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歷史
『壹』 關於中日甲午戰爭,歷史高手請進
豐島海戰----打響第一槍
平壤------中日陸軍第一次交手
大東溝----中日海軍決戰
旅順-----堅固要塞一日陷落
威海-----北洋海軍覆滅
『貳』 簡述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
中日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形勢圖
中日甲午戰爭,簡稱甲午戰爭,又稱第一次中日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日清戦爭),是清朝中國和日本之間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由於發生年為1894年即清光緒二十年干支為甲午,史稱「甲午戰爭」。
目錄
• 1 起因
• 2 過程
• 3 結果及影響
• 4 主要戰役
起因
中國和日本之間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
過程
「甲午戰爭」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至8月1日中國清朝政府對日宣戰和日本明治天皇發布宣戰詔書,1895年4月17日以簽署中日馬關條約而告結束。整個戰爭持續近9個月,依據戰場轉換及雙方作戰態勢的變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結果及影響
甲午戰爭對遠東戰略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軍隊撤出朝鮮半島,中國割讓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於日本,向日本開放多個中國內陸的港口城市,日本又獲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經濟迅速發展並進一步擴軍備戰,開始成為遠東的主要戰爭策源地,同時日本崛起改變了遠東地區由英國和俄國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而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使中國國內的改革派對自身的弱點有了更深的認識,准備積極進行進一步的改革。
主要戰役
豐島海戰
黃海海戰
平壤之戰
旅順大屠殺
威海衛海戰
台灣軍民抗日之戰
豐島海戰
豐島海戰發生於1894年7月25日清晨,是一次日本首先挑起的戰役,並因此清朝與日本正式宣戰。
經過
「濟遠」和「廣乙」兩艘中國軍艦在完成護送清軍在朝鮮牙山登陸後,離牙山返航,在朝鮮豐島海面,遇上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吉野」、「浪速」及「秋津洲」這三艘以高航速和高射速為特徵的軍艦。(這三艘軍艦在後來黃海海戰中重創北洋艦隊,立下頭功)
7時20分,第一游擊隊望見「濟遠」和「廣乙」兩艦,即時下戰斗命令。7時45分,第一游擊隊旗艦「吉野」首先開炮:這是日本在甲午戰爭不宣而戰的開始。中國軍艦隨後還擊,兩軍展開激烈炮戰。日本軍艦在噸位、火炮、時速方面,較中國軍艦占較大優勢。福建船政局自製炮艦「廣乙」受重傷,無法發射魚雷,船身傾斜,於是退出戰斗,在朝鮮十八島附近擱淺,縱火自焚。「濟遠」艦則作戰英勇,傷亡亦慘重。
8時30分,「濟遠」艦全速向西撤退。日艦猛追,「濟遠」艦懸起白旗。日艦追近,「濟遠」艦又加掛日本海軍旗。「浪速」艦發出信號勒令「濟遠」艦立即停輪。
此時載有第二波増援朝鮮清軍並懸掛英國國旗的「高升」號商輪和滿載軍械的「操江」艦駛來。日軍三艦見「高升」號與「操江」艦,立即以「浪速」艦攔截「高升」號,以「秋津洲」艦攔截「操江」艦。「濟遠」艦借機西撤,日艦以時速22.5節的「吉野」號窮追「濟遠」艦不舍,「濟遠」艦拋下「高升」號而走,並發尾炮攻擊「吉野」號。
「濟遠」艦駛抵威海,在《航海日誌》中捏造戰果:「擊死倭提督並官弁數十人,彼知難以抵禦,故掛我國龍旗而奔」。而後丁汝昌誤報「濟遠」艦擊沉「吉野」號。事實上「吉野」皮毛未損,無恙而歸。真的悲慘的是「高升」號運兵船!「高升」號被「浪速」擊沉,殉難者達七百餘人。「操江」艦也被俘虜。
7月28日夜,日本陸軍進攻牙山清軍,發生激戰,清軍不支,退向平壤。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事後
日本不宣而戰,襲擊中國租用外輪,違反國際法。英國駐日使節一度抗議,而「浪速」艦長東鄉平八郎卻一口咬定,「高升」號是被中國軍隊非法佔據,日艦實行「臨檢」,該船不服從命令。而英國政府從自身利益政策,也出現種種指證日本無罪的輿論,此事件草草結束。
黃海海戰 (1894年)
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目錄
• 1 甲午戰爭前夕中日兩國的海軍
• 2 背景
• 3 海戰經過
• 4 海戰結果
• 5 黃海海戰中雙方戰斗序列
o 5.1 聯合艦隊艦艇
o 5.2 北洋水師艦艇
• 6 影響
• 7 關於方伯謙的爭論
甲午戰爭前夕中日兩國的海軍
1894年清朝海軍分為北洋、南洋、福建和廣東四支水師艦隊。其中北洋水師實力最為強大,其他各支水師除廣東水師的三艘小型巡洋艦滯留北洋參加了海戰以外,因實力貧弱,在戰爭期間無所作為,坐視北洋水師的覆亡。
日本海軍各支艦隊於甲午戰爭爆發前夕統一整編為聯合艦隊,由伊東佑亨海軍中將擔任聯合艦隊司令。聯合艦隊的編隊分為以下小隊:本隊第一小隊、第二小隊、第一游擊隊和第二游擊隊。
背景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在豐島海域突然襲擊北洋水師的濟遠和廣甲兩艘巡洋艦,即豐島海戰,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和聯合艦隊面臨著相同的任務:護送援軍、爭奪朝鮮半島附近海域的制海權。
北洋水師主要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線巡弋,8月10日,日本聯合艦隊迫近威海,清光緒皇帝責難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畏葸」,北洋大臣李鴻章不得不命丁汝昌赴黃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憤怒和緩解輿論的壓力。9月12日,北洋水師主力艦12艘由威海出發,赴鴨綠江口的大東溝,護送陸軍登陸。
與北洋水師在戰略上「保船制敵為要」不同,日本海軍在戰爭之前就制定了以艦隊決戰奪取制海權的明確計劃。當日本聯合艦隊護送援軍登陸仁川的行動完成後,9月13日,聯合艦隊本隊和第一游擊隊開赴鴨綠江口,搜尋向北洋水師主力決戰。
海戰經過
1894年9月15日
北洋水師主力在丁汝昌率領下到達大連灣,護送陸軍4,000人搭乘的5艘運兵船。
9月16日
北洋水師抵達鴨綠江口的大東溝。部分艦艇擔任警戒,其餘10艘主力艦在口外12海里的大鹿島東南下錨。
9月17日
8時,運兵船卸載完畢。9時,北洋水師艦隊開始「巳時操」。
10時23分,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發現北洋水師。發出信號「東北方向發現三艘以上敵艦」。
10時30分,北洋水師鎮遠艦桅樓上的哨兵發現日本艦隊。
12時05分,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在先,本隊在後,呈單縱陣,接近北洋水師。
12時20分,北洋水師在行進中由雙縱陣改為橫陣,旗艦定遠位於中央,其餘各艦在其左、右依次展開,艦隊呈楔形梯隊。同時丁汝昌還發出命令:「各小隊須協同行動;始終以艦首向敵;諸艦務於可能之范圍內,隨同旗艦運動之。」
鴨綠江口外海,大鹿島海域,集中了兩國幾乎全部主力艦艇。
12時50分,雙方艦隊相距5300米,北洋水師旗艦定遠首先開炮。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在距北洋水師5000米處即向左轉彎,航向北洋水師右翼。聯合艦隊航向北洋水師右翼,冒險將艦隊暴露於北洋水師陣前。
12時53分,聯合艦隊旗艦松島開始發炮還擊。定遠主桅中彈,信號索具被炮火所毀,在飛橋上督戰的丁汝昌身負重傷。
從此時起,北洋水師各艦除隨定遠進退之外,已經失去了指揮。
13時左右,第一游擊隊炮擊北洋水師右翼超勇、揚威兩艦。
13時20分,北洋水師超勇、揚威起火。聯合艦隊本隊航速較慢的比睿、扶桑、赤城成為北洋水師的打擊目標。比睿、赤城受重傷。第一游擊隊左轉,回救兩艦。本隊右轉,形成夾擊陣勢。
14時20分,日艦西京丸中彈起火退出戰場。北洋水師超勇沉沒,揚威重傷駛離戰場擱淺(有記載被濟遠撞沉於淺海)。
14時30分,北洋水師平遠命中日艦松島,也被其所傷並引起火災,暫時退避。
15時04分,北洋水師旗艦定遠中彈起火。
15時20分,第一游擊隊集中打擊北洋水師突前的致遠。致遠沉沒。濟遠、廣甲在致遠沉沒後,逕直駛回旅順(廣甲在途中觸礁擱淺,兩天後被日艦擊毀)。北洋水師已無法保持戰斗隊形。
15時30分,聯合艦隊旗艦松島被擊中,並引起堆積在甲板上的彈葯爆炸。
16時10分,北洋水師靖遠、來遠受傷,退向大鹿島。聯合艦隊旗艦松島發出了「各艦隨意運動」的信號。
17時左右,北洋水師靖遠、來遠經搶修恢復戰鬥力。靖遠代替旗艦升起隊旗,收攏各艦。
17時30分,北洋水師經遠沉沒。聯合艦隊發出「停止戰斗」的信號,脫離戰斗。(海戰結束)
海戰結果
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來遠受重傷,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比睿、赤城、西京丸4艦受重傷,死傷官兵600餘人。
黃海海戰以後,北洋水師退回旅順、威海,「避戰保船」不再出戰,日本海軍掌握了黃海制海權。
黃海海戰中雙方戰斗序列
聯合艦隊艦艇
第一游擊隊
巡洋艦:吉野(第一游擊隊司令坪井航三海軍少將旗艦,艦長大佐河原要一)、浪速(艦長大佐東鄉平八郎)、高千穗(艦長大佐野村貞)、秋津洲(艦長少佐上村彥之丞)
本隊
巡洋艦:松島(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海軍中將旗艦,艦長大佐梶本知道)、嚴島(艦長大佐橫尾道昱)、橋立(艦長大佐日高壯之丞)、比睿(艦長少佐櫻井規矩之左右)、千代田(艦長大佐內田正敏)
舊式鐵甲艦:扶桑(艦長大佐新井有貫)
炮艦:赤城
武裝商船(代用巡洋艦):西京丸(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的座艦)
北洋水師艦艇
鐵甲艦:定遠(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旗艦,管帶右翼總兵劉步蟾)、鎮遠(管帶左翼總兵林泰曾)
巡洋艦:來遠(管帶副將邱寶仁)、經遠(管帶副將林永升)、致遠(管帶副將鄧世昌)、靖遠(管帶副將葉祖圭)、濟遠(管帶副將方伯謙)、廣甲(管帶都司吳敬榮)、超勇(管帶參將黃建勛)、揚威(管帶參將林履中)、平遠(管帶都司李和)、廣丙(管帶都司程璧光)
