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簡介
Ⅰ 全球通史的內容簡介
當代世界史編纂的一個新起點,影響世界歷史的10本書之一,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經典著作。
本書是斯塔夫里阿諾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後的世界》兩冊。作者採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事件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上,努力反映局部與整體的對抗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全書材料新、范圍廣,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並吸收了20年來世界歷史學研究諸領域的新成就,讀來頗覺新穎,有強烈的現實感。所以,本書在20世紀中期一問世便立即被譯成多種文字,頗受好評。
美國許多大學已把《全球通史》作為大學基礎課程的教材,甚至連美國的許多軍校也把此書作為教材,規定每個學生在畢業前都要修這門課。這部通史被認為是第一部由歷史學家運用全球觀點囊括全球文明而編寫的世界歷史。
Ⅱ 《世界歷史》介紹
網路了一下新浪上的介紹
http://ent.sina.com.cn/m/c/2008-03-27/16141964053.shtml
還有一個很雷人的介紹,注意看後面
「100集大型紀錄片《世界歷史》的成功拍攝,完成了我國文化史上一樁了不起的文化基礎建設工程。」日前,在中國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組織的研討會上,專家們對這部正在電影頻道播出的大型電視片交口稱贊。
《世界歷史》由電影頻道節目中心製作出品,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織全國近百位頂尖學者、教授完成撰稿。歷時5年攝製成的這部影片,耗資3000萬,全部採用高清晰數字技術拍攝。攝制組聘請27位國際專業攝影師,輾轉62個國家和地區,采訪中外歷史專家學者200餘人,探訪322所博物館,得到63個中國駐外使領館和77個國外駐華使領館的幫助、支持。影片以豐富的視聽手段再現了自遠古人類起源,到萬隆會議的浩瀚歷史圖景,全面地講述了人類社會發展過程,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趨勢及規律,填補了國內沒有全景式世界歷史紀錄片的空白。
專家們說,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把握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樹立共產主義的理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界歷史》響應了時代的呼喚。我們只有站在宏觀的大背景下,了解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才能夠更深刻體會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的現代化應該如何實現。
專家們認為, 影片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論,吸取了中外歷史學家研究的成果和人類學、化學、考古學的新發現,以我們中國人獨特的視角,對人類歷史進程,國家的興起、民族的遷徙、重大的戰爭、著名的歷史人物,立足歷史事實的基礎,給以唯物史觀介紹和評價。面對200萬年人類發展歷史如此龐雜、繁復的內容,影片主線清晰,重點突出,清楚地展示了人類歷史從生產方式的改變帶來社會形態變化這一帶有普遍意義的縱向發展的歷程,同時也展現了不同國家、地區,以及各個大洲從分散走向整體的橫向發展歷史。揭示了人類正是在文明的傳承,文化的交流中不斷發展、進步的。影片風格平實,語言生動,畫面精美,製作精緻,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影片的廣泛傳播無疑將提高全民族文化素養,同時也可以作為輔助教材,使大、中學校容易流於枯燥的歷史課教學變得形象、生動起來。 (向兵)
Ⅲ 世界歷史簡介
世界歷史是歷史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內容為對人類歷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發展為全世界成一密切聯系整體的過程進行系統探討和闡述。世界歷史學科的主要任務是以世界全局的觀點,綜合考察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歷史,運用相關學科如文化人類學、考古學的成果,研究和闡明人類歷史的演變,揭示演變的規律和趨向。
