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海地島地理位置

海地島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8-01 00:40:13

㈠ 海地 地理環境

西印度群島中島國。位於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奧拉島(即海地島)的西半部.加勒比海中的伊斯帕尼奧拉島(海地島)西部,面積約27797平方公里。東接多明尼加,南臨加勒比海,北瀕大西洋,西與古巴和牙買加隔海相望。海岸線長1080多千米。全境75%為山地,僅沿海和沿河 有狹窄平原,海地一詞就是印第安語中「多山之國」的意思。拉薩爾山海拔2680米,為全國最高峰。戈納伊夫島為全國最大島嶼,面積約207平方千米。最大湖泊為伊坦沙烏馬特胡,面積約181 平方千米。阿蒂博尼特河是境內的主要河流,河谷地為海地重 要農業區。
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各月平均氣溫在22—28℃間。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4—6月、8—10月為雨季。多颶風。沿海地區炎熱,高原地區平均氣溫15℃。全國平均氣溫24-27℃。海地一年分兩季:3月至11月相對炎熱,12月至2月較為涼爽。不同的氣候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海地本地物種資源豐富,另外也是南美巫術的傳承之地。

海地原為印第安人部落阿拉瓦克人居住地。1492年,哥倫布航行至此,將該島命名為伊斯帕尼奧拉島(意即「西班牙的島」),1502年,正式成為西班牙殖民地。由於殖民者的奴役、屠殺以及由其帶來的天花[2],阿拉瓦克人在島上絕跡。西班牙人遂從非洲販運大量黑奴,成為島上主要的勞動力。1697年,根據勒斯維克條約,海地被割讓給法國。1790年,在黑人領袖杜桑·盧維圖爾領導下,海地人發動了獨立戰爭,是在拉丁美洲最早開始爭取獨立的國家。1804年,起義 海地地圖軍攻佔太子港,宣布獨立,成立共和國。
海地獨立後,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民主體制,政局動盪,獨裁者不斷被推翻,據統計,從海地獨立到1915年一百年間,共有近90位統治者相繼上台。1915年美國入侵,相繼扶植多個傀儡統治者。1956年,親美的總統馬格盧瓦爾被推翻,次年,獨裁者老杜瓦利埃上台,建立起家族統治,直到1986年被推翻。之後以亨利·南菲將軍為首的「全國執政委員會」實行軍事統治。1990年,讓-貝特朗·阿里斯蒂德被選舉為總統,但他的任期被軍事政變破壞。1994年,在聯合國授權的國際干預下,阿里斯蒂德重返總統職位。1996年,勒內·普雷瓦爾當選總統。2000年,阿里斯蒂德再度當選總統。2004年2月,叛軍迫使阿里斯蒂德逃離該國。
之後最高法院大法官博尼費斯·亞歷山大根據憲法成為臨時總統。聯合國派出維和部隊。2006年2月7日,總統和議會選舉舉行,33名候選人競選總統,另有1300名候選人角逐議會129個席位[1]。2月16日,臨時選舉委員會主席宣布,希望黨總統候選人普雷瓦爾在總統選舉中獲得51.15%的選票,成為獲勝者。
2010年海地地震,2010年1月12日海地發生里氏規模7.3地震,震中距離首都太子港16公里,震源較淺破壞力極強。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周二16時53分。雖離首都太子港還遠,但太子港受災嚴重。
隨後又相繼發生了規模5.9和5.5兩次餘震。太子港大量建築倒塌,截止2月13日,地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已經上升至22.25萬人,根據這一數字,海地地震遇難者數量已經超過了2004年亞洲海嘯22萬人的遇難者數量。
海地原為印第安人居住地。1492年C.哥倫布首航美洲時發現海地島。1502年該島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697年西班牙同法國簽訂《勒斯維克條約》,將該島西部割讓給法國,定名為法屬聖多明各。東部仍屬西班牙。1790年海地爆發反抗法國和西班牙殖民統治的黑人大起義(見海地革命)。1804年1月1日海地獨立,海地是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的黑人國家。1915~1934年美國武裝佔領海地。1957年9月~1986年2月杜瓦利埃家族對海地實行長達29年的獨裁統治。1990年12月16日,阿里斯蒂德當選總統,成為海地自1804年獨立以後第一任民選總統。阿里斯蒂德就任後宣布對包括軍隊、法院和政府部門在內的腐敗機構進行整頓,引起軍人和上層社會的不滿。1991年9月,武裝部隊總司令L.塞德拉斯發動政變,推翻阿里斯蒂德政府並驅逐總統出境。阿里斯蒂德流亡美國。1993年7月,阿里斯蒂德與塞德拉斯在紐約達成協議,但軍方無意執行。1994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直接出兵干涉的決議,美國軍隊登陸海地,阿里斯蒂德又回海地。
1987年3月通過的憲法規定行政權由總統、總理和兩院制議會分享。議會分參、眾兩院。1990年12月組成的議會有參議員27人,眾議員83人。1991年10月推翻民選總統J.-B.阿里斯蒂德後,J.內雷泰出任臨時總統。1994年2月,馬爾瓦任內閣總理。在1995年12月17日舉行的大選中,普雷瓦爾當選總統。1986年8月,海地全國執政委員會頒布法令,承認創建者不少於20人,支持者不少於2000人的政黨為合法政黨。從此,許多政黨和政治聯盟相繼成立,主要政黨有:全國進步民主聯盟、國民大會黨、民主團結聯盟、爭取改革和民主全國陣線、全國協商陣線、民主運動大會國民委員會等。
歷史年表

