稱冀州牧後,與公孫瓚相爭,常山郡人公推趙雲為頭目,率領大夥去投奔公孫瓚。也在這一年,劉備亦來投奔公孫瓚。劉備對趙雲非常親熱,常給以幫助。趙雲亦視劉備為長者,為知己,有心相依。經過幾年的奔波和反復觀察,趙雲對公孫瓚的表現明顯感到不滿意,感到他胸無大志,不識大體,只顧自己,不是可以依靠的主人,便尋機離去。不久,趙雲因兄喪請假回家。劉備知道他不會再回來了,依依不捨。趙雲告辭時說,我終不會背叛您對我的恩德。建安五年春,劉備被曹操打敗後去投袁紹。當時,劉備單身逃出,狼狽不堪。在鄴城遇見趙雲,與雲同床眠卧,密派其外出招募隊伍數百人,對外皆稱劉左將軍部曲。從此,趙雲追隨劉備,轉戰南北,終身不渝。)
建安七年,劉備投靠劉表,屯兵於新野,曹操派夏侯敦、於禁等領軍進攻劉備,雙方戰於博望。劉備以伏兵計擊破曹軍,趙雲於戰斗中生擒了敵將夏侯蘭,而趙雲與夏侯蘭是同鄉,自小相知,知道夏侯蘭明於法律,因此為他向劉備請命,並推薦他擔任軍正。趙雲不將這位同鄉為自己所用,免除結黨營私之嫌,由此可看出趙雲謹慎、明智的處事態度。
建安十三年,劉備兵敗,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麾下精騎快馬追趕,終於在當陽長阪附近追上了劉備。此時情勢危急,劉備便丟下妻兒,僅帶著張飛、諸葛亮、趙雲等數十騎向南逃逸,這時趙雲卻反而向北進入曹軍勢力之中。當時,有人看到趙雲向北而去,因此對劉備說,趙雲必定是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劉備聞言,用手戟擲那告狀的人說:「子龍是不會棄我而去的。」不久之後,趙雲果然懷抱劉備的幼子劉禪,保護著劉備的妻子甘夫人,三人都平安地回到劉備身邊。之後,劉備便任命趙雲為牙門將軍。(張大可《三國史》:長阪之戰,劉備丟失全部輜重和本部兵馬,兩個女兒被曹純活捉。劉備的甘夫人及子劉禪,在趙雲的奮力保護下才得脫險。)
赤壁之戰後,趙雲跟隨劉備平定荊州四郡。劉備任命趙雲為偏將軍,並取代投降的趙范,兼任桂陽太守。趙范有一名寡嫂名為樊氏,有國色,趙范欲將她許配給趙雲,。但是趙雲不同意,推辭說:「我們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樣。」 當時有人勸趙雲接受這名美女,趙雲回答說:「趙范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測,何況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後,趙范果然藉機逃走,而趙雲則毫無牽涉。
建安十四年,在平定荊南四郡,又得到原屬劉表的部曲萬人之後,劉備成為荊州牧,聲勢漸大,孫權建議雙方結親,劉備便娶了其妹孫夫人。兩年之後益州牧劉璋為防備曹操勢力而向劉備求援,劉備便領兵三萬入益州,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留守荊州,並任命趙雲為留營司馬,管理軍事事務。此時孫夫人放動畫片《三國演義》中的趙雲縱驕橫,放任她從東吳帶來的侍衛和官吏,多有不法的行為。劉備知道這消息之後,認為趙雲為人嚴肅、穩重,一定能加以整頓,因此特命趙雲掌管內事。孫權聽說劉備西征益州之後,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孫夫人回去,並叫她帶劉禪一起歸吳。幸得趙雲與張飛一起帶兵在長江截住東吳船隊,並成功奪回劉禪。(黎東方《細說三國》:趙雲也不僅是牙門將軍,他一度當了桂陽郡太守。劉備在離開荊州,前往益州之時,把他調回公安城,當「留營司馬」,對孫夫人及她的男女衛隊監視。孫夫人回江東企圖把阿斗抱走,他會同張飛,用武力強迫孫夫人留下了阿斗。)
建安十八年,劉備與劉璋決裂,從葭萌進攻劉璋勢力,並召諸葛亮等人入蜀支援。 諸葛亮與趙雲、張飛等率軍溯江西上,一路平定郡縣。在攻克江州後,兵分兩路,趙雲率軍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陽、犍為等郡。次年與劉備、諸葛亮於成都會合。劉備攻下成都之後,任命趙雲為翊軍將軍。(柳春藩《三國史話》:諸葛亮等在攻下江州後分兵三路,一路由張飛統領,經由墊江向北收服巴西(今西川閬中),出成都之北;一路由趙雲統領,沿江西下,直取江陽(今四川瀘州),再下犍為(今四川彭山東北),出成都之東南;一路由諸葛亮自己統領,由中路西下德陽(今四川遂寧東南),直取成都。)