在中國,約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主要由於歷史專業的分工,人們習慣於把中國史和世界史對舉,幾乎把世界歷史作為外國歷史的代稱。實際上,世界歷史絕非把中國歷史排除在外的域外史,而中國歷史也和所有其他國家歷史一樣。
這是詳細http://ke..com/view/10182.htm
Ⅳ 關於世界歷史梗概
中學學歷史的時候,是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分開來學的,尤其是學中國歷史,總是關起門來自己跟自己縱向對比,很少做橫向的對比。早就想排一張《中國/世界歷史年代對照表》,很想弄清楚中國人在世界歷史上究竟牛到什麼程度,中國發生那些偉大事件的時候,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在幹些什麼。 一說到中國歷史,總是說秦漢唐宋元明等等朝代,不習慣明確標出年代,這種說法,一般人很難直觀地在世界歷史坐標上做出對比,弄不清同一時間段里人家在干什麼,同一時代咱到底是個什麼水平,驕傲起來總覺得不那麼理直氣壯。經過全面的對比,該驕傲的就驕傲到明處,很一般的甚至落後的也別妄自尊大。 這張表還很粗略,發在這里有些行怎麼也對不上。以後有時間,再好好分分類,從人、事、物、技、藝五個方面都做一下橫向對比。 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比如,昨天我才發現,中國明朝的風流才子唐伯虎以及和他並稱吳中四大才子的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壇三傑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生活在同一時代,唐伯虎比米開朗基羅大兩歲,而拉斐爾死後4年,唐伯虎也去世了。 元代寫「古道西風瘦馬」的雜劇家馬致遠,和寫《神曲》的義大利詩人但丁死於同一年——1321年。曹雪琴寫《紅樓夢》的同時,伏爾泰正在寫《老實人或樂觀主義》、《天真漢》。 再比如,中國三國演義打的正歡的時候,歐洲也正在打仗,當時羅馬爆發了奴隸大起義,史稱三世紀危機,經濟幾乎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人口銳減,農業停滯,商業凋敝,各路軍閥混戰,帝國權力名存實亡,這不是和同一時期的東漢的情況很相似嗎? 再比如,中國大唐貞觀之治的同時,日本正在搞大化改新,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國家的統一,日本從此了進入封建社會。 做這樣的對比 褪竅肟純矗 壑泄 嗽謔瀾繢 飛系降資歉鍪裁此 劍泄 說娜酥炙刂實降自趺囪 ? 這兩天把自己關在房裡,整整排了兩晚上,累死我了。僅這樣一張表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更難以得出結論,先做個參考吧。
Ⅳ 世界歷史大事件和詳細介紹
世界歷史大事件和詳細介紹:
1.公元前3000年左右 兩河流域出現奴隸制城市國家
兩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北部阿卡德,南部蘇美爾。
公元前3000年——2500年蘇美爾形成最早的國家,由幾個地區圍繞一個中心聯合而成。以灌溉農業為主,牧業也很重要。寺廟監管奴隸,為奪取奴隸、土地和對河流灌溉的控制,各國家、城市之間長期混戰,你方唱吧我來唱。頻繁的戰爭、宮殿、寺廟和灌溉工程的修建加重奴隸們的負擔,此時期蘇路帕爾、烏魯克、烏爾、啟什先後稱霸,但人民的處境沒有任何改善。
(5)世界歷史簡介擴展閱讀:
《影響世界歷史的100件大事》 是2009年07月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鍾華。該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詳細介紹了100件世界歷史大事件。
同時,簡約大方的版式、美輪美奐的圖片、准確到位的圖解等多種要素的有機結合,為讀者展開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使讀者在輕松的閱讀氛圍中了解歷史大事、把握歷史大勢的同時,獲得更為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愉悅的審美感受。
事件有:古埃及文明的創建、古印度文明的源頭:哈拉巴文化、《漢謨拉比法典》的頒布
