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化學鏈氣化

化學鏈氣化

發布時間: 2021-08-03 02:11:07

① 煤的干餾液化氣化都是什麼變化

A.煤的干餾是指將煤隔絕空氣加強熱使之分解的過程,屬於化學變化;煤的氣化是將其轉化為可燃性氣體的過程,屬於化學變化;煤的液化是使煤與氫氣作用生成液體燃料,屬於化學變化,故A正確;
B.石油裂化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輕質油的產量,特別是提高汽油的產量.裂解是一種深度裂化,它以比裂化更高的溫度使石油分餾產物中的長鏈烴斷裂為乙烯、丙烯等短鏈烴的加工過程.裂解的目的主要就是為了獲得短鏈不飽和烴.目前石油裂解已成為生產乙烯的主要方法,故B錯誤;
C.液化石油氣主要成分為丙烷、丁烷、丙烯、丁烯等,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為甲烷,故C錯誤;
D.裂化汽油中含有不飽和鍵,可與溴發生加成反應,故D錯誤.
故選A.

② 汽化可以吸熱的本質原因是什麼

1、汽化是指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的相變過程。蒸發和 沸騰是物質汽化的兩種形式。
2、汽化從微觀角度來講,就是分子間的距離增大,要使其距離增大,就必須克服分子間引力,要克服引力就要有能量,於是就要吸熱(也就是吸收能量)。

所以,汽化的本質原因是:分子吸收周圍的熱量,提高自身能量,克服分子間作用力,加大分子間距離,增加自身活動自由性的過程。

③ 是否可以將煤通過化學手段轉化為石油

煤炭的主要成分是碳,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烴類(碳氫化合物)。

許多勘探資料都表明,全世界煤的可開采資源是巨大的,其能量值相當於石油資源的10倍。煤和石油的形態、形成歷史、地質條件雖然不同,但是它們的化學組成卻大同小異。煤中約含碳80%~85%,含氫4%~5%,平均分子量在2000以上。石油含碳85%,含氫13%,平均分子量在600以內。從組成上看,它們的主要差異是含氫量和分子量的不同,因此,只要人為地改變壓力和溫度,設法使煤中的氫含量不斷提高,就可以使煤的結構發行變異,由大分子變成小分子。當其碳氫比降低到和石油相近時,則煤就可以液化成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氣、噴氣燃料等石油產品了。同時還可以開發出附加值很高的上百種產品,如乙烯、丙烯、蠟、醇、酮、化肥等,綜合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國際上經典的煤變石油工藝是把褐煤或年輕煙煤粉與過量的重油調成糊狀(稱為煤糊),加入一種能防止硫對催化劑中毒的特殊催化劑,在高壓釜里加壓到20266~70931千帕並加熱到380~500攝氏度的溫度,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通入氫氣,使氫氣不斷進入煤大分子結構的內部,從而使煤的高聚合環狀結構逐步分解破壞,生成一系列芳香烴類的液體燃料和烷烴類的氣體燃料。一般約有60%的煤能轉化成液化燃料,30%轉化成為氣體燃料。具體來說,煤變石油的工藝可分為「直接液化」和「間接液化」兩種,從世界范圍來看,無論哪一類液化技術,都有成熟的範例。

「直接液化」是對煤進行高壓加氫直接轉化成液體產品。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納粹德國就注意到了煤和石油的相似性,從戰略需要出發,於1927年下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煤炭直接液化廠,年產量達10萬噸,到1944年達到423萬噸,用來開動飛機和坦克。一些當時的生產技術,今天還在澳大利亞、德國、巴基斯坦和南非等地應用。

「間接液化」是煤先氣化,生產原料氣,經凈化後再行改質反應,調整氫氣與一氧化碳的比例。此項技術主要源於南非,技術已非常成熟,煤變石油成本已低於國際油價,但技術一直嚴格保密。20世紀50年代,南非為了克服進口石油困難,成立了南非薩索爾公司,主要生產汽油、柴油、乙烯、醇等120多種產品,總產量達到700多萬噸。目前,這家公司的3個液化廠,年耗煤4590萬噸,年產合成油品1000萬噸。該公司累計投資70億美元,現在早已回收了全部設備投資。此外,俄羅斯、美國、日本等國也相繼陸續完成了日處理150~600噸煤的大型工業試驗,並進行了工業化生產的設計。

