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的歷史
四川有文字記載的泡菜製作歷史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就有製作泡菜的專述,至今已有1500年了。
泡菜製作工藝堪稱我國悠久而精湛的烹飪技術遺產。在巴蜀,幾乎家家做、人人吃,筵席上也要上幾碟泡菜開胃解葷。清朝年間,川南、川北民間還以泡菜作為嫁妝,足見泡菜在當地百姓生活中的地位。在眾多的美味佳餚中,四川泡菜已積淀成一種膾炙人口的時尚飲食文化,深受人們的廣泛喜愛和追捧。郫縣豆瓣、新繁泡菜、宜賓芽菜、南充冬菜、資中冬尖享譽海內外。
② 泡菜的起源到底是中國還是韓國
中國是泡菜的故鄉,中國泡菜源自四季常青、物產豐富的南方。
泡菜講究要在液體內浸泡腌漬並發酵。
原料混合腌漬,隨時浸泡分步產出,目的是常食常鮮,是一年四季的時令美食。
成品因為在液體中完成腌漬發酵,因此周期短,產出的成品表面不帶任何敷料雜物,新鮮透亮,清脆爽口,故百姓也稱其為洗澡泡菜、跳水泡菜。
所謂韓國的泡菜卻不需要在液體內浸泡,只是將各種輔料粉碎,揉搓在主料上混合腌漬發酵後一次性產出,所以腌漬周期長,成品表面帶敷料雜物。
韓國與我國北方的氣候相當,受氣候的影響以及物產品種的限制,製作目的在於季節性儲藏,它與我國北方腌菜、醬菜的原理是一樣的,只是在選用輔料上有所不同。
"泡菜"顧名思義,是用液體浸泡而成的菜。
而我們目前所稱的"韓國泡菜",製作中並不需要液體浸泡,根據它的腌漬方法,准確的講,應屬於腌菜類。
它與中國泡菜唯一的相同之處,只是都需要發酵而已。
實際上中國的腌菜、醬菜、激酸菜、糟辣椒等也都有相應的發酵過程,只是因為使用的輔料以及發酵的程序和環境的不同,使得發酵的程度、菌群形成的成份比例有所不同,因此成品表現各異,可它們都不能稱為泡菜。
真正的泡菜應該是從始至終在液體中浸泡發酵而成的,這才是泡菜的正確定義。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所謂"韓國泡菜",只是一種發酵腌菜而已,正確使用名稱應是"韓國腌菜"。
從氣候條件分析,我國南方存在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溫濕度適宜,物產豐富。
具備製作泡菜的自然條件。
而高溫、冰凍、乾燥都不適宜製作泡菜,韓國氣候與我國北方相當,不具備製作泡菜的自然條件。
西式泡菜源於中國已被證實,而韓國為證明其泡菜歷史之悠久,進行了大量歷史考證,結果恰恰證明了中國泡菜歷史之悠久,中國是泡菜的故鄉。
正確使用名稱,有利於泡菜經濟的健康發展,有利於韓國也有利於中國,概念混淆都不利於發展。
希望為中國泡菜正名,中國的泡菜文化,不能因經濟欠發達,設備技術的一時落後,導致連後人都不知何謂泡菜,泡菜的故鄉在中國。
③ 韓國泡菜究竟起源於哪裡
韓國泡菜,是特殊時代和地理環境下的產物。眾所周知,韓國緯度較高,冬天又長又冷,很難種植其它蔬菜,此時,唯一能與嚴寒作斗爭的大白菜就成了韓國人冬天最好的蔬菜選擇。為了讓大白菜保存得更久,就想出了用腌制的方法來保存。雖然起初是因為無奈,但漸漸地,泡菜成了韓國家家戶戶最不可缺少的家常食品,並走出韓國,成為韓國最受歡迎的美食之一。在韓國人心目中,泡菜是絕對的健康食品。泡菜經過長期發酵,會產生大量的乳酸菌,有助於消化、保持腸道健康、防止便秘、提供維生素等。因此,泡菜也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為世界五大健康食品之一。
④ 哪些史料有記載泡菜
