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層過程
物理層是OSI的第一層,它雖然處於最底層,卻是整個開放系統的基礎。物理層為設備之間的數據通信提供傳輸媒體及互連設備,為數據傳輸提供可靠的環境。
物理層不是指具體的物理設備,也不是指信號傳輸的物理媒體,而是指在物理媒體之上為上一層(數據鏈路層)提供一個傳輸原始比特流的物理連接。物理層規定:為傳輸數據所需要的物理鏈路創建、維持、拆除,而提供具有機械的,電子的,功能的和規范的特性。簡單的說,物理層確保原始的數據可在各種物理媒體上傳輸。
『貳』 簡述物理層的主要功能>
只要記住那四個特性就差不多了:
1.機械特性:定義插口或接頭的形狀和尺寸,引角排列等等。
2.電氣特性:定義二進制比特流信號電平電壓的高低,傳輸速率和傳輸距離等。
3.功能特性:定義介面信號的引角的功能分配和確切的定義,還有比特流某一電平電壓表示什麼(比如,高電壓或者表示比特0,低電壓或者表示比特1之類)。
4.規程特性:定義不同功能的各種可能事件的出現順序。
『叄』 物理層的原理和技術
物理層(或稱物理層,Physical Layer)是計算機網路OSI模型中最低的一層。物理層規定:為傳輸數據所需要的物理鏈路創建、維持、拆除,而提供具有機械的,電子的,功能的和規范的特性。簡單的說,物理層確保原始的數據可在各種物理媒體上傳輸。區域網與廣域網皆屬第1、2層。
物理層是OSI的第一層,它雖然處於最底層,卻是整個開放系統的基礎。物理層為設備之間的數據通信提供傳輸媒體及互連設備,為數據傳輸提供可靠的環境。如果您想要用盡量少的詞來記住這個第一層,那就是「信號和介質」。
OSI採納了各種現成的協議,其中有RS-232、RS-449、X.21、V.35、ISDN、以及FDDI、IEEE802.3、IEEE802.4、和IEEE802.5的物理層協議。
物理層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物理層要盡可能地屏蔽掉物理設備和傳輸媒體,通信手段的不同,使數據鏈路層感覺不到這些差異,只考慮完成本層的協議和服務。
(2)給其服務用戶(數據鏈路層)在一條物理的傳輸媒體上傳送和接收比特流(一般為串列按順序傳輸的比特流)的能力,為此,物理層應該解決物理連接的建立、維持和釋放問題。 (3)在兩個相鄰系統之間唯一地標識數據電路。[2]
物理層主要功能:為數據端設備提供傳送數據通路、傳輸數據。
1.為數據端設備提供傳送數據的通路,數據通路可以是一個物理媒體,也可以是多個物理媒體連接而成。一次完整的數據傳輸,包括激活物理連接,傳送數據,終止物理連接。所謂激活,就是不管有多少物理媒體參與,都要在通信的兩個數據終端設備間連接起來,形成一條通路。
2.傳輸數據,物理層要形成適合數據傳輸需要的實體,為數據傳送服務。一是要保證數據能在其上正確通過,二是要提供足夠的帶寬(帶寬是指每秒鍾內能通過的比特(BIT)數),以減少信道上的擁塞。傳輸數據的方式能滿足點到點,一點到多點,串列或並行,半雙工或全雙工,同步或非同步傳輸的需要。
3. 完成物理層的一些管理工作。
『肆』 請簡述WCDMA系統中,UE開機進行小區搜索時的物理層過程
UE只有在知道小區的10ms的導頻信道物理幀的起始點後,才能找到小區使用的下行主擾碼。UE確定導頻幀的開始位置是通過時隙同步和幀同步來完成的,在開機之後,UE通過兩個同步信道P-SCH、S-SCH來實現這一同步過程。
STEP1:時隙同步
在小區搜索的第一步中,用戶設備使用SCH的主同步碼獲得小區的時隙同步,典型的是使用匹配與所有小區均相同的小區主同步碼的匹配濾波器。該小區的時隙定時在監測到匹配濾波器的最大輸出峰值後即可獲得。
在小區搜索第二步中,用戶設備使用SCH的輔助同步碼識別幀同步及小區碼組。這可通過將接收信號與所有可能的輔助同步碼序列相關並鑒別最大相關值來完成。由於這些序列循環移位是唯一的,因而可以同時確定碼組與幀同步。
在小區搜索的最後一步中,用戶設備確定小區使用的主擾碼。主擾碼典型地使用CPICH和所有按第二步確定的碼組內的碼進行符號與符號間的相關確定。
