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的歷史
『壹』 南嶽衡山的來源有哪些相關的傳說以及衡山和祝融峰的民間傳說是什麼樣的
南嶽衡山的來源有很多的傳說。一說盤古開天闢地,死後化為山川林木,頭為東岳泰山,腳化為西嶽華山,腹化為中嶽嵩山,右臂化為北嶽恆山,左臂化為南嶽衡山。
一說是中華始祖之一的炎帝神農氏追趕朱鳥,用神鞭將朱鳥打落變成南嶽,所以大家在南嶽古鎮入口處所見的牌坊上便繪有朱鳥圖案,南嶽山徽「朱鳥」因此而來。
相傳帝嚳任命祝融擔任火正之官。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他在擔任火正時,以火施化,為民造福,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柔五穀林木,後世尊為火神。
後來祝融升天當了神仙,他把火種埋在了衡山的山裡,誰知火種慢慢地燃了起來,南嶽一時成了火海。
衡山的山神急了,忙請東海龍王來救火。老龍王降下雨水,可火不滅反而更大了。老龍王向觀世音求救,觀世音說:「只有打通衡山通向渤海的那條通道才可以滅火。」
龍王叫了手下800隻龍,日夜不分,打通了那條通道。火滅了,但龍王還怕火再次燃起來,於是叫龍兒們日夜守候在那裡。冬天,天氣寒冷,讓火大一些,融化山上的雪水,給衡山以濕潤和溫暖。夏天,用泉水灌輸,讓火小一些,使天氣能涼爽。正是因為這樣,衡山才會有這么舒適的環境。而在南嶽大廟里還有那800隻蛟龍在那兒守護這片山山水水。
祝融峰是根據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命名的。相傳祝融氏是上古軒轅黃帝的大臣,人類發明鑽木取火後卻不會保存火種和不會用火,祝融氏由於跟火親近,成了管火用火的能手,黃帝就任命他為管火的火正官。
因為祝融熟悉南方的情況,黃帝又封他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他住在衡山,死後又葬在衡山。為了紀念他對人們的重大貢獻,將衡山的昀高峰命名祝融峰。在古語中,「祝」是持久,「融」是光明,即讓他永遠光明。
祝融峰挺拔突起,高出芙蓉、紫蓋、天柱、祥光、煙霞、軫宿諸峰之上。在祝融殿的西邊,有望月台,月明之夜,皓月臨空,銀光四射,景色格外明麗。遊人站在台上,欣賞月色,較在平地上別有一番景象。即使月亮西沉,這里也留有它的余暉。正如明代孫應鰲的詩所描繪的:人間朗魄已落盡,此地清光猶未低。
祝融峰附近寺廟林立,其南面有上封寺,隋代以前叫光天觀,是道教活動的地方。隋煬帝大業年間,下令改為上封寺。
上封寺的正前方是南天門。上封寺後的山上有觀日台,現設有氣象台。在觀日台旁邊,有一塊石碑,上面刻有「觀日出處」4個大字。在秋高氣爽,特別是雨後初晴的日子裡,遊人可以看到「一輪紅日滾金球」的奇景。
『貳』 衡山的歷史沿革
根據漢代《甘石星經》所言,在古代九州中,正南面是荊州,荊州最著名山叫衡山。東漢的鄭玄解釋說,南嶽衡山的名稱是根據天上的星宿分野而來的。
在上天為管注生死的星宿,在下則管生長發育,象一把秤一樣,要保持兩頭平衡,所以叫「衡山」。因為衡山對應天上28星宿之軫翼,「度應璣衡」,即象衡器一樣,可以稱量出天地的輕重,也能保持天地間的平衡,能夠「銓德均物」,褒揚人間的真善美,懲治人間的假惡丑。
2007年中央電視台春晚據此曾出一謎:「一物稱起眾群峰」。打一名勝,即「衡山」也 。
又名南嶽、壽岳、南山,為中國五嶽之一,坐落於全國重要綜合交通樞紐、中南重鎮——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衡山72群峰,層巒疊嶂,氣勢磅礴,素以「五嶽獨秀」、「宗教聖地」、「文明奧區」、「中華壽岳」著稱於世。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和國家5A級旅遊景區。