④ 液化氣和天然氣有什麼區別

液化氣和天然氣成分不同,天然氣主要是甲烷,液化氣主要成分是丙烷和丁烷。

1.天然氣是地下直接開采,主要成分是甲烷,管道輸送。

2.天然氣主要成分烷烴,其中甲烷占絕大多數,另有少量的乙烷、丙烷和丁烷,此外一般有硫化氫、二氧化碳、氮和水氣和少量一氧化碳及微量的稀有氣體,如氦和氬等。

3.液化氣是人工煉取的石油產品之一,主要成分是丙烷、丙烯、2丁烷、丁烯。在一定的壓力下或冷凍到一定溫度可以液化為液體,灌裝在壓力容器內運送。

4.液化氣主要用作石油化工原料,用於烴類裂解制乙烯或蒸氣轉化制合成氣,可作為工業、民用、內燃機燃料。液化石油氣是一種易燃物質,空氣中含量達到一定濃度范圍時,遇明火即爆炸。

拓展資料:

天然氣是較為安全的燃氣之一,它不含一氧化碳,也比空氣輕,一旦泄漏,立即會向上擴散,不易積聚形成爆炸性氣體,安全性較高。

它綠色環保,幾乎不含硫、粉塵和其他有害物質,燃燒時產生二氧化碳少於其他化石燃料,是一種潔凈環保的優質能源。

液化氣發熱量高,同樣重量LPG的發熱量相當於煤的2倍,液態發熱量為45 185~45 980kJ/kg。LPG在常溫常壓下是氣體,在一定的壓力下或冷凍到一定溫度可以液化為液體,易於運輸。

⑤ 煤的氣化、煤的液化分別屬於什麼變化

煤的氣化和煤的液化都是化學變化。

煤的氣化指煤在氧氣不足的條件下進行部分氧化形成H₂、CO等氣體的過程。有固體燃燒氣化、液體燃料氣化、氣體燃燒料氣化及固/液混合燃料氣化等。

煤的液化指煤與H₂在催化劑作用下轉化為液體燃料或利用煤產生的H₂和CO通過化學合成產生液體燃料或其他液體化。

煤炭液化可分為直接液化和間接液化兩大類。

(1)煤直接液化:煤在氫氣和催化劑作用下,通過加氫裂化轉變為液體燃料的過程稱為直接液化。裂化是一種使烴類分子分裂為幾個較小分子的反應過程。因煤直接液化過程主要採用加氫手段,故又稱煤的加氫液化法。

(2)煤間接液化:間接液化是以煤為原料,先氣化製成合成氣,然後,通過催化劑作用將合成氣轉化成烴類燃料、醇類燃料和化學品的過程。

(5)化學鏈氣化擴展閱讀

煤液化項目如以單一生產成品油為主體,其盈虧平衡點在原油價格50美元/桶附近,煤液化項目的盈利能力和盈利空間有限。煤制油在我國產品油結構中所佔比例很小,無法與以原油為原料的煉油產業競爭。

煤液化生產的粗油品卻具有比石油基油品更好的性能,是生產精細化學品的重要原料。煤液化項目延伸產業鏈、走精細化道路,生產高附加值化工產品及其原料,可以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提高抗風險水平。

費托粗油品如果只用於初級化工原料或燃料油使用,經濟效益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若將費托合成油中的長鏈烯烴進行分離,不僅可以獲得具有高附加值的長鏈烯烴。

還可以生產清潔優質的航空煤油、抽提溶劑油和潤滑油等高端油品,從而提升煤基費托合成油的經濟效益和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推動我國煤化工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哪些參數可以表徵高分子鏈的柔性