1492年哥倫布在首次航行美洲時發現伊斯帕尼奧拉島,即今日的海地和多明尼加。
1502年該島被西班牙據為殖民地。
1698年西班牙同法國簽訂《勒斯維克條約》,把該島東部的西班牙屬地被稱為聖多明各,而西部割讓給法國,定名為法屬聖多明各。
1790年至1803年法屬聖多明各黑人爆發大起義,於1804年1月1日起義成功,正式宣告獨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獨立的黑人共和國,成為拉美大陸最先獲得獨立的國家。獨立後不久,海地因內戰出現南北分治的局面,
1820年重歸統一。
1822年海地統治者布瓦耶東征聖多明各成功,將伊斯帕尼奧拉島東西兩部合而治之。
1844年聖多明各脫離海地,成為獨立的國家——多明尼加。
1844年至1915年為海地內亂時期,先後更換了22位統治者。
1915年至1934年被美國佔領。美結束佔領狀態後,海地先後由樊尚和萊斯科任總統。
1946年海地發生軍事政變,迪馬瑟·埃斯蒂梅為總統。
1950年保羅·馬格盧瓦爾上校出任總統。
1957年至1986年杜瓦利埃家族實行獨裁統治,1986年2月7日,在人民反暴政斗爭浪潮的沖擊下,杜瓦利埃逃往法國。以原軍隊參謀長亨利·南菲將軍為首的全國執政委員會接管政權。10月19日舉行第一次全國立憲議會選舉。
1987年3月通過新憲法。
1988年1月17日馬尼加當選為總統,組成文官政府。
1990年底阿里斯蒂德當選總統,9個月後被軍事政變推翻;
1997年至1999年,海地總理空缺,政府陷入危機。

