碭山的歷史
㈠ 芒碭山的歷史傳說
傳說:秦朝末年,劉邦被縣令指派押送一批民夫到驪山為秦始皇修造陵墓。行至商丘永城芒碭山時,人已逃走大半。劉邦只管趁月色趕路,當走到芒碭山前荒草野徑之中,突遇白色大蛇攔路而卧,眾人驚恐不安。劉邦拔劍上前,將蛇斬作兩段。白蛇被斬後,血流滿地,隨後在斬蛇處長出一片紅草來(至今歷兩千餘年此處紅草仍顏色不改)。劉邦斬蛇之後隨即扯旗造反,在芒碭山一帶招兵買馬,經數年征戰,終於在公元前 202 年建立西漢王朝。
漢文帝時,為紀念劉邦在此斬蛇造反,在斬蛇處立碑建廟。歷經千年,碑廟幾經損壞,又幾經修建。劉邦斬蛇碑吸引人之處除了有關它的歷史傳說以外,還由於碑體所呈現的神奇幻影 —— 每當夜幕降臨,若以燈光映照碑體時,一身披銀甲的武士便躍然碑體之上,如同當年劉邦再現,令人驚嘆,為天下奇觀。
拓展資料:
在電視劇出現的芒碭山場景:
<神話>第二十四集 三寶報告宮內多人失蹤,小川猜到幕後主使,急忙派三寶給劉邦捎去密信。呂雉此時已懷孕,劉邦押送徭役在外,呂公接信趕緊帶著女兒逃離沛縣。劉邦在芒碭山留宿於荒宅,當夜劉邦喝得酩酊大醉。眾人送他回屋,一條白蛇攔住去路,劉邦上前拔劍就把白蛇砍為幾段。呂雉借機扮作白帝之妻在林中哭泣,眾徭役嚇得一宿沒睡。次日早,大家尊拜劉邦為赤帝之子。赤帝子斬白蛇施仁義的故事很快在沛縣傳開。趙高榮升中車府令,前來小川府上報喜訊,並要將小月許配給小川。小川推辭,趙高拂袖而去。
㈡ 碭山梨的歷史發展由來
碭山是歷史古邑。碭山酥梨亦有2500年的栽培史。明萬曆修編的《徐州府志》已有「碭山產梨」的記載。可見四百年前碭山酥梨已形成規模。但大面積的發展還在解放以後。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碭山縣委、縣政府圍繞著酥梨生產大做文章,水果面積猛增到今天的75萬畝,佔全縣耕地面積的77%。其中酥梨面積50萬畝,連片面積之大堪稱世界之最。酥梨年產量40萬噸左右,鮮果貯藏量15萬噸。
碭山縣因芒、碭二山而得名,卻因盛產酥梨而揚世。昔日不毛之地的黃泛區,如今成了世人矚目的果海綠洲,1994年被冠以「梨都」稱號。 在花海如潮的春天和碩果累累的金秋,碭山86萬人民熱忱歡迎海內外賓朋來「梨都」觀光、考察、貿易、投資,碭山酥梨將會使您的生活更加甜蜜。
㈢ 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歷史
秦至清末時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碭郡及碭縣,碭縣治所在今河南省永城縣芒山西麓。
漢高祖五年(前202),廢碭郡,建梁國,碭縣屬梁國。
王莽建新朝時(9),改碭縣為節碭縣,光武帝時改節碭縣為碭縣。
東漢建初二年(77),大旱,詔令勿收田租。
三國(魏)革梁國,碭縣屬徐州。
西晉泰始元年(265),復梁國,碭縣並入下邑縣。
南朝宋時,復置碭縣,縣治所在今永城縣保安鎮。
南朝齊建元元年(479),廢碭縣。
北朝北魏景明元年(500)七月,徐、兗、豫、東豫等州郡大水,平隰1丈5尺,民居全者十之四五。
北魏孝昌二年(526),復置碭郡及碭縣。縣治所在魯城(其址查無考)。
北齊(555),廢碭縣,置安陽縣。
隋開皇十八年(598),改安陽縣為碭山縣,治所在下邑城,即今碭城東3里毛李庄處。
唐貞觀四年(630),於縣城西北隅始建儒學。
唐天寶三年(744)秋,詩人李白游碭,寫詩《秋夜與劉碭山泛宴嬉亭池》。
金大定八年(1168),黃河於李固渡決口,河分流,其一由單縣之南,虞城、碭山之北,經蕭縣至徐州入泗。
南宋時,黃河改道,由碭山城南流向徐州。
南宋紹定年間,碭山縣城為洪水盪沒,治所遷至今永城縣保安鎮。
元憲宗七年(1257),縣治所遷回下邑城。
元至元十四年(1277)六月雨,水平地丈余,損禾。
元至大元年(1308)七月,濟寧路雨,水平地丈余。
元延元年(1314)三月,濟寧路霜,殺桑無蠶。六月大雨,傷禾。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碭城毀於兵燹,至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碭城遭火焚,至永樂三年(1405)知縣郝王已重建。
明正德七年(1512),碭城毀於兵燹,正德八年,碭城築土城。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黃河改道,流經碭北部(城北20里),出戎家口流向徐州。
嘉靖四十一年,碭城為洪水淹沒,遷治於小神集(今碭城東南陳寨北門外小神集)。
嘉靖四十四年,縣治遷回原址(今碭城東3里毛李庄處)。
嘉靖四十五年,大雪傷禾。
