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類等級
自然分類法:人們根據生物界自然演化過程和彼此之間親緣關系進行分類,稱為自然分類法。從形態,生理遺傳,進化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和親緣關系來確定在生物界的系統地位。自然分類法又稱系統分類法,分類等級的順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各級單位以下又分亞級:亞門、亞綱、亞目、亞科等。
植物的自然分類法是以植物的形態結構作為分類依據,以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作為分類標準的分類方法。從生物進化的理論得知,種類繁多的植物,實際上是大致同源的。物種之間相似程度的差別,能夠顯示出它們之間親緣關繫上的遠近。判斷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的方法,是根據植物之間相同點的多少。例如,菊花和向日葵在形態結構等方面有許多相同點,如它們都具有頭狀花序,花序下有總苞,雄蕊5枚,花葯合生。於是就認為它們的親緣關系比較接近;而菊花與大豆相同的地方就比較少,如大豆花是大小和形狀都不相同的蝶形花瓣,二體雄蕊(花絲9枚合生,一枚離生),於是就認為它們的親緣關系比較疏遠。
隨著科學的發展,植物的分類已經不僅以形態結構為依據,而且得到了生理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和古植物學等學科的密切配合。各國植物學家正在這方面繼續展開深入的研究,以便使植物分類的方法更加完善。
動物的自然分類方法更加復雜,主要是根據同源性進行分類。分類學家必須考慮多種多樣的特徵,這些特徵包括:結構、功能、生物化學、行為、營養、胚胎發育、遺傳、細胞和分子組成、進化歷史及生態上的相互作用。特徵越穩定,在確定分類時就越有價值。
人為分類法:主要是憑借對生物的某些形態結構、功能、習性、生態或經濟用途的認識將生物進行分類,而不考慮生物親緣關系的遠近和演化發展的本質聯系,因此所建立的分類體系大都屬於人為分類體系。
例如,將生物分為陸生生物、水生生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等。另外,18世紀瑞典植物學家林奈(1707—1778)以生物能否運動為標准,將生物劃分為動物界和植物界的兩界系統。他還根據雄蕊的有無、數目,把植物界分為一雄蕊綱、二雄蕊綱等24個綱。16世紀我國李時珍(1518—1593)在他的《本草綱目》一書中將植物分為五部,即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和木部;將動物也分為五部,即蟲部、鱗部、介部、禽部和獸部;人另屬一部,即人部。又如,亞里士多德根據血液的有無,把動物區分為有血液的動物和無血液的動物兩大類,等等。
❷ 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單位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______、目、______、______、種
生物分類單位由大到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種。
分類單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徵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多,生物的親緣關系就越遠;分類單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徵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少,生物的親緣關系就越近。
人類在很早以前就能識別物類,給以名稱。漢初的《爾雅》把動物分為蟲、魚、鳥、獸4類:蟲包括大部分無脊椎動物;魚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低級脊椎動物及鯨和蝦、蟹、貝類等,鳥是鳥類;獸是哺乳動物。
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動物分類,四類名稱的產生時期看來不晚於西周。這個分類,和林奈的六綱系統比較,只少了兩棲和蠕蟲兩個綱。
(2)生物分類等級擴展閱讀:
憑借對生物的某些形態結構、功能、習性、生態或經濟用途的認識將生物進行分類,而不考慮生物親緣關系的遠近和演化發展的本質聯系,因此所建立的分類體系大都屬於人為分類體系。
由於種內、種間變異錯綜復雜,分類學者對種的劃分有時分歧很大。根據外部形態的異同程度作為劃分物種依據而劃分的稱為形態種,由於對各種形態特徵的重要性認識不一,使劃分的種因人而異,尤其是分類學者對某些特徵的「加權」常使它們比其他特徵更具重要性,而造成主觀偏見。
一個物種或物類,以至整個植物界和動物界,都有自己的歷史。研究系統發育就是探索種類之間歷史淵源,以闡明親緣關系,為分類提供理論依據。盡管在分類學派中有綜合(進化)分類學、分支系統學和數值分類學三大流派,但在其基本原理上都有許多共同之處,不過各自強調不同的方面而已。
❸ 生物分類等級怎麼看啊
生物的分類中有幾個等級?其中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品種(不是)分類單位。分類等級越高,所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多),相互之間的共同點越(少)。
生物的分類中有幾個等級?