高分子與低分子化合物相比較,分子量非常高。由於這一突出特點,聚合物顯示出了特有的性能,表現為「三高一低一消失」。

(1)高分子量

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相對於非金屬和金屬物質而言,分子量是很大的。分子量在103~104的化合物開始顯示出高分子的特徵,可稱為准高分子化合物,當分子量超過104,才成為典型的高分子化合物。構成普通高分子的原子是碳、氫、氧、氮等非金屬元素,這些非金屬元素相互間以化學鍵力相連接,形成大分子,大分子的許多性能特點都是與其高分子量密切相關的。

(2)高彈性

高彈性是高聚物特有的基於鏈段運動體現出來的可貴性能。高彈性是小應力作用下由於高分子鏈段運動而產生的很大的形變。鏈段(不是整個大分子鏈)由原來的構象過渡到與外力相適應的構象,高分子鏈由一種平衡態過渡到另一種平衡態,從而產生高彈形變。正是由於高彈形變是由鏈段運動所產生的,所以低分子化合物由於沒有相應的結構,不具有這種形變。高彈形變的應力作用小,但是形變數很大,可達1000%。

(3)高黏度

黏度是分子質心發生相對位移的難易程度。聚合物熔體或濃溶液的物態屬黏流態,由於此時大分子鏈基本上都處於紊亂狀態,鏈段之間相互纏結,故流動時產生內摩擦而顯現黏性。黏性的定量表徵是黏度。黏度的單位為Pa·s。

普通低分子化合物的黏度為0.01 Pa·s,極黏的液體約為103Pa·s,而聚合物黏度可高達1013Pa·s。

(4)結晶度低

如果固體物質內部的質點(分子、原子或離子)在空間的排列具有短程有序性又具有長程有序性,即為晶體。許多低分子化合物的固體都可以形成晶體,結晶度是100%。高分子化合物由於分子鏈長而柔軟,並且相互交織纏結,所以很難完全排人晶格,形成完整晶體。結晶聚合物都是晶相和非晶相的共存體系,結晶度比低分子化合物低得多。並且由於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鏈長短不一,分子量不相同,所以結晶溫度(或者熔融溫度)常常表現為一個較寬的范圍,而低分子化合物則往往有一個明確的結晶溫度(或熔點)。

(5)無氣態

物質按其分子運動的形式和力學特徵可分為氣態、液態、固態三種聚集形態。低分子化合物同時存在這三種聚集形態,而高分子化合物由於分子量大,分子鏈之間的作用力比低分子間作用力大許多倍,要使高分子氣化所需要的能量,超過了破壞分子中價鍵所需的能量,未等達到氣化就先行裂解了,所以高分子化合物只存在固態和液態,不存在氣態這種聚集形態。

⑦ 高中化學 煤經汽化和液化過程可以得到清潔能源 對不對

對的、
煤經汽化和液化過程可以是長鏈的有機物改為短連的有機物,短鏈有機物被氧化後的產物大多為水和CO2,去除了氮類氧化物和硫類氧化物對環境的污染。

⑧ 煤的氣化,煤的液化分別屬於什麼變化,物理還是化學

煤的氣化和煤的液化都是化學變化。

煤的氣化指煤在氧氣不足的條件下進行部分氧化形成H2、CO等氣體的過程。有固體燃燒氣化、液體燃料氣化、氣體燃燒料氣化及固/液混合燃料氣化等。

煤的液化指煤與H2在催化劑作用下轉化為液體燃料或利用煤產生的H2和CO通過化學合成產生液體燃料或其他液體化。

煤的液化方法主要分為煤的直接液化和煤的間接液化兩大類。

(8)化學鏈氣化擴展閱讀

煤炭氣化時,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氣化爐、氣化劑、供給熱量,三者缺一不可。氣化過程發生的反應包括煤的熱解、氣化和燃燒反應。煤的熱解是指煤從固相變為氣、固、液三相產物的過程。

煤的氣化和燃燒反應則包括兩種反應類型,即非均相氣-固反應和均相的氣相反應。不同的氣化工藝對原料的性質要求不同,因此在選擇煤氣化工藝時,考慮氣化用煤的特性及其影響極為重要。