碭山其實有很多歷史,不過可以用監控來保護他們,碭山早城攀升科技183-1881-2951
㈣ 安徽碭山歷史
碭山縣位於安徽省的最北端,蘇、魯、豫、皖4省7縣交界處。縣境處於北緯34°16'—34°39',東徑116°09'—116°38'。縣轄19個鄉鎮,386個行政村和11 個國營農林果場,縣域總面積1193平方公里,現有耕地91萬畝,總人口86.1萬,其中農業人口77萬。全縣水果面積75萬畝,因盛產聞名中外的碭山酥梨被譽為「中國梨都」。
碭山縣具有優越的交通優勢。東距徐州80公里,西接商丘70公里,西和西北距古都開封和水泊梁山僅有100 多公里,自古即為戰略要道。隴海鐵路、310 國道橫貫縣境中部,京九、京滬鐵路擦肩而過。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捷,是徐淮地區的交通要道和物資集散地。碭山有近三千年的文明史。戰國屬楚,置碭邑。秦設碭郡及碭縣。漢屬梁,改碭縣為碭山縣,一直至今。
碭山縣以原境內有芒山、碭山而得名。這里是漢高祖劉邦斬蛇舉義之地,五代梁王朱溫故里,近代畫壇宗師齊白石祖籍;這里有明代大將薛顯墓,有留下李白足跡的宴嬉台,有遠近聞名的清真寺,有碧波盪漾的黃河故道,碭山以獨特的人文地理景觀而聞名遐邇。
在改革開放方針指導下,碭山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新一屆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全縣上下搶抓機遇、銳意改革,全面實施「高效農業、民營突破、商貿搞活、 水果富縣」的發展戰略, 大力弘揚「團結奮進、務實創新、負重拼搏、振興碭山」的碭山精神,使各項工作步步登台階,年年有進展。1997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27.1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2.03億元,第二產業8.74億元,第三產業6.34億元。
以酥梨等水果生產為支柱產業的梨都大地正發生滄桑巨變。春來碭山是花的海洋,紅白紫黃,色彩斑斕,花團錦簇,爭奇斗妍,蔚為壯觀;秋來碭山是碩果滿園,葉綠枝垂,芳香遍地,人歡車鳴,綠洲果海,嘆為觀止。每年春天的「梨花節」,秋季的「金秋梨都行」活動吸引了國內外大批來賓前來旅遊、觀光、考察、投資。碭山正以昂揚的新姿煥發出無可限量的勃勃生機。
㈤ 關於碭山的歷史,越多越好
碭山縣名,由芒碭山而來,漢高祖劉邦即起家於芒碭山,杯具的是,芒碭山卻在現在的行政區劃上劃給了永城,但是相關歷史還是可考的。
炎黃時期,河南芒碭山的碭湯氏家族就已經進駐安徽境內的碭山地區,並以開鑿紋石而聞名於世,因而碭山成為上古時期著名的採石場,黃帝曾到碭山巡視。有窮氏寒浞時期,碭湯氏家族歲商族酋領湯相土遷居到安徽淮北縣,因而在淮北縣保留有春秋時期的「碭田伯」、「碭張石」古墓。
晉代,碭山地區湯氏家族以制瓦名聞於世,在此地區出土的晉代湯氏瓦已成為文物。碭山縣湯氏因制瓦而富冠一方,成為當地名族,並在安徽碭山縣建起一座湯寨。
明嘉靖年朝廷國公爺經常途經此處,受到湯寨主的熱情款待,因而與湯寨主結為好友。國公爺帶湯寨主之子進京朝覲天子,稱湯寨主之子是自己的盟弟,於是嘉靖皇帝賜湯寨主之子為「二國公」。湯寨主出資為兒子建造了一座「湯二國公府」,今已成為當地名勝古跡,並從湯二國公府遺址挖掘出上馬石及一些古物。
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陳國株林。
戰國時屬宋國,,改碭邑。後楚來宋改屬楚。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國,置碭郡(治碭縣,今永城縣城芒山西麓),為三十六郡之一,在縣境設下邑縣。
漢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縣境仍設下邑縣(治今碭山縣城東毛李庄),屬項羽西楚國(都彭城,今徐州市)碭郡(仍治故碭城)。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碭郡改屬彭越的梁國(治今碭山縣城東毛李庄)。六年春,碭郡歸漢。十一年三月丙寅,碭郡改屬劉恢梁國(都睢陽,今商丘南)。高後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屬呂產的呂國.。八年八月,改屬梁國。後九月,碭郡歸漢。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碭郡改屬劉楫梁國。十二年,復為劉武梁國。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國改屬豫州刺史部之。
