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瓷器歷史
景德鎮是"瓷器之國"的代表和象徵,制瓷歷史悠久,瓷器精美絕倫,聞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稱.景德鎮生產瓷器的歷史源遠流長,唐代燒造出潔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稱。在宋代御賜殊榮,即皇帝宋真宗將年號景德賜給景德鎮,於是景瓷馳名天下。之後,歷經元,明,清三代,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全國制瓷中心。時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發展到歷史顛峰。2000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藝的深厚積淀,為景德鎮奠定了舉世公認的瓷都地位.景德鎮瓷器"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尤其是熔工藝,書法,繪畫,雕塑,詩詞於一爐,真是"貴逾珍寶明逾鏡,書比荊關字比蘇".典雅秀麗的青花,五彩繽紛的彩繪,斑斕絢麗的色釉,玲瓏剔透的薄胎,巧奪天工的雕塑,無一不是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在乾隆時期,景德鎮的瓷窯很多,而且分布很廣,除官窯外,還有民窯兩三百處,工匠數以萬計.這個時期生產的青花瓷畫面清晰干凈,色彩翠藍光艷,給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五彩瓷器色調強烈,富麗堂皇,較之明代又有發展.創作的粉彩瓷器色調柔和,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在瓷胚上用西洋油畫激發作畫,再入窯燒製成的琺琅彩瓷器,融匯中西,異常精美,是皇宮的專用品。在這些絢麗多彩的名貴瓷器,通過各種渠道,沿著路上"絲綢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於九域,施及外洋"為傳播中華文化藝術,經貿交往,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世界文化的豐富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宋代時期的發展
宋代,景德鎮瓷器以靈巧、典雅、秀麗的影青瓷而著稱於世。這種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燒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礎上燒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緻細膩,有「素肌玉骨」之譽,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瑩潤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種精細的花紋,三者互相結合,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形成「顏色比瓊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細秀麗,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約風姿,成為我國陶瓷史上一個極其珍貴的品種,從而使得景德鎮躋身於宋代名窯之林。
宋代景德鎮制瓷業已呈現繁榮局面,據考古發現,宋代窯址分布多至30處,有窯「三百餘座」,陶瓷的器型也發展到數百種之多。宋代的景德鎮不僅燒造出了溫潤如玉、品種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燒造出大批造型各異、風格獨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種顏色釉瓷器。
元代時期的發展
元代景德鎮成功地燒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紅瓷,這是兩種極具特色和名貴的品類。青花著色力強,呈色穩定,紋飾永不褪脫,且風格幽靚典雅,素凈秀麗。光潤透亮的青花釉與素雅明凈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襯托,頗具中國水墨畫之特色,並且標志著由素瓷轉為彩瓷的新時代的到來;元青花以其多層次,滿畫面,主次分明的裝飾特徵和以彩繪為主兼刻、劃、印花的裝飾技法,為我國陶瓷藝術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釉里紅以銅紅料在胎上繪畫紋飾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使釉下呈現紅色花紋瓷器,燒成難度大,色彩艷麗,以至於到今天它還是一個極其珍貴的瓷器品類。釉里紅可以單獨裝飾瓷器,亦可以與青花結合,稱作青花釉里紅,兩者相映生輝,極其名貴。
在高溫顏色釉的燒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設立於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燒的「樞府」瓷,胎體厚重呈失透狀,色白微青,恰似鵝蛋色澤(又稱「卵白釉」)。這種潔白潤澤的樞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紅等彩瓷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也為以後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潔白」瓷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其它色釉如紅釉、藍釉、金釉等的出現,標志著人們對各種呈色劑的發色規律已有熟練的掌握,使景德鎮瓷器裝飾異彩紛呈,從而結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類
