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高麗歷史

高麗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1 08:59:55

⑴ 高麗歷史

(Gaoli wangchao) 朝鮮史上封建王朝,又稱王氏高麗。新羅末年,朝政腐敗,土地兼並盛行,農民起義連綿不斷。892年梁吉領導的江原道起義,規模較大。901年,新羅王族出身的弓裔篡奪起義軍領導權稱王,國號摩寰,後改泰封。918年,弓裔部將王建殺裔稱王,定都開城(松岳),改國號高麗,建立高麗王朝(918—1392年)。936年,重新統一朝鮮半島。高麗實行田柴科制,將國家支配的土地、山林按品分給文武百官和府兵、閑人(土豪),受封者可以徵收田稅,但不能世襲。後來賜開國功臣、歸順土豪以勛田,稱功蔭田柴,以傳子孫。州、府、郡、具有公廨田柴,供行政開支。賤民、奴婢無權授田。由於實行田柴科,促進高麗經濟和文化繁榮,中央集權確立。10世紀末和11世紀末三次擊退契丹入侵,捍衛了國家獨立,涌現出民族英雄姜邯贊。12世紀起土地兼並重新盛行,田柴科廢,武臣崔忠獻及其子孫專權60多年,同時爆發連綿數十年遍及全國的農民大起義。1231年起蒙古來攻,崔氏政權挾王室逃江華島,各地義軍群起抗敵。1280年蒙古在高麗設立征東行省。1368年,朱元璋領導的農民大起義推翻蒙古貴族統治,有力地支援了高麗人民爭取獨立的斗爭。 1392年大將李成桂兵變上台,廢高麗末王,建立李朝。

⑵ 幫忙扒一扒高麗的歷史

韓國學者金庠基根據《詩經?韓奕》和王符的《潛夫論》等古籍資料,認為韓祖先民族穢貊人遠古時居住在中國西北一帶,以後隨周王室東遷,由燕北,再東進韓半島。

台灣學者文崇一先生認為,韓民族的祖先穢貊人是鳥夷民族的一支,屬少昊氏之後,血統上與舜、殷關系最近。韓文化的底層文化依年代的不同,大體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有文土器文化;一是在約公元前1000年時由域外傳來的無文土器文化,它從根本上改變了韓半島原有的文化風格,而奠定了韓半島此後的文化走勢。韓國許多學者認為這一文化可能來源於西伯利亞,原因是這一時期的陶器與西伯利亞的陶器極為相似。但是,這一文化是伴隨著稻作文化一同傳入韓半島的。而西伯利亞並不產水稻,所以這支文化的源頭不可能是西伯利亞。

中國長江下游是中國稻作文化的發源地,公元前5000多年前,中國東南地區就已經有大規模的稻作生產。韓半島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也已經有了水稻的生產,歷史上韓半島並沒有野生稻,而是來源於中國長江下游的江蘇、浙江及安徽一帶,河姆渡可能是它的最終源頭。無論從韓民族的生產習俗,還是從它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生活習俗,還有它的原始信仰、圖騰崇拜、生殖崇拜、語言藝術、青銅文化,甚至包括這個民族典型的體質特徵,都與中國南方文化相當接近而與北方文化相去較遠。學者苑利認為,中國的百越民族第一次進入韓半島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以稻作文化第一次傳入為標志;第二次進入韓半島是在中國的秦代(公元前221—前206年),由於當時秦國徭役很重,很多人逃到了韓半島。《後漢書》說:「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韓國。??????故或名之為秦韓。」《三國志》載:「辰韓??????其語言不與馬韓同。名國為邦,弓為弧,賊為寇,行酒為行觴,相呼皆為徒。有似秦人,非但燕齊之名物也。」這是說,他們雖為秦人,但不是來自渤海沿岸的燕人或齊人,因為他們所用的詞彙不是齊燕一帶的語言。《三國志》雲:辰韓人「名樂浪人為阿殘。東方人名我為阿,謂樂浪人本其殘餘人。」樂浪是韓半島穢貊人居住地。樂浪(穢貊)人、辰韓人遠古都曾居住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其中一支於公元前1000年左右北上韓半島,另一支後代的一部分於公元前200年左右,也進入了韓半島,這樣,新來的辰韓人稱樂浪人為「阿殘」,就是說「我們的殘部」,樂浪人和馬韓人待他們如親朋和上賓,和諧相處。據體質人類學家研究,韓民族與中國東南方沿海浙江一帶的人種最為相似。

綜上所述,可見韓民族有來自中國北方的東夷民族,也有來自中國南方的百越民族,而百越民族對其文化的形成影響更大。

韓國《三國遺事》載:「周武王即位己卯,封箕子於朝鮮。」。而在箕子來到朝鮮半島北端時,在朝鮮半島南端已有當地人在此居住生活,他們並未與箕子帶來的人發生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馬韓的始祖。這也說明「朝鮮」與「韓」各有不同的出處。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

戰國時代,燕昭王胡服騎射,大破東胡,開疆拓土,其勢力遠達朝鮮半島北部。位於鴨綠江中游南岸的慈江道渭原古墳中就曾出土了公元前三世紀燕國貨幣「明刀」和鐵制的鋤、鐮、半月刀、匕首和矛等遺物。箕子朝鮮就是被燕國人衛滿所滅的。衛滿建立了「衛滿」朝鮮。公元前二世紀末,「衛滿」朝鮮被漢所滅。

高句麗的名稱與族源

漢朝在征服「衛滿」朝鮮後,把高句麗五部的部分地區劃為高句麗縣,歸屬於玄菟。《後漢書》記載:「武帝滅朝鮮,以高句麗為縣,使屬玄菟,賜鼓吹伎人。」《北史》亦載:「漢武帝元封四年,滅朝鮮,置玄菟。以高句麗為縣以屬之。」其地點位於遼寧新賓。這表明高句麗之名早於朱蒙所建的高句麗國號。

高句麗,後來又稱高麗。其名稱的由來及含義,迄今尚無定論,有說系"山高水麗"者,有說系"高大黑馬"者,也有說是"高城"、"銅馬"者,莫衷一是。

另據《漢書?地理志》載"玄菟、樂浪,(漢)武帝時置,皆朝鮮、穢貂、句麗蠻夷",此處朝鮮與句麗並稱,說明古朝鮮與高句麗當時是兩個不同的部族群體。《後漢書?高句麗傳》也指出,高句麗南與朝鮮相接。說明高句麗當時並不領有古朝鮮,古朝鮮也不包括高句麗。

公元前37年,高句麗建國,定都訖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五女山城)。琉璃王22年(公元3年),遷都於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

高句麗國在朝鮮半島的地位及其與中國的關系

高句麗國成立於中國的東漢時期,是東漢的藩屬。此時的朝鮮半島北部的樂浪(即平壤)、帶方等地依舊處於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而在半島的南端,則存在著三個小國――馬韓、辰韓、弁韓,史稱三韓。

公元三一三年,高句麗趁西晉王朝的混亂和衰落,吞並了帶方、樂浪,後遷都樂浪(平壤),成為朝鮮半島最強大的國家。公元三四六年馬韓中的一個小部落統一馬韓諸部,建立了百濟國,國王姓扶餘,系從北方南遷的高句麗人。公元三五二年,另一弁韓中的小部落則統一了弁韓、辰韓諸部,建立了新羅國,國王姓金,系本地人士。自此,朝鮮半島進入新羅、百濟、高句麗三足鼎立的局面。

這段時間,由於西晉王朝的衰落,中國的北方地區形勢紛亂,出現了匈奴、羯、鮮卑、羌、氐五胡亂華的局面。和高句麗相近的遼東地區,先是由鮮卑慕容氏建立了前燕,後由漢人馮拔建立了北燕。