新莽時(9年),改梁國為陳定郡,治所碭縣改為"節碭縣",改下邑縣為"下治縣",仍屬豫州刺史部。
東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復碭郡(仍治碭故城),下邑縣改名夏邑縣(仍治下邑故城),仍屬豫州(治譙,今亳州市區)。建初四年(79年),梁國遷都下邑故城,夏邑縣屬之.。三國(魏)革梁國,碭縣屬徐州。
三國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漢,今縣境仍設夏邑縣(治今碭山縣東毛李庄),屬豫州(初治譙,後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碭山縣東1公里毛李庄)。青龍四年(236年),夏邑縣(仍治碭山縣東毛李庄)兼梁國國都。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復梁國,碭縣並入下邑縣。
南北朝宋時,復置碭縣,南齊(479年)廢。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下邑縣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碭郡、碭縣。碭郡治年在原下邑城(今毛李庄處),碭縣治所魯城(其址查無考)。北齊(555年)廢碭郡、碭縣,置安陽縣。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陽縣為碭山縣,隋大業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陽二郡之地置永城縣,芒碭山以北為碭山縣轄區。
唐,碭山縣屬瞧陽郡。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以碭山、單父、虞城、曹州這域表置輝州。後唐碭山縣屬單州。
宋,屬單州。
金興定元年(1217年),碭山縣改屬歸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興定五年升永城縣為永州,轄下邑、碭山、郟三縣,芒碭山一帶又屬碭山縣轄 ,宋理宗紹定年間(1228—1233年)碭山縣為洪水盪沒,遷治年至保安鎮。
元憲宗七年(1257年),復置縣,還舊地屬東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為永城縣,芒碭山一帶再屬永城縣。是年,碭山縣並入單父縣,至元三年,復置碭山縣,屬濟州,八年,屬濟寧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碭山縣隨徐州改屬中書省。六年九月,改臨濠府為中立府(治中立縣,由鍾離縣改)。七年八月,中立府改為鳳陽府(治臨淮縣,由中立縣改)。八年十月,鳳陽府改鳳陽縣(今府城鎮)。十三年正月,鳳陽府直隸六部。十四年十一月,碭山縣改屬直隸六部徐州直隸州。永樂元年(1403年),直隸徐州直隸南京(今南京市),後改為南直隸,又稱直隸南京(仍治今南京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水患,遷碭山縣治於小神集(今碭山縣城關鎮東南陳寨北門外小神集)。四十四年,復舊治(今碭山縣東毛李庄)。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改治舊城西1公里秦家堂(今城關鎮),二十八年竣工,為夯土磚堞城垣)。
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徐州為府,碭山縣屬徐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碭山縣屬江蘇省徐海道;民國22年屬江蘇行政督察銅山區;民國24年屬江蘇省行政督察第九區。
民國27年5月,日軍陷徐州。5月25日,陷碭城,日偽以徐州為中心的蘇皖邊區的1個市21個縣作為特區直接控制。7月,日偽"碭山縣維持會"成立。次年,成立偽"縣政府"。31年1月15日,改屬汪偽"蘇淮特別行政區公署"(駐今徐州市)。33年1月13日,改屬"淮海省"(仍駐徐州市)"第三專區"(駐碭山縣),轄碭山,蕭縣,豐縣3個縣。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5日,國民黨接管汪偽碭山縣。
