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地理志略

地理志略

發布時間: 2021-08-02 23:08:10

① 在我國古代關於地理志的記載有哪些

在我國古代,地理志是史學的一部分,正史中有「地理志」,典志史中有州郡或輿地。地理類史書作為專門記載地理沿革變遷的典籍,在魏晉南北朝就發展起來了。此期關於地理的著作有300種之多,最著名的有裴秀《禹貢地輿圖》、陸澄《地理書》、任防《地記》、顧野王《輿地誌》、闞駟《十三州志》、酈道元《水經注》,這些歷史地理典籍已大部分亡佚,僅《水經注》流傳下來。隋唐以後,輿地書續作不斷,較著名的有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宋代樂史的《太平寰宇記》、歐陽的《輿地廣記》、祝穆的《方輿勝覽》、王象之的《輿地紀勝》、王存的《元豐九域志》,清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

② 《漢書·地理志》的歷史地位是什麼

《漢書·地理志》是一篇具有重大價值的古代地理著作。此書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部全國性地理著作,也是我國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不僅首創「地理志」之先河,對於研究西漢的礦產資源的開發情況,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③ 民族志與地理志的區別

民族志比地理志的范圍要小

④ 《漢書.地理志》講了哪些內容

首先敘述漢以前的地理沿革,著重寫了《禹貢》九州和《周官》九州;接著敘述西漢的地理,以郡國為條,用本文加註的形式,依次寫各郡國及其下屬縣、道、侯國的地理概況,諸如郡縣的民戶、人口,廢置並分更名的歷史,各項特產,都尉、鐵官、鹽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澤,關塞要隘,各勝古跡,道里交通,等等;並總記了西漢平帝時郡、國、縣、道、侯國的總數,全國的幅員,土地面積,定墾田、不可墾地、可墾不可墾地,民戶、人口總數等;再就是參考了《史記·貨殖列傳》寫各地風俗特產的內容,匯總了劉向「略言其地分」、朱贛「條其風俗」的成果,加以班固本人對歷史和地理的了解和研究,按經濟和風俗特點區分地域,寫了各個地域的范圍、歷史、地理、民生、風俗和特點,以及中外交通和交流的情況。從而大大地拓展了史學研究的范圍,對後世發生了深遠的影響。本志重點在「風俗」,意在說明地理與政治的關系,提示為政者注意各地風俗,從地理實際出發以施其政。

⑤ 二十四史中含地理志的史書

1《漢書·地理志》班固
郡國戶口以元始二年(2)為准,郡國疆域以元延、綏和年間(前12~前7年)為斷,系兩個不同年代的混
合物。
2《續漢書·郡國志》司馬彪
永和五年(140),見河南尹下戶口說明。
3《晉書·地理志》房玄齡
太康三年(282)。
4《宋書·州郡志》沈約
大明八年(464)。
5《南齊書·州郡志》蕭子顯
永明(483~493)末年。
6《魏書·地形志》魏收武定年間(543~550)。
7《隋書·地理志》顏師古
大業五年(609)。
8《舊唐書·地理志》劉
兩個:貞觀十三年(639)、天寶十一年(752)。
9《新唐書·地理志》歐陽修
以天寶元年(742)為標准年,最晚的沿革敘至天年間。
10《舊五代史·郡縣志》薛居正(無)
該志上承唐代,只述五代地理沿革有變化之處,不全。
11《新五代史·職方考》歐陽修(無)
該志上承唐代,全面敘述五代268州的地理沿革,表格齊備。
12《宋史·地理志》脫脫
崇寧元年(1102)。
13《遼史·地理志》脫脫
上、中、西、南、東五京道系重熙十三年(1044)以後的制度,府州縣建置最晚的敘至清寧七年(1061)。
14《金史·地理志》脫脫
作為綱目的十九路為大定年間(1161~1189)制度,而州卻是泰和八年(1208)制度,泰和八年以後的用小字註明。
15《元史·地理志》宋濂
後至元三年(1337)。
16《明史·地理志》張廷玉

