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生活論文
A. 生活中的物理學論文3000字左右
樓主,加分吧!少說百八十分,不然沒人這么傻寫這么多的!
B. 物理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論文
我先寫,晚上給你回答哈,絕對原創,明天早上前絕對可以完工,這個最佳答案給我預留下哈,明天我絕對可以給你個滿意的答案。
物理學作為一門最基礎的自然學科,貫穿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從遠古燧人氏鑽木生火到如今的信息化社會的建設,都少不了物理的參與。燧人鑽木取火的基本原理正是摩擦生熱原理,在熱量積蓄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使木頭與氧氣發生劇烈反應產生火焰。而物理在如今的生活中擁有著更加廣泛的應用,比如說一個人的起居,早上從床上爬起來,刷牙,洗漱,刷牙時利用牙刷凹凸不平的表面增大摩擦,可以把牙刷得更干凈徹底。洗漱完畢,來一頓豐盛的西式早餐,鋒利的刀子切麵包更容易,利用的原理是在力一定下,接觸面越小,壓強越大,這樣更容易切開物體。飽餐之後,開著心愛的跑車去公司,發動時利用電火花點燃氣缸中的氣體,使活塞帶動軸承轉動,從而使汽車前進。
到達公司,坐電腦前開始一天的工作。最初發明的電腦很大,而如今一台電腦桌就足夠放電腦的所有部件,正是因為量子力學促使半導體硅晶元的發明,使電路集成化,在一張小小的晶元上承載大量電路,大大縮小了其佔有的空間。
中午在辦公室用泡麵充飢下,筷子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簡簡單單兩根木條,動一動手腕就可以把食物送入口中。這里運用的是杠桿原理,較大力作用在較小的力臂上就可以舉起較大力臂上的較輕物體。
下班後呼朋喚友,一起吃一頓火鍋,其樂也融融。現在流行電磁爐,電磁爐的基本原理是電磁感應原理,利用形成渦流產生的熱量為火鍋供熱。
吃完火鍋出來時已然天黑,夜市的霓虹燈五顏六色,利用的正是量子力學對原子能級的研究,不同能級間電子發生躍遷時發出的光子的頻率不同,所以看上去絢麗無比,如夢似幻。
回家打開電視放鬆下,家中的彩電顏色艷麗,利用的是電子束磁偏轉原理,然後不斷變化,掃描,形成一幅幅動作畫面。
……………
物理學在生活中的運用由此可見一斑。不僅是日常生活,物理學在其它領域有著更廣泛的應用。
比如在國防領域,如今的提高打擊精度,引入了相對論進行計算,使導彈的誤差不超過方圓5米;人類終極武器原子彈,氫彈,利用的是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將物質轉化為能量,使一顆小小的原子彈爆發出驚人的破壞力。
物理學對近代生物學的發展更是起決定性作用。X射線衍射技術的應用敲開了通向DNA結構的一扇大門;波粒二相性的發現使得顯微技術突破瓶頸,發明了電子顯微鏡,為人們揭開了細胞亞顯微結構的神秘面紗;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技術的使用為我們展示了各種有機物具體存在位置以及其生產流程。這些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生命的本質。
網路的建立更是將全世界聯系起來,成為一個整體,地球村不再是虛言。首先是貝爾發明電話,利用電流進行傳播聲音信號,形成初步的有線網路。而後加以完善,形成了互聯網。再後來以電磁波為基本原理的無線技術的發明建立起全球性的無線網路,真正實現了隨時隨地聯系的地步。
由此可見,物理學如今幾乎已滲透到所有領域當中,在人類的發展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總之一句話,人類社會離不開物理。
……………
不知道我這答案你可滿意?時間緊迫,我也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啊…所有物理的應用只是寫了最基本的理論基礎,重在應用嘛!就算你不能全部用,用到十之一二問題還是不大的,呵呵。例子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相信你能舉出好多的:)
要體諒我的辛苦啊…完全原創…
C. 物理與生活論文
炎熱的夏天,熱氣逼人,吃上一根冰棍才舒服呢!你注意過嗎,冰棍從冷藏箱里拿出來往往還冒「汽」哩! 真有趣,通常只有熱的東西才冒汽,冰棍為什麼會冒汽呢?
