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大洋化學

大洋化學

發布時間: 2021-08-01 10:21:08

❶ 紹興大洋塑料有限公司怎麼

簡介:紹興大洋塑料有限公司位於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浙江省上虞市,隸屬日本大洋化學株式會社投資的日商獨資企業,引進日本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專業生產照明燈塑料件、電器接插件、防水燈頭、真空壓縮袋。
法定代表人:上西一永
成立時間:1992-12-17
注冊資本:237.44萬美元
工商注冊號:330600400012594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外商合資)
公司地址: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上浦鎮

❷ 深海底的地質現象有哪些

在進入21世紀後的十幾年裡,國際海洋地質學界關注的問題是從「全球變化」這個層面,探索人類活動之前的地質時期,或宇宙范圍內的地球自然環境變化周期和發展趨勢。揭示地球系統在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中,水圈與其他圈層的內部反饋機理以及相互作用,預測地球未來的環境變化趨勢。科學家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1)地球板塊構造和地球構造仍然是海洋地球物理學家們關注的課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對新的地球板塊構造理論進行論證。其研究領域多集中在大洋地殼、被動陸緣和主動陸緣等方面。從早先的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等基礎,發展成了板塊構造理論,並為今天大多數科學家所接受。人們關心的問題是,關於板塊運動的驅動力的作用方式和內在機理,或者說,造成板塊運動的驅動力受哪些因素影響?板塊的剛性程度、板塊動力學以及相關的地質作用是什麼?其發展過程又是如何進行的?
20世紀70年代後、80年代初,科學家們提出地體構造理論。隨後,各國地質學家、海洋地質學家,相繼發現許多性質不同的地體組成。例如,地層地體、破裂地體、變質地體和復合地體等。雖然,地體本身或各地體之間產生斷裂、漂移、碰撞和增生等不同演化過程,但是,人們有理由相信,地體構造乃是現代板塊構造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於板塊構造的驅動力問題,多數學者贊同是地幔對流及其與岩石圈的相互作用,但是,在具體的對流性質、規模、板塊運動方式等,仍存在較大分歧。特別是對已經提出來的「淺對流模式」和上下地幔分別存在的對流形式--「雙層對流模式」等論點,由於論據不足,產生爭議。
人們更為關注地殼構造和沉積史及俯沖史,包括被動陸緣熱礦史等方面的研究。希望解決的問題是,被動陸緣底下地殼的性質如何確定?在大陸產生分離之前,是否會出現過地殼拱起、擴張、斷裂等地質現象?出現的性質和時間如何確定?被動陸緣下的地殼是否是從大陸地殼演化而來的?大陸分離後立即形成的大洋地殼是否與海底擴張的穩定期形成的大洋地殼不同?被動陸緣如何隨時間的推移而上下運動?它們又是如何影響沉積過程、沉積物的熱狀冷狀史?被動陸緣塊狀滑動過程和模式是什麼?從減少災害的角度看,人們關心,深海溝與島弧之間地帶的構造形式,火山弧與深海溝之間地帶的上下垂直運動,孔隙水在俯沖過程中的作用是什麼?弧後盆地的直接或間接成因?
