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歷史事件
㈠ 夏商西周到南北朝的興亡和重大歷史事件
按照《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結果,夏朝建立的准確時間是公元前2070年。
1、前2070年 禹建夏朝,都陽翟。
2、前1600年 湯滅夏,都於亳。
3、前1298年 盤庚遷都於殷,故稱商朝為殷商。
4、前1046年 周滅商,建都於鎬京,史稱西周。
5、前841年 國人暴動 周厲王本於彘,召公和周公共管朝政,史稱「共和行政」,這也是中國歷史有明確紀年的開始。
6、前771年,犬戎入鎬京,西周滅亡,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7、前772年,《春秋》編年開始。
8、前651年,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史稱「春秋首霸」。
9、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晉國完勝,晉文公遂稱霸。
10、前597年,晉楚邲之戰,晉國完敗,楚莊王問鼎中原。
11、前473年,越滅吳,勾踐稱霸,即春秋五霸的最後一霸。
12、前403年,周烈王承認韓魏趙三國,晉國滅亡。
13、前359年,秦穆公任用商鞅變法。
14、前341年,齊魏「馬陵之戰」,龐涓死於樹下。
15、前286年,六國伐齊。
16、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秦國完勝。
17、前256年,秦滅西周。周朝結束。
18、前249年,秦滅東周。當時的東周小朝廷,僅洛陽附近200里土地,居然分成東西二周。
19、前230年-前221年 秦滅韓趙魏楚燕齊,一統天下。
20、前221年,秦始皇稱帝,史稱「千古一帝」。封建制結束,郡縣制開始。
21、前213年,焚書。
22、前212年,坑儒。
23、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沙丘,趙高矯詔胡亥繼位,史稱秦二世。
24、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
25、前202年,項羽自刎烏江,劉邦一統天下,漢朝開始。
26、前154年,西漢政府平定「七國之亂」。
27、前140年,中國歷史年號紀元正是開始。以前沒有年號。
28、8年,王莽稱帝,建立新朝,西漢結束。
29、25年,劉秀在洛陽稱帝,東漢開始。
30、166年,黨錮之禍。
31、184年,黃巾起義。
32、200年,曹袁官渡之戰,曹操奠定統一北方基礎。
33、208年,曹孫劉赤壁之戰,曹操失去統一天下最好良機。
34、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稱帝,曹魏建立,漢朝滅亡。
35、221年,劉備稱帝,史稱蜀漢。
36、229年,孫權稱帝,史稱東吳或孫吳。
37、263年,魏滅蜀。
38、265年,司馬炎稱帝,晉朝建立,史稱西晉,曹魏滅亡。
39、280年,晉滅吳,一統天下。
40、291年,賈南風誘司馬瑋殺楊駿等,八王之亂開始。
41、306年,司馬越毒殺晉惠帝,八王之亂結束。
42、317年,司馬鄴出降,長安失陷,西晉滅亡。
43、317年,司馬睿在建康稱王,東晉建立。次年,稱帝。
44、382年,前秦苻堅統一北方。
45、383年,秦晉淝水之戰,前秦完敗,北方隨即再次分裂。
46、386年,鮮卑族拓跋珪建立魏國,史稱北魏、拓跋魏、元魏。
47、420年,劉裕代晉,晉朝滅亡,南朝宋建立,南朝開始。
48、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
49、471年,北魏孝文帝登基,在其外祖母馮太後的主持下,偉大與非議並存的孝文改革開始。
50、479年,蕭道成建立南齊,劉宋滅亡。
51、494年,北魏遷都洛陽。
52、502年,蕭衍入建康,南齊滅亡,南梁建立。
53、523年,北魏「六鎮起義」,北朝自此天翻地覆。
54、534年,北魏孝武帝殞命於關中,北魏滅亡。高歡扶持元善見登基,史稱東魏。
55、535年,宇文泰扶持元寶炬為帝,史稱西魏。
56、550年,高洋建立北齊,東魏滅亡。
57、557年,陳霸先在建康稱帝,陳朝建立,南梁滅亡。宇文覺稱帝,北周建立,西魏滅亡。
58、577年,北周武帝滅齊,統一北方,加之先前占據的川蜀和襄北,北朝統一天下的趨勢已不可阻擋。
59、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北周滅亡。
60、589年,隋朝樓船下揚州,金陵王氣黯然收。隋滅陳,南北朝結束,隋朝一統天下。
㈡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
1、河陰之變
河陰之變,發生於建義元年(528年),是北魏權臣爾朱榮策劃並實施的、針對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進行屠殺的政治事變。因事件發生於河南河陰縣(今河南滎陽市),因而得名。
528年(北魏建義元年),胡靈太後擅權秉政,鴆殺了北魏孝明帝元詡,冊立元姑娘和元釗為帝。並州契胡酋長爾朱榮假託孝明帝旨意,興兵攻打洛陽,守將望風而降。
四月十三日,爾朱榮在河陰之陶渚(今河南孟津縣)溺死胡太後和幼帝元釗,縱兵圍殺王公百官兩千多人,北魏諸王元雍、元欽、元略、元邵等全部遇害,史稱「河陰之變」。