衡山是南中國的宗教文化中心,中國南禪、北禪、曹洞宗和禪宗南嶽、青原兩系之發源地;中國南方最著名的道教聖地,有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天——朱陵洞天,道教72福地之青玉壇福地、光天壇福地、洞靈源福地。
1982年,衡山作為我國著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以南嶽衡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名單;
2000年成為全國首批4A級旅遊區;
2001年獲得全國頂級、湖南唯一的「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殊榮;
2006年02月入選首批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
2006年被評為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
2007年3月成為全國首批5A級風景名勝區;
2007年8月1日,衡山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8年被評為最受群眾喜愛的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區。
2009年武廣高鐵衡山西站建成通車
2012年衡陽市到南嶽衡山景區的南嶽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2014年位於衡南縣雲集鎮西南部的衡陽南嶽機場建成通航,北距南嶽衡山70公里地理環境 一、地貌特點
衡山在幾億余年的漫長的地質年代中,經受了各種內外應力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今日的以峰林狀花崗岩斷塊中山為主體的地貌特點。 群峰突起 用現代地理學觀點界定的衡山區范圍內,海拔高度超過1000米的山峰20座,海拔500—1000米高的山峰17座。主峰祝融峰海拔高度為1300.2米,高出衡山鎮1191.8米,二者地勢比降達16%左右。
眾多的山峰集聚在不到4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構成丁群峰突起的峰林狀中山景觀。超過1000米高的山峰均是燕山期花崗岩呈岩基岩株狀產出,經內外營力長期塑造的結果。這群「南天柱石」聳立於海拔不到100米的湘中地區,顯得山更高、坡更陡、谷更深。衡山總體坡度多在300~400之間,少數地段達600~700;山谷深度多為300~400米,在報信嶺一帶,其相對高度達700~900米。 層狀結構 斷層作用造成衡山山體之後,地殼運動以間歇升降為主。從地貌上看,衡山以各主峰山脊線為主體,高周低,嶺谷交錯,自上而不可分為四級階梯,分別代表由老到新曲四個不同地質時期所殘留下來的侵蝕剝夷面。暗示著衡山有著不少於四次的相對快速上升期和四次相對靜止的穩定期,從而構成衡山層狀結構的地貌特點。