夏天的氣溫比冰棍的溫度高得多,冰棍一遇到空氣就要融化,融化時要從周圍的空氣中吸收大量的熱,使空氣的溫度下降。平時空氣里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氣,由於溫度突然降低,就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狀態。也就是說,冰棍周圍的空氣由於溫度降低,便容納不下原來所含的那麼多水蒸氣了。在這種情況下,多餘的水蒸氣就結成微小的水珠,形成一團團飄浮著的霧狀水滴,經光線照射,就成了白色的水汽。
雲、霧、雨、雪形成的原因也是這樣。江河湖海里的水,受到陽光照射後,不斷地變成水蒸氣,飄散在空氣中,含有水蒸氣的空氣受熱上升,升到一定高度,遇到冷空氣,就凝成一團團懸浮的小水滴,這便是雲。靠近地面的水蒸氣,遇冷也能結成一團團懸浮的小水滴,這就是霧。所以雲和霧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在合適的條件下,雲里的小水滴不斷地合並成大水滴,直到上升的氣流托不住它的時候,便降落下來,形成雨。如果是冬季,這些水滴就結晶成雪花漫天飄舞。不過,空氣中飽和水汽的凝結,必須有它凝結的「核心」才行,這個核心就是飄浮在空氣中的塵埃,它是促進雲、霧、雨、雪形成的必要條件之一。
雲霧的秘密,使英國物理學家威爾遜受到很大啟發。經過研究,他於1894年發明了一個叫「雲霧室」的裝置,它裡面充滿了干凈空氣和酒精(或乙醚)的飽和汽。如果闖進去一個肉眼看不見的帶電微粒,它就成了「雲霧」凝結的核心,形成霧點,這些霧點便顯示出微粒運動的「足跡」。因此,科學家可以通過「雲霧室」,來觀察肉眼看不見的基本粒子(電子質子等)的運動和變化情況。同時,還發現了不少新的基本粒子。威爾遜雲霧室,為研究微觀世界作出了卓越貢獻,1927年,他因此榮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D.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識的論文(2000字左右)拜託各位大神
初中物理知識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物理是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最為密切的科學。在物理教學中如何將物理知識與生產實踐和生活實際相聯系,使學生盡可能理解物理知識在生產實際和生活實際中的應用,也就成了物理教師義不容辭的義務。 一、力學知識的廣泛應用 1.重力的應用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重力無處不在。如工人師傅在砌牆時,常常利用重錘線來檢驗牆身是否豎直,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這一原理;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這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球在下落過程中保護羽毛;汽車駕駛員在下坡時關閉發動機還能繼續滑行,這是利用重力的作用而節省能源;在農業生產中的拋秧技術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假如沒有重力,世界不可想像,水不能倒進嘴裡,人們起跳後無法落回地面,飛舞的塵土會永遠漂浮在空中,整個自然界將是一片混濁。在講授重力時,要讓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充分挖掘學生的想像力,知道重力與我們的生產生活實際密切相關。 2.摩擦力的應用 摩擦力是一個重要的力,它在社會生產生活實際中應用非常廣泛。如人們行走時,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十分困難,這是因為接觸面摩擦太小的緣故;汽車上坡打滑時,在路面上撒些粗石子或墊上稻草,汽車就能順利前進,這是靠增大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力;鞋底做成各種花紋也是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滑冰運動員穿的滑冰鞋安裝滾珠是變滑動摩擦為滾動摩擦,從而減少摩擦而增大滑行速度;各類機器中加潤滑油是為了減小齒輪間的摩擦,保證機器的良好運行。