民國45年8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七縱五十八,五十九團在碭山縣(碭北)大隊配合下解放碭山縣城。8月13日,離碭。8月16日,碭山縣政府撤至碭北縣陳集,賈庄一帶;雪楓縣(碭南)政府北撤至單縣,成武縣。不久,雪楓縣返回碭南地區。9月,碭山(碭北),華山,單虞3個縣撤至單縣,成武,巨野縣一帶。11月,改設華碭縣,並於年底返回至碭山縣西北吳溜,蔡堂兩區地帶。36年7月,復建華山,碭山縣,屬豫皖蘇解放區三專區。12月2日,恢復碭南縣人民政府,屬三專區。
民國45年11月,碭山縣屬豫皖蘇三分區所轄;1949年元月,屬中原行政區商丘專署所轄;1949年10月,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縣專署。
1949年10月1日建國,碭山縣仍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縣專區。
1950年2月,碭山縣民主政府改稱碭山縣人民政府。
1952年11月15日,碭山縣劃歸江蘇省。
1953年3月6日,碭山縣改屬江蘇省徐州專區(駐徐州市)。
1955年2月21日,將碭山縣劃入安徽省宿縣專區。
1956年1月12日,撤銷宿縣專區,碭山縣改屬蚌埠專區。1月,碭山縣人民政府改稱碭山縣人民委員會。
1959年3月22日,撤銷蕭縣,碭山縣,組建蕭碭縣,屬蚌埠專區。
1961年4月7日,蕭碭縣改屬宿縣專區。12月15日,撤銷蕭碭縣,恢復碭山縣,仍屬宿縣專區。
1968年8月,碭山縣革命委員會成立。
1981年12月30日,碭山縣革命委員會改稱碭山縣人民政府,至今未變。現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㈥ 碭山酥梨的追溯歷史
碭山是歷史古邑。碭山酥梨亦有3000年的栽培史。明萬曆修編的《徐州府志》已有「碭山產梨」的記載。可見四百年前碭山酥梨已形成規模。但大面積的發展還在解放以後。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碭山縣委、縣政府圍繞著酥梨生產大做文章,水果面積猛增到今天的75萬畝,佔全縣耕地面積的77%。其中酥梨面積50萬畝,連片面積之大堪稱世界之最。酥梨年產量40萬噸左右,鮮果貯藏量15萬噸。
碭山縣因芒、碭二山而得名,卻因盛產酥梨而揚世。昔日不毛之地的黃泛區,如今成了世人矚目的果海綠洲,1994年被冠以「梨都」稱號。 在花海如潮的春天和碩果累累的金秋,碭山86萬人民熱忱歡迎海內外賓朋來「梨都」觀光、考察、貿易、投資,碭山酥梨將會使您的生活更加甜蜜。
㈦ 碭山有哪些歷史名人及名勝古跡呢
1.碭山出了一個皇帝- 朱溫 雖然沒有特別的作為。
2.大將好幾個 最出名的是明朝的薛顯,立下了很多豐功偉績。
3.宰相劉羅鍋,祖籍碭山,劉氏尋家譜曾多次來碭山認祖歸宗。
4.詩人李白,曾經來過碭山,和碭山縣令喝酒做詩 宴喜台一直流傳至今。
5.畫家齊白石,祖籍碭山,他爺爺就是碭山的 。
㈧ 碭山縣的歷史沿革
公元前286年前時屬宋國。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國,改屬齊國。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燕國樂毅率燕、秦、趙、魏、韓五國聯軍攻齊,齊國戰敗原宋國領土歸屬魏國。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國,置碭郡(治碭縣,今永城市芒山鎮),為三十六郡之一,在縣境設下邑縣。
漢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縣境仍設下邑縣(治今縣城東毛李庄),屬項羽西楚國(都彭城,今徐州市)碭郡(治碭縣,今永城市芒山鎮)。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碭郡改屬彭越的梁國(國都為定陶)。六年春,隨碭郡歸漢。十一年三月丙寅,隨碭郡改屬劉恢梁(都睢陽,今商丘南)。高後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屬呂產的呂國。八年八月,改屬梁國。後九月,碭郡歸漢。漢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碭郡改屬劉楫梁國。十二年,復為劉武梁國(都睢陽,今商丘南)。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國改屬豫州刺史部。
新莽時(9年),改梁國為陳定郡,碭縣改為節碭縣(今永城市芒山鎮),改下邑縣為下治縣(今碭山縣城東),仍屬豫州刺史部。
