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文學的歷史

文學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1 10:18:01

❶ 文學歷史都有什麼

文學歷史一般指歷史文學
歷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藝術性,亦指以專歷史題材寫成的文學作品屬。前者屬於史學,後者屬於文學。此處所謂歷史文學,系指前者,即歷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審美要求。一是真實之美,這是通過史學家的文字表述所反映出來的歷史撰述的本質的美。二是質朴之美,指歷史撰述的文字表述在反映真實史實的基礎上,寫出事物的本色,說人如其人,論事如其事。三是簡潔之美,「文筆簡潔在任何時候都是優點,尤其是在內容豐富的場合;這個問題不僅是修辭的而且是本質的問題。四是動態之美,歷史是運動的,歷史人物是運動的,歷史事件也是在運動中發展的,歷史撰述表現出這些運動形式,是為動態之美,此亦梁啟超所謂應把歷史寫得「飛動」起來。五是含蓄之美,亦謂隱喻之美,或謂之「用晦」。「晦也者,省字約文,事溢於句外。六是力量之美,這首先在於歷史撰述的真實性及其給予人們的教育,如警誡,啟迪,智慧,鼓舞。同時,歷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生動、感人,亦是力量之美所不可或闕。
三大要素有歷史性,文學性,當代性

❷ 為什麼文學歷史

歷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藝術性,亦指以歷史題材寫成的文學作品。前者屬於史學,後者屬於文學。此處所謂歷史文學,系指前者,即歷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審美要求。一是真實之美,這是通過史學家的文字表述所反映出來的歷史撰述的本質的美。史家歷來重信史,歷史撰述只有在反映了真實的(至少在史學家看來是盡力做到了真實的)歷史面貌時,它才是美的。二是質朴之美,指歷史撰述的文字表述在反映真實史實的基礎上,寫出事物的本色,說人如其人,論事如其事。三是簡潔之美,「文筆簡潔在任何時候都是優點,尤其是在內容豐富的場合;這個問題不僅是修辭的而且是本質的問題。」(盧奇安《論撰史》,見章安琪編訂《繆靈珠美學譯文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7 年 4
月出版)「夫國史之美者,以敘事為工,而敘事之工者,以簡要為主。」(劉知幾《史通·敘事》)四是動態之美,歷史是運動的,歷史人物是運動的,歷史事件也是在運動中發展的,歷史撰述表現出這些運動形式,是為動態之美,此亦梁啟超所謂應把歷史寫得「飛動」起來。五是含蓄之美,亦謂隱喻之美,或謂之「用晦」。「晦也者,省字約文,事溢於句外。」「夫能略小存大,舉重明輕,一言而巨細咸該,片語而洪纖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史通·敘事》)寓論斷於序事之中,是更高層次的含蓄之美,司馬遷《史記》堪為典範。六是力量之美,這首先在於歷史撰述的真實性及其給予人們的教育,如警誡,啟迪,智慧,鼓舞。同時,歷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生動、感人,亦是力量之美所不可或闕。古羅馬史學家塔西佗的歷史撰述,筆鋒犀利,生動,有力,他和他的著作被稱為「懲罰暴君的鞭子」,即體現出這種力量之美。七是形象之美,此指歷史撰述藉助於種種直觀語言或形象語言如圖片、畫卷、文學藝術樣式、現代化傳播媒介等,而得到廣泛、豐富和形象的表現。此種形象之美往往不是「純歷史的」,但若與嚴肅的歷史態度相結合,仍具有史學的價值,是為史學走向社會的途徑之一。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歷史文學就比較繁榮。特別是90年代以來,不論是能夠引起學界關注的高雅之作,還是引起大眾關注的通俗作品,多數離不開歷史,尤其是電視劇,幾乎成了古裝的一統天下。看起來,似乎歷史文學已經成了文學領域尤其是通俗文學領域中的霸主,但略一深究,就會發現,這種繁榮極為尷尬。認識不到這種尷尬,就很有可能把弱智當天才,把無知當聰慧,斷送歷史文學的「大好前程」。作者認為,歷史文學的社會需求仍處於不斷上升態勢,但歷史文學的創作卻每下愈況,如此下去,只會使讀者和觀賞者倒盡胃口。