早在商周時期,《詩經·小雅·信南山》中有「中田有廬,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的詩句。廬和瓜是蔬菜,「剝」和「菹」是腌漬加工的意思。
在《詩經·邶風·匏有苦葉》中就有「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旨蓄」就是好吃的儲蓄,就是腌制的酸菜、泡菜。這說明至遲在3100多年前的商代武丁時期,中國勞動人民就能用鹽來泡漬蔬菜水果了,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泡菜雛形——腌漬菜。
先秦《周禮》《孟子》《楚辭》中也有腌漬菜的記載。公元前1058年,中國西周周公姬寫成了著名的《周禮》一書,其中分天官、地官、壽官、夏官、秘官、冬官六篇。據《周禮·天官》記載:「下羹不致五味,鍘羹加鹽菜」,所謂羹是用肉或鹹菜做成的湯,由此可更進一步證實泡菜的歷史。
在北魏時期,中國著名農業科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作菹菜生菜法第八十八》中較為系統地介紹了泡漬蔬菜的加工方法,這是關於泡菜製作的較為規范的文字記載,如:瓜菹法、咸菹法、藏蕨法、卒菹法、菹法。
其對製作泡菜的專述是:「收菜時,即擇取好者,菅蒲束之。」「作鹽水,令極咸,於鹽水中洗菜,即內瓮中。」「若先用淡水洗者,菹爛。」「洗菜鹽水,澄取清者,瀉者瓮中,令沒菜把即止,不復調和。」
可見,至少1400多年前,中國就有製作泡菜的歷史了。這里曾經記載了:「泥頭七日便熟」,「泥頭」就是用泥密封容器口,可見當時就已經知道利用厭氧進行發酵(利於乳酸菌發酵)。
《唐代地理志》記載「興元府土貢夏蒜、冬筍糟瓜」。所謂「糟瓜」,就是現在的糟漬蔬菜,例如今天的「糟黃瓜條」等泡菜。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有「姜辣蘿卜、生腌木瓜」等「淹藏菜蔬」;詩人陸游的《觀蔬園》中有「菘芥可菹,芹可羹」的詩句中都有著對泡菜的記載。
經過長期生產實踐,泡菜生產發展到了元明清時,其工藝和品種都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元代韓奕《易牙遺意》的「三煮瓜法」;明代劉基《多能鄙事》中的「糟蒜」,鄺璠《便民圖纂》中記載有蘿卜乾的腌漬方法:「切作骰子狀,鹽腌一宿,曬干,用姜絲、橘絲、蒔蘿、茴香,拌勻煎滾。」
泡(漬)菜傳至清朝,其品種已是豐富多彩了,清乾隆年間,四川羅江人李化楠撰寫的,其子李調元刊印的《函海·醒園錄》中,論述了大蒜、生薑等20多種蔬菜的泡漬方法。清袁枚所著的《隨園食單》中,記載得更是詳盡,「腌冬菜黃芽菜,淡則味鮮,咸則味惡。然欲久放非鹽不可,常腌一大壇三伏時開之……香美異常,色白如玉。」
在清代川南、川北民間還將泡菜作為嫁奩之一。在當時眉州地區,每有新人嫁娶,父母總要置辦新壇大瓮,披紅掛綠,作為嫁奩之物,寓意一對新人從今往後,衣食無憂了,這足見泡菜在人民生活中所佔的地位。
⑤ 韓國泡菜的文化和歷史是什麼
泡菜最早在《詩經》中出現,它被中國解釋為酸菜,以後才傳入了韓國。
韓國泡菜經歷了好幾個階段才變成了現在真正的韓國泡菜。第一個階段是三國時期,當時的腌制菜品還是蘿卜、黃瓜等,傳入韓國後加入了韭菜等新鮮蔬菜。
第二個階段是到了朝鮮時期製作的方式也開始豐富了,原料在基礎的添加了新的。第三個階段就是白菜變成了主要原料,就是我們現在所吃的那種。