㈡ 海地在哪有多大多少人是個島國嗎

國名:海地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Haiti) 國名釋義:海地一詞就是印第安語中「多山之國」的意思。獨立日:1月1日(1804年) 國慶日:1月1日(1804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5∶3。由兩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上藍下紅。旗面中央為白色長方形,其中繪有國徽圖案。海地國旗的顏色源於法國國旗。鑲國徽的國旗為官方用旗。國徽:圖案中間高聳著一棵棕櫚樹,樹上插著一根「自由之竿」,竿頂是「自由之帽」。樹前的綠地上有一面戰鼓,兩旁為戰斧、大炮等武器;樹兩側各有三面海地國旗和一面三角旗;樹後有六支帶刺刀的步槍。白色飾帶上用法文寫著「團結就是力量」。 首都:太子港 (Port-au-Prince) 是著名的良港,人口約100萬。 國家政要:當選總統勒內·普雷瓦爾,2006年2月當選,同年5月宣誓就職。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九個省,省下設區。九省為:西北、北方、東北、阿蒂博尼特、中部、西部、東南、南方、大灣。 【自然地理】 西印度群島中島國。位於加勒比海中的伊斯帕尼奧拉島(海地島)西部,面積約2.78萬平方公里。東界多明尼加,南臨加勒比海,北瀕大西洋,西與古巴和牙買加隔海相望。海岸線長1080多千米。全境75%為山地,僅沿海和沿河有狹窄平原,海地一詞就是印第安語中「多山之國」的意思。拉薩爾山海拔2680米,為全國最高峰。阿蒂博尼特河是境內的主要河流,河谷地為海地重要農業區。 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各月平均氣溫在22—28℃間。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4—6月、8—10月為雨季。多颶風。沿海地區炎熱,高原地區平均氣溫15攝氏度。全國平均氣溫24-27攝氏度。海地一年分兩季:3月至11月相對炎熱,12月至2月較為涼爽。不同的氣候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人口】 830.4萬,主要是黑人,約佔95%,黑白混血人種和白人後裔佔5%,人口密度在拉美國家中位居第一。官方語言為法語和克里奧爾語(非洲語和法語的混合語),90%居民通用克里奧爾語。居民中信奉羅馬天主教的佔80%,信奉新教的佔5%,其餘信奉耶穌教和伏都教。農村中盛行伏都

㈢ 海地國家在哪什麼

美洲中部 就是古巴周圍那片的島國
是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的國家

㈣ 海地島在哪裡

位於加勒比海中

㈤ 海地在世界的的位置是不是國家太小 我找不到額

地圖太小換個大的

㈥ 海地國傢具體在哪

海地國在:北緯19度0分,西經72度18分 (加勒比海北部)
西印度群島中島國。位於拉丁美洲--海地位於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奧拉島(即海地島)的西半部.加勒比海中的伊斯帕尼奧拉島(海地島)西部,面積約27797平方公里。東界多明尼加,南臨加勒比海,北瀕大西洋,西與古巴和牙買加隔海相望。海岸線長1080多千米。全境75%為山地,僅沿海和沿河 有狹窄平原,海地一詞就是印第安語中「多山之國」的意思。拉薩爾山海拔2680米,為全國最高峰。阿蒂博尼特河是境內的主要河流,河谷地為海地重要農業區。

參照北京的經緯度:北緯40度0分,東經116度20分

㈦ 請問海地在哪裡 什麼洲大概什麼位置

海地是個國家
國名:海地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Haiti)

獨立日:1月1日(1804年)

國慶日:1月1日(1804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5∶3。由兩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上藍下紅。旗面中央為白色長方形,其中繪有國徽圖案。海地國旗的顏色源於法國國旗。鑲國徽的國旗為官方用旗。

國徽:圖案中間高聳著一棵棕櫚樹,樹上插著一根「自由之竿」,竿頂是「自由之帽」。樹前的綠地上有一面戰鼓,兩旁為戰斧、大炮等武器;樹兩側各有三面海地國旗和一面三角旗;樹後有六支帶刺刀的步槍。白色飾帶上用法文寫著「團結就是力量」。

國家政要:當選總統勒內·普雷瓦爾,2006年2月當選。

自然地理:位於加勒比海中的伊斯帕尼奧拉島(海地島)西部,面積約2.78萬平方公里。東鄰多明尼加,南臨加勒比海,北瀕大西洋,西隔風向海峽與古巴和牙買加相望。是東加勒比海島國,海岸線長1080餘公里。全境3/4為山地,僅沿海與沿河有狹窄平原,海地一詞就是印第安語中「多山之國」的意思。全國最高峰為拉薩爾山脈的拉薩爾山,海拔2680米。主要河流有阿蒂博尼特河,該河谷地為重要農業區。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