東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復碭郡(仍治碭城,今永城市芒山鎮),下邑縣改名夏邑縣(仍治下邑故城,今碭山縣城東),屬豫州(治譙,今亳州市)。建初四年(79年),梁國遷都下邑故城(今碭山縣城東),夏邑縣屬之。三國(魏)革梁國,屬徐州。
三國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漢,今縣境仍設夏邑縣(治今碭山縣城東),屬豫州(初治譙,後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碭山縣東1公里毛李庄)。青龍四年(236年),夏邑縣(治碭山縣東)兼梁國國都。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復梁國,碭縣並入下邑縣(治今碭山縣城東)。
南北朝宋時,復置碭縣(治今永城市芒山鎮),南齊(479年)廢。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夏邑縣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碭郡、碭縣。碭郡治所在原下邑城(今碭山縣城東),碭縣治所魯城(今永城市芒山鎮)。北齊(555年)廢碭郡、碭縣,置安陽縣(治今永城市芒山鎮)。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陽縣為碭山縣(治今永城市芒山鎮),隋大業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陽二郡之地置永城縣,原碭山縣城(今芒山鎮)劃歸永城,碭山縣治所遷至今碭山縣城東,芒碭山以北為碭山縣轄區。
唐,碭山縣(治今碭山縣城東)屬瞧陽郡。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以碭山、單父、虞城、曹州之成武,表置輝州。後唐碭山縣屬單州。
宋,碭山縣(治今碭山縣城)屬單州。
金興定元年(1217年),碭山縣改屬歸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興定五年升永城縣為永州,轄下邑、碭山、酇三縣,芒碭山一帶屬碭山縣(治今碭山縣城)轄 ,宋理宗紹定年間(1228—1233年)碭山縣(治今碭山縣城東)為洪水盪沒,遷治所至芒碭山南麓保安鎮(今芒山鎮柿園村)。
元憲宗七年(1257年),復置碭山縣(治今碭山縣城東),還舊地屬東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為永城縣,芒碭山一帶再屬永城縣。是年,碭山縣並入單父縣,至元三年,復置碭山縣(治今碭山縣城東),屬濟州,八年,屬濟寧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碭山縣隨徐州改屬中書省。六年九月,改臨濠府為中立府(治中立縣,由鍾離縣改)。七年八月,中立府改為鳳陽府(治臨淮縣,由中立縣改)。八年十月,鳳陽府徙治鳳陽縣(今府城鎮)。十三年正月,鳳陽府直隸六部。十四年十一月,碭山縣改屬直隸六部徐州直隸州。永樂元年(1403年),直隸徐州直隸南京(今南京市),後改為南直隸,又稱直隸南京(仍治今南京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水患,遷碭山縣治於小神集(今碭山縣城關鎮東南陳寨北門外小神集)。四十四年,復舊治(今碭山縣東毛李庄)。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改治舊城西1公里秦家堂(今城關鎮),二十八年竣工,為夯土磚堞城垣。
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徐州為府,碭山縣屬徐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碭山縣屬江蘇省徐海道;民國22年屬江蘇行政督察銅山區;民國24年屬江蘇省行政督察第九區。
民國27年5月,日軍陷徐州。5月25日,陷碭城,日偽以徐州為中心的蘇皖邊區的1個市21個縣作為特區直接控制。7月,日偽碭山縣維持會成立。次年,成立偽縣政府。31年1月15日,改屬汪偽蘇淮特別行政區公署(駐今徐州市)。33年1月13日,改屬淮海省(仍駐徐州市)第三專區(駐碭山縣),轄碭山、蕭縣、豐縣3個縣。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5日,國民黨接管汪偽碭山縣。