⑨ 脫硝技術是怎麼回事

1、選擇性非催化還原技術(SNCR)

選擇性非催化還原法是一種不使用催化劑,在 850~1100℃溫度范圍內還原NOx的方法。最常使用的葯品為氨和尿素。

一般來說,SNCR脫硝效率對大型燃煤機組可達 25%~40% ,對小型機組可達 80%。由於該法受鍋爐結構尺寸影響很大,多用作低氮燃燒技術的補充處理手段。其工程造價低、布置簡易、佔地面積小,適合老廠改造,新廠可以根據鍋爐設計配合使用。

2、選擇性催化還原技術(SCR)

SCR 是目前最成熟的煙氣脫硝技術, 它是一種爐後脫硝方法, 最早由日本於 20 世紀 60~70 年代後期完成商業運行, 是利用還原劑(NH3, 尿素)在金屬催化劑作用下, 選擇性地與 NOx 反應生成 N2 和H2O, 而不是被 O2 氧化, 故稱為「 選擇性」 。

世界上流行的 SCR工藝主要分為氨法SCR和尿素法 SCR 2種。此 2種方法都是利用氨對NOx的還原功能 ,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將 NOx (主要是NO)還原為對大氣沒有多少影響的 N2和水 ,還原劑為 NH3。

在SCR中使用的催化劑大多以TiO2為載體,以V2O5或V2 O5 -WO3或V2O5-MoO3為活性成分,製成蜂窩式、板式或波紋式三種類型。

應用於煙氣脫硝中的SCR催化劑可分為高溫催化劑(345℃~590℃)、中溫催化劑(260℃~380℃)和低溫催化劑(80℃~300℃), 不同的催化劑適宜的反應溫度不同。

如果反應溫度偏低,催化劑的活性會降低,導致脫硝效率下降,且如果催化劑持續在低溫下運行會使催化劑發生永久性損壞。

如果反應溫度過高,NH3容易被氧化,NOx生成量增加,還會引起催化劑材料的相變,使催化劑的活性退化。國內外SCR系統大多採用高溫,反應溫度區間為315℃~400℃。

(9)化學鏈氣化擴展閱讀

燃燒煙氣中去除氮氧化物的過程,防止環境污染的重要性,已作為世界范圍的問題而被尖銳地提了出來。世界上比較主流的工藝分為:SCR和SNCR。

這兩種工藝除了由於SCR使用催化劑導致反應溫度比SNCR低外,其他並無太大區別,但如果從建設成本和運行成本兩個角度來看,SCR的投入至少是SNCR投入的數倍,甚至10倍不止。

為防止鍋爐內煤燃燒後產生過多的NOx污染環境,應對煤進行脫硝處理。分為燃燒前脫硝、燃燒過程脫硝、燃燒後脫硝。

⑩ 有機化合物沸點的比較

1、比較同系物的相對分子質量。

2、比如直鏈的烷烴相對分子質量越大熔沸點越高。

3、如果相對分子質量一樣就比較鏈節,支鏈越多熔沸點越低。

4、芳香烴的沸點大小判斷,側鏈相同時,臨位>間位>對位。

如:臨二甲苯》間二甲苯》對二甲苯

5、對於碳原子數相等的烴沸點大小判斷,烯烴<烷烴<炔烴

6、同碳原子的脂肪烴的衍生物沸點大小判斷,烯烴的衍生物沸點低於烷烴的同類衍生物。

與無機物相比較,有機物的主要特點是:

①大多為共價型化合物,固態是分子晶體,有較低的熔點(一般在300℃以下) 、沸點,極性較小,屬於非電解質。

② 大多易燃,受熱易分解。

③ 多數難溶於水,易溶於乙醇、乙醚、丙酮、苯、汽油等有機溶劑。

④ 有機物的反應多為分子反應,反應速度較慢,常需要加熱、光照或催化劑。

⑤ 有機反應的副反應多,產率較低,產物往往是混合物。

⑥ 普遍存在同分異構現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有機化合物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