炮艦:鎮南、鎮中
魚雷艇:福龍、左隊一、右隊二、右隊三
影響
黃海海戰是海軍發展到鐵甲艦時代後的一次大規模海上艦隊決戰,頗受世界各國海軍人士的重視。
北洋海軍的兩艘鐵甲艦顯示了防禦能力的優勢,厚裝甲無一處被擊穿。戰列艦依然是海軍中不可替代的主力艦。安裝重型火炮的相對小型戰艦在海戰中效用不高。
北洋海軍在大口徑火炮方面占優勢,但射速較低。聯合艦隊各主力艦均裝備了中口徑速射炮,通過速射炮的密集炮火彌補了其大口徑火炮的不足。對19世紀末海軍的武備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此役後各國海軍設計的戰艦,均重視提高大口徑火炮的射速,並強化中口徑速射炮的火力。
海戰雙方都針對性選擇了不同的陣型。聯合艦隊採用單縱陣有良好協調性。北洋海軍各艦艦首向敵,因對准不同的軍艦,出現陣形紊亂導致各自為戰的局面。各國海軍得出結論,海戰中最重要的是陣型的整齊與協調;縱陣比橫陣更適合發揚火力。
聯合艦隊在海戰中機動性佔有優勢,第一游擊隊編隊航速達到15海里,海戰中進退自如,始終掌握著選擇進攻目標與時機的主動權。
關於方伯謙的爭論
黃海海戰結束以後,8月24日,濟遠艦管帶方伯謙被以「臨陣退縮,致將船伍牽亂」的罪名斬首。
關於對方伯謙的評價,史界至今仍有爭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方伯謙家鄉福建省出現了為方伯謙翻案的熱潮。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以外研究北洋海軍史和甲午戰爭史的學者卻表現出謹慎的沉默,很多著名學者認為以現有的史料,尚不足以翻案。
旅順大屠殺
1894年11月,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日軍攻陷旅順,對市內居民連續四天進行殺戮,老弱婦孺無一倖免。屠殺過後全市僅剩三十六人被留下埋葬同胞屍體,估計超過二萬人遇害。死者葬於白玉山東麓的安葬崗,今稱「萬忠墓」。
事件
1894年11月21日,日軍攻佔「東洋第一堡壘」旅順口後,進行滅絕人性的4天3夜大屠殺,短短4天就殺害了市內群眾2萬人,只有埋屍的36人倖免於難。
記錄
當時,許多來自西方的目擊者都記述了慘案的真相。一名英國海員在回憶錄《旅順落難》里寫到:「……斷頭的、腰斬的、穿胸的、破腹的,攪成一團,池糖里的水攪得通紅一片。……一路上那槍聲、哭喊聲交雜著。滿地血肉模糊,殘肢斷體,鋪滿道路。」
英國人艾倫在他的《龍旗翻卷之下》中寫道∶「日軍用刺刀穿透婦女的胸膛,將不滿兩歲的幼兒串起來,故意舉向高空,讓人觀看。」
平壤之戰
1894年9月初,日軍開始向平壤推進,參戰部隊共20000餘人,清軍防禦部隊為12000餘人。日軍至15日完成部署,隨即展開進攻,經過一整日激戰,日軍攻克平壤,清軍拋棄輜重倉惶撤退,撤退途中屢遭日軍伏擊,撤退後又沒有可以依託的防禦支撐點,傷亡慘重,並且造成了駐朝鮮清軍全面潰退的局面,至9月24日,清軍全部退回中國境內。
9月15日平壤之戰與9月16日的黃海海戰一起,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轉折點,自此以後,日軍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並開始在中國境內迅速推進。
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是中國清朝後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1888年12月17日於山東威海衛劉公島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
目錄
• 1 創建
• 2 編成
• 3 編制
o 3.1 官制
o 3.2 海軍軍銜等級
o 3.3 人員
• 4 參加的主要戰斗
• 5 參見
創建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陸台灣企圖將之占據,清兵以僅有之戰船赴台將之驅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清政府於是決定每年撥出四百萬兩作為經費(實際用在購置軍艦款項只為每年一百萬兩),加快建設海軍。大清海軍分為三洋:北洋負責山東及以北之黃海、南洋負責山東以南及長江以外之東海,兩廣負責福建、南海。後來當時之南洋大臣沈葆貞,以四百萬年費同建南、北兩洋艦隊經費分散力量不足。而北洋艦隊負責守衛京師,奏准優先集全力建造。 1875年,命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 1875年,李鴻章通過總稅務司赫德在英國訂造4艦炮船,開始清朝海軍向國外購軍艦的歷史。 1879年,向英國訂造巡洋艦揚威、超勇。 由於對在英國定造的軍艦不滿意,1880年,經過反復比較向德國船廠訂造鐵甲艦定遠、鎮遠。 1881年,先後選定在旅順和威海兩地修建海軍基地。 1885年,海軍衙門成立,李鴻章遣駐外公使分別向英國、德國訂造巡洋艦致遠、靖遠與經遠、來遠。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布施行《北洋水師章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 1888年以後,艦隊經費大幅減少,多被政府挪置往其他各處,如修建頤和圓工程等等。時而正為海軍技術突飛猛進之時,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已多年未置新艦,部份應進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換新式火炮亦未能進行。原有的戰艦已開始落伍,無論航速、射速皆落後於日本。
編成
致遠艦
鐵甲船:
• 鐵甲艦:定遠、鎮遠
快船:
• 裝甲巡洋艦:經遠、來遠
• 防護巡洋艦:濟遠、致遠、靖遠
• 碰撞巡洋艦:揚威、超勇
蚊炮船:
• 炮艦:鎮邊、鎮中、鎮東、鎮西、鎮南、鎮北
魚雷艇:
• 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福龍、
• 定一、定二、鎮一、鎮二
練船:
• 練習艦:康濟、威遠、敏捷
輔助艦艇:(略)
編制
官制
提督、總兵(分左、右翼)、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
艦長稱為管帶
海軍軍銜等級
正都統、副都統、協都統、 正參領、副參領、協參領、 正軍校、副軍校、協軍校、
人員
北洋艦隊各主要戰艦艦長及高級軍官幾乎全為福州船政學堂畢業,並多曾到英國海軍學院留學實習。中層軍官內多有為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國後到福建水師學堂學習海軍後服役。艦隊內一直亦有外國人擔任軍官作技術專家及指導。北洋艦隊的軍官多能操英語,內部指揮命令亦是以英語發號。
北洋水師主要將領有:
• 丁汝昌 -- 水師提督 (自盡)
• 劉步蟾 -- 右翼總兵,定遠號管帶 (自盡)
• 林泰曾 -- 左翼總兵,鎮遠號管帶 (自盡)
• 鄧世昌 -- 中軍中副將,致遠號管帶 (戰死)
• 葉祖圭 -- 中軍右副將,靖遠號管帶 (戰死)
• 方伯謙 -- 中軍左副將,濟遠號管帶 (處死)
• 林永升 -- 左翼左營副將,經遠號管帶 (戰死)
• 邱寶仁 -- 右翼左營副將,來遠號管帶 (革職)
• 黃建勛 -- 左翼右營副將,超遠號管帶 (戰死)
• 林履中 -- 右翼右營副將,楊威號管帶 (戰死)
• 楊用霖 -- 左翼中營游擊,原鎮遠號幫帶,林泰曾自盡後接任管帶 (自盡)
參加的主要戰斗
• 豐島海戰
• 黃海海戰
• 威海衛海戰
李鴻章
李鴻章
出生 1823年2月15日 中國安徽合肥
逝世 1901年11月7日 中國北京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安徽合肥人。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
目錄
• 1 生平簡介
o 1.1 少年科舉
o 1.2 中年戎馬
o 1.3 壯年封疆
o 1.4 晚年洋務運動
o 1.5 簽訂不平等條約
o 1.6 哀榮
• 2 詩詞
• 3 評價
生平簡介
少年科舉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進士,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時,受業曾國藩門下,講求經世之學。三年後翰林院散館,獲留館任編修。
中年戎馬
咸豐三年(1853年)受命回籍辦團練,多次領兵與太平軍作戰。1858年冬,入曾國藩幕府襄辦營務。1860年,統帶淮揚水師。湘軍佔領安慶後,被曾國藩奏薦「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帶募勇。同治元年(1862年),編成淮勇五營,曾國藩以上海系「籌餉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國輪船抵滬,自成一軍,稱為淮軍。旋經曾國藩推薦任江蘇巡撫。在掌握地方實權後,在江蘇大力擴軍,採用西方新式槍炮,使淮軍在2年內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萬人,成為清軍中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一支地方武裝(後來的淮系軍閥集團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李鴻章到上海後,同外國僱傭軍(後組建為常勝軍)出犯太平軍。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軍攻陷蘇州、常州等地,和湘軍一起鎮壓了太平天國。保住了即將崩潰的清王朝。被譽為「中興名臣」。
壯年封疆
李鴻章後來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官封文華殿大學士,一等肅毅伯。兵權在握,成為「坐鎮北洋,遙執朝政」,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臣。大力發展洋務。
晚年洋務運動
執掌北洋水師,創辦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北洋艦隊、輪船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礦務局、派遣中國第一批學生留美……等。甲午一役戰敗,北洋艦隊覆沒,李鴻章一語「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
簽訂不平等條約
