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最大的雪

歷史最大的雪

發布時間: 2021-08-02 23:58:51

歷史上雪下得最大的朝代

目前來說就是本朝,有記載以來最大的,2008大雪災!

② 上海零幾年雪下的最大

截止2019年,中國上海是2008年雪下的最大。

2008年1月10日起,中國南方開始遭遇幾十年未遇的特大暴雪襲擊。嚴重的受災地區有湖南,貴州,湖北,江西,廣西北部,廣東北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江蘇南部,上海和河南南部等地。

其中華東和華南大部受災極為嚴重,2008年1月25日的天氣實況中,達到特大暴雪的重要城市有武漢、長沙、南昌、南京、蘇州、杭州等地。截至2008年2月12日,因災死亡107人,失蹤8人,緊急轉移安置151.2萬人,累計救助鐵路公路滯留人員192.7萬人,造成1111億元人民幣直接經濟損失。

(2)歷史最大的雪擴展閱讀:

在2008年由於氣候異常(受拉尼娜現象影響),西南暖濕氣流北上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而北邊的高壓系統穩定存在,從西伯利亞地區不斷向南輸送冷空氣,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就形成了一個交匯。

冷空氣密度比較大,暖空氣就會沿著冷空氣層向上滑升,這樣暖濕氣流所攜帶的豐富的水汽就會凝結,形成雨雪的天氣。由於這種冷暖空氣異常地在這一帶地區長時間交匯,導致中國南方大范圍的雨雪天氣持續時間就比較長。

③ 歷史上最大的一場雪

這個沒有具體統計過,不過象歐洲北部的瑞典和挪威由於地處極地地區,那裡一年中冬季的時間比較漫長,一場雪時間持續半個月或者是一個月都是比較正常的。

④ 歷史上下雪最厚的是那個國家.

美國華盛頓
大的降雪很多時候都發生在有高山的地方,濕氣團遇到高山阻擋不斷爬升,水氣超過冷凝點因而變成雪花飄落下來。但也有例外情況,大雪有時候會在一些人們意想不到的地方降臨。1927年2月14日,研究人員測量到,日本伊吹山(MountIbuki)的降雪量居然達到38.8英尺(約合11.82米)。 1971至1972年,華盛頓雷尼爾山的降雪量曾經達到93.5英尺(約合28.5米)的歷史紀錄。不過,後來這個紀錄被附近的Baker山在1998年至1999年間冬天95英尺(約合29米)的降雪量所打破。

⑤ 歷史上內蒙古赤峰最大的雪多厚

2015年4月,赤峰市最大積雪深度達1.5米,再厚的就不知道了。

⑥ 北京歷史上的雪有多大

據史料記載:自西漢鴻嘉四年(公元前17年)到民國時期的近兩千年間,北京出現過大雪的年份有上百個. 崇禎六年(1633年)「正月辛亥,大雪,深二丈(實為尺)余。」「(順治九年,即1652年)冬,通州大雪五尺,斗米價至一兩,民有僵死者。」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延慶州大雪三日,深數尺,奇寒,人畜有凍死者。」道光七年(1827年)「十二月丙申,京師於本月二十三日竟日(從早到晚)大雪,五寸有餘,實近來所罕遇。」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甲申,諭:『上年(1831年)京師得雪二三尺……實數十年來所未有。』」
萬曆年間的一個冬天,大雪一下就是一天一夜,到了第二天一大早,紫禁城內積雪已有二尺。
《京都事錄》載:明崇禎六年(1633年)「京城之大雪,多日不止,貨價驟漲,一日三價,天寧寺外設(粥)廠賑濟,災民而至,不計其數,難以周全。」《燕都瑣記》載:「明正統三年(1438年)十月戊子,大雪不停,城門漸封,官民出入皆不得通暢。朝廷令官軍除雪於都門內外,兩日方皆凈。」「隔三日,大雪又降,城門難尋其蹤,護城河難見其影。有民房塌毀,無居而歸者數以千計。」「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京師雪澤稀少,而西山突降大雪,日降三寸,五日不停。有山民入城稱:大雪封山,路徑不通,齋堂、軍響、雁翅、安家莊諸村皆米糧告急。」「潞城(今通州區境內)、三河、平谷、密雲皆降大雪,積雪深二尺,淺寸余。」《明人雜集》載:「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十一月,京師大雪,蔽日遮天,路人互不相見,鳥不得棲息。」《萬曆野獲編·禨祥》載:「(明)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二月十八日清明節,是日驟寒如窮冬,至晚大風雪,京師城內九門,凡凍死者一百七十餘人;崇文門下,肩輿(小轎)中婦人並所抱孩子俱僵死,並輿夫(轎夫)二人亦仆,俄亦僵踞不復活。」《京西雜記》載:「乾隆十八年(1753年)大雪之候,京西即有落雪,木杪(樹梢)皆垂,折枝散於路旁。五日不晴,西山皆為雪幕所罩,多時不見朗日。」