❸ 「文學」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過去的事,這是一種簡單的直觀的表述形式,也是一種對「歷史」的最早解釋。在中國古代文字中,甲骨文中「史」作「」是象形字,象一隻手拿著一個東西,和「事」
或不分或略有區別()。史、事相連。甲骨文中有「歷」字,作「」,指經歷、歷法,表示經歷的一段時間,下面是一個人腳印,似乎是指人的經歷,即今天繁體字的「歷」。歷、史連用,事再注入時間觀念,成了一個詞「歷史」,指經過的事。歷、史合為一辭,似乎晚出。《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和歷史,意思一樣,但史的意思更寬一些,還包括了寫史的人。甲骨文的史,是人名,是記事的官。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史,記事者也。」這個記事者,也是人,即史官、史家。
說歷史是過去的事,這是一種簡單的直觀的表述形式,不錯,但並沒有完全表述「歷史」的內涵。「事」通常被看成是「事件」(event),那是歷史中有頭有尾,輪廓清楚而且是顯眼的東西。但歷史中的有些東西不好說是事件,例如關系、現象、心態、過程等等。所以說歷史是過去的事,應該包括了過去的事件、事物(物體現象)、事態(形態、結構、過程)、事情(包括非物質的心理現象)等等。

❹ 歷史文學的歷史文學簡介

史家歷來重信史,歷史撰述只有在反映了真實的(至少在史學家看來是盡力做到了真實的)歷史面貌時,它才是美的。二是質朴之美,指歷史撰述的文字表述在反映真實史實的基礎上,寫出事物的本色,說人如其人,論事如其事。三是簡潔之美,「文筆簡潔在任何時候都是優點,尤其是在內容豐富的場合;這個問題不僅是修辭的而且是本質的問題。」(盧奇安《論撰史》,見章安琪編訂《繆靈珠美學譯文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7 年 4 月出版)「夫國史之美者,以敘事為工,而敘事之工者,以簡要為主。」(劉知幾《史通·敘事》)四是動態之美,歷史是運動的,歷史人物是運動的,歷史事件也是在運動中發展的,歷史撰述表現出這些運動形式,是為動態之美,此亦梁啟超所謂應把歷史寫得「飛動」起來。五是含蓄之美,亦謂隱喻之美,或謂之「用晦」。「晦也者,省字約文,事溢於句外。」「夫能略小存大,舉重明輕,一言而巨細咸該,片語而洪纖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史通·敘事》)寓論斷於序事之中,是更高層次的含蓄之美,司馬遷《史記》堪為典範。六是力量之美,這首先在於歷史撰述的真實性及其給予人們的教育,如警誡,啟迪,智慧,鼓舞。同時,歷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生動、感人,亦是力量之美所不可或闕。古羅馬史學家塔西佗的歷史撰述,筆鋒犀利,生動,有力,他和他的著作被稱為「懲罰暴君的鞭子」,即體現出這種力量之美。七是形象之美,此指歷史撰述藉助於種種直觀語言或形象語言如圖片、畫卷、文學藝術樣式、現代化傳播媒介等,而得到廣泛、豐富和形象的表現。此種形象之美往往不是「純歷史的」,但若與嚴肅的歷史態度相結合,仍具有史學的價值,是為史學走向社會的途徑之一。
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歷史文學就比較繁榮。特別是90年代以來,不論是能夠引起學界關注的高雅之作,還是引起大眾關注的通俗作品,多數離不開歷史,尤其是電視劇,幾乎成了古裝的一統天下。看起來,似乎歷史文學已經成了文學領域尤其是通俗文學領域中的霸主,但略一深究,就會發現,這種繁榮極為尷尬。認識不到這種尷尬,就很有可能把弱智當天才,把無知當聰慧,斷送歷史文學的「大好前程」。作者認為,歷史文學的社會需求仍處於不斷上升態勢,但歷史文學的創作卻每下愈況,如此下去,只會使讀者和觀賞者倒盡胃口。

❺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系

(一)、聯系

1、文學真實保存了歷史的肉身

文學真實是對歷史真實的一種有益補充,為乾巴巴的時間、地點、事件補上鮮活的人物和生動的內心,為「人事」補上「人生」。只有人事沒有人生的歷史太單調了。好的歷史著作,也多採用文學的手法來增添歷史敘事的魅力。

2、文學書寫成了歷史教益的一部分

小說和歷史是兩個世界,不能重合,但有時小說也起著歷史教化的作用。

魯迅曾說過,「我們國民的學問,大多數卻實在靠著小說,甚至於還靠著從小說編出來的戲文。」這是對中國社會的一種深切觀察。

3、文學不同於歷史,文學源於歷史,經過文學的加工,歷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歷史又給了文學創作更多的源泉的靈感。

(二)、區別

1、定義不同:

歷史: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歷史狹義上的史學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文學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

2、來源不同:

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文學:文學是意識的產物,生活的反映,文學是客觀的東西到了人的頭腦中後,人重新組織編出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

3、性質不同:

歷史:歷史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就其性質而言,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

文學: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屬社會意識形態范疇。

❻ 文學的歷史發展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文學與史學和神話並無明顯的界限,最早的文學是對歷史和神話的記錄。但純粹的文學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例如《詩經》。後來詩、詞、曲、小說等文學形式分別在唐、宋、元、明、清達到高峰。 民國時期,武俠小說風靡海內外,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通俗小說。新中國時期,網路文學異軍突起,成為時下最受歡迎的商業作品,惜水平參差不齊。詩歌在新時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只有一批白話文詩人進行大量創作,也取代古詩成為當時最歡迎的詩歌作品。詩歌也在新中國時期,備受冷落。