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被日軍擊敗。李氏授命赴日本春帆樓媾和,交涉期間遇刺負傷,最後訂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並賠償二萬萬兩白銀,因此背上賣國罪名,從此閉門謝客。但亦有人認為,依照當時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強勢主導下的談判情況看來,已經算是損失最少的狀況了。後貶任兩廣總督,八國聯軍後奉命北上收拾殘局,簽訂辛丑條約。簽約後不久去世。據稱去世前俄國公使還逼他在出賣東北的條約上簽字。他已說不出話來,只得默默流淚。
謝世時留下了四千萬兩白銀的巨額財產,民間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之說。但去世時家產被分,無法確定具體數量。
哀榮
兩宮「哭失聲」,孝欽顯皇後稱贊他是「再造玄黃」之人。贈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謚文忠。原籍和立功省建祠。京師 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
詩詞
有《李文忠公全集》。
評價
李鴻章作為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者,一直被認為是「賣國賊」。近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史料出現,這位備受爭議的清末老臣的地位也逐漸獲得一些正面的評價。
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拚命著書」。李鴻章熱中官場,位極人臣,歷數十年而不衰,顯然得益於他的為官之道。
李鴻章的政敵梁啟超對他的評價是: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左宗棠對他的評價是:「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
李鴻章自己的作為曾有以下評價:「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凈室,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丁汝昌
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原名先達,字禹廷,也作雨亭,號次章。生於安徽廬江縣。清朝北洋水師提督。
丁汝昌因家境貧窮,只讀過三年私塾,十歲即失學。1854年太平軍攻克廬江,丁汝昌即參加太平軍,1861年安慶被圍困,丁汝昌後隨部投降湘軍,在攻佔安慶中立功,升千總。1862年編入李鴻章統率的淮軍與太平軍作戰,因作戰英勇,被劉銘傳選入銘字營。1864年太平天國敗亡,丁汝昌隨劉銘傳北上與捻軍作戰。1868年,東捻軍失敗,丁汝昌授總兵,加提督銜,賜協勇巴圖魯勇號。1874年清政府決定裁軍,丁汝昌致書劉銘傳抗議上級擬裁自己部屬,劉銘傳大怒欲殺之,丁汝昌得知消息,馳歸故鄉,得免殺身之禍。
1875年李鴻章負責組建海軍,丁汝昌前往投靠。李鴻章考慮丁汝昌與劉銘傳有隙,不宜再回湘軍,決定讓他參與海軍組建事宜。1880年,丁汝昌率林泰曾鄧世昌等官兵赴英國接收「超勇」、「揚威」巡洋艦回國。1882年,朝鮮爆發壬午兵變,丁汝昌率北洋水師艦船開赴朝鮮,擒獲朝鮮太上皇李是應,使日本干涉朝鮮計劃落空,防止了事態進一步惡化,獲奏賞。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建軍,丁汝昌任提督。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光緒帝情緒激動,政府所令既要尋戰,又要守口。不懂海軍事務的政府官員不斷攻擊丁汝昌消極避戰,從而達到攻擊李鴻章的目的。9月丁汝昌奉命率北洋水師主力護送陸軍增援朝鮮駐軍,18日返航時在鴨綠江口的大東溝附近海域遭遇日本艦隊,雙方發生黃海海戰。海戰中,丁汝昌在旗艦「定遠」艦飛橋上指揮,被炮火所傷,事先卻因疏忽忘記指定旗艦指揮不靈後何艦繼任,使得北洋水師各自為政。經過5個小時鏖戰,雙方各有損失。
其後丁汝昌受李鴻章之命坐守威海衛。他對陸軍的戰力表示擔心,建議做好炸毀陸路海岸炮台的准備,結果成了「通敵誤國」的罪證,清廷下令將其交刑部治罪。在劉步蟾等將領的通電請願,李鴻章的極力申辯下,清廷命令,待丁汝昌手頭事務結束後,解送刑部。
1895年1月20日日軍在山東半島榮成登陸丁汝昌拒絕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佑亨勸降,隨後,日軍從陸路攻克威海陸上炮台,海陸合圍北洋水師。炸毀旗艦「定遠」,2月11日他服鴉片自殺,終年59歲。北洋水師余部投降,全軍覆沒。光緒下旨「籍沒家產」,不許下葬。直至宣統二年(1910年),經載洵及薩鎮冰等人力爭,清廷為丁汝昌平反昭雪。民國元年(1912年),靈柩始歸葬於安徽無為縣西鄉小雞山梅花地。
頁面分類: 清朝軍事家 | 1836年出生 | 1895年逝世 | 北洋水師
劉銘傳
劉銘傳(1836年9月7日,道光十六年生-1896年1月12日,光緒二十二年逝世),字省三,號大潛山人。安徽合肥西鄉人(今肥西縣),是中國清朝末期的一位將軍和大臣,是淮軍重要將領,台灣省首任巡撫。
劉銘傳出生窮苦,11歲喪父,生活極為艱苦。18歲時放棄讀書,落入江湖,曾一度上山做強盜。1856年他的母親因為受牽連自殺。劉銘傳還鄉做團練。他曾一度想加入太平天國,但沒有這樣做,同時他一開始也反對清政府積極對抗太平天國。1857年劉銘傳拒絕當時合肥知縣的求救而被捕,此後不久又被釋放。從此他投靠李鴻章的淮軍開始加入對太平天國的戰爭。1864年劉銘傳所率部隊攻克常州,俘虜陳坤書,被因此晉升為直隸總督。1867年劉銘傳因對捻軍作戰有首功,被封為一等男爵。
劉銘傳在北京做官時與其他官僚相處不和,因此他辭職或被免職還鄉。他在家鄉進行了一些建設工程(如創辦肥西書院等),修祖祠。
1884年中國與法國因越南的戰爭爆發,而使得劉銘傳被清廷重新啟用派往台灣。劉銘傳在台灣時多次擊敗法軍登台的計劃,在滬尾大捷中最終使法軍放棄了登台的計劃。1885年清廷將台灣從福建分離出來建立台灣省,劉銘傳任巡撫。到1891年為止劉銘傳在台灣設立防禦措施,整理軍備,同時也在台灣開發和建立了許多基礎設施,他督台期間台灣的第一條鐵路開通,台灣與福建之間的第一條電纜被鋪設,此外他還建立了電報局、煤務局、鐵路局等一系列管理機構。為台灣近代化的先驅。但是劉銘傳的新政並沒有考慮到官吏的廉潔以及台灣本身財政負擔的問題,導致台灣省財政負擔大幅增加,官員貪污頻繁,以及人民的反抗。1889年彰化就曾經因為清田賦問題而爆發「公道大王」施九緞的叛亂。
1891年劉銘傳告老還鄉,由邵友濂接任。1896年底病逝於故鄉。著作有《劉壯肅公奏議》、《大潛山房詩稿》。
前任:
劉銘傳(福建省巡撫) 台灣省巡撫
1885-1891 繼任:
沈應奎(以台灣布政使代巡撫)
鄧世昌
鄧世昌(1849年-1894年),原名永昌,字正卿,祖籍廣東番禺,中國近代著名海軍將領,被稱為民族英雄。
『叄』 中曰甲午戰爭有什麼歷史意義
甲午戰爭後中日兩國簽訂了《馬關條約》,中方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並且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中國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巨額的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便利了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日本還要求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到中國內地。並且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內地免收內地稅。該規定有利於列強對華進行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將中國改良道路徹底堵死,清政府徹底垮台,從此中國國力日漸衰退,財富大量外流,國家主權完全喪失,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甲午戰爭的失敗標志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但是,甲午中日戰爭也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文化,使封建專制徹底失敗而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大大促進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決心。甲午中日戰爭也直接導致了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斗爭高漲。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使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限制,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肆』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的重大歷史事件表
百日維新、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日本投降、內戰爆發、共和國建立。就這些接下來就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事。
『伍』 歷史甲午戰爭在哪年
名稱: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其他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
英文名:Sino-Japanese War
地點: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威海、黃海北部
時間: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參戰方:清朝,日本
結果:日本獲勝,簽訂《馬關條約》
參戰方兵力:清軍630,000人,日軍240,616人
傷亡情況:清軍31,500人陣亡,日軍13,306人死亡
主要指揮官:光緒帝、丁汝昌、李鴻章、鄧世昌
主要指揮官:明治天皇、東鄉平八郎、山縣有朋
PS:中國傳統紀年農歷的干支紀年中一個循環的第31年稱「甲午年」。以下各個公元年份,年份數除以60餘34,或年份數減3,除以10的余數是1,除以12的余數是7,自當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止的歲次內均為「甲午年」。
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到的甲午年2014年正好是其120周年。
『陸』 中日甲午戰爭史