公元三三七年,鮮卑首領慕容皝稱燕王,建立前燕。公元三四一年,慕容光遷都龍城(今遼寧朝陽縣)後,大破高句麗,高句麗臣服。北燕是漢人馮拔取代後燕而建立的國家。當時的後燕被鮮卑拓拔氏的北魏政權驅逐到遼西。公元四零七年,馮拔殺燕國主慕容熙,立高句麗人高雲為天王。兩年後,高雲為左右所殺。馮拔自立為天王,建立北燕。北燕占據著遼東和遼西,是一個較為弱小的割據勢力。不過,高句麗仍然向北燕稱臣。

公元四三六年,北燕為北魏所滅。馮拔逃往高句麗,後被高句麗王所殺。高句麗改向北魏稱臣。可能是懾於中原王朝的強大,也可能是出於對中原漢文化的仰慕,高句麗對中原的各個王朝(哪怕是地方割據的小政權)通常都採取臣服的政策。但是,高句麗在朝鮮半島上卻保持著霸主的地位。

高句麗與百濟關系惡劣。屢有戰爭發生。高句麗廣開土王六年(公元396年)王率水軍攻百濟,「百殘(濟)王困逼,獻出男女生口一千人」。長壽王63年(公元475年),「王帥兵三萬侵百濟,陷王所都漢城,殺其王扶余慶,虜男女八千而歸。」嬰陽王18年(公元607年),「遣師攻百濟松山城,不下,移襲石頭城,虜男女三千而還。」

高句麗國的內亂與唐帝國亡高句麗

公元六世紀末,朝鮮半島南端的新羅逐漸強大起來。七世紀初,新羅佔領了高句麗縱深二百五十公里的土地。

四十年後,高句麗發生政變,宰相泉蓋蘇文弒其國主高建武,另立高建武的侄兒高藏當國王,由泉蓋蘇文專政。和所有的當權者一樣,泉蓋蘇文希望能夠通過對外戰爭來提高自己的威望。於是,他和百濟建立了聯盟。

公元6*44年,高句麗向新羅進攻,宣稱要索回失去的國土。高句麗軍一路連陷四十餘城而仍不停止,新羅國危在旦夕。此時的中國進入了唐時代,而新羅國正是唐帝國的盟友。於是,新羅國王向唐告急。唐命高句麗停戰,泉蓋蘇文拒絕。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軍親征,拔遼東城(今遼寧遼陽),接著連破白崖城(今遼寧海城),蓋牟城(今遼寧蓋州)。但是,唐帝國的軍隊在安市城(今遼寧海城)遭到了高句麗名將楊萬春的堅決抵抗。後由於冬天來臨,唐軍被迫撤退。

高句麗雖然抵住了唐的進攻,但也無力再向新羅發難。公元666年,泉蓋蘇文逝世,在他的兒子之間爆發激烈的奪嫡斗爭。其嫡子泉男生奪嫡失敗,投奔中國,希望中國能發兵助他奪回權位。此時唐帝國已經將半島上的百濟滅亡,並將日本列島倭奴國的勢力驅逐出朝鮮半島。泉男生來投,給了唐帝國滅亡高句麗的最佳時機。

668年,唐高宗派大將李勣為統帥,以泉男生為向導,由陸道東征,用唐太宗的話就是「為中國報子弟之仇」。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唐軍攻破高句麗的都城平壤,俘其國主高藏,高句麗亡。至此,高句麗所屬176城。69萬戶,分別歸唐和新羅所有。唐將高句麗故地劃為9個都督府,42個州、100餘個縣。又於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以薛仁貴為安東都護,統兵2萬以鎮之。這樣,在中國歷史上存在7百年的高句麗政權最後滅亡,高句麗的轄區大部分納入唐帝國的行政建制,恢復了中原政權對朝鮮半島和遼東的直接管轄。

隨著政權的滅亡,高句麗族也解體了,其中大部分融人漢族,少量融人周邊各族之中。從此,再也沒有高句麗族了。

高句麗和高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韓國人說的高麗,實際上應該是公元十世紀朝鮮出現的一個高麗王朝,而不是這個高句麗。高句麗實際上只存在於一個歷史上的特定時期。

高句麗王國自朱蒙於公元前37前建國,其間歷二十八代,於公元668年亡國,共傳705年之久。

高句麗的地方政權屬性

高句麗從成立到滅亡都是中國的屬國,即使是在其鼎盛時期,其絕大部分領土也在中國的版圖之內(平壤在漢朝是中國領土)。其屬國的性質還可從不絕於史冊的朝貢、冊封的記載略見一斑。高句麗諸王接受中國記載冊封的記載不絕於史,僅在南北朝不到二百年的時間,記載的入貢次數就高達109次。如:

413年,晉安帝冊封長壽王樂浪郡公,高句麗王;

420年,宋武帝封長壽王征東大將軍;

422年,宋武帝加封長壽王散騎常侍、都督平州諸軍事;

435年,北魏世祖冊封長壽王都督遼海諸軍事、征東將軍、領護東夷中郎將、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463年,宋孝武帝冊封長壽王為使持節散騎常侍、督平營二州諸軍事、征東大將軍、高句麗王、樂浪公;

479年,齊高帝冊封長壽王為驃騎大將軍;

491年,北魏孝文帝冊封長壽王為車騎大將軍、太傅、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492年,北魏孝文帝冊封文咨王為使持節都督遼海諸軍事、征東將軍、領護東夷中朗將、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494年,南齊鬱林王冊封文咨王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營平二州諸軍事、征東大將軍、高句麗王、樂浪公;

496年,齊明帝冊封文咨明王為車騎將軍;

502年,梁武帝蕭衍冊封文咨明王為車騎大將車;

508年,梁武帝加封文咨明王撫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518年,北魏孝明帝冊封安藏王為安東將軍、領護東夷校尉、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520年,梁武帝冊封安藏王為寧東將軍、高麗王;

526年,梁武帝令安藏王之子安原王延襲其父爵,為寧東將軍高麗王;

545年,陽原王嗣位,梁武帝其襲父爵位;

550年,北齊文宣帝冊封陽原王為使持節侍中、驃騎大將軍、領護東夷校尉、寧東將軍、高麗王;

559年,陳文帝詔授平原王為寧東將軍;

559年,北周高祖封平原王為開府儀同三司大將軍、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560年,北齊廢帝冊封平原王使持節領護東夷校尉、遼東郡公、高麗王。

562年,陳文帝授平原王寧東將軍。

在隋朝,當高句麗的嬰陽王高元即位,隋文帝冊封其為開府儀同三司、遼東郡公、高麗王。後來隋文帝首征高句麗,雖未果,但高麗王仍懾於隋軍威,亦遣使謝罪,「上表請降」並自稱「遼東糞土臣元」。

唐朝建立後,時高句麗榮留王高建武在位,為緩和與中原關系,接連遣使入唐朝朝貢,積極與唐朝修好。唐高祖以國家初立,也對其採取了安撫政策,如冊封榮留王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直至高句麗被唐朝所滅。

⑶ 高麗王國的歷史

Gaoli wangchao) 朝鮮史上封建王朝,又稱王氏高麗。新羅末年,朝政腐敗,土地兼並盛行,農民起義連綿不斷。892年梁吉領導的江原道起義,規模較大。901年,新羅王族出身的弓裔篡奪起義軍領導權稱王,國號摩寰,後改泰封。918年,弓裔部將王建殺裔稱王,定都開城(松岳),改國號高麗,建立高麗王朝(918—1392年)。936年,重新統一朝鮮半島。高麗實行田柴科制,將國家支配的土地、山林按品分給文武百官和府兵、閑人(土豪),受封者可以徵收田稅,但不能世襲。後來賜開國功臣、歸順土豪以勛田,稱功蔭田柴,以傳子孫。州、府、郡、具有公廨田柴,供行政開支。賤民、奴婢無權授田。由於實行田柴科,促進高麗經濟和文化繁榮,中央集權確立。10世紀末和11世紀末三次擊退契丹入侵,捍衛了國家獨立,涌現出民族英雄姜邯贊。12世紀起土地兼並重新盛行,田柴科廢,武臣崔忠獻及其子孫專權60多年,同時爆發連綿數十年遍及全國的農民大起義。1231年起蒙古來攻,崔氏政權挾王室逃江華島,各地義軍群起抗敵。1280年蒙古在高麗設立征東行省。1368年,朱元璋領導的農民大起義推翻蒙古貴族統治,有力地支援了高麗人民爭取獨立的斗爭。 1392年大將李成桂兵變上台,廢高麗末王,建立李朝。