人口:830.4萬,主要是黑人,約佔95%,黑白混血人種和白人後裔佔5%,人口密度在拉美國家中位居第一。官方語言為法語和克里奧爾語,90%居民通用克里奧爾語。居民中信奉羅馬天主教的佔80%,信奉新教的佔5%,其餘信奉耶穌教和伏都教。農村中盛行伏都教。

首都:太子港 (Port-au-Prince) 是著名的良港,人口約100萬。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九個省,省下設區。九省為:西北、北方、東北、阿蒂博尼特、中部、西部、東南、南方、大灣。

簡史:海地有著苦難而悲壯的歷史,自古就一直是印地安人生活繁衍的地方。1492年哥倫布在首次航行美洲時發現伊斯帕尼奧拉島,即今日的海地和多明尼加。1502年該島被西班牙據為殖民地。1697年西班牙同法國簽訂《勒斯維克條約》,把該島東部的西班牙屬地被稱為聖多明各,而西部割讓給法國,定名為法屬聖多明各。1790年至1803年法屬聖多明各黑人爆發大起義,於1804年1月1日起義成功,正式宣告獨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獨立的黑人共和國,成為拉美大陸最先獲得獨立的國家。獨立後不久,海地因內戰出現南北分治的局面,1820年重歸統一。1822年海地統治者布瓦耶東征聖多明各成功,將伊斯帕尼奧拉島東西兩部合而治之。1844年聖多明各脫離海地,成為獨立的國家——多明尼加。1844年至1915年為海地內亂時期,先後更換了22位統治者。1915年至1934年被美國佔領。美結束佔領狀態後,海地先後由樊尚和萊斯科任總統。1946年海地發生軍事政變,迪馬瑟·埃斯蒂梅為總統。1950年保羅·馬格盧瓦爾上校出任總統。1957年至1986年杜瓦利埃家族實行獨裁統治,1986年2月7日,在人民反暴政斗爭浪潮的沖擊下,杜瓦利埃逃往法國。以原軍隊參謀長亨利·南菲將軍為首的全國執政委員會接管政權。10月19日舉行第一次全國立憲議會選舉。1987年3月通過新憲法。1988年1月17日馬尼加當選為總統,組成文官政府。1990年底阿里斯蒂德當選總統,9個月後被軍事政變推翻;1997年至1999年,海地總理空缺,政府陷入危機。

政治:1987年通過的新憲法規定,總統由民主選舉產生,任期5年。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擁有行政權。議會為國家立法機構。內閣是政府行政機構,由總理和內閣成員協助總統工作。

經濟: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以農業為主。主要礦藏有鋁礬土、金、銀、銅、鐵等。其中鋁礬土儲量較大,約1200萬噸。也有一些林業資源。工業基礎較薄弱,集中在太子港,主要有來料加工、紡織、製鞋、製糖、建築材料等。農業是主要經濟部門,但基礎設施薄弱,耕作技術落後。全國近2/3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可耕地面積55.5萬公頃。糧食不能自給。主要農業產品有咖啡、棉花、可可、大米、玉米、高梁、香蕉、甘蔗等。旅遊業收入是外匯主要來源之一。遊客大部分來自美國和加拿大。主要海港有太子港和海地角。海地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75%的人生活在赤貧狀態下,全國只有20%的居民能用上自來水,文盲率高達80%。