『伍』 哪些過程是lte的物理層處理過程
通過小區搜索的過程,終端與服務小區實現下行信號時間和頻率的同步,並且確定小區的物理層ID。
物理層小區搜索的過程主要涉及兩個同步信號,即主、輔同步信號(PSS/SSS)。過程中包括了下行時間和頻率的同步、小區物理ID的檢測和OFDM信號CP長度的檢測(Normal或ExtendedCP)。完成這些操作後,終端就可以開始讀取服務小區的廣播信道(PBCH)中的系統信息,進行進一步的操作。
這期間,在通過同步信號的檢測與服務小區獲得同步以後,終端可以利用下行導頻信號(CRS)進行更精確的時間與頻率同步以及同步的維持。小區搜索過程
通過上行傳輸時間的調整,終端與服務小區實現上行信號時間的同步,使得不同用戶的上行信號同步到達基站。相關過程包括非同步隨機接入過程中的傳輸時間調整,以及連接狀態下的上行同步保持。
在非同步隨機接入過程中,作為隨機接入的響應消息,基站向終端發送長度為11bit的定時調整命令(TimingAdvanceCommand),終端根據該信息調整上行的發送時間,實現上行同步。
在連接狀態下,MAC層的控制信息攜帶了長度為6bit的定時調整命令,終端將根據該信息對上行的發送時間進行調整,實現上行同步的保持。
定時調整命令的精度是(即15/(15000*2048)),從收到命令到調整後上行發送之間的延時是6ms,即在子幀收到調整命令之後,該信息將終端應用於從子幀開始的上行發送中
針對上行和下行信號的發送特點,LTE物理層定義了相應的功率控制機制。
對於上行信號,終端的功率控制在節電和抑制用戶間干擾的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所以,相應地採用閉環功率控制的機制,控制終端在上行單載波符號上的發送功率。
對於下行信號,基站合理的功率分配和相互間的協調能夠抑制小區間的干擾,提高同頻組網的系統性能,所以,相應地採用開環功率分配的機制,控制基站在下行各個子載波上的發送功率。
『陸』 物理層的特徵是什麼
1、物理層考來慮的是怎自樣才能在連接各種計算機的傳輸媒體上傳輸數據比特流,而不是指連接計算機的具體的物理設備或具體的傳輸媒體。現有的網路中物理設備和傳輸媒體種類繁多,通信手段也有許多不同的方式。物理層的作用正是要盡可能地屏蔽掉這些差異,使數據鏈路層感覺不到這些差異,這樣數據鏈路層只需要考慮如何完成本層的協議和服務,而不必考慮網路具體的傳輸媒體是什麼。物理層的重要任務是確定與傳輸媒體的介面的一些特性。
2、:(1)機械特性
指明介面所用的接線器的形狀和尺寸、引線數目和排列、固定和鎖定裝置等等。
(2)電氣特性
指明在介面電纜的各條線上出現的電壓的范圍。
(3)功能特性
指明某條線上出現的某一電平的電壓表示何意。
(4)規程特性
說明對於不同功能的各種可能事件的出現順序
『柒』 物理層的功能是什麼其主要特點是什麼
為數據端設來備提供傳自送數據的通路:數據通路可以是一個物理媒體,也可以是多個物理媒體連接而成。一次完整的數據傳輸,包括激活物理連接,傳送數據,終止物理連接。所謂激活就是不管有多少物理媒體參與,都要在通信的兩個數據終端設備間連接起來,形成一條通路。
在通信中,機械特性是網路物理層協議一個方面的特徵,定義物理連接的邊界點,規定物理連接時所採用的接插件的規格、引腳的數量和排列情況等(尺寸、形狀、管腳數及排列順序)。
(7)物理層過程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物理層解決如何在鏈接各種計算機的傳輸媒體(光纖,雙絞線等)上傳輸數據比特流(0和1),而不是指具體的傳輸媒體。
在使用時間域的波形表示數字信號時,則代表不同離散數值的基本波形就成為碼元。
在數字通信中常常用時間間隔相同的符號來表示一個二進制數字,這樣的時間間隔內的信號稱為二進制碼元,而這個間隔被稱為碼元長度。1碼元可以攜帶n比特的信息量。
『捌』 物理層的編程方法
