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歷史上
A. 歷史上的蘇秦和張儀
蘇秦
蘇秦 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縱橫家興於戰國後期。時群雄相爭,除用武力外,還需展開外交、政治上的攻勢。縱橫家應運而生,他們並不專崇一種主張或觀點,而是根據實際需要定其取捨,故忽而用儒,忽而用道,構成了所謂的一縱一橫。西漢時稱縱橫之說為「長短說」,長說、短說和一縱一橫含義相同,都是說縱橫之士從不同角度用不同觀點去說服對方的一種方法,到戰國晚期,因秦強六國弱已成為定局,故聯合關東各國抗秦者即為合縱,而秦設法破壞合縱就是連橫。如《戰國策》就把秦和六國對立起來,並總以蘇秦、張儀為合縱連橫策略的代表性人物,雙方各自為六國或秦的利益而進行辯護。
《漢書·藝文志》肯定了縱橫家「權事制宜」的這一長處。但過分的靈活性也易流於欺詐,《史記》說六國時「謀詐用而縱衡長短之說起」,《漢書》也稱其」上詐狡而棄其信」。盡管如此.縱橫家在戰國晚期仍受到各國君主的重視,故韓非說:「山東言縱橫,未嘗一日而止也。」
有關蘇秦的事跡見於《戰國策》和《史記》等書。《史記》說他是東周洛陽人,曾到齊國受業於鬼谷先生,後出遊數歲,一無所獲而歸。遭到家人的譏笑。於是他發憤用功,得周書《陰符》而讀之,領會出如何方能投人主之所好的奧秘。他先去游說周顯王、秦惠王和趙肅侯,但都未成功。接著又到燕國去見燕文侯,文侯接受了他的合縱主張,並資助他車馬金帛,使他能到趙、韓、魏、齊、楚幾國去游說。六國經過他的勸說而聯合起來,蘇秦成為縱約長,「並相六國」。到燕易王時,他因得罪易王而亡齊,到齊閔王時,齊大夫嫉恨蘇秦而使人刺之。他在臨死前對閔王說,我死後可用叛齊之罪名而處車裂之刑,這樣做以便於找出刺殺我的兇手。蘇秦死後,其弟蘇代、蘇厲也到處游說而「乞顯諸侯」。
司馬遷在寫《蘇秦傳》時,發現不少有關蘇秦的記載不可信,有張冠李戴之誤。但他在處理蘇秦的事跡時,特別在年代方面仍有不少錯誤。如他把蘇秦最初游說趙、燕等國定在趙肅侯、燕文侯時,將其卒年定在張儀之前。經過不少學者的考訂,明確了蘇秦應在燕昭王、齊閔王之世活躍於六國間,與其同時的著名人物有孟嘗君、李兌、周最等。蘇秦先仕於燕,其主要活動是,離間齊、趙關系,以減輕齊對燕的壓力。又和趙李兌共同聯合五國以攻秦,後來他又離燕至齊,受到閔王的重用,但蘇秦仍忠於燕,暗中為燕效勞。他所採取的策略是勸齊攻宋,以轉移齊對燕的注意力。於是燕昭王派樂毅突然出兵以攻齊,齊因措手不及而敗於燕。蘇秦陰與燕謀齊的活動至此而敗露,齊處以車裂之刑,這在戰國晚期是轟動一時的事件,在許多當時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東銀雀山出土的竹簡本《孫子兵法·用間》,裡面有「燕之興也,蘇秦在齊」的話,又如《呂氏春秋·知度》,說「齊用蘇秦而天下知其亡」。這些記載表明,戰國時人都知道蘇秦為燕而仕齊,最後使齊亡而興燕,但他自己也為燕而作出犧牲。蘇秦在戰國晚期名聲頗大,《荀子·臣道》把「齊之蘇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張儀」相提並論。西漢時,蘇秦仍受人稱道,如《史記·鄒陽傳》贊揚他能成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處提到他,並肯定他有知權謀的長處。司馬遷以為蘇秦在「連六國從親」的過程中,顯示出他的才智過人。
《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類有《蘇子》三十一篇,當是蘇秦作品或後人所記有關他的事跡的匯集,其中似也包括蘇代、蘇厲的一些游說之辭。《蘇子》是縱橫家類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可見從戰國到西漢,縱橫家中屬於蘇氏弟兄的作品或有關材料分量很多,流傳也最廣。漢以後該書已亡俠。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縱橫家書》,其中有十一篇蘇秦上燕王或趙王書,不見於《戰國策》、《史記》等傳世的古籍,另有兩篇其部分內容見於《戰國策》,這十三篇是現在了解蘇秦事跡的重要新材料。
張 儀
張儀,生年不詳,卒於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說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魏國貴族後裔,學縱橫之術,主要活動應在蘇秦之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戰國時,列國林立,諸侯爭霸,割據戰爭頻繁。各諸侯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紛紛採取「合縱連橫」的策略。或「合縱」,「合眾弱以攻一強」,防止強國的兼並,或「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達到兼並土地的目的。張儀正是作為傑出的縱橫家出現在戰國的政治舞台上,對列國兼並戰爭形勢的變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張儀由趙國西入秦國,憑借出眾的才智.被秦惠王任為客卿,籌劃謀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國仿效三晉的官僚機構開始設置相位,稱相邦或相國,張儀出任此職。他是秦國置相後的第一任相國,位居百官之首,參預軍政要務及外交活動。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外交和軍事生涯。