銀的局面,預示著新時代的到來。
明代時期的發展
明時的景德鎮官民競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合並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景德鎮真正成了「天下窯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繼承前代技術並發揚光大的種類燒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鎮還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沒落的著名窯場的優秀技藝,並廣采博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不拘一格,大膽創新,創造了許多新的品種、新的造型、新的裝飾,真正是「開創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這些創新,不僅造就了明代景德鎮在全國制瓷業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輝映千古。
永樂時,景德鎮成功地燒出了玲瓏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間,又造出精細的青花玲瓏瓷,玲瓏瓷碧綠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為一體,引人入勝。
大龍缸和薄胎瓷的燒造成功,是明時景德鎮瓷業高度技術成就和制瓷技師驚人智能的體現。大龍缸,直徑高度均達70厘米以上,通身飾以五爪龍須,形制巨大,氣勢宏偉,荘重肅穆,為帝王專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進而更現它的神秘。薄胎瓷的製作,從另一個方面顯示了制瓷技師的藝術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細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紙」。
現代的發展
寶瓷林生產的粉彩軋道瓷
時間推移到了新世紀,景德鎮陶瓷也經歷了從國有十大瓷廠到民營企業的轉變。目前景德鎮地區的陶瓷可以說已經發展到了另一個新的階段,陶瓷企業越來越多並且規模也越來越大,並且形成了「術業有專攻」的態勢,一些在燒成難度很大工藝如高溫顏色釉、粉彩軋道工藝等也有企業把它們又重新的發揚光大。比如景德鎮的景德緣陶瓷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盡心盡力去發揚中國陶瓷傳統文化的企業。他們經過努力終於實現了對高溫色釉、粉彩軋道等工藝的繼承和發揚。
我的回答比較長希望樓主詳細觀看,
資料來源:博寶藝術網
⑵ 關於景德鎮陶瓷的歷史
西晉末年,中原戰亂,經濟、文化與政治中心南移。越窯勃興,達到瓷業新高。東晉人趙慨,先後在閩、浙、贛為官,因剛直不阿,疾惡如仇,官宦沉浮,被貶於贛,隱居新平,將其在浙閩了解的越窯製造技藝,引薦於此,又對胎釉配製,器物成型與焙燒工藝進行系列改革,對新平瓷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趙慨導引新平師法越窯,成為景德鎮制陶向制瓷進化之始。其功高勛重,被後世人奉祀為「制瓷師主」。明洪熙元年(1425年),鎮民在御器廠內修「佑陶靈祠」(師主廟)奉祀,詹珊曾作《師主廟碑記》對此有所記述,趙慨被尊崇為景德鎮制瓷開山之祖。 南朝陳叔寶登基建康,大造宮室,至德元年(583年)令新平為華林園燒制陶瓷柱礎貢朝。新平瓷業「自陳以來名天下」。 隋代,建築業生產跨入新階段。大業年間(605—617年),景德鎮所燒制的兩座師象大獸貢於朝,為隋皇顯仁宮所用,標志著新平瓷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唐代景德鎮窯業有了新發展,「陶窯」和「霍窯」是其佼佼者的代表。《景德鎮陶錄》稱:「陶窯,唐初器也,土惟白壕,體稍薄,色素潤,鎮中秀里人陶氏所燒造」。故「陶窯」為陶玉所開,所產瓷器載入關中,進貢於朝,稱為「假玉器」。霍仲初開的「霍窯」,所產瓷器,「色亦素,土善膩,質薄,佳者瑩縝如玉」。因瓷器精美,貢於朝,受唐高祖鍾愛,武德四年(624年)朝廷設新平縣,置陶政,監陶進御。這是景德鎮最早設置官家督陶官員。後來,柳宗元的《進瓷器狀》稱「藝精埏埴,制合規模。稟至德之陶蒸,自無若窳;合大和以融結,克保堅貞。且無瓦釜之鳴,是稱土鉶之德」,大文學家的贊美更增添了景德鎮瓷器的風采。 五代燒制青瓷和白瓷,產品以碗、盤類為主,青瓷釉色青中帶灰,白瓷釉色較白。採用支燒法,碗、盤器內和底有一周長形支燒痕。以勝梅亭,湘湖為主。陳朝時制瓷已有一定名聲。五代所燒白瓷,白度達到70%以上,透光度也接近現代標准。 宋代時燒青白瓷為主,有名的湖田窯就在景德鎮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盤、合、瓶、壺、罐、枕等。裝飾上有刻花、劃花、印花、篦劃紋等技法。紋飾有龍紋、鳳紋、嬰戲紋、海水紋、纏枝花紋等。北宋後期在定窯的影響下,採用復燒法,提高了產量,也改進了質量,有「南定」之稱。其中湖田窯的產品質量最好,釉色似湖水之淡綠,紋飾也精美。 元代時開始燒青花瓷、釉里紅和其他品種,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同時還繼續燒制青白瓷。產品有梅瓶、玉壺春瓶、罐、碗、盤、匜、爐和高足杯等。元代著名製品有釉里紅、青花,所燒卵白釉器,色白微青,器內有「樞府」字型大小,人呼「樞府窯」。 明代時景德鎮已成為瓷都,青花瓷大大發展起來,被稱為「國瓷」,同時還燒有釉上彩、鬥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種單色釉瓷。 清代時燒瓷技術大大提高,品種有青花三彩、粉彩、琺琅彩,還有各類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紋、漆、銅釉色等,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⑶ 景德鎮的瓷器有多久歷史