高麗王國應該是現在的韓國和朝鮮

⑷ 高麗歷史,誰知道

朝鮮封建王朝。王建始建於公元 918年,1392年為李氏朝鮮取代。統治地域基本在今朝鮮半島。首都開京(今開城)。
新羅末年,一些地方封建主乘農民起義之機,擴大了自己的勢力,新羅王族弓裔建立泰封國,尚州土豪甄萱建立後百濟國。918年,泰封部將王建殺弓裔自立,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高麗建國後即向北擴張,將統治范圍擴大到鴨綠江下游東岸,統一朝鮮半島。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為爭奪鴨綠江以南的渤海國故地,高麗同契丹進行了 3次較大規模的戰爭,擊退契丹。12世紀初,在東北與女真人,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戰爭,但最後損兵折將,無功而返。13世紀中葉起,曾數次擊退蒙古軍的入侵,但蒙古最終征服該地,在高麗設行省(達魯花赤),監督國政。元末農民大起義推翻元朝統治後,高麗始擺脫蒙古的控制,但其統治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1388年,大將李成桂自鴨綠江中的威化島回師開京,發動政變,奪取政權。1392年廢高麗末代王恭讓王,自即王位,高麗王朝遂亡。
王建建國伊始,即仿唐制,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中央設三省、六部,將全國劃為十道,道下設府、郡、縣等。軍事上實行府兵制,中央設二軍六衛,地方上又有地方軍,其國力最強時,有常備軍約15萬人。又調整土地制度,仿唐制,把田地按科(等)分給全國的文武官吏和軍士,此外還分給柴草地,故這種土地制度又被稱為田柴科。由於上述措施,高麗前期經濟空前繁榮,農業生產得到發展,手工業比較發達。1040年政府下令統一度量衡,1097年設官鑄錢。同中國宋朝及日本的貿易日漸擴大,11世紀時還多次與阿拉伯商人進行貿易。12世紀後,兩班貴族利用田柴科制度本身的矛盾擴充私田,廣建私人農庄,生產力遭到破壞,社會矛盾激化,最終爆發了亡伊等領導的農民起義,中央集權制因此大為削弱。
高麗王朝前期經濟的發達也帶來文化的繁榮。高麗以佛教為國教,從各方面加以扶持,在全國各地廣建寺院,並賜予大量土地。10世紀初還設立僧科,訂有起用僧侶的制度。與此同時,儒學也很興盛,國家興辦學校,設書學博士和國子監,以儒學教育兩班子弟, 958年又開始實行科舉制度。高麗王朝的學術也有發展,比較突出的是史書編纂,《三國史記》、《三國遺事》即成書於這一時代。另外,天文觀測、醫學等也有一定水平。在印刷方面,出於印刷佛經的需要,在中國活字印刷技術的基礎上,發明了金屬活字。高麗的工藝美術較發達,12世紀的高麗青瓷採用鑲嵌、透雕、陰刻等技法,線條生動,和諧美觀,遠銷中國和日本。