衡山以紫蓋、祝融、天柱、祥光、觀音、石廩諸峰組成東北——西南走向脊線,構成海拔1000米以上,延伸10餘公里的第一級階梯。山脊線東西兩側,從北向南排列著4~5列海拔在700~800米的東西向平行山脊,如竹篙嶺、擲缽峰、天堂峰、天台峰等,構成衡山第二級階梯;在第二級階梯的外側,沿著平行山脊向東、向西延伸,形成一些400~500米高的山脊山峰:如紫雲山、香爐峰、天台、寨子嶺、獅子峰等,構成衡山山第三級階梯;在山體四周山麓,大量的花崗岩、變質岩或紫色頁岩的風化物組成的紅色丘陵、崗地,構成了衡山層狀結構的最低一級,海拔150~200米階梯。由於河流侵蝕下切作用,在構成第二、三級階梯的平行山脊之間的山谷地帶均形成肚大口小的山窩瓶狀寬谷帶。如由第三級夷平面下切而成的方廣寺、廣濟寺、九雞洞、羅漢台、半雲庵等寬各地區,其高度大體與第三階梯相當;第三級夷平面下切而成的華嚴湖、白龍潭、四方台、鎮岳林、嚴渡、拜殿等寬谷區,其高度大體與第四級階梯相當。這兩條寬谷帶同樣反映了衡山層狀結構特徵。 斷層地貌發育 衡山山體東西兩側均有大斷層存在,至使衡山地區斷層地貌十分發育,平行山脊、蘭角面、v形河谷、扇狀缺口、懸谷等到處可見。山體兩側的一系列平行山脊,排列緊密。山脊南北兩邊坡度非常陡峻,約在50—60度之間。山脊的外端都有三角面,高出外側低地100至300米不等。三角面在水桐梍——衡山——雲峰寺一線西側最為明顯,望峰——東湖——界牌——國清寺一線東側次之。 衡山各斷層岩面上的各順向河,都具有狹隘的深刻的V形河谷,前山的河床筆直,後山的則多成之字形,坡度陡峻,河谷內無泛濫平原。此外東側斷層面上尚有不少無明顯的扇狀缺口。衡山鎮以北,轄神廟、止觀橋、黃庭觀、駕鶴亭、朱曉橋等處的扇狀缺口之間,還有類似的方肩存在。
衡山懸谷很多,衡山鎮南北五公里內即有十餘處,如水簾洞、白龍潭、絡絲潭等。可以說在每兩級階梯的轉折處都懸各存在,有水流者則形成跌水,瀑布,最典型者首推後山仙岩懸谷,幾乎垂直而立,高達200餘米。 地表破碎、岩洞石蛋遍布 衡山因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地勢高峻,各種形式的流水作用活躍,對地表沖刷能力強,使地表分割破碎,溝谷發育,河崗沖溝密度為2.5公里/平方公里。但在岩性不同的地方,地貌特徵有明顯區別。 在侵蝕、剝蝕及重力崩塌作用的影響下,重力地貌發育,花崗岩山區中上部,存在有很多形狀各異的岩洞:如皇帝岩、觀音岩、不語崖、煙霞洞、羅漢洞、還珠洞、文殊洞、一生岩、三生岩等。
花崗岩分布區還散布著大小不一的「石蛋竹,上部多基岩岩株經球狀風化剝蝕形成的半裸露形的巨大的埋藏型石蛋,以擲缽峰、香爐峰最典型,崩落岩塊形成的半裸露型石蛋如「獅子岩』』,崩落岩塊形成的裸剝石蛋,如望月台、會仙岩等。在中下部,特別在V型河谷中,裸剝型石蛋分布更廣泛:如觀音岩、飛來船、福壽石、試劍石等,至於中小型石蛋則隨處可見。
二、地貌類型 侵蝕、剝蝕——構造地貌 本類地貌分布范圍廣泛,包括衡山山體的主要部分有:峰林狀花崗岩斷塊中山(海拔1000米以上)呈岩基岩珠狀產出的衡山花崗岩穹鼉體,幾經斷裂上升,困強烈風化和坡面沖刷作用,在長不超過20公里,寬不超過20公里的范圍內,交疊出現19座超千米的山,構成峰林狀山體。 刀峰狀花崗岩中低山(海拔300-1000米) 呈不對稱肋骨狀排列於衡山主脊兩側,東西走向,南北平行。匿側山脊向西延伸4~5公里,東側山脊向東伸2~3公里,高度從基向外呈階梯狀降低,河流下切十分顯著,山脊尖銳如刀鋒,山坡陡峭,溝谷幽探。 窄脊陡披的變質岩中低山(海拔200-8OO米) 緊鄰花崗岩中山的南、北兩端,為構成衡山山脈的重要部分,如南端的岣嶁峰(海拔951米),北端的天馬山(海拔422米)。 剝蝕——浸蝕地貌 本類地貌主要分布於衡山主體周圍,多為海拔100~300米的丘陵地帶。有:紅色砂頁岩單斜丘陵衡山花崗岩體西側,自福田、望峰、東湖、國清、江柏堰、神皇山至樟本市,大致成一半圓形,長達80餘公里,此線為一谷地,是單面山內側,岩層向外(向西)傾斜,傾角從5度至50度不等,岩石抗風化能力較弱,相對高差亦較小,多發育為單斜狀丘陵。