在韓國一般都是冬天腌制這似乎都變成了一種固定的風俗,過了這么多年一直保存到了現在。每個家庭做出來的泡菜味道營養成分各不相同。對於韓國人來說,泡菜不僅僅是一道飯桌上不可少的美食,更是一種文化代表著這個國家。
(5)泡菜的歷史擴展閱讀
韓國吃泡菜的原因
韓國地理位置處於北半球,比較靠北,冬季氣候較為寒冷,在這樣的天氣情況下蔬菜在冬天很難種植,幾乎沒有人能夠吃到新鮮的蔬菜。
由於韓國國土面積小,土地資源不夠豐富,可種植蔬菜的土地更加稀少,而蔬菜需求量又大,所以韓國人民利用他們的聰明智慧將秋季收獲的蔬菜進行儲存,放在泡菜壇子里進行腌制,不僅美味還更加利於貯存。
⑥ 韓國泡菜的由來歷史如何
韓國泡菜是最具韓國代表性的傳統料理之一,也是典型的發酵食品。位處高緯度的韓國由於冬天很長,氣候很冷,蔬菜生長的季節較短,每年冬天,韓國家庭主婦必須為家人准備過冬食品。秋天時將白菜、黃瓜和蘿卜等蔬菜加以腌制,因此冬天時家家戶戶都有各種各樣的泡菜。
除了白菜以外,各種帶葉青菜,如蘿卜、韭菜、香蔥、黃瓜等也可以作為泡菜的主要原料。根據不同的口味,肉或海鮮也可以用在做輔料。這樣風味各異,製作方法各異,就使泡菜的種類達100多種。
(6)泡菜的歷史擴展閱讀
韓國的泡菜文化
對於韓國人來講,泡菜不僅僅是一道道小菜,更是一種力量、一種文化的體現。韓國各種關於泡菜的博覽會、展示會、研討會很多,規模最大的一次是2005年11月,在首爾為低收入家庭和社會福利機構舉辦的「用愛腌制的泡菜」活動,有6000名志願者參加,一次用了40000棵白菜。
泡菜吃法也是多種多樣,有直接食用的,也有烤著吃的,陳年的泡菜則做成湯。位於首爾明洞的「三金」食堂是韓國有名的因以泡菜包裹著五花肉吃而聞名的專賣店。食堂用泡菜包住五花肉,放在壇子里發酵一周左右,再拿出來做菜。
在韓國的許多傳統家庭中,一壇泡菜的原味鹵汁甚至可以傳承九代人:曾祖母傳給祖母,祖母傳給母親,再由母親傳給兒媳,然後接著往下傳所以,真正的韓國泡菜被稱為「用母愛腌制出的親情」,歲月愈久,味道愈濃,以至於韓國人把泡菜的好味道稱之為「媽媽的味道」。也許正是出自對母親的摯愛和感激之情,韓國人才把泡菜稱作「孝子產品」。
泡菜在韓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經遠遠超越了一道佐餐菜餚,而是升華成了一種特有的傳統和文化,成了韓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⑦ 韓國泡菜的歷史 謝謝!!
韓國泡菜的歷史
據推測,意為 "將蔬菜用鹽水腌漬" 的沈菜(QINCHI),原來以「TINCHI」或「DINCHI」發音,後來因為口蓋音化現象,以」JINCHI」發音,再後來才發音為現在的「KIMCHI」。對我國泡菜類的最初記錄是中國的《三國志》(魏志東夷傳),書中記載說,「高麗人擅長製作酒、醬、醬汁等發酵食品」。由此可知,當時儲藏發酵食品已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據《三國史記》記載,神文王於683年娶王妃時下令准備的聘禮中包括醬油、大醬、醬汁類等食品,說明發酵食品當時已非常普及。即,泡菜類早已從3000年前開始在中國以(菹)為名出現,三國時代傳至我國,經過統一新羅時代、高麗時代,其製作方法不斷改變。在當時,泡菜可能是以蘿卜為主原料的泡蘿卜、鹹菜、醬菜為主。據估計,今天的白菜和辣椒面為主原料的泡菜類是隨著朝鮮時代中期以後白菜和辣椒傳到我國時開始普及的。
⑧ 泡菜起源地
中國是泡菜的故鄉
中國泡菜源自四季常青、物產豐富的南方。泡菜講究要在液體內浸泡腌漬並發酵。原料混合腌漬,隨時浸泡分步產出,目的是常食常鮮,是一年四季的時令美食。成品因為在液體中完成腌漬發酵,因此周期短,產出的成品表面不帶任何敷料雜物,新鮮透亮,清脆爽口,故百姓也稱其為洗澡泡菜、跳水泡菜。
