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國歷史
① 歷史上真實特務谷正藩的詳細資料
1948年3月,毛澤東鑒於全國解放戰爭形勢迅猛發展的需要,決定率中央機關東渡黃河到華北,指揮影響中國命運的生死大決戰。
黃河古渡口,擠滿前來為毛澤東等人送行的老百姓。
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從堤岸上走下來。
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少都擁了上去。警衛員張虛在毛澤東身邊急得前後推擋人群。毛澤東朝張虛瞪了一眼,張虛無奈地閃到了一邊。
送別的鄉親簇擁著毛澤東等人,他們拿著各種送別禮物,往毛澤東的手裡、衣兜里,甚至懷里塞著。
毛澤東把一個小男孩親昵地抱起來舉到頭頂,撂到自己寬大的肩膀上。小男孩頑皮地在毛澤東頭上揮舞著臟兮兮的雙手,兩條沾滿泥巴的小腿在毛澤東胸前胡亂晃動,引得眾人一片鬨笑。
毛澤東背著男孩,不時彎下腰來仔細傾聽老鄉們的訴說。
一片人聲鼎沸中,毛澤東那高高的背著男孩的身影與四周緊圍著的老百姓密不可分、難舍難離的情景,令人動容。
在一邊的江青見此情景趕忙掏出一架德國相機,把鏡頭對准這一動人的場景。
張虛攙扶著毛澤東登上渡船。
周恩來、任弼時、江青等也分別上船。
一輪紅日噴薄欲出。
突然,船後的岸邊,響起一個嘶啞而高亢的男高音:東方紅,太陽升——
毛澤東回望西岸。岸邊站著許多送別的百姓。晨光中,人群猶如一組群雕,肅穆而庄嚴。
響起排山倒海般的合唱聲,岸邊所有的人都唱起了《東方紅》。
宏大的合唱壓過了黃河的浪濤,響徹天地。
毛澤東熱淚盈眶,他對周恩來說,在陝北13年,今天離開了,陝北人民對革命有功,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
《東方紅》的大合唱聲中,冉冉升起的紅日映照黃河。
毛澤東站在船頭,凝望奔騰洶涌的黃河。
東方一輪紅日噴薄而出,火紅的陽光照耀在金色的黃河上,仿若一河流金。
4月13日,毛澤東到達晉察冀根據地的一個小村子城南庄。司令員聶榮臻帶領大家迎接毛澤東,每個人都欣喜萬分。但人群里卻有一雙陰沉的眼睛在窺視著毛澤東,此人是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機關小灶食堂司務長劉從文,國民黨軍統潛伏的特務。在毛澤東到達城南庄的這一刻起,刺殺毛澤東的陰謀便開始實施了。
在蔣介石的官邸內。蔣介石在收音機里聽到了不利於自己的軍事消息,他沮喪地關掉了收音機。
軍統保密局局長毛人鳳肅立在蔣介石身邊。毛人鳳向蔣介石稟報了由谷正藩策劃的謀殺毛澤東的行動已展開,「毛澤東身邊有我們的人。」蔣介石暗喜。毛人鳳得意一笑,叫進了谷正藩。
蔣介石對谷正藩的干練英姿頗為贊賞,表面卻不動聲色。谷正藩向蔣介石演示了暗殺毛澤東的具體部署。蔣介石聽後極為滿意。
但蔣介石對谷正藩略顯單薄的身軀有所不滿,說身為軍人要有強健的體魄。谷正藩不動聲色地把手中的一隻杯子捏得粉碎,然後又向蔣介石亮出了廬山真面目,原來谷正藩是一女子。
蔣介石大驚失色。谷正藩請求蔣介石給予他們調動轟炸機的權利。蔣介石立即答應,並贊嘆谷正藩是一女中豪傑。
傍晚,城南毛澤東住處。江青拿著一張剛洗出來的照片,喜不自禁地要給毛澤東看她偷拍下來的毛澤東東渡黃河的照片。
毛澤東看了照片給它取了個名字叫「血融於水」。
這時,張虛領著聶榮臻走進來。
聶榮臻看了照片後也贊賞了一番。江青得意極了,硬是要拿出去發表,卻被毛澤東制止。
江青氣乎乎把那張照片扔在地上,甩門而去。聶榮臻和張虛尷尬站在那兒。毛澤東揀起照片自嘲地說:得,清官難斷家務事!然後就同聶榮臻談起了正事。張虛悄悄掩上門,退了出去。
劉從文試圖引導國民黨飛機轟炸毛澤東住處,想出一計,將「汾酒」瓶子砸成碎玻璃,敲碎後把碎玻璃藏了起來。然後,他又去偷偷收集了許多碎玻璃。
毛澤東的住處是一個獨立的院宅,四周是光禿禿的田野和小路。
劉從文背著碎玻璃麻袋過來了。
他走到路邊,用剪刀將麻袋的下角剪了個洞,玻璃碎片從洞口掉落下來。
劉從文沿著毛澤東住處四周遠遠地繞著走,碎玻璃在他身後一路不停地掉下來。