❼ 文學歷史

毛筆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最初的毛筆是用來塗描甲骨文的筆畫的,而真正用毛筆寫字,可能開始於簡牘和錦帛上文字的書寫。
傳說秦始皇派去築長城的那員大將蒙恬,取中山兔毫製成的毛筆。但近代的學者認為,早在蒙恬之前就有毛筆存在了。從1954年在長沙左公山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毛筆來看,它的確是用兔毛製成的。不過這種筆與現在的不一樣,它的筆頭是用兔毛包紮在竹管外面,再裹以麻絲,塗上漆汁製成的;筆鋒堅挺,宜於書寫。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毛筆了。後來,隨著書畫藝術的發展,制筆工藝也隨之發展。筆工們根據使用者的需要,曾試用過各種禽獸毫毛作原料,如鹿毛、獾毛、豬毛、雞毛、兔毛、羊毛、黃鼠狼毛等,結果發現兔毫、黃鼠狼毫、羊毫性能最好,以後就被廣泛使用,成為制筆三大原料。
按照不同的原料和性能,可把毛筆分為硬毫、軟毫、兼毫三種。硬毫筆包括老兔頸毛製成的紫毫與黃鼠狼尾毛製成的狼毫兩種,筆毫均為棕色,筆性硬健,彈力強,蓄水少,畫出的線條蒼勁爽利。山水畫中樹木的立干、出枝、勾葉、點葉,山石的勾勒、皴擦、點擢,屋宇、人物、舟、橋、水波、瀑布等細線,都需靠彈性強的硬毫才能得以表現。軟毫筆,用羊毫製成,筆性軟,蓄水性強。山水畫的渲染多用它。米點山水與潑墨山水也常用羊毫,能收到筆酣墨飽、水墨淋漓的效果。兼毫筆由硬毫與軟毫配製而成,有紫狼毫、紫羊毫、雞狼毫等品種,硬度在狼毫與羊毫之間,可根據個人的習慣與需要去選用。
此外,根據筆鋒的長短,毛筆又有長鋒、中鋒、短鋒之別,性能各異。長鋒容易畫出婀娜多姿的線條,短鋒容易使線條凝重厚實,中鋒則兼而有之,畫山水以用中鋒為宜。根據筆鋒的大小不同,毛筆又分為小、中、大等型號。畫山水各種型號都要准備一點,一般「小山水」(小狼毫)、「大山水」(大狼毫)各備一枝,「小白雲」、「大白雲」羊毫筆各備一枝,再有一支更大的羊毫「斗筆」就可以了。新筆鋒多尖銳,只適宜畫細線,皴、擦、點擢用舊筆效果好。有的畫家喜用禿筆,點線別有蒼勁樸拙之趣。好的毛筆,都具有圓、齊、尖、健四個特點,使用起來運轉自如。畫筆用後要及時沖洗干凈,避免墨汁干結損壞。
我國的制筆,歷史上有宣筆(安徽宣城)、湖筆(浙江湖州)兩大中心。現在上海、蘇州、北京、成都等地生產的畫筆也享有盛譽。
鋼筆是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工具,它是在19世紀初發明的。1809年,英國頒發了第一批關於貯水筆的專利證書,這標志著鋼筆的正式誕生。
在早期的貯水筆中,墨水不能自由流動。寫字的人壓一下活塞,墨水才開始流動,寫一陣之後又得壓一下,否則墨水就流不出來了。這樣寫起字來當然是很不方便的。
到1884年,美國一家保險公司的一個叫沃特曼的雇員,發明了一種用毛細管供給墨水的方法,比較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這種筆的筆端可以卸下來,墨水用一個小的滴管注入。
最早的能夠自己吸墨水的筆出現於20世紀初期,採取了一個活塞來吸墨水。當筆中採用了皮膽後,就要用一個鐵片插入一個縫中去擠壓皮膽來吸墨水。到1952年,又出現了用一根管子伸進墨水中吸水的施諾克爾筆。直到1956年,才發明了現在常用的毛細管筆。
鉛筆的祖先誕生在英國,但英語「鉛筆」一詞「pencil」卻來自古羅馬語「pencinus」。
1564年,一場猛烈的暴風雨襲擊了英國,吹倒了坎伯蘭郡的一棵大樹,一片像煤一樣黑色的東西在過去的樹根所在處露了出來,那是一個石墨母礦。
當地的牧羊人就用一條條這樣的東西,在羊身上塗劃,給它們做標記。
不久,精明的城裡人就把石墨切成一條條,稱作「印石」在街上叫賣。
初期的石墨印石有兩個明顯的缺點:一是染污手指;二是容易折斷。一位不知名的天才解決了染污的問題,辦法是像給石墨印石穿件衣服似的,用線繩子把它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易斷的問題則是由德國巴伐利亞的一個工匠、業余化學家卡斯帕·費勃在1761年解決的。他把石墨粉和硫磺、銻、樹脂攪拌在一起,把這黏糊糊的混合物做成棍棒體。這樣成形後的混合體要比純石墨的印石的硬度強得多。
於是,尼可勒斯·傑庫斯·康特,法國一個著名的化學家、發明家受命去完成尋找法國石墨,製造鉛筆的任務。不知是被失敗的恐慌所刺激,還是被引人矚目的尊敬所鼓舞,康特下了賭注。
由於只有很少的劣質石墨原料,尼可勒斯就加了些黏土增加數量,然後再在土窯里焙烤,這一切比人們夢想的還要好,他們製成了世界上最好的「標印棍」。
通過掌握混合黏土的比例,尼可勒斯使他生產的鉛筆在等級上從硬到軟;在顏色上,使鉛筆所劃出的線由淺灰到深黑。
後來,一個純美國血統的細木工威廉姆·門羅,在自己的店裡發明了一種可以製造大約6~7英寸標准木板條的機器。每塊木板條都由機器從頭至尾沖槽,槽深正好是石墨圓柱體的半徑。然後用兩片沖過槽、松緊合適的木片把石墨粘合起來,這就是第一支現代鉛筆。
現在生產的標准鉛筆可以劃35英里那麼長,至少可以寫4.5萬個字,削16次直到離筆尾兩英寸的地方還可以用。它還帶著附有黃色金屬包頭的橡皮。
現代鉛筆由40種不同的原料製成,最好的石墨出產於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和墨西哥;最好的黏土出產於德國;最好的橡皮出產於馬來西亞;最好的蠟出產於巴西;用於機器中攪拌石墨、黏土的那種雞蛋大小的卵石出產於比利時、丹麥;而最好的、帶有芳香味的木材出產於美國。
現在可以生產300多種不同的鉛筆,其中包括外科大夫在病人身上做開刀記號的那種鉛筆。
圓珠筆誕生於1944年,匈牙利的一位編輯拉季斯洛·比羅發現,印刷油墨幹得很快而且不會弄臟稿紙,於是他決定製造一種使用同樣油墨的筆。可是這種粘稠的墨水無法從一般的筆尖流出來。在身為化學家的兄弟喬治的幫助下,他們設計出一種利用毛細作用把油墨送至圓珠的筆。1954年,派克鋼筆公司推出了高級的Jotter圓珠筆,這種筆容量大而且能在油墨用完後補充油墨。
圓珠筆具有結構簡單、攜帶方便、書寫潤滑,且適宜於用來復寫等優點,因而,從學校的學生到寫字樓的文職人員等各界人士都樂於使用。圓珠筆的書寫原理,主要是利用球珠在書寫時與紙面直接接觸產生摩擦力,使圓珠在球座內滾動,帶出筆芯內的油墨或墨水,以達到書寫的目的。