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1894年(光緒二十年)爆發,按中國干支紀年,是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日本挑起戰爭 日本蓄謀吞並朝鮮、西侵中國由來已久。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日本政府同時也誘使清政府派兵,為自己出兵朝鮮製造借口,清政府接到朝鮮政府請求後,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兩千五百人分批赴朝,屯駐牙山,並電告駐日公使汪鳳藻,令其根據1885年的《中日天津條約》,知照日本外務省。其時,日本內閣見陰謀得逞,一面派兵入朝,占據漢城附近各戰略要地,一面設立有參謀總長、參謀次長、陸軍大臣、海軍軍令部長等參加的大本營,作為指揮侵略戰爭的最高領導機關。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訓令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得施行認為適當之臨機處分」,授權大鳥挑起釁端,發動侵略戰爭。
當中日兩國向朝鮮出兵時,朝鮮政府已接受東學黨起義軍提出的要求,雙方簽訂休戰和約,起義軍退出全州。朝鮮內戰實際上已經停止,清軍並未與東學黨起義軍交戰。朝鮮政府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6月13日請求中國撤兵。葉志超部准備從牙山訂期內渡,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時撤兵。日本雖已失去出兵朝鮮的借口,但仍決心擴大事端,促成中日關系破裂,它不僅拒絕撤兵,反而繼續向朝鮮增派軍隊,並提出所謂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的方案,以達到既使日軍賴在朝鮮不走又能拖住中國軍隊的雙重目的。7月12日,陸奧電令大鳥:「目前有採取斷然處置之必要」,「不妨利用任何借口,立即開始實際行動」。大鳥接訓令後,於19日和20日連續提出強硬要求,脅迫朝鮮政府廢除中朝通商條約,並驅逐中國軍隊出境。23日,日軍攻佔朝鮮王宮,拘禁國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應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鳥指令大院君宣布廢除中朝兩國間的一切商約,並「授權」日軍驅逐屯駐牙山的清軍。當天,日本不宣而戰,在豐島海面對中國海軍發動突然襲擊,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同時日本陸軍向駐牙山中國軍隊發起進攻,終於挑起了這場侵略戰爭。8月1日(七月初一),中日政府同時宣戰。甲午戰爭開始。
戰爭過程 中日甲午戰爭的整個過程,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這時在清廷內部,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占上風。是年慈禧太後六十歲,她盼望從速結束戰爭,以免耽誤她大辦慶典,
因此傾向和議,但迫於清議,一時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階段中,戰爭是在朝鮮半島及海上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之戰。
平壤之戰發生於9月15日,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七千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兵力旗鼓相當。戰斗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其一為大同江南岸戰場。晨三時,日軍第九混成旅團在大島義昌少將的指揮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太原鎮總兵馬玉崐督隊英勇抗擊,日軍官兵死傷慘重,無力再戰,大島義昌負傷,只得下令退卻,午後二時全部撤離戰場。其二為玄武門外戰場。玄武門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優勢兵力,由立見尚文少將的第十旅團(又稱朔寧支隊)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聯隊(又稱元山支隊)擔任主攻。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玄武門指揮,親燃大炮轟敵,官兵感奮,英勇殺敵。激戰中,左寶貴不幸中炮犧牲,其部下三位營官也先後陣亡,午後二時玄武門遂被日軍攻陷。日軍企圖向城內推進,遭到清軍阻擊,只得退守玄武門。其三為城西南戰場。晨七時,野津道貫中將親率日本第五師團本隊,從平壤西南用炮火掩護步兵沖鋒,清軍馬隊進行反擊。至中午,野津道貫見難以得手,下令暫停攻擊,退回駐地。此時對清軍來說,戰事尚有可為,但清軍總統(總指揮)葉志超貪生怕死,於午後四時樹白旗停止抵抗,並下令全軍撤退。六天里,清軍狂奔五百里,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佔領朝鮮全境。
黃海之戰發生於9月17日,是中日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決戰。因這次海戰發生於鴨綠江口大東溝(今遼寧東溝)附近海面,亦稱大東溝海戰。北洋艦隊參加戰斗的軍艦為十艘,日本海軍投入戰斗的軍艦則有十二艘。從航速、火力等方面看,日方也占優勢。中午十二時五十分開戰,日本艦隊先繞攻北洋艦隊右翼的弱艦,北洋艦隊將其攔腰截斷,重創比睿、赤城、西京丸諸艦,使之喪失戰鬥力西逃出戰場。日本艦隊繼而採取背腹夾擊的戰術,北洋艦隊勢大不利。其中致遠艦已受重傷,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旗艦,下令向敵先鋒艦吉野猛沖,以求同歸於盡,不幸中敵魚雷,艦身爆裂,全艦兩百五十人中除十六人遇救外,其餘壯烈犧牲。下午三時許,北洋艦隊十艦中,沉四、逃二、傷二,只余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依然奮勇搏戰,並重創日本旗艦松島,使之喪失戰鬥力。戰至下午五時半,日本艦隊氣衰力竭,不敢戀戰,向西南方向逃遁。海戰中,提督丁汝昌受傷不退,激勵將士;致遠管帶鄧世昌、經遠管帶林永升沖鋒於前,誓死搏敵;定遠管帶劉步蟾、鎮遠管帶林春曾苦戰於後,終於出現轉機,粉碎了日本「聚殲清艦於黃海中」的狂妄計劃。
平壤、黃海戰後,日本方面廣造輿論,大肆渲染勝利,更加刺激了其擴大侵略戰爭的野心。而在清朝方面,身負軍事指揮重任的李鴻章則誇大失敗,以進一步推行其消極避戰方針,同時慈禧太後的主和也漸趨明朗化。
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
鴨綠江防之戰開始於10月24日,是清軍抗擊日軍入侵中國國土的首次保衛戰。當時部署在鴨綠江北岸的清軍共八十二營,約兩萬八千人。清政府任命宋慶為諸軍總統,節制各軍。日軍進攻部隊是山縣有朋大將統率的第一軍,包括桂太郎中將的第三師團和野津道貫中將的第五師團,共三萬人。雙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慶雖負節制諸軍之名,各軍實則不服調度,而且士氣不振,將領多無抗敵決心。是日午前十一時,日軍先於九連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過江成功。當夜,日軍又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中流架起浮橋,清軍竟未覺察。25日晨六時,日軍越過浮橋,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奮勇還擊,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遂佔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26日,日軍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在不到三天內,清朝重兵近三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線竟全線崩潰。
金旅之戰也開始於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順口陷落,這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雙方的關鍵一戰。日本第一軍進攻鴨綠江清軍防線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將指揮的
日軍在遼東花園口登陸
第二軍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旅順後路上的花園口登陸。日軍的登陸活動歷時十二天,清軍竟坐視不問。11月6日,日軍進占金州(今遼寧金縣)。7日,日軍分三路向大連灣進攻,發現清軍早已潰散,不戰而得大連灣。日軍在大連灣休整十天後,開始向旅順進逼。當時旅順地區清軍有七統領,道員龔照璵為前敵營務處總辦,有「隱帥」之稱,共轄三十三營,約一萬三千人。18日,日軍前鋒進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揮拱衛軍奮勇抗禦,將日軍擊退。是日,龔照璵竟置諸軍於不顧,乘魚雷艇逃往煙台。19日,黃仕林、趙懷業、衛汝成三統領也先後潛逃。21日,日軍向旅順口發起總攻。22日佔領旅順口並血洗全城。
中日甲午戰爭圖
隨著清軍節節敗退,在清廷內部,主和派已佔上風,大肆進行投降活動。旅順口失陷後,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重要的根據地,從此北洋門戶洞開,北洋艦隊深藏威海衛港內,戰局更加急轉直下。
