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長治
Ⅰ 長治有哪些名勝古跡
潞安府城隍廟 在長治市東大街北隅。主要建築城隍殿為元代遺構。其餘均為明清建築。各殿頂上皆以五彩琉璃裝飾,釉色絢麗。
上黨門 在長治市內西南隅。是古上黨郡署的大門。上黨門建於隋開皇年間 (581-600)。金代毀於兵火,現存上黨門和左側鍾樓為明洪武年間 (1368-1398) 重建。是一地方衙署中富有民族風格的門廷式古建築。遊人登樓眺望,長治城廓盡入眼簾。
觀音堂 在長治市西南郊5公里梁家莊。古柏廷拔,殿堂玲瓏。明萬曆十年 (1582年) 創建,至今完好。殿內塑像滿布,或設在壇上,或懸於半空,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像居中,周圍十八羅漢環繞,兩側雕二十四諸天,神態各異。上部為十二圓覺菩薩,分別駕麒麟、獅、象等獸,造形秀美,姿態嫻靜。再上懸有天宮樓閣、西方聖境,前面還有四大天王、護法金剛、帝釋、供養人等,共400餘尊,並附以龕閣裝修,金碧輝煌。
丈八寺塔 在長治市區東南13公里蔭城鎮桑梓村。丈八寺規模較小,平面布局為唐代形制。塔在院內西南角,為唐代建造,平面方形,通高約30米。塔身共9層,塔內為一正方形空筒,各層皆設木製樓板。
崇教寺 在長治市區北10公里馬廠鄉故驛村。北宋太平興國年間 (976-984),太宗降旨修建殿宇50間,造佛像15軀。後寺院逐漸殘壞。清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 本村人士修殿宇3間、東廊房5間。乾隆三年 (1738年) 又予重修,並造今存之碑。寺內有宋建大殿。
任環墓 在長治市城區。
神農廟 在長治市郊區。
滴古寺寒泉 在長治市郊區滴谷寺村。
新石器璧頭遺址 在長治市郊區梁家莊。
潞城市
原起寺 在潞城市區東北22公里的鳳凰山巔。始建於唐天寶六載 (747年)。院前豎有八角青石經幢一座,刻陀羅尼經及建幢建寺的銘記。殿西矗立北宋建造的大聖寶塔 (俗稱青龍寶塔),巍峨凌雲。塔身八角七級,高17米,層層雕飛
長治市古城,歷史悠久,古有上黨之稱。商、周為黎國地。戰國時期長治為韓國版別都,稱權「上黨郡」。秦並吞六國後,屬上黨郡,隋置上黨縣。隋開皇時改為潞州。唐時改為河東道潞州上黨縣。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改稱潞州府,並置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長治由此而得名。清朝時繼舊制為潞安府長治縣。民國初廢道,長治改屬冀寧道。民國19年(公元1930年)廢道制,長治直隸省轄。1945年10月8日長治解放。1951年改設市,由省直轄,1958年劃歸晉東南專署,1975年復由省直轄。 總面積13864平方千米,總人口316萬人(2003年)。市人民政府駐城區八一路,郵編:046000。代碼:140400。區號:0355。長治市轄2個市轄區、10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146個鄉鎮,3507個行政村。
Ⅲ 山西長治歷史
上黨戰役,是1945年9月10日,我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在山西省上黨地區(今晉東南),對國民黨軍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其主戰場位於今長治境內,發生於重慶談判期間,以作為配合談判的重要軍事動作。
Ⅳ 長治市以前叫什麼
長治古稱上黨,位於山西省東南部,《荀子》稱為「上地」。「上黨」的意思,回就是高處的、上答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也」,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得上黨可望得中原」之說。此外,長治還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是研究山西省歷史文化、弘揚革命傳統的基地。
Ⅳ 長治街道古名的由來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故事
1、宏門街
此街因潞安府城隍廟正門南面建有宏偉的廟門而得名。由南往北原依次建有六龍壁、宏門、木牌樓、石牌樓、山門、玄鑒樓、戲樓、獻殿、正殿、寢宮及各院東西配殿、廊房等建築。
2、甜水巷
古時,上黨古城內水鹼性大,多數水井苦澀難飲。相傳有一年,一位老者來到古城內,在該巷的一個飯鋪飲酒吃飯,酒足飯飽後卻無錢付賬,飯鋪老闆是個好心人,不僅不向他要錢,還送給他些銅錢作路費。
這位老者大概喝醉了,起身向旁邊的一口水井嘔吐。但井裡的水從此變得甘甜無比,人們都說那位老者就是酒仙李白,後該巷得名甜水巷。
3、東獅子街、西獅子街
東獅子街位於延安南路東側,西起長興南路,東至延安南路,全長約560米,以鐵匙巷(現為長興南路)為界,分東獅子巷和西獅子巷。過去沿街住戶門前多雕刻精美的石獅,故名。