花崗岩殘丘分布於水桐梍——衡山鎮——雲峰寺一線以東的斷層下降盤。因相對下降,花崗岩經長期剝蝕、侵蝕,形成今日海拔IOO~300米的饅頭狀殘丘,其風化殼厚度達15~30米,無植被覆蓋區、切掏、沖溝、崩崗發育,水土流失嚴重。 浸蝕——堆積地貌 本類地貌多分布於沿河及山麓地帶的河流出口處,以及部門山窩瓶狀寬谷帶內。這里河床比降明顯減少,河流所夾帶的沖刷物質沉積下來。這種洪積——沖積物質在山麓略呈扇形展布,形成洪積——沖積地形。堆積物質主要屬石英質沙土層,多經人工耕作改遭為水稻土。 一、季節
衡山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類型。冬季衡山多為歐亞大陸乾冷氣團控制,北方寒流頻頻南下,造成雨雪冰凍,氣候比較濕冷;夏季則多為低緯海洋暖濕氣團影響,溫高濕重;在春夏之交,衡山正處在冷暖氣團交替的過渡地帶,鋒面、切變線和氣旋活動頻繁,造成陰濕多雨,天氣多變;而在盛夏期間,因副熱帶高壓脊高控制湘東、湘中一帶,釀成高溫酷熱。一年之中,一般1月最冷,7月最熱。
二、溫度
衡山平均氣溫17.6℃。冬季比較溫暖,一月份平均氣溫5.3℃。春、秋兩季的平均氣溫都在17~19℃之間,且秋溫略高於春溫,夏季氣溫較高,7-8月平均氣溫在28.6~29.5℃之間。
三、降水
衡山年降雨量在1553.5毫米左右。降水量大於1000毫米的保證率在90%以上。4~9月,平均降水量在820毫米,約佔全年降水量的61%。
衡山南起「雁陣驚寒,聲斷之浦」的衡陽市回雁峰(南嶽72峰首峰),北止「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長沙嶽麓山(衡山尾峰),由巍然聳立著的72座山峰組成,亦被稱作「青天七十二芙蓉」。衡山橫跨湖南省十八個市區縣,逶迤八百里,共72峰,其中南嶽區境內有43峰,群峰巍峨。衡山七十二峰首峰迴雁峰位於衡陽市中心,東臨湘江,南接衡州大道,西鄰蒸陽南路,北對中山南路。從「天下南嶽第一峰」向北出發,沿南嶽高速公路乘汽車向北行駛40分鍾,從眼前閃過幾十座像芙蓉般婀娜多姿的山峰,就進入了南嶽衡山核心風景名勝區。
祝融峰之高 、藏經殿之秀、水簾洞之奇、方廣寺之深堪稱「衡山四絕」;春觀花、夏看雲、秋望日、冬賞雪為「衡山四季佳景」。
衡山還有許多名勝古跡和神話傳說,吸引了歷代各種人物,形成豐富多彩的文化沉積,宛如一座遼闊的人文與山水文化和諧統一、水乳交融的巨型公園。
『叄』 南嶽衡山建於哪年
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說時代的帝王們都與衡陽南嶽有著密切的聯系。炎、黃、堯、舜、禹都在南嶽留有足跡。秦漢以後,道教佛教相繼傳入南嶽,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名道高僧,創立了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佛史上稱之為「五葉流芳」。唐朝時,南嶽衡山成為南方佛教文化中心。
相傳神農氏曾來衡山采百葯,因嘗線蟲中毒而仙逝於降真峰上。建於唐代的南嶽大廟,是湖南省最大的一座古建築。
南嶽衡山位於湖南省南部,由距今1.8億年前的燕山期花崗岩構成山嶽主體。南起衡陽市區回雁峰,北至長沙嶽麓山,逶迤七十二峰綿延八百餘里
自古以來,南嶽衡山,作為五嶽名山享譽海內外。《尚書》、《周禮》、《爾雅》、《山海經》、《水經注》、《史記》均有記述。「衡山」一詞最早見於《尚書·禹貢》:禹導水疏河,從「岷山之陽,至於衡山」。《爾雅·釋山》東岳岱,西嶽華,北嶽恆,中嶽嵩,江南衡。晉·郭朴在「江南衡」下注「衡山南嶽」。[4]
《山海經·海內經》載「南海之內,有衡山」,「衡山」下注「南嶽」。《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
據漢代《甘石星經》,古代九州中,正南面是荊州,荊州最著名山叫衡山。東漢鄭玄解釋,南嶽衡山的名稱是根據天上的星宿分野而來的。
