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方言地理

方言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7-31 23:39:08

㈠ 有關方言地理學的問題

方言地理學(dialect geography)是方言學的一支,研究一種語言在不同地區的差異。過去,「方版言學」一詞專指方言地權理學,現在,方言學還另有一支即社會方言學,與方言地理學並立。方言地理學是傳統名稱,現在也稱語言地理學、地理語言學或區域語言學。

㈡ 漢語的方言島現象從地理學上怎麼解釋

方言島的成因
歷史上的移民運動,是形成方言島的直接原因。
(一)軍事移民與方言島的形成
凡是與軍隊或戰爭有關的移民,都是軍事移民。例如,
明朝正統十三年(1448)二月,閩中沙縣鄧茂七舉兵起義,
起義軍數月之間攻克了20多座州府和縣城。次年正月明王朝
急派寧陽侯陳懋為征南將軍,率領京營及江西、浙江等地軍
隊計五萬人,入閩把起義軍鎮壓下去。明王朝為防止起義軍
「死灰復燃」,令陳懋所部留駐延平(今南平市),那些京
師官兵就此定居下來,成為自北而南的軍事移民。500多年
過去了,其後代至今尚有相當部分還在說「土官話」,這就
是南平城區的北方方言島。軍事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關隘
、城池或河流,歷代統治者都要調遣重兵駐扎把守。民國十
一年(1922)修的《琴江志》載:「雍正六年,福州將軍蔡
,奏請設立福州三江口水師旗營……著在省老四旗之漢軍分
派官丁及眷屬來營。」另據記載,這支水師旗營由13名官員
,30名領催和470名兵丁組成,加上他們的眷屬, 當年到琴
江來的北方人共有140多個姓氏,總人口當在1000人以上。
如今,其後代仍在使用北方方言,形成長樂琴江村北方方言
島。
每逢兵荒馬亂,平民百姓無家可歸,無田可耕,只好背
井離鄉,舉足他遷,這也形成軍事移民。====戰爭時期,福
州淪陷,大批福州人溯閩江而上,內遷南平、順昌等地,很
多人就此定居下來。至今順昌縣的洋口鎮還有「小福州」之
稱,是一個福州方言島。同是抗戰時期,廣東省====內遷韶
關,大批「廣府人」也湧入韶關城區,使韶關城區白話基本
取代「老韶關話」而成為主要的交際用語,但周邊農村仍主
要說「老韶關話」或客家話,城區成了白話方言島。
(二)政治移民與方言島的形成
政治迫害,是引發政治移民的一個重要原因。清康熙元
年(1662),鄭成功收復台灣,以為抗清之基地,但他當年
就病逝。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軍統一了台灣,鄭成功
的親屬開始受到清廷的政治迫害,其中的一支潛回大陸,隱
居於閩南漳浦縣沿海。旋被發現,復逃遷到閩侯縣西台村。
至今,這帶鄭氏居民都還在說他們自稱為「下南話」的方言
。又如,四川的官話方言,是元末明初湖廣的大規模移民帶
來的,其中部分原因也與明====的政治迫害有關。

㈢ 漢語方言地理是怎麼形成的

漢語方言有一個長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遠古時候的漢族先民生息的地域范圍不大,語言也比較單純,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大,有些人更遷徙到較遠的地方,和其他民族發生接觸,古代漢語因此而慢慢發生分化,產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
選自周振鶴老師的論文