.【陶瓷歷史】西晉末年,中原戰亂,經濟、文化與政治中心南移。越窯勃興,達到瓷業新高。東晉人趙慨,先後在閩、浙、贛為官,因剛直不阿,疾惡如仇,官宦沉浮,被貶於贛,隱居新平,將其在浙閩了解的越窯製造技藝,引薦於此,又對胎釉配製,器物成型與焙燒工藝進行系列改革,對新平瓷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趙慨導引新平師法越窯,成為景德鎮制陶向制瓷進化之始。其功高勛重,被後世人奉祀為「制瓷師主」。明洪熙元年(1425年),鎮民在御器廠內修「佑陶靈祠」(師主廟)奉祀,詹珊曾作《師主廟碑記》對此有所記述,趙慨被尊崇為景德鎮制瓷開山之祖。
南朝陳叔寶登基建康,大造宮室,至德元年(583年)令新平為華林園燒制陶瓷柱礎貢朝。新平瓷業「自陳以來名天下」。
隋代,建築業生產跨入新階段。大業年間(605—617年),景德鎮所燒制的兩座師象大獸貢於朝,為隋皇顯仁宮所用,標志著新平瓷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唐代景德鎮窯業有了新發展,「陶窯」和「霍窯」是其佼佼者的代表。《景德鎮陶錄》稱:「陶窯,唐初器也,土惟白壕,體稍薄,色素潤,鎮中秀里人陶氏所燒造」。故「陶窯」為陶玉所開,所產瓷器載入關中,進貢於朝,稱為「假玉器」。霍仲初開的「霍窯」,所產瓷器,「色亦素,土善膩,質薄,佳者瑩縝如玉」。因瓷器精美,貢於朝,受唐高祖鍾愛,武德四年(624年)朝廷設新平縣,置陶政,監陶進御。這是景德鎮最早設置官家督陶官員。後來,柳宗元的《進瓷器狀》稱「藝精埏埴,制合規模。稟至德之陶蒸,自無若窳;合大和以融結,克保堅貞。且無瓦釜之鳴,是稱土鉶之德」,大文學家的贊美更增添了景德鎮瓷器的風采。
五代燒制青瓷和白瓷,產品以碗、盤類為主,青瓷釉色青中帶灰,白瓷釉色較白。採用支燒法,碗、盤器內和底有一周長形支燒痕。以勝梅亭,湘湖為主。陳朝時制瓷已有一定名聲。五代所燒白瓷,白度達到70%以上,透光度也接近現代標准。
宋代時燒青白瓷為主,有名的湖田窯就在景德鎮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盤、合、瓶、壺、罐、枕等。裝飾上有刻花、劃花、印花、篦劃紋等技法。紋飾有龍紋、鳳紋、嬰戲紋、海水紋、纏枝花紋等。北宋後期在定窯的影響下,採用復燒法,提高了產量,也改進了質量,有「南定」之稱。其中湖田窯的產品質量最好,釉色似湖水之淡綠,紋飾也精美。
元代時開始燒青花瓷、釉里紅和其他品種,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同時還繼續燒制青白瓷。產品有梅瓶、玉壺春瓶、罐、碗、盤、匜、爐和高足杯等。元代著名製品有釉里紅、青花,所燒卵白釉器,色白微青,器內有「樞府」字型大小,人呼「樞府窯」。
明代時景德鎮已成為瓷都,青花瓷大大發展起來,被稱為「國瓷」,同時還燒有釉上彩、鬥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種單色釉瓷。
清代時燒瓷技術大大提高,品種有青花三彩、粉彩、琺琅彩,還有各類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紋、漆、銅釉色等,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⑷ 景德鎮陶瓷有怎樣的發展歷史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那些
景德鎮是"瓷器之國"的代表和象徵,制瓷歷史悠久,瓷器精美絕倫,聞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稱.景德鎮生產瓷器的歷史源遠流長,唐代燒造出潔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稱。在宋代御賜殊榮,即皇帝宋真宗將年號景德賜給景德鎮,於是景瓷馳名天下。之後,歷經元,明,清三代,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全國制瓷中心。時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發展到歷史顛峰。2000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藝的深厚積淀,為景德鎮奠定了舉世公認的瓷都地位.景德鎮瓷器"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尤其是熔工藝,書法,繪畫,雕塑,詩詞於一爐,真是"貴逾珍寶明逾鏡,書比荊關字比蘇".典雅秀麗的青花,五彩繽紛的彩繪,斑斕絢麗的色釉,玲瓏剔透的薄胎,巧奪天工的雕塑,無一不是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在乾隆時期,景德鎮的瓷窯很多,而且分布很廣,除官窯外,還有民窯兩三百處,工匠數以萬計.這個時期生產的青花瓷畫面清晰干凈,色彩翠藍光艷,給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五彩瓷器色調強烈,富麗堂皇,較之明代又有發展.創作的粉彩瓷器色調柔和,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在瓷胚上用西洋油畫激發作畫,再入窯燒製成的琺琅彩瓷器,融匯中西,異常精美,是皇宮的專用品。在這些絢麗多彩的名貴瓷器,通過各種渠道,沿著路上"絲綢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於九域,施及外洋"為傳播中華文化藝術,經貿交往,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世界文化的豐富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宋代時期的發展宋代,景德鎮瓷器以靈巧、典雅、秀麗的影青瓷而著稱於世。