1982年被國務院定為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84年正式成立南嶽區人民政府,同時保留湖南省南嶽管理局,1992年被定為湖南省旅遊經濟開發區。
衡山有著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以境內有南嶽衡山得名。
秦統一中國後,其地屬長沙郡。
三國吳會稽王太平二年(公元257年),隸屬衡陽縣。
晉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0年),改衡陽縣為衡山縣,為縣名之始。
唐屬衡州,宋屬潭州,元屬潭州路,後改為天臨路。
明清屬衡州府。
民國廢府存縣,直屬湖南省。
1949年 1949年8月湖南省和平解放,衡陽市由原省轄市改為縣級市,衡山縣由衡陽專區管轄,衡山縣包括今衡山、衡東兩縣和南嶽區。
1950年 衡陽市升格為地級市,下設一至八區(湖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1月5日報告備案)
1951年 設立南嶽特區,以衡山縣的南嶽鎮及白果、貫底等16個鄉為其行政區域(湖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2月5日報告備案)
1951年 撤銷衡陽市七區、八區(湖南省民政廳1951年11月1日批准)
1952年 撤銷衡陽、郴州、零陵3專區,設立湘南行政區(地級)。衡陽專區的茶陵縣、攸縣劃歸湘潭專區,其餘26個縣劃歸湘南行政區(政務院 1952年11月13日批准)
1952年 衡陽市降格為縣級市,劃歸湘南行政區(政務院1952年11月13日批准)
1952年 撤銷南嶽特區,並入衡山縣(中南軍政委員會1952年12月27日批准)
1954年 撤銷湘南行政區,設立衡陽專區、郴縣專區。衡陽專區轄衡陽市及衡南、衡山、常寧、寧遠、永明、道縣、零陵、東安、祁陽、祁東、衡陽、江華12縣。郴縣專區轄郴縣、資興、桂東、汝城、宜章、臨武、藍山、嘉禾、桂陽、新田、永興、耒陽、安仁、酃縣14縣(國務院1954年6月批准)
1960年 設立南嶽管理局,以衡山縣的南嶽鎮和南嶽、店門、祝融、師古4公社為其行政區域(中共湖南省委員會1960年4月21日報告備案)
1963年 撤銷南嶽管理局,設立南嶽縣,以衡山縣的南嶽、店門等51個公社為其行政區域(國務院1963年5月20日批准)
1966年 撤銷南嶽縣,並入衡山縣(國務院1966年1月18日批准)
1966年 設立衡東縣,以衡山縣湘江東岸6個區為其行政區域(國務院1966年1月18日批准)
1969年 衡東縣駐地由衡山縣城遷至衡東縣吳集北梘頭坪
1983年 撤銷衡陽地區,所屬的衡陽、衡南、衡山、衡東、常寧、祁東6縣劃歸衡陽市;(國務院1983年2月8日批准)
1984年 基於南嶽鎮、南嶽鄉及東湖、馬跡、望峰三個鄉鎮的10個村,設立衡陽市南嶽區(湖南省人民政府1984年5月22日批准)
1982年被國務院定為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84年正式成立南嶽區人民政府,同時保留湖南省南嶽管理局,1992年被定為湖南省旅遊經濟開發區。
『肆』 南嶽衡山的簡介
南嶽衡山為中華五嶽名山之一,主峰祝融峰在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境內,七十二峰,群峰逶迤,其勢如飛。素以「五嶽獨秀」、「文明奧區」「祭祀靈山」、「宗教聖地」、「中華壽岳」著稱於世。
南嶽衡山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提名地。