爾朱榮藉助河陰之變,將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的漢世族大家消滅殆盡,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徹底改變了北朝統治集團的素質結構,最終改變了北朝社會的歷史走向。
2、高平陵之變
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
曹芳繼位後,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件。
3、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4、永嘉之亂
永嘉之亂,是西晉後期匈奴軍攻破晉都、俘虜晉帝、最終使西晉滅亡的歷史事件。因該事件主要發生於晉懷帝永嘉年間(307-313年),故名。八王之亂後,西晉政權衰弱,經濟殘破,社會矛盾尖銳,內遷各族趁機起兵反晉。永興元年(304),南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建立漢政權。
永嘉三年(309),南匈奴兩次進攻洛陽,被西晉擊退。永嘉五年(311),劉淵之子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寧平城之戰中殲滅晉軍主力,殺晉太尉王衍及諸王公,隨即第三次進攻洛陽並將之攻破,俘獲晉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建興四年(316), 劉曜又攻入長安,俘晉愍帝,西晉滅亡。
5、六鎮之亂
六鎮之亂,又稱六鎮起義(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指的是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鎮戍卒和各族人民發起的動亂。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遷洛陽後,六鎮鮮卑和鮮卑化貴族與將士的待遇及升遷不如洛陽鮮卑貴族,最後發起叛亂的大起事。
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權貴奢侈,守宰暴斂,賦役、兵役繁重,百姓紛紛逃亡或依附豪強。而長期戍守北邊的沃野等六鎮的將卒因待遇驟降而不滿,遂於正光四年(523)爆發六鎮起義,關隴、河北各族紛紛起兵響應,北魏統治瀕臨崩潰。邊鎮軍事豪強乘機擴充實力,其中爾朱榮實力最盛。
㈢ 有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事件有哪些
見截圖
㈣ 南朝的重大歷史事件
按以下順序:朝代 延續年數
都城
建立者
重大事件
夏朝 前2070年——前1600年
陽城
禹
世襲制
商朝 前1600年——前1046年
殷
湯
盤庚遷殷
西周 前1046年——前771年
鎬京(今西安西南)
周文王姬發
共和元年 我國歷史開始有明確紀年 ;犬攻入鎬京 西周結束
東周
春秋 前770年——前475年
洛邑(今洛陽)
周平王姬宜臼
周平王遷都洛邑 東周開始
戰國 前475年——前221年
洛陽
商鞅變法
秦朝 前221年——前206年
咸陽(今西安附近)
始皇帝嬴政
確立郡縣制 統一貨幣 度量衡和文字
陳勝 吳廣起義爆發 ; 巨鹿之戰 ; 劉邦攻入咸陽 秦亡 ; 楚漢之爭
西漢 前206年——25年
長安(今西安)
漢高祖劉邦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新 9年——25年
長安
王莽
綠林赤眉起義爆發
東漢 25年——220年
洛陽
漢光武帝劉秀
班超出使西域
三國
魏 220年——265年
洛陽
魏文帝曹丕
蜀(漢) 221年——263年
成都
漢昭烈帝劉備
吳 222年——280年
建業
吳大帝孫權
西晉 265年——317年
洛陽
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 317年——420年
建康
晉元帝司馬睿
㈤ 南北朝時期的歷史故事,要簡短的
1、北魏毀佛
北魏武帝初崇佛教,後因受道士寇謙之等的影響,轉奉道教,並親受符籙,於440年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認為佛教系「西戎虛誕」,「為世費害」。
太平真君五年,詔禁王公以下至庶人私養沙門,九月殺政變未遂的僧領玄高、慧崇等。七年,太武帝西徵到達長安,見佛寺內藏有兵器,又查出釀酒、財寶,發現僧侶與室女私通,即立禁佛。
司徒崔浩上疏請誅天下沙門,毀諸寺院經像。三月,帝下詔誅長安沙門,並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晃下令廢除全國佛教。太子尊崇佛教,緩發詔書,使遠近皆有所豫聞。
因此四方沙門多亡匿逃脫,金銀佛像及經書被秘密收藏,僅有一部分僧人被戮,而魏境內寺宇建築卻多被毀。太武帝死後,文成帝繼位,詔復佛法。佛教又得以恢復。
2、唐寓之暴動
齊武帝永明三年(485)冬,唐寓之在新城(今浙江新登東)一帶結黨四百餘人。次年正月,利用會稽太守王敬則去京城建康「朝正」(正月朝拜皇帝)的機會,舉兵暴動,首先攻下富陽。
三吳地區(即今江蘇南部、浙江東部)的被卻籍者紛紛參加,眾至三萬。卻籍的民戶,大都是北來僑民,他們的戶籍本為白籍,因此暴亂者被稱為「白賊」。
唐寓之又攻下桐廬,進占錢唐(今浙江杭州西南)、鹽官(今浙江海寧南)、諸暨、餘杭等縣,並在錢唐稱帝,置太子,改國號為吳,建元興平。