大流士改革、佛教的創立與傳播、古希臘文明的象徵:愛琴文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古希臘奧林匹亞賽會:現代奧運會的起源、羅馬共和國的建立、亞歷山大帝國的興亡
羅馬帝國的興起與崩潰等等。
Ⅵ 世界歷史分幾個階段 時間是什麼時候
世紀歷史大致分為7個階段,具體如下。
第一個階段:史前時期 500萬年前~公元前5000年
南方古猿、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舊石器時代與血緣家族的演變、舊石器時代早期血緣家族的出現、舊石器時代中期、舊石器時代晚期、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的產生、新石器時代近親結婚的禁止及對偶婚的產生。
原始農業的出現、原始畜牧業的出現、父系氏族公社金石並用時代的來臨、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私有制的產生、軍事民主制國家產生、原始社會的文化、原始的宗教、原始繪畫、原始雕刻,原始音樂。
第二個階段:古代文明 公元前5000~前500年
亞洲 (公元前5000~前500年)
蘇美爾·阿卡德城邦的建立和統一、蘇美爾的政治結構神廟、大經濟阿卡德統治、南部兩河流域烏爾第三王朝、古巴比倫王國時期、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起、漢謨拉比的統治;
亞述帝國亞述國家的產生和演變、亞述帝國的建立、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王國滅亞述、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化、楔形文字、吉爾伽美什史詩、古代兩河流域的科技、巴比倫的天文學;
巴比倫的數學成就、腓尼基文明、腓尼基的興起、腓尼基發達的經濟、赫梯和古巴勒斯坦赫梯的興亡、古巴勒斯坦的統一猶太教的產生、古代印度文明、早期哈拉巴文化階級的產生;
國家的出現、四大吠陀婆羅門教的創立、列國時代的印度十六國的建立、摩竭陀國稱霸城市的再度興起、沙門新思潮佛教的產生與釋迦牟尼、中國第一王朝——夏朝、大禹治水;
階級社會的產生、夏啟建國、少康中興、夏桀亡國、商朝的興衰、成湯建商商朝的滅亡、商朝的農業生產技術、神奇的甲骨文、發達的青銅文化、禮樂統治下的西周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周公制禮作樂、西周的宗廟祭祀、國人暴動與宣王中興、三星堆文化、紛亂的東周、平王東遷、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清凈無為」的道家、孔子創立儒學;
《考工記》問世、波斯帝國的興衰、波斯帝國的建立、大流士一世改革、大流士的對外政策、波斯帝國的經濟、波斯帝國的衰亡。
非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國家的產生和早期王朝時期前王朝文明、提尼斯王朝的建立、古王國時期的經濟社會、古王國的經濟、古王國的瓦解、法老和金字塔中王國時期、第一中間時期和人民起義、埃及的再度統一;
中王國時期的對外戰爭、中王國時期的農業和手工業、中王國的滅亡、新王國的盛衰強盛的第十八王朝、新王國的冶金業和紡織業、發達的商業和海外貿易、埃赫那吞宗教改革;
拉美西斯二世與赫梯爭霸、新王國的衰亡、後期埃及塞易斯王朝、後期埃及前期的經濟、波斯征服埃及、波斯對埃及的統治、埃及人民反抗、波斯的斗爭後期、埃及滅亡、古埃及的文化早期的象形文字、圖騰崇拜到自然崇拜;
宏偉的雕塑建築和精湛的工藝、藝術、發達的天文歷法、非洲的其他文明、撒哈拉農耕社會、努比亞文化、凱爾邁文化、迦太基文明的興起、迦太基的政治制度、迦太基在北非的擴張,迦太基的貿易和探險。
歐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愛琴文明、克里特文明、邁錫尼文明、邁錫尼的墓葬、特洛伊戰爭、古希臘城邦、國家的出現、城邦的形成、斯巴達城邦、國家的形成、雅典城邦國家形成、梭倫改革、希臘城邦的繁榮;
希波戰爭戰後、希臘的城邦經濟、奴隸制度的發展、城邦民主政治的發展、希臘諸城邦的沒落、雅典的海上霸權、伯羅奔尼撒戰爭、戰後諸城邦的危機;
後期希臘城邦的爭霸和衰亡、古典時期及以前的希臘文化、希臘的宗教與神話、發達的戲劇、精美的建築和雕刻、史學的繁盛,哲學的興起。
美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美洲的早期文明、亞洲人的遷入、奧爾梅克文明、特奧蒂爾坎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化。