這種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燒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礎上燒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緻細膩,有「素肌玉骨」之譽,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瑩潤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種精細的花紋,三者互相結合,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形成「顏色比瓊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細秀麗,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約風姿,成為我國陶瓷史上一個極其珍貴的品種,從而使得景德鎮躋身於宋代名窯之林。 宋代景德鎮制瓷業已呈現繁榮局面,據考古發現,宋代窯址分布多至30處,有窯「三百餘座」,陶瓷的器型也發展到數百種之多。宋代的景德鎮不僅燒造出了溫潤如玉、品種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燒造出大批造型各異、風格獨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種顏色釉瓷器。 元代時期的發展元代景德鎮成功地燒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紅瓷,這是兩種極具特色和名貴的品類。青花著色力強,呈色穩定,紋飾永不褪脫,且風格幽靚典雅,素凈秀麗。光潤透亮的青花釉與素雅明凈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襯托,頗具中國水墨畫之特色,並且標志著由素瓷轉為彩瓷的新時代的到來;元青花以其多層次,滿畫面,主次分明的裝飾特徵和以彩繪為主兼刻、劃、印花的裝飾技法,為我國陶瓷藝術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釉里紅以銅紅料在胎上繪畫紋飾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使釉下呈現紅色花紋瓷器,燒成難度大,色彩艷麗,以至於到今天它還是一個極其珍貴的瓷器品類。釉里紅可以單獨裝飾瓷器,亦可以與青花結合,稱作青花釉里紅,兩者相映生輝,極其名貴。 在高溫顏色釉的燒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設立於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燒的「樞府」瓷,胎體厚重呈失透狀,色白微青,恰似鵝蛋色澤(又稱「卵白釉」)。這種潔白潤澤的樞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紅等彩瓷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也為以後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潔白」瓷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其它色釉如紅釉、藍釉、金釉等的出現,標志著人們對各種呈色劑的發色規律已有熟練的掌握,使景德鎮瓷器裝飾異彩紛呈,從而結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類 銀的局面,預示著新時代的到來。 明代時期的發展明時的景德鎮官民競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合並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景德鎮真正成了「天下窯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繼承前代技術並發揚光大的種類燒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鎮還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沒落的著名窯場的優秀技藝,並廣采博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不拘一格,大膽創新,創造了許多新的品種、新的造型、新的裝飾,真正是「開創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這些創新,不僅造就了明代景德鎮在全國制瓷業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輝映千古。 永樂時,景德鎮成功地燒出了玲瓏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間,又造出精細的青花玲瓏瓷,玲瓏瓷碧綠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為一體,引人入勝。 大龍缸和薄胎瓷的燒造成功,是明時景德鎮瓷業高度技術成就和制瓷技師驚人智能的體現。大龍缸,直徑高度均達70厘米以上,通身飾以五爪龍須,形制巨大,氣勢宏偉,荘重肅穆,為帝王專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進而更現它的神秘。薄胎瓷的製作,從另一個方面顯示了制瓷技師的藝術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細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紙」。 現代的發展 寶瓷林生產的粉彩軋道瓷時間推移到了新世紀,景德鎮陶瓷也經歷了從國有十大瓷廠到民營企業的轉變。目前景德鎮地區的陶瓷可以說已經發展到了另一個新的階段,陶瓷企業越來越多並且規模也越來越大,並且形成了「術業有專攻」的態勢,一些在燒成難度很大工藝如高溫顏色釉、粉彩軋道工藝等也有企業把它們又重新的發揚光大。比如景德鎮的景德緣陶瓷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盡心盡力去發揚中國陶瓷傳統文化的企業。他們經過努力終於實現了對高溫色釉、粉彩軋道等工藝的繼承和發揚。
⑸ 景德鎮瓷器有多少年歷史了
要說制瓷歷史,也就2000多年的歷史,明確記載是從漢代開始的,景德鎮原名叫新平鎮,宋真宗(1004年)年間改名景德鎮,04年才建鎮千年,所以說沒有樓上說的那麼久撒...