⑦ 河南歷史哪年雪下的最大

不清楚。
河南,古稱中原、中州、豫州,簡稱「豫」,因歷史上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
河南是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中國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火葯三大技術均發明於河南。從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先後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有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四個及商丘、南陽、許昌、濮陽等古都,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省份。河南自古就有「天下名人,中州過半」之說,有商湯、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范蠡、商鞅、蘇秦、呂不韋、李斯、賈誼、張衡、杜甫、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李賀、岳飛等歷史名人。

⑧ 沈陽最大那場雪,是2005年嗎

不是的,沈陽歷史上最大的一場雪出現在1952年的一月份,因為當時車輛極其罕見,所以根本沒有造成任何交通癱瘓,沈陽南站(今沈陽站)停運數天,人民群眾合力清理鐵路沿線的積雪,為了抗美援朝支援前線,忘了是2天還是3天才清理完畢。

1948年沈陽剛剛解放,1948年12月——1949年3月沈陽、撫順、本溪等地有特大暴雪,1957年2月,沈陽市下了一場罕見的暴風雪。

1999年冬季的沈陽幾乎明天都有小雪,記得下雪時岫岩縣發生了輕微地震,當時我正在文物局看文件,挺嚇人的。

2007年正月十五,是沈陽五十年年不遇的特大暴風雪,僅次於1952年的特大暴雪,但是52年下雪時沒有刮風,而2007年沈陽特大暴風雪卻吹得天昏地暗。我當天在沈陽中街購物,步行回家僅需要30分鍾左右,沒想到因為暴風雪我回家的路程花了整整2個小時!在風口處被風吹過的積雪最深處達1.8米,沈陽市幾乎百分之九十的車輛癱瘓,鐵路4天才通車,桃仙機場關閉兩天,遼沈晚報兩天內在報社堆積無法發行,當時著名的豪車——悍馬,居然也動彈不得!1952年和2007年正月十五兩場大雪五十年罕見。

⑨ 中國哪一年的雪下的最大

中國下雪最大的年份是1989年。

1989年1月9日,西藏聶拉木的積雪深度達到了230厘米,一般人伸手都夠不著的高度,以姚明2米26的身高站進去也淹沒在茫茫白雪中了。

1988年12月26-27日和1989年1月8-9日聶拉木遭遇了兩場強降雪,在兩場特大暴雪的累積下,1月9日積雪達到230厘米,而1月7日僅82厘米,2天暴增148厘米。之後逐日消減,1月9日-13日積雪深度都在2米以上,直到1月31日才降至1米以下。

當時,聶拉木縣的平均積雪深度也曾達到195厘米。聶拉木的這項積雪深度紀錄,也是我國縣級氣象站的最深積雪紀錄,憑此紀錄,中國「雪神」的名號實至名歸。

(9)歷史最大的雪擴展閱讀

2008中國雪災(范圍最廣的惡劣雨雪天氣):

在2008年1月3日,一場遍及20個省的超大范圍低溫、冰凍驟然而至,持續不斷的大雪,使得鐵路、公路、民航交通中斷,恰逢春運,各地的火車站都擠滿了回家的人。很多車站滯留的旅客都是十萬計,站內已經塞不下人,於是很多旅客就撐著傘站在廣場上等待。

那時候南方多個省市的交通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火車停運,甚至還有列車因為電力中止,停在了高架橋上。火車停運,很多人想走公路,但是整個路面都已經被裹上了厚厚的一層冰,高速封閉,數萬車輛滯留。返鄉的農民工們為了早日回家,背著大包小包,決心用最原始的交通方式步行回家。

那場大雪也使得電力中斷,城市都經常斷水斷電,更別說農村了,不僅沒電、還缺少取暖,電話打不通。

⑩ 沈陽最大的雪是哪年下的

沈陽歷史上最大的一場雪出現在1952年的一月份,因為當時內車輛極其罕見,所以根本沒有造成任何交通癱瘓,沈陽南站(今沈陽站)停運數天,人民群眾合力清理鐵路沿線的積雪。

2007年正月十五,是沈陽五十年年不遇的特大暴風雪,僅次於1952年的特大暴雪,但是52年下雪時沒有刮風,而2007年沈陽特大暴風雪卻吹得天昏地暗。

在風口處被風吹過的積雪最深處達1.8米,沈陽市幾乎百分之九十的車輛癱瘓,鐵路4天才通車,桃仙機場關閉兩天,遼沈晚報兩天內在報社堆積無法發行。

(10)歷史最大的雪擴展閱讀:

下雪需要具備的條件:

1、大氣中需含有較冷的冰晶核。

2、充分的水汽。3.0℃(冰點)以下。如該冷空氣相當強烈,並帶著濕氣,1℃至10℃的氣溫同樣可以降雪。

大氣中的水蒸汽直接凝華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就是雪。也可說是雲中的溫度過低,小水滴結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時,就是下雪了。冰融化時會吸熱,所以地面氣溫會比下雪時低。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