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古代歷史
主體是希臘文化,羅馬時代也是承希臘文化的衣缽。印歐語應該是源於兩河流域,但是語言僅僅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就主要的講,基督教出自於猶太教,哲學和倫理思想出自古希臘。靠近中東的地區受到回教文明的影響較多,東正教與天主教的分離就是因為拜占庭靠近中東。西歐距離中東較遠,所以文明發展的獨立性較強,近代科學與工業的源於西歐就是證明之一。
歐洲文明的源頭——大家公認的,我的書裡面也是這樣寫的——是「兩希文明」,就是希伯萊和希臘。然後呢,就是羅馬,再加上基督教文明,這就是歐洲文明的源頭。一般都是這樣講。今天我還想補充一下,這個源頭其實還不是原初的源頭,這個源頭的源頭,還要遠一點。
希伯萊是非常重要的,了解希伯萊文明是了解希臘文明的一個鑰匙。希臘當然是可以理解的,就是現在希臘本土這一塊加上周圍的一些小島。但是古代的希臘也不止限於此,現在講希臘文化也不是單指它的本土。這就是為什麼剛才我講geographical Europe和cultural Europe的區別。歐洲的文化不止限於它的地理位置。歐洲地理的四圍和它文化的四圍是不完全重合的。問題就在於希伯萊,也在於希臘周圍的地理環境。這就不能不推到遠古的時候了,甚至會有些神話的色彩。希臘的《荷馬史詩》反映的是遠古時代的各種部落各種邦國之間的戰爭,而在描寫這些戰爭的過程當中也就介紹了這些地方的風俗習慣、人情、宗教、哲學、神學等各方面的情況。這是很遠古的事情。
「源頭的源頭」究竟在什麼地方呢?這個源頭恰恰就在現在鬧得不可開交的伊拉克及其附近的地方。大家在讀古代史的時候都知道兩河流域——這塊地方像一個半月一樣,土地非常肥沃,在上古的時候文化比較發達,在兩千到三千年前,原始的商業活動已經出現。這個地方是一個最古老的文化發源地,就像我們的長江黃河珠江三角洲一樣。當時兩河流域到尼羅河流域的地方,幾何學、天文學、醫學就比別的地區發達,當然還有詩歌、音樂這些東西。現在我們雖然回不到古代去了,但是到了那個地方——我在埃及住過兩年——確實是感覺有非常神秘的色彩。你一看就能感覺它的遠古必然會有很豐厚的文化積淀,只是後來沒落了而已。歷史就是這個樣子,特別是在遠古,在很長時期的過程當中,有些文化就泯滅了,其實要是把它恢復再現的話,那是相當輝煌的。你們看希羅多德的《歷史》,這本書我沒有寫到參考書目裡面,但是你們要看一看。為什麼呢?他就把兩河流域這一塊地方,特別是波斯、埃及等地方的文化狀況,遠古時期的(公元前六世紀以前)1000年甚至是1500年的時期的狀況做了描述。那些描述是很迷人的,我想它也不是虛假的。在希羅多德的書裡面我們就可以看到,兩河流域的文化怎麼樣影響希臘。他講了一個故事,講波斯的國王居魯士(Cyrus)有一次做了一個夢,夢到了一個小夥子,這個小夥子就是後來擊敗他並奪了他的位子的大流士(Darius),很有名的一個波斯的英雄,這個時候大流士才二十歲。居魯士夢見他長了兩個大翅膀,一支覆蓋著亞細亞,另一支覆蓋著歐羅巴——我所見過的「歐羅巴」這個字,除了在希臘神話中有,在正史的文字中我只見到過兩次,一次就是希羅多德的《歷史》。這雖然是一個夢,但是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波斯——就是現在的伊朗——眼界寬到什麼程度。當然這個歐羅巴還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概念,大概就是波斯西邊的一大塊地方,但是居魯士和大流士想要征服世界的話,這是在他的征服范圍之內的。那個時候波斯國力昌盛,內部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對外則是帝國主義政策,文化是相當發達,波斯的文化通過兩河流域,通過埃及流入希臘。這是希臘文化的一個來源。當然反方向的也有,當時希臘的神學,還有廟宇建築、音樂這些東西也流向兩河流域的國家。