㈣ 漢語方言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網路上抄的。

方言分區是不同語言的劃分,有別於地理上、行政上的分區。不同方言可以同在一個地理區域內,同一方言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區域中。例如南方的閩方言通行於閩、粵、台、浙四省的部分地域,而在閩、粵兩省之中,又分別有閩、客方言並存和粵、客、閩方言並存。行政管轄范圍可以變更,方言區屬卻不可能在短期內隨之更改。廣東省的海豐、陸豐兩縣,大部分說閩方言,原隸屬於說閩方言的汕頭專區。近年來這兩個縣改屬大都不說閩方言的惠陽專區管轄,可是海豐話和陸豐話仍屬閩方言。 不同方言之間的關系有親有疏,必須對近親和遠鄰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把不同的方言恰切地歸到適當的區屬中。方言的分區要有不同的層次,根據親、疏的程度把不同的方言劃歸不同的層次。最高的一個層次通常稱做方言區,例如官話方言區、吳方言區、粵方言區等。同一個方言區中的方言又可以作第2層的區分,通常稱做方言片或次方言,例如閩方言區的方言又可以分閩南方言片、閩東方言片、閩北方言片,莆仙方言片、閩中方言片等;吳方言區的方言又可以分為太湖片、台州片、溫州片、婺州片、龍衢片等。必要時,方言的劃分還可以有第3層次乃至第4層次。第3層次在「片」以下,根據同一片內方言差異的情況可分為若干小片。小片中的各個地點如果方言差異仍然存在,可以再區分為若乾地點方言,一般叫做「點」。方言區分的四個層次就是:方言區—方言片—方言小片—方言點。不論是哪一個層次的方言,在分區中始終要從實際出發,判明親疏關系,該分即分,可合便合。有的地方方言處在不同方言的過渡地帶,特別是幾種不同方言犬牙交錯的地區,如閩、浙、贛交界地區,鄂、湘、贛接壤地區等。方言現象復雜,一時不易確定歸屬的,只好承認它是過渡地帶的方言,不必勉強劃歸哪一個方言區。

㈤ 漢語有哪七大方言的地理分部情況

分布情況
(1)華北方言,通行於京津兩市及東北三省,河北、山東及河南(除信陽地區)六省。其中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話。
(2)西北方言,通行於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寧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區。
(3)西南方言,通行於四川、貴州、雲南重慶三省一市及湖北大部分。湖南、廣西北部邊沿地區。
(4)江淮方言,俗稱下江官話,通行於長江、淮河中下游,包括湖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沿江地區。
此外,晉語在山西大部以及陝西北部、河北西部及南部、河南北部、內蒙古中西部使用,以太原話為代表,有入聲韻。其白讀系統與典型的官話截然不同。有不少學者將其歸於官話,有人認為應當獨立,不過晉語與其它官話的差別比起閩語中相鄰兩縣甚至兩鎮的差別都甚小。

㈥ 我想了解一下湖北人還有方言地理壞境怎麼樣,最好具體點謝謝了!

