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蚌埠歷史

蚌埠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3 00:38:03

『壹』 蚌埠歷史哪些傳說

大禹文化,劈山導淮,塗山望夫石三過家門而不入,禹王會諸侯。

大明文化,朱元璋,丐幫文化,豪放派,港台街,抱大腿,跪舔,吃百家飯。

『貳』 蚌埠的歷史沿革

史前時期,今蚌埠(含市區及所轄懷遠、五河、固鎮三縣,下同)地域為淮夷族聚居區。傳說大禹治水南下淮泗,路過今禹會區境內塗山娶塗山氏女為妻,並生啟(公元前21世紀,啟建立夏朝,為華夏第一代帝王)。
春秋戰國時期,今蚌埠曾分別為徐方、魯、宋、吳、越、楚等國邑地。
秦朝時期,秦王朝建立後實行郡縣制,今淮河南岸地域屬九江郡曲陽、鍾離等縣分領;今淮河北岸懷遠、蚌埠、固鎮、五河地域為泗水郡蘄、徐等縣分領。
南宋時期,至南宋寶祐五年(1257年),分鍾離縣(今鳳陽縣)置懷遠軍和荊山縣,轄今懷遠縣及蚌埠市區西部、固鎮縣一部,今蚌埠市區東部屬濠州鍾離縣;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軍及五河縣。南宋、金對峙時期,今固鎮縣先為宿州蘄縣、靈璧縣及泗州虹縣分領,後為宿州、靈璧、荊山、五河等縣分領。
元朝時期,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銷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屬濠州(治今鳳陽),今蚌埠市區西屬濠州懷遠縣,東屬濠州鍾離縣;今固鎮縣為宿州及宿州靈璧縣、泗州五河、濠州懷遠縣分領。
明朝時期,明洪武年間,鍾離縣先後改為中立縣、臨淮縣,增設鳳陽縣;今蚌埠市區西屬鳳陽府懷遠縣,東屬鳳陽府鳳陽縣;今固鎮縣分屬鳳陽府宿州及鳳陽府懷遠縣、鳳陽府宿州靈璧縣、鳳陽府泗州五河縣、鳳陽府鳳陽縣。濠州先更名臨濠府後更名鳳陽府,全境均屬鳳陽府。
清朝時期,清沿襲明制全境屬鳳陽府,雍正年間泗州脫離鳳陽府,五河縣屬泗州,其餘均屬鳳陽府。其中鳳陽縣主簿衙門駐小蚌埠鎮,清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後樓為蚌埠獨立行政區,置三縣司,直屬安徽省鳳陽府。
民國時期,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鳳陽府,懷遠縣、五河縣直屬安徽省,1914年全境屬安徽省淮泗道(治鳳陽縣)。同時廢蚌埠三縣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劃屬靈璧縣,淮河以南劃屬鳳陽縣;今固鎮縣仍為宿縣、靈璧、鳳陽、五河、懷遠等縣分領。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正式廢道,鳳陽縣、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先後直屬安徽省。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翌年撤銷,仍屬鳳陽縣。1932年,懷遠縣、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四區、第四專區,五河縣先後改屬第七區、第六專區。淪陷時期,1938年鳳陽縣城由府城遷至蚌埠,同時蚌埠又為安徽省會(當時名為鳳陽縣蚌埠鎮)抗日戰爭勝利後,懷遠縣改屬安徽省第十專區,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九專區、第五專區,五河縣屬安徽省第四專區。
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脫離鳳陽縣(府城又重新作為鳳陽縣城),轄原屬鳳陽縣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區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區,直屬安徽省,為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蚌埠市、懷遠縣、五河縣屬皖北行署,今固鎮縣分屬宿縣、五河、靈璧、懷遠4個縣。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屬安徽省;上述4縣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1月改屬蚌埠專區,1961年4月仍屬宿縣專區。
1964年10月,析宿縣、懷遠縣、五河縣、靈璧縣各一部分地區置固鎮縣,屬宿縣專區。1971年宿縣專區改為地區。1983年7月,懷遠縣、五河縣、固鎮縣由宿縣地區劃屬蚌埠市至今。

『叄』 蚌埠人文歷史

2004年!根據國務院和省政府2004年26號文件批復精神,蚌埠市市轄區行政區劃即將進行重大調整,該市原所轄的東區、中區、西區和郊區將分別更名為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和淮上區。
據了解,蚌埠市轄區行政區劃自上世紀50年代確定後,半個世紀以來均未做大的調整,近年來,隨著該市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區規模日益擴大,現有的行政區劃格局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的發展需要,這主要表現在:郊區包圍城市的格局制約了城市發展空間,影響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和輻射帶動功能的發揮,限制了整個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城區與郊區管轄區相互交叉,「飛地」和管理重疊現象嚴重,給城市管理帶來很大困難;此外,市轄區名稱的不規范也帶來了很多弊端。因此,調整全市的行政區劃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
在調整方案中,蚌埠市將擴大市區范圍,將懷遠縣管轄的梅橋鄉、固鎮縣管轄的曹老集鎮劃入市區,擴大市區面積156平方公里,增加人口8.92萬人,調整後的蚌埠市區總面積將達到601.5平方公里,總人口達到87.45萬人。
區劃調整方案的全部實施後,該市將打破郊區包圍城市的格局,實現跨淮河發展的目標,區帶鄉鎮和街道的體制形成,將使市轄區與城市總體規劃中的特色功能區在地域范圍內基本一致。
據了解,蚌埠市區劃調整掛牌時間將初步定於3月12日,3月15日將進行新區整建制劃入。