還有一個來源,就是希臘文化的近代來源——愛琴文明。愛琴文明發現得比較晚,也就是一百多年以前才有考古學家在愛琴海附近發現了克里特島(Crete),對這個島進行考古挖掘以後,結果發現了非常奇妙的宮殿建築遺址,甚至有各種各樣的「衛生設備」,但是那些「衛生設備」究竟是什麼樣的我就不知道了,不過可以相信,當時的文明相當發達相當繁榮。這個克里特島實際上成了兩河流域和希臘本土之間的一個跳板,希伯萊的文明,希伯萊的宗教思想、神學也是通過它傳入希臘,跟希臘的哲學相結合。所以這樣看起來,希臘文化有它本土的東西,更多的成分是從兩河流域取得的,是巴比倫文化、腓尼基文化腓尼基就相當於現在的黎巴嫩。腓尼基文化對希臘的影響主要是文字方面。腓尼基的文字是只有子音沒有母音的,到了希臘以後,希臘加上了幾個母音,變成了可以發音的東西,這是希臘語的始祖,恐怕也應該是歐洲語言的始祖。
因此可以說,歐洲文明的源頭是希臘,希臘文明的源頭是同兩河流域的交流。不是說從兩河流域的文化發展出了一個希臘文化,而是說希臘文化受到了兩河流域文化的影響。因為當時的兩河流域的文明程度高於希臘,這樣在以後才有了希臘的古代歷史。
黑格爾經常就說只要一提到希臘,就有一種「家園之感」。那麼大的歐洲把那麼小的希臘當作自己的家園,這話不是偶然的。但是我們要了解的這個「歐洲的家園」,它還有它的根,它還有它的源,就像我們中國追求我們自己的古代歷史一樣。
講這樣一段話沒有別的意思,只是說歐洲文明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有一個歷史的發展的。現在的歐洲文明和古代的歐洲文明已經有很大的不一樣了,我們常說現在歐洲文明的核心——我自己就經常這樣說——是科學和民主,科學和民主在希臘時代就有嗎?當然。希臘時代有過一段時間的民主,有過一些科學的思路。我們要是不了解這些東西,就不容易了解歐洲是怎麼就這樣慢慢地一個世紀一個世紀地發展下來的。我這個課的目的說來說去不過就是要把這條線理出來。從古代的希臘(包括它的源頭)理下來,歐洲文明是有這么一條線的。
❷ 回復:古代的歐洲是咋樣記載歷史的
歐洲古代很長時間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故事來記錄本民族的歷史的。這些故事在某個特定的時間被吟遊詩人記錄成冊,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史詩。《荷馬史詩》《薩迦之歌》《熙德之歌》《貝奧武甫》就是這樣加工而成的,因而帶有較強的文學作品的氣息。
古希臘和羅馬是有專門的歷史學家的,他們完全脫離了史詩創作的概念,成為忠實記錄歷史的人。不過,他們的缺點在於,他們總是在自己的那個時代寫過去的歷史,雖然做到了盡可能的詳細、盡可能的完整,但對於某些傳說和史料,他們不具備考證的能力,所以只能當做傳說。例如,希羅多德《歷史》里曾經提到中亞地區的故事,現在看來無非是西方人對未知的恐懼的傳說。不過,古希臘羅馬歷史學家的功績在於,奠定了此後歐洲古典歷史學的基礎。希羅多德的《歷史》,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塔西佗《編年史》,因其高超的敘事藝術和盡可能忠實的史料記載,成為了今天的人們研究當年的信史。
羅馬帝國覆滅後,百業凋零,正常的學術被完全打斷,只有基督教教士像寫日記一樣,記錄著每天每年這個教區發生了什麼。這些花花綠綠的手稿,或荒誕或平白無味,成為了今天對中世紀的人們的生活的最直接的認識。應該說,中古歐洲的許多歷史,都是借著這些大大小小的教士之手,流傳至今的。
等到文藝復興開始,古希臘、羅馬式的歷史學家又重新活躍起來,西方歷史開始向著歷史科學不斷邁進。同時,檔案學和考古學的發展,也使得人們可以有第二條、第三條道路來驗證之前的史書是不是可靠、可信。
就中世紀來說,
寫史的主要就是兩類人:
1. 教會史學家:
代表人物,尊者比德( Bede Venerabilis ),《英吉利教會史》
都爾主教格里哥利( Gregory of Tours ),《法蘭克人史》
弗萊辛主教奧托( Otto of Freising ),《雙城史》《腓烈特大帝傳》
這批著作自然有教會留存,傳播亦有保障。雖然題目龐雜,但主線無外乎教會創業艱難,亂世中規范秩序、引導歷史功勛卓著。但同時細節也非常充沛,史料價值很高。