第三個階段:帝國與征服公元 前500~公元元年
歐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馬其頓的興起、馬其頓王國的興盛、腓力二世統一希臘、亞歷山大東征、安提柯王朝的建立、斯巴達的社會改革、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國、托勒密王朝的專制統治、托勒密王朝的衰敗;
塞琉古王國的專制統治、發達的塞琉古商業、塞琉古的手工業、塞琉古的衰亡、馬其頓時期的文化數學家和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歐幾里得與幾何學天文學和地理學的發展、哲學的進一步發展;
日趨成熟的雕塑藝術、伊索寓言、古羅馬的王政時代、伊特魯里亞人、羅馬的氏族制度民主軍事制度、圖里烏改革、王政時代的結束、早期的羅馬共和國、設立平民保民官;
李錫尼一塞克斯圖法平民斗爭和新貴族的產生、征服義大利、羅馬共和國早期的社會經濟、羅馬的對外擴張、第一次布匿戰爭、第二次布匿戰爭、第三次布匿戰爭、侵略西班牙羅馬的行省;
統治羅馬、共和國的沒落、西西里起義、斯巴達克起義、共和時代的文化、羅馬的宗教神話和祭司羅馬的建築藝術、朴實的歷史和哲學、強權獨裁時代的到來、米特里達梯戰爭、蘇拉獨裁龐培興起、前三頭同盟,愷撒獨裁後三頭同盟。
亞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秦朝統一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建立、秦始皇萬里長城的修築、秦朝的覆亡、「世界第八大奇跡、」 西漢劉邦建西漢、漢武帝時代、漢匈和戰、司馬遷著《史記》、孔雀帝國被佔領的時代;
旃陀羅笈多創立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征伐、孔雀王朝時期的政治與軍事、森嚴的種姓制度、孔雀王朝後的印度、帝國時代的文化、印度的史詩《佛本生經》、孔雀帝國時代的建築藝術。
第四個階段:封建時期 公元元年~400年
歐洲(公元元年~400年)
羅馬帝國的建立、奧古斯都建立元首政治、屋大維對內的政治制度、繁榮的「和平時代」、經濟的發展、城市的興盛、從黃金時代到三世紀危機、隸農制的盛行、皇權的進一步加強;
羅馬的「黃金時代」、羅馬城市和商業的蕭條、混亂的政治、統治後期的羅馬帝國、戴電里先統治、君士坦丁大帝獨裁、扶持基督教、繼續衰弱的帝國經濟、帝國的分裂;
基督教的興起和傳播、基督教的演變、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馬克西穆斯之亂、四大「蠻族」掌權、帝國時代的羅馬文化、自然科學的發展、唯心主義哲學的盛行、發達的史學、帝國時代的法學、羅馬的文學、羅馬的建築和雕塑藝術
亞洲(公元元年~400年)
東漢劉秀建東漢、外戚宦官專權、班固著《漢書》、蔡倫改進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三國鼎立時期的中國、亂世梟雄——曹操、建安文學、蜀國的建立、諸葛亮治蜀、孫權建吳;
西晉和東晉的建立、「五胡十六國」興起、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兩晉的書畫藝術、陶淵明與田園詩、貴霜帝國的建立、開明的迦膩色伽、統治早期的薩珊、波斯帝國薩珊波斯的興起;
薩珊和羅馬的戰爭、馬資達克起義、古代朝鮮箕氏、朝鮮新羅百濟建國、朝鮮半島的古代文化、古代日本繩文式和彌生式文化,邪馬台國大和國家的興起。
美洲、非洲(公元元年~400年)
正在發展的美洲和非洲、瑪雅文明的興起、摩羯文化、印加文明興起、阿克蘇姆國統治,東非迦納王國的繁榮。
第五個階段:中世紀 公元400~1500年
歐洲(公元400~1500年)
日耳曼王國的建立、古代日耳曼人的社會制度、西歐封建關系的萌芽、日耳曼諸王國的建立、倫巴德人入侵義大利、西歐封建制的產生、克洛維創建法蘭克王國、矮子丕平篡權;
查理曼帝國形成、帝國的分裂、北歐海盜海盜時代的來臨、北歐海盜的擴張、「無骨者」伊瓦爾和哈拉爾德、北歐海盜的覆滅、發達的航海造船技術、北歐的口頭文學、 9~11世紀時期的西歐;
加洛林王朝時期的法國農業、羅伯特王朝與加洛林王朝的斗爭、加佩王朝的建立與王權的式微、亨利一世統治下的德國、俗權和教權之爭、盎格魯一薩克遜人征服英格蘭、十字軍東侵;
十字軍東征的起因、克勒芒城宗教會議、十字軍第一次東征、十字軍血洗耶路撒冷、薩拉T反擊十字軍、君士坦丁堡之災、法蘭西民族國家的形成、法國王權的加強、路易九世改革;
腓力四世控制教權、巴黎市民起義、路易十一統一法國、11—15世紀時期的英格蘭、諾曼底征服、亨利二世改革、《自由大憲章》的簽訂、獒國國會的出現、既特·泰勒起義、紅白玫瑰戰爭;