『肆』 蚌埠有多少年的歷史,經歷了多少的風雨

蚌埠市是安徽省直轄市,位於東經117°12』、北緯32°57』。蚌埠因古代盛產河蚌而得名,有「珍珠城」的美譽。現轄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四區和懷遠、固鎮、五河三縣,總面積5917平方公里,總人口330萬人,其中市區面積601.5平方公里,市區人口87.45萬人。 史前時期,今蚌埠地域為淮夷氏族聚居區。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懷遠縣境塗山娶塗山氏為妻,並生啟(公元前21世紀,啟建立夏朝,為華夏第一代帝王)。是時起,今懷遠縣和蚌埠市區西部屬塗山氏國,今蚌埠市區東部屬鍾離國。春秋時期,今固鎮縣先後屬宋、吳,今五河縣先後屬徐方、魯、宋;戰國時期,今懷遠縣、蚌埠市區、固鎮縣均屬楚,五河縣先屬宋、吳,後屬楚。 歷經秦、漢、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至南宋寶(礻右)五年(1257年)始置懷遠軍及荊山縣,轄今懷遠縣及蚌埠市區西部、固鎮縣一部,今蚌埠市區東部屬濠州鍾離縣,均屬淮南西路;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軍及五河縣,轄今五河縣,屬淮南東路。南宋、金對峙時期,今固鎮縣分屬宿州蘄縣、靈璧縣及泗州虹縣。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銷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鍾離縣,均屬安豐路濠州;今固鎮縣屬宿州,五河縣屬泗州。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濠州升為臨濠府。明洪武年間,鍾離縣先後改為中立縣、臨淮縣,增設鳳陽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鳳陽縣,今固鎮縣分屬宿州、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鳳陽縣。因臨濠府先後改為中立府、鳳陽府、宿州及懷遠、靈璧縣、五河、鳳陽各縣均屬鳳陽府所轄。清雍正二年(1724年),五河縣改屬泗州。清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後樓為蚌埠獨立行政區,置三縣司,直屬鳳陽府。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鳳陽府,懷遠縣、五河縣直屬安徽省(1667年設),後屬安徽省淮泗道。同時廢蚌埠三縣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劃屬靈璧縣,淮河以南劃屬鳳陽縣;今固鎮縣仍為宿縣、靈璧、五河、懷遠、鳳陽5縣分領。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正式廢道,鳳陽縣、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先後直屬安徽省。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翌年撤銷,仍屬鳳陽縣。1932年,懷遠縣、鳳陽縣改屬安徽省第四區,五河縣先後改屬第七區、第六專區。淪陷時期,蚌埠設為偽安徽省維新政府、偽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抗戰勝利後,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九專區、第五專區、五河縣屬安徽省第四專區。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脫離鳳陽縣,轄原屬鳳陽縣的淮河以南地區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區。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直屬安徽省,為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1949年10月1日建國後,蚌埠市、懷遠縣、五河縣屬皖北行署,今固鎮縣分屬宿縣、五河、靈璧、懷遠4縣。1952年4月,蚌埠市屬安徽省;上述4縣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1月改屬蚌埠專區,1961年仍屬宿縣專區。1964年10月,析宿縣、懷遠縣、五河縣、靈璧縣各一部分地區組建成固鎮縣、屬宿縣專區。1971年宿縣專區改為地區。1983年7月,懷遠縣、五河縣、固鎮縣由宿縣地區改劃屬蚌埠市至今。