2. 宮廷史學家:
愛因哈德( Einhard ),《查理大帝傳》
阿爾弗雷德大王(Alfred the Great)召集編纂 ,《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 》
這批著作主觀視角更重一些,然而史料價值依然很高。
流傳就復雜一點:
中世紀早起的著作流傳,主要依靠教會。後期即使大學興起……也主要靠教會,因為教會就是最重要的研究機構。
不過主要問題還是題材類型。在奧古斯丁以一部《上帝之城》給整個中世紀思想史定調以後,教會系統研究和流傳的歷史著作,主要就是以基督教編年為主線的著作。而更早一點的史料著作則頗不重視,也難免,畢竟早起很多作品從基督教視角來看不僅大放厥詞,還用希臘文寫就。真是食之無味。
而此時大量的早起史料,傳播途徑就是穆斯林和拜占庭了。
主要是穆斯林,西班牙和西西里的伊斯蘭政權統治者,將大量的希臘拉丁文作品翻譯成阿拉伯文,用於伊斯蘭世界的學術研究和實踐。伊斯蘭世界的擴展和貿易活力,使得文化交流空前活躍。而且這批作品等到文藝復興前夕,講成為歐洲重啟動的核心。這個過程也就是大翻譯運動。比如《高盧戰記》等拉丁著作,希波克拉底的醫學著作,凡是重要的、好使的,統統翻譯。
很多人認為拜占庭在這一時期也有功績,沒錯,但沒法和穆斯林的貢獻相比,首先是拜占庭已經淪為一個區域性的國家,交流上沒有什麼動力和活力。其實拜占庭西歐各國的聯系並沒有伊斯蘭和西歐那麼密切,由主要使用希臘文,貢獻有限。
所以大致上,古代著作基本是從伊斯蘭世界繞道傳承下來的,而中世紀基督教會史料則在西歐地區持續產生,最後在文藝復興的時候雙方合流。
必須注意,很多古代文明都有歷史記述的悠久傳統。記述的主體和對象、其關心的問題,可能跟中國古代有非常大的不同。很懷疑史官、信史之類的說法是不是太中國化了。所謂可信度,在當代的理論話語中,似乎無法給出確定的答復。如果意識到歷史是人有意識的書寫,所有歷史都可被視為人為創造。
下面是一段有關中世紀早期、蠻族歷史書寫的一段文字。大概可以說明某些問題,並窺見它與中國古代史學的某些差異。
5世紀早期,奧古斯丁和奧羅修斯以這樣的結論——但有某種保留——來處理日耳曼人的問題:教會將福音傳播給所有人民的使命必定是上帝讓日耳曼人闖入羅馬歷史的理由。薩爾維安(Salvian)甚至認為,日耳曼人是上帝用來懲罰腐敗的羅馬世界的工具。這樣的看法有利於日耳曼文化和拉丁文化的融合。
在史學方面,日耳曼人為融入拉丁文化世界付出了沉重代價。他們本來以史詩和故事吟唱著他們昔日的英勇武士和國王們,這是個與拉丁世界大為不同的世界。只要過去仍屬於兩個世界——日耳曼-異教世界和古典-基督教世界,要敘述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延續性是很困難的。這個時代的歷史學家是教士,他們是各新興王國中受過教育的精英階層的成員。這個群體深受拉丁傳統的浸潤,他們把日耳曼的過去和人類的救贖史——包括羅馬史那一章——聯系起來。即使對日耳曼各部落寫下同情性文字的歷史學家,他們認可的日耳曼傳統,也僅僅是對聯系這一傳統與基督教拉丁世界中根基深厚的歷史框架「有用的」部分。這種聯系雖然有害於日耳曼古老的異教口傳文化,但它滿足了連續、穩定、以及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所意識到的合法性的需要。日耳曼各民族的史詩傳統現在已沒有正式的用途,它們大部分沒有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但繼續在口頭傳承。這些傳統最終在中世紀的傳奇中找到了其文學表達,而且偶爾也會在歷史中被提及。但在史學領域,正如在別的領域一樣,融合的過程及其後果仍然帶有種群和地域多樣性的痕跡,這就使得基督教必須不斷重申普遍的人類概念。
489年,東哥特人(Ostrogoths)遷徙到義大利,建立起自己的王國,並立即採取與羅馬世界和解的政策。這一政策的設計者、國王狄奧多里克(Theodoric)鼓勵他的行政官員、元老弗拉維烏斯·馬庫斯·奧勒留斯·卡西奧多魯斯(Flavius Marcus Aurelius Cassiodorus)撰寫哥特人的歷史。關於他的作品,我們掌握的只有被後來的歷史學家約爾丹內斯(Jordanes)納入其《哥特人的起源和事跡》(The Origin and Deeds of the Goths)中的內容。這兩位作者都想論證哥特人的高貴及他們與羅馬帝國的聯系。