劉備平定益州之後,有人主張將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給諸將。趙雲反駁說:「霍去病曾說過匈奴未滅,無用家為,現在國賊不只像匈奴只有一個,所以還不到可以安定下來的時候,須等到天下平定之後,再使眾人返回家鄉去耕耘田地,這才是最好的決定。益州的百姓,剛剛遭遇戰禍,現在應該將田宅房產歸還給百姓,先讓他們安居樂業,然後可以使他們服兵役、納戶稅,這樣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劉備當即便採納了趙雲的建議。(張大可《三國史》:益州安定以後,許多人主張把成都城內外的土地房屋分配給諸將。趙雲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現在國賊禍亂漢室,切不可追求安樂,等到天下安定,諸將各回本土,安家立業。現在應該把土地房屋歸還給本土人民,讓他們安居樂業,然後征調賦稅,這樣既能得民心,又能滿足財政軍備的需要。趙雲這番話很有政治遠見,劉備採納了,把土地房屋歸還了益州土著士民,著手蜀漢政權的建設。 )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率軍進攻漢中,次年黃忠在定軍山斬夏侯淵,於是曹操親自率領大軍來爭奪漢中,並先運大量的軍糧到北山下,有數千萬袋,黃忠認為可趁機奪取這些軍糧,便領軍出擊,當時趙雲屬下的士兵也隨著黃忠一起出擊。 但是黃忠的軍隊過了約定的時間之後仍未回來,擔心的趙雲便帶著數十騎出了營寨,查看黃忠等人的情況。 結果,正好碰上曹操派出的大軍,趙雲遭到曹軍先鋒部隊的攻擊,剛與敵人交手,曹操的大軍已來到面前,聲勢逼人。趙雲便一次又一次地突擊曹軍陣列,且戰且退。曹軍散而復合,趙雲突圍而出並退入蜀軍的營寨內,此時部將張著受傷,又被曹軍包圍,趙雲又一次馳馬突擊曹軍,並救出張著,將他帶回營寨內。此時曹軍已追至蜀軍的營寨前,沔陽長張翼正在防守營寨,見曹操大軍殺到,便要閉門拒守。 趙雲進入大營之後,卻下令大開營門,然後令蜀軍偃旗息鼓。 曹軍見此情況,懷疑趙雲設有伏兵,便向後退去。此時趙雲下令鳴擊戰鼓,鼓聲震天,又令軍士以弩箭射曹軍,曹軍驚駭,自相蹂踐,墜入漢水中淹死者甚多。次日劉備親自來到趙雲兵營察看昨日戰斗之處,贊嘆說:「子龍一身是膽也!」於是設宴歡慶直到黃昏,軍中稱呼趙雲為「虎威將軍」。(呂思勉《三國史話》:先主既得漢中之後,還治成都,要拔擢出一個人來鎮守漢中,當時大家都以為要用張飛,張飛也以此自許,而先主竟破格擢用了魏延。關羽、張飛是先主手下資格最老的兩員猛將,當時敵國的人也都稱他們為萬人敵。先主從起兵以來,不分兵則已,要分兵,關羽總是獨當一面的。此時關羽正在鎮守荊州,要再找一個獨當一面的人,以資格論,自然是張飛了。再次之則是趙雲,隨先主亦頗久。爭漢中之時,趙雲亦頗有戰功,先主稱他「一身都是膽」的。然而這時候要鎮守漢中,先主卻破格擢用了魏延。)
章武元年,劉備稱帝,欲進攻東吳,以報孫權伐取荊州、殺害關羽之仇,趙雲上諫說:「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滅了魏國之後,吳國自然會臣服。雖然曹操斃命,但其子曹丕篡盜皇位,引起公憤,應該利用此民憤,先攻佔關中,占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那麼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該放置魏國,反而先打吳國。而且與吳國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吳並非上策。」但憤怒的劉備不聽諫言,執意東征,留趙雲都督江州。(柳春藩《三國史話》:對於劉備的東征,在蜀漢內部,有些人是持異議的。如趙雲就曾對劉備說:「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如果我們先滅掉曹魏,孫吳自然就會降服。現在曹操雖死,但曹丕篡漢,應當利用人們對篡漢不滿的情緒,早日出兵占據關中,控制黃河、渭水上游,討伐凶逆。關中、關東地區主張正義的人,一定會帶著糧食趕著馬車來迎接王師。因此,不應把曹魏擱在一邊,先和孫吳爭戰。戰爭一旦起來,一時解決不了,將造成不良的後果。」趙雲這一先進兵討伐頭號敵人曹魏的意見,是可取的。但劉備聽不進去,他奪回荊州的決心下定了。)