『伍』 蚌埠的歷史有多久

蚌埠市是安徽省直轄市,位於東經117°12』、北緯32°57』。蚌埠因古代盛產河蚌而得名,有「珍珠城」的美譽。現轄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四區和懷遠、固鎮、五河三縣,總面積5917平方公里,總人口330萬人,其中市區面積601.5平方公里,市區人口87.45萬人。
史前時期,今蚌埠地域為淮夷氏族聚居區。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懷遠縣境塗山娶塗山氏為妻,並生啟(公元前21世紀,啟建立夏朝,為華夏第一代帝王)。是時起,今懷遠縣和蚌埠市區西部屬塗山氏國,今蚌埠市區東部屬鍾離國。春秋時期,今固鎮縣先後屬宋、吳,今五河縣先後屬徐方、魯、宋;戰國時期,今懷遠縣、蚌埠市區、固鎮縣均屬楚,五河縣先屬宋、吳,後屬楚。
歷經秦、漢、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至南宋寶(礻右)五年(1257年)始置懷遠軍及荊山縣,轄今懷遠縣及蚌埠市區西部、固鎮縣一部,今蚌埠市區東部屬濠州鍾離縣,均屬淮南西路;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軍及五河縣,轄今五河縣,屬淮南東路。南宋、金對峙時期,今固鎮縣分屬宿州蘄縣、靈璧縣及泗州虹縣。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銷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鍾離縣,均屬安豐路濠州;今固鎮縣屬宿州,五河縣屬泗州。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濠州升為臨濠府。明洪武年間,鍾離縣先後改為中立縣、臨淮縣,增設鳳陽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鳳陽縣,今固鎮縣分屬宿州、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鳳陽縣。因臨濠府先後改為中立府、鳳陽府、宿州及懷遠、靈璧縣、五河、鳳陽各縣均屬鳳陽府所轄。清雍正二年(1724年),五河縣改屬泗州。清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後樓為蚌埠獨立行政區,置三縣司,直屬鳳陽府。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鳳陽府,懷遠縣、五河縣直屬安徽省(1667年設),後屬安徽省淮泗道。同時廢蚌埠三縣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劃屬靈璧縣,淮河以南劃屬鳳陽縣;今固鎮縣仍為宿縣、靈璧、五河、懷遠、鳳陽5縣分領。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正式廢道,鳳陽縣、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先後直屬安徽省。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翌年撤銷,仍屬鳳陽縣。1932年,懷遠縣、鳳陽縣改屬安徽省第四區,五河縣先後改屬第七區、第六專區。淪陷時期,蚌埠設為偽安徽省維新政府、偽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抗戰勝利後,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九專區、第五專區、五河縣屬安徽省第四專區。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脫離鳳陽縣,轄原屬鳳陽縣的淮河以南地區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區。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直屬安徽省,為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1949年10月1日建國後,蚌埠市、懷遠縣、五河縣屬皖北行署,今固鎮縣分屬宿縣、五河、靈璧、懷遠4縣。1952年4月,蚌埠市屬安徽省;上述4縣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1月改屬蚌埠專區,1961年仍屬宿縣專區。1964年10月,析宿縣、懷遠縣、五河縣、靈璧縣各一部分地區組建成固鎮縣、屬宿縣專區。1971年宿縣專區改為地區。1983年7月,懷遠縣、五河縣、固鎮縣由宿縣地區改劃屬蚌埠市至今。
風流少年 2008-03-20 19:25 檢舉

『陸』 蚌埠變遷60年

蚌埠:淮河岸邊的明珠,一個在上個世紀80年代熠熠生輝的淮畔名城,在經歷最近20多年的市場經濟大潮的沖刷,早已是遍體鱗傷、千瘡百孔!而作為80年代蚌埠鼎盛時期的幾個代表蚌埠城市精神的圖騰,他們的命運和這座城市一樣,毀的毀、搬的搬,最終都沒有能夠倖免於難! 現在讓我們來回憶一下蚌埠80年代的一些重要圖騰: 1、小南山頂的紅球旋轉餐廳:這個幾曾何時還是蚌埠的一個城市象徵,可是如今因為年久失修不得不被人為的拆除! 2、張公山頂的望淮塔:蚌埠城市的一個圖騰。不曾想到在經歷了20多年的風風雨雨後被一場意外的大火焚毀! 3、火車站廣場上的珍珠女:由於修建新的火鳳凰雕塑,珍珠女被移至珠園。 4、大慶路的大石馬:奮蹄欲飛的大石馬,幾乎成為蚌埠西半工業區的象徵。如今的大石馬早已不見了蹤影,被一個莫名其妙的低矮的無名雕塑所代替,一如蚌埠目前委靡的工業! …… …… 這些大多建於解放後蚌埠鼎盛時期的20世紀80年代,這些曾經代表一代蚌埠人的心靈慰籍!而這代蚌埠人正好屬於當今4050下崗人員,他們大多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犧牲品。終於,這些曾經的蚌埠城市象徵和他們的朝覲者一起在蚌埠的歷史中灰飛煙滅了! 迷你鼠以為,珍珠女在離開喧囂的火車站廣場,來到綠波盪漾的大塘中或許能更添了幾分靈氣!重修後的望淮塔或許能夠看的更高更遠!可惜了只是小南山上的大紅球和大慶路上的大石馬,他們似乎失去了應有的歸宿~ 好在,一個嶄新的蚌埠:一個以淮河文化廣場雕塑群、火鳳凰雕塑、騰龍雕塑、以及錐子山氣象塔為象徵的新蚌埠正在淮河岸邊快速崛起!