由於不滿足於頌揚在世的國王們——他(卡西奧多魯斯)可能希望從他們那裡得到獎賞——於是他將哥特人的國王從歲月的塵埃中扒梳出來,他揭示說,阿馬爾(Amal)家族當了七代國王,並證明哥特人的起源是羅馬史的一部分,他以從廣泛的文獻中擷取的學識之花來點綴自己的論題。[1]
哥特人也與斯基泰人有聯系,後者是個神秘的民族,但希臘人和羅馬人早有關於他們的敘述。卡西奧多魯斯的《年代紀》(Chronicle)中同樣表現出將哥特和羅馬傳統聯系起來的意願,該著透露出這樣的含義:永恆的羅馬現在由日耳曼人來繼承。至於在西班牙建立王國的西哥特人(Visigoths),塞維利亞(Seville)的主教伊西多爾(Isidore)在他關於哥特人、汪達爾人(Vandals)和蘇維匯人(Suevi)的歷史中贊成卡西奧多魯斯和約爾丹內斯的哥特人早期史。伊西多爾強調哥特人起源的高貴,他宣稱,「哥特人是瑪各(Magog)的後代,是雅弗(Japhet,諾亞的一個兒子)的兒子,看來他們和斯基泰人是同一源頭,他們在名字上與斯基泰人也沒有很大差別。因為,當一個字母改動時,另一個字母就要移位,蓋塔人(Getae)[2]起名字時總像斯基泰人。」[3]
不過,伊西多爾並不想在西哥特人和羅馬帝國之間建立聯系以改進前者的地位。西哥特人有自己獨特的尊嚴和價值。都爾的格里高利(Gregory of Tours)的《法蘭克人史》(History of Franks)目的不在於崇敬早期法蘭克人,而旨在對他們進行冷靜的評價。當這個「特別的人民」從潘諾尼亞(Pannonia)興起時,他們是優秀的武士,但也是狂暴無知的偶像崇拜者,從其祖先或特徵而言完全不是個傑出的人民。直到7世紀的《弗里德加年代紀》(Chronicle of Fredegar)——很可能是三位作者的作品——才為法蘭克人找到了一個崇高的起源:特洛伊的祖先。這部編年史復活了伊尼阿斯率領一批特洛伊人渡海遷往義大利的傳說。這個傳說還認為普里阿摩斯帶著一群人遷往馬其頓,有些人在那裡成了菲利普和亞歷山大的祖先,而另一些人則繼續西行,成為法蘭克人的先祖。
盎格魯-撒克遜人要等到他們找到一位辯護者時才鞏固了他們的統治,此人就是比德修士。6世紀時,凱爾特修士吉爾達斯(Gildas)認為盎格魯-撒克遜人是破壞者,雖然他把這些人看作上帝懲罰罪孽的布立吞人(Britons,或譯不列顛人)的工具。他在其《不列顛的毀滅》(Ruin of Britain)中追述了羅馬英格蘭的衰落。「他們(羅馬人)走後不久,皮克特人(Picts)和蘇格蘭人(Scots)像炎熱正午從洞穴中湧出來的蠕蟲一般,從他們的獨木舟上急急忙忙地再次登錄上岸。」[4]處境窘迫的布立吞人因緣請兇猛而不信神的撒克遜人的幫助而註定了自己的厄運,撒克遜人是「為人憎恨」的種族,他們後來成為布立吞人的兇猛對手,繼而成為征服者。比德於731年完成了他的《英格蘭人教會史》(Ecclesiasitcal History of English People,或譯《英格蘭教會史》),作為諾森布里亞(Northumbria)這個強大的日耳曼王國的居民,他已能較為平靜地看待盎格魯-撒克遜人。這些異教徒雖然兇猛甚至殘暴,但他們也是懲罰罪孽的布立吞人的「正當裁決」的工具,布立吞人沒能讓撒克遜人皈依。但在基督教化完成後,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Jutes)將英格蘭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統一在正確的信仰中。
❸ 歐洲歷史上都有哪些時代
歐洲歷史上有古希臘時代,古羅馬時代,中世紀時期,近代。
❹ 歐洲歷史
我也喜歡歐洲歷,我比較喜歡14-17世紀的大航時代,史市面上有本書叫《歐洲史》是外國人寫的,比較好,介紹的很廣泛,值得讀一讀,32開本,3厘米厚,封面是名畫《自由引導人民》
❺ 歐洲歷史!