⑹ 景德鎮陶瓷歷史發展簡介
導語:陶瓷製品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一種東西。陶瓷最早起源於我國,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在幾千年的瓷器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我國出現了很多的著名的瓷器產地,如陝西耀州窯、河北越窯以及江西的景德鎮等等。而在這些著名的產瓷勝地中,又以江西的景德鎮最為出名。那麼景德鎮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其產瓷的歷史又是怎麼樣的呢?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景德鎮以及它的陶瓷的歷史文化,希望對大家開闊眼界有所幫助。
景德鎮陶瓷的起源:
景德鎮生產陶瓷的歷史最早起源於漢代,在東漢大約25年的時候,就有關於陶瓷的記載。最早的陶瓷製品由於製作工藝的不成熟,所以比較粗糙,而且成品的器壁也是非常厚的。後來進過不斷的發展,到現在瓷器工藝已經非常成熟了。景德鎮的陶瓷起源於漢代,但是它真正發展確是在五代時期,五代時期的景德鎮因為其質地優良的白瓷而取得了較高的地位。到了宋代以後,景德鎮的陶瓷更是大發展,尤其是景德鎮的青瓷更是名揚海內外。
景德鎮陶瓷的名稱由來:
在我國歷史上,景德鎮一直被稱作瓷都,或者是瓷器的故鄉。在景德鎮的燒瓷窯里,可以說是千年大火不斷。這里生產的瓷器質地優良,色澤優美,名聲非常大,所以景德鎮也因此而出名。在我國古代就有瓷也高峰在此都的說法,這里的此都指的就是著名的景德鎮。景德鎮出產的陶瓷製品造型優美裝飾非常豐富,而且獨具風格,所以這里的瓷器受到人們的青睞。國內外的瓷器拍賣價格最高的瓷器製品也是景德鎮產的。
景德鎮陶瓷的發展方向:
更具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景德鎮的陶瓷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加大對他的保護或者是傳承。江西省景德鎮人民政府已經制定了相關的政策法規來保護景德鎮的瓷器藝術。景德鎮的陶瓷在未來的發展一定是以創新為前提的,無論是製作工藝的創新還是雕刻工藝的創新。
以上這些就是小編今天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景德鎮瓷器的歷史的一些資料。景德鎮的陶瓷歷史悠久,名揚海外,相信在未來景德鎮陶瓷能夠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⑺ 景德鎮的瓷器最早開始於什麼朝代。
景德鎮瓷器從漢朝開始燒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從東晉開始燒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
考古發掘表明,景德鎮自五代開始生產瓷器,宋、元兩代迅速發展,至明、清時在珠山設御廠,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
從民窯來說,最晚自宋末元初起,景德鎮制瓷業燒、做兩行便開始分立。「陶食工,不受藝佣,帚賃窯主,以相附合」。清代才出現兼營燒做兩行的「燒圇窯戶」。景德鎮明清時期的制瓷工藝成就,是與景德鎮瓷業生產分工細致的特點分不開的。
中國古代造瓷,在釉色方面,素有崇尚青色傳統,以青為貴。以前的各朝所追求的色調,無非是濃淡不一,意境略異的青色瓷,而且,重色釉也不曾有過彩繪。
景德鎮窯在北宋時期,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調和濕潤的質感,創造性地燒造出了一種「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的青白瓷,使青瓷藝術達到了高峰。這種青白瓷大部分在坯體上刻暗花紋,薄剔而成為透明飛鳳等花紋,內外均可映見,釉而隱現青色,故又稱影青瓷。
這種影青瓷當時則著行海內,天下均稱為景德鎮瓷器,從而使景德鎮在南北各大窯之間,嶄露頭角,爭得一席之地。
(7)景德鎮瓷器歷史擴展閱讀:
景德鎮瓷雕製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遠在隋代就有「獅」、「象」、大獸的製作。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釉、釉下五彩、青花鬥彩、新花粉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艷奪目。