可見,人類的生產生活實際都與摩擦力有關,有益的摩擦要充分利用,有害的摩擦要盡量減少。 3.彈力的應用 利用彈力可進行一系列社會生產生活活動,力有大小、方向、作用點。如高大的建築需要打牢基礎,橋梁設計需要精確計算各部分的受力大小;拔河需要用粗大一些繩子,防止拉力過大導致斷裂;高壓線的中心要加一根較粗的鋼絲,才能支撐較大的架設跨度;運動員在瞬間產生的爆發力等等。 可見,物理力學知識生產和生活實際中是很有用的,從宇宙天體到微觀的分子、原子處處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力,教師只要將課本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他們樹立崇尚科學、研究科學、應用科學精神。 二、熱學知識的應用 天氣的陰晴、冷暖與人類的各類活動息息相關,包含了很多的物理熱學知識。如人們常喝開水、吃熟食,需要對水和食物進行加熱,而加熱過程中就需知道燃料燃燒或電力加熱的基本知識;炎熱的夏天在地上撒些水,靠水分的蒸發達到降溫的目的;嚴寒的冬天如何保暖,汽車發動機常用水來散熱,保護秧苗不被凍壞而往往採用在夜間向稻田裡灌水,都充分利用了水的比熱大這一特性;水稻生長在夏季,是由於水稻是喜高溫的植物;各種機械軸承、火車輪箍的製造是充分利用固體的熱脹冷縮原理。這些都是熱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應用。 答案補充 三、光、聲現象的應用 人類生存需要光。白天靠陽光,夜間需要燈光,設想宇宙無光,整個世界將陷入一片漆黑,所有生物將無法生存,由此可見光的重要性。然而光到底遵循什麼規律,人類怎樣利用這些規律為自己服務,這是人類研究光的目的所在。如日月食現象中遵循的是光在同一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教室里通常用日光燈管而少用白熾燈,除為了節省能源外,更重要的是白熾燈這種光源容易形成陰影,而日光管是平行光,可以避免陰影使我們能夠很好的工作學習;夜間行駛的汽車內不開燈是為了避免擋風玻璃反射光而影響駕駛員的視線,汽車的反光鏡用凸鏡而不用平面鏡是為了擴大觀察范圍,近視眼病人要佩戴凹透鏡是為了矯正物體成像在人的視網膜上,手電筒能「收光」是利用凹透焦點發出的光能平行射出。另外,教室的長度限制10m左右是避免原聲、回聲兩次聲音,從而使兩種聲音疊加在一起,加強原聲;兩山距離和海底深度的測定也是利用聲音的傳播原理。 答案補充 四、電學知識的應用 自法拉發現電磁感應現象以來,人類進入了電氣化時代。從生活用電到交通運輸、工廠企業用電,都來源於發電機,電已成為人類必不可少的主要能源。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電的應用。如夜間走路用的手電筒,它是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干電池不會發生觸電事故,而照明用電如使用不當,將會危及我們的生命安全,這是因為不高於36V的是安全電壓,而照明電路的電壓是220V,遠遠高於安全電壓;煮飯用電飯煲、電炒鍋是將電能轉化為內能,電力機車的行駛也是靠電能,一切家用電器都需要電。假設沒有電,電動機將不能轉動,電力機車不能行駛,電器都不能工作,人類社會將會倒退。因此,電是人類的好夥伴,只要我們嚴格遵循安全用電原則,我們就可以馴服它,利用它為人類服務。 總之,物理知識從生活實際到高科技前沿,它的應用十分廣泛。作為一名物理教師,不僅要使學生理解學習物理知識的重要性,認識物理知識在當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引導學生關注物理學的最新發展,使學生將所學物理知識與當前的社會實踐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堅持與時俱進,堅持科學發展觀,利用物理知識推動社會和諧發展,更好地造福於人類。 答案補充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識 http://bbs.zxxk.com/dispbbs.asp?boardid=18&id=57773 http://www.jqxx2008.com/index_3.asp?xxpxddd=396223&xxpxccc=575980 包括 跳高運動員為什麼要助跑?為什麼可以用吸管「喝」汽水?暖水瓶為什麼能保溫? 東西太多了,並列舉了,非常有用。 寫這篇文章時,多舉幾個例子,2000個字就能湊到了