史前:直立人和尼安德塔人在現代人類——智人出現後從非洲移居至歐洲。最早的歐洲人骨骼發現於喬治亞達馬尼斯,距今180萬年。最早的生物學上的現代歐洲人出現於公元前3 5000年。公元前7千年在巴爾干已有定居點的痕跡。中歐在公元前6千年,北歐部分地區在公元前5千至4千年到達新石器時代。公元前5508-2750年的庫庫特尼-特里波里文化是歐洲最早的大規模文明,也是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
古希臘:古代希臘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西部海岸和義大利南部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愛琴海中的克里特島出現了奴隸制國家。公元前1500年左右希臘半島的邁錫尼也出現了奴隸制國家。克里特和邁錫尼的古老文明被稱為愛琴文明。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祥地,愛琴文明是希臘歷史的開始。 公元前八世紀至公元前六世紀,在希臘興起了眾多奴隸制城邦,其中以雅典和斯巴達最為著名。 公元前五世紀,希臘進入經濟、政治和文化全面繁盛時期,奴隸制度充分發展起來。
古羅馬:義大利是羅馬的發祥地。公元前510年,一個奴隸制共和政治的羅馬國家在義大利半島崛起。古代羅馬繼承古代希臘的文化傳統,盛行奴隸制,是歐洲奴隸制文明的輝煌時代。公元476年,分裂後的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人入侵的沖擊下滅亡。
中古時代: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人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封建制國家。有英格蘭、法國、德意志等國家。中世紀一般從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算起,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穆斯林鄂圖曼土耳其攻陷為止。
近代:15世紀末以來,以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民族國家的崛起為標志,歐洲進入近代時期。 。近代包括從中世紀到工業革命為止的三個世紀,大約從1500至1800年,或者從1492年發現新世界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為止。
❻ 關於歐洲古代史(簡略)
個人推薦去找本《世界五千年》來看,又簡單又全面,非常適合想了解而又不想鑽研的人
❼ 外國古代的歷史
新航路開辟後,首先是葡萄牙、西班牙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接著英國、法國、荷蘭也走上了殖民掠奪的道路。在美洲,歐洲殖民者強佔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種植園的同時,肆意地屠殺和奴役印第安人,使印第安人人數銳減,無法為種植園提供足夠的勞動力,於是種植園主開始買進非洲黑人,作為努力在種植園勞動,這就為歐洲努力販子打開了道路.
印第安文明的衰落
印第安人創造的瑪雅文明師世界沙鍋內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之後的印加文明和阿茲克特文明都曾盛極一時.但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到來,印第安人創造的財富都被掠奪盡失,土地被強占,連曾經盛情款待和幫助歐洲殖民者的印第安人也被大量的奴役和屠殺, 印第安人人數在美洲大陸被發現之後急劇下降,許多地方的印第安人被砍盡殺絕,古老的印第安文明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這是殖民掠奪和殖民擴張的惡果.