淮河文化廣場是蚌埠的一張城市名片,裡面文化氣息相當濃厚,會展中心、圖書科技館、休閑中心、大劇院四幢建築物分別坐落於此,會展中心旁邊的小山上的人頭像,是被放大了的「陶塑文面頭像」。「陶塑文面頭像」是蚌埠雙墩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遺物,距今7000年左右,為國家一級文物,淮河流域是我們國家最早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地區,讓這個雕塑站在這里,是為了讓我們記住要更好地去學習,因為我們這個地區的人在古代的時候就是最聰明的人,他們發明了很多工具,也留下了好多思想上的財富。
都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而淮河文化廣場的建築則是音樂的凝固,我們正在感嘆,旁邊的工作人員說:「白天來看你們覺得漂亮,要是到了晚上你們再來看,噴泉是音樂噴泉,開放的時候音樂叮咚流光溢彩,廣場內華燈齊放,那才叫美不勝收呢。」他的話還沒有說完,我們的視線就被幾位老者給吸引過去了,只見他們熱烈談論著地勢,比劃著方向,商量著哪一塊最適合做他們將來晨練的地方……
廣場行人地道的入口處,牆壁上的畫,是蚌埠老照片,有老天橋、火車站、老同源茂、篾匠街、太平街等等好多地方的原貌,也有淮河文化、蚌埠風光、花鼓燈、廣場新姿、科普知識等為主題的系列照片,我們圍著那個地道口轉了好長時間,里里外外都是圖片和文字介紹,可看的東西真是太多了。
地道上方一條橫幅上面寫著「新思維、新生活、新發展」引起了我的注意,紅紅的大字讓人頓感這個城市昂揚的開拓氣息撲面而來,是的,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憧憬未來還得腳踏實地地干,老照片提醒著我們,城市的過去記憶,也是我們每個人的過去記憶,每個人只要你努力,就會越走路越寬,每個城市不也正是如此嗎!淮河文化廣場,是蚌埠市人民的廣場,是健康休閑的廣場,是文化的廣場,也是蚌埠未來展望的廣場!

『柒』 蚌埠是多少年歷史

史前時期,今蚌埠(含市區及所轄 懷遠、 五河、 固鎮三縣,下同)地域為淮夷族聚居區。傳說 大禹治水南下淮泗,路過今禹會區境內塗山娶塗山氏女為妻,並生啟(公元前21世紀,啟建立 夏朝,為華夏第一代帝王)。

春秋戰國時期,今蚌埠曾分別為徐方、魯、宋、吳、越、楚等國邑地。

秦朝時期,秦王朝建立後實行郡縣制,今淮河南岸地域屬九江郡曲陽、鍾離等縣分領;今淮河北岸懷遠、蚌埠、固鎮、五河地域為泗水郡蘄、徐等縣分領。[5]

南宋時期,至南宋寶祐五年(1257年),分鍾離縣(今鳳陽縣)置懷遠軍和荊山縣,轄今懷遠縣及蚌埠市區西部、固鎮縣一部,今蚌埠市區東部屬濠州鍾離縣;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軍及五河縣。南宋、金對峙時期,今固鎮縣先為宿州蘄縣、靈璧縣及泗州虹縣分領,後為宿州、靈璧、荊山、五河等縣分領。

元朝時期,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銷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屬濠州(治今鳳陽),今蚌埠市區西屬濠州懷遠縣,東屬濠州鍾離縣;今固鎮縣為宿州及宿州靈璧縣、泗州五河、濠州懷遠縣分領。

明朝時期,明洪武年間,鍾離縣先後改為中立縣、臨淮縣,增設鳳陽縣;今蚌埠市區西屬鳳陽府懷遠縣,東屬鳳陽府鳳陽縣;今固鎮縣分屬鳳陽府宿州及鳳陽府懷遠縣、鳳陽府宿州靈璧縣、鳳陽府泗州五河縣、鳳陽府鳳陽縣。濠州先更名臨濠府後更名鳳陽府,全境均屬鳳陽府。

清朝時期,清沿襲明制全境屬鳳陽府,雍正年間泗州脫離鳳陽府,五河縣屬泗州,其餘均屬鳳陽府。其中鳳陽縣主簿衙門駐小蚌埠鎮,清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後樓為蚌埠獨立行政區,置三縣司,直屬安徽省鳳陽府。

民國時期,1912年 中華民國成立,廢鳳陽府,懷遠縣、五河縣直屬 安徽省,1914年全境屬安徽省 淮泗道(治鳳陽縣)。同時廢蚌埠三縣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劃屬靈璧縣,淮河以南劃屬鳳陽縣;今固鎮縣仍為宿縣、靈璧、鳳陽、五河、懷遠等縣分領。[5]