⑸ 高麗的歷史辨析

王氏高麗立國於高氏高句麗滅亡250年之後的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亡了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國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中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兩個名為高麗的政權。一是立國於前37年,在中國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出現的名為「高句麗」的地方政權,我國史書也將其簡稱作「高麗」。另一個立國於918年,在朝鮮半島,也名為「高麗」。
為將其區分,學界一般以「高氏高麗 」稱呼前者,因為其統治者姓高;以「王氏高麗」稱呼後者,因為其統治者姓王。因為兩個政權都名為高麗,後人或以為二者有前後相繼的關系,或將其混為一體,致使人們對高句麗歷史的認識產生極度混亂,而實際上二者是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政權,主要體現在:
一、兩個政權立國時間懸殊,歷史發展歸屬不同
高氏高麗建國於公元前37年,最初為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管轄,後逐漸強盛為地方割據,但並未斷絕和中央王朝的臣屬關系,進入隋唐時期後,因其不遵從隋唐兩朝詔令,不斷擴張,並阻塞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結果導致隋唐兩朝的征討。668年,唐朝滅亡高氏高句麗,其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後,原部分轄境為渤海(我國歷史上另一個地方政權)占據;一些劃歸興起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政權;一些仍由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人十數萬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中國遼東地區,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其王族後也絕嗣,立國七個世紀之久的高氏高句麗逐漸消逝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
二、統轄區域不同
高氏高麗初立國於我國境內的鴨綠江支流渾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區,後擴展到鴨綠江以東以南地區和圖們江附近,統治中心最初在今遼寧桓仁縣,後遷至今吉林集安,427年遷至朝鮮半島境內的平壤。高氏高麗在我國南北朝時期達到極盛,最強盛時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東至日本海,西以遼河為界,北達今吉林省琿春市一帶,南到北漢江以北。
據《高麗史·地理志》載,王氏高麗在建國110年後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龍興江一線,其北是我國歷史上的地方政權渤海國的轄境,渤海滅亡後是我國的邊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動地域。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轄境基本上是繼承了朝鮮南半島的新羅疆域,其北部地區雖然有一部分與高氏高麗的轄境重合,但在高氏高麗滅亡初期即已經歸新羅所有。由此看,王氏高麗統轄的區域並非高氏高麗的舊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麗占據平壤以北是後來的事情,全部佔有半島鴨綠江以東和圖們江以南地區則是14世紀末葉,但此時王氏高麗已經為李朝取代,因而在統治區域上兩個高麗也難以構成繼承關系。
三、轄境內民族構成不同
高氏高麗轄境內的人以高句麗人為主。高句麗人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穢貊人東遷後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後又融合了衛氏朝鮮遺民的後裔、漢人、鮮卑人等。這些來自於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高句麗族」稱之。
王氏高麗轄境內的人以新羅人為主。王氏高麗本即是新羅國民所建政權,兼並新羅和後百濟之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新羅人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和弁韓人。高氏高麗滅亡後,只有一小部分高句麗人留在半島境內,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百濟則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人。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來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人為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氏舊」的。這些源於半島南部的民族成員,在王氏高麗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逐漸融合為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為「高麗族」(?)。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成為其族稱,並沿用至今。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一直把高句麗歷史作為外國史,實際上這是個誤會。公元918年,在高句麗滅亡250年之後,朝鮮半島出現了一個也叫「高麗」的政權,因為統治者姓王,為和高句麗簡稱的高麗區別,學界稱之為「王氏高麗」。雖然襲用了同一漢字,但王氏高麗和高氏高麗並沒有繼承關系。王氏高麗935年取代新羅,後滅百濟,統一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1392年,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於是改號朝鮮,學界稱為李氏朝鮮或李朝。
人們之所以將王氏高麗錯誤地看作是高句麗的繼承者,和我國的史書記載有一定關系。宋代以前,史書對高句麗的歷史定位是准確的,由於戰亂導致的文獻失散及王氏高麗的誤導等原因,宋代之後史書的記載開始出現混亂,乃至明顯的錯誤。 高氏高句麗滅亡後250年,三韓人王建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高麗國,史稱王氏高麗,朝鮮王氏高麗王朝源名於高句驪,但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而不是一體相續的朝代,因為王氏高麗與高句麗領土95%以上不重合,語言不同,歷史年代跨度過大(超過250年的差距),這是研究高句麗歷史必須嚴正注意的問題。所以,高句麗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地方政權。對於歷史不能模糊,這也是防止韓國極端民族主義者覬覦我國東北領土的證據之一,不可偏謬。
王氏高麗立國於918年,1392年為李氏朝鮮取代,時跨我國五代中期至明朝初期,故《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都有《高麗傳》或《朝鮮傳》,並都將高氏高麗的歷史略述於前,從而形成了王氏高麗為高氏高麗繼承者的錯誤認識。
綜觀這些史書的記載,《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將高氏高麗寫入王氏高麗傳的,《宋史》則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語的始作俑者。這三部史書的記載直接影響到了以後的幾部史書。 《舊五代史.高麗傳》 北宋薛居正撰著,全文如下:
【高麗,本扶余之別種。其國都平壤城,即漢樂浪郡之故地,在京師東四千餘里。東渡海至於新羅,西北渡遼水至於營州,南渡海至於百濟,北至靺鞨,東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其官大者號大對盧,比一品,總知國事,三年一代,若稱職者不拘年限;對盧已下官總十二級。外置州縣六十餘,大城置傉薩一人,比都督;小城置道使一人,比刺史;其下各有僚佐,分曹掌事。其王以白羅為冠,白皮小帶,咸以金飾。唐貞觀末,太宗伐之,不能下。至總章初,高宗命李績率軍征之,遂拔其城,分其地為郡縣。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國遂自立君長,前王姓高氏。唐同光、天成中,累遣使朝貢。周顯德六年,高麗遣使貢紫白水晶二千顆。】 《新五代史.高麗傳》 北宋歐陽修撰著,全文如下:
【高麗,本扶餘人之別種也。其國地、君世見於唐,比他夷狄有姓氏,而其官號略可曉其義。當唐之末,其王姓高氏。同光元年,遣使廣評侍郎韓申一、副使春部少卿朴岩來,而其國王姓名,史失不紀。至長興三年,權知國事王建遣使者來,明宗乃拜建玄菟州都督,充大義軍使,封高麗國王。建,高麗大族也。開運二年,建卒,子武立。乾佑四年,武卒,子昭立。王氏三世,終五代常來朝貢,其立也必請命中國,中國常優答之。其地產銅、銀,周世宗時,遣尚書水部員外郎韓彥卿以帛數千匹市銅於高麗以鑄鐵。六年,昭遣使者貢黃銅五萬斤。高麗俗知文字,喜讀書,昭進《別敘孝經》一卷、《越王新義》八卷、《皇靈孝經》一卷、《孝經雌圖》一卷。《別敘》,敘孔子所生及弟子事跡;《越王新義》,以「越王」為問目,若今「正義」;《皇靈》,述延年辟穀;《雌圖》,載日食、星變。皆不經之說。】 《宋史》 元人脫脫等撰寫,書中為王氏高麗傳單列一卷,其內容為:
【高麗,本曰高句麗。禹別九州,屬冀州之地,周為箕子之國,漢之玄菟郡也。在遼東,蓋夫余之別種,以平壤為國邑。漢魏以來,常通職貢,也累為邊寇。隋煬帝再舉兵,唐太宗親駕伐之,皆不克。高宗命李勣征之,遂撥其城,分其地為郡縣。唐末,中原多事,遂自立為君長。後唐同光、天成中,其主高氏累奉職貢。長興中,權知國事王建承高氏之位,遣使朝貢......】
後記述的是王氏高麗和宋朝交往的史實。
《遼史》和《金史》也為元人脫脫等撰寫,自然是沿用了《宋史》的有關記載不需一一引述。 《元史》 明宋濂、王韋等撰,也為王氏高麗單列一傳,其開頭為:
【高麗本箕子所封之地,又扶余別種嘗居之。其地東至新羅,南至百濟,皆跨大海,西北度遼水接營州,而靺鞨在其北。其國都曰平壤城,即漢樂浪郡。水有出靺鞨之白山者,號鴨淥江,而平壤在其東南,因恃以為險。後闢地益廣,並古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而為一。其主姓高氏,自初立國至唐乾封初而國亡。垂拱以來,子孫復封其地,後稍能自立。至五代時,代主其國遷都松岳者,姓王氏,名建。自建至燾凡二十七王,歷四百餘年未始易姓.......】 《明史》 清張廷玉等撰,此時李氏朝鮮已經取代了王氏高麗,故,《明史》所立傳為《朝鮮傳》,其開頭為:
【朝鮮,箕子所封國也。漢以前曰朝鮮。始為燕人衛滿所據,漢武帝平之,置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漢末,有扶餘人高氏據其地,改國號曰高麗,又曰高句麗,居平壤,即樂浪也。已,為唐所破,東徙。後唐時,王建代高氏,兼並新羅、百濟地,徙居松岳,曰東京,而以平壤為西京。其國北鄰契丹,西則女直,南曰日本,元至元中,西京內屬,置東寧路總管府,盡慈嶺為界。明興,王高麗者王顓。太祖即位之元年遣使賜璽書。二年送還其國流人。顓表賀,貢方物,且請封。帝遣符璽郎偰斯齎詔及金印誥文封顓為高麗國王,賜歷及錦綺......(洪武二十五年)冬,成桂聞皇太子薨,遣使表慰,並請更國號。帝命仍古號曰朝鮮。】
從上述這些史書的記載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來。由於疆域被遼金阻隔,宋人普遍不清楚從唐朝滅高句麗到王建建立高麗之間朝鮮半島發生了什麼事。
修《舊五代史》的薛居正也未能免俗。他們不知道這兩百年間朝鮮是朝鮮歷史上的統一新羅時期。這兩百年間,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一個叫「高麗」的國家。 宋朝人以為高麗一直存在於朝鮮。
將高氏高麗和王氏高麗混雜在一起僅僅是之後各史誤記的開端。如果說新舊五代舊對兩個高麗關系的記載還不很明確,中間還缺乏有效的連接,那麼元人修的《宋史》用「長興中,權知國事王建承高氏之位」王句話就將二者緊密的聯系在起。
明人修《元史》,倉促錯漏為各史之最,《元史.高麗傳》從內容上看不僅是承襲了《宋史》的錯誤,而且將箕子朝鮮的史實也引入了《高麗傳》。
《明史》則較前幾史有了更大的發展,為對明王朝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不僅承襲了上述錯誤,而且為李氏朝鮮政權的沿革情況做出了一個完整,但是錯誤的交代:
箕子朝鮮——>衛氏朝鮮——>漢四郡——>高句麗——>東徒復國——>王氏高麗——>李成桂改號前的朝鮮——>李氏朝鮮
更為錯誤的是,為了使記載更加圓滿,將唐王朝滅亡高句麗時對高句麗人的「 西徙」即遷入內地,變成了「東徙」(《明史》以前的史籍雖有『東遷』說,但是指王都『東遷』平壤),以使後述的「王建代高氏,兼並新羅、百濟地」合理化。
如此,不僅王氏高麗變成了高句麗的繼承者,而高句麗也成了箕子朝鮮的繼承者,更有甚者,李成桂在篡奪了王氏高麗政權後將國號改為朝鮮則成為了是對箕子朝鮮的繼承。
就這樣,不僅「高麗」這一我國古代邊疆民族使用的稱號為源出於三韓的新羅的繼承者王氏高麗政權襲用,而且作為王氏高麗政權繼承者的李朝又將箕子朝鮮所用的「朝鮮」戴在了自己的頭上,由此也帶來了今人在認識我國古代東北地區地方政權沿革狀況方面出現了許多錯誤的看法。