罪惡的販賣交易
努力販子從歐洲出發,乘船到達非洲,在非洲通過各種卑鄙的方式俘獲黑人之後,他們把黑奴運往美洲,把黑奴賣給美洲的種植園主,然後,再把美洲的黃金和工業原料運回歐洲.這就是被稱為一本萬利的「三角貿易」,最先進行奴隸貿易的是葡萄牙人,但英國人後來居上,成為「三角貿易」的主要經營者.
一天,在廣闊孤寂的大西洋上,一艘神秘的海盜船從歐洲駛向非洲沿海。究竟是誰駕駛著海盜船?他們又要做什麼呢?原來,這是歐洲殖民者組織的「捕奴隊」。「黃金海岸」和「奴隸海岸」是他們活動的主要場所。最初,他們偷襲非洲黑人村莊,燒毀房屋,把精壯男子擄走。這種直接用武力擄掠的罪惡勾當,引起了非洲人民激烈反抗。於是他們改變手法,由他們出槍,挑動一些非洲酋長從事獵奴活動,然後他們再用槍支彈葯、甜酒、紡織品和其他小商品向酋長們收買黑人,賣作奴隸。這樣,獵奴活動不僅遍及非洲沿海,而且深入內地,給非洲造成了更為嚴重的破壞。在非洲沿海,歐洲殖民者設立要塞和商站。被擄的黑人成串的押往那裡的奴隸市場,讓奴隸販子「選購」。買賣雙方拍板成交以後,奴隸販子就用燒紅的烙鐵,在奴隸的臂上和胸前打上帶有公司紋章的烙印。然後奴隸被關到要塞和商站的地牢,等湊滿一批就趕他們上船,運往美洲。運到美洲的黑奴,再運往黑奴市場供美洲的種植園主購買。
運往黑人奴隸的大西洋航線是一條死亡線。從西非到非洲,黑人奴隸要經受六到十周的生活磨難。首先,運奴船經常超載,從書上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載,一條90噸的船竟載運了390名奴隸,或100噸的船載運了414名奴隸。船上每個奴隸分得的空間只有5.5英尺長、16英寸寬。黑奴一個擠著一個,就像書架上排列的書本一樣。每兩個黑奴並肩鎖在一起,右腿對左腿,右手對左手。每個黑奴躺的地方比棺材還小,活動嚴格受到限制。其次,黑奴生活在擁擠的船艙里,空氣污濁,流行病猖獗,加上飲食惡劣,淡水供應不足,導致體弱多病。很多奴隸染上傳染病後被拋入大海,葬身魚腹。
❽ 古代歐洲經歷哪幾個朝代
歐洲的王朝更替與中國不同,並不是通過戰爭或者權力斗爭而進行,一般是由於一個王朝的君主所在家族沒有後代,只能從其他家族選擇君主,這樣一個新的王朝就建立了。
歐洲最開始的文明是在希臘產生,但並沒有王朝,因為那是希臘都是以一座城市為中心建立的城邦,通常採取民主共和制度,因此沒有君主,也就沒有王朝。
希臘文明衰落後,希臘北部的馬其頓王國興起,其家族為阿吉德家族,建立王朝即為阿吉德王朝,後來王朝晚期出現了一位偉大的君主亞歷山大大帝,開始走上了擴張道路,相繼消滅了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和古埃及王朝,建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但其死後此帝國即分裂,埃及成立托勒密王朝,馬其頓本土又相繼存在過兩個王朝。
古羅馬也是發源於城邦,開始有過國王統治,此即羅馬王政時代,無王朝;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了國王,從此進入了長達482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此時無君主,也就沒有王朝;公元前27年,屋大維消滅了所有政敵,建立羅馬帝國,屋大維名為元首,實際上成為君主,他的王朝為朱里亞·克勞狄王朝,之後又經歷五個王朝,羅馬帝國分裂;西羅馬帝國經歷一個王朝即被滅;東羅馬帝國經12個王朝後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掉。
日耳曼等民族開始滲透進歐洲,最終使西羅馬帝國咽了氣,此即蠻族入侵。從此時開始,歐洲即進入了大混亂時期,類似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或唐朝藩鎮混戰時期。各個部落占據一定地盤後,就建立起一個個小王國,並互相吞並征伐。
克洛維強大後即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建立墨洛溫王朝,採取分封制,導致國家又進入混亂;由於王朝晚期各諸侯國宮相權力越來越大,國王和諸侯國君主形同虛設,最終宮相丕平篡奪王位,統一法蘭克王國,建立加洛林王朝,在其子查理大帝時期又進行擴張,使王國成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死後,帝國一分為三,最終成為東、西兩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加洛林王朝無後嗣,卡佩家族建立卡佩王朝,西法蘭克逐漸演變為法蘭西王國;卡佩王朝被瓦盧瓦王朝取代,瓦盧瓦王朝又被波旁王朝取代,波旁王朝在法國大革命中被推翻,權力被拿破崙家族佔有,後來兩個家族又互相爭奪權力,最終成為現代共和國。