E. 「物理與生活」論文(800字)
物理與生活
談談與人體冷熱感覺有關的天氣因素
人體冷熱感覺屬於觸覺問題。許多人習慣只以氣溫的高低作為推斷人體冷熱感覺(感覺溫度)的唯一標准,其實,人體的感覺溫度和實際氣溫有時相去甚遠。如:人們常說「熱在三伏」,但翻開氣象資料一看,多數地區的最高氣溫並不出現在三伏,而是在三伏前後,人們之所以感到三伏天最熱,是因為這時的「熱」加進了「濕」,是悶熱。人們還有這樣的體會,在旋轉的電風扇下,往往感覺到電風扇吹出的風是涼爽的,但拿一根溫度計放在電風扇前吹,就會發現溫度計的示溫並不下降,人感到涼爽是因為風改變了空氣濕度的緣故。夏天游泳後剛從水中上岸時感到涼爽,如果有風,甚至會冷得打顫。這些都說明大氣環境對人體的影響是綜合的。決定人體冷熱感覺的主要因素除溫度外,還有濕度和風力,這三者都不可忽視。
空氣的濕度是表示空氣干濕程度的物理量,有兩種表示方式。一種是絕對濕度,用單位體積的空氣中所含水蒸汽的質量(或壓強)來表示,表示的是空氣中所含水蒸汽的多少。在某一溫度下,一定體積的空氣中能夠容納的水蒸汽的多少有一個最大的限度,達到這個限度,空氣中的水蒸汽便處於飽和狀態,這時的氣體叫飽和氣;另一種方式是相對濕度,用某溫度時空氣的絕對濕度跟同一溫度下飽和水蒸汽的密度(或壓強)的百分數比來表示,表示的是空氣里水蒸汽離飽和狀態的遠近程度。相對濕度越大,空氣里的水蒸汽就越接近飽和狀態,空氣中可供水蒸汽分子填充的「空位」就越少,蒸發也就越慢。濕度對人的冷熱感覺的影響,是由空氣的相對濕度決定的。天氣炎熱時,人體為了使體溫保持在370C左右,就要不斷地向體外散發熱量,它主要是通過汗腺向體外分泌汗水,利用汗水蒸發吸收熱量,將熱量帶走。汗液的分子從汗液表面跑出來成為水蒸汽分子,如果人處在一個空氣相對靜止的環境中,這些水蒸汽分子就會滯留在人體皮膚附近,形成一個「保溫層」,「保溫層」中水蒸汽越來越接近飽和狀態(空氣相對濕度越來越大),結果汗水蒸發速度越來越慢,使人感到悶熱。這時如果有一股風吹來或打開電風扇,「保溫層」就會被吹走,人體周圍的空氣相對濕度將減少,汗水蒸發速度增大,使人有一個涼爽的感覺。
當氣溫在240C時,空氣中的濕度相對而言對人體冷熱感覺影響較小,人既不覺得冷,又不感到熱。240C的空氣帶走人體一部分熱量,而人體內產生的熱量則彌補空氣帶走的那部分熱量,人體保持了相對的熱平衡,從而感覺良好。當氣溫低於或高於240C時,人就會有明顯的冷熱感覺,此時相對濕度便會對人體的冷熱感覺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當氣溫是250C,相對濕度為30%時,人體沒有什麼冷熱感覺;同一溫度若相對濕度增大到95%,人體便感覺到悶熱了。有人測定,氣溫是17.80C、相對濕度為100%時,人體的冷熱感覺與氣溫是28.60C、相對濕度為20%時是相同的。
人體的冷熱感覺除了與空氣的溫度和濕度有關外,風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冬天,在刮風的天氣里或坐在賓士的敞篷汽車上時,人似乎感覺到更冷一些,這是因為風能把人體周圍的空氣「保溫層」吹散,把熱量帶走的緣故。在一定的數值范圍內,一般風速越大,人體散熱也越快、越多。
在大量醫學氣象科學試驗中,人們找到了風速大小和人體冷熱感覺的關系:當氣溫為100C,3級風時,人的感覺氣溫為50C;5級風時,人的感覺氣溫像00C時一樣。當氣溫為1.10C,2級風時,人的感覺氣溫為-2.80C;5級風時,人的感覺氣溫會降至-15.50C。根據實驗,大致可得出這樣的結論:當氣溫在00C以上時,風速每增加2級,人的寒冷感覺會下降3——50C;氣溫在00C以下時,風速每增加2級,人的寒冷感覺會下降6——80C。
由此可見,在日常生活中,當你根據天氣預報增減衣服時,除了要注意氣溫的高低外,還要考慮空氣濕度和風速的大小。這樣才能使你的衣著和寒暑冷暖相宜。