(2)古海洋學呈現快速發展勢頭。古海洋學是20世紀70年代後產生的新學科,主要是把大洋水體的變遷作為研究對象。在海洋系統中,依靠海洋沉積,研究過去海水與水團、海水化學和海洋生產力、生物地理等方面的演化規律,討論它們對全球大氣和大陸環境的影響。國際古海洋學界正積極投入「全球變化」的研究,其研究的重點是探索人類活動以前或地球以外的全球自然環境變化的周期和趨勢。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古海洋學已經被許多國際組織列為海洋地質學的重要內容。由於古海洋學本身固有的學科多,有跨學科性質,能建立探索機制模式等特點,與「全球變化」的總研究目標十分吻合,已成為「過去全球變化」、「全球海洋通量計劃」等核心研究項的重要組成部分。
(3)關注大洋熱液循環研究課題。20世紀70年代後,通過載人深潛器等,人們對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若干洋底進行調查。人們陸續發現幾個大的洋底熱泉區。熱泉區的發現,表明洋底熱液活動對大洋地殼、沉積物和海水的地球化學研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海底擴張理論,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洋底熱液是含量極高的熱液礦床。這一發現,立即引起學術界和工業界的極大興起。毫無疑問,洋底熱泉將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礦藏,為21紀人類開采礦藏提供了新的可能。
人們在洋底熱泉區的周圍,發現大量的特殊生物區系,以及高溫缺氧條件下,海水中有極高濃度的有機物,也就是類似原生生命體的細菌。科學家們稱,洋底熱泉好像是一片生命的綠洲。地質學家們為此設想,洋底熱泉的環境,酷似前寒武紀早期生命誕生時的環境。如果這一命題能夠成立,那麼,它將為地球生命地源研究提出很多新研究課題。
洋底熱泉中還有高濃度的化學物質,例如,硅和鈣等。這就提出一個課題,如果熱泉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硅的測量值有代表性的話,那麼,硅可能是由熱液過程以與大陸侵蝕過程相同的速率進入大洋的。假如這個推斷能夠成立,這對於估算在過去2億年中,大洋化學收支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個過程,應當與海底擴張的速率有某種關系。
(4)海洋沉積學已經形成,並發揮巨大作用。在全球變化研究中,人們採用比較沉積學、碳酸鹽濁流沉積和事件沉積進行研究,取得豐碩成果。例如,確定了第四紀以來的海面變化,特別是漸新世以來變化的可比性。資料顯示,它與全球氣候的變化曲線有某種一致性。再如,對災變事件研究表明,災變事件對沉積物的影響,要比長期正常沉積作用大許多。20世紀80年代後,幕式沉積研究和現代災變理論逐漸引入沉積學。陸架沉積動力學研究重點,開始轉向事件沉積學的研究,特別是旋迴和事件沉積在陸架沉積層中的作用和地位,愈顯重要。