第三階段,從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進行,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對日的最後一戰。其時,威海衛港內尚有北洋海軍各種艦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將指揮的日本第二軍,包括佐久間左馬太中將的第二師團和黑木為楨中將的第六師團,共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龍須島登陸,23日全部登陸完畢。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幫炮台。駐守南幫炮台的清軍僅六營三千人。營官周家恩守衛摩天嶺陣地,英勇抵禦,壯烈犧牲。日軍也死傷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純少將中彈斃命。由於敵我兵力眾寡懸殊,南幫炮台終被日軍攻佔。2月3日日軍佔領威海衛城。威海陸地悉被敵人占據,丁汝昌坐鎮指揮的劉公島成為孤島。連日來,日軍水陸兩路配合,先後向劉公島和威海港內北洋艦隊發動八次進攻,均被擊退。在此期間,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曾致書丁汝昌勸降,遭丁汝昌拒絕。5日凌晨,旗艦定遠中雷擱淺,仍做「水炮台」使用,繼續搏戰。10日,定遠彈葯告罄,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沉,以免資敵,並毅然自殺與艦共亡。11日,丁汝昌在洋員和威海營務處提調牛昶昞等主降將領的脅迫下,拒降自殺。洋員和牛昶昞等又推署鎮遠管帶楊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楊用霖拒不從命,自殺殉國。12日,由美籍洋員浩威起草投降書,偽托丁汝昌的名義,派廣丙管帶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艦。14日牛昶昞與伊東佑亨簽訂《劉公島降約》,規定將威海衛港內艦只、劉公島炮台及島上所有軍械物資,悉數交給日軍。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參見彩圖插頁第116頁)
遼東之戰持續的時間很長。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後,連占鳳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調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授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並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澄和宋慶為幫辦,以期挽回頹勢。從1895年1月17日,清軍先後四次發動收復海城之戰,皆遭挫敗。2月28日,日軍從海城分路進犯,3 月4日攻佔牛庄,7日不戰而取營口,9日又攻陷田莊台。僅十天時間,清朝百餘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
《馬關條約》的簽訂隨著戰爭的失利,清政府進一步加緊了乞降活動。2月11日,決定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在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包括《講和條約》十一款,《另約》三款,《議訂專條》三款,以及《停戰展期專條》兩款。
條約的主要內容為:①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實則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②中國將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③中國「賠償」日本軍費庫平銀二萬萬兩;④開放沙市、
日本台灣總督發布佔領台灣的通告
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領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駐扎,日本輪船得駛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裝貨;⑤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便從事各項工藝製造,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其產品免徵一切雜稅,享有在內地設棧存貨的便利;⑥日本軍隊暫行佔領威海衛,由中國政府每年付佔領費庫平銀五十萬兩,在未經交清末次賠款之前日本不撤退佔領軍;⑦本約批准互換之後,兩國將戰俘盡數交還,中國政府不得處分戰俘中的降敵分子,立即釋放在押的為日本軍隊效勞的間諜分子,並一概赦免在戰爭中為日本軍隊服務的漢奸分子,免予追究。
該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同時它也成為中國近代民族覺醒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柒』 甲午戰爭相關歷史
戰爭起因及雙方軍事准備 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蓄謀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極力鼓吹軍國主義,以實行對外擴張為基本國策,並將侵略矛頭首先指向其近鄰朝鮮和中國。明治政府抓緊改革軍制,推行近代軍事教育和訓練,積極擴軍備戰。到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陸軍建成6個野戰師和1個近衛師,現役兵力12.3萬人。甲午戰爭中,日本實際動員兵力達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國外參戰。戰前日本海軍擁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排水量共達6.2萬余噸。還派遣大批特務,到中國和朝鮮搜集軍事情報,繪制詳細的軍用地圖。
清政府對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覺,北洋大臣李鴻章曾指出日本將為"中土之患"。1874年日本侵犯台灣事件後,尤其是中法戰爭後,清政府加強海防建設,以京師門戶北洋為設防重點,主要防禦對象為日本。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編練成軍,有艦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的大沽、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和旅順(今屬遼寧大連)三大基地建成。然清朝政治腐敗,軍事變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級階段,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餘萬人,但體制不順,編制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於6月3日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軍首批部隊於6月8日抵朝。早在6月2日,日本內閣就作出入侵朝鮮,進而直接與清軍開戰的決定。日方先以欺騙手段誘使清軍入朝,繼則以清軍入朝為借口,大批調遣日軍赴朝,迅速搶占從仁川至漢城一帶各戰略要地。同時設立戰時大本營,作為指揮侵略戰爭的最高機構。7月19日,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據其外相陸奧宗光訓令,強逼朝鮮政府廢除中朝通商條約,並驅逐清軍出境。23日,日軍悍然攻佔朝鮮王宮,成立以大院君李昰應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鳥令大院君宣布廢除中朝兩國間的一切商約,並"授權"日軍驅逐屯駐牙山的清軍。當天,日本聯合艦隊發動豐島海戰,在豐島附近海域對中國運兵船及護航艦只發動突然襲擊。日本陸軍第5師之混成第9旅也於29日向由牙山移駐成歡的清軍葉志超部發動進攻,清軍敗退平壤。8月1日,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同一天,明治天皇也發布宣戰詔書。
雙方戰略方針日本戰時大本營在挑起這場戰爭之前,制定了海陸軍統籌兼顧的"作戰大方針"。其戰略目標是在中國直隸(約今河北)平原與清軍進行主力決戰,打敗清軍,壓迫清政府屈服。認為能否達此目標,關鍵在於海軍作戰之勝負。為此,提出了兩期作戰計劃:首先派陸軍一部進入朝鮮,以牽制清軍;海軍則尋機與中國海軍主力決戰,迅速奪取黃海制海權。爾後作戰則視海軍勝敗情況而定:如海軍取勝,掌握了黃海制海權,陸軍便由渤海灣登陸,實施直隸平原決戰;如海上決戰勝負未分,則以艦隊控制朝鮮海峽,協助陸軍主力佔領整個朝鮮;如艦隊決戰失敗,制海權歸於中國,則以陸軍主力實行本土防禦,海軍守衛本土沿海。並以爭取實現第一案為基本戰略方針。
清軍方面,戰前沒有明確的戰略方針和作戰計劃。
由於統治集團主戰、主和意見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組成專門的作戰指揮機構,更無統籌全局的戰略指導。始寄希望於俄、英等國的"調停",繼則在海陸戰端已啟的情況下倉促宣戰,並命令北洋大臣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六)實際上是實行海守陸攻的作戰方針。據此,清廷決定增調陸軍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後南下驅逐在朝日軍;以海軍各艦隊分守各自防區海口,北洋艦隊集結於黃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峽,確保京畿門戶安全,並策應在朝清軍。
戰爭進程 整個戰爭持續近9個月,依據戰場轉換及雙方作戰態勢的變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清軍陸軍自平壤敗退鴨綠江,日海軍奪得黃海制海權 8月上旬,總兵衛汝貴、馬玉昆、左寶貴和副都統豐升阿等四部援朝清軍萬餘人先後抵達平壤。其時占據漢城之日軍為混成第9旅,共8000餘人。
8月中旬,日本大本營根據海軍主力決戰時間難以預料,並以年內已無法實行直隸平原決戰,乃修改其"作戰大方針"第一期作戰計劃,除已派第5師余部赴朝外,又增遣第3師參戰,兩師合編為第1集團軍。將陸軍在朝鮮的牽製作戰改為攻勢作戰,由第1集團軍執行平壤之戰,相機進攻奉天(今沈陽)的任務。同時,決定組建第2集團軍,待機攻佔遼東半島,為爾後直隸平原決戰建立前進基地。
9月初,日軍第5師和第3師一部由漢城等地出發,分四路向平壤推進,對平壤清軍取包圍之勢。新近由成歡敗退的提督葉志超奉命總統平壤各部清軍,因其戰守無策,各部心志不齊。9月15日,日軍分三路總攻平壤,戰斗至為激烈。午後,玄武門失守。入夜後,葉志超等棄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鴨綠江以北中國境內。
在陸軍爭奪朝鮮半島的同時,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亦前出至黃海西部,甚至闖到威海衛和旅順軍港挑戰,企圖尋機與北洋艦隊進行主力決戰。北洋艦隊在豐島海戰後拘於"保船制敵"之令,主要巡弋於威海、旅順之間,將黃海制海權讓給日本海軍。9月上旬,清廷鑒於平壤將有大戰,擬由海路迅速運兵赴援,北洋艦隊奉命護航。9月17日,北洋艦隊在完成護航任務後正准備由大東溝口外返航,突與搜索前進的日聯合艦隊遭遇,隨即爆發了著名的黃海海戰。戰斗歷時5個多小時,北洋艦隊沉毀5艦,傷4艦,日本聯合艦隊傷5艦。