界、門、綱、目、科、屬、種
❹ 生物的分類中有幾個等級
物的分類中有7個等級,所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多)。分類等級越高,相互之間的共同點越(少)?其中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品種(不是)分類單位
❺ 生物分類
生物的分類:
★★★生物是由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組成,也就是動物、植物、微生物,其特徵是可以進行新陳代謝。
■真核生物
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包括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的主要區別是:①真核細胞具有由染色體、核仁、核液、雙層核膜等構成的細胞核;原核細胞無核膜、核仁,故無真正的細胞核,僅有由核酸集中組成的擬核。②真核細胞的轉錄在細胞核中進行,蛋白質的合成在細胞質中進行,而原核細胞的轉錄與蛋白質的合成交聯在一起進行。③真核細胞有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液泡等細胞器,原核細胞沒有。④真核生物中除某些低等類群(如甲藻等)的細胞以外,染色體上都有5種或4種組蛋白與DNA結合,形成核小體;而在原核生物則無。⑤真核細胞在細胞周期中有專門的DNA復制期(S期);原核細胞則沒有,其DNA復制常是連續進行的。⑥真核細胞的有絲分裂是原核細胞所沒有的。⑦真核細胞有發達的微管系統,其鞭毛(纖毛)、中心粒、紡錘體等都與微管有關,原核生物則否。⑧真核細胞有由肌動、肌球蛋白等構成的微纖維系統,後者與胞質環流、吞噬作用等密切相關;而原核生物卻沒有這種系統,因而也沒有胞質環流和吞噬作用。⑨真核細胞的核糖體為80S型,原核生物的為70S型,兩者在化學組成和形態結構上都有明顯的區別。⑩真核細胞含有的線粒體,為雙層被膜所包裹,有自己特有的基因組、核酸合成系統與蛋白質合成系統,其內膜上有與氧化磷酸化相關的電子傳遞鏈。原核細胞功能上與線粒體相當的結構是質膜和由質膜內褶形成的結構,但後者既沒有自己特有的基因組,也沒有自己特有的合成系統。?真核生物的植物含有葉綠體,它們亦為雙層膜所包裹,也有自己特有的基因組和合成系統。與光合磷酸化相關的電子傳遞系統位於由葉綠體的內膜內褶形成的片層上。原核生物中的藍細菌和光合細菌,雖然也具有進行光合作用的膜結構,稱之為類囊體,散布於細胞質中,未被雙層膜包裹,不形成葉綠體。
最原始的真核生物的直接祖先很可能是一種異常巨大的原核生物,體內具有由質膜內褶而成的象內質網那樣的內膜系統和原始的微纖維系統,能夠作變形運動和吞噬。以後內膜系統的一部分包圍了染色質,於是就形成了最原始的細胞核。內膜系統的其他部分則分別發展為高爾基體、溶酶體等細胞器。按照美國學者L.馬古利斯等重新提出的「內共生說」(見細胞起源),線粒體起源於胞內共生的能進行氧化磷酸化的真細菌,而葉綠體則起源於胞內共生的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藍細菌。
■原核生物
由原核細胞組成的生物。包括藍細菌、細菌、古細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螺旋體、枝原體和衣原體等。具有以下特點:①核質與細胞質之間無核膜,因而無成形的細胞核。②遺傳物質是一條不與組蛋白結合的環狀雙螺旋脫氧核糖核酸(DNA)絲,不構成染色體(有的原核生物在其主基因組外還有更小的能進出細胞的質粒DNA)。③以簡單二分裂方式繁殖,無有絲分裂或減數分裂。④鞭毛並非由微管構成,更無「9+2」的結構,僅由幾條螺旋或平行的蛋白質絲構成。⑤細胞質內僅有核糖體而沒有線粒體、高爾基體、內質網、溶酶體、液泡和質體(植物)、中心粒等細胞器,核糖體的沉降系數為70S。⑥大部分原核生物有成分和結構獨特的細胞壁等等。
❻ 生物分類的等級及依據是什麼
生物分類是研究生物的一種基本方法.生物分類主要是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劃分為種和屬等不同的等級,並對每一類群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特徵進行科學的描述,以弄清不同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和進化關系.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徵.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分類等級越高,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越少;分類等級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越多.了解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都需要對生物進行分類;為了弄清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生物學家根據生物體的形態結構特徵把它們分成不同的等級,首先把生物分成植物界和動物界以及其他生物三大類,界下面又分6個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門、綱、目、科、屬、種.