西獅子街位於延安路西側。西起爐坊巷,東達延安路,全長約560米,寬10米。以鐵匙巷為界,西獅子街過去沿街有若干尊石獅,故名。
4、廟道巷
位於長興中路東側。西起長興中路,東達延安中路,東西走向,巷長約430米。因是潞安府城隍廟正門前東西方向的小巷,故名。
5、府坡街
位於上黨古城西大街北側,南起西大街,北至東州門街,全長約460米。以上黨門為界,分為府上街和府坡街,為古時進入潞安府的重要官道。
6、中山巷
位於新市西街西端,為東西走向的小巷,西起兵士巷,東至新市西街,長約240米。原名「張皮巷」,明清時期,為皮貨生產銷售聚集地。1932年國民黨長治縣黨部設於此巷,遂命名中山巷。
7、梅輝坡巷
位於古城大十字街西南、太行太岳烈士陵園東側,舊為煤市,堆積煤炭,地勢南高北低,形成坡狀,俗稱「煤灰坡」,命名雅化為梅輝坡巷,分為上梅輝坡和下梅輝坡。
8、石頭街
位於英雄南路東側,西起英雄南路,東至花園街,長約270米,是明朝時皇城沈王府通向其花園之路,因路面用石頭輔成,故名。
9、花園街
位於延安路西側。東起延安路,西至鐵匙巷(現為長興路),長約360米。這里是明清時期沈王府花園,民國時期為孟家范圍,故名。
10、英雄街
明清時稱衛前街。衛為明代軍事編制,於要地設衛。明永樂年間設潞州衛,按所處方位分衛前、衛後、衛東、衛西4個街巷。
1946年,為了慶祝和紀念太行區第二次群英會的勝利召開,長治人民在衛前街築起了一座雄偉壯觀的英雄門,門楣上嵌有雄鷹,並將長治當時最繁華的衛前街更名為英雄街,同時命名的還有英雄廣場和英雄台。
Ⅵ 長治歷史有多久
有3000多年了吧春秋至公今長治已有3000多年歷史
Ⅶ 長治的歷史沿革
長治市古為「上黨」、「潞州」地域,殷商時為黎國,屬冀州。春秋時,曾為潞子嬰兒國,後並於晉國。戰國時,屬韓國。周顯王二十一年(前348)韓首置上黨郡,後歸趙國。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上黨郡即為其中之一。
東漢沿用秦制,上黨郡屬並州。建安十八年(213),上黨郡入冀州。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上黨郡復歸並州。西晉永興元年(304),上黨郡屬前趙,建興中(313~317)歸後趙。後上黨郡歸西燕。太和5年(370),苻堅滅燕,上黨郡入後秦。太元十一年(386),慕容永稱帝於長子,上黨郡歸之。北周建德七年(578),分上黨郡置潞州(是為潞州建置之始),上黨郡屬焉。州得名,因潞子之國。
隋開皇三年(583),上黨郡廢,移潞州於壺關。大業元年(605),改潞州為上黨郡,隸冀州。
唐武德年間(618~627),改上黨郡為潞州,並置都督府。開元十七年(729),以玄宗歷試嘗在潞洲,置大都督府,並置上黨郡。開元二十一年(733),潞州、上黨郡屬河東道。大歷元年(766),置昭義軍。
五代後唐庄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時(913~914),改為匡義軍,歲余,唐滅梁,改為安義軍。後晉(936~947),復為昭義軍;後漢、後周(947~960)因之。
宋代,太平興國初(976為元年),改昭義軍為昭德軍,後為潞州。元豐年間(1078~1085),為隆德府、大都督府、上黨郡、昭義軍,隸河東路。建中靖國元年(1101),昭義軍改為威勝軍。崇寧三年(1104),復為隆德府,後為昭德軍。
金代(1115~1234),潞州隸河東南路,天會六年(1128),置潞南遼沁觀察處。
元代(1206~1368),潞州屬晉寧路。初為隆德府(行都元帥府事)。太宗三年(1231),復為潞州,隸平陽路。
明洪武元年(1368),沿用元制。初,潞州隸行中書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隸山西中書省,九年(1376),隸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二月,升潞州為潞安府,設潞安兵備,分巡冀南道,治潞安。
清代(1616~1911),沿用明制,潞安府治今長治城。
中華民國元年(1912),實行省、道、縣3級制,廢潞安府,原潞安府所領各縣均屬冀寧道。同年4月,於今長治市置潞澤遼沁鎮守使署;民國5年(1916)改為潞澤遼沁營務處。民國13年(1924),撤銷營務處。民國19年(1930),撤銷冀寧道,各縣直隸山西省。民國26年(1937),山西省政府(閻錫山政權)置第三、第五專區。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以太行、太岳山為依託,建立了抗日根據地。
1945年10月8日,長治解放。當月中旬,長治市(縣級)建立,隸太行四專區。1946年6月,長治市升格為地級市,直隸太行區。1950年3月,長治市改為長治工礦區(縣級)。1952年3月,工礦區復為長治市,並恢復為地級市,由長治專區代管。1953年7月1日,長治市改由山西省直轄。1958年,長治專區改為晉東南專區,代管長治市。1971年,晉東南專區改為晉東南地區。1975年,長治市復由山西省直轄,設城、郊兩區。1983年9月,長治市轄城、郊兩區和長治、潞城2縣。1985年5月,晉東南地區撤消,晉東南地區所轄平順、壺關、黎城、屯留、長子、武鄉、沁源、襄垣、沁縣,劃歸長治市領屬,長治市轄2區11縣(市)。