湖北的方言大致上分:
1 , 漢腔:以武漢話為主,包括了武漢周邊的黃陂,孝感,仙桃等縣市。
2,黃岡話:以黃州方言為主,包括了羅田,英山,浠水,大悟,紅安等縣市。更延伸到安徽的的六安(金寨、霍山、舒城),安慶(岳西 )。河南的信陽(商城、光山、固始),等幾十個縣市都屬於大別山方言體系。
3,咸寧方言:以咸寧方言為主,包括了陽新,大冶,通山縣、嘉魚縣、黃石,崇陽縣、通城縣、鄂州等。。。
4,鄂西方言:以恩施話為主,包括了來鳳,利川,咸豐,鶴峰,宣恩,建始,巴東,方言與四川、重慶的方言接近!
湖北省的地理壞境
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決定了湖北的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這樣的氣候加上湖北以平原為主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決定了湖北的河流特徵:支流眾多、流程長、流域廣、流向由西北向東南流,流量大、水位高、汛期長(夏秋季節)、無結冰期等。
1, 恩施自治州屬於鄂西南山地,主要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等山脈組成。地理坐標:東經108021'37"—110038'21",北緯29007'11"—31024'03",總面積24061平方公里。其西北部系巫山山脈南緣分支,東南部和中部系武陵山脈北緣分支,西部系大婁山山脈的北延部分,北部系大巴山山脈與神農架毗陲。恩施自治州西毗重慶市,南鄰湖南省,東北接神農架林區,東部連宜昌市。
2,黃岡地處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京九鐵路中段。現轄一區(黃州)、二市(武穴、麻城)、七縣(紅安、羅田、英山、浠水、蘄春、黃梅、團風)和一個縣級龍感湖農場,版圖面積1.7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30萬。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黃岡有2000多年的建置歷史,孕育了中國佛教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人畢升,明代醫聖李時珍,現代地質科學巨人李四光,愛國詩人學者聞一多,國學大師黃侃,哲學家熊十力,文學評論家胡風,《資本論》中譯者王亞南,等等一大批科學文化巨匠,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歷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區位交通得天獨厚。黃岡位於楚頭吳尾和鄂豫皖贛四省交界,與省會武漢山水相連,是武漢城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依傍一條黃金水道(長江),緊鄰兩座機場(武漢天河機場、九江機場),貫通四條鐵路(京九鐵路、合九鐵路、京廣聯接線、滬漢蓉快速鐵路),飛架四座長江大橋(鄂黃大橋、黃石大橋、九江大橋、鄂東大橋),縱橫五條高速公路(滬蓉高速、黃小高速、江北高等級公路、武英高速、大廣高速),具有「承東啟西、縱貫南北、得中獨厚、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自然人文交相輝映。黃岡依山帶水,風光秀麗。大別山巍峨磅礴、天工巧奪,連綿境內數百里,其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集雄、奇、險、幽於一體,堪與泰山、廬山媲美。龍感湖古稱雷池,曾與鄱陽湖相連,現有水域面積2500平方公里,是全國重要的濕地保護區。長江流經本市189公里,境內倒、舉、巴、浠、蘄、華陽河六水並流,百湖千庫星羅棋布。黃岡名賢咸至,勝跡如雲。李白、杜牧、王禹偁等歷代騷人為此吟詠千古名篇,蘇軾因此成就其文學巔峰,黃梅戲在此發源。
3,咸寧市隸屬湖北省,素有「湖北南大門」之稱,享有「桂花、楠竹、茶葉、薴麻之鄉」之譽。位於湖北省東南部,地跨東經113?2′-114?8′,北緯29?2′-30?9′。東鄰贛北,南接瀟湘,西望荊楚,北靠武漢。區位適中,交通便捷。138公里長江黃金水道依境東流,京廣鐵路、106、107、京珠高速公路貫通南北。國土面積9861平方公里。現轄一市一區四縣:赤壁市「三國故事」享盛名;咸安區向陽湖畔翰墨香;崇陽縣戲鄉琴韻號天城;嘉魚縣秀水澄湖魚米鄉;通城縣三省通衢多客商;通山縣九宮巍峨雲天外。咸寧位於長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大地構造處於揚子准地台(Ⅱ)東端的下揚子台坪(Ⅱ3)的大冶褶帶(Ⅱ3)的梁子湖凹陷(Ⅱ3)和咸寧台褶束(Ⅱ3)以及幕阜台拗(Ⅱ4)的通山台褶束(Ⅱ4)等3個四級構造單元。區內出露有元古代至新生代地層,岩漿活動主要集中於通山的九宮山一帶。由於地殼運動的影響,區內褶皺斷裂發育,形成現今地貌景觀。地勢南高北低,分為3個地貌區。江漢湖積沖積平原區,位於西北部,為赤壁市茶庵嶺至咸安區雙溪以北的大片地區。大幕山――雨山低山丘陵區,位於中部,為通山縣高湖至沙店一線以北,茶庵嶺至雙溪一線以南的廣大地區。幕阜山侵蝕構造中山區,位於通山高湖至沙店一線以南地區。咸寧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
4,武漢 中國的城市中能夠超過武漢規模的最多不超過3個;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唯一的兩個大都市:上海和武漢,同時被列為了直轄市。江城是武漢市的簡稱,也是武漢的美稱。來源於「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之古詩詞。而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華中地區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在市區內交匯,將市區一分為三,形成漢口、漢陽和武昌三鎮。全市現轄13個城區,3個國家級開發區,面積8467平方公里,人口831萬人。武漢作為楚文化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一萬多年以前),這里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據考證,位於武漢市北郊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明清時代,漢口成為全國聞名的商埠,是當時四大名鎮之一。近代武漢,作為民主革命的發祥地,譜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武漢風景秀麗,名勝眾多。名聞天下的黃鶴樓,位居「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江城明珠」東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佛都古剎」歸元寺,內藏惟妙惟肖五百羅漢。此外,還有古琴台、晴川閣、楚天台等古跡名勝,令人流連忘返。綜合經濟實力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市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特別是1992年被確定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後,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不斷增強。1992-1998年經濟年均增長率達16%,高出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連續多年位居"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的第六位。區位和資源武漢地理坐標為北緯30°33"、東經114°19"。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常年雨量充沛,平均無霜期約250天以上,年平均氣溫16.3℃。武漢地形屬殘丘性沖擊平原,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武漢位於中國經濟地理中心,交通四通八達,歷來有「九省通衢」之稱,東去上海、西抵重慶、南下廣州、北上京城,距離均在1000公里左右。武漢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武漢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水利資源豐富,被稱為「百湖之市」。教育與科技武漢是華中地區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3位,僅次於北京和上海。