東法蘭克最終發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此即德國的前身,薩克森王朝君主奧托一世宣稱繼承羅馬帝國的法統,擁有皇帝稱號,皇帝同時兼任義大利國王;中期皇帝失去實際權力,不再由世襲產生,而是由七大選帝侯選舉產生皇帝;後期皇位由哈布斯堡家族把持,也可以叫做哈布斯堡王朝,權力又回到皇帝手中,後來被拿破崙皇帝廢去帝號。
俄羅斯地區最初由日耳曼人的一支——斯拉夫人建立古代羅斯國家,建立留里克王朝;蒙古帝國攻滅古羅斯國家,建立金帳汗國;金帳汗國衰落後,留里克王朝建立的莫斯科公國興起,驅逐蒙古人後升格為俄羅斯帝國,君主改稱皇帝,一般稱為沙皇,並宣布繼承東羅馬帝國的帝統。因此歐洲有兩個帝統,都宣稱他們繼承羅馬帝國的帝統。留里克王朝無後嗣,羅曼諾夫家族建立羅曼諾夫王朝,此王朝時期俄羅斯進行極大地擴張,侵佔了不少中國的土地,最終形成現代俄羅斯的疆域。二月革命爆發後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羅曼諾夫王朝覆滅,俄國建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十月革命後臨時政府被蘇維埃政府取代,沙皇家族被布爾什維克黨殘酷殺害。
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不列顛島建立七個獨立的王國,後來相互吞並,最終由威塞克斯王國完成統一,建立威塞克斯王朝,這就是英國的前身。後來歷經諾曼底王朝、金雀花王朝、蘭開斯特王朝、約克王朝,直到都鐸王朝才統一英格蘭,但此時英國並不包含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朝開始,蘇格蘭並入英國,爆發光榮革命後確立君主立憲政體。又歷經漢諾威王朝、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傳至現在的溫莎王朝。
❾ 歐洲在古代也有過輝煌的歷史,它的歷史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歐洲古代的歷史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史前時代。這個時代在歐洲歷史上屬於最早的階段,但是只有後來的考古發現。根據時代的分期可以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時期時代。石器時代的出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標志。
第二;米洛斯和邁錫尼(公元前2700——公元前1100年)。米洛斯文明的歷史和傳說有著非常詳細的文字資料的記載,但是在後來得到了考古發現有力的證實。據說,米洛斯文明的中心是在克里特,那裡是個非常繁榮的貿易港口。在公元前1600年,米洛斯文明被邁錫尼文明所逐漸取代。
第三古典時代。這個時期在歐洲歷史上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出現了很多有名的學者,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城邦國家,重要的有,如雅典和斯巴達。隨著時代的發展,雅典從昔日的小邦發展成為後來經濟繁榮、文明昌盛和政治進步的國家,也是歐洲古典文明的搖籃。後來,隨著馬其頓王國的興起和發展,在國王腓力二世的改革下,國力得到了顯著的增強,在其子亞歷山大統治下,開始了一系列的遠征。盡管,希臘化時期比較短暫,但還是出現了文化繁榮的局面。古典時期最後的一個階段就是古羅馬。羅馬本來就是一個小邦,但是隨著地中海地區的征服戰爭,它的地位就顯著提高,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大國之一。
第四 中世紀時期。關於中世紀分期的問題,很多人是根據西羅馬帝國滅亡的那一年開始的,也就是公元476年。因此,中世紀時期(公元476年—16世紀),一般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在中世紀漫長的時期中,出現了很多王國和帝國,最有影響的是拜占庭帝國,延續了好幾個世紀。從西歐范圍來說,英格蘭、法蘭西和卡斯蒂利亞這幾個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王國,但是習俗、法典、庄園制度還是有著明顯的差異,但都沒有形成專制性的王國。隨著中世紀的發展和繁榮,城市的地位逐漸上升了,還出現了「自治」的城市,相對來說有一定的自治權力。在文化上,中世紀上層社會,主要是用拉丁文;而中下層社會的人們卻習慣於使用方言俗語,後來還發展成為歐洲的一些語言文字,如法語、義大利語。
❿ 歐洲歷史的簡介