張儀拜相後,積極為秦國謀劃。他採用連橫術迫使韓、魏太子來秦朝拜,並與公子華(桑)攻取魏國蒲陽(今山西隰縣)。又游說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國把上郡15縣,包括少梁 <今陝西韓城南)一起獻給秦國。秦惠文君十三年(前325年),張儀又率軍攻取魏國的陝縣(今河南陝縣)。這樣,黃河天險為秦所佔有。隨著秦國威勢的不斷增長,張儀輔佐秦惠文君於同年稱王,秦國國勢日益強盛。
秦惠文王更元二年(前323年),秦國為了對抗魏惠王的合縱政策,進而達到兼並魏國國土的目的,張儀運用連橫策略,與齊、楚大臣會於嚙桑(今江蘇沛縣西南)以消除秦國東進的憂慮。張儀從嚙桑回到秦國,被免去相位。三年,魏國由於惠施聯齊,楚沒有結果,不得不改用張儀為相,企圖連秦、韓而攻齊楚。其實張儀的最終目的是想讓魏國做依附秦國的帶頭羊。由於連橫威脅各國,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年)魏國人公孫衍受齊、楚、韓、趙、燕等國的支持,出任魏相,張儀被驅逐回秦。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7年)張儀再次任秦相國。九年,秦惠王接受司馬錯的建議,遣張儀、司馬錯等人率兵伐蜀,取得勝利,旋即又滅巴、苴兩國。這樣秦國占據了富饒的天府之國,有了鞏固的大後方,為秦國的經濟發展和軍事戰爭,提供了有利條件。
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313年)秦惠王想攻伐齊國,但憂慮齊、楚結成聯盟,便派張儀入楚游說楚懷王。張儀利誘楚懷王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聽信此言,與齊斷絕關系,並派人入秦受地,張儀對楚使說:「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國的使臣返回楚國,把張儀的話告訴了楚懷王,楚懷王一怒之下,興兵攻打秦國。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Z年)秦兵大敗楚軍於丹陽(今豫西丹水之北),虜楚將屈丐等70多人,攻佔了楚的漢中,取地600里,置漢中郡(今陝西漢中東)。這樣秦國的巴蜀與漢中連成一片,既排除了楚國對秦國本土的威脅,也使秦國的疆土更加擴大,國力更加強盛。《史記·張儀列傳》中說:「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縱橫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無疑張儀是其中最傑出的一個。
張儀誑楚之後,又於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前往楚、韓、齊、趙,燕等國進行游說,使得五國連橫事秦。同一年,張儀因功封得五邑,封號為武信君。
張儀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外連衡而斗諸侯」,與秦國的耕戰政策相配合,運用雄辯的口才,脆譎的謀略,縱橫捭闔,游說諸侯,建樹了諸多功績,在秦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上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風雲多變的險惡環境中,主要憑借外交手段,採用連橫策略,「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國的國威大張,在諸侯國中產生了巨大的威懾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稱贊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張儀使用軍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國東「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這為秦國的霸業和將來的統一起了積極的作用。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子秦武王即位。張儀素為秦武王不滿,離秦赴魏,卒於魏。
B. 歷史上張儀究竟有多厲害
戰國時代群雄逐鹿,縱橫家們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四處游說,可謂「一口傾國」,這其中最顯要的人物當屬主張「連橫」的張儀。
學前班:什麼是「合縱連橫」?