㈦ 中國各地方言

中國方言總覽:

總體描述為5+7,即5大北方方言,7大南方方言,依次為——

北方:東北官話、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下江官話

南方:江浙方言、贛方言、湘方言、粵方言、閩南方言、閩北方言、客家方言

以上大類之下又有若干小類,且層次繁雜,數不勝數。

各地方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話?
--談方言的形成
在外地工作的人,有時候不免會懷念起自己家鄉來,互相談論自己故鄉的風土人情和祖國各地的風光。接著,也常常會談論到各地的方言,並互相為一些特殊的方言詞語及其奇異的發音而鬨笑起來。笑聲過後,也許有人會突然發問:為什麼各地方會有這樣不同的方言呢?方言的分歧是怎樣造成的呢?

據說,在宗教故事裡有過一個荒誕的解釋,說:天下的語言本來都是一樣的,後來,人類進化了,互相商量著把燒透了的磚當石頭,把石漆當灰土,造起了一座城和一座塔,而塔頂高得一直通到了天上。耶和華上帝怕了,他說:「看吶,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所說的都是一樣的言語,召集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功的了。」於是,他便下來變亂了人們的口音,使彼此之間語言不通,產生了分歧。

在澳大利亞,對這個問題還流傳過一個神話,說:東方住著個很兇惡的老太婆布魯利,在夜晚的時候,她帶著粗棒沿著道路漫步,搗毀了周圍睡著人們的篝火。後來凶惡的老太婆死了,人們都很高興,派遣急使到所有一切種族那裡,通知他們這件可喜的事。然後,紀念老太婆死亡的節日是從吞食屍體開始的,列明傑拉爾種族首先吃了凶老太婆的肉,忽然說起人們不懂的話來;以後來到的其他幾個種族,嘗了老太婆的腸子,也開始說起新的大家不懂的方言。一切後到的北方種族,吃了老婦屍體的殘余部分,又開始說起不能令人明白的話來。據說,這樣就產生了語言的分歧了。

這兩個荒唐的故事,當然不能解決這樣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的,誰都會對它置之一笑而判定其為無稽之談。但是,這兩個故事倒也反映了一個問題,即人們在遙遠的古代,就已經在思索這個語言問題了,並對它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那末,語言是怎樣造成分歧、方言又是怎樣產生的呢?也許有人會從地理環境上來尋找解釋,說:蘇南和蘇北由於隔了一條長江,因此造成了方言的差別。但是,試想:同一條長江為什麼沒有把湖北話和四川話再分別成兩種不同的方言呢?可見,自然條件不是造成語言分歧的根本原因。因此,方言的形成只能從社會歷史條件中去尋找答案。從這方面看,我國眾多的方言的形成,原因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這樣說:第一,古代中國由於長期的封建主義統治,國家不是十分統一的,因而隨著疆域的日益擴大、人口的日益增加、國家經常有封建割據等等原因,各個地區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這樣,處在不斷發展變化狀態中的語言,也就各自相對獨立地演變著,不易獲得變化的一致性。於是,日積月累,時間長了,就使得各個地區的語言逐漸產生了差異,逐漸減少了共同性的因素,形成了各地區各有特點的方言。我國北方方言系統的各地方言,包括華北、東北、西北、西南、華中和華東的一部分,大致就是這樣造成的。第二,在我國古代,由於社會動盪和戰亂所迫而造成過多次的人口大遷移,也是方言形成的一個原因。例如東晉至隋唐、唐宋至宋、宋末至明初,我國中原一帶的居民曾有三次向南大遷移,結果形成為現在分布於廣東、江西等地的客家方言。「因為客家先民南遷後,定居在閉塞的山地,一方面保存了他們固有的傳統,另一方面又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不容易受外來影響的滲透,而客家人強烈的宗族觀念和保守思想,也增強了他們對外來影響的抵抗;客家住地不但形成了他們自己特殊的社會生活區域,保存了他們固有的文化禮俗,而且在語言上也形成了獨立的系統。」第三,在人口大遷移的情況下,如果遷入外族居住區域,則必然發生民族的融合和語言的相互影響,以至同化,這也是造成方言特點的一個重要的歷史原因。例如兩廣地區是有較多的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但自從周秦以來,大批漢族人由北南下,逐漸造成了「喧賓奪主」的狀況,在數量上超過了土著民族的人口,加上漢族在經濟、文化各方面又比土著民族日益發達,歷代統治者又實行了民族同化政策,結果使土著民族日益漢化。當然,在民族同化和語言融合的過程中,漢族人的語言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外族語言的影響。因而,「粵方言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地理條件以及民族雜居等原因,一方面繼承並發展了許多古漢語中本質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非漢語的因素,從而構成它的方言特徵。」