⑥ 史書中 地理志望、雄、緊等分別代表什麼

《宋史•地理志》和《文獻通考•職官考》中說:宋代的州縣級建置,分為十三個等級,即"輔、雄、望、緊、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宋王溥撰《唐會要》卷七十"量戸口定州縣等第例"
武德令。戶五千以上為上縣。二千戸以上為中縣。一千戶以上為中下縣。至開元十八年三月七日。以六千戶以上為上縣。三千戶以上為中縣。不滿三千戶為中下縣。其赤、畿、望、緊等縣。不限戸數。並為上縣。去京五百里內。並緣邊州縣。戶五千以上亦為上縣。二千以上為中縣。一千以上為下縣。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鑒長編》巻一"太祖"
建隆元年......十月......壬申......有司請據諸道所具版籍之數。升降天下縣望。以四千戶以上為望。三千戶以上為緊。二千戶以上為上。千戶以上為中。不滿千戶為中下。仍請三年一貢戶口之籍。別定升降。從之。凡望縣五十戶二十八萬一千六百七十。緊縣六十七戶二十二萬八千六百九十三。上縣八十九戶二十一萬八千二百八十。中縣一百一十五戶一十七萬九千三十。中下縣一百一十戶五萬九千七百七十。總九十六萬七千三百五十三戶。(按總數不符。應作九十六萬七千四百四十三戶。)此國初版籍之數也。

緊,唐、宋時州、縣的等級名。一般據其所在地位的輕重、轄境大小、人口多少和經濟收入劃分。唐時州有"十緊",縣有"緊縣"。《通典.職官十五》:"大唐縣有赤、畿、望、緊、上、中、下七等之差。"自註:"京都所治為赤縣,京之旁邑為畿縣,其餘則以戶口多少、資地美惡為差。"又:"開元中定天下州府自京都及都督、都護府之外,以近畿之州為四輔,其餘為六雄、十望、十緊及上、中、下之差。"《舊唐書.韋處厚傳》:"及處厚秉政,復奏置六雄、十望、十緊、三十四州別駕以處之。"《文獻通考.戶口一》:"周廣順三年敕:『天下縣邑素有等差......三千戶以上為望縣,二千戶以上為緊縣,一千戶以上為上縣。"

⑦ 漢書地理志的內容介紹

漢書地理志包括上、下兩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歷史地理之傑作。歷史的時、空不可分,故寫歷史必記及地理。此志,首先敘述漢以前的地理沿革,著重寫了《禹貢》九州和《周官》九州;接著敘述西漢的地理,以郡國為條,用本文加註的形式,依次寫各郡國及其下屬縣、道、侯國的地理概況,諸如郡縣的民戶、人口,廢置並分更名的歷史,各項特產,都尉、鐵官、鹽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澤,關塞要隘,名勝古跡,道路交通,等等;並總記了西漢平帝時郡、國、縣、道、侯國的總數,全國的幅員,土地面積,定墾田、不可墾地、可墾不可墾地,民戶、人口總數等;再就是參考了《史記·貨殖列傳》寫各地風俗特產的內容,匯總了劉向「略言其地分」、朱贛「條其風俗」的成果,加以班固本人對歷史和地理的了解和研究,按經濟和風俗特點區分地域,寫了各個地域的范圍、歷史、地理、民生、風俗和特點,以及中外交通和交流的情況。從而大大地拓展了史學研究的范圍,對後世發生了深遠的影響。本志重點在「風俗」,意在說明地理與政治的關系,提示為政者注意各地風俗,從地理實際出發以施其政。
《漢書·地理志》由三部分組成,卷首收錄我國古代地理名著《禹貢》和《職分》二篇,這是對前代沿革的簡單交待;卷末有劉向的《域分》和朱贛的《風俗》,作為附錄;中間是主體部分,是班固的創作,這部分以記述疆域政區的建制為主,為地理學著作開創了一種新的體制,即疆域地理志。作者根據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建制,以疆域政區為綱,依次敘述了103個郡國及所轄的1587個縣、道、邑、侯國的建置沿革。在郡國項下,都記有戶口數字,把這些數字加起來,就能得出漢平帝二年的全國人口數為59594978人,這個數字雖不能說十分准確,但它卻是當時全國各郡縣戶口數匯總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同時,這也是最早的提供全國人口數字的一部史書。在縣、道、邑、侯國的項下,則根據地區特點,分別選擇有關山川河流、礦藏、物產、經濟發展和民情風俗等等,各郡寫法體例一致,便於對比、查找,為今天研究歷史地理,提供了寶貴的史料。全書還記錄了周秦以來許多寶貴的地理資料,如在上郡高奴縣下記 有洧(wěi,音委,洧水,水名,在河南省)水,可(燃) ,這是最早的關於石油資源的記載;在西河郡鴻門縣下記 有天封火井祠,火從地出也 ,這里所記的火井,就是天然氣;據統計,它載有鹽官共36處,鐵官共48處,反映了當時鹽、鐵產地的分布情況;書中記水道和陂、澤、湖、池等,合計300多處,記在發源地所在的縣下說明它的發源和流向,較大的河流還記所納支流和經行里數,這為了解古今水道的改變情況,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⑧ 急……請問《史記》三家注註解中的《地理志》是指哪一部