幽暗的月光下,落在地上、路邊的碎玻璃微微閃爍出反光。
劉從文撒完碎玻璃後,鬼鬼祟祟剛要摸進門,卻不料被同事老高發現。劉從文慌忙掩飾,以去外面找娘們為由蒙過了老高。
毛澤東又工作到凌晨,張虛想給毛澤東搞點吃的,毛澤東怕驚動炊事員,便讓張虛去烤幾個芋頭來。張虛把烤熟的芋頭端給毛澤東,毛澤東高興地拿起一個芋頭吃起來。窗戶上映出了晨曦,毛澤東自得其樂,情不自禁地吟誦起自己的一首詩來:「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張虛見狀悄悄退了出去。10多分鍾後,房間里傳來了呼嚕聲,張虛輕手輕腳走進房間,只見碟子里的芋頭只剩下一隻,毛澤東已趴在桌子上睡著了。突然,張虛聽出毛澤東的呼嚕有點異樣,仔細一看,毛澤東嘴裡還含著半個芋頭。
張虛的眼眶濕潤了,他小心翼翼把毛澤東嘴裡的芋頭扣出來,卻不料,驚醒了毛澤東,毛澤東睜開滿是紅絲的眼睛,怒氣沖沖地問怎麼回事?張虛結結巴巴想解釋,毛澤東這才清醒過來,說剛才在夢中我正作出一個大決定呢,不去蘇聯了,就這么定了。張虛忙解釋說毛澤東剛才睡著了,還有半個芋頭含在嘴裡。毛澤東沒責備他,笑著說,半個芋頭沒吃呢,多可惜啊,不能浪費了。他揀起碟子里的那半個芋頭,吃了下去。然後,他對張虛說,這下吃飽了,該睡啦。這才踏實地睡過去............
② 谷水街的由來
谷水發源於澠池崤山以東的馬頭山谷。全長90公里,經澠池、新安,至洛陽會孝河,東南流注洛河,現與澗河匯為一流。古時的谷水,自王城西北流經千金嵑而東注,繞流故洛陽城(漢魏洛陽城)四周,入洛水。
洛陽諸水,以洛河最長,故後人言洛者必道洛水。但與洛陽文化盛衰變遷,關系最密切的,當屬谷水。古水街已古水而得名.
③ 谷姓的來歷
谷姓的來歷有很多種:
1、出自嬴姓,與趙、秦同一個源流。
他們都是黃 帝的後裔,傳至舜的時候,被賜姓為嬴。嬴氏的後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於秦谷,後來成為秦國和谷國(在今天的湖北谷城),秦為公爵,谷是伯爵。春秋時谷國的後代開始以谷為氏。
2、出自姬姓,他姓改姓而來。
據《鼠璞》所載,古代有郤姓,唐叔虞後代,後去掉邑旁改為谷姓。
3、出自植物名稱,出自古代農耕氏族部落,屬於以農作物名稱為氏。
4、以封地為姓,戰國時期齊國的公子尾孫被封於夾谷,他的後代於是以國為姓,稱為谷氏。
6、出自地名,出自古代穀梁城,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7、出自滿族、蒙古族、鄂溫克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④ 榖國歷史
《九域志》載:「谷城,因神農在此植五穀而得名。谷城之名,早在3500年前,殷商時期,便建有「榖國」,「榖」古語特指五穀。「榖國」之人出自嬴姓,與趙、秦同一個源流,都是黃帝的後裔,至舜的時候,被賜姓為嬴。周武王伐紂,滅殷商,建立周朝,裂土分封149個諸侯國,除分封有功諸臣及皇室宗親外,對南方有歸順之意的已存在氏族部落,諸如「榖國」也予以承認。秦設築陽縣;兩漢、東晉、北周等時期,縣制幾經更改,境內先後設置扶鳳郡、義成郡、宜禾縣、泛陽縣、萬年縣、義成縣、安養縣等。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更名為谷城縣沿用至今。
⑤ 谷姓的來源,有什麼歷史上的人物
谷姓在當代中國只是一個人口小姓,但是其歷史卻是比較悠久的。其主要來源有如下五個:
1、出自地名,出自古代穀梁城(今河北安平、安國等縣),其居民有一些以「穀梁」為氏,進入春秋時期後,分化為單字氏「谷」氏和「梁」氏,這屬於當時比較盛行的以居地名稱為氏。
穀梁氏的代表人物為穀梁赤,戰國時期魯國人,為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子夏(卜商)的弟子,他撰著有著名史書《穀梁春秋》,今稱《春秋穀梁傳》,簡稱《穀梁傳》,是一部對《春秋》的註解。傳說,孔子的弟子子夏將對《春秋》的解釋口頭傳給穀梁赤,穀梁赤將其記錄下來,編纂成書,即《穀梁春秋》。