總之,就具體的各別的語言和方言來說,方言的形成和語言的產生地方性分歧,原因當然會是各種各樣的。但是,歸結起來,最重要的原因,則是由該語言所依存的社會歷史條件造成的;至於高山、大河的阻隔,有時也能起一些次要的作用,尤其是古代。然而,如果只從自然條件上來尋找根據,那是不可能得到正確的解釋的。

㈧ 徐州方言的徐州地理

徐州又稱彭城,市中心零公里坐標位於北緯34°15′、東經117°11′,地理上處於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即北方地區。
一句話可以概括為「四省交界,五省通衢,東襟黃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又有中原要沖「第一要津,兩水匯通,連通三溝,四方都會,五省通衢」的稱法。古代運輸樞紐、文明發源地京杭大運河和黃河故道穿城而過,南北融通對徐州方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徐州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兵家必爭之地」、商賈繁榮之地,因而被喻為「北國鎖鑰,南國門戶」。按照當今行政區域劃分,徐州位於江蘇省西北部,北鄰山東省,西接安徽省、河南省,東連連雲港市,南鄰宿遷市。
了解徐州的地理區位是認識徐州方言的第一步。第二步則應對我國方言劃分有所了解。在此僅附上鏈接,請自行查閱:北方方言、吳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湘方言、贛方言等。(徐州方言屬於北方方言中的中原官話)

㈨ 各地區的方言

中國方言總覽:

總體描述為5+7,即5大北方方言,7大南方方言,依次為——

北方:東北官話、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下江官話

南方:江浙方言、贛方言、湘方言、粵方言、閩南方言、閩北方言、客家方言

以上大類之下又有若干小類,且層次繁雜,數不勝數。

各地方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話?
--談方言的形成
在外地工作的人,有時候不免會懷念起自己家鄉來,互相談論自己故鄉的風土人情和祖國各地的風光。接著,也常常會談論到各地的方言,並互相為一些特殊的方言詞語及其奇異的發音而鬨笑起來。笑聲過後,也許有人會突然發問:為什麼各地方會有這樣不同的方言呢?方言的分歧是怎樣造成的呢?

據說,在宗教故事裡有過一個荒誕的解釋,說:天下的語言本來都是一樣的,後來,人類進化了,互相商量著把燒透了的磚當石頭,把石漆當灰土,造起了一座城和一座塔,而塔頂高得一直通到了天上。耶和華上帝怕了,他說:「看吶,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所說的都是一樣的言語,召集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功的了。」於是,他便下來變亂了人們的口音,使彼此之間語言不通,產生了分歧。