外交:主張民族自決和不幹涉原則的外交政策。

㈧ 海地地理位置、基本概況

【自然地理】西印度群島中島國。位於拉丁美洲--海地位於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奧拉島(即海地島)的西半部.加勒比海中的伊斯帕尼奧拉島(海地島)西部,面積約27797平方公里。東界多明尼加,南臨加勒比海,北瀕大西洋,西與古巴和牙買加隔海相望。海岸線長1080多千米。全境75%為山地,僅沿海和沿河 有狹窄平原,海地一詞就是印第安語中「多山之國」的意思。拉薩爾山海拔2680米,為全國最高峰。阿蒂博尼特河是境內的主要河流,河谷地為海地重要農業區。
海地地圖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各月平均氣溫在22—28℃間。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4—6月、8—10月為雨季。多颶風。沿海地區炎熱,高原地區平均氣溫15℃。全國平均氣溫24-27℃。海地一年分兩季:3月至11月相對炎熱,12月至2月較為涼爽。不同的氣候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㈨ 海地在哪裡

海地共和國位於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東與多明尼加相鄰,北瀕大西洋,西與古巴和牙買加隔海相望。

海地是東加勒比海島國,海岸線長1080餘公里。全境3/4為山地,僅沿海與沿河有狹窄平原,海地一詞就是印第安語中「多山之國」的意思。

全國最高峰為拉薩爾山脈的拉薩爾山,海拔2680米。主要河流有阿蒂博尼特河,該河谷地為重要農業區。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

(9)海地島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海地首都太子港,是全國最大城市、西印度群島著名良港。太子港始建於1749年,1770年取代海地角成為法屬聖多明各殖民地首府。1804年,海地獨立,太子港成為首都。太子港飽經地震、颶風和戰火破壞,發展緩慢。

海地自古就一直是印地安人生活繁衍的地方。1492年哥倫布在首次航行美洲時發現伊斯帕尼奧拉島,即今日的海地和多明尼加。1502年該島被西班牙據為殖民地。

1790年至1803年法屬聖多明各黑人爆發大起義,於1804年1月1日起義成功,正式宣告獨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獨立的黑人共和國,成為拉美大陸最先獲得獨立的國家。獨立後不久,海地因內戰出現南北分治的局面,1820年重歸統一。

㈩ 海地是個國家還是個地區,在哪個位置

海地位於加勒比海北部,全稱為海地共和國。印第安語意為「多山的地方」。面積2.78萬平方千米。人口813萬,黑人佔95%。因此有「黑人共和國」之稱。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為法語和克里奧爾語,90%居民使用克里奧爾語。貨幣為古德。首都太子港(Port—au—Prince)。1804年1月1日宣告獨立,取國名海地,是世界上第一個獨立的黑人國家 【自然地理】 西印度群島中島國。位於加勒比海中的伊斯帕尼奧拉島(海地島)西部,面積約27797平方公里。東界多明尼加,南臨加勒比海,北瀕大西洋,西與古巴和牙買加隔海相望。海岸線長1080多千米。全境75%為山地,僅沿海和沿河 有狹窄平原,海地一詞就是印第安語中「多山之國」的意思。拉薩爾山海拔2680米,為全國最高峰。阿蒂博尼特河是境內的主要河流,河谷地為海地重要農業區。 海地地圖 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各月平均氣溫在22—28℃間。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4—6月、8—10月為雨季。多颶風。沿海地區炎熱,高原地區平均氣溫15℃。全國平均氣溫24-27℃。海地一年分兩季:3月至11月相對炎熱,12月至2月較為涼爽。不同的氣候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熱點內容
文科生物會考知識點 發布:2025-07-11 21:32:18 瀏覽:8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學 發布:2025-07-11 21:21:02 瀏覽:729
寶藍色校園 發布:2025-07-11 20:31:21 瀏覽:714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
什麼心理 發布:2025-07-11 11:13:50 瀏覽:198
天都教育 發布:2025-07-11 09:35:37 瀏覽:447
廈門在職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1 09:05:50 瀏覽:694
十佳師德模範先進事跡材料 發布:2025-07-11 08:34:05 瀏覽:745
曲宏老師 發布:2025-07-11 08:29:28 瀏覽: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