F. 以《生活中的物理》為題,寫一篇論文,1500字以內(左右)
物理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自然學科,物理科學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分支,不僅對物質文明的進步和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人類的思維發展也產生了不可或缺的影響。從亞里士多德時代的自然哲學,到牛頓時代的經典力學,直至現代物理中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等,都是物理學家科學素質、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思維的有形體現。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物理已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例如,光是找找汽車中的光學知識就有以下幾點:
汽車駕駛室外面的觀後鏡是一個凸鏡
利用凸鏡對光線的發散作用和成正立、縮小、虛像的特點,使看到的實物小,觀察范圍更大,而保證行車安全。
再如下面一個例子:
五香茶雞蛋是人們愛吃的,尤其是趁熱吃味道更美。細心的人會發現,雞蛋剛從滾開的鹵汁里取出來的時候,如果你急於剝殼吃蛋,就難免連殼帶「肉」一起剝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個訣竅,就是把剛出鍋的雞蛋先放在涼水中浸一會,然後再剝,蛋殼就容易剝下來。
一般的物質(少數幾種例外),都具有熱脹冷縮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質受熱或冷卻的時候,伸縮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說來,密度小的物質,要比密度大的物質容易發生伸縮,伸縮的幅度也大,傳熱快的物質,要比傳熱慢的物質容易伸縮。雞蛋是硬的蛋殼和軟的蛋白、蛋黃組成的,它們的伸縮情況是不一樣的。在溫度變化不大,或變化比較緩慢均勻的情況下,還顯不出什麼;一旦溫度劇烈變化,蛋殼和蛋白的伸縮步調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滾燙的雞蛋立即浸入冷水裡,蛋殼溫度降低,很快收縮,而蛋白仍然是原來的溫度,還沒有收縮,這時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殼壓擠到蛋的空頭處。隨後蛋白又因為溫度降低而逐漸收縮,而這時蛋殼的收縮已經很緩慢了,這樣就使蛋白與蛋殼脫離開來,因此,剝起來就不會連殼帶「肉」一起下來了。
明白了這個道理,對我們很有用處。凡需要經受較大溫度變化的東西,如果它們是用兩種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麼在選擇材料的時候,就必須考慮它們的熱膨脹性質,兩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師在設計房屋和橋梁時,都廣泛採用鋼筋混凝土,就是因為鋼材和混凝土的膨脹程度幾乎完全一樣,盡管春夏秋冬的溫度不同,也不會產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鋼筋混凝土的建築十分堅固。
另外,有些電器元件卻是用兩種熱膨脹性質差別很大的金屬製成的。例如,銅片的熱膨脹比鐵片大,把銅片和鐵片釘在一起的雙金屬片,在同樣情況下受熱,就會因膨脹程度不同而發生彎曲。利用這一性質製成了許多自動控制裝置和儀表。日光燈的「啟動器」里就有小巧的雙金屬片,它隨著溫度的變化,能夠自動屈伸,起到自動開啟日光燈的作用。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物理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科學,與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物理規律本身就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和抽象。