PC機的非同步串列通信編程方法內容包括DOS、WINDOWS和BIOS級PC通信、基於非同步通信與器的系統的PC通信以及通信編程方法。 PC機一般常有兩個非同步串列埠,分別稱作COM1和COM2,它們都符合RS-232C標准。在DOS操作系統中,COM1、COM2被作為I/O設備進行管理,COM1、COM2便是它們的邏輯設備名。據此,DOS便可通過對COM1、COM2操作實現非同步串列通信。DOS的MODE命令可用以設置非同步串列埠的參數,DOS的COPY命令允許將非同步串列埠作為一個特殊的文件,進行數據傳輸。下面舉一個利用DOS的MODE、COPY命令,進行雙機鍵盤輸入字元傳輸的例子。 MODE命令的格式如下:
MODE 埠名:速率,校驗方式,數據位數,停止位位數
其中埠名為COM1或COM2;傳輸速率可選110、150、300、600、1200、2400、4800或9600bps;校驗方式為E(偶校驗)、(奇校驗)或N(無校驗);數據位數為7或8位;停止位位數為1或2位。通信雙方設置的參數應一致,如雙方都打入如下命令:MODE COM1:1200,E,7,1則表示雙方以COM1為非同步通信埠以1200bps、偶校、7位數據位、1位停止位的設置參數進行通信。DOS中有一標准控制台COM,實際上作輸入時COM即鍵盤,作輸出時COM即顯示器。
准備發送的PC機執行如下命令:COPY CON:COOM1:表示將從鍵盤收到的信息通過COM1串列口發送。
准備接收的PC機執行如下命令:COPY COM1:CON:則表示將接收來自COM1串列口信息,並在顯示器上顯示。
兩台PC機分別執行完上述命令後,在發送方鍵盤上輸入的字元便會在接收方顯示器上顯示出來。上面介紹的是用DOS的MODE、COPPPY命令實現的最簡單的PC通信。在MS-DOS的高版本中(例如MS-DOS V6。0)還提供了一條命令,叫作INTERLNK,實際上它是一個通信程序。使用INTERLNK命令和一根連接兩台PC機串列埠的電纜,可以使一台PC機從另一台PC機的磁碟驅動器中存取數據並運行程序,無需再使用軟盤去拷貝文件。用以鍵入命令的PC機叫客戶機(Client),與客戶機相連的PC機叫伺服器(Server)。客戶機使用伺服器的驅動器和列印機,伺服器顯示兩台PC 機的連機狀態。
當兩台PC機被INTERLNK連接以後,伺服器上的驅動器便以擴驅動器的形式映象到客戶機上,若兩台PC機原來均有A、B、C三個驅動器,則連接後客戶機除了自身的三個驅動器外,又多了E、F、G(伺服器驅動器映象)三個擴展驅動器,客戶機可以象使用自己的驅動器一樣使用這些擴展驅動器。使用INTERLNK時,每台PC機上至少要有一個空閑的串列口,還要一根3號線或7號線的零數據機(Null MODEM)串列電纜線,客戶機上至少有16K空閑內存,伺服器上至少有130K空閑內存。
在客戶機的CONFIG系統配置文件。SYS中添加如下命令:devive=c:dosinterlnk。exe/drives:5
再重新啟動客戶機,便可裝入INTERLNK。這里假設interlnk。exe存於客戶機C驅動器的DOS子目錄中,/drives:5參數用於映象5個伺服器驅動器,預設情況下為3個驅動器。伺服器上啟動INTERLNK不需要其CONFIG。SYS作任何改動,只需在DOS命令提示符下鍵入intersvr即可。此時,屏幕底部出現一行狀態信息,顯示INTERLNK的連接狀態。 Microsoft Windows的應用程序Terminal允許用戶PC機與其它計算機連接並交換數據,也可模擬為將與之交換數據的遠程計算機所要求的終端類型。下面給出一台PC機應用WINDOWS的Terminal從具有連機服務的遠程系統讀取文件的通信過程。
打開終端——使用設置(Settings)菜單設置參數——查閱文件——使用傳輸(Transfers)菜單接收一個文件——與遠程計算機離線——使用phone菜單掛起數據機——使用文件(File)菜單存儲文件——退出終端 在PC機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BIOS)中的中斷14H提供了非同步串列埠的服務功能,通過INT 14H提供的四種功能,可訪問串列通信埠,實現連機通信。INT 14H的串列口功能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