英法百年戰爭、百年戰爭的爆發、竟雷西戰役、二十年的和平、聖女貞德、酉年戰爭的結束、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菲特烈一世侵略義大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開始、漢薩同盟的建立;
媛尼斯和佛羅倫薩共和國、西班牙基督教王國的興起、暴死病黑死病的泛濫、黑死病的傳播路線、黑死病之後的歐洲經濟、黑死病的長期影響急劇下降的人口、中世紀的基督教和西歐文化;
羅馬教會教階制的演變、英諾森三世加強教權、異端運動的發展、大學的出現、哥特式建築的興起、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一世的法典改革、查士丁尼對外擴張、拜占庭帝國的瓦解;
拜占庭的史學、中世紀時期的東南歐、第一保加利亞王國的建立、尼曼亞統治塞爾維亞、阿爾帕德王朝時期的匈牙利、瓦拉幾亞時期的羅馬尼亞、中世紀時期的捷克和波蘭、捷克國家的形成;
德國勢力的滲入、蒙古帝國大一統時期、胡司宗教改革、胡司戰爭、普亞斯特王朝時期的波蘭、金帳汗國統治時期、留里克王朝的建立、基輔羅斯公國、伊凡四世改革,立窩尼亞戰爭。
亞洲(公元400~1500年)
北朝北魏的建立、孝文帝改革、賈思勰著《齊民要術》、北周立國、北朝開鑿石窟、南朝劉宋的建、立齊梁陳的更替、祖沖之求圓周率、山水詩勃興、劉勰著《文心雕龍》、隋朝一統、隋朝的建立、隋朝改革官制和創設科舉;
煬帝開修大運河、李春建趙州橋隋朝的滅亡中前期的唐朝貞觀之治玄奘西遊與鑒真東渡武周革命開元盛世造紙術西傳僧一行實測子午線唐朝的衰敗安史之亂、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黃巢大起義與唐朝滅亡;
原始火葯的發明、詩歌藝術的頂峰、北宋的興衰、陳橋兵變、王安石變法、北宋和遼、西夏的關系、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宋詞的興盛、南宋南宋的建立、南宋抗金、繁榮的南宋商業、朱熹集理學之大成;
宗教大融合和禪宗盛行、 元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忽必烈稱帝、元朝建立行省制度、郭守敬與《授時歷》、關漢卿與元曲、中前期的明朝、明朝的建立、明初設內閣;
朱元璋加強吏治、鄭和下西洋、大明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晚明景象、賦稅制度的重大改革、明朝與後金的戰爭、明末農民起義與明朝的滅亡、明朝的科技、長篇小說的繁榮。
美洲(公元400-1500年)
中世紀時期的印第安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印加帝國的建立、印加文化、瑪雅貿易,瑪雅人的社會結構。
非洲(公元400~1500年)
封建時期的埃及、埃及封建制度的形成、埃及國家的獨、立反抗十字軍的斗爭、阻止蒙古帝國西進、土耳其統治下的埃及、中世紀時期埃及的文化、北非和東非馬格裡布的獨立、阿爾摩哈德朝的統一;
東蘇丹諸國、衣索比亞王國 、「桑給帝國」時期、桑給帝國發達的對外貿易、西非和南非迦納王國的興衰、馬里王國的崛起、桑海王國的獨立、桑海王國的衰敗,大辛巴威。
第六個階段:資本主義 1300~21世紀
16~18世紀,手工工場在西歐有了迅速的發展。英國的呢絨業最為典型。海外貿易長足進步,海外貿易壟斷公司(如東印度公司)陸續建立。
18世紀,法國成為歐洲大陸手工工場最發達的國家。這一時期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尚未完全分開。商業資本控制著工業和金融資本佔有首要地位是16~18世紀西歐資本主義發展中的兩大特點。
此時非歐洲地區的中國和日本等國也呈現出一些現代化的氣象,但是不及歐洲現代化充分,總體上仍然是古代社會。中國的國力仍然強大,在工業革命後方被歐洲超過。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自然科學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下出現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它將人類社會從蒸汽時代推進到電氣時代。
內燃機的發明與應用,化學工業的大發展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另兩大成果。第二次工業革命改變了先進工業國的產業結構,使它們開始由以輕工業為主導演進到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大國,實現了工業化。
第七個階段: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1945年—2018年(仍在進行)