景德鎮瓷業習俗是景德鎮制瓷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德鎮在宋代出現"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景觀,瓷業習俗已具雛形。
景德鎮瓷業發展到元代,工藝上出現了劃時代的變革。在短短的一個世紀里,繼宋代創青白瓷之後,又成功創燒具有高鋁氧成分的白瓷、青花瓷、釉里紅、青花釉里紅等新品種,結束了我國瓷器以單色釉為主的局面,把瓷器裝飾推進到釉下彩的新時代,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瓷器之特色。從而把景德鎮瓷業推向遙遙領先的地位。
明代是景德鎮的鼎盛階段的開始,陶瓷藝術集歷代瓷藝之精華,取得了更高的發展。
清代,中國瓷器的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雍正產品,以其胎細釉潤,紋樣典雅精美而獨樹一幟。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的民族工業受到了嚴重摧殘,千載名窯也停滯而趨向衰落。陶瓷生產水平繼續下滑,生產規模也日趨萎縮,製造工藝上仍沿行舊法。
⑻ 景德鎮陶瓷發展歷史時間軸
「中華向號瓷之國,抄瓷業高峰是此都」。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徵,而景德鎮又是這個瓷器之國的代表。瑩瑩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為被人們稱為「瓷都」的景德鎮,不僅制瓷歷史悠久,更重要的是造出的瓷器馳名世界,享譽九洲。「江南雄鎮記陶陽,絕妙花瓷動四方」,就是這種情況的寫照。
景德鎮地處江西省東北部,原系浮梁縣治。東晉時期名叫新平鎮,唐朝改為昌南鎮(又號陶陽鎮),宋代景德年間始稱景德鎮,一直延用至今。
⑼ 關於景德鎮陶瓷的歷史資料
景德鎮是「瓷器之國」的代表和象徵,制瓷歷史悠久,瓷器精美絕倫,聞名全世界,故有「瓷都」之譽稱。景德鎮生產陶瓷的歷史源遠流長,唐代燒造了潔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稱。在宋代御賜殊榮,即以宋真宗皇帝的年號景德賜給景德鎮,於是景瓷馳名天下。爾後,歷經元、明、清三代,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全國制瓷中心。時至清康、雍、乾三朝,景瓷的發展躍為歷史顛峰。2000多年的制瓷歷史,豐富的陶瓷資源,絢麗的陶瓷藝術,陶瓷文化和藝技的深厚積淀,為景德鎮奠定了舉世公認的瓷都地位。
漢代時景德鎮的地區就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礎上,燒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兩晉、南北朝時期,新平鎮陶器生產已經逐漸向瓷器過渡,雖然當時燒制的溫度不是很高,燒品質量還不算不乘,但式樣和釉色已達到較高水平,新平鎮因此名聲漸起。到隋唐,這里燒制出名副其實的瓷器,完成了由陶到瓷質的飛躍。
歷史發展到宋代,南北名窯林立,突出有汝、官、鈞、定、哥五大名窯,而景德鎮的瓷業生產也進入一個嶄新時期,從宋代開始,景德鎮獨創了一種叫做青白瓷的新品種,這種瓷器青中有白,白里泛青,釉色像玉一樣潤澤有光,在溫潤的釉色下,刻花、印花的紋飾清晰可見。元朝在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專門督促瓷器的生產。北方陶窯的燒制技術也隨著南下的工匠傳到這里,景德鎮的陶瓷燒得越來越白,瓷坯上的釉色漸漸變得像鵝蛋殼一樣的顏色,人們把這種瓷稱為卵白瓷。元朝的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常常定製這種白瓷,所以也有人稱它為樞府瓷。
元代景德鎮窯在宋代青白釉生產的基礎上迅速崛起,到元朝中期,景德鎮的白瓷燒制技術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成就是創燒了成熟青花、釉里紅及各種單色釉品種。尤其是高嶺土的發現和瓷石加高嶺土二元配方制胎法的廣泛使用,改善了瓷器的物理性能,使瓷器的燒制溫度達到了1300攝氏度以上,出現了世界陶瓷史上劃時代的高溫硬質瓷。隨後出現一種在素白色的坯體上描繪圖案的釉下彩技術—用鈷料在瓷胎上作畫,然後蓋上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燒制好的瓷器質地潔白細膩,散發美麗迷人的藍白色調,輕輕一敲,就會發出銀器一樣的聲音,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青花瓷。中國青花瓷一露面,立即被各伊斯蘭國家、大小蘇丹奉為最珍貴的寶貝和收藏。檢舉補充回答: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王朝。景德鎮設立了御器廠,由朝廷委派督陶官並由國家投入資金,專門為皇室和朝廷大臣們燒制祭祀和生活用品。不惜人力,不惜工本,在滿足宮廷需要的前提下,景德鎮生產出當時世界上最精美的瓷器,景德鎮迎來了制瓷業的興盛時期。