⑹ 高麗是什麼時期的國家

其實你首先要先清楚一點就是,你想問的是朝鮮這個地方還是高麗這個國家,或者是高句麗這個國家
如果你的意思是朝鮮這個地方,那麼漢時期一直是由中國控管的:
漢武帝為防禦匈奴,在公元前108年將夏衛滿朝鮮消滅,並且把朝鮮改為直屬政區,設置樂浪、玄菟、真番、臨屯4個郡,史稱「漢四郡」。自此,朝鮮半島成為中國一部分(不是附屬,也不是藩屬國,而是類似如今的一個普通的省)。同時,漢字傳入朝鮮半島,而之後,朝鮮半島一直使用中文作為它的官方語言,HAN是大的意思,這也就是之後韓國的名字由來。
之後這個狀態一直延續到漢朝後期
《三國志》曾有記載,238年魏國司馬懿滅公孫淵,魏國控制朝鮮半島中北部。但之後西晉的弱小使得在南方的高句麗國(一個以平壤為首都在朝鮮南部興起的國家)有了可乘之機,並且在313年吞並了帶方、樂浪,成為朝鮮半島最強大的國家。六世紀上半葉,高句麗趁著中原王朝此起彼伏,內亂不休,開始出兵中國固有領土,攻佔遼寧省和河北北部,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韓國朝鮮人叫囂這些土地是他們固有領土的原因。之後,朝鮮半島有興起了兩個大國:百濟和新羅,雖然中國和新羅沒有聯系,但是為了遏制高句麗,中國冊封了百濟王,也就是說此時的百濟是中國的附屬國。
之後到了唐朝,中國冊封了新羅,並於668年,幫助新羅消滅了百濟和高句麗。
此時,高句麗(我們總將他和之後的高麗國混淆)滅亡,之後再也沒有這個國家
但因為中國直接將四分之三的領土全部吃掉(朝鮮重新成為中國的一個省),沒有分給新羅,新羅在公元671年攻下了安東都護府,並且稱霸全朝鮮。之後因為中國無力顧及,在公元735年,承認大同江以南的領土屬於新羅(此時朝鮮又變回一個國家了)
公元936年,因為新羅國內的不斷叛亂,一個叫王建的大臣接受新羅皇遜位,成為皇帝,並且改國號為高麗korea,之後高麗接受了唐朝的冊封,成為了中國的一個附屬國,之後的唐、後晉、後周、宋、遼、金、元紛紛冊封過高麗國。而自此高麗是中國附屬國的地位一直沒變。
之後在明朝初年,因為朝鮮也一直秉承中原文化正統,認為元末中原未定之機,可以入主中原,所以發兵攻打中國,但因為軍隊將領左軍都統使李成桂對中國文化向來的敬畏,進軍一半發現是攻打中國就叛變了,回國篡位,並且向明朝遞交請降書,謝罪書,朱元璋隨即冊封他為朝鮮王(高麗國從此滅亡),而李氏朝鮮尊明朝為永世的父國和天朝,直到甲午戰爭後朝鮮「獨立」為止。
所以,你的高麗如果指的是朝鮮這個地方,那麼中國從漢朝開始就一直掌管這塊土地(如果附屬國也算的話),只是中原衰半島進,中原盛半島臣而已,如果你是指那兩個國家,那麼上面的描述應該很清晰了。

⑺ 高麗時期社會歷史文化背景

高麗

盡管韓半島經常遭受外來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羅統一後一直由一個單一的政府治理,並保持了政治獨立,以及文化和民族傳統。無論是高麗王朝(918-1392 年),還是朝鮮王朝(1392-1910 年),他們都鞏固了政權,發展了文化,驅逐了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高麗王朝的開國君主王建是新羅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將軍。他選擇自己的家鄉松岳(即現今北韓的開城)作為都城,並宣稱要收復高句麗在中國東北的失地。他將他的王國定名為高麗,韓國現在的名稱「 Korea 」就是由此而來。盡管高麗王朝未能收復失地,但卻取得了以青瓷和佛教繁榮興盛為代表的輝煌的文化成就。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是,早在1234 年,即比德國古登堡早兩個世紀,韓國人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大約也在這一時期,韓國的工匠還完成了在大塊木板上雕刻全部佛經的艱巨任務。
這些雕刻佛經的木版有8萬多塊,目的是祈求佛祖保佑擊退蒙古人的入侵。這些稱為 《高麗大藏經》的木版現珍藏在歷史悠久的海印寺內。
高麗王朝末期,士大夫和武士之間的沖突以及儒教信徒與佛教信徒之間的爭斗,使高麗王朝衰敗。蒙古人入侵高麗始於1231年,高麗人民雖然與蒙古人進行了英勇斗爭,但高麗仍淪為蒙古的附庸國長達近1個世紀之久。

⑻ 韓國高麗時期是中國什麼朝代

高麗的時間是(918年-1392年),這一時期中國經歷了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元、明。

1、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在中原地區建立後梁,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五代十國開始。 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2、北宋

北宋(960—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

顯德七年(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改元建隆。後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與財政權集中於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鎮割據的亂象。

但也導致宋朝與遼國、西夏、金國的戰爭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發生靖康之難,次年被金國滅亡。

3、南宋

南宋(1127-1279年),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北宋覆亡後,趙構定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 與北宋統稱為宋朝,共傳五世九帝,享國一百五十二年。

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後,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倖免於難,定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建廟稱帝,國號仍為宋,史稱南宋。

公元1138年,宋室遷都臨安府(今浙江杭州)。 金國幾度南下都未能消滅南宋,南宋北伐皆無功而返,南宋和金國形成對峙局面。

公元1141年,宋、金達成紹興和議,南宋放棄淮河以北地區,雙方以淮河-大散關為界。南宋中後期政府腐敗,奸臣輩出,漠北草原的蒙古人開始崛起。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草原建立大蒙古國,公元1211年開始大舉南侵進攻金朝。公元1218年滅西遼,公元1227年滅西夏,公元1234年滅金。

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軍民拚死抵抗,直到1276年臨安府被攻佔,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戰敗,陸秀夫背著宋末帝趙昺跳海而亡,南宋覆滅。

4、元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國後開始對外擴張,先後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等國。蒙哥汗去世後,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 。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之後元朝持續對外擴張,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時屢遭失利,如元日戰爭、元越戰爭、元緬戰爭、元爪戰爭等。元中期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

後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隨後北伐驅逐元廷攻佔北京。此後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5、明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稱吳王,史稱西吳。1368年初稱帝,國號為大明,定都於應天府;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應天府為陪都。

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覆亡。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擊敗大順、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代十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元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朝