講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的世界歷史。它是世界通史的一部分,也是人類社會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過渡的一個階段的歷史。
世界當代史的基本線索,即兩級格局的形成和「冷戰」激烈對抗時期;兩大陣營解體,三個世界的格局逐漸形成時期;兩極與多級並存和互動時期;世界格局大轉換時期。理解西方史學界對世界史的劃分方法,掌握什麼是「冷戰」。
Ⅶ 世界歷史人物資料
英王愛德華八世 (1894.6.23 – 1972.5.28 )是英王喬治五世和瑪麗王後的長子。按照王位繼承法,1910年被立為英國王儲。下一年,又受封為威爾士親王。王儲不但鼻高嘴闊,天庭飽滿,眼神里透出一股王氣,一臉富貴相,而且身高體壯,健如奔馬,一反英國王室歷代王儲體弱多病的積弊。一戰爆發後,20歲的王儲不因貴而嬌,主動服役參戰,任為陸軍參謀,在法國戰壕里摸爬滾打,出生入死,屢立軍功。戰後,王儲代表英王遍訪歐美各國,深得各國政界領袖好評。王儲更兼體恤下情,常常便裝簡從,出巡街頭廠礦,關照勞工生活,體會無家可歸者的痛苦。英國人深為大英帝國有一個好儲君而驕傲。不過,在欣慰之餘,英國人也發現未來君主有一個大毛病,就是對宮廷禮儀熟視無睹,全然不顧。
王儲年屆20以後,王室依照宮廷禮儀,開始物色王妃。無數窈窕淑女,仰慕王儲位尊,風流倜儻,競相爭寵獻媚,爭奪王妃之位。未料年華正盛的王儲冷若冰霜,全然不睬。年屆30以後,王儲仍然孑然一身。瑪麗王後身為母後,最為王儲立妃這事犯愁。苦思無策,打發人攜帶王儲尊照,前往瑞士,用重金請日內瓦街頭的獨眼神卦指點迷津。獨眼神卦用一隻眼仔細端詳了王儲尊照,默思良久,收過卦金,方吐出八個字:「驚鴻一瞥,重洋萬里!」王後看過獨眼神卦八字真言,百思不得一解。因相信獨眼神卦一向料事如神,知是天機,微言大義,到時自解,便不再費心。
1931年6月,王儲心血來潮,又玩起擱置已久的老把戲,換上便裝,一身普通傭工打扮,登上一列便車,隻身出外遊玩。火車空空盪盪,偌大一個包廂,除王儲外,只有一個單身女人。那女人金發藍眼,皓齒厚唇,體態豐盈,秀色可餐。言談間風情千種,移步時儀態萬方。王儲偷窺良久,怦然心動,不禁打破在女人面前冷若冰霜的冷麵郎君習慣,主動與那獨身女子攀談。二人天南海北閑扯,從倫敦的霧天到大西洋的風,從法國的白蘭地到西班牙的古城堡,話越說越多,一發不可收拾。年屆37歲的王儲第一次徹底投入,感到身心愉悅的快活。這個女人來自大西洋對岸的美國,也就是促成英王退位奇聞的辛普森夫人。到這時為止,辛普森夫人仍不知王儲的真實身份,仍把這位與她主動攀談的英國男人當作一個普通勞動者。
列車邂返以後,王儲和辛普森夫人一見鍾情,成為知交。兩人頻頻約會,形影不離,雙雙出沒於上流舞場,下等酒吧。泰晤士河遊艇上,維也納多瑙河岸,義大利比薩斜塔,到處留下王儲的開懷笑聲和辛普森夫人的鶯啼軟語。二人一個風流倜儻,一個絕色傾城,一時成為新聞焦點和人們街頭巷議的對象。有人大談辛普森夫人被立為英國王妃的可能性,但這一猜測立即被洞悉英國王室繼位慣例的人們否定。辛普森夫人雖有沉魚落雁之色,渾身上下確實透露出雍榮華貴之氣,但她年長王儲好幾歲,有過婚史,出身於貧賤人家。不僅如此,辛普森夫人還是美國公民。一向高傲無比的英國人絕不會接受一個已婚的美國婦女為自己國家未來的王後。這有損於大英帝國的赫赫威名!王儲鍾情於辛普森夫人大概是逢場作戲,一場鬧劇而已。
1936年,英王喬治五世駕崩。王儲按王位繼承法,繼承王位,封號愛德華八世。年輕的國王文武兼資,精力過人,確實是君臨天下的合適人選,英國人為自己國家有這樣一個賢明的新國王額手稱慶。但不出幾個月,這種歡樂之情就被憂郁替代。新國王登基不到一年,就在1936年11月提出要與辛普森夫人互結秦晉。英國王室、政府、議會兩院大驚,按照王室遴選後妃的慣例,這萬萬不可!英國首相鮑德溫代表政府、王室、議會提出:英國不能接受一個美國人為王後,國王只能在王位和辛普森夫人之間作選擇,如一定要與辛普森夫人結婚,就必須下詔退位!愛德華八世經過幾天考慮,作出決斷:堅持退位,與辛普森夫人結婚!
1936年11月,英國各大報紙,忽然一齊在頭版頭條位置,用通欄標題刊登出一條爆炸性新聞,新聞正標題大書:不愛江山愛美人。副標題是:英王愛德華八世為辛普森夫人下詔退位!歐美各國讀者最初認為又是新聞記者們無端生事,進行四月愚人節式的騙人報道。一些愛德華八世的崇拜者,甚至打電話給報社,指斥他們侮辱至尊無比的國王陛下。堂堂大英帝國幾億臣民的國王,兼領大不列顛、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加拿大各國王位,何患無靚女?豈能為區區一個辛普森夫人大動真情,辭去王位?沒有人相信報上的桃色緋聞。不幸的是,新聞報道卻是事實。幾天以後,英國政府新聞發布官鄭重宣布;英王愛德華八世已簽署退位文件,議會已批准國王的退位要求!這真是天下奇聞:大英國王果真為一個女人辭去了王位!