在品種上,明瓷的異彩紛異呈也是空前的。這個時期,又創造成功了薄如蛋殼,輕若綢紗的薄胎瓷,以及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紋飾豐富的瓷板書。還有精妙無比可以亂真的各種仿古瓷。
十五世紀初,三保太監鄭和攜帶大量絲綢和景德鎮燒制的瓷器,七次出使當時稱為西洋的南亞和西亞諸國,誘發了中國海外貿易的熱潮。
在鄭和出使西洋一百年後,葡萄牙人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進入印度洋,開辟了歐州通往東方的新航線。1513年,第一艘葡萄牙商船到達廣州,從此,景德鎮的瓷器隨著歐洲人的商船大量進入歐洲市場。隨後制瓷技術也開始傳統入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家。
公元1369年,明朝政府以國家財力支持景德鎮瓷器生產,並且在鎮上的珠山一帶建立御器廠,專門為朝廷燒制瓷器。明朝中期,景德鎮的制瓷業完全擺脫了農業生產的附屬地位,成為分工明細的手工業行業。
公元1644年,清朝順治皇帝入關,承襲了明朝皇帝修建的紫禁城,也承襲了他們遠在江西的御器廠。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執政的150年時間景德鎮的陶瓷業又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
清代的景德鎮瓷器,不僅繼承了明代的工藝和品種,而且還有不少的發明創造比如康熙時的青花瓷色彩呈寶石藍,比明代的更鮮艷純凈,別具風格;釉上五彩因發明釉上藍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豐富多彩,紋樣清晰,著色鮮明;鬥彩的品種也比明代的增多,雍正時期的青釉燒制達到歷史最成熟階段;更為可貴的是創製成功了很多名貴的新品種,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創制了以「玻璃白」為填料,使畫面色彩柔和、富有立體感的粉彩;引進國外彩料,專作宮廷御器的琺琅彩;直接用黃金裝飾瓷器的金彩;在單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溫下流淌變幻,形成流光溢彩、斑讕絢麗奇觀的「窯變」等等。其他如墨彩、烏金釉、天藍釉、珊瑚紅、松綠釉,胭脂紅等等也都應運而生。此外,康熙期間,還恢復生產了明代中期以來幾乎失傳的銅紅釉,其中尤以郎窯紅、豇豆紅最為著名。總之,清代的景瓷,其品質、造型、釉彩都達到空前水平,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清朝把明朝的御器廠改為御窯廠,選派內務府官員駐廠督造,這時的制瓷技藝日益精湛,品種也更加豐富多彩。景德鎮的四大名瓷中的玲瓏瓷、粉彩瓷和高溫顏色釉,正是在這期間發展起來的。
清朝後期,景德鎮陶瓷生產受到外國洋瓷器的挑戰。由於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後,戰事頻繁,政局動盪,外貿入侵,市場縮小,景瓷生產也受到嚴重摧殘,陶瓷生產一落千丈。延續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廠也壽終正寢。民國時期,社會仍不安,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特別是日寇侵華期間,景德鎮多次遭受日寇飛機的轟炸,坯坊、窯房大面積遭受破壞,全鎮瓷窯能營業稅的只有33座,處於奄奄一息境地,整個瓷業生產陷入低谷。不過沙漠中也有綠洲,在這個不景氣的時代里,瓷業生產在操作方面卻有所進步,如出現腳踏轆轤車,手搖碎釉機,石膏模型鑄坯,霧吹器吹釉等較先進的方法。特別是清末宣統二年,江西瓷業公司在景德鎮宣告成立,標志著景德鎮陶瓷進入一個企業化時代,顯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這家公司在設計上比較多元化,而且有不少創新,製作也十分精巧,同時還進行一系列技術革新,試行機械生產、貼花紙彩瓷、以煤代柴燒造等,有較大的促進力。民國期間,瓷業改革者杜重遠為景德鎮陶瓷工業的改革傾注了心血,他力主重新振興景瓷,成立陶業管理局,自任局長。從外地招攬人才,培訓瓷業工人,制訂改革陶瓷工業的各項措施,促使景德鎮瓷業生產煥發出勃勃生機。