大洋沉積物具有明顯的韻律性和旋迴性,它反映出一系列交替的氣候狀況。這與人們普遍關心的海平面變化有直接的關系。大陸及其邊緣地帶的顯生代沉積地層資料,反映了全球海平面的變化。地質時期全球海平面變化范圍在幾十米到幾百米之間。研究表明,長期的海平面變化,可能與洋盆體積變化有直接關系,而短時期的海平面變化,則是由氣候因素引起的。顯然,海平面變化的確切原因,應該說還沒有完全為人們所認識。在南大洋進行的若干深海鑽探獲得大量資料信息,使人們對南極大陸及其周圍的古氣候演變過程有初步了解。但是,當南極冰川在第三紀中期發生大量擴展時,北半球的冰川並不存在。這種極大的反差,讓地質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這是大自然給人們設置的一道課題。
2海底地形地貌
海底地形地貌
近岸帶
海陸的過渡地帶——大陸邊緣
大陸坡上的台階——陸坡階地
大陸坡上的沖溝——海底峽谷
大陸的裙子——大陸裙
大洋盆地
海底的大平原——現代堆積平原
大洋中脊
跨躍美洲和非洲的通道——大西洋底
跨躍美洲和亞洲的通道——太平洋底
印度和澳洲的聯系紐帶——印度洋底
北冰洋底
豐富多彩的陸架地貌
中國近海陸架
中國陸架邊緣的深溝——沖繩海槽
近岸海底皺紋——潮流沙脊群
海島
中國海上交通要塞——台灣海峽
海岸帶地質作用
海岸帶
海蝕作用
波浪地質作用
海岸泥沙運動規律
海灘的物質組成
海岸帶地貌的塑造
海灘剖面的塑造
基岩海岸地貌的形成
多種多樣的海岸類型
夏日休閑好去處——砂質海岸
神奇的海岸——海蝕崖
曲折的海岸——海灣
河口三角洲海岸
紅樹林海岸
絢麗的珊瑚礁海岸
中國的海岸
中國的珊瑚礁海岸
海灘
海灘垂向上的分層
高潮線上的砂
平坦的潮間帶——潮坪
海岸線上的鼓丘——海岸沙丘
海岸線上的「白堤」——貝殼堤
天然的的海中防波堤——障壁沙壩
天成的跨海大橋——連島沙洲
河流入海口
天然的河口捕沙器——河口切變鋒
海洋沉積
海洋沉積物
濱海帶沉積物
近岸沉積
海灘沉積
潮灘沉積
澙湖沉積
風暴沉積
三角洲沉積
淺海沉積
淺海陸架上的自生礦物
淺海陸架上的生物作用
海底沉積物移動——塊體運動
深海中的砂層——濁流沉積
陸隆上的沉積物——等深流沉積
半深海沉積物
深海沉積物
深海扇沉積
海洋沉積柯氏效應
邊緣海盆沉積
沉積間斷
浪基面
沉積垂直分帶性
海洋沉積環陸分帶性
海底構造
現代海洋是怎麼形成
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地殼運動
陸殼與洋殼
大洋底部的構成——海洋岩石圈
雙變質帶
蛇綠岩套
環太平洋地震帶
海嶺地震帶
洋殼的重力異常
地殼均衡論
洋底地磁異常
海底通訊的橋梁——地殼內的「逆電離層
大陸架的結構
大陸架的起源
島弧海溝體系
海溝的形成
海底火山
大洋中脊的活動——轉換斷層
大陸漂移說
海底擴張說
板塊構造
地磁場倒轉現象
海底黑煙囪
無震海嶺
地幔柱和熱點
大洋——裂谷
海底工程與災害地質
海底沉積物的應力狀態
海底沉積物的觸變性
海底沉積物的蠕變性
埋藏古河道
海底沙波
海底淺層氣
海底麻坑
海底資源與開發
古海洋學
……
5中國海洋地質之父------劉光鼎人物簡介
劉光鼎,1929年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的地球物理、海洋地質學家。1952年,他從北京大學畢業後來到中國地質大學,參與創建了地球物理系,用物理學的方法研究尋找石油,執教12年,桃李滿天下。離開學校後,他不但跑遍了中國海的東西南北,更領導100多位科研人員,把30年海上收集的數據凝聚成中國第一套系列海圖,總結出中國海的演化史。這套系列海圖對我國的海上油氣勘探、環境災害防治、航海等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國內外同行稱他為「中國海洋地質之父」。在中科院,人人都知道他習武尚俠,喜歡寫詩填詞,享有「大俠」和「黃埔教官」的贊譽。
心儀原子彈卻與石油結緣