蚌埠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正式廢道,鳳陽縣、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先後直屬安徽省。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翌年撤銷,仍屬鳳陽縣。1932年,懷遠縣、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四區、第四專區,五河縣先後改屬第七區、第六專區。淪陷時期,1938年鳳陽縣城由府城遷至蚌埠,同時蚌埠又為安徽省會(當時名為鳳陽縣蚌埠鎮)抗日戰爭勝利後,懷遠縣改屬安徽省第十專區,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九專區、第五專區,五河縣屬安徽省第四專區。

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脫離鳳陽縣(府城又重新作為鳳陽縣城),轄原屬鳳陽縣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區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區,直屬安徽省,為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5]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蚌埠市、懷遠縣、五河縣屬皖北行署,今固鎮縣分屬宿縣、五河、靈璧、懷遠4個縣。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屬安徽省;上述4縣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1月改屬蚌埠專區,1961年4月仍屬宿縣專區。

1964年10月,析宿縣、懷遠縣、五河縣、靈璧縣各一部分地區置固鎮縣,屬宿縣專區。1971年宿縣專區改為地區。1983年7月,懷遠縣、五河縣、固鎮縣由宿縣地區劃屬蚌埠市至今。

『捌』 蚌埠的歷史

有這有非常詳細的蚌埠志

史前時期,蚌埠地域上居住的淮夷氏族,已過著農耕漁獵的生活。相傳原始社會末期,今蚌埠地域東部曾建立鍾離古國,西部曾建立塗山古國。至春秋戰國時期,先屬魯,繼屬吳,再屬越,後屬楚地。後經歷代演變,至民國36年(1947年)1月設市,直屬安徽省所轄。
一、秦至南北朝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實行郡縣制後,今蚌埠地域分屬九江、泗水兩郡。其東部(今鳳陽縣境內)設鍾離縣。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今蚌埠淮河北歸屬沛郡,淮河南歸屬淮南國。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國復改為九江郡,並在蚌埠西部(今懷遠縣境內)設置當塗縣。
王莽新政時期(公元8~23年。以下省略「公元」二字),今蚌埠地域淮河北更屬吾符郡,淮河以南更屬延平郡,並將鍾離縣改為蠶富縣,當塗縣改為山聚縣。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今蚌埠地域淮河以北為沛國所轄,淮河以南為九江郡所轄;東、西部各復改為鍾離縣、當塗縣。
三國時期,今蚌埠屬魏地。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淮河以北隸於譙郡;魏明帝青龍元年(233年),廢鍾離、當塗二縣,淮河以南隸於淮南郡。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實行州、郡、縣三級地方制,今蚌埠淮河以南屬揚州,為淮南郡所領,並復立鍾離縣;淮河以北屬豫州,為沛國所領。
東晉百餘年,戰亂不止,蚌埠地域建置更迭頻繁。淮河成為東晉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角逐的界河。淮河北於東晉成帝咸和二年(327年),為羯族石氏所建立的後趙所控制;晉穆帝昇平三年(359年),又為鮮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所佔據,後於晉廢帝太和五年(370年),再為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所統轄。今蚌埠西部屬當塗縣,於東晉成帝年間僑置於江南;今蚌埠東部於東晉安帝年間設鍾離郡,治燕縣;西南設馬頭郡,治虞縣。
南北朝劉宋後廢帝元徽元年(473年),淮河南岸鍾離、馬頭兩郡皆歸徐州。南齊武帝永明六年(488年),改徐州為北徐州,轄蚌埠東部鍾離郡,治燕縣;轄西部馬頭郡,治己吾縣。南梁初期承南齊制,後期江淮州郡先後為東魏、北齊所取。東魏武定六年(548年),蚌埠北部設連城縣,為睢州所轄。武定七年(549年),今蚌埠地域置楚州,治鍾離城。北齊控制江淮時,將楚州更名為西楚州,州、郡同治鍾離縣;並在西部設荊山郡,治荊山城,領馬頭縣。南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將西楚州改為北徐州,郡、縣未變。至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今蚌埠又為北周所佔,北徐州復改西楚州。