物理學也存在於同學們身邊。學了測量的初步知識,同學們紛紛做起了軟尺。有位同學別出心裁,用透明膠把制好的牛皮紙軟尺包紮好,這樣更牢固。然後,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裝盒作為軟尺的外殼,在盒的中心利用鐵絲做一搖柄中心軸,軟尺的末端固定在軸上,這樣一個可以收拾並反復使用的捲尺誕生了。同時,這位同學受軟尺自作的啟示,用實驗解決了一道習題:用軟尺測量物體長度時,若把軟尺拉長些,測量值是偏大還是偏小?他做了這樣一個模擬實驗:在白紙上畫一條直線,標上刻度,然後用透明膠粘貼,再扯下來,便做成了「軟尺」,用「軟尺」不僅找到了上題的答案,而且還清楚地看到分度值變大了,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學了電學的有關知識後,同學們對蚯蚓能承受的最大電壓進行了探究:當給它加上1.5V的電壓時,蚯蚓迅速分泌粘液,且奮力掙扎,從瓶內跳出瓶外。當給它加上3V的電壓時,蚯蚓被電為兩截;有同學在測量「2.4V、0.5A」的小燈泡的功率,並研究其發光情況時,不滿足於給燈泡加上2.4V的電壓,而是用自己早已准備好的小燈泡做破壞性實驗,不斷加大燈泡兩端的電壓,直至電壓高達9V、燈泡燈絲燒斷,才停止探究;有同學在學習蒸發的知識時,不厭其煩地座在桌旁觀察相同的兩滴水(其中一滴水灘開),進行聚精會神地觀察,然後進行分析、對比,得出影響蒸發的因素;……同學們捕捉身邊的瑣事進行探究的事例屢見不鮮。
今天,人類所有的令人驚嘆不已的科學技術成就,如克隆羊、網際網路、核電站、航空技術等,無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學家們對身邊瑣事進行觀察並研究的基礎上的。在學習中,同學們要樹立科學意識,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經歷觀察、思考、實踐、創新等活動,逐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訓練科學的思維方式,不久你就會擁有科學家的頭腦,為自己今後驚嘆不已的發展,為今後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實的基礎。
G. 急求一篇關於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的論文,至少3000字,謝啦。。
生活中與雞蛋有關的物理現象和實驗及論證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分析物理現象;利用身邊物品,進行物理實驗,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體會。這里介紹一組與雞蛋有關的物理現象和實驗。
1、液體蒸發吸熱
實驗:把剛煮熟的蛋從鍋內撈起來,直接用手拿時,雖然較燙,但還可以忍受。過一會兒,當蛋殼上的水膜幹了後,感到比剛撈上時更燙了。
分析:因為剛撈上來的蛋殼上附著一層水膜,開始時,水膜蒸發吸熱,使蛋殼的溫度下降,所以並不覺得很燙。經過一段時間,水膜蒸發完畢。由蛋內部傳遞出的熱量使蛋殼的溫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燙手。
2、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把煮熟撈起的蛋立刻浸入冷水中,待完全冷卻後,再撈起剝落。
分析:首先,蛋剛浸入冷水中,蛋殼直接遇冷收縮,而蛋白溫度下降不大,收縮也較小,這時主要表現為蛋殼在收縮。其次,由於不同物質熱脹冷縮性質的差異性,當整個蛋都完全冷卻時,組織疏鬆的蛋白收縮率比蛋殼大,收縮程度更明顯,造成蛋白蛋殼相互脫離,剝蛋殼就更方便了。
3、驗證大氣壓存在
實驗:選一隻口徑略小於雞蛋的瓶子,在瓶底熱上一層沙子。先點燃一團酒精棉投入瓶內,接著把一隻去殼雞蛋的小頭端朝下堵住瓶口。火焰熄滅後,蛋被瓶子緩緩「吞」入瓶肚中。