看《羋月傳》,先要搞懂戰國時代的流行詞:「連橫」與「合縱」。
「縱」與「橫」的來歷,據說是因「南北向」稱為「縱」,「東西向」稱為「橫」。秦國位於西方,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位於其東。六國結盟為南北向的聯合,一起對抗秦國,故稱「合縱」;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為東西向的聯合,故稱「連橫」。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各國所進行的外交、軍事斗爭。一批對當時的國家間的政治形勢非常嫻熟,善於辭令和權術,從中獲取功名利祿的說客應時而生,史書上稱他們為「縱橫家」。
《羋月傳》中智商爆表、舌戰群儒的張儀,歷史上其實更厲害。
真相:歷史上張儀究竟有多牛?
學歷:師從鬼穀子
官職:分別兩次拜相秦國、魏國
業績:憑三寸之舌戲弄天下諸侯,變六國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為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打下基礎
戰國時代群雄逐鹿,縱橫家們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四處游說,可謂「一口傾國」,這其中最顯要的人物當屬主張「連橫」的張儀。據司馬遷《張儀列傳》記載,他曾師從於春秋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縱橫家的鼻祖鬼穀子。
據記載,張儀年紀輕輕便掌握了縱橫家的看家本領,幾經輾轉後,他來到秦國,得到了秦惠王的賞識,被封為相,後來張儀出使各國,憑三寸之舌戲弄天下諸侯,首先破除了秦國和齊國兩個大國的聯盟,後來又先後到齊國、趙國、燕國,說服各國諸侯「連橫」親秦。這樣,最後六國「合縱」聯盟終於被張儀拆散。
後來,秦惠文王因為張儀功勞卓著,就封他做了「武信君」,並賜封給他五座城邑。張儀的連橫之術成為後來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基本戰略。
秦惠王死後,因為即位的秦武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張儀出逃魏國,並出任魏相,一年後去世。
典故:你不知道張儀到底有多努力
張儀折竹
典出《拾遺記》。張儀年輕時替人家抄書,遇到沒有見過的好句子就寫在掌中或腿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寫,久而久之,就集成冊子。後人遂以「折竹」或「張儀折竹」形容勤奮刻苦學習。
看劇講史:《羋月傳》中被「移花接木」或杜撰的劇情
在《羋月傳》中,張儀的出現幾乎與羋月密不可分,但據史書記載,兩人之間並無交集。究竟電視劇中有哪些故情節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有哪些故事被編劇巧妙地「移花接木」?有哪些劇情是編劇杜撰?下面為你一一解密。
故事1:羋月「變身」張儀妻
歷史:
張儀初出茅廬,家境貧寒,四處碰壁,在自己的祖國魏國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他就前往楚國闖盪,但依然不得志。司馬遷在《史記?張儀列傳》中記載了張儀的一次倒霉遭遇:
張儀已學而游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翻譯過來就是說:
張儀學成後,從魏國去往楚國進行游說,投奔在楚相國昭陽門下。一日,昭陽與其百餘名門客飲酒作樂,昭陽得意地拿出楚王賞賜的「和氏璧」給大家欣賞,傳來傳去,最後「和氏璧」竟不翼而飛,大家認定,「和氏璧」是家境貧寒的張儀所盜。在昭陽的嚴刑逼供下,張儀被打得遍體鱗傷,但由於他沒拿,於是始終不承認,昭陽怕出人命,只得放了他。張儀回到家,問妻子:「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笑著告訴他:「還在」。張儀安心地說,「只要舌頭在,我的本錢就在,我會出人頭地的」。