我認為是《漢書·地理志》。
《漢書·地理志》的內容包括三個部分:開頭引錄《禹貢》全文和《周禮·職方氏》的九州部分,中間以西漢的行政建置為綱,將山川、物產、古跡等各項地理資料分條附記於其中,末尾輯錄劉向的《域分》和朱贛的《風俗》,並記載了一些海外交通的情況。
這一結構充分地反映了班固對於「地理」的理解。他在《漢書·敘傳下》中稱:「自昔黃、唐,經略萬國,燮定東西,疆理南北;三代損益,降及秦、漢,革剗五等,制立郡縣,略表山川,彰其剖判,述《地理志》第八」。就是說,他觀念中的「地理」雖然也包括了山川形勢,但更關心的是對它的「疆理」、「剖判」,亦即行政建置。因而他對《禹貢》給予充分的尊重,在《漢書·地理志》開頭將其全文照錄,並不是象我們今天這樣意識到《禹貢》對於地理學所具有的意義,而只是將其當作行政制度之一種,恰好在傳說中它曾實行於夏禹時代。同理,他將傳為周代行政制度的《職方氏》九州也一並照錄,而不辨析其來歷及真實與否。正因為如此,當歷史行進到秦漢時代,五等之封已經革剗,傳說中的九州也已成為過去,此時的「剖判」是通過郡縣。班固順應時變,在正文中將「地理」的綱領由《禹貢》、《職方氏》的九州一變而至於漢代的郡國,這不能不說具有開創之功。這份功勞本應該屬於太史公司馬遷的。
對「地理」的這種理解也很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科學的一個重要特點:重實用、重功利,而輕視學理上的探討。《漢書·李尋傳》載傳主之言雲:「仰視天文,俯察地理,觀日月消息,侯星辰行伍,揆山川變動,參人民謠俗,以製法度,考禍福」。很明顯,當時人將地理當作一種應用之學。無論自然要素(山川變動)還是人文狀況(人民謠俗),研究的目的都是為了經世濟民(法度、禍福)。班固在敘述完西漢的行政建置和相應的地理資料之後,還將當時「猶未宣究」的劉向《域分》和朱贛《風俗》輯而論之,不能不說有其深意存焉。
這一觀念再滲透到地理學中,那便是形成一種很強烈的思維定勢,即輕自然而重人文。《漢書·地理志》而後,歷代正史修撰《地理志》形成一個傳統,但內容不過照著《漢書·地理志》亦步亦趨,有些簡單的甚至只有光禿禿的政區綱目,其它內容如山川、物產、古跡、水利等一概沒有。沈約在《宋書·州郡志》序中稱:「地理參差,其詳難舉,實由名號驟易,境土屢分,或一郡一縣,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離合;千回百改,巧歷不算,尋校推求,未易精悉」。文中直接將「地理」當作「政區」的同義語,這可以說是古代對於「地理」一詞最為極端的理解。
也正因為如此,地理學在我國傳統中一直被當作歷史學的附庸。一方面,以地理為標的的著作往往成為歷史著作中的專篇,如國史或地方誌中的《地理志》。另一方面,這樣的地理之學往往帶有歷史地理的性質。即便體例不受《地理志》影響,內容也往往不免帶有濃厚的歷史色彩。如《水經注》,它以水道為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地理學著作,但從內容看,它又是一部十足的歷史著作。——當然,它同時還是一部文學名著。
補充:《漢書》是漢代歷史學家班固的著作,《漢書》的體裁是紀傳體, 其內容是斷代史。在體例方面《漢書》的特點之一就是首創《地 理志)。後來的史書大多全有(地理志》專類,不過有的名稱 不同。「 班固創立《地理志》以西漢時期的孤域政區為主,分錄其山 川物產等內容。在地質方面它記錄有關郡國的礦產,以及管理 礦產的鐵官、銅官、金官、鹽官所在的地方,對主要河流、湖海也 有較詳細的記載。此書對於研究西漢的礦產資源的開發情況, 具有重要意義。

⑨ 地理志略改正三版賣多少錢

清代著名考據大家有:惠棟、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孫. 唐 括地誌 李泰 (清)版王謨《漢唐地理書鈔》,權中華書局1961年影印本 《括地誌輯校》,中華書局1980年《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標點排印本 唐 元和郡縣圖志 李吉甫 中華書局1983年《中國。

⑩ 隋書地理志

http://wenku..com/view/b6f06b5177232f60ddcca19f.html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