1936年12月12日,愛德華八世正式退位,其弟約克公爵繼位為王,稱號喬治六世。43歲的愛德華八世辭去王位後,受封為溫莎公爵。不久,即與辛普森夫人在法國順利成婚。二人婚後,雙宿雙飛,恩愛無比。公爵被任為英國駐法軍事代表團成員,參與軍機。法國敗亡後,公爵攜帶夫人轉往西班牙。後來被任為大英帝國巴哈馬總督,於1940年7月遠渡重洋赴任。1972年,溫莎公爵無疾而終,老死泉林,享年78歲。
溫莎公爵雖然失去王位,卻得到佳人,這種不愛江山愛美人之舉,一時成為佳話。而在幾十年過後的1996年,英國一些著名新聞媒體曝光了這位愛美人不愛江山的溫莎公爵的隱秘舊案。一時鬧得沸沸揚揚,並迅速傳向世界各地。這些刨根究底的記者稱,據可靠檔案材料表明,溫莎公爵當年辭去王位,並非為了這位美國佳人,實際是因為他與法西斯納粹早已有頻繁秘密來往。在歐洲大陸戰雲密布,法西斯軸心國向全世界人民磨刀霍霍的當口,這位後來成為反法西斯盟首之一的英國的一國之君卻向敵人暗送秋波,這是英國王室無論如何無法接受的大丟其臉的丑聞,英王室只能借口不能接受一個已有婚史的美國夫人作王後為理由,迫使愛德華辭去王位,以掩瘡疤。這聽起來似乎太過離奇,不幸的是,最近英王室無奈地承認了這段不光彩的歷史,遂使傳誦了幾十年的佳話走了味。
Ⅷ 世界歷史人物介紹
【山本五十六】(1884年4月4日-------1943年4月18日)
舊日本帝國海軍軍人,曾留學美國哈佛大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大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位階勲等為元帥海軍大將正三位大勛位功一級。
山本五十六在日本帝國海軍中歷任重要職位,進行了多項重大變更與改革,尤其是親手組建了{日本海軍航空兵部隊}。在太平洋戰爭早期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並策劃或指揮了數次重要戰役,例如珍珠港事件以及中途島戰役。山本在搭乘飛機前往索羅門群島前線視察的路上遭美軍P-38閃電式戰斗機攔截,座機被擊落。山本之死對日本軍隊士氣造成了沉重打擊。
Ⅸ 世界史的內容介紹
一、
麥克尼爾《世界史》是公認的全球通史開山之作,第一次完整講述了從史前到21世紀全球文明互動的故事,中文版首次出版。阿諾德·湯因比、斯塔夫里阿諾斯、傑里·本特利、何炳棣、許倬雲、錢乘旦、劉新成等權威推薦。
1963年,麥克尼爾出版《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即將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史學界一般以此作為全球史誕生的標志。1964年,麥克尼爾在芝加哥大學開設世界歷史課程,為此他為「學生和一般讀者」將《西方的興起》精編簡化,於1967年出版《世界史》作為該課程的教材。
麥克尼爾《世界史》經過四次修訂再版,一直在英語世界中暢銷不衰,既是美國大專院校世界史課程的必讀著作,也是普通讀者了解世界歷史的首選入門讀物,甚至成為美國空軍學院的指定教材。
麥克尼爾的貢獻和獨特之處在於:他認為世界史只有文明間的互動才有意義,他不斷書寫文明間的沖擊與反沖擊、征服與反征服。麥克尼爾的《世界史》以文明為單位,書寫全球文明的互動,讓之前隔離、孤立的世界史,變成動態、交互的世界史,繪制了一幅人類文明的交互網路圖。這被認為是世界歷史研究的真正開始。
麥克尼爾《世界史》中文版姍姍來遲,問世近50年後首次在中國出版。此次,中文版獲麥克尼爾全球獨家授權,依據第四次修訂版翻譯出版。
全書收錄109張精彩圖表,附標記人類文明歷程的歷史年表,特別推薦了進一步閱讀的書目;並針對1976年之後的世界歷史與文明發生的重大事件做了全新論述,使這部名著在內容和體繫上更加完善。
麥克尼爾《世界史》內容包羅萬象,文字簡明流暢,是一般教科書所不及的。不管是上班族、學生教師,還是商界人士、政府官員,《世界史》都是經典可靠的世界史入門讀物。
二、