杜撰:
在電視劇《羋月傳》中,張儀被「欺辱」的這一幕也出現了,但拯救張儀的不是其妻子,而換成了羋月。兩人的相遇,從羋月對張儀的「救命之恩」開始。
故事2:寫《玉女論》令人「大跌眼鏡」
歷史:
在歷史上,張儀曾出爾反爾,戲弄惹惱楚懷王。
楚懷王十六年,天下形成了齊、楚、秦三大勢力,而齊、楚間形成了聯盟。秦國想要攻打楚國,為了分裂齊楚「兩座大山」,張儀來到楚國實施計謀。張儀欺騙楚懷王,只要楚國斷絕與齊國之交,秦國將割讓六百里商於之地,懷王中計,在與齊國斷交後,張儀出爾發爾,稱秦國只答應給六里地。懷王惱怒不已,發兵進攻秦國,被魏章大破於丹陽,懷王再召集全國的部隊,發動進攻,再慘敗於藍田,其後秦國攻取召陵,楚國三戰皆敗,於是走向沒落。
杜撰:
在《羋月傳》中,上述歷史也有精彩演繹,但楚懷王初次見張儀的情節卻是杜撰。尤其是劇中的《玉女論》,令人「大跌眼鏡」,絕非真實的張儀所寫。
劇中《玉女論》寫的是:
君子於玉比德焉,帝王於玉女比美人焉,天下美女,風情各異,有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者,有腰入束素,齒如含貝者……
這篇在歷史上並不存在的《玉女論》深得楚懷王的歡心,在加上張儀本人舌燦蓮花的一番講解,楚懷王對其封賞無數。
故事3:被鄭袖「搭救」變「搭救」鄭袖
歷史:
《戰國策》記載了「楚懷王拘張儀」的故事。張儀利用楚懷王寵妃鄭袖善妒的心理,讓她主動「搭救」自己逃脫。
楚懷王拘留張儀,准備殺了他。佞臣靳尚一面對楚懷王進讒言,一面欺騙鄭袖,說,秦王為了搭救張儀,將給楚王送上美女來作為交換。鄭袖害怕會失寵,便想方設法說服懷王放了張儀。
杜撰:
在《羋月傳》中,張儀與鄭袖的故事與歷史不符。劇中講述了張儀為了達成破壞秦魏兩國的關系,利用鄭袖爭寵的心理,為其出謀劃策,其計陰險狠毒。
其實在歷史上,鄭袖暗算魏美人確有其事,但並非是張儀獻計。
在《戰國策》中就有「魏王遺楚王美人」的故事。楚懷王寵幸魏國送來的魏美人,令鄭袖心生嫉妒,她假意與魏美人親近,在博得對方信任後,騙她說楚懷王討厭她的鼻子,並「提點」她常掩鼻以「遮瑕」。此舉引得楚懷王不解,鄭袖故意挑撥,告訴楚懷王,魏美人掩鼻是因為懷王身上的異味。懷王大怒,命人割掉了魏美人的鼻子,致其香消玉殞。
C. 歷史上的張儀是什麼人
張儀(?-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後來張儀出使游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張儀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
秦惠王死後,因為即位的秦武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張儀出逃魏國,並出任魏相,一年後去世。
本名:張儀
所處時代:戰國
出生地:魏國安邑
去世時間:前309年
主要成就:兩為秦相,以連橫之術破合縱之策
官職:宰相
師承:鬼穀子
同門:蘇秦
人物生平
受辱投秦
張儀是魏國人。當初曾和蘇秦一起師事鬼穀子先生,學習游說之術,蘇秦自認為才學比不上張儀。張儀和蘇秦完成學業之後,就去游說諸侯。
後來,蘇秦說服趙肅侯,而得以去游說各國諸侯實行合縱的聯盟,但他擔心秦國趁機攻打各諸侯國,盟約還沒結締之前就遭到破壞。蘇秦考慮再三,找不到一個能派往秦國為他工作的合適人選,於是他派人去悄悄勸說張儀來投奔他。
於是張儀前往趙國,呈上名帖,請求會見蘇秦。但是,蘇秦卻對張儀不理不睬,招待張儀的時候也只是用給僕人和侍女所吃的飯食,並且還當眾羞辱張儀,說張儀那麼有才能,竟弄得窮愁潦倒到這種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說完就把張儀打發走了。張儀這次來見蘇秦,本以為是舊交,可以求得好處,誰知反而受到羞辱,一氣之下,想到各國諸侯中只有秦國才能威脅趙國,於是便前往秦國。
D. 張儀在歷史上到底有多牛
學前班:什麼是「合縱連橫」?