南嶽衡山自然風光秀美。這里群峰疊翠,萬木爭榮,流泉飛瀑,風景綺麗。四時景色各異,春賞奇花,夏觀雲海,秋望日出,冬賞雪景。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自古贊譽為南嶽「四絕」。
南嶽衡山歷史源遠流長。自堯舜以來,南嶽衡山作為五嶽之一的歷史已達四千餘年。黃帝、舜帝曾在衡山巡狩祭祀;大禹為治水,專程來南嶽殺白馬祭告天地,得「金簡玉書」,立「治水豐碑」。宋徽宗、康熙等皇帝為南嶽題詩吟詠。
(4)衡山的歷史擴展閱讀
南嶽衡山的主要景點:
1、萬壽大鼎,全稱「中華萬壽大鼎」,是被世界吉尼斯確認的「世界第一鼎」。中華萬壽大鼎是南嶽中華萬壽壇景區的中心景點,位於南嶽衡山的駕鶴峰上。
2、方廣寺,在南嶽區蓮花峰下。寺名方廣,取佛說十方廣布之意。寺始建於南北朝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後歷經各朝代修葺。寺中有宋徽宗寫的「天下名山」四字。
3、水簾洞位於南嶽鄉水簾村,距南嶽鎮4千米,古名朱陵洞,傳說與衡陽石鼓山上的朱陵洞相通。
4、南嶽大廟在南嶽鎮北街盡頭,坐北朝南,後有赤帝峰,前有壽澗水,廟址呈長方形,總面積達98500平方米,是湖南省規模最大的一座古建築物。
『伍』 衡山風景名勝區的歷史沿革
名稱來源
根據漢代《甘石星經》所言,在古代九州中,正南面是荊州,荊州最著名山叫專衡山。東漢的鄭玄解釋屬說,南嶽衡山的名稱是根據天上的星宿分野而來的。在上天為管注生死的星宿,在下則管生長發育,象一把秤一樣,要保持兩頭平衡,所以叫衡山。因為衡山對應天上28星宿之軫翼,度應璣衡,即象衡器一樣,可以稱量出天地的輕重,也能保持天地間的平衡,能夠銓德均物,褒揚人間的真善美,懲治人間的假惡丑。 開發建設 1982年,南嶽衡山風景名勝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名單;
2000年,成為全國首批4A級旅遊區;
2001年,獲得全國頂級、湖南唯一的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殊榮;
2006年02月,入選首批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
2006年,被評為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
2007年3月,成為全國首批5A級風景名勝區;
2007年8月1日,衡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8年被,評為最受群眾喜愛的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區。
『陸』 南嶽衡山的大廟有多少年歷史
南嶽大廟前祈福的人群井然有序地排著隊。
文麗貴攝.
中新網南嶽1月31日(文麗貴李豪傑)天公做美,馬年首日南嶽衡山氣溫飆升至26℃,讓人感覺「
『柒』 南嶽衡山的來歷
月21日
南嶽衡山位於湖南省中部,由距今1.8億年前的燕山期花崗岩構成山嶽主體。南起衡陽市城區的回雁峰,北至長沙的嶽麓山,逶迤七十二峰綿延八百餘里,南嶽區境內有峰44座,其中主峰祝融峰,海拔1300.2m(南嶽古鎮海拔98m),形似展翅高飛的朱雀,因地處亞熱帶與溫帶氣候,春觀花、夏看雲、秋望日、冬賞雪,四季景色各異。「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回飈吹散五峰雪,往往飛花落洞庭」(李白《送陳郎將歸衡》)。站在衡山最高峰,「祝融萬丈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里」(韓愈《游祝融峰》),天風浩盪,吹我衣襟,湘流五曲,奔來眼底,洞庭隱約,五嶺迷離;羅青涌翠,層雲翻騰;佛光時現,仙笛常聞;南山勝境,唯我岳神!