二、隋至兩宋時期
隋開皇二年(582年),西楚州改為濠州;廢荊山郡,馬頭縣改為塗山縣。大業三年(607年),又將濠州改為鍾離郡,領鍾離、塗山縣。今蚌埠北郊則屬彭城郡谷陽縣域。
唐武德三年(620年),鍾離郡復改濠州。武德七年(624年),塗山縣並入鍾離縣,為濠州所領。至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後,今蚌埠淮河以南屬淮南道監察,淮河以北屬河南道監察。天寶元年(742年),濠州再改為鍾離郡。乾元元年(758年),鍾離郡又改為濠州。貞元四年(788年),濠州隸屬河南道監察。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領今蚌埠淮河以北地區。
五代十國時期,今蚌埠淮河以北為宿州轄地,先後為後梁(907~923年)、後唐(923~936年)、後晉(936~946年)、後漢(947~950年)所統治;淮河以南為濠州轄地,先後為吳(907~937年)、南唐(937~958年)所佔據。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奪取今蚌埠整個地區,淮河以北由徐州轄,淮河以南由濠州轄。
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今蚌埠淮河北隸於新置靈璧縣,為淮南東路宿州所轄;淮河以南只存鍾離縣,為淮南西路濠州所轄。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陷汴京,取淮北,宿州初為山東西路領,至金大定六年(1166年)改屬南京路。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金兵渡淮攻取濠州。嘉定十二年(1219年),宋軍收復濠州,宋、金仍以淮河為界。今蚌埠淮河以南置鍾離縣,為淮南西路濠州所轄。寶佑五年(1257年),蚌埠西部重置荊山縣,為淮南西路懷遠軍所轄。咸淳七年(1271年),今蚌埠東北置五河縣,為淮南東路淮安軍所轄。
三、元至民國時期
元,今蚌埠屬河南行省政區。至元四年(1267年),淮河北靈璧縣改隸於泗州。至元十五年(1278年),五河縣改隸於臨濠府,今蚌埠淮河以南地區盡屬臨濠府。至元十七年(1280年),五河縣劃歸泗州轄。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臨濠府改為濠州;廢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今蚌埠淮河以南皆屬濠州鍾離、懷遠縣境。
明洪武二年(1369年),鳳陽建中都,鍾離縣更名中立縣,翌年再改名為臨淮縣。洪武六年(1373年),撤中都設中立府。洪武七年(1374年),中立府遷新城改名鳳陽府,臨淮縣亦改名鳳陽縣;蚌埠西部仍為懷遠縣,東北為五河縣。三個縣明初均為中書省鳳陽府所領。永樂元年(1403年),鳳陽府為南京直隸。
清初,鳳陽府為江南省領。順治十八年(1661年),今蚌埠全境皆為江南左布政使鳳陽府所轄。康熙六年(1667年),鳳陽府改隸於安徽布政使鳳潁六泗道。雍正二年(1724年),今蚌埠淮河以北從鳳陽府劃入泗州直隸州。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後樓一塊屬蚌埠,並首設獨立行政機構三縣司,脫離鳳陽、懷遠、靈璧三縣,直屬鳳陽府。
民國元年(1912年),蚌埠三縣司廢,河南岸改屬鳳陽縣,置二區公署;河北岸小蚌埠屬靈璧縣,一直到民國35年。民國3年,恢復道制,蚌埠河南岸屬安徽省淮泗道鳳陽縣轄。民國18年,蚌埠曾成立市政籌備處,但翌年即撤銷,仍屬鳳陽縣所轄。民國21年,鳳陽縣辦自治區,蚌埠系其第七區。民國24年,蚌埠與三鋪合為鳳陽第二區。翌年,鳳陽縣被安徽省第四督察區所領,蚌埠受其轄。民國27年,鳳陽縣名義上為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區所轄,因日軍侵佔,九區各縣淪陷,鳳陽由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區兼管。
民國27年10月,日偽在蚌埠組建偽安徽省維新政府,鳳陽縣直屬偽省維新政府管轄,偽縣維新政府設於蚌埠。民國29年3月,偽安徽省維新政府更名偽安徽省政府,偽府仍設於蚌埠。民國33年,偽安徽省政府設8個行政督察區,蚌埠為鳳陽縣轄,隸屬第一行政區,並為區治地。
民國34年8月抗戰勝利,國民黨軍隊李品仙部到蚌埠接防。11月,成立蚌埠市政籌備處,翌年接管市區行政。民國36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為安徽省直轄市。
民國38年1月蚌埠解放,先屬江淮解放區轄,4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蚌埠遂隸屬皖北行署。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52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撤銷皖北行署,蚌埠市為安徽省直轄。1956年,安徽省置蚌埠專區,專員公署駐蚌。1958年11月起,蚌埠市隸屬省和專區雙重領導。1961年3月撤銷蚌埠專區,此後至1985年,蚌埠市一直屬安徽省直轄。