分析:酒精棉燃燒使瓶內氣體受熱膨脹,部分氣體被排出。當蛋堵住瓶口,火焰熄滅後,瓶內氣體由於溫度下降,壓強變小,低於瓶外的大氣壓。在大氣壓作用下,有一定彈性的雞蛋被壓入瓶內。
4、浮沉現象
實驗:把一隻去殼雞蛋,浸沒在一隻裝有清水的大口徑玻璃杯中。松開手後,發現雞蛋緩緩沉入杯底。撈出雞蛋往清水中加入食鹽,調製成濃度較高的鹽溶液。再把雞蛋浸沒在鹽溶液中,松開手後,雞蛋卻緩緩上浮。
分析:物體浮沉情況取決於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體積就是它所排開液體的體積,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體密度與液體密度的大小關系可以對應表示重力與浮力的大小關系。因為蛋的密度略微比清水的密度大,當蛋浸入清水中時,所受重力大於浮力,所以蛋將下沉。當浸沒在鹽水中時,由於鹽水密度比蛋的密度大,所受的重力小於浮力,所以蛋將上浮。
5、慣性、摩擦阻力現象
實驗:選用外形相似的生雞蛋、熟雞蛋各一隻,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使它們在原處旋轉。能迅速旋轉的是熟雞蛋,緩慢旋轉幾圈就停止的是生雞蛋。
分析:生雞蛋的殼內是液狀的蛋清,外力作用在蛋殼上旋轉時,蛋清由於慣性,繼續保持靜止狀態,則它與蛋殼間存在摩擦阻力作用,使整個蛋只能緩慢轉動。而熟雞蛋內蛋清已凝固成蛋白,外力作用時旋轉時,整個蛋就能迅速轉動。 我們用過的 你看行不
H. 生活中的物理論文
生活中的物理
物理學是一門非常有趣又有用的自然科學,它研究的內容十分廣泛。
其實,在生活中,在我們的身邊,有許許多多的物理現象。例如:飛機為什麼能在天空飛行?保溫瓶為什麼能保溫?電動機為什麼能轉動?用望遠鏡為什麼能看得更遠?太陽周圍為何會出現顏色像彩虹的光環?天空和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為什麼粥燒開了會溢出來? 筆桿上的小孔有什麼功用?餃子或肉丸煮熟了為什麼會浮起來?為什麼玻璃器皿遇忽冷忽熱會裂開?怎樣把開水冷卻?為什麼不倒翁不會倒?為什麼鋼筆會出水?為什麼滑水運動員不會沉入水中?拔河比賽只是比力氣嗎?……
當我們掌握了必要的物理知識,不僅能解釋這些現象,也能利用他們為人類服務。
千變萬化的物理現象,像一個個的謎。當我們掌握了必要的物理知識,揭開謎底的時候就會感悟到物理現象是十分有趣的。
我們人體就是一台充分運用物理知識裝備起來的機器,它的許多部位或器官都是物理知識運用的體現。
眼睛
眼睛是人們觀察世界的窗口。它是由在眼球前部凸出的堅韌的透明角膜、含有纖維膠質的透明囊狀的晶狀體、無色透明的水樣液、視網膜及無色透明的膠狀玻璃體構成的。它們的共同作用相當於一個凸透鏡。從物體射進眼裡的光線經過一個凸透鏡折射後,在視網膜上形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刺激分布在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通過視神經傳給大腦,於是我們就看見了物體。眼睛不僅能看見近處的物體,而且還能看清遠處的物體,當物距改變時,它能靠改變晶狀體表面的彎曲程度來改變眼睛這個凸透鏡的焦距,因此,眼睛實際上是一種精巧的變焦系統。當然,眼睛這種調節焦距的調節功能是有限的。近視眼就不能僅靠自身的調節,而必須配以合適的凸透鏡來幫助調節,從而達到看清周圍物體的目的。
牙齒
人的牙齒早在母胎的第二個月就開始在胎兒的牙槽骨里生長,在嬰兒出生後的七個月左右,開始有乳牙萌出,直至二周歲左右,二十隻乳牙全部萌出。然而,就從母胎的第二個月開始,人的牙齒就有了細微的、明確的物理分工:(1)門牙又叫切牙,共有四對,它長得扁扁的,寬寬的,像一把刀,是專門用來咬斷食物的,門牙的橫截面外表很窄,好像刀口,用相同的力,能產生較大的壓強,容易切斷食物。(2)尖牙又叫犬牙,嘴角兩邊各有一對,像鉤子一樣,也能產生很大的壓強,它的功能主要是撕碎食物。(3)磨牙又叫盤牙或臼牙。它長得特別粗壯,圓圓的,上面還有些凹凹溝溝,完全像磨豆漿用的磨子一樣靠壓強和磨擦把食物嚼碎磨細。無論是完整的還是撕碎的食物,最後都要經磨牙加工吞入食道。
耳朵