2、出自西周時期的晉國(姬姓),據《鼠璞》所載,古代有郤姓,是晉國始君唐叔虞的後代,後來他的後裔去掉邊旁改為谷氏。
3、出自春秋時期的秦國。根據《通志•氏族略》和《谷郎碑》等記載,秦國的始君非子(嬴姓趙氏)因為替周孝王養馬有功,被封到秦亭(也叫秦谷)建立附庸秦國。非子的庶系後裔中的一支即以「谷」為氏,這是以居地名為氏的做法。
4、出自戰國時期的齊國。齊國公子尾孫(媯姓田氏),被封於夾谷,其後裔也有一支以谷為氏(姓),這是以封邑名為氏的做法。
5、出自外族改姓。
(1)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代北鮮卑復姓谷會氏,入中原後改為單姓谷;
(2)據《唐書》所載,唐時東夷人谷那氏,後改單姓谷;
(3)今彝、土家、滿、蒙古、回、錫伯、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谷姓在宋版經典《百家姓》中排名第228位。其句為:拓拔夾谷,宰父谷粱。
⑥ 人類種植穀子的歷史
穀子起源於我國,是我國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具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據對陝西西安半坡遺址、磁山遺址、裴李崗遺址等出土的大量炭化穀粒考證,穀子在我國有7500年以上的栽培歷史。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穀子就已成為我國的主要栽培作物。
⑦ 姓氏中 谷 的由來
一 姓氏源流
1 以國為姓,戰國時期齊國的公子尾孫被封於夾谷,他的後代於是以國為姓,稱為谷氏。
2 出自嬴姓,與趙、秦同一個源流。他們都是黃帝的後裔,傳至舜的時候,被賜姓為嬴。嬴氏的後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於秦谷,後來成為秦國和谷國(在今天的湖北谷城),秦為公爵,谷是伯爵。春秋時谷國的後代開始以谷為氏。
3 為其他的姓氏改過來的。北魏的時候,代北復姓有谷合氏,為鮮卑族,進入中原後改為單姓谷;唐代有「九經書庫」之稱的谷那律,復姓谷那,本來是東夷人,後來他的後代都改姓單姓谷。
二 遷徙分布
谷姓的望族居住在上谷(即今天的河北保定、邢台,易州、宣化一帶),湖南省谷姓分布地區有永州市(芝山區、寧遠縣、新田縣)、張家界市(桑植縣)、河南省洛陽(宜陽縣河下村,白楊鎮,伊川縣谷圓村)郴州市等地。
三 郡望堂號
【郡望】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後置郡上谷。相當於今天的河北省西北部,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懷來縣東南。
【堂號】恩威堂:漢朝谷郎官大中大夫。交南這個地方發生叛亂,谷郎於是率軍征討,恩威並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快平息了這場叛亂。於是谷郎被拜為九真太守(在今天的安南河內一帶)。
四 歷史名人
1 谷庸:明代有名的好官吏。
2 谷褒:北朝著名的將領。
3 谷士恆:吳縣人,清朝時期著名的畫家,鈕樞弟子,他的特長是畫仕女,他所畫的仕女衣袖飄飄,栩栩如生。他的弟弟谷士芳畫的仕女也如他的哥哥一樣,很有名氣。
4 谷倚:唐代太原主薄。魏郡人,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文章和詩詞很著名。在當時與富嘉謨、吳少微一起被稱為「北京三傑」,盛極一時。
5 谷那律:唐代弘文館學士谷那律,昌樂人。博覽全書,尤其精通經學,詩當時學問最深的經學家和學者,有「九經書庫」的美稱。
6 谷牧:國家老一代領導人之一,曾擔任國務院副總理、人大副委員長。山東威海人。
⑧ 春秋時期的谷國的情況
谷城地處巍巍武當山脈和富饒漢江平原的過渡地帶,位於鄂西北東部,漢水中游南岸,東鄰古城襄陽,西偎車城十堰、名勝武當。全縣版圖面積2553平方公里,總人口55萬人,因盛產水稻、棉花,素有「銀谷城」之稱。