自古以來,南嶽衡山,作為五嶽名山享譽海內外。《尚書》、《周禮》、《爾雅》、《山海經》、《水經注》、《史記》均有記述。「衡山」一詞最早見於《尚書·禹貢》:禹導水疏河,從「岷山之陽,至於衡山」。《爾雅·釋山》東岳岱,西嶽華,北嶽恆,中嶽嵩,江南衡。晉·郭朴在「江南衡」下注「衡山南嶽」。
《山海經·海內經》載「南海之內,有衡山」。在「衡山」下注曰「南嶽」。晉·酈道元《水經注》在「湘水又北逕衡山縣東」下有注雲:「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蓋,一名石菌峰,一名芙蓉峰……。」其後,記述衡山的專著有魏晉南北朝時徐靈期的《衡山記》、宗測的《衡山記》,宋代陳田夫的《總勝集》等。
根據漢代《甘石星經》所言,在古代九州中,正南面是荊州,荊州最著名山叫衡山。東漢的鄭玄解釋說,南嶽衡山的名稱是根據天上的星宿分野而來的。在上天為管注生死的星宿,在下則管生長發育,象一把秤一樣,要保持兩頭平衡,所以叫「衡山」。因為衡山對應天上28星宿之軫翼,「度應璣衡」,即象衡器一樣,可以稱量出天地的輕重,也能保持天地間的平衡,能夠「銓德均物」,褒揚人間的真善美,懲治人間的假惡丑。2007年中央台春晚據此曾出一謎:「一物稱起眾群峰」。打一名勝,即「衡山」也。
『捌』 想知道衡山有多久歷史
衡山有1700年歷史了·
『玖』 衡山在歷史上是讀書人聚集講學之地嗎
衡山是佛道興盛之地,也曾有衡山書院聞於天下,曾國藩曾說「天下之書院,楚為專盛,楚之書院,衡為屬盛。」所以,應該可以說,衡山是歷史上讀書人聚集講學之地。
知道曾有相關問題,
可參見:http://..com/link?url=wNSdw4hbDZEgwxfmcyKoM5_V84aP16SED6Hvs_WHcZRGOOe-hMM__
『拾』 南嶽衡山與黃山誰歷史更悠久,歷史上記載更早。
到早白堊紀時,晚燕山運動又一次震撼江南大地,深藏於地殼下部炙熱的岩漿,沿著印支運動時形成的褶皺帶,從黃山這塊比較薄弱和斷裂發育的地殼內乘虛上升,侵入到距地表約數千米的古老地層中。隨著溫度和壓力的改變,這些岩漿由邊部向中央慢慢地冷卻凝結而成黃山花崗岩體的胚胎,這便是距今約1.25億年時期形成的「地下黃山」。相傳,我們的祖先軒轅黃帝最初見到黃山時,便被它秀麗的風景所傾倒。這兒的山峰很高很高,高出雲頭,這兒的山谷很陡很深,深到海底。白雲象綢子一樣,繞著山峰飄來盪去,恰是人間仙境。黃帝帶著術士容成子和仙人浮丘到這里遊玩,他們感到這里有仙氣,是煉神丹妙葯的好地方,就住在山上煉起丹來。他們先在一座山上煉,後來又在溫泉附近的山澗里煉,他們在溪水裡的一塊石頭上,煉呀,磨呀,研呀,竟把這塊石頭磨出了個洞,像一口小小的石上井。最後,軒轅黃帝和容成子浮丘公終於把神丹練出來了,據說煉出的神丹如果吃下去,人就可以長生不老。他們吞了仙丹後,果真長生不老,就像現在的軒轅峰、容成峰、浮丘峰,不都是永遠站在雲端里嗎?上面還長著四季常青的不老松。當年煉丹的那座山峰,現在叫做煉丹峰,當年煉丹的那塊石頭上的小洞,現在叫做丹井。也正因為軒轅黃帝喜歡這座名山,所以才稱它黃山。衡山古名為壽岳衡山。據《星經》所載,南嶽衡山是對應星 衡山 畫作宿28宿之軫星,軫星乃主管人間蒼生壽命。相傳神農氏曾來此采百葯,因嘗線蟲中毒而仙逝於降真峰上。在道教中,此山是道教洞天福地(有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天——朱陵洞天,道教七十二福地之青玉壇福地、光天壇福地、洞靈源福地),是神仙居住遊憩的之一。建於唐代的南嶽大廟,是湖南省最大的一座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