日軍在第一階段作戰中,適時調整作戰計劃,海陸同時出擊。平壤之戰不但擊敗在朝清軍,且一舉將戰線推進至鴨綠江邊,直接威脅中國本土。清軍由於平壤迅速敗退,不僅使"海守陸攻"的總計劃歸於失敗,且來不及在鴨綠江一線組織堅固防線,以致在第二階段作戰中仍然陷於被動。在海戰方面,北洋艦隊實力被嚴重削弱,日本聯合艦隊達到了控制黃海制海權的目的,使爾後的戰局能朝著其二期作戰計劃的第一案方向發展。
第二階段,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並在花園口登陸 平壤之戰和黃海海戰後,日本為實施"作戰大方針"中直隸平原決戰的計劃,決定以陸軍第2集團軍向中國遼東半島進行登陸作戰,突破渤海灣門戶。陸軍第1集團軍則向鴨綠江清軍防線發起攻擊,造成對清朝祖宗陵寢之地奉天的巨大壓力,掩護第2集團軍的登陸作戰。清廷則採納李鴻章之議,實行"嚴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籬,力保沈陽以顧東省之根本"(《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七十八)的平分兵力方針。在實際兵力部署方面,由於對日軍主攻方向判斷失誤,以及過分眷顧祖宗陵寢,集重兵於鴨綠江一線和奉天、遼陽之間。同時,為保衛北京,又令各省抽調兵力,駐守山海關至秦皇島之間,以及天津、大沽、通州(今北京通縣)等地。致使地處渤海門戶正面的遼東半島兵力不足,又多系臨時填防部隊,加之黃海制海權已被日軍所得,失去海軍掩護,防禦極其空虛。
鴨綠江江防之戰開始於10月24日。駐守鴨綠江北岸的清軍共82營約3萬人,四川提督宋慶為諸軍總統。防線分中、東、西三段,以九連城一帶為主防禦陣地。兵力成一線部署,各部之間缺乏協同,縱深內又無強大預備隊。日軍第1集團軍先於九連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突破成功,繼於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上搭浮橋搶渡並攻佔虎山。其他各部清軍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26日,日軍未遇抵抗即佔領九連城和安東(今丹東)。清軍鴨綠江防線崩潰。
在日軍第1集團軍進攻鴨綠江清軍防線的同一天,大山岩上將指揮日軍第2集團軍2.5萬人在日艦的掩護下,開始在旅順後路的花園口登陸。日軍的登陸活動歷時十餘天,清軍竟坐視不問。11月6日,日軍攻佔金州(今屬大連)。7日,分三路向大連灣進攻,發現清軍早已潰散,唾手而得大連灣。17日,日軍開始向旅順口進逼。駐守旅順口地區清軍7名統領互不統屬,1.4萬余名官兵軍心渙散。18日,日軍前鋒進犯土城子,只有總兵徐邦道指揮拱衛軍奮勇抗擊。22日,日軍陷旅順口,並血洗全城。
在戰爭的第二階段,清軍節節敗退,不可收拾。
清廷內部的主和主張漸占上風。旅順口失陷後,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從此,渤海灣門戶洞開,北洋艦隊深藏於威海衛港內,戰局更加急轉直下。
第三階段,清軍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全面潰敗 日軍攻佔旅順後,大本營鑒於渤海灣冬季封凍,登陸困難,決定暫時擱置直隸平原決戰方案,代之以進攻威海衛,消滅北洋艦隊,為爾後直隸平原登陸決戰進一步提供安全保證的新計劃。為此,以陸軍第2集團軍為基礎組建"山東作戰軍",大山岩上將任司令長官,共2.5萬餘人。又令聯合艦隊協同山東作戰軍作戰,並以陸軍第1集團軍在遼東戰場進行佯攻,繼續吸引清軍主力。
清廷對日軍主攻方向再次判斷失誤,以為日軍第1、第2集團軍將並力攻取奉天,以主力打通錦州走廊,進逼山海關,然後與從渤海灣登陸之部隊會攻北京。因此以重兵駐守奉天、遼陽及天津至山海關一線,關內外總兵力達10萬以上,而於日軍的主攻方向山東半島則僅部署官兵3萬餘人,其中駐守榮成(今舊榮成)的僅1400餘人。至於北洋艦隊,則根據李鴻章"水陸相依"的防禦方針,龜縮於威海衛港內。
1895年1月20日,日"山東作戰軍"在榮成龍須島登陸,占榮成。隨即分南北兩路向威海南幫炮台進行抄襲。30日,南幫炮台陷落。2月1日,日軍佔領威海衛城。此後,日軍水陸配合,攻擊劉公島和港內北洋艦隊。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等先後自殺殉國。17日,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覆滅(見威海衛之戰)。
遼東之戰持續時間較長。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之後,連占鳳凰城(今遼寧鳳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調任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賦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並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澄和宋慶為幫辦,以期挽回頹勢。1895年1月17日起,清軍先後數次大規模反攻海城,皆遭挫敗(見海城之戰)。2月28日,日軍從海城分路出擊,3月4日佔牛庄(今海城西北),7日取營口,9日陷田莊台(今大窪南)。10天之內,清軍百餘營6萬餘人便從遼東全線潰退。
戰爭結局和影響 早在日軍佔領遼東半島後,清廷便開始通過外交途徑向日本請和。威海衛失陷後,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中日馬關條約》簽字,甲午戰爭結束。日軍未經直隸平原決戰便達到了預期的侵略目的。
此後,中國人民為反對《中日馬關條約》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台灣軍民在劉永福等領導下自發組織起來,抵抗日軍割佔台灣,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重大的代價(見台灣軍民抗日之戰)。
甲午戰爭對遠東戰略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日本既佔台灣,又獲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其資本主義經濟以此為契機更加迅速發展起來,並進一步擴軍備戰,開始成為遠東的主要戰爭策源地。而日本的崛起又改變了遠東地區英、俄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列強在遠東的角逐日趨激烈,預示著一個更加動盪不安的時代的到來。
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使半殖民地化速度進一步加快,民族危機愈益深重,同時也促使中華民族日益覺醒,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和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迅速高漲。清政府也在更加艱難的處境下,開始變革軍事制度,中國近代軍事改革開始進入實質性階段。
『捌』 甲午戰爭的背景
戰爭背景
1、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當時的日本,正交叉進行兩次工業革命,1888年,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因此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余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於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佔台灣,第二步是吞並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紘一宇」。而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實現「大陸政策」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由於其自身實力資源都不具備相應條件,所以實行以戰養戰的策略來達到目標的實現。
2、清朝方面
當時中國處於清朝晚期,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統治集團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因此清朝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景象。
清朝於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一個強大的海軍力量,但清朝並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制度,因此「中興」並未能使中國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此時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
19世紀末的東亞地區,一個是迴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一個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戰。
3、歐美方面
當時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德國和法國為了趁日本侵華之機奪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國。
俄國雖然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極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備就緒,因此對日本採取不幹涉政策。列強默許或縱容的態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
(8)甲午戰爭歷史擴展閱讀:
戰爭影響
中國
甲午戰爭失敗標志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志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