谷城區位優越,交通便捷。這里是鄂西北歷史悠久的商品集散地,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是東部地區經濟技術向西輻射和西部地區物資向東流轉的必經之地。谷城交通便利,四通八達,襄渝鐵路、207國道、漢十公路及在建的武漢——西安——銀川高速公路從谷城穿境而過,老河口機場、襄樊機場與谷城近在咫尺,形成了溝通東西南北的立體交通網路。
谷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她因神農在此嘗植五穀而得名,自西周封谷國以來,已有3000 多年的歷史,是神農文化中心地帶和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幾千年來,人文薈萃,燦若星辰。春秋名士伍子胥、南宋資政殿大學士( 宰相) 王之望、明朝東閣大學士( 宰相) 方岳貢等堪稱一代驕子.特別是近代以來,楊洪勝、何兆祥、賀龍、陶鑄等這一個個響亮的名字,更是給谷城大地增添了光彩。
⑨ 谷的歷史人物
谷 永:長安人,西漢大臣。少時為長安小吏,博學經書,工於筆札。元帝時被舉為太常丞。後歷任光祿大夫、涼州刺史、太中大夫等職,官至大司農。今存文二十餘篇,多為奏議、對策。
谷 利:三國吳人。原為孫權左右給事,因秉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而受孫權寵信。公元214年孫權被張遼圍困,拚死突圍而出,而必經之橋已被毀壞,谷利使權持鞍緩控,並從後力鞭其坐騎,馬受驚而一躍過橋。因救主有功,被拜為都亭侯。
谷 郎:桂陽耒陽(今屬湖南)人,西漢大臣。幼失母,事繼母如親母。官太中大夫,後因安撫南州叛亂立下大功,升九真太守。
谷 渾:昌黎人,北魏大臣。少任俠好氣,後專研經史。道武帝時,因善寫隸書為內侍左右。太武帝時官至侍中、安南將軍、領儀曹尚書,賜爵濮陽公。居官以廉直聞名。
谷 洪:谷渾孫,北魏大臣。曾為文成帝的經學老師。文成帝即位後,累官至尚書,賜爵滎陽公。生性貪婪,攫取千金,仍不滿足,後被獻文帝斬殺。
谷 楷:谷渾曾孫,北魏將領。初任奉車都尉,因捕獲叛亂頭子法慶而升為城門校尉。眇一目,性殘暴,時人稱其為瞎虎。
谷 倚:魏郡(今河北臨漳)人,唐代文學家。曾任太原主簿。以文詞著名,與富嘉謨、吳少微並稱「北京三傑」。穀子敬:應天府南京(今屬江蘇)人,元末明初學者。本為元朝舊官吏,元亡後被明遣戍。其明《易經》,通醫道,口才健利。尤工樂府,有《呂洞賓三度城南柳》。
谷那律:魏州昌樂人,唐代大臣、經學家。太宗貞觀年間曾任國子博士,後遷諫議大夫,兼弘文館學士。其博覽群書,尤諳經學,是當時學問淵深的學者和經學家。
谷崇義:谷那律孫,谷倚相子,唐代將領。唐玄宗時出任幽州大將,以雄壯果敢著稱,後升左金吾衛大將軍。
谷大用:明朝宦官。正德時與劉瑾等並稱八虎,他居第二。劉瑾掌司禮監,他提督西廠,分遣官校遠出偵事,誣籍民產甚多。後因劉瑾被殺,他辭去西廠之職。正德六年,因鎮壓霸州的劉六、劉七起義有功,而權勢益張。後被彈劾,並籍沒其家產。
谷景通:順天府房山(今屬北京)人,明代官吏。任陽城知縣期間,廉潔貞介,為政紀律嚴明,後因事杖責小吏,為上峰所扼制,憤憂而卒,民皆惜之。
谷應泰:直隸豐潤(今屬河北)人,清初官吏、史學家。順治進士,歷官戶部主事、員外郎、浙江提督學政僉事。曾招攬文人助其寫成《明史紀事本末》,因所據資料准確,又未遇文字獄之害,故有一定價值。另有《築益堂集》。
谷際岐:雲南趙州人,清代官吏。乾隆進士,曾參與校對《四庫全書》,官至禮部給事中,為官有直聲。乞歸後,主講揚州孝廉堂垂十年。
谷士恆:吳縣人,清朝時期著名的畫家,鈕樞弟子,他的特長是畫仕女,他所畫的仕女衣袖飄飄,栩栩如生。他的弟弟谷士芳畫的仕女也如他的哥哥一樣,很有名氣。
⑩ 「谷」姓的起源,以及歷史上的名人
谷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八。
尋根溯源
谷姓來源有四:
1、出自嬴姓,伯益之後。據《通志•氏族略》和《谷郎碑》所載,伯益之後非子(號秦嬴,為秦國之始封之祖),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西南,一說在今陝西涇陽西北),其後以地為氏。
2、戰國時,齊公子尾孫,封於夾谷,其後有谷姓。
3、他姓改姓而來。據《鼠璞》所載,古代谷阝姓去掉邑旁為谷姓。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代北鮮卑復姓谷會氏,入中原後改為單姓谷;據《唐書》所載,唐時東夷人谷那氏,後改單姓谷;今彝、土家、滿、蒙古、回、錫伯、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伯益。一作伯翳、大費。顓頊玄孫,父親為皋陶,系夏朝東夷族首領。長於畜牧、狩獵。舜時被任為虞(掌管山澤之官)。後又助禹治水,立下大功,因功賜姓嬴。後被選為禹的繼位人。禹死後,在奪權斗爭中,被啟攻殺。西周時,其裔孫非子善於養馬,被周孝王封於秦地(今甘肅清水東北),因非子最先住的地方叫秦谷,所以他的子孫中,有一支就以地為氏,稱谷姓。並尊伯益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谷姓發祥於今陝甘一帶,其得姓之後,在一段時間內基本繁衍於關中之地。秦統一天下後不久亡於漢,漢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為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陝地之谷姓因仕宦、游學、謀生等原因進入該地者甚多。兩漢之際,谷姓還播遷到了其它地方,除北方的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外,連位於長江南岸的湖南和江、浙一帶,也從漢末開始,有了谷姓人家。西漢時,谷吉、谷永父子為長安人,谷春為馮翊(今陝西大荔一帶)人,王莽時期有在天水任掌野大夫的長安人谷恭,光武帝時有寇恂外甥、上谷(治今河北懷來)人谷崇,漢靈帝時,湖南耒陽出過一位大孝子谷朗,後曾官至九真太守。魏晉南北朝時期,谷姓播遷之地主要以北方為主,尤其在今河北懷來一帶,由於比鄰山區,戰火難至,當地谷姓發展興旺,後逐漸昌盛為谷姓上谷郡望,並以此為主源向北方各地播遷。此際見諸史冊之谷姓名人有三國吳人、都亭侯谷利,東晉名士、湖南桂陽人谷儉,北魏昌黎(治今遼寧義縣)人谷潁、谷纂、谷士恢父子三人。尤可一提的是昌黎的谷渾家族,其子谷闡、孫谷洪、曾孫谷楷俱顯貴於北魏,為後世所敬仰。唐太宗時,東夷族人谷那律改為單姓谷,並定居於今河南南樂,孫谷倚相,曾孫谷崇義,玄孫谷從政俱為名宦,由於此支新鮮血液的注入,極大地壯大了谷姓家族。後此支谷姓因居地比鄰河北、山東之故,逐漸播遷於上述諸省。宋靖康之恥後,谷姓南遷者漸多。宋末時,由於蒙古鐵騎南下,繁衍於江浙之谷姓因避難之故,在南方諸省逐漸散居開來。明初,山西谷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明中葉以後,江蘇谷姓繁衍得較為興盛,名家甚多。清康乾年間及以後的一段時間里,冀、魯、豫之地的谷姓伴隨闖關東的風潮入遷東三省。如今,谷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蘇、河北、山東、河南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谷姓約佔全國漢族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郡望堂號
谷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上谷郡——西晉時設置,治所在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轄境約在今河北張家口以東,北京延慶以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