⑽ 景德鎮官窯的歷史
1、北宋
初期的產品有碗、盤、壺等,薄沿、深腹、厚底、高圈足。胎潔白細密,釉色白中稍泛黃,裝飾以素麵居多,僅少量器外有刻劃紋,有的內底有印花或文字。
北宋中期除碗、盤外,盒、壺、罐等增多,出現覆燒芒口器,釉為青白色的影青釉,薄處泛白,厚處呈青綠色,光澤透明。
碗的形制多斜腹、薄壁、厚沿、厚底、小低圈足,裝飾以刻劃為主,採用一邊深、一邊淺的「半刀泥」刻花法,刻線流利。在壺、罐類器肩部有牡丹、菊花、蓮花、飛鳳、水波等印花紋樣。
北宋晚期至南宋器形品種多樣,多直口弧壁或撇口斜壁的芒口碗,碗口、腹壁胎皆薄,仍以影青釉為主,裝飾多為印花,題材更豐富,有花草蟲鳥、人物、動物,造型極生動。
2、元代
北宋後期在定窯的影響下,採用覆燒法,提高了產量,也改進了質量,有「南定」之稱。其中湖田窯的產品質量最好,釉色似湖水之淡綠,紋飾也精美。從南宋起產品就遠銷海外,1976年南朝鮮新安海底發現一艘中國元代沉船,打撈出元代瓷器一萬七千餘件,其中景德鎮青白瓷五千餘件。
元代時開始燒青花瓷、釉里紅和其他品種,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同時還繼續燒制青白瓷。產品有梅瓶、玉壺春瓶、罐、碗、盤、匜、爐和高足杯等。元代著名製品有釉里紅、青花,所燒卵白釉器,色白微青,器內有「樞府」字型大小,人呼「樞府窯」。
明代時景德鎮已成為瓷都,青花瓷大大發展起來,被稱為「國瓷」,同時還燒有釉上彩、鬥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種單色釉瓷。
清代時燒瓷技術大大提高,品種有青花三彩、粉彩、琺琅彩,還有各類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紋、漆、銅釉色等,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3、明代
明代採取「官辦民燒」的形式,開始有官廠,專燒進貢的瓷器。如在景德鎮設御器廠,也稱景德鎮御窯廠,特派廠官,經費出自地方,編役人夫,設窯達五十幾座,專門燒造御器即貢器。
瓷器燒制經過兩宋時期的發展,不論在燒制工藝,還是器具種類方面都達到了高峰,各時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種,如永樂甜白、永宣青花、成化鬥彩、嘉萬五彩等瓷中翹楚。
永樂帝在位時,景德鎮瓷器生產蓬勃發展,這一時期是我國瓷器燒制承上啟下,內外交流的重要階段,上承宋元,下啟康乾,並廣泛與外國交流學習。
能工巧匠們除了繼承前輩的精巧工藝,仿製元代的典型器物外,還大膽進行創新改良,燒製成永樂甜白,青花,釉里紅等極具時代特色的新瓷器;
尤其是多色低溫釉上彩瓷器,打破了以往瓷器多為單調色彩的傳統,使之更賞心悅目,為後來的成化鬥彩,嘉萬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燒制奠定了基礎。
借鄭和下西洋和外使出訪之際,永樂瓷器得以與世界其他地區交流(外銷瓷和賞賜附庸國專用瓷),從外國進口顏料(如永樂青花所用的蘇麻里青)學習技藝。
永樂瓷器中也出現了一批地域色彩濃厚的伊斯蘭瓷器,這既是對前朝的繼承,也是新時期向外國學習的證明。
4、清代
景德鎮的窯爐有重大改進,根據龍窯與馬蹄形窯的優點及用松柴燒造的特性修建成的窯爐,外形象覆置的鴨蛋,稱為蛋形窯,具有容積大、裝燒量多等優點。
煙囪頂部呈尖狀,傾向窯頭,防止了風向改變時抽力波動或倒灌。由於窯底向上傾斜,窯頂逐漸下降,窯的高度大於寬度,煙囪高度等於或稍小於窯長,加上注重裝砌匣缽,採用各種投柴方法,從而使室內溫度及氣氛便於控制,並可充分利用熱量。
這種窯爐可同時燒成多種產品,燃料消耗較少,在建窯的時間及費用上也較龍窯節約,因而延用了很長時間。
(10)景德鎮瓷器歷史擴展閱讀:
景德鎮瓷器
景德鎮瓷器,江西省景德鎮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景德鎮瓷器以白瓷為聞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千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
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
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產品馳名世界, 是稱譽世界的古代陶瓷藝術傑出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