以錢唐新城為皇宮,縣廨為太子宮,設置百官,以寒門出身的錢唐富人柯隆為尚書僕射、中書舍人,兼領太官令、尚方令。
唐寓之還派其將領高道度等進攻東陽郡(今浙江金華),殺東陽太守蕭崇之和長山令劉國重並遣將孫泓進攻山陰。
3、侯景之亂
侯景之亂,又稱太清之難,是指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侯景發動的武裝叛亂事件。侯景本為東魏叛將,被梁武帝蕭衍所收留。
因對梁朝與東魏通好心懷不滿,遂於548年以清君側為名義在壽陽(今安徽壽縣)起兵叛亂,549年攻佔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將梁武帝活活餓死,掌控梁朝軍政大權。
侯景起兵後相繼擁立又廢黜蕭正德、蕭綱(簡文帝)和蕭棟三個傀儡皇帝,最後於551年自立為帝,國號漢。梁湘東王蕭繹在肅清其他宗室勢力後,派徐文盛、王僧辯討伐侯景,戰局逐漸扭轉。
駐守嶺南的陳霸先北上與王僧辯會師,於552年收復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殺死,叛亂終於平息。
侯景之亂後,江南地區的社會經濟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加劇了南弱北強的形勢。士族門閥在侯景之亂中不僅充分暴露了腐朽無能,而且受到了極其沉重的打擊,從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
出身江南寒人的陳霸先趁勢崛起,在亂後5年取代梁朝,建立陳朝。北朝的兩國尤其是西魏利用侯景之亂的機會吞並大片南朝土地,國力陡增,為隋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北魏孝文帝改革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頓吏治,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
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
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元恂。
一系列舉動推動北魏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大力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太和改革」,對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5、河陰之變
河陰之變,發生於建義元年(528年),是北魏權臣爾朱榮策劃並實施的、針對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進行屠殺的政治事變。因事件發生於河南河陰縣(今河南滎陽市),因而得名。
528年(北魏建義元年),胡靈太後擅權秉政,鴆殺了北魏孝明帝元詡,冊立元姑娘和元釗為帝。並州契胡酋長爾朱榮假託孝明帝旨意,興兵攻打洛陽,守將望風而降。
四月十三日,爾朱榮在河陰之陶渚(今河南孟津縣)溺死胡太後和幼帝元釗,縱兵圍殺王公百官兩千多人,北魏諸王元雍、元欽、元略、元邵等全部遇害,史稱「河陰之變」。
爾朱榮藉助河陰之變,將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的漢世族大家消滅殆盡,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徹底改變了北朝統治集團的素質結構,最終改變了北朝社會的歷史走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河陰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魏孝文帝改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侯景之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寓之暴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魏毀佛
㈥ 誰能具體描述下南北朝的歷史事件排序
http://tieba..com/f?kz=880280474
這個帖子說的很詳細 自己去看看吧
㈦ 南北朝的歷史大事年表。完整的
420年
劉裕篡晉立宋,南朝開始
439年
北魏統一北部,北朝開始
446年
北魏太武帝滅佛
479年
蕭道成篡南朝劉宋立齊
494年
北魏孝文帝進行漢化
502年
蕭衍篡南齊立梁
534年
北魏分裂為東西魏
550年
高洋篡東魏立北齊
557年
宇文覺篡西魏立北周
557年
陳先篡梁立陳
574年
北周武帝滅佛
577年
北周滅北齊
581年
楊堅篡北周建隋
㈧ 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故事
1、喜歡當和尚的梁朝皇帝蕭衍
蕭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學說,後皈依了佛門,成為了虔誠的佛門弟子。他曾下詔令全民奉佛。在梁一代佛教成為時尚。湯用彤先生總結說;「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以至於梁朝的半壁江山內,佛寺達2846座,僧尼有82萬餘人。更為難得的是身為天子的梁武帝身體力行。