人耳是由外耳、中耳和內耳三個部分組成。外耳是由耳廓和外耳道組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一種聲波,這種聲波首先由喇叭狀的耳廓收集進來。(有些動物的耳廓可以向各個方向轉動,更有利於聲波的收集,但人類耳廓上的肌肉已經退化了,所以不能活動。)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聽小骨。鼓膜在外耳道的末端,是一片橢圓形的薄膜,厚僅0.1mm,當外耳的聲波通過空氣的振動傳入時,使鼓膜振動,把聲波轉變成多種振動的「密碼」,傳向後面的鼓室。鼓室是一個能使聲音變得柔和而動聽的小腔,腔內有3塊聽小骨。聽小骨能把鼓膜的振動傳給內耳,傳導過程還像放大器一樣,把聲音信號放大十倍,所以即使很輕微的聲音人們也能聽到。內耳是聽覺神經最末梢的部分,中耳傳來的聲波,刺激聽神經的末梢,使之興奮,經過聽神經傳至大腦後,就能分辨出各種各樣的聲音。
皮膚
皮膚這個最大的器官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表面積一般大約在1.4~1.6m2之間,其重量約占體重的6%左右。
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層三部分組成。皮下脂肪層就好像是人體表面覆蓋的一層棉被似的軟墊,具有很好的彈性。當人體受到碰撞時,有緩沖作用,可以防止內臟和骨骼又受到外界的直接侵害。
皮膚最突出的物理作用是散熱和保溫作用。當外界溫度升高時,皮膚的血管就擴張、充血,血液就帶著體熱通過皮膚向空氣發散,同時汗腺也大量分泌汗液,通過汗液的蒸發帶走體內多餘的熱量。當外界寒冷時,皮膚的血管就收縮,血量減少,皮膚溫度降低,散熱放慢,有助於體溫保持恆定。
關節
關節是人體骨骼的重要連接方式和精密的連接結構,它是骨骼這一杠桿運動的巧妙支點。各塊骨連接處的骨面(關節面)十分光滑,表面覆蓋著透明軟骨構成的關切軟骨,以增強光潔度,減少摩擦。據說,兩塊關節軟骨間的摩擦系數比滑冰時冰刀和冰的摩擦系數還小。
當然,不同部位的關節,功能不同,關節的結構也不完全相同,如肘關節是向內運動的,利於提拉重物,膝關節只能向後屈而不能前翻,同時使腿後蹬有力。
除以上器官外,人體內血壓和心跳速率的關系,結構巧妙的換氣站——肺和肺泡等器官,無處不體現著物理知識的運用。
I. 物理跟生活的關系,2000字的論文,200分。
有一次,我在廚房幫助媽媽煮菜,沒想到忙沒幫成,還幫了倒忙——把胡椒粉和鹽混在了一起。哎,這下可完了,鹽和胡椒粉顆粒這么小,我又不可能把它們在短時間內分出來,現在,我只有兩條路了一是耐心地把它們一點一點地分出來;二是把鹽和胡椒粉倒入有孔的小盒子讓胡椒粉漏出來;三是藉助科學的手段來把它們分離。
說干就干,我先採用了第一種方法。
我拿來了兩只干碟子.帶上一次性手套,一點一點地分離可是才不到二分鍾我已手腳發麻,看看碟子,才幾個鹽巴。我頓時像一隻瀉了氣的皮球,對這一招失去了信心。
第一招不見效,我只好採取第二招。
我們把胡椒粉和鹽巴一起倒入小盒子,使勁的搖晃,我們原先是這樣想的:盒子中有小孔,胡椒粉比鹽巴的顆粒小,胡椒粉通過小孔漏下來,而鹽巴比胡椒粉大,所以不會掉下來。可是我們錯了這種方法也不能使他們很好地分離,不是孔太小了胡椒粉和鹽都沒有漏下來,就是孔太大胡椒粉和鹽都漏下來了。
這一招還是沒有見效,我們還有什麼辦法呢?這時朱伊琳說:「如果胡椒粉是鐵屑就好了,我們就可以用磁鐵把它們分離開來了」「對呀,我們可以用吸的方法,我們曾做過摩擦起電的科學實驗,在冬天脫毛衣時,發出的吱吱的響聲,還把床上的頭皮屑和頭發絲粘在毛衣上。」我們何不用摩擦起電的方法來分離鹽和胡椒粉呢?
我找來了要用的小塑料湯勺,小盤子。
這一次,我拿著小塑料湯勺在衣服搓了又搓,使它能夠產生靜電,因而達到把胡椒粉吸起來的效果,等到摩擦了一定的時間後,我將湯勺放在鹽巴與胡椒粉的上方,果然不出我所料,胡椒粉像著了魔似地沾在了湯勺的底部,最後感覺胡椒粉被牢牢地吸在了湯勺上。
這真是一個奇跡!我迅速將胡椒粉放在了事先准備好的小盤子里,一邊大叫「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原來塑料湯勺在衣服上摩擦產生了靜電,因為胡椒粉比鹽巴輕,所以就吸起來了!
我終於發現怎樣將混合在一起的胡椒粉和鹽巴怎樣分離了!這次「探子」我當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