看《羋月傳》,先要搞懂戰國時代的流行詞:「連橫」與「合縱」。
「縱」與「橫」的來歷,據說是因「南北向」稱為「縱」,「東西向」稱為「橫」。秦國位於西方,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位於其東。六國結盟為南北向的聯合,一起對抗秦國,故稱「合縱」;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為東西向的聯合,故稱「連橫」。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各國所進行的外交、軍事斗爭。一批對當時的國家間的政治形勢非常嫻熟,善於辭令和權術,從中獲取功名利祿的說客應時而生,史書上稱他們為「縱橫家」。
《羋月傳》中智商爆表、舌戰群儒的張儀,歷史上其實更厲害。
真相:歷史上張儀究竟有多牛?
學歷:師從鬼穀子
官職:分別兩次拜相秦國、魏國
業績:憑三寸之舌戲弄天下諸侯,變六國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為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打下基礎
戰國時代群雄逐鹿,縱橫家們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四處游說,可謂「一口傾國」,這其中最顯要的人物當屬主張「連橫」的張儀。據司馬遷《張儀列傳》記載,他曾師從於春秋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縱橫家的鼻祖鬼穀子。
據記載,張儀年紀輕輕便掌握了縱橫家的看家本領,幾經輾轉後,他來到秦國,得到了秦惠王的賞識,被封為相,後來張儀出使各國,憑三寸之舌戲弄天下諸侯,首先破除了秦國和齊國兩個大國的聯盟,後來又先後到齊國、趙國、燕國,說服各國諸侯「連橫」親秦。這樣,最後六國「合縱」聯盟終於被張儀拆散。
後來,秦惠文王因為張儀功勞卓著,就封他做了「武信君」,並賜封給他五座城邑。張儀的連橫之術成為後來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基本戰略。
秦惠王死後,因為即位的秦武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張儀出逃魏國,並出任魏相,一年後去世。
典故:你不知道張儀到底有多努力
張儀折竹
典出《拾遺記》。張儀年輕時替人家抄書,遇到沒有見過的好句子就寫在掌中或腿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寫,久而久之,就集成冊子。後人遂以「折竹」或「張儀折竹」形容勤奮刻苦學習。
看劇講史:《羋月傳》中被「移花接木」或杜撰的劇情
在《羋月傳》中,張儀的出現幾乎與羋月密不可分,但據史書記載,兩人之間並無交集。究竟電視劇中有哪些故情節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有哪些故事被編劇巧妙地「移花接木」?有哪些劇情是編劇杜撰?下面為你一一解密。
故事1:羋月「變身」張儀妻
歷史:
張儀初出茅廬,家境貧寒,四處碰壁,在自己的祖國魏國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他就前往楚國闖盪,但依然不得志。司馬遷在《史記?張儀列傳》中記載了張儀的一次倒霉遭遇:
張儀已學而游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翻譯過來就是說:
張儀學成後,從魏國去往楚國進行游說,投奔在楚相國昭陽門下。一日,昭陽與其百餘名門客飲酒作樂,昭陽得意地拿出楚王賞賜的「和氏璧」給大家欣賞,傳來傳去,最後「和氏璧」竟不翼而飛,大家認定,「和氏璧」是家境貧寒的張儀所盜。在昭陽的嚴刑逼供下,張儀被打得遍體鱗傷,但由於他沒拿,於是始終不承認,昭陽怕出人命,只得放了他。張儀回到家,問妻子:「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笑著告訴他:「還在」。張儀安心地說,「只要舌頭在,我的本錢就在,我會出人頭地的」。
杜撰:
在電視劇《羋月傳》中,張儀被「欺辱」的這一幕也出現了,但拯救張儀的不是其妻子,而換成了羋月。兩人的相遇,從羋月對張儀的「救命之恩」開始。
故事2:寫《玉女論》令人「大跌眼鏡」
歷史:
在歷史上,張儀曾出爾反爾,戲弄惹惱楚懷王。