章武二年,劉備東征大軍敗於夷陵,劉備由秭歸逃回永安,趙雲進軍至永安,而吳軍已退。
建興元年,後主劉禪繼位,趙雲由中護軍、征南將軍,遷為鎮東將軍,並封為永昌亭侯。
建興五年,在平定南中並和東吳結盟之後,諸葛亮率領諸將進駐漢中准備北伐,趙雲隨諸葛亮轉駐漢中。
次年,諸葛亮出兵北伐,宣稱將由斜穀道出兵,並令趙雲、鄧芝為疑軍,占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率領大軍阻擋,諸葛亮令趙雲、鄧芝在斜穀道阻擋曹軍而自己率領蜀軍主力進攻祁山,趙雲、鄧芝由於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而趙雲隨即聚攏部隊,固守箕谷,沒有造成大損。部隊撤退時,趙雲親自斷後,阻止曹軍追擊,因此軍資和人員的損失都不大。
而在祁山戰場,蜀軍主力因其督軍馬謖違背諸葛亮的指示,舉動失宜,被魏將張郃大敗於街亭,諸葛亮只好退兵,此次北伐以失敗告終,諸葛亮引疚上表自貶三級,趙雲亦被貶為鎮軍將軍。
蜀軍退兵時,諸葛亮曾問:「街亭退兵時,我軍編制皆混亂成一團,箕谷退兵,編制整齊一如出軍之時,這是何故?」鄧芝回答說:「趙將軍親自斷後,因此軍資沒有遺失,人員編制整齊。」當時趙雲軍中尚有多餘的絹布,諸葛亮下令分給趙雲部隊將士。趙雲說:「我軍軍事失利,怎麼還能要賞賜呢?請將這些物資全部納入赤岸府庫,在十月寒冬的時候再賞賜給將士們使用。」諸葛亮對趙雲品行大為稱贊。(馬植傑《三國史》:趙雲、鄧芝的部隊亦因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退軍時,雲親自斷後,兵將未有離失,軍資什物,亦無若何損失。)
建興七年,趙雲病逝。後主劉禪於景耀四年追謚趙雲為順平侯。
後主下詔曰:「雲昔從先帝,功績既著。朕以幼沖,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謚所以敘元勛也,外議雲宜謚。」大將軍姜維等議,以為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 忠以衛上,君念其賞; 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謚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謚雲曰大將軍、順平侯。
由於蜀漢初期少給謚號,劉備在位時只有法正有謚號,劉禪時也僅有諸葛亮、蔣琬、費禕三位宰相、寵臣陳祗以及由魏國投誠的夏侯霸等人有謚號,後來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龐統和趙雲都被追謚,當時的輿論認為這是很大的榮譽。
趙雲有兩個兒子,長子趙統繼承其爵位,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次子趙廣官至牙門將,在沓中追隨姜維時戰死沙場。
趙雲戎馬一生,驍勇善戰,膽略過人,劉備稱其一身是膽,軍士呼其虎威將軍。趙雲見識卓遠,清楚認識到吳蜀關系為唇齒相依,力主維護孫、劉聯盟;為人剛毅謹細,劉備軍曾俘獲夏侯敦部下夏侯蘭,蘭乃趙雲同鄉,雲知其明於律法,推薦他為軍正,但不安排為自己屬下,其慎慮如此。蜀軍街亭失利後,各處皆損兵折將,唯有趙雲親自斷後,所屬兵將及軍資什物都無甚損失,丞相諸葛亮要把軍隊剩餘物資獎賜趙雲將士,趙雲不受,認為蜀軍兵敗,不應反而受賞,諸葛亮對其德行十分贊賞。昔日平定桂陽後,趙雲任桂陽太守,原太守趙范之寡嫂有天資之色,范欲將寡嫂配趙雲,趙雲認為范被迫而降,未知其心,因而婉拒,後來趙范果然逃走。巴蜀初定時,劉備欲將巴蜀田宅分賜諸將,趙雲以霍去病「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之例勸阻劉備分田宅賜將,認為田地應交與百姓耕種,房宅也應歸還百姓,劉備從其言。趙雲為國,不被天姿國色所迷;為民,不為良田豪宅所動,時人與後人皆敬其德。