甲午戰爭直接導致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斗爭高漲,如義和團運動。
遠東
日本得到巨額賠款和台灣等戰略要地,不僅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對遠東地區的進一步侵略擴張,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唯一的新興資本主義強國。另外,日本為了對抗俄國,湔雪三國干涉之恥,一方面提出「卧薪嘗膽」的口號,重新開啟十年擴軍計劃;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開始了東亞地區新一輪的爭霸。
甲午戰爭標志著中朝之間上千年的宗藩關系正式終結,朝鮮名義上獲得了獨立,實際上卻被日本控制。之後俄國勢力進入朝鮮,日本和俄國在朝鮮的爭奪日趨激烈,最終引發了1904年日俄戰爭。
對遠東局勢來說,《馬關條約》掀起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爭奪,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明顯地反映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既相互勾結又相互爭斗。
評論
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日甲午戰爭是一場日本發動的非正義戰爭。
從中法戰爭結束到甲午戰爭爆發的九年,是中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一段最好的時期。在此期間,國內無大亂,遠東的國際環境緩和,中國與西方各國都處於和平狀態。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歷經三十年,效果明顯。這表現在: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馮子材在鎮南關及諒山之役中大敗法軍;劉永福的黑旗軍屢創法軍;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鮮開化黨人製造政變遭到失敗等。
當時中國的國勢並不比日本弱。英國權威人士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十九世紀下半葉清朝共進行了五次對外戰爭,簽訂了多個不平等條約,1885年中法新約是唯一一個沒有割地賠款的和約。當時的環境應當說對清朝的自強相當有利。
甲午戰爭前,遠東地區基本是俄、英爭霸,中國和日本的情況雖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條約的制約。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國的國際地位則一落千丈,財富大量流出,國勢頹微。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社會的震動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殲北洋水師,索得巨款,割走國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喪失殆盡。清朝的獨立財政至此破產,靠向西方大國舉債度日。
甲午一戰,日本成為亞洲的暴發戶。戰爭賠款二億三千萬兩庫平銀;艦艇等戰利品的價值也有一億多日元。而當時日本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以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好幾億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
所以,一想到現在有三億五千萬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還是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佔領朝鮮、台灣後,在戰略上對東北、華東構成了直接威脅,成為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嘗到了侵略的甜頭,極大地刺激了其擴大他們侵略領土的慾望。
甲午戰爭已經過去了兩個甲子,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里,中國的知識人都在對這場給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眾多方面帶來巨大沖擊的戰爭進行反思,相關的研究成果數不勝數,這些相關的研究從多個層面為當代中國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2014年又恰逢甲午年,當年這場戰爭的三個當事國中國、朝鮮和日本(雖然甲午戰爭是中日兩國之間的戰爭,但這場戰爭是由朝鮮問題引發,且成歡驛戰役、平壤戰役等是在朝鮮的國土上進行的,更何況在戰爭爆發後日本強迫朝鮮政府簽訂攻守同盟,向其提供戰爭支援,故朝鮮應算是這場戰爭的當事國)之間的關系又陷入復雜的緊張之中,中日、朝日之間的外交往來幾陷停頓。
一些日本右翼政客甚至不斷發出好戰言論,一時間戰爭烏雲似乎又籠罩在東亞上空。在這種情況下,反思一百多年前的那場戰爭無疑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
『玖』 中國近代史 甲午戰爭
你好!甲午戰爭,是指1894年(按照中國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中日兩國在朝鮮半島、遼東、山東半島及黃海等地進行的一場戰爭。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宣戰,甲午戰爭全面爆發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
這場戰爭的水師提督丁汝昌、艦隊管帶鄧世昌都在此次戰爭中表現出了軍人的氣節和民族精神,但是慈禧太後忙著准備過六十大壽,李鴻章挾私想留下嫡系北洋艦隊,導致了這場戰爭的失敗,最後不得不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雖然中日海戰在兵力、艦船、炮火等方面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打一場反侵略的戰爭,並且以泱泱大國對付島國還不能勝,這是清朝晚期政府統治者昏聵無能的表現。
『拾』 甲午中日戰爭的史實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中日甲午戰爭 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1894年(光緒二十年)爆發,按中國干支紀年,是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日本挑起戰爭 日本蓄謀吞並朝鮮、西侵中國由來已久。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日本政府同時也誘使清政府派兵,為自己出兵朝鮮製造借口,清政府接到朝鮮政府請求後,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兩千五百人分批赴朝,屯駐牙山,並電告駐日公使汪鳳藻,令其根據1885年的《中日天津條約》,知照日本外務省。其時,日本內閣見陰謀得逞,一面派兵入朝,占據漢城附近各戰略要地,一面設立有參謀總長、參謀次長、陸軍大臣、海軍軍令部長等參加的大本營,作為指揮侵略戰爭的最高領導機關。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訓令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得施行認為適當之臨機處分」,授權大鳥挑起釁端,發動侵略戰爭。 當中日兩國向朝鮮出兵時,朝鮮政府已接受東學黨起義軍提出的要求,雙方簽訂休戰和約,起義軍退出全州。朝鮮內戰實際上已經停止,清軍並未與東學黨起義軍交戰。朝鮮政府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6月13日請求中國撤兵。葉志超部准備從牙山訂期內渡,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時撤兵。日本雖已失去出兵朝鮮的借口,但仍決心擴大事端,促成中日關系破裂,它不僅拒絕撤兵,反而繼續向朝鮮增派軍隊,並提出所謂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的方案,以達到既使日軍賴在朝鮮不走又能拖住中國軍隊的雙重目的。7月12日,陸奧電令大鳥:「目前有採取斷然處置之必要」,「不妨利用任何借口,立即開始實際行動」。大鳥接訓令後,於19日和20日連續提出強硬要求,脅迫朝鮮政府廢除中朝通商條約,並驅逐中國軍隊出境。23日,日軍攻佔朝鮮王宮,拘禁國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應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鳥指令大院君宣布廢除中朝兩國間的一切商約,並「授權」日軍驅逐屯駐牙山的清軍。當天,日本不宣而戰,在豐島海面對中國海軍發動突然襲擊,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同時日本陸軍向駐牙山中國軍隊發起進攻,終於挑起了這場侵略戰爭。8月1日(七月初一),中日政府同時宣戰。甲午戰爭開始。戰爭過程 中日甲午戰爭的整個過程,包括3個階段: 第一階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這時在清廷內部,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占上風。是年慈禧太後六十歲,她盼望從速結束戰爭,以免耽誤她大辦慶典,因此傾向和議,但迫於清議,一時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階段中,戰爭是在朝鮮半島及海上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平壤之戰發生於9月15日,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七千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兵力旗鼓相當。戰斗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其一為大同江南岸戰場。晨三時,日軍第九混成旅團在大島義昌少將的指揮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太原鎮總兵馬玉崐督隊英勇抗擊,日軍官兵死傷慘重,無力再戰,大島義昌負傷,只得下令退卻,午後二時全部撤離戰場。