劉光鼎先生1929年生於書香門第家庭,在北京完成中學學業後,因為感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原子彈的威力,1947年在報考大學時很想學物理,盼望實現研究原子能的夢想。這一年,劉光鼎同時考上了北京師范大學體育系和山東大學物理系的獎學金,他之所以也選擇考體育系,是因為體育系吃飯都可以免費。不過最後他還是選擇了山東大學物理系。但是他到山東以後深感壓抑,覺得這里的政治氣氛不好,學習空氣很差。不到一年他又回到北京重新考大學,並順利考取了北京大學物理系的獎學金。同年,他在革命老前輩張碩文的介紹下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劉光鼎與石油結下不解之緣,是從兩位石油界前輩的一次傾心夜談開始的。那是1951年7月,譚承澤老師帶領劉光鼎等9名同學離開北京,前往延長實習。說是實習,實際上是黨組織深有用意的安排。當時的系主任饒毓泰,是大名鼎鼎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去世前帶的博士。作為系主任,饒博士正為他學生們的前程擔心,因為,要在理論物理上學有所成,還必須到國外繼續進修,這在當時是不現實的。恰在此時,為了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地質礦產部和燃料工業部正焦急地向北大延請人才。於是,有了這次特別的實習活動。
到達陝北銅川後,劉光鼎和同學們見到了陳賁、王尚文兩位地質學家。陳賁是中共地下黨員,與康世恩同學,於1938年左右畢業於清華大學地質系,王尚文與陳賁同班,他們都是中國石油地質界的先驅者。在銅川四郎廟停留期間,一天晚飯後,陳賁先生主動找同學們談話。他向同學們介紹了自己工作的經歷和體會,希望同學們投身到祖國石油建設中來。陳賁說,「一個國家要發展,不能沒有石油,石油如果不掌握在國家手裡,國家不能強大也沒法發展」。多少年過去了,劉光鼎對這句話依然記得格外清楚。正是這次整夜的秉燭夜談,啟蒙了劉光鼎的地質認識,並且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他說,愛國就要報效國家,但報效國家的很多問題不是原子彈能夠解決的,石油關乎國家的經濟命脈,更實際一些。於是,此後的生涯中,先生與石油結下了不解之緣。
結束暑假實習回到北大後,學校請中國地球物理界三元老之一的翁文波先生來講課。當時學校讓劉先生給翁先生當助教,白天翁先生講課,晚上,劉先生開大課再講一遍。教學相長,這也使得他的地球物理基礎更加深厚,與石油的關系也更近了。1952年,劉光鼎大學畢業後來到中國地質大學,與另外兩位老師一起創建了地球物理系,並開始了為期12年的教學生涯,為石油戰線輸送了大批人才。
傾心海洋30年 成果享譽海內外
為了中國的海洋地質事業,劉光鼎白手起家,在海上漂泊30年,象梳頭一樣把中國海梳了個遍。我國的海洋物探起步很晚,1958年才組建第一個海洋物探隊;1960年劉光鼎從蘇聯考察回國後在北京地質學院成立了第一個海洋物探教研室,同年奉命組建地質部第五物探大隊。當時美國等國家對我國實行禁運,所需的儀器設備無法進口。海洋作業非同陸地,沒有儀器寸步難行。怎麼辦?只有自己動手。對此,劉光鼎介紹說:「海洋物探的基本方法是用重力、磁力、地震、回聲測深、電法等勘測方法。我們什麼儀器都沒有,完全是白手起家。我先是組織4個人,用3年時間實驗出了海底重力儀。爾後,通過轉口貿易進口了一台航空磁力儀。但海上條件與空中不大一樣,大量雜訊干擾必須想辦法克服。共有3、4個人加入了改裝航空磁力儀的研究,終於突破雜訊關,精度達到2納特,接近了當時的國際水平。海洋物探最重要的儀器是地震儀,可當時我們只有用於陸地上的地震儀