陳壽《三國志》: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三國志》載楊戲《季漢輔臣贊》贊趙子龍、陳叔至:征南(趙雲)厚重,征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陳壽: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隨先主,名位常亞趙雲,俱以忠勇稱。建興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將軍,封亭侯。)
劉備: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劉禪:雲昔從先帝,功積既著。朕以幼沖,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謚所以敘元勛也,外議雲宜謚。
姜維: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 忠以衛上,君念其賞; 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謚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謚雲曰順平侯。
盧弼《三國志集解》:樊氏國色,而子龍不取,賢於關羽之乞娶秦宜祿妻去遠矣。
《舊唐書·薛登傳》:至如武藝,則趙雲雖勇,資諸葛之指捴;周勃雖雄,乏陳平之計略。若使樊噲居蕭何之任,必失指縱之機;使蕭何入戲下之軍,亦無免主之。將長於摧鋒,謀將審於料事。
宋蕭常:雲雖虎臣,其所建明,通達國體。如還田宅以系民心,留軍資以須冬賜,赦吳而專事魏,有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納趙范之兄嫂,以遠同姓之嫌,律己之嚴如此。方時諸將。其最優乎。
清學者王復禮:順平真儒將哉。其律己也嚴,接人也慎。其見理也明,其去私也力。若夫當陽救主,奮不顧身。漢水立功,威還似虎。語雲,膽欲大而心欲小,志欲圓而行欲方。其順平之謂乎。
清愛新覺羅·弘歷(乾隆):使如趙雲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漢事未必無成。
朱可亭《歷代名臣錄》:雲與關張及馬超黃忠。號五虎將。陳壽以其強摯壯猛。比於灌滕。
范光宙《史評》:然則雲之本末,自有大臣局量也,豈名將雲乎哉?
王夫之《讀通鑒論》:迨猇亭敗矣,先主殂矣,國之精銳盡於夷陵,老將如趙雲與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餘民,承愚暗之沖主,以向北方,而事無可為矣。公故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唯忘身以遂志,而成敗固不能自必也。向令先主以篤信羽者信公,聽趙雲之言,輟東征之駕,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時,連吳好以問中原,力尚全,氣尚銳,雖漢運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灑於許、雒,而徒流於猇亭乎?
李景星 《四史評議》: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皆為蜀之名將,故合傳。
鍾惺《史懷十七卷》:觀雲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獨名將而已。
牛運震《讀史糾謬》:趙雲別傳載雲從先主本末及辭賜田諫東征,皆卓然識大體。
魏裔介《兼濟堂文集》:趙子龍論,論曰:昭烈崛起涿鹿,提一旅之師.,崎嶇於曹孟徳袁本初劉景升呂奉先之間。卒能三分,鼎足剏業西南。文武佐命自以諸葛闗張為先。然吾觀趙順平,大節磊磊,非特名將,誠可謂古之大臣也。當陽長阪之役,非順平則阿斗母子不免於厄。北山之戰,非順平則不能有漢中。故昭烈稱之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余謂膽者,忠義之聚也。非忠義發於性,生烏有如是之膽哉。而其不欲居成都田宅, 引霍去病之言曰: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湏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故土。乃其宜耳。又其諌先主東伐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謂宜早圖闗中,因河渭上流以討凶逆。其識尤偉。惜先主違諌自用以致敗。衂王業中頹良。可嘆也。倘用順平之言,舍孫權而取闗中,秦隴響應,漢室可興矣。蓋先主生平,頗有知人之明,而用兵之識,暗於時勢權謀故,其自將也,往往致敗。而順平之將畧,亦未竟其所長。然先主能知順平於微賤,以是終身感契,得自奮發史冊,功績焜燿古今。陳夀以為灌滕之徒,果其儔乎。
李光地《榕村語錄》:趙雲張嶷不獨有將略,其見事明決持重老成,實古重臣之選。
沈國元《二十一史論贊》:趙雲之辭田宅請滅魏,皆有古大臣識量。
林暢園 :以孫夫人之橫,但任趙雲法正二人便足以制之,賢者之有益於人國如此。
葉山:斯趙子龍所以艱難百戰而求先主也. 然則舜之於堯. 禹之於舜. 臯陶稷契之於禹. 伊尹之於湯. 太公之於武. 幸之幸者也. 孔明之於劉禪. 陸贄之於唐徳. 李綱趙鼎之於宋髙. 其有良工之苦心乎。
徐奮鵬:子龍不特渾身是膽,殆渾身是智。為三分之完人歟。
李澄宇 :趙雲於長阪一役,抱後主保護甘夫人皆得免難,又孫夫人還吳,雲與張飛截江奪後主,此兩事至今赫赫在目,卒與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同獲美謚,有以哉。
姜宸英 :趙關張及武侯之後,先後殉國,一時君臣相得之雅。奕世猷同,休戚千載。而下為之慨慕不已。
郝經《續後漢書》:雲忠繾綣禦侮,始終不渝。為漢爪士,功烈志膽,曹樊之儔。雲尤識慮經遠,壯而不疏。每進忠益輙中。