民國34年8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七縱五十八、五十九團在碭山縣(碭北)大隊配合下解放碭山縣城。8月13日,離碭。8月16日,碭山縣政府撤至碭北縣陳集、賈庄一帶;雪楓縣(永城)政府北撤至單縣、成武縣。不久,雪楓縣返回碭南地區。9月,碭山(碭北)、華山、單虞3個縣撤至單縣、成武、巨野縣一帶。11月,改設華碭縣,並於年底返回至碭山縣西北吳溜,蔡堂兩區地帶。36年7月,復建華山、碭山縣,屬豫皖蘇解放區三專區。12月2日,恢復碭南縣人民政府,屬三專區。
民國45年11月,碭山縣屬豫皖蘇三分區所轄;1949年元月,屬中原行政區商丘專署所轄;1949年10月,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縣專署。
1949年10月1日建國,碭山縣仍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縣專區。
1950年2月,碭山縣民主政府改稱碭山縣人民政府。
1952年11月15日,碭山縣劃歸江蘇省。
1953年3月6日,碭山縣改屬江蘇省徐州專區(駐徐州市)。
1955年2月21日,將碭山縣劃入安徽省宿縣專區。
1956年1月12日,撤銷宿縣專區,碭山縣改屬蚌埠專區。1月,碭山縣人民政府改稱碭山縣人民委員會。
1959年3月22日,撤銷蕭縣、碭山縣,組建蕭碭縣,屬蚌埠專區。
1961年4月7日,蕭碭縣改屬宿縣專區。12月15日,撤銷蕭碭縣,恢復碭山縣,仍屬宿縣專區。
1968年8月,碭山縣革命委員會成立。
1981年12月30日,碭山縣革命委員會改稱碭山縣人民政府。
㈨ 現在的碭山在古代歷史上都是屬於哪國管轄之內是什麼稱號
春秋時期,陳國株林。
戰國時屬宋國,,改碭邑。後楚來宋改屬楚。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國,置碭郡(治碭縣,今永城縣城芒山西麓),為三十六郡之一,在縣境設下邑縣。
漢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縣境仍設下邑縣(治今碭山縣城東毛李庄),屬項羽西楚國(都彭城,今徐州市)碭郡(仍治故碭城)。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碭郡改屬彭越的梁國(治今碭山縣城東毛李庄)。六年春,碭郡歸漢。十一年三月丙寅,碭郡改屬劉恢梁國(都睢陽,今商丘南)。高後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屬呂產的呂國.。八年八月,改屬梁國。後九月,碭郡歸漢。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碭郡改屬劉楫梁國。十二年,復為劉武梁國。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國改屬豫州刺史部之。
新莽時(9年),改梁國為陳定郡,治所碭縣改為"節碭縣",改下邑縣為"下治縣",仍屬豫州刺史部。
東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復碭郡(仍治碭故城),下邑縣改名夏邑縣(仍治下邑故城),仍屬豫州(治譙,今亳州市區)。建初四年(79年),梁國遷都下邑故城,夏邑縣屬之.。三國(魏)革梁國,碭縣屬徐州。
三國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漢,今縣境仍設夏邑縣(治今碭山縣東毛李庄),屬豫州(初治譙,後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碭山縣東1公里毛李庄)。青龍四年(236年),夏邑縣(仍治碭山縣東毛李庄)兼梁國國都。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復梁國,碭縣並入下邑縣。
南北朝宋時,復置碭縣,南齊(479年)廢。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下邑縣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碭郡、碭縣。碭郡治年在原下邑城(今毛李庄處),碭縣治所魯城(其址查無考)。北齊(555年)廢碭郡、碭縣,置安陽縣。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陽縣為碭山縣,隋大業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陽二郡之地置永城縣,芒碭山以北為碭山縣轄區。