❸ 深圳大洋化學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深圳大洋化學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08月22日,主要經營范圍為石油化工產品、精細化學產品、化學試劑(不含化學危險品)、自動化儀器、儀表設備的開發、銷售等。
法定代表人:吳長安
成立時間:2005-08-22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30110344849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深圳市羅湖區黃貝街道黃貝路碧波花園南區惠民街市B18

❹ 洋底熱泉中有哪些化學物質

洋底熱泉中還有高濃度的化學物質,例如,硅和鈣等。這就提出一個課題,如果熱泉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硅的測量值有代表性的話,那麼,硅可能是由熱液過程以與大陸侵蝕過程相同的速率進入大洋的。假如這個推斷能夠成立,這對於估算在過去2億年中,大洋化學收支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個過程,應當與海底擴張的速率有某種關系。

❺ 海洋化學的研究歷史

1670年前後,英國玻意耳研究了海水的含鹽量和海水密度變化的關系,這是海洋化學研究的開始。1819年,馬塞特發現世界大洋海水中主要成分的含量之間,有幾乎恆定的比例關系。1884年,迪特馬爾發表了他對英國「挑戰者」號調查船在1873~1876年間所採集的77個海水樣品進行分析的結果,進一步證實了世界大洋海水中,各主要溶解成分的含量之間的恆比關系。1900年前後,丹麥克努曾等學者建立了氯度、鹽度和密度的測定方法。20世紀30年代,芬蘭布赫建立了海水中碳酸鹽各存在形態的濃度計算方法。英國哈維系統地研究了海水中氨、磷、硅等元素的無機鹽對浮游生物的營養作用,於1955年出版了他的《海水的化學與肥度》一書,它成為當時關於海洋生物生產力的化學的經典著作。
1959~1962年,瑞典物理化學家西倫和美國地球化學家加勒爾斯等人先後運用物理化學原理,對海水中各類化學平衡進行了一些定量的研究,使化學海洋學從定性描述階段逐步過渡到定量理論研究階段,初步建立了海洋物理化學的理論體系。同時,隨著對一些元素的地球化學問題的深入研究,逐漸形成了海洋地球化學,它研究海洋中各種元素的化學過程,是化學海洋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根據1971~1980年「國際海洋調查十年規劃」,進行了「海洋斷面地球化學研究」等一系列課題的研究,弄清了大洋中許多物質的時空變化,提出了揭示大洋化學特徵的全球模式,使化學海洋學得到新的發展。當前進行的「海洋瞬時示蹤劑」研究計劃,將更深入地探索海洋中的一些規律。
海洋化學是從化學物質的分布變化和運移的角度,來研究海洋中的化學問題的,故有突出的地區性特點。它既研究海洋中各種宏觀化學過程,如不同水團在混合時的化學過程、海洋和大氣的物質交換過程、海水和海底之間的化學通量和化學過程等。也研究海洋環境中某一微小區域的化學過程,如表面吸附過程、絡合過程、離子對的締合過程等。
由於海洋是一個綜合的自然體系,在海洋的任一個空間單元中,常可能同時發生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生物變化和地質變化,這些變化往往交織在一起。因此化學海洋學要同物理海洋學、生物海洋學和地質海洋學相互滲透和相互配合,才能全面地研究海洋學問題。
海洋資源化學主要研究從海洋水體、海洋生物體和海底沉積層中開發利用化學資源的化學問題。對海洋資源的開發,早期是從海水提取無機物,包括制鹽、鹵水或海水的綜合利用,比如提取芒硝、鉀鹽、溴、鎂鹽或其他含量較低的無機物;近代還研究海水淡化、海水中鈾的提取、海洋生物天然產物的分離等。
此外,開發海洋的工程設施,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化學問題,諸如金屬在海水中的腐蝕,防止生物對設備或船體的污著等,也是海洋化學所研究的內容。

❻ 18世紀地質學研究中關於岩石成因有哪些主要觀點

水成論和火成論的論戰是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初期的重要事件,在地質學發展史上影響深遠.
米切爾對地表岩層帶狀分布的原因作了合理的說明,指出是原始水平岩層褶皺後,頂部遭受剝蝕夷平的結果.德馬雷對法國、義大利火山地質作了長期考察,發表了許多有關火山地質的專著,並得
出玄武岩是火成岩的結論.
德國的A.G.維爾納是水成論的主要代表.他長期任教於弗萊堡礦業學院,建立了水成學派.他的《岩層的簡明分類和描述》(1787)是水成論觀點的代表作.他將薩克遜地區地層分為原生岩、
過渡岩、層狀岩、沖積岩和火山岩,並相信這一層序在全球普遍適用.他提出結晶岩,如花崗岩,是原始大洋化學沉澱結晶產物,玄武岩也是沉積形成的.原始大洋退卻後,即形成灰岩,同時生物開始出現.火山噴發是地下煤層燃燒所致.水成論所論述的不只是岩石成因,更重要的是對地層層序和地質歷史所作的解釋.
但無論是水成論還是火成論,他們都有自己研究的依據和道理在裡面,隨著地質學的發展,他們對地質學的推進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❼ 水成論的擁護者有哪些