⑼ 高麗的歷史

參見詞條: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在公元七世紀後半葉藉助唐朝的力量完成了韓國的統一,以確認其權威與地位。新羅採用唐的年號和服制,派王子或王室成員入唐擔任唐帝的宿衛以此來表明對唐的臣服。每年新羅都要向唐派遣賀正使,並積極向唐派遣留學生,引進先進的制度和生產技術。總之新羅與唐的親密關系是其維護國內統治的不可或卻的手段 。
但是隨著「安史之亂」以後唐的日益衰敗,新羅的統治同樣陷入了危機之中。 首先是在朝廷內的爭權奪利:809年王叔金彥升舉兵殺哀庄王自立為王,史稱「憲德王」。836年,興德王沒,沒有留下子嗣。王的從弟金均貞及外甥金悌隆爭奪王位,結果均貞被殺,金悌隆即位,是為僖康王,以金均貞之子祐征為首的均貞派亡命於時任清海鎮大使的弓福處。838年,僖康王的上大等(官名)金明與侍中利弘舉兵,金明殺僖康王自立,是為閔哀王。同年12月,流亡的祐征借弓福(此公乃韓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張保皋)之力於清海鎮起兵直逼王都金州(今慶州),翌年閏正月殺閔哀王自立。是為神武王。如此種種,新羅朝廷的混亂局面一直持續到九世紀末。 在中央的爭權奪利愈演愈烈之際,地方人民的反抗此起彼伏。816年新羅大荒,一百七十人渡海到大陸浙江企食;另有三百餘人到日本請求「歸化」。而廣大的走投無路的農民只好起義。九世紀二十年代以後,「草寇」、「群盜」四起,農民暴動,國家動盪為地方實力派的崛起創造了絕佳的條件,與此同時,中央的權利斗爭中的各個集團又紛紛藉助各地方實力派的力量來加強本方的實力。「弓福之亂」就是地方實力人物企圖爭得外戚地位而干預國政的最具代性的事件。「弓福之亂」這一事件證明了:盡管以張保皋為代表的地方豪強勢力具有相當的力量,但是還不足與慶州的新羅朝廷分庭抗禮。那些身居高位的權貴雖然彼此之間爭斗不已,但是一旦有人要觸及維系他們地位的基石的骨品制度時,他們依然有足夠的力量來維持自己的地位。島民出身的張保皋試圖打破慶州貴族獨攬朝政的企圖最終失敗了,但是新羅的中央政權已經徹底衰朽,它再也無法阻止地方勢力的蓬勃發展了 。 弓裔稱王建國後,王建從其父投弓裔,獻松岳郡(京畿道開城),弓裔即以王建為松岳城主。918年,王建推翻弓裔,自立為王,並定都於開京(今朝鮮開城),改國號為高麗。935年,高麗終於降伏新羅。不過,對後百濟的戰爭卻打得很辛苦,雙方經常爭持不下。但是,後百濟很快陷入內亂,936年,王建巧妙利用其內亂滅後百濟,統一朝鮮半島。之後王建致力於鞏固國家的內部統一,抑制新羅時代地方豪強的勢力,結束了國內的混亂局面,確立了府、州、郡、縣的行政區劃體系。對外,王建接收了部份被遼朝滅亡的渤海國遺民,與中國五代時期的諸王朝都保持了良好的關系。943年,王建去世,享年67歲。他開創了長達400多年的統一的王氏高麗,在歷史上得到了很高的評價。統一後三國後,王建僅統治了7年他的兒子就繼位了。由於王建娶了新羅王室的公主為妻,並維持了朝鮮半島貴族以前的勢力范圍,因此新羅貴族在王建去世後也沒有挑戰高麗統治朝鮮半島的合法性。
此後太祖的兒子高麗惠宗、高麗定宗、高麗光宗先後統治。高麗穆宗時期,1009年,高麗文官金致陽火燒高麗王宮後威脅要殺死穆宗篡位。穆宗於是傳北部戍邊將領康兆救駕。康兆到開城後,立刻處死了金致陽及其支持者。與康兆為敵的大臣們馬上散布謠言說康兆要謀反篡位。穆宗得知後開始策劃殺死康兆。康兆於是下令其部下殺死所有與他為敵的人,包括穆宗王訟。高麗顯宗時因康肇立發動康肇政變而繼承王位。 靖宗死後繼承王位。任內佛教、儒教、美術、工藝等文化活動都得以大力發展。1067年,信奉佛教的太子王煦在興王寺出家為僧,法號義天,封大覺國師。佛教在全國大盛,私學興起,不論是地方或中央都有參與發經及講課的活動。高麗獻宗在位之時由母親攝政,但在1095年禪位給叔叔高麗肅宗。1096年正月肅宗下令飲食節儉。二月乙丑獻宗請出居興盛宮(宣宗潛邸),西女真多次來朝。肅宗死後睿宗在位。
高麗睿宗升遐後,外戚李資謙擁立睿宗之子高麗仁宗為王。王年幼僅14歲,加上意志不堅定且天性柔和,朝政均為王之外祖父李資謙及其黨羽拓俊京所把持。李資謙為圖繼續鞏固自身地位,復將三女與四女進獻為仁宗之後妃,結黨營私,安插親族與部屬擔任朝中內外要職,並以權位之便乘機誣陷忠良,鏟除異己。甚至唆使黨羽與其奴婢奪人財務,占人土地,引發民情憤慨。民間里巷間流傳「十八子(李)將王」,李資謙聞之,遂益生妄想之心,企圖謀篡王位。李資謙成為幕後實質上握有權力的統治者,日益作威作福,由於行事過度專擅,致使朝臣義憤填膺,甚至引起仁宗的厭惡。仁宗四年(1126年),仁宗的近臣金燦、安甫麟暗中窺知仁宗厭惡李資謙的擅權,於是夥同上將軍崔卓、吳卓等人密議,在半夜引兵入宮誅殺李資謙的黨羽拓俊京之子拓純與其弟拓俊臣。拓俊京得到急報後,連忙也引兵入宮將房屋付之一炬。大火延燒至內殿,仁宗緊急徒步逃至後苑避難,仁宗甚至准備下令讓位與李資謙以結束紛亂,近臣連忙上諫阻止,仁宗這才作罷。於是李資謙派遣黨羽到各地捕殺安甫麟等數十名朝中要員,將仁宗軟禁在寢所,並先後數次進毒葯企圖殺害仁宗,幸好每次都為王妃用奇智所救。不久後,李資謙與拓俊京之間因為雙方各自奴婢間的爭執而產生嫌隙,兩人關系因此日漸惡化。此時,得到仁宗密旨的內醫崔思全前往說服拓俊京,拓俊京遂痛悔前非,並決心效忠王室。於是,拓俊京奉仁宗之命拘捕李資謙,並將之流配至今之靈光,李資謙數個月後病死於流配地;李資謙的黨羽也均被流配至遠地,李資謙嫁與仁宗之二女也遭到罷黜,但因救急有功,所以仍然特別得到豐厚的賞賜。另一方面,拓俊京在勤王有功後,卻仗著功勛而日益囂張跋扈,仁宗五年(1127年),被流配至岩墮島(今之今智島)。
1146年,仁宗駕崩,由太子王晛繼位,是為高麗毅宗。毅宗在位期間,貪圖遊山玩水,親近文臣,例如許洪材、李復基、韓賴、金敦中等有文採的文臣都受到了寵信。相對地,武臣則受到了疏遠甚至歧視。當時高麗王朝的政策本身就是重文輕武的,毅宗的行為更加激化了文臣與武臣之間的矛盾。
1170年,毅宗率群臣出遊,到達和平齋。文臣與武臣都隨駕出行,但文臣同毅宗一起飲酒對詩作樂,武臣卻在外面擔任警衛任務。李義方、李高等人武臣對此非常不滿,欲盡誅文臣以泄憤。毅宗得知武臣的不滿後,為了平息他們的憤怒,到達普賢院之後,特意召武臣中的最高官員大將軍李紹膺前來表演五兵手搏戲,以示恩寵,但毅宗寵信的文臣韓賴卻當著眾人的面羞辱了他。文臣與武臣的矛盾終於爆發,李紹膺、李義方、李高、鄭仲夫等武臣發動兵變,盡殺韓賴、金敦中等文臣。李高、蔡元想要弒毅宗,但被梁淑阻止。於是鄭仲夫逼毅宗到軍器監,太子王祈到迎恩館。不久武臣們廢黜了毅宗,迎翼陽公王晧即位,是為高麗明宗。武臣們大多兼任了文臣在朝廷中的官職,高麗歷史進入了武人時代。 參見詞條:武人時代
1170年,鄭仲夫,李義方和李高等幾位高麗武臣因不滿高麗毅宗和文臣對武官的欺壓而發動政變,建立高麗明宗傀儡政權, 開始了武人政權的對高麗的統治時期。高麗毅宗被流放。1173年,金甫當發動叛亂,欲擁立毅宗復位。失敗後,李義方殺死了毅宗,並且懷疑文臣參與此事,因此迫害文臣。1174年,趙位寵在西京舉兵,控制了高麗西北部地區。這次舉兵於1176年被鎮壓。此後武臣掌握了朝中重要機構重房,獨占朝中官職,借機擴大了自己的私田,政治、經濟地位大幅度提高。 武臣政權的建立使尊重門閥觀念的高麗社會變質,文臣沒有實權,武臣則專斷朝政,甚至可以隨意廢立國王。執政的李義方脅迫王太子娶自己女兒為妃,以增強自己的地位,最終鄭仲夫殺死李義方,獨攬朝政。