❽ 文學歷史!

亦舒。我認為女人過了二十歲就該讀亦舒了。她的作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簡潔明快,一針見血。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經典,篇篇給人以深思感嘆,較有名的如《我的前半生》《喜寶》等。

❾ 談談文學與歷史的關系

文學與歷史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關系如下:

一、區別

1、定義不同:

歷史: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歷史狹義上的史學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文學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

2、來源不同:

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文學:文學是意識的產物,生活的反映,文學是客觀的東西到了人的頭腦中後,人重新組織編出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

二、聯系

歷史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文學不同於歷史,文學源於歷史,同時又虛構部分,同時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價值觀的影響,會對歷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變,使得文學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經過文學的加工,歷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歷史又給了文學創作更多的源泉的靈感。

(9)文學的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起源: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

「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廣義上指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歷史是研究人類變化,社會興替的重要的人文學科。

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熱點內容
廈門在職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1 09:05:50 瀏覽:694
十佳師德模範先進事跡材料 發布:2025-07-11 08:34:05 瀏覽:745
曲宏老師 發布:2025-07-11 08:29:28 瀏覽:130
初中物理考點 發布:2025-07-11 08:00:56 瀏覽:539
九年級上冊仁愛版英語 發布:2025-07-11 07:43:32 瀏覽:666
七律長征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1 06:31:58 瀏覽:438
安工大老師 發布:2025-07-11 02:47:26 瀏覽:525
微生物學第三版 發布:2025-07-11 00:14:22 瀏覽:107
初中數學卷子 發布:2025-07-11 00:11:28 瀏覽:807
2年級語文上冊期中試卷 發布:2025-07-10 23:36:23 瀏覽: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