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2500年歐洲就出現了巨石文化,現在還留有歐洲巨石建築遺跡。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希臘人的祖先就定居在愛琴海的克里特島,它也成為了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地。繼希臘後,古羅馬帝國建立,成為了一個統治半個歐洲的大帝國,義大利半島是當時歐洲政治和經濟的中心地區,與中國文明互相輝映。3世紀後,羅馬帝國逐漸衰弱,北歐的日耳曼人及東歐的斯拉夫人相繼興起,直至476年滅了羅馬帝國,西歐進入中世紀,但帝國的東半部(東羅馬帝國)則持續發展至1453年被土耳其人所滅。中世紀時期,許多王國相繼而立,實行封建采邑制,戰爭不斷。查理曼大帝(公元732-814年),法拉克國王,是羅馬帝國的奠基人。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帝國極盛時期的韁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奧地利、義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但到後期,它只剩下一個名號。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許多國家的雛型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建立起來的。天主教教會握有極大力量,所有知識傳承都在修道院中進行,宗教迫害和十字軍東征給歐洲,尤其中東歐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這一時期被啟蒙時代的學者稱為黑暗時代。源起於中國北方阿爾泰山巴里坤,被中原皇朝擊敗的漢藏語系阿爾泰人匈奴、突厥則在此時期進入歐洲,代表東亞人稱雄於世界的歐亞貿易交接地區-古代陸上絲綢之路之要沖!
從15世紀開始,在南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中,特別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通過地理大發現和對海外的冒險,足跡遍及了非洲、美洲和亞洲,荷蘭也在隨後的貿易中雄霸一時。由於西班牙、葡萄牙對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盛,也由於缺乏進一步發展,反而使英國先一步獲得了更好的機會得到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在伊麗莎白時期,英國戰勝了西班牙的海軍。同一時期歐洲開始發生文化的大量精進,被稱為文藝復興,這也引發了宗教革命,許多國家脫離天主教教會的管轄而改奉新教,政教合一的各國常因教派不同而引發政爭,甚至有許多的宗教戰爭。在西歐的政教紛擾之際,東方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則在彼得大帝及隨後的幾位沙皇領導下逐漸強盛。
17世紀末,英國政治上發生了光榮革命,18世紀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隨即影響了歐洲大陸,也促進了民族國家的興起,北美十三州從英國殖民地的地位獨立建國,歐陸上的法國則發生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稱帝;德國、義大利則在19世紀完成統一,隨著科技的進步、對外界的不斷探索及進化論的提出,歐洲成為帝國主義的搖籃,撂奪全世界的資源。
20世紀初,帝國主義的極度擴張終於導致歐洲變為戰爭策源地,發生兩次世界大戰,使歐洲遭受了很大的創傷。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歐洲各國間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除了中國、日本與美國之外,歐洲還是主要的戰場。其間,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二戰後,在蘇聯的影響下,又出現了一批社會主義國家。從1950年代開始,出現了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及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締約國兩個集團對峙的局面。歐洲被劃分為兩個主要的政治經濟陣營:東歐的共產主義和西歐的資本主義,直到1990年左右,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歐洲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