在澳大利亞,對這個問題還流傳過一個神話,說:東方住著個很兇惡的老太婆布魯利,在夜晚的時候,她帶著粗棒沿著道路漫步,搗毀了周圍睡著人們的篝火。後來凶惡的老太婆死了,人們都很高興,派遣急使到所有一切種族那裡,通知他們這件可喜的事。然後,紀念老太婆死亡的節日是從吞食屍體開始的,列明傑拉爾種族首先吃了凶老太婆的肉,忽然說起人們不懂的話來;以後來到的其他幾個種族,嘗了老太婆的腸子,也開始說起新的大家不懂的方言。一切後到的北方種族,吃了老婦屍體的殘余部分,又開始說起不能令人明白的話來。據說,這樣就產生了語言的分歧了。

這兩個荒唐的故事,當然不能解決這樣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的,誰都會對它置之一笑而判定其為無稽之談。但是,這兩個故事倒也反映了一個問題,即人們在遙遠的古代,就已經在思索這個語言問題了,並對它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那末,語言是怎樣造成分歧、方言又是怎樣產生的呢?也許有人會從地理環境上來尋找解釋,說:蘇南和蘇北由於隔了一條長江,因此造成了方言的差別。但是,試想:同一條長江為什麼沒有把湖北話和四川話再分別成兩種不同的方言呢?可見,自然條件不是造成語言分歧的根本原因。因此,方言的形成只能從社會歷史條件中去尋找答案。從這方面看,我國眾多的方言的形成,原因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這樣說:第一,古代中國由於長期的封建主義統治,國家不是十分統一的,因而隨著疆域的日益擴大、人口的日益增加、國家經常有封建割據等等原因,各個地區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這樣,處在不斷發展變化狀態中的語言,也就各自相對獨立地演變著,不易獲得變化的一致性。於是,日積月累,時間長了,就使得各個地區的語言逐漸產生了差異,逐漸減少了共同性的因素,形成了各地區各有特點的方言。我國北方方言系統的各地方言,包括華北、東北、西北、西南、華中和華東的一部分,大致就是這樣造成的。第二,在我國古代,由於社會動盪和戰亂所迫而造成過多次的人口大遷移,也是方言形成的一個原因。例如東晉至隋唐、唐宋至宋、宋末至明初,我國中原一帶的居民曾有三次向南大遷移,結果形成為現在分布於廣東、江西等地的客家方言。「因為客家先民南遷後,定居在閉塞的山地,一方面保存了他們固有的傳統,另一方面又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不容易受外來影響的滲透,而客家人強烈的宗族觀念和保守思想,也增強了他們對外來影響的抵抗;客家住地不但形成了他們自己特殊的社會生活區域,保存了他們固有的文化禮俗,而且在語言上也形成了獨立的系統。」第三,在人口大遷移的情況下,如果遷入外族居住區域,則必然發生民族的融合和語言的相互影響,以至同化,這也是造成方言特點的一個重要的歷史原因。例如兩廣地區是有較多的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但自從周秦以來,大批漢族人由北南下,逐漸造成了「喧賓奪主」的狀況,在數量上超過了土著民族的人口,加上漢族在經濟、文化各方面又比土著民族日益發達,歷代統治者又實行了民族同化政策,結果使土著民族日益漢化。當然,在民族同化和語言融合的過程中,漢族人的語言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外族語言的影響。因而,「粵方言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地理條件以及民族雜居等原因,一方面繼承並發展了許多古漢語中本質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非漢語的因素,從而構成它的方言特徵。」

總之,就具體的各別的語言和方言來說,方言的形成和語言的產生地方性分歧,原因當然會是各種各樣的。但是,歸結起來,最重要的原因,則是由該語言所依存的社會歷史條件造成的;至於高山、大河的阻隔,有時也能起一些次要的作用,尤其是古代。然而,如果只從自然條件上來尋找根據,那是不可能得到正確的解釋的。

熱點內容
如何鋪地磚 發布:2025-07-11 22:46:37 瀏覽:232
田靜老師 發布:2025-07-11 22:21:52 瀏覽:758
文科生物會考知識點 發布:2025-07-11 21:32:18 瀏覽:8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學 發布:2025-07-11 21:21:02 瀏覽:729
寶藍色校園 發布:2025-07-11 20:31:21 瀏覽:714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
什麼心理 發布:2025-07-11 11:13:50 瀏覽:198
天都教育 發布:2025-07-11 09:35:37 瀏覽:447
廈門在職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1 09:05:50 瀏覽: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