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世界戰爭歷史

世界戰爭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3 03:00:59

A. 一些世界著名戰爭歷史

中文名稱: 希波戰爭
外文名稱: Greco-Persian Wars
發生時間: 公元前492~前449年
發生地點: 布拉底 溫泉關 薩拉米斯 馬拉松
主題關鍵詞: 「提洛同盟」 《卡利亞斯和約》 以少勝多 以弱勝強 保薩尼阿斯 More ...
分類: 外國古代戰爭
洲: 亞洲 歐洲
國家: 希臘 波斯帝國
相關信息
下層事件: 薩拉米斯海戰 馬拉松會戰
相關人物: 地米斯托克利 大流士一世
事件介紹
事件內容
內容文件
內容文件
希波戰爭
公元前492~前449年,希臘諸城邦聯合反抗波斯帝國侵略的戰爭。 前6世紀中葉,波斯帝國侵佔小亞細亞西部希臘城邦。前513年,波斯佔領黑海海峽和色雷斯一帶,直接威脅希臘半島諸城邦的安全和海外貿易。前500年,遭受波斯壓迫的小亞細亞西部希臘城邦以米利都為中心爆發反波斯起義。雅典和埃雷特里亞城邦派25艘戰船支援。起義軍一度攻入小亞細亞的波斯總督府所在地薩迪斯,當地希臘城邦乘機紛紛脫離波斯的統治。前494年,起義被波斯軍鎮壓。早有西侵野心的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以雅典和埃雷特里亞曾援助米利都起義為借口,出兵遠征希臘本土,希波戰爭爆發。戰爭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波斯軍遠征連遭失敗(前492~前479)前492年,大流士一世派馬多尼烏斯率陸海軍渡過赫勒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沿色雷斯海岸西進。海軍到達阿索斯角時遇到大風暴,300多艘戰船撞毀,2萬餘人失蹤,幾乎全軍覆沒;陸軍也遭到色雷斯人的襲擊,出師不利,退回小亞細亞。次年,波斯向許多希臘城邦派出使者,索要「土和水」,要求各城邦降服。斯巴達和雅典處死了波斯使者。 前490年,波斯對希臘發動第二次遠征。老將達提斯和阿塔非尼斯率軍約2萬餘人橫渡愛琴海,攻佔並破壞埃雷特里亞城,繼而南進,在距雅典城東北約40公里的馬拉松平原登陸。雅典全城緊急動員,組成約1萬人的隊伍開赴馬拉松迎敵,並派人向斯巴達等城邦求援。斯巴達決定派兵援助,但提出必須月圓時才能出兵。僅布拉底派來援軍1000人。9月12日,雙方展開馬拉松之戰。雅典軍在米太亞得指揮下,利用有利地形,採取靈活戰術,一舉擊敗波斯軍,取得以少勝多的光輝戰績,鼓舞了希臘人反侵略斗爭的必勝信心。此後,雙方積極擴軍備戰。前486年大流士一世死,其子薛西斯一世即位,鎮壓埃及起義後繼續准備出征希臘,下令在聖山半島底部開挖運河,在赫勒斯滂海峽架設浮橋,在色雷斯屯積糧草,並從被征服地區徵集大批兵員。希臘方面,雅典公民大會根據地米斯托克利的提議,決定建造100多艘三層槳戰船,把比雷埃夫斯港擴建成堅固的軍港。前481年,以斯巴達和雅典為首的30多個城邦在科林斯集會,成立軍事同盟,推舉擁有強大陸軍的斯巴達為盟主,組建希臘聯軍,准備抗擊波斯再次入侵。 前480年,薛西斯一世率軍約10餘萬人、戰船1000餘艘,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分水陸兩路沿色雷斯西進,迅速佔領北希臘,旋南進至溫泉關(德摩比利)。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率領先期到達的希臘聯軍約7000人扼守地勢險要的溫泉關。斯巴達人歐利比阿德斯指揮希臘海軍控制阿爾泰米西翁角。8月中旬,波斯軍向溫泉關發起進攻,希臘守軍頑強抵抗兩天,波斯軍屢攻不克,損失慘重。第三大,當地一希臘人把波斯軍引到希臘守軍側後。列奧尼達在腹背受敵情況下,命令聯軍撤退以保存實力,自己率領約300名斯巴達勇士頑強抵抗,直至全部陣亡。波斯軍長驅直入,佔領中希臘,撲向雅典城。此前,雅典已將成年男子編入軍隊,將其他居民南撤到特里津城、薩拉米斯島等地;地米斯托克利說服歐利比阿德斯把希臘艦隊撤到薩拉米斯灣,准備決戰。波斯陸軍進占雅典城後,其海軍繞過蘇尼翁角,進入狹窄的薩拉米斯灣。9月下旬在薩拉米斯海戰中,波斯海軍大敗,退回小亞細亞。波斯陸軍在馬多尼烏斯率領下向北退卻。前479年8月中旬,波斯陸軍南下,與希臘聯軍在布拉底決戰。斯巴達統帥保薩尼阿斯率軍約4萬人重創波斯陸軍,殺死馬多尼烏斯,粉碎波斯第三次遠征。與此同時,希臘海軍在米卡利角給波斯海軍以重創。 第二階段,希臘人反攻節節勝利(前478~前449)波斯軍第三次遠征失敗後,以雅典為首的希臘聯軍逐漸轉入反攻,並乘機擴張海上勢力,企圖建立雅典在愛琴海的霸權。前478年,雅典艦隊佔領赫勒斯滂,打開通向黑海的通路。同年,雅典聯合愛琴海沿岸各城邦組成提洛同盟。前476年,希臘聯軍在西門指揮下,攻佔色雷斯沿海地區、愛琴海許多島嶼和拜占庭。前468年在歐里墨東河口會戰中,西門指揮希臘海軍大敗波斯艦隊。前449年,希臘海軍在塞普勒斯以東海域重創波斯軍。同年,雙方媾和。雅典全權代表卡利阿斯到波斯首都蘇薩談判,簽訂《卡利阿斯和約》。和約規定,波斯放棄對愛琴海、赫勒斯滂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控制,承認小亞細亞希臘諸城邦獨立。希波戰爭到此結束,雅典成為愛琴海地區霸主。 戰爭中,以雅典和斯巴達為首的希臘城邦,為保衛國家的自由和獨立暫時捐棄前嫌,團結對敵;希臘將領正確指揮,靈活運用戰略戰術,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有利條件,在馬拉松和薩拉米斯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波斯軍隊對外進行侵略戰爭,雖然兵力占優勢,但多為被征服民族強征的士兵,士氣低落,且勞師遠征,補給困難,最終招致失敗。