❼ 生物分類的等級有七個,它們從小到大依次是______.分類的基本單位是______
生物分類的等級從小到大依次是種、屬、科、目、綱、門、界。
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即物種)。
生物學家根據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把它們分成不同的等級。種是最小的單位,界是最大的單位。分類單位越大,共同特徵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多;分類單位越小,共同特徵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少。
分類系統是階元系統,近緣的種歸合為屬,近緣的屬歸合為科,科隸於目,目隸於綱,綱隸於門,門隸於界。
隨著研究的進展,分類層次不斷增加,單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單元,如總綱(超綱)、亞綱、次綱、總目(超目)、亞目、次目、總科(超科)、亞科等等。
(7)生物分類等級擴展閱讀
林奈把生物分為兩大類群:固著的植物和行動的動物。兩百多年來,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這個兩界系統存在著不少問題,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仍為一般教本所遵從,基本沒有變動。
19世紀60年代,人們建議成立一個由低等生物所組成的第三界,取名為原生生物界,包括細菌、藻類、真菌和原生動物。這個三界系統解決了動植物界限難分的問題,但未被接受,整整100年後,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流行了一段時間,為不少教科書所採用。
生命的歷史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最初的生命應是非細胞形態的生命,當然,在細胞出現之前,必須有個「非細胞」或「前細胞」的階段。病毒就是一類非細胞生物,只是關於它們的來歷,是原始類型,還是次生類型,仍未定論。
從非細胞到細胞是生物發展的第二個重要階段。早期的細胞是原核細胞,早期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細菌、藍藻)。原核細胞構造簡單;沒有核膜,沒有復雜的細胞器。
從原核到真核是生物發展的第三個重要階段。真核細胞具有核膜,整個細胞分化為細胞核和細胞質兩個部分:細胞核內具有復雜的染色體裝置,成為遺傳中心;細胞質內具有復雜的細胞器結構,成為代謝中心。由核質分化的真核細胞,其機體水平遠遠高出於原核細胞。
從單細胞真核生物到多細胞生物是生命史上的第四個重要階段。隨著多細胞體形的出現,發展了復雜的組織結構和器官系統,最後產生了高級的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
❽ 生物的分類等級有哪些
分類系統是階元系統,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界、門、綱、目、科、屬、種 。種(物種)是基本單元,近緣的種歸合為屬,近緣的屬歸合為科,科隸於目,目隸於綱,綱隸於門,門隸於界。
❾ 生物分類等級是哪七個
在現代分類系統中,生物分成(界)(Kindom)、(門)(Phyllum)、(綱專)(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七屬個級別。(界)其中是最大的一類,(種)是最小的一類。分類等級越高,生物間的共同特徵就越(少);分類等級越低,生物間的共同特徵就越(多)
植物界 裸子植物門 銀杏綱 銀杏目 銀杏科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 薔薇目 科: 薔薇科 亞科: 蘋果亞科 屬: 蘋果屬
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食肉目-犬科-犬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