得勢的鄭仲夫肆意胡為,被慶大升所殺。慶大升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設置了都房,以李義旼為兵事。崔忠獻、崔忠粹兄弟殺死李義旼後奪取政權。崔忠獻對武臣政權建立以來混亂的社會進行收拾,延續了高麗王朝的門閥觀念,提舉了寺院勢力,鎮壓農民和奴婢的叛亂,維持了政權的穩定。此時蒙古入侵高麗,崔忠獻成功抵禦了蒙古的數次進攻。崔忠獻之子崔瑀執政時,將首都從開城遷往江華島,以避開蒙古的兵鋒。然而在與蒙古的戰爭中也削弱了以崔氏為首的武臣政權的實力。最終金俊於1258年殺死了崔竩,將首都遷回開城。武臣政權內部發生沖突,元宗假借元朝的勢力,以對抗林衍的武臣政權,最終於1270年殺死了林惟茂,武人時代結束。 武人政權結束後,在高麗元宗統治期間,元朝試圖以高麗為跳板征服日本。高麗被迫為元朝提供兵力、兵船、糧草等以為征討日本作準備,加重了稅收。1274年,高麗元宗去世,忠烈王繼位。忠烈王向忽必烈提議娶蒙古公主為妻,並迎娶了忽必烈的長女齊國大長公主忽都魯揭里迷失(即庄穆王後),成了元朝的駙馬。此後,高麗君主都成為元朝的駙馬,成為慣例。
忠烈王即位的同一年,元朝皇帝忽必烈派忻都、洪茶丘、劉復亨征討日本,史稱文永之役。忠烈王也派遣金方慶率兵三萬,協助元朝的軍事進攻。元朝、高麗聯軍曾一度勢如破竹,但最終遭到台風的襲擊而全軍覆沒。高麗蒙古戰爭後,元朝同意高麗保留其傳統文化「從其國俗」。忠烈王成為元朝駙馬。
1279年,忽必烈計劃再次入侵日本,派人在江南造船,並遣使到高麗的慶州道檢察兵器。在經歷了一系列准備之後,元朝、高麗聯軍於1281年再次入侵日本,史稱弘安之役。忠烈王親自來到合浦(今慶尚南道昌原市馬山合浦區)督戰。不過最終聯軍又遭台風而慘敗。忽必烈最終放棄了攻打日本的計劃,並在1282年廢除了征東行省。1289年,元朝叛亂貴族乃顏的余黨哈丹攻入高麗,忠烈王逃往江華島避難,1291年回到開城。1298年,庄穆王後忽都魯揭里迷失去世。由於有人懷疑庄穆王後是被謀殺,引發高麗宮廷爭斗。忠烈王被迫讓位給世子王璋(即高麗忠宣王),自己則被尊為太上王。但由於忠宣王的夫人寶塔實憐公主和高麗王妃集團之間的爭斗激烈,忠宣王很快便退位,讓忠烈王復位。1290年,應忠烈王的要求,元朝將東寧府歸還高麗。
1296年高麗忠宣王王璋與元朝宗室甘麻剌之女薊國公主寶塔實憐成婚。在各種壓力之下,忠宣王於1313年上表請求退位,將高麗王位傳給其子江陵大君王燾(高麗忠肅王),並請求冊封異母兄江陽公王滋之子延安君王皓(蒙古名完澤禿)為沈陽王世子。元朝接受了他的請求,但要求其返回高麗。忠宣王不得已攜王後返回高麗,但次年忠宣王又前往元朝,長期耽留元大都不歸。
1317年,由於濟州大護軍張公允、濟州副使張允和的貪婪和暴虐,島民金成嘯發動叛亂,驅逐了島上的耽羅星主。星主逃往高麗,忠肅王派宋英前往安撫,隨即叛黨斬為首之人投降。1322年,權漢功等人圖謀擁立沈王王皓為高麗王,在慈雲寺召集百官上書中書省請願。隨即忠肅王被元英宗叫到元大都,滯留無法歸國。而就在此時,高麗的大臣柳清臣、吳潛也上書請求在高麗設置像內地一樣的行省,但被元英宗拒絕了。1323年,上王被改流放到朵思麻(安多地區)。同年元英宗被暗殺。忠肅王歸國之後,將有在擁立沈王的請願書上簽名的大臣全部罷免官職。1327年,派遣世子王禎前往元大都充當宿衛。此時柳清臣、吳潛再次向元朝使者進讒,詭稱忠肅王盲聾喑啞不理政事,但元使通過與忠肅王的談話消除了這個嫌疑。忠肅王大肆逮捕流放沈王之黨,柳清臣也於1329年客死元朝。1330年,忠肅王將高麗王位傳給其子忠惠王王禎,自己則前往元大都居住。但由於忠惠王貪於酒色不理政務,繼任第二年就被元皇帝叫到元大都。
1330年,忠肅王要求退位後,元文宗讓忠惠王返回高麗繼承王位,並娶元關西王焦八之女德寧公主為妃。1340年,忠肅王去世。雖然忠肅王討厭忠惠王,但在臨終前仍然以其為繼承人,並派李揆前往元朝,請求讓忠惠王襲位,元廷最終讓忠惠王再次繼承了王位。忠惠王時期統治無道,高麗百姓見到忠惠王出行就紛紛逃避。1343年,李芸、曹益清、奇轍等上書中書省,稱忠惠王荒淫無道,農歷11月,元朝托以告郊頒赦之名,遣大卿朵赤、郞中別失哥等六人出使高麗,誘使忠惠王外出郊迎元使,忠惠王起初以病拒絕,後在大臣高龍普的勸說下不得不郊迎。此時元朝官兵突然襲擊了忠惠王的護衛,將忠惠王劫持。以虐待子民為名逮捕了忠惠王寵信的大臣,將他們往元朝。高麗朝廷計劃聯名上書中書省請求赦免其罪,但大臣們都討厭他,許多人託故不至,最終沒能成功。忠惠王出發的時候,只有裴佺獻上一件衣服,沒有任何人願意隨行。忠惠王沒有到達流放地,次年行至岳陽縣突然逝世。
忠穆王繼位後由德寧公主攝政,一改先王的弊政,將先王寵信的佞臣全部罷免。同時任命了一些賢臣,並將忠惠王建造的新宮拆毀,改建為崇文館。對祿科田的制度的弊端進行改革,設立賑濟都監救濟百姓。閔漬等增修《編年綱目》,下令編纂忠烈王、忠宣王、忠肅王三代的實錄。1346年又整治都監。由於元朝奇皇後的族弟奇三萬非法奪占他人田地,被下獄死。元朝因此遣使前來調查,罷免了一些官員,並任命王煦為判事,下令整治都監。
1349年開始,高麗同時遭到倭寇的頻頻襲擊。忠定王也對元朝的統治十分不滿,經常與近侍通宵戲謔,或者用墨水潑侍學官的衣服以泄憤。他還經常在憤怒中擊殺官員,在冬天用冰雪之水和凍飯喂人,因此被官員和百姓討厭。忠定王的叔父江陵大君王祺很受元順帝賞識,並且是元朝駙馬。得知此事後趁機收買人心,同時倚仗元朝的勢力欲奪取王位。 1382年,明朝命故元降將胡拔都深入到東女真地區,招撫當地的女真人等。翌年八月,胡拔都又率部進抵端州,女真首領金同不花降附,高麗命令其大將李成桂率兵出擊,雙方戰於吉州平,女真敗退。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移文告知高麗。高麗國王王禑、門下侍中崔瑩密議進攻遼東,守門下侍中李成桂反對無效。是年四月,王禑派左軍都統使曹敏修、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出兵攻遼。五月,曹敏修、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上書要求班師,王禑不聽。於是在威化島回軍,回師松都,流放崔瑩。六月,王禑退位,其子王昌即位。以李成桂為東北面朔方、江陵道都統使,賜忠勤亮節宣威同德安社功臣之號;八月,都總中外諸軍事;十月,兼判尚瑞司事。明洪武二十二年(1388年)十一月,王禑意圖復辟,事敗,李成桂以明朝稱王昌非恭愍王之後而不許入朝為借口,廢王昌為庶人,改立高麗宗室王瑤,是為恭讓王。王禑流放江陵,王昌流放江華,十二月被誅。恭讓王以李成桂為奮忠定難匡復燮理佐命功臣,爵和寧君、開國忠義伯,食邑一千戶,食實封三百戶,田二百結、奴婢二十口,稱中興功臣,父母妻封爵,子孫蔭職。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二日,右侍中裴克廉等脅迫恭愍王妃廢黜恭讓王。十七日丙申,在右侍中裴克廉、判三司事趙浚、奉化郡忠義君鄭道傳、同知密直司事南誾等親信的勸進下,李成桂在松都壽昌宮即位,時年五十八歲。高麗王朝滅亡。