呂坤(明,1536-1618),一位在1571年考中進士,即通過皇帝主持的國家考試而得到了最高學位的學者。他認為自然界的變化,有它自己的規律;要認識這些變化的原因,還得從自然界本身去尋找。在人們問他,世界最怎樣開辟出來的時候,他沒有馬上回答,而是讓人在一個大盆里裝滿了混有泥沙的水,再投進去幾小塊瓦礫和一些谷和豆,然後將它們攪渾,說這就是混沌未分即天和地尚處於原始狀態時,要這些人過三天再來看結果。三天後,這些渾濁的水變清了,他說輕清上浮,這表示先出現了天;泥沙沉底,則象徵著地的形成,那些瓦礫突兀,好似山嶽;過了一些時候,谷豆生芽,水中還有小蟲浮沉奔逐,說明人和其他生物產生在最後。呂坤所作的,可以看成是利用進行模似實驗來表達他的想法,在今天看來顯得很幼稚,但這畢竟是在試圖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實踐去探求自然的秘密,需知這是在距今將近四百年以前。
晚於呂坤的西方水成論的先驅John Woodward(1665-1728)在 1695年發表的觀點也僅說到這種程度:「在『大洪水』時代,也就是諾亞時代,集儲的大洪水爆發,把整個地球淹沒,使萬物相混。最後各種物質都被洪水沖走,並同水相混和,沉落下來而成為沉積物。沉積物以它們的重量為序——最重的物體(包括重的化石)形成最底層,較輕的物體形成上層。」就其思想意義而言,並不比呂坤高明多少,而這裡面還多了神的因素。
1746年,蓋塔爾送給巴黎科學院關於礦帶和岩石分布的記錄。他發現了地層的連續性和空間分布的規律性,並據之作出法國的地質圖。顯然,岩石只有形成在水中才具有連續性和分帶性,對奧費涅火山的玄武岩,他也認為是水溶液的結晶作用形成的。
德國的A.G.維爾納是水成論的主要代表。他長期任教於弗萊堡礦業學院,建立了水成學派。他的《岩層的簡明分類和描述》(1787)是水成論觀點的代表作。他將薩克遜地區地層分為原生岩、過渡岩、層狀岩、沖積岩和火山岩,並相信這一層序在全球普遍適用。他提出結晶岩,如花崗岩,是原始大洋化學沉澱結晶產物,玄武岩也是沉積形成的。原始大洋退卻後,即形成灰岩,同時生物開始出現。火山噴發是地下煤層燃燒所致。水成論所論述的不只是岩石成因,更重要的是對地層層序和地質歷史所作的解釋。

❽ 洋底熱泉區周圍是否有特殊生物區系

人們在洋底熱泉區的周圍,發現大量的特殊生物區系,以及高溫缺氧條件下,海水中有極高濃度的有機物,也就是類似原生生命體的細菌。科學家們稱,洋底熱泉好像是一片生命的綠洲。地質學家們為此設想,洋底熱泉的環境,酷似前寒武紀早期生命誕生時的環境。如果這一命題能夠成立,那麼,它將為地球生命地源研究提出很多新研究課題。

洋底熱泉中還有高濃度的化學物質,例如,硅和鈣等。這就提出一個課題,如果熱泉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硅的測量值有代表性的話,那麼,硅可能是由熱液過程以與大陸侵蝕過程相同的速率進入大洋的。假如這個推斷能夠成立,這對於估算在過去2億年中,大洋化學收支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個過程,應當與海底擴張的速率有某種關系。

熱點內容
廈門在職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1 09:05:50 瀏覽:694
十佳師德模範先進事跡材料 發布:2025-07-11 08:34:05 瀏覽:745
曲宏老師 發布:2025-07-11 08:29:28 瀏覽:130
初中物理考點 發布:2025-07-11 08:00:56 瀏覽:539
九年級上冊仁愛版英語 發布:2025-07-11 07:43:32 瀏覽:666
七律長征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1 06:31:58 瀏覽:438
安工大老師 發布:2025-07-11 02:47:26 瀏覽:525
微生物學第三版 發布:2025-07-11 00:14:22 瀏覽:107
初中數學卷子 發布:2025-07-11 00:11:28 瀏覽:807
2年級語文上冊期中試卷 發布:2025-07-10 23:36:23 瀏覽: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