楚懷王十六年,天下形成了齊、楚、秦三大勢力,而齊、楚間形成了聯盟。秦國想要攻打楚國,為了分裂齊楚「兩座大山」,張儀來到楚國實施計謀。張儀欺騙楚懷王,只要楚國斷絕與齊國之交,秦國將割讓六百里商於之地,懷王中計,在與齊國斷交後,張儀出爾發爾,稱秦國只答應給六里地。懷王惱怒不已,發兵進攻秦國,被魏章大破於丹陽,懷王再召集全國的部隊,發動進攻,再慘敗於藍田,其後秦國攻取召陵,楚國三戰皆敗,於是走向沒落。
杜撰:
在《羋月傳》中,上述歷史也有精彩演繹,但楚懷王初次見張儀的情節卻是杜撰。尤其是劇中的《玉女論》,令人「大跌眼鏡」,絕非真實的張儀所寫。
劇中《玉女論》寫的是:
君子於玉比德焉,帝王於玉女比美人焉,天下美女,風情各異,有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者,有腰入束素,齒如含貝者……
這篇在歷史上並不存在的《玉女論》深得楚懷王的歡心,在加上張儀本人舌燦蓮花的一番講解,楚懷王對其封賞無數。
故事3:被鄭袖「搭救」變「搭救」鄭袖
歷史:
《戰國策》記載了「楚懷王拘張儀」的故事。張儀利用楚懷王寵妃鄭袖善妒的心理,讓她主動「搭救」自己逃脫。
楚懷王拘留張儀,准備殺了他。佞臣靳尚一面對楚懷王進讒言,一面欺騙鄭袖,說,秦王為了搭救張儀,將給楚王送上美女來作為交換。鄭袖害怕會失寵,便想方設法說服懷王放了張儀。
杜撰:
在《羋月傳》中,張儀與鄭袖的故事與歷史不符。劇中講述了張儀為了達成破壞秦魏兩國的關系,利用鄭袖爭寵的心理,為其出謀劃策,其計陰險狠毒。
其實在歷史上,鄭袖暗算魏美人確有其事,但並非是張儀獻計。
在《戰國策》中就有「魏王遺楚王美人」的故事。楚懷王寵幸魏國送來的魏美人,令鄭袖心生嫉妒,她假意與魏美人親近,在博得對方信任後,騙她說楚懷王討厭她的鼻子,並「提點」她常掩鼻以「遮瑕」。此舉引得楚懷王不解,鄭袖故意挑撥,告訴楚懷王,魏美人掩鼻是因為懷王身上的異味。懷王大怒,命人割掉了魏美人的鼻子,致其香消玉殞。
E. 歷史上真正的縱橫家張儀是個怎樣的人
他是魏國貴族的後裔。謀略才智不用說,大家也都知道他是什麼水平,畢竟古代能成為縱橫家的人物,沒有幾個,個個都能拿出響當當的經歷嚇死你。雖然縱橫家的歷史很短,但是還是具有不可磨滅的光輝,到現在他們的政治外交手段也在被現代人學習著。
楚王傻了吧唧就和齊國斷了交,失去了強大的保護傘,還美美的叫逢侯丑跟著張儀去接收土地。到了秦國,張嘴就變了卦,六百里地生生變成六里,可以說是,相當損了,可以說張儀這種操作,間接導致了楚國的滅亡。
F. 歷史上的張儀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草根出身的張儀,雖貧寒但也有實現自己理想的執著與堅定。司馬遷描述張儀的態度用了「不服」二字,張儀性格中的不屈和堅韌流露出他為實現理想抱負的隱忍和頑強。其次,超人的膽量和自信。作為職業縱橫家,張儀的任務向來牽扯著巨大的國家利益和無數人的生死安危,每一次的游說活動都是面對天下最有權勢的人物,都像是在刀鋒上跳舞,少有不慎便會有滅頂之災。
G. 歷史上的張儀 歷史上有張儀這個人嗎
實有其人抄。張儀(?-前309年襲),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後來張儀出使游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張儀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
秦惠王死後,因為即位的秦武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張儀出逃魏國,並出任魏相,一年後去世。
H. 歷史上的張儀是一個怎樣的人
一、縱橫家張儀是一個有夢想,有才幹,敢於付出,勇於行動的人。
二、詳解如下:版
1、關於張儀的簡介:權
張儀(?-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後來張儀出使游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張儀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
2、張儀的才幹表現在他首創連橫的策略,並且擔任過很多要職比如在魏國為相.....他有夢想表現在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訪問各國,到處游說,不怕遭受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