麥克尼爾的進化論和達爾文的進化論有相似的地方。只不過達爾文的論述對象是「生物」,而麥克尼爾論述的對象是「文明」。文明的生長和滅亡也符合「物競天擇觀「。所有競爭力強大的文明都與其生存的環境以及人類對環境的認識息息相觀。麥克尼爾構建的世界史就是文明進化史。不過,他並不認為現代文明優於古代文明,也不認為現代文明是古代文明的墮落。他只是客觀地描述這種變化,最主要的是揭示其變化的機制。
麥克尼爾筆下的文明至少分為三個層面,第一是軍事,比如兵器、鎧甲對礦產的依賴,戰馬對牧場的依賴,軍隊對給養的依賴;第二是文化,這包括人類的生存或者說創造財富的方式,以及保證財富分配合理的社會法則,先進的文化會從民間偷偷地輸入到其它文明中,這種征服很隱蔽;第三是宗教,它掌管人類重大事務,並在最尖銳的精神沖突中占據主導地位,同時它本身也就是文明的凝聚力所在,沒有凝聚力的文明是脆弱的。所有在競爭中取得勝利的文明必然在這三個層面上優於其它文明,並且自身亦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既然是用文明之間的交流和競爭構建一部世界史,麥克尼爾的眼光就總是聚焦於征伐中的軍隊、游牧民族、商人、水手、海盜、僧侶、工程師、傳教士、某種思想的奠基人或啟蒙者,以及瘟疫。而對和平時期的朝代更迭不屑一顧。因此他筆下的世界史更像一條巨大的河流,河中心的流速極快,但靠近兩岸的地方則流得較遲緩。麥克尼爾的成就就在於標定了這條河的中心河道和流向,這是他在世界史方面真正的奠基工作,其他史學家似乎只能延著他定下的航道尋覓新的發現。
這本書的寫作策略是一方面提供一幅幅全景圖,另一方面又遍歷每一次重大事件的中心,這就是本書的結實、秀美的骨架。而文明的形成和交流的細節則是本書的血肉。整本書又像一部雋永的智慧小品集。造成這種奇妙效果的原因是:其內容不僅鋪敘史實,而且在每一章提煉出一個明確的主題,將物質的進化和文明的更新密切結合,提供一系列雄辯的論述,充分顯示其深思熟慮的特點。
比如第三章論述制鐵技術對文明發展的影響:「這次技術進步的第一個重大後果是新一輪蠻族入侵,他們在公元前1200~前1000年,包圍了古代中東地區的大帝國並一個接一個地推翻了它們。鐵器時代蠻族的軍事勝利依靠的是原始的平均主義共同體的同心同德,在這種共同體中,每個人都是強大的戰士,因為那裡不存在世界文明地區長期盛行的主人和臣民之間的鴻溝。人數稀少的戰車貴族,被憤怒的臣民所包圍,被傳統的內訌所削弱,所以不是這種群體性攻擊的敵手。」
在這段論述中,麥克尼爾沒有把蠻族取勝的原因簡單地歸結為制鐵技術的出現,而是歸結為鐵器在不同文明中的使用方式:把武器分散開要比集中起來更有威力。喜歡軍事的讀者很清楚,歷史上出現的任何新兵種都會遇到分散和集中戰術選擇,而這又與文明的特徵有緊密的聯系。麥克尼爾總是仔細地研究每一種文明的鮮明的特徵,並把其變革和滅亡歸因於其內在缺陷。再如第五章論述希臘的軍事方陣與斯巴達奴隸起義之間的關系:
「軍事戰術的一個重大變化為參與政治生活的農民奠定了穩固的基礎。這就是方陣的發明——大量密集的步兵陣形……由數千名身披鎧甲、行動如一、訓練有素的士兵組成的沖鋒能夠橫掃戰場上的騎兵或敵方的任何其他力量。當這種優勢變得明顯時……任何不利於加強方陣力量的事情都會危害城邦。如果危險迫在眉睫,如公元前7世紀斯巴達發生的奴隸反抗多利亞統治者造成的災難那樣,那麼對它的反應將是十分劇烈的。」
盡管麥克尼爾注重文明之間的交流和影響,但是他卻不認為人類最終會形成統一的文明。他曾在《紐約時報》上發表過一篇批判弗朗西斯·福山的《歷史終結和最後一人》的書評。福山認為人類社會的進化會以西方式民主自由為終點,並在這個終點結成一體。麥克尼爾批駁了這種思想,認為人類將保持文明的多元化。他給出的理由是:」團體就是靠他們與外人的差別來定義他們自己,而人性是變化的,所有從基因遺傳的傾向和能力都會自動形成各種各樣的形式。」這個理由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說服力,但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麥克尼爾的強勁有力的樂觀主義,正是這種思想保證了這本《世界史》從頭到尾都新鮮、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