民國3年(1914年),蚌埠雖未設市,但市面漸成,軍閥倪嗣沖咨請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批准,在鳳陽縣所轄的蚌埠設蚌埠警察專局。嗣後,蚌埠劃3個治安區:市東部為第一區,市中部為第二區,市西部為第三區。民國10年,蚌埠建立警察廳,劃5個區:自今火車站至國安街口為第一區;從國安街西到華昌街一帶為第二區;華昌街以西的二馬路及中興街、中山街、中正街(今青年街)一帶,劃為第三區;自天橋向西南,包括中榮街、華豐街、中和街(今國貨路)、華利街一帶為第四區;市西南部為第五區。
民國36年設市後,按原市政籌備處規劃,設東安、國慶、中山、西市、小蚌埠5個區。全市面積104.5平方公里。
民國38年1月20日蚌埠解放,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原東安、國慶、中山、西市、小蚌埠5個區公所(另成立水上區,9月撤銷)。1月24日宣布成立各轄區政府,5月改稱區人民政府,9月9日改稱區公所。解放初,全市總人口218000人,建成區約5平方公里,建立鎮政權25個,鄉政權8個。同年2月,接收鳳陽縣的戴塘、馬村,入東安區;接收懷遠縣的陶店,入西市區;3月,接收原鳳陽縣窪里劉、窪里王、宋庄、葛庄等村,歸東安區雪華鄉。5月,鳳陽、懷遠與蚌埠相鄰的20餘村又劃入蚌埠。7月,東安與國慶兩區合並為國安區。
建國後1950年3月,撤銷國安、中山、西市3個市區的區公所和區公安分局,於1951年8月又重建3個市區區級政權,恢復區人民政府建制。國安區改稱東市區,中山區改稱中市區。至此,計有東市區、中市區、西市區3個市區人民政府,設19個派出所(至9月設20個派出所)。原小蚌埠區公所保留,區境稍有擴大,轄高庵、小蚌埠鎮,及8個鄉,51個行政村。1952年下半年,在3個市區試建居民委員會,至1953年,共建居委會19個。1955年3月,懷遠縣桃園鄉劃入市郊路西鄉。1956年3月,小蚌埠區改稱郊區。
1956年5月,3個市區人民政府更名為區人民委員會;郊區仍置區公所。 1958年7月,3個市區建立居委會75個。9月3日,郊區路東、路西兩鄉合並成立蚌埠衛星人民公社。10月17日,以東海煙廠為主體,亦成立東海人民公社,為第一個城市公社。10月29日,郊區5個鄉37個高級社合並成立東風人民公社。不久,郊區區公所改稱郊區聯社。至12月,撤銷東風人民公社,以淮河為界,河以北成立淝淮人民公社,河以南成立燕山人民公社。是年,將原鳳陽縣所轄淮光公社(今淮光、長淮、李樓三鄉全部土地及燕山部分土地)和原懷遠縣所轄先鋒人民公社(今秦集、仁和、長青、燕山一帶土地),劃入蚌埠郊區境域。是年10月,原鳳陽縣長淮衛、李樓、官溝鄉西部的一部分(南至李庄、大小蘆庄,東至三家崗、小汪家,北至鮑家溝)劃入蚌埠。
1959年2月,蚌埠郊區調整區劃,成立秦集、淮光、燕山、淝淮4個人民公社。同年9月,又在市區近郊增設了蔬菜人民公社。
1960年,全面實行城市人民公社化。5月,西市區人民委員會改稱東海人民公社,東市區人民委員會改稱龍湖人民公社;6月,中市區人民委員會改稱懷鳳人民公社。1961年1~5月,城市龍湖、懷鳳、東海人民公社各恢復為東、中、西市區人民委員會。 1961年4月,蚌埠郊區將淮光、淝淮、蔬菜3個大公社劃小,改為淮光、長青、雪華、長淮、高庵、李樓、淝淮7個公社,秦集、燕山公社不變。9月,撤銷郊區聯社,郊區工作由市委農工部和市人委農業生產辦公室直接領導。1963年5月,恢復郊區區公所,至1964年8月再次撤銷。11月,市郊淝淮、高庵兩個公社改劃為小蚌埠、吳郢、吳小街3個公社。
1968年5~8月,東市區、西市區、中市區、郊區分別成立革命委員會。1978年底,3個市區設街道辦事處18個,居民委員會132個;郊區設人民公社10個,生產大隊115個。
1980年6~8月,中市區、西市區、東市區和郊區取消革命委員會建制,恢復為區人民政府。同年,郊區劃秦集公社南部,新成立仁和人民公社。至1984年,均取消郊區各人民公社建制,改為鄉;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
1983年7月1日,原屬宿縣地區的懷遠、固鎮、五河縣劃蚌埠市領導,形成一市三縣四區的行政區劃。1984年7月,劃懷遠縣廣德、草寺、杭劉、花郢、馮東、馮西、禹會、宗窪、三尖塘、前郢計10個村,與郊區4個村合並,組建天河鄉,並撤銷仁和鄉。
1985年,市轄3個市區,共有18個街道辦事處,162個居民委員會,1826個居民小組;郊區共設11個鄉,133個村民委員會,1247個村民小組。
東市區 位於市區東部,淮河以南,飛機場以北,地跨龍子河兩岸。境東達蚌埠東火車站,與郊區淮光、長淮兩鄉毗鄰;境西至淮河老鐵橋,沿津浦線、延安路與中市區交界。東西最長8公里,南北最寬4.5公里,全區面積18平方公里。區人民政府駐國治街,下設東風、治淮、解放、延安、東升、曹山、宏業村7個街道辦事處,62個居民委員會,779個居民小組。1985年,該區共有42959戶,16937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410人。
中市區 位於市區中部,區境跨淮河兩岸。東面以津浦線、延安路,與東市區相交;西面以朝陽路、工農路為界,與西市區相交;南到飛機場,北過淮河,均與郊區接壤。全區面積4.3平方公里,系市最小的行政區。區人民政府駐中榮街,下設天橋、青年、勝利、緯二路、小蚌埠5個街道辦事處,36個居民委員會,373個居民小組。1985年,該區共有21768戶,78508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258人。
西市區 位於市區西部。區境東以朝陽路、工農路為界,與中市區相交;西至蚌埠閘、黑虎山路,北自淮河大堤,南至南營房,均與郊區接壤。東西最長7.5公里,南北寬約5公里,全區面積16.71平方公里。區人民政府駐紅旗一路,下設朝陽、黃庄、緯四、大慶、張公山、釣魚台6個街道辦事處,轄64個居民委員會,674個居民小組。1985年,該區共有42093戶,151218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055人。
郊區 團圍市區。東鄰五河縣,西交懷遠縣,南與鳳陽縣搭界,北與固鎮縣隔北淝河相望,總面積406.4平方公里。區人民政府駐塗山路,下設天河、秦集、燕山、長青、雪華、李樓、淮光、長淮、吳郢、小蚌埠、吳小街11個鄉,133個村民委員會。1985年,全區有51006戶,21351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25人。