據載,梁武帝到了晚年,一天只吃一頓飲,肉食一絲不沾,只吃豆類的湯菜和糙米飯。50歲時,他又斷絕房事,遠離嬪妃。平時,他穿的是極樸素的便服,不喝酒.不聽音樂。除非是祭祀宗廟,不舉行任何大會、餐宴。梁武帝的所作所為,完全是一個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
梁武帝佛學造詣很深,廣交當時的著名有道高僧,這開了帝王的先例。他還主持並親手編輯並注釋佛經,多次親自登堂講授佛經,舉行法會等等。佛教傳入日本、朝鮮,也在這個時期。梁武帝還四次入寺捨身,在寺內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
最短的一次是四天,第四次最長,有51天,「四月庚午,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這在史料上有記載。
2、亡國皇帝陳叔寶——專寵麗華
張麗華藝貌雙佳,她發長七尺,黑亮如漆,光可鑒人。並且臉若朝霞,膚如白雪,目似秋水,眉比遠山,顧盼之間光彩奪目,照映左右。更難得的是,張麗華還很聰明,能言善辯,鑒貌辨色,記憶特別好。
當時百官的啟奏,都由宦官蔡脫兒、李善度兩人初步處理後再送進來,有時連蔡、李兩人都忘記了內容,張麗華卻能逐條裁答,無一遺漏。起初只執掌內事,後來開始干預外政。
「耽荒為長夜之飲,嬖寵同艷妻之孽」,到了國家大事也「置張貴妃於膝上共決之」的地步。後宮家屬犯法,只要向張麗華乞求,無不代為開脫。王公大臣如不聽從內旨,也只由張麗華一句話,便即疏斥。因此江東小朝廷,不知有陳叔寶,但知有張麗華。
3、田園詩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壞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4、祖逖中流擊楫
自從匈奴人佔領中原,北方有許多人避難到南方來。劉琨的好友祖逖也帶了幾百家鄉親來到淮河流域一帶。在逃難的行列中,祖逖主動出來指揮。
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糧食、衣服給大家一起吃用。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領。到了泗口(今江蘇清江市北),祖逖手下已經有一批壯士。
他們都是背井離鄉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帶領他們早日恢復中原。當時,司馬睿還沒有即皇帝位。祖逖渡江到建康,勸琅琊王司馬睿說:「晉朝大亂,主要是由於皇室內部自相殘殺。
使胡人乘機會攻進了中原。現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敵人殘酷迫害,人人想要起來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們去收復失地。那麼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會群起響應。」
5、王羲之東床坦腹
郗鑒在京口的時候,派遣使者給王導帶信,想在王氏子弟中找個女婿。王導對郗鑒的使者說:「你到東廂房去隨意挑選。」
使者回去以後,對郗鑒報告說: 「王家的兒郎們都不錯,聽到來挑選女婿,個個都很矜持,只有一個在東面的床上露著肚皮躺著,好像啥也沒聽到。」
郗鑒說:「那就是這個了。」詢問之下,這個人就是王羲之,於是就把自己的大女兒郗璇嫁給了王羲之。
㈨ 南北朝歷史
解析:
南朝:
公元420年 劉裕登基稱帝取代東晉,定都建康(南京市)建國號宋,史稱 劉宋。南北對立局面正式開始。
公元479年 蕭道成登基稱帝取代劉宋,建國號齊,史稱 南齊。
公元502年 蕭衍登基稱帝取代南齊,建國號梁,史稱 南梁。
公元557年 陳霸先登基稱帝取代南梁,建國號陳,史稱 南陳。
北朝:
公元385年,拓跋珪稱王,建國號為代。
公元386年,拓跋珪改國號為魏,建都盛樂(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史稱北魏。
公元398年 拓跋珪登基稱帝遷都平城(山西大同)。
公元494年 北魏孝文帝登基稱帝遷都洛陽。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都鄴城)、西魏(都長安)。
公元550年 高洋登基稱帝取代東魏,建國號齊,史稱 北齊。
公元557年 宇文覺登基稱帝取代西魏,建國號周,史稱 北周。
公元577年 北周武帝滅北齊,統一北方。
公元581年 楊堅登基稱帝取代北周,建國號隋。
公元589年 隋朝出兵江南,滅男陳,全國實現統一,南北朝正式結束。
㈩ 南北朝的歷史
1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分裂時期,2由公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南北兩勢雖然各有朝代更迭,3但長期維持對峙,所以稱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齊、梁、陳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4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埃蘭沙赫爾),南到東南亞與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