⑷ 趙雲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白馬銀槍趙子龍,可是王者榮耀中非常熱門的戰士英雄,一直受到廣大召喚師們的喜愛。而關於趙雲的故事,很多更是家喻戶曉。趙雲可以是說是三國時期,最為著名的人物之一。並且以英俊的外貌和高強的武藝,贏得了大量的粉絲,趙雲粉可真的不老少了。今天就和大家來一聊這位常山趙子龍的故事。


而在王者榮耀中,趙雲也是典型的戰士代表,人氣非常的高。特別是眾多喜愛趙雲的粉絲們,能夠自己來操作偶像,來贏得王者峽谷的勝利,會帶來更多的成就感。喜愛趙雲的玩家們,趕緊行動起來吧,一起在王者峽谷中,來個七進七出。

⑸ 歷史上的趙雲是什麼樣的

趙雲,若說他原本是文臣,恐引起嘩然。但是,趙雲的武將身份確實值得懷疑。

趙雲的五虎上將身份,主要形成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但在《三國志》里卻無這方面的記載。《三國志》對趙雲的描述,可以用機智、忠義、勇敢這幾個詞來概括,但書里並無一句提及趙雲是武將。另一方面,在成都武侯祠里,趙雲也是位列文臣之中的。武侯祠是唐朝廷所建,應該是可信的。