唐,碭山縣屬瞧陽郡。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以碭山、單父、虞城、曹州這域表置輝州。後唐碭山縣屬單州。
宋,屬單州。
金興定元年(1217年),碭山縣改屬歸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興定五年升永城縣為永州,轄下邑、碭山、郟三縣,芒碭山一帶又屬碭山縣轄 ,宋理宗紹定年間(1228—1233年)碭山縣為洪水盪沒,遷治年至保安鎮。
元憲宗七年(1257年),復置縣,還舊地屬東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為永城縣,芒碭山一帶再屬永城縣。是年,碭山縣並入單父縣,至元三年,復置碭山縣,屬濟州,八年,屬濟寧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碭山縣隨徐州改屬中書省。六年九月,改臨濠府為中立府(治中立縣,由鍾離縣改)。七年八月,中立府改為鳳陽府(治臨淮縣,由中立縣改)。八年十月,鳳陽府改鳳陽縣(今府城鎮)。十三年正月,鳳陽府直隸六部。十四年十一月,碭山縣改屬直隸六部徐州直隸州。永樂元年(1403年),直隸徐州直隸南京(今南京市),後改為南直隸,又稱直隸南京(仍治今南京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水患,遷碭山縣治於小神集(今碭山縣城關鎮東南陳寨北門外小神集)。四十四年,復舊治(今碭山縣東毛李庄)。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改治舊城西1公里秦家堂(今城關鎮),二十八年竣工,為夯土磚堞城垣)。
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徐州為府,碭山縣屬徐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碭山縣屬江蘇省徐海道;民國22年屬江蘇行政督察銅山區;民國24年屬江蘇省行政督察第九區。
民國27年5月,日軍陷徐州。5月25日,陷碭城,日偽以徐州為中心的蘇皖邊區的1個市21個縣作為特區直接控制。7月,日偽"碭山縣維持會"成立。次年,成立偽"縣政府"。31年1月15日,改屬汪偽"蘇淮特別行政區公署"(駐今徐州市)。33年1月13日,改屬"淮海省"(仍駐徐州市)"第三專區"(駐碭山縣),轄碭山,蕭縣,豐縣3個縣。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5日,國民黨接管汪偽碭山縣。
民國45年8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七縱五十八,五十九團在碭山縣(碭北)大隊配合下解放碭山縣城。8月13日,離碭。8月16日,碭山縣政府撤至碭北縣陳集,賈庄一帶;雪楓縣(碭南)政府北撤至單縣,成武縣。不久,雪楓縣返回碭南地區。9月,碭山(碭北),華山,單虞3個縣撤至單縣,成武,巨野縣一帶。11月,改設華碭縣,並於年底返回至碭山縣西北吳溜,蔡堂兩區地帶。36年7月,復建華山,碭山縣,屬豫皖蘇解放區三專區。12月2日,恢復碭南縣人民政府,屬三專區。
民國45年11月,碭山縣屬豫皖蘇三分區所轄;1949年元月,屬中原行政區商丘專署所轄;1949年10月,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縣專署。
1949年10月1日建國,碭山縣仍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縣專區。
1950年2月,碭山縣民主政府改稱碭山縣人民政府。
1952年11月15日,碭山縣劃歸江蘇省。
1953年3月6日,碭山縣改屬江蘇省徐州專區(駐徐州市)。
1955年2月21日,將碭山縣劃入安徽省宿縣專區。
1956年1月12日,撤銷宿縣專區,碭山縣改屬蚌埠專區。1月,碭山縣人民政府改稱碭山縣人民委員會。
1959年3月22日,撤銷蕭縣,碭山縣,組建蕭碭縣,屬蚌埠專區。
1961年4月7日,蕭碭縣改屬宿縣專區。12月15日,撤銷蕭碭縣,恢復碭山縣,仍屬宿縣專區。
1968年8月,碭山縣革命委員會成立。
1981年12月30日,碭山縣革命委員會改稱碭山縣人民政府,至今未變。現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