『玖』 蚌埠來歷

蚌埠名稱的來歷

「蚌」是一種水生的動物,因為蚌埠在淮河邊上,那裡盛產河蚌,河蚌集中的地方就叫做蚌埠。因自古盛產河蚌珍珠而得名,又被譽為「珍珠城」。蚌埠地處我國南北分界線,這里既有北方人古樸豪放,又有南方人秀麗婉約,沃野平疇,物產豐富,是淮河岸邊一顆耀眼的明珠,所以有俗語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的那年,蚌埠通了火車,現在這里成為京滬鐵路與淮河的交叉點。
作為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鐵路運輸的便利和淮河航運的暢通,使原本漁村古渡的蚌埠商賈雲集、遐邇聞名,逐漸發展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我國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和區域性加工、商貿、科技、文化中心。
蚌埠歷史文化悠久,是華夏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同時也是中華文字的起源地。夏朝第一代國君叫啟,他的母親就是蚌埠人,大禹在蚌埠娶妻生子,因此蚌埠也被稱為浪漫的「愛情之城」。歷史上許多轟轟烈烈的大事件都在蚌埠這里發生、積淀,譬如大禹治水、夏啟建國,楚漢相爭、淮海戰役等等。

『拾』 蚌埠有哪些歷史典故

大禹治水聖地
大禹治水聖地塗山,即位於今天的懷遠縣有4A級塗荊山風景區,塗山也是當年大禹治水時會諸侯之地,他在此娶塗山氏女為妻,並留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千古佳話,現存有塗山廟、啟母石、禹會村、千年銀杏、聖泉、靈泉等勝跡。每年農歷3月28日前後3天為禹王廟會,遠近百姓紛紛前來祭祀朝拜,感戴大禹的治水功德,場面盛大。
和氏璧發現之地
與塗山隔河相望的荊山,就是春秋時和氏璧發現之地。在荊山西面,仍存有卞和抱玉之地——「卞和洞」。相傳當年卞和在此發現絕世美玉,獻給楚王,卻不為楚王所識,卞和所獻的璧玉,就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和氏璧。荊山還有蘇東坡贊譽的「天下第七泉」——白乳泉以及望淮樓、啟王宮等名景。特別是到六月石榴開花之時,滿山石榴花似火燃燒,其景美不勝收。
霸王別姬的垓下古戰場
在固鎮鏡內,還有一處楚漢相爭鏖戰之處——垓下古戰場,現留有霸王城、韓信點將台、虞姬墓等遺跡。霸王別姬的故事就發生在蚌埠,很值得一游。垓下不僅因古霸王別姬而出名,還因其是春秋戰國的古城而引起中國考古界的震驚,垓下古城的發現與發掘,被評為2009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龍興之地鳳陽(鳳陽屬於滁州市)
蚌埠東20公里處的鳳陽縣,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家鄉,現有明代皇陵、朱元璋早年出家的寶剎古寺——龍興寺,有禪窟寺,有明代初期的中都城古建築和石碑碣,還有號稱「江北第一溶洞」的韭山洞。
美麗的龍子湖公園
在蚌埠東郊,有一片湖泊,相當於四個西湖的面積
。相傳朱元璋兒童時代曾在這里放牛,此湖後被人稱為龍子湖。經過整治,龍子湖公園已經成為十分美麗的4A級風景區。在風景區,還有明代所建的湯和墓,墓前存有石人石獸。龍子湖是全國最大的城市內湖,水面面積8.4平方千米。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