今人認為趙雲是武將,大多是因為趙雲曾兩次救阿斗、生擒夏侯蘭、定軍山之戰挫敗曹軍等等,事實上這些理由都值得商榷。長坂坡救阿斗,《三國志》並未作詳細介紹,只說趙雲發現阿斗和甘夫人等走失,即掉轉馬頭去尋找,過了不久,趙雲抱著阿斗,保護著甘夫人,回到了營中。第二次救阿斗,是在孫權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孫夫人和阿斗回東吳時,趙雲與張飛帶兵去攔截,並成功奪回阿斗。前者純屬尋找,與武將身份無關;後者是與張飛在一起,很難說趙雲發揮了多大作用。

至於生擒夏侯蘭,就更值得推敲了。夏侯蘭是位法律工作者,並非武將,或許趙雲比他勇敢,他就做了俘虜。在定軍山挫敗曹軍,趙雲更多的是發揮智多星的角色。黃忠去搶曹軍糧草,趙雲沒有去,後見黃忠沒回,趙雲這才率兵營救。後來,面對曹軍的四面合圍,趙雲令蜀軍偃旗息鼓,曹軍懷疑有伏兵,便退走,趙雲乘機令軍士以弩箭射曹軍,曹軍驚駭,自相蹂踐,墜入水中淹死者甚多。

從劉備對趙雲的使用來看,也可發現,趙雲的真正才幹是智囊和管家而已。趙雲窮其所能不曾斬一名敵將、拔一處要塞、破一次大敵;畢其一生不曾為先鋒統帥或封疆大吏。許多人都說是劉備瞎了眼,不重用趙雲,其實不然。劉備用人的本領遠勝諸葛亮,即便不能與曹操比肩,也相去不遠。劉備決不可能對常年跟隨自己的趙雲看走了眼,不重用的理由只有一條:趙雲不是武將,膽氣有餘,力量不足,做做管理工作足矣。劉備不讓趙雲掌握重兵,而只是留在身邊,正是要其揚長避短,用其遠見卓識。

趙雲確實有超人的政治眼光和大局觀。劉備得了成都,有人請求把成都的名田好宅分給將領們。趙雲卻認為:「天下尚未安定,不應該奪人田宅,而應該歸田還宅以聚民心。」關羽死後,劉備決心向東吳尋仇。趙雲又說:「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如果先滅了魏國,孫權自然就臣服了。現在魏國曹丕篡漢稱帝,正不得人心,不伐魏而與吳交戰,不是用兵良策。」趙雲軍資有剩餘,諸葛亮讓他分給將士,他卻認為將士沒功勞不必賞賜,東西應該留到冬天用。從以上事實中,足可見趙雲作為文臣的大局觀和政治判斷力,這正是蜀國前後左右四大將軍所缺乏的。

成都武侯祠對趙雲文臣身份的歸類,決非始建者混淆視聽。所以毋寧說趙雲是武將,不如說趙雲是最勇敢、最具魅力、最有武將氣質的一位文臣.

⑹ 歷史上的趙雲

趙雲打不過夏侯傑,並無史書記載。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公元154年生。書中描寫他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公元194趙雲初仕公孫瓚,三國演義中趙雲在磐河之戰解救了公孫瓚,並與河北名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

在三國演義的記述趙雲是一名萬人敵的猛將,他一生中與他交手的名將並不多,所殺名將則更少,就三國演義里提到的,在公元201年汝南與曹操軍作戰時斬殺「河北四庭柱」之一高覽,三十餘合戰敗「河北四庭柱」之一張頜。

(6)歷史上的趙雲擴展閱讀:

軼事典故

常勝將軍

趙雲被稱作常勝將軍的稱號在民間廣為流傳,最早的出處難以考證,明清一些學者在自己私撰的個人作品裡有說到過,但也並未直接說「常勝將軍」四個字,而是用諸如「身經百戰未嘗敗」、「無敵之將」等來表述。

1984中國曲藝出版社出版的評書《興唐傳》里,羅成被比為是常勝將軍趙子龍。

2008年由李仁港執導,劉德華主演的電影《見龍卸甲》里,將趙雲塑造成常勝將軍。

五虎上將

五虎上將流傳甚廣,但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卻在百家講壇欄目里提出了四虎將之說,並為趙雲叫屈。