⑽ 歷史上高麗族的起源

最近關於歷史教科書修改的一事,鬧的很厲害,其實我們應該從歷史,地理等方面說明這一切問題。因為事實勝與雄辯。

在地理方面高麗本來在我們國家的東北,曾經在我國的遼寧省的遼陽建立首都。按地理位置是在我們國家的,何況在高麗的最東面也沒有觸機到鴨綠江,在說古代朝鮮 是在我們國家的灤河,遼河之間大體在我們國家河北的北部,遼寧的大部分。朝鮮 與韓國單方面說高麗是他們的也是他們一相情願,道聽途說。高麗本來是我們國家的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何況在古代的戰勝中,新羅在與大唐擊敗高麗後也不存在高麗與新羅是一個民族的爭論。後來朝鮮的教科書竟然又把渤海國也看成自己的民族的國家,真是貽笑大方。

我在讀《朝鮮通史》的時候,就發現這本有朝鮮發表的書,存在很多的漏洞,很多東西很片面,他們考察的很不徹底。古朝鮮是在中國,後來的高麗也在中國,在歷史文物方面由於朝鮮民族的落後性,根本不可能自己有什麼發明,所以大部分都是繼承我們古代中國的文化,就連文字也沒有自己的。他們開始的時候是使用漢字的。關於在古代西京現在的平壤是 我們國家度運動規律的具體表現。

高麗王朝是朝鮮封建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一方面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發展;另一方面又先後遭到契丹(遼)、女真(金)和蒙古等外族的入侵。高麗在同外族侵略的斗爭中雖然一再失利,但卻利用有利時機擴大了北部疆域。高麗乘宋遼斗爭之機,竭力向大同江以北中國轄區擴張。遼聖宗(983-1030)時,為緩解宋遼斗爭緊張的壓力,把鴨綠江以東數百里之地割讓給高麗。於是高麗王朝北部邊界由大同江推進到鴨綠江流域,版圖擴大近1/4

7世紀,朝鮮半島上分立著三個封建國家:半島北部,以平壤為中心的是中國少數民族政權高句麗,盛時統治著漢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半島南部是朝鮮人的兩個國家:西南部為百濟,東南部為新羅。三國為爭奪朝鮮半島的霸權,互相攻伐,爭戰不已。在互相角逐中,百濟多遭敗績,領土日蹙,國勢衰弱,時常聯合日本或高句麗以與新羅對抗。新羅則和唐朝聯盟,以加強自己在半島的勢力。660年(唐高宗顯慶五年)唐新聯手攻滅百濟國,遂後又於 668年攻滅高句麗。唐朝消滅高句麗分裂政權後,在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恢復了對故有領土的統治權。此後,新羅利用唐軍主力回撤內地,中國在朝鮮半島軍事力量較為空虛的時機,逐漸向百濟、高句麗故地擴張。735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唐新兩國以大同江為界,首次正式劃定中朝國界:大同江以南為新羅所領,其北為唐朝所有。

於是,朝鮮半島絕大部分盡為新羅所有,朝鮮統一國家由是形成。

新羅統一是朝鮮歷史發展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1)新羅統一結束了朝鮮半島長期以來的政治動亂局面,為朝鮮國家和社會經濟文化之發展創造了穩定的社會環境;(2)新羅繼承並進一步發展了中國在朝鮮半島所積蓄的封建文化遺產,確立了封建制度在全國的統治地位,較之歐洲國家早若干世紀跨入了封建主義文明之林;(3)朝鮮半島各部族在統一國家的共同生活下,逐漸融合為統一的朝鮮民族,成為東亞世界的重要成員。

統一後的新羅國家,模擬唐制,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和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度,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封建社會的基礎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大土地佔有制和小農生產相結合的封建生產方式。在中央集權和土地國有制的條件下,封建制度進一步發展,必然導致土地國有制的破壞,從而也破壞了封建國家賴以建立的封建生產方式基礎和國家職能,造成新的社會動亂。在長期動亂中必然會出現一種新的勢力集團。918年,以王建為首的封建軍事集團奪取權力,建立高麗王朝。①新王朝改革和調整統治政策,促進封建社會向更高層次發展。高麗王朝繼續貫徹執行中央集權制和土地國有制原則,封建制度發展到一定高度,又出現了土地兼並和國有土地制度遭受破壞的現象,從而出現新的更加深入和廣泛的高麗國家的大動亂。於是便有李氏朝鮮應運而生。從新羅到高麗,從高麗到李朝,這一系列的王朝更替,可以說是以專制集權制和土地國有制為基本原則的封建制度運動規律的具體表現。

高麗王朝是朝鮮封建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一方面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發展;另一方面又先後遭到契丹(遼)、女真(金)和蒙古等外族的入侵。高麗在同外族侵略的斗爭中雖然一再失利,但卻利用有利時機擴大了北部疆域。高麗乘宋遼斗爭之機,竭力向大同江以北中國轄區擴張。遼聖宗(983-1030)時,為緩解宋遼斗爭緊張的壓力,把鴨綠江以東數百里之地割讓給高麗。於是高麗王朝北部邊界由大同江推進到鴨綠江流域,版圖擴大近¼

縱觀歷史可以不難發現屬於朝鮮人的歷史只有百濟與新羅,高麗完全屬於我們中國,它同我們國家的任何一個朝代與古代國家一樣,是 我們民族歷史上不可泯滅的事實,不要因為民族的原因我們就更改我們的歷史,同樣在我們國家的朝鮮族,是世界朝鮮民族的優秀中的優秀。他們不害怕戰爭頑強的在我們國家的 白山黑水之間生存下來,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兒女。

我也是朝鮮族的,最近對朝鮮,韓國企圖篡改我們的歷史很生氣。其實屬於他們的只有他們半島南方的兩個小國家。

熱點內容
廈門在職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1 09:05:50 瀏覽:694
十佳師德模範先進事跡材料 發布:2025-07-11 08:34:05 瀏覽:745
曲宏老師 發布:2025-07-11 08:29:28 瀏覽:130
初中物理考點 發布:2025-07-11 08:00:56 瀏覽:539
九年級上冊仁愛版英語 發布:2025-07-11 07:43:32 瀏覽:666
七律長征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1 06:31:58 瀏覽:438
安工大老師 發布:2025-07-11 02:47:26 瀏覽:525
微生物學第三版 發布:2025-07-11 00:14:22 瀏覽:107
初中數學卷子 發布:2025-07-11 00:11:28 瀏覽:807
2年級語文上冊期中試卷 發布:2025-07-10 23:36:23 瀏覽: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