Ⅷ 山西長治古稱上黨,在歷史上有多重要
上黨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往東出太行山是華北平原,往南出進程越黃河就是四大古都專之一的屬洛陽,往北不遠是太原,由於它特殊的地理存在,決定了上黨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不管在哪個朝代,上黨在歷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Ⅸ 關於長治的歷史
西漢名將馮奉世靖邊安邦,功垂青史
後趙皇帝石勒:字世龍,後來汲桑給他改姓石名勒.他乘西晉大亂,以十八起起兵。
東晉高僧法顯:(337—422),上黨襄垣(今山系襄垣縣)人,我國東晉時代的高僧,傑出的旅行家、翻譯家、地理學家、著作家。是我國僧人到「西天」(今印度)研究佛學的第一人。比唐僧玄藏到西天取經早200多年。
歷算家李業興:(489—549),上黨長子人(今山西長子縣)。西北朝時北魏著名數學家、歷算家。
王彥:(1090—1139)字子才,北宋時期上黨(今長治市)人。南宋初期著名抗金將領。
暴昭:明朝時期的潞州羊堡里,即今天的長治市郊區店上鄉楊暴村,刑部尚書暴昭就出生在那裡。
連楹:(1354—1402),字子聰,號棟宇,明朝潞州襄垣(今山西襄垣縣)人。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號浚川。
栗應麟與栗應宏:明朝嘉靖年間,潞安府(今長治市)的栗應麟、栗應宏兄弟二人 在詩歌文學方面頗有造詣,風格獨具,自成一家,成為當時很有影響的文學家。被稱為 「栗氏雙傑」。
任環:自應乾,號復,「世為潞安」(今長治市)人。
吳閣老:字子美,號銅川,山西沁州(今沁縣)徐村人,生於1637年3月26日(明 崇禎十年三月一日)。他是康熙皇帝王的股肱之臣,是最高統治集團的決策任務。他在 清初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逐步統一全國方面起過重要作用。
抗日英雄魏城民:原名關有維,
愛國將領武世敏:武世敏
愛國議員石璜:字子佩,乳名起首,1877年出生在依山傍水,風景秀美的平順縣蘭 岩村。
音樂家常蘇民:原名常效春,
全國勞模李順達:(1915年-1983年),出生於河南省南林縣,15歲逃荒要飯來到 山西平順縣西溝村。
人民的好醫生趙雪芳:趙雪芳於1936年12月出生於山西省陽城縣李疙瘩鄉次灘村一 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清代16名家分別為:蘇元春、龔繼昌、陳鳴志、劉倬雲、李廷簫、卞寶第、劉毓楠、文啟、李鎬、鄧宗衡、葉伯英、魏光燾、夏獻雲、何樞、劉鳳儀、郭從矩。
郭從矩:字戒逾,號心吾、定軒。山西長治人。2甲22名進士,散館授編修,屢充順大、會試同考官。外官至湖南鹽法道。
Ⅹ 長治有什麼歷史名人
王常月、法顯大師、馮奉世、李業興、堯雄、苗晉卿、李繼隆等。
1、王常月,王常月是道教里「全真教」派的支派「龍門」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全真教在13世紀左右曾一度非常興盛,其中一位很有名望的人物丘處機創立了龍門派,使這一派在元朝廣泛流傳。但是丘處機死後,道藏被毀,大批道家經典徹底失傳,北方以這一派為代表的道教就開始衰落了。直到17世紀,王常月重新改革了這一派別,又使它維持了一段時間的興旺。
2、馮奉世平定莎車,討平羌亂,為漢朝邊疆穩定做出巨大貢獻。
3、法顯大師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在399年,法顯65歲的高齡從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出發,經西域至天竺尋求戒律,游歷30餘國,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後歷時14年,於義熙九年歸國。
法顯、玄奘將佛教文化引入中國,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很大影響。
4、李業興一生對於天文歷法上的貢獻很大。北魏時使用的是趙陬制定的歷法,由於年久歲遠,運算差誤較大,致使節氣相差甚遠。宣武帝延昌中(512—515年),李業興制定了一部《戊子元歷》獻上,當時獻給朝廷的還有屯騎校尉張洪、盪冠將軍張龍祥等9家制定的歷法。宣武帝詔令把10種歷法參定為1種,張洪等9家共推李業興負責,於孝明帝正光三年(522年)制訂成《戊子歷》頒行。
5、李繼隆西征黨項,雍熙二年(985年),李繼隆赴西北,討伐黨項首領李繼遷,於濁輪川一戰殺敵五千,迫其狼狽逃走;又平滅其餘各族反叛勢力。
淳化五年(994年)後,以河西行營都部署破李繼遷、擒趙保忠(李繼捧)。至道二年(996年),再討李繼遷,雖多次獲勝,因部署欠周密以及糧草不足,最終無功而返。至道三年(997年),重建軍事要塞鎮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