陳壽在撰寫《三國志》的時候,將關張馬黃趙合為一傳,這五人雖然各自有著勇猛一類的評價,但還並未說有五虎上將,五人共同的評價是都被比作「國之爪牙」。

五虎上將一說何時出現已不可考,元代戲曲里他們被稱為「五將軍」或「五兄弟」,《三國志平話》稱其為「五虎將軍」,《三國演義》稱「五虎上將」。

除了民間藝術,五虎將也見於一些史料記載,如《山堂肆考》、《歷代名臣錄》等,至清代,五虎將一說被收錄於《四庫全書》。

⑺ 歷史上的趙雲是怎麼樣的

歷史上的趙雲武勇過人 ,但缺乏統帥大軍作戰能力。下面具體分析:

趙子龍是常山有名的強悍人物,三國時期劉備營的忠勇將領。趙子龍和趙子龍是常山人的故鄉。後來,我發現這是歷史層面上的一種誤讀,一種不再常見的容易犯的錯誤。原來,古常山其實是指河北曲陽的衡山,也就是漢宋時期的常山。西晉常山府統治正定縣。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劉備戰敗,逃到江陵。曹操的追隨者騎著快馬在當陽長漢追劉備。這時,情況危急,劉備丟下妻兒,只帶著張飛、諸葛亮、趙雲等幾十匹馬向南逃去,而趙雲則北上進入曹軍。

⑻ 歷史上真實的趙雲

真實趙雲是文臣 趙雲的五虎上將身份,主要形成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但在《三國志》里卻無這方面的記載。
《三國志》對趙雲的描述,可以用機智、忠義、勇敢這幾個詞來概括,但書里並無一句提及趙雲是武將。
另一方面,在成都武侯祠里,趙雲也是位列文臣之中的。
今人認為趙雲是武將,大多是因為趙雲曾兩次救阿斗、生擒夏侯蘭、定軍山之戰挫敗曹軍等等,事實上這些理由都值得商榷。
長坂坡救阿斗,《三國志》並未作詳細介紹,只說趙雲發現阿斗和甘夫人等走失,即掉轉馬頭去尋找,過了不久,趙雲抱著阿斗,保護著甘夫人,回到了營中。
第二次救阿斗,是在孫權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孫夫人和阿斗回東吳時,趙雲與張飛帶兵去攔截,並成功奪回阿斗。
前者純屬尋找,與武將身份無關;後者是與張飛在一起,很難說趙雲發揮了多大作用。
至於生擒夏侯蘭,就更值得推敲了。
夏侯蘭是位法律工作者,並非武將,或許趙雲比他勇敢,他就做了俘虜。
在定軍山挫敗曹軍,趙雲更多的是發揮智多星的角色。
黃忠去搶曹軍糧草,趙雲沒有去,後見黃忠沒回,趙雲這才率兵營救。
後來,面對曹軍的四面合圍,趙雲令蜀軍偃旗息鼓,曹軍懷疑有伏兵,便退走,趙雲乘機令軍士以弩箭射曹軍,曹軍驚駭,自相蹂踐,墜入水中淹死者甚多。
從劉備對趙雲的使用來看,也可發現,趙雲的真正才幹是智囊和管家而已。
趙雲窮其所能不曾斬一名敵將、拔一處要塞、破一次大敵;畢其一生不曾為先鋒統帥或封疆大吏。
許多人都說是劉備瞎了眼,不重用趙雲,其實不然。
劉備用人的本領遠勝諸葛亮,即便不能與曹操比肩,也相去不遠。
劉備決不可能對常年跟隨自己的趙雲看走了眼,不重用的理由只有一條:趙雲不是武將,膽氣有餘,力量不足,做做管理工作足矣。
劉備不讓趙雲掌握重兵,而只是留在身邊,正是要其揚長避短,用其遠見卓識。
趙雲確實有超人的政治眼光和大局觀。
劉備得了成都,有人請求把成都的名田好宅分給將領們。
趙雲卻認為:「天下尚未安定,不應該奪人田宅,而應該歸田還宅以聚民心。
」關羽死後,劉備決心向東吳尋仇。
趙雲又說:「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
如果先滅了魏國,孫權自然就臣服了。
現在魏國曹丕篡漢稱帝,正不得人心,不伐魏而與吳交戰,不是用兵良策。
」趙雲軍資有剩餘,諸葛亮讓他分給將士,他卻認為將士沒功勞不必賞賜,東西應該留到冬天用。
從以上事實中,足可見趙雲作為文臣的大局觀和政治判斷力,這正是蜀國前後左右四大將軍所缺乏的。
成都武侯祠對趙雲文臣身份的歸類,決非始建者混淆視聽。
所以毋寧說趙雲是武將,不如說趙雲是最勇敢、最具魅力、最有武將氣質的一位文臣。
來源:華夏關注