其二為玄武門外戰場。玄武門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優勢兵力,由立見尚文少將的第十旅團(又稱朔寧支隊)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聯隊(又稱元山支隊)擔任主攻。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玄武門指揮,親燃大炮轟敵,官兵感奮,英勇殺敵。激戰中,左寶貴不幸中炮犧牲,其部下三位營官也先後陣亡,午後二時玄武門遂被日軍攻陷。日軍企圖向城內推進,遭到清軍阻擊,只得退守玄武門。其三為城西南戰場。晨七時,野津道貫中將親率日本第五師團本隊,從平壤西南用炮火掩護步兵沖鋒,清軍馬隊進行反擊。至中午,野津道貫見難以得手,下令暫停攻擊,退回駐地。此時對清軍來說,戰事尚有可為,但清軍總統(總指揮)葉志超貪生怕死,於午後四時樹白旗停止抵抗,並下令全軍撤退。六天里,清軍狂奔五百里,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佔領朝鮮全境。 黃海海戰發生於9月17日 ,是中日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決戰。發生於鴨綠江口大東溝(今遼寧東溝)附近海面。北洋艦隊參加戰斗的軍艦為10艘,日本海軍投入戰斗的軍艦則有12艘。中午開戰後,北洋艦隊重創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諸艦。但北洋艦隊中致遠艦亦受重傷,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旗艦,下令向敵先鋒艦吉野猛沖,以求同歸於盡,不幸中敵魚雷,200餘人犧牲。下午,北洋艦隊10艦中 ,沉四、逃二、傷二,只余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依然奮勇搏戰,並重創日本旗艦松島。戰至下午五時半,日本艦隊撤離戰場。 平壤、黃海戰後,日本方面廣造輿論,大肆渲染勝利,更加刺激了其擴大侵略戰爭的野心。而在清朝方面,身負軍事指揮重任的李鴻章則誇大失敗,以進一步推行其消極避戰方針,同時慈禧太後的主和也漸趨明朗化。 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 鴨綠江防之戰開始於10月24日,是清軍抗擊日軍入侵中國國土的首次保衛戰。當時部署在鴨綠江北岸的清軍共八十二營,約兩萬八千人。清政府任命宋慶為諸軍總統,節制各軍。日軍進攻部隊是山縣有朋大將統率的第一軍,包括桂太郎中將的第三師團和野津道貫中將的第五師團,共三萬人。雙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慶雖負節制諸軍之名,各軍實則不服調度,而且士氣不振,將領多無抗敵決心。是日午前十一時,日軍先於九連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過江成功。當夜,日軍又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中流架起浮橋,清軍竟未覺察。25日晨六時,日軍越過浮橋,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奮勇還擊,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遂佔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26日,日軍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在不到三天內,清朝重兵近三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線竟全線崩潰。 金旅之戰也開始於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順口陷落,這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雙方的關鍵一戰。日本第一軍進攻鴨綠江清軍防線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將指揮的第二軍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旅順後路上的花園口登陸。日軍的登陸活動歷時十二天,清軍竟坐視不問。11月6日,日軍進占金州(今遼寧金縣)。7日,日軍分三路向大連灣進攻,發現清軍早已潰散,不戰而得大連灣。日軍在大連灣休整十天後,開始向旅順進逼。當時旅順地區清軍有七統領,道員龔照玙為前敵營務處總辦,有「隱帥」之稱,共轄三十三營,約一萬三千人。18日,日軍前鋒進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揮拱衛軍奮勇抗禦,將日軍擊退。是日,龔照玙竟置諸軍於不顧,乘魚雷艇逃往煙台。19日,黃仕林、趙懷業、衛汝成三統領也先後潛逃。21日,日軍向旅順口發起總攻。22日佔領旅順口並血洗全城。 隨著清軍節節敗退,在清廷內部,主和派已佔上風,大肆進行投降活動。旅順口失陷後,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重要的根據地,從此北洋門戶洞開,北洋艦隊深藏威海衛港內,戰局更加急轉直下。 第三階段,從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進行,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對日的最後一戰。其時,威海衛港內尚有北洋海軍各種艦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將指揮的日本第二軍,包括佐久間左馬太中將的第二師團和黑木為楨中將的第六師團,共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龍須島登陸,23日全部登陸完畢。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幫炮台。駐守南幫炮台的清軍僅六營三千人。營官周家恩守衛摩天嶺陣地,英勇抵禦,壯烈犧牲。日軍也死傷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純少將中彈斃命。由於敵我兵力眾寡懸殊,南幫炮台終被日軍攻佔。2月3日日軍佔領威海衛城。威海陸地悉被敵人占據,丁汝昌坐鎮指揮的劉公島成為孤島。連日來,日軍水陸兩路配合,先後向劉公島和威海港內北洋艦隊發動八次進攻,均被擊退。在此期間,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曾致書丁汝昌勸降,遭丁汝昌拒絕。5日凌晨,旗艦定遠中雷擱淺,仍做「水炮台」使用,繼續搏戰。10日,定遠彈葯告罄,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沉,以免資敵,並毅然自殺與艦共亡。11日,丁汝昌在洋員和威海營務處提調牛昶昞等主降將領的脅迫下,拒降自殺。洋員和牛昶昞\\\\\\\\\\\\等又推署鎮遠管帶楊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楊用霖拒不從命,自殺殉國。12日,由美籍洋員浩威起草投降書,偽托丁汝昌的名義,派廣丙管帶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艦。14日牛昶昞與伊東佑亨簽訂《劉公島降約》,規定將威海衛港內艦只、劉公島炮台及島上所有軍械物資,悉數交給日軍。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參見彩圖插頁第116頁) 遼東之戰持續的時間很長。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後,連占鳳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調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授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並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澄和宋慶為幫辦,以期挽回頹勢。從1895年1月17日,清軍先後四次發動收復海城之戰,皆遭挫敗。2月28日,日軍從海城分路進犯,3 月4日攻佔牛庄,7日不戰而取營口,9日又攻陷田莊台。僅十天時間,清朝百餘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 《馬關條約》的簽訂隨著戰爭的失利,清政府進一步加緊了乞降活動。2月11日,決定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在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包括《講和條約》十一款,《另約》三款,《議訂專條》三款,以及《停戰展期專條》兩款。 條約的主要內容為:①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實則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②中國將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③中國「賠償」日本軍費庫平銀二萬萬兩;④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領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駐扎,日本輪船得駛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裝貨;⑤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便從事各項工藝製造,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其產品免徵一切雜稅,享有在內地設棧存貨的便利;⑥日本軍隊暫行佔領威海衛,由中國政府每年付佔領費庫平銀五十萬兩,在未經交清末次賠款之前日本不撤退佔領軍;⑦本約批准互換之後,兩國將戰俘盡數交還,中國政府不得處分戰俘中的降敵分子,立即釋放在押的為日本軍隊效勞的間諜分子,並一概赦免在戰爭中為日本軍隊服務的漢奸分子,免予追究。 該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同時它也成為中國近代民族覺醒的一個重要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