所謂韓國的泡菜卻不需要在液體內浸泡,只是將各種輔料粉碎,揉搓在主料上混合腌漬發酵後一次性產出,所以腌漬周期長,成品表面帶敷料雜物。韓國與我國北方的氣候相當,受氣候的影響以及物產品種的限制,製作目的在於季節性儲藏,它與我國北方腌菜、醬菜的原理是一樣的,只是在選用輔料上有所不同。
「泡菜」顧名思義,是用液體浸泡而成的菜。而我們目前所稱的「韓國泡菜」,製作中並不需要液體浸泡,根據它的腌漬方法,准確的講,應屬於腌菜類。它與中國泡菜唯一的相同之處,只是都需要發酵而已。實際上中國的腌菜、醬菜、激酸菜、糟辣椒等也都有相應的發酵過程,只是因為使用的輔料以及發酵的程序和環境的不同,使得發酵的程度、菌群形成的成份比例有所不同,因此成品表現各異,可它們都不能稱為泡菜。真正的泡菜應該是從始至終在液體中浸泡發酵而成的,這才是泡菜的正確定義。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所謂「韓國泡菜」,只是一種發酵腌菜而已,正確使用名稱應是「韓國腌菜」。
從氣候條件分析,我國南方存在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溫濕度適宜,物產豐富。具備製作泡菜的自然條件。而高溫、冰凍、乾燥都不適宜製作泡菜,韓國氣候與我國北方相當,不具備製作泡菜的自然條件。西式泡菜源於中國已被證實,而韓國為證明其泡菜歷史之悠久,進行了大量歷史考證,結果恰恰證明了中國泡菜歷史之悠久,中國是泡菜的故鄉。
正確使用名稱,有利於泡菜經濟的健康發展,有利於韓國也有利於中國,概念混淆都不利於發展。希望為中國泡菜正名,中國的泡菜文化,不能因經濟欠發達,設備技術的一時落後,導致連後人都不知何謂泡菜,泡菜的故鄉在中國。
⑨ 韓國泡菜起源於什麼時候
韓國泡菜起源於唐朝。唐朝將軍薛仁貴被政府發配到高麗(今韓國),在高麗安家。他的隨從有多位是重慶市江北縣人,會做家鄉的泡菜,就從這時起重慶泡菜就進入了韓國了,韓國幾次戰亂,就讓這種菜進入了韓國平民家庭。
酵辣白菜、海鮮醬(腌魚類)、大醬(發酵豆製品)等發酵食品則成為韓國最具代表性同時也具有豐富營養價值的食品。 韓國餐桌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所有的料理一次上齊。根據傳統,小菜的數量依不同檔次從較低的3碟到為國王准備的12碟不等。而餐桌的擺放、布置也隨料理的種類有很大的不同。
(9)泡菜的歷史擴展閱讀
韓國的泡菜文化里,有著深厚的中國儒家文化痕跡。在中國的《詩經》里,出現了「菹」字,它在中國的字典里被解釋為酸菜,正是這種腌制的酸菜傳入了韓國。主要用蕨菜、竹筍、沙參、茄子、黃瓜、蘿卜加上鹽、米粥、醋、酒糟、醬等腌制。
到了高麗時代,蔬菜的種植技術提高,泡菜中加入了韮菜、水芹菜、竹筍等新鮮的蔬菜,並且出現了用鹽水腌制後同湯一起食用的泡菜湯。
到了朝鮮時代,泡菜的製作方法開始豐富,原料也更加多樣,由於韓國三面臨海,水產品充足,開始在泡菜中加入各種魚、蝦、蟹等海產品,到朝鮮時代末期,由於大量種植,白菜成為了比蘿卜、黃瓜和茄子更常用的主要原料。
此時傳進來的辣椒使泡菜的製作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因為辣椒可以去除魚類製作泡菜時產生的腥味,並讓色彩鮮艷,看起來就讓人有食慾,所以它被認為是絕佳的泡菜調味品,從而取代了中國傳來的用鹽腌制的傳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