⑼ 歷史上真正的趙雲是什麼樣的呢

三國這段故事中,大家大多數還是根據演義中了解得到的,而小說中為了美化司馬懿和諸葛亮兩人的實力,則是把原本歷史中十分厲害的曹真形容的一無是處,無謀無能的曹真在演義中稱之為飯桶將軍可以說一點都不過分。但是根據正史陳壽的《三國志》,我們方可知道曹真其實是一位智勇雙全的三軍主將,蜀國五虎之一的趙雲也不是其敵手,最終抑鬱而亡。

曹真位極人臣,在魏國的地位是要比司馬懿還要高的。與蜀中的趙雲相似,曹真在歷史上也算是一個幾乎沒有污點的人物,但是小說對他的描述實在是反差極大。而在歷史上,趙雲作為偏軍和曹真中軍是有過對持記錄的,只可惜,隨著張郃街亭捷報的傳來,也讓曹真意識到眼前的趙雲所率的部隊只是一隻紙老虎!只可惜,演義美化的趙雲和醜化的曹真已經深入人心,這對曹真是極其不公平的。

⑽ 介紹一下歷史上真實的趙雲

趙雲簡介: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

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

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除此之外,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

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趙雲去世後,於蜀漢景耀四年被追謚為順平候,其常勝將軍的形象在後世被廣為流傳。

(10)歷史上的趙雲擴展閱讀:

建興元年,劉禪登基後大行封賞,趙雲受封中護軍、征南將軍,永昌亭侯等職銜,不久又晉升為鎮東將軍。

這些封賞,和當時趙雲在蜀漢集團中的地位密不可分。蜀漢政權的權力其實是在原從集團、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三者之間共同分配的。

劉備死後,原從集團中的元老級人物只剩下趙雲一人而已,而新皇帝登基後,為了安定人心,對三個集團的代表進行賞賜也在常理之中。

建興六年,諸葛亮北伐,派趙雲、鄧芝領偏師出箕谷,吸引曹真主力,自己率大軍往攻祁山。肩負重任的趙雲在與曹真作戰中失利,被迫據險固守,直到終戰。

回成都後,因此過被貶為鎮軍將軍,直至建興七年病逝,再無升遷。這是趙雲第一次獨自領兵與敵人大軍作戰,而所負的責任又相當重大。

作為偏師,目的是與曹軍周旋,進可能的拖延其趕赴主戰場的時間,甚至還可以配合主力部隊對敵軍前後夾擊,其意義絕不能小視。

就是這么一個關鍵的職位,諸葛亮卻偏偏派給了缺乏統兵經驗與能力的趙雲,這個戰略失誤,不在其誤用馬謖之下。

熱點內容
臨沂市教育局網站 發布:2025-07-12 01:04:56 瀏覽:246
教師節資料50字 發布:2025-07-12 00:58:21 瀏覽:345
老師面試班 發布:2025-07-11 23:57:06 瀏覽:802
如何鋪地磚 發布:2025-07-11 22:46:37 瀏覽:232
田靜老師 發布:2025-07-11 22:21:52 瀏覽:758
文科生物會考知識點 發布:2025-07-11 21:32:18 瀏覽:8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學 發布:2025-07-11 21:21:02 瀏覽:729
寶藍色校園 發布:2025-07-11 20:31:21 瀏覽:714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