中文名稱: 亞歷山大東侵
外文名稱: Alexander』s Conquests
發生時間: 公元前334~前324年
發生地點: 中亞 印度 波斯帝國
事件介紹
事件內容
內容文件
內容文件

公元前334~前324年馬其頓王國聯合希臘諸城邦對波斯帝國的戰爭。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在喀羅尼亞(今譯海羅尼亞)之戰(公元前338)中征服希臘,並在科林斯大會上被推舉為聯軍統帥,議決共同征討波斯。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三世即位,他在鞏固盟主地位後,迅即准備東侵。公元前335年秋,亞歷山大三世以馬其頓常備軍為基礎,並從各盟邦徵集步騎兵、弓箭手、標槍手等兵員,組成一支步兵3萬、騎兵5000的遠征軍,愛琴海上還有艦船約160艘。同年底,他授權將軍安提帕特攝政,親率遠征軍從都城派拉出發,公元前334年初渡過赫勒斯滂海峽,戰爭爆發。

波斯帝國是個沒落的軍事奴隸制國家。到大流士三世時內政腐敗,各行省不斷反抗,國勢日衰。波斯雖在小亞細亞部署騎兵2萬,雇傭兵萬余,並有艦船400多艘游弋於希臘、波斯之間的海域,但在馬其頓精銳的步兵、騎兵進攻面前卻處於守勢。

格拉尼庫斯之戰聯軍渡過海峽後,在馬爾馬拉海南岸格拉尼庫斯河遭波斯軍阻擊。波斯軍以騎兵為第一線,沿東岸部署,步兵為第二線,居高臨下,憑岸固守。聯軍沿西岸展開,步兵居中,兩翼為騎兵,亞歷山大指揮右路,以中部先頭騎兵一部佯動,迂迴波斯軍左翼。當面波斯騎兵隨之向南移動,企圖阻止聯軍渡河。波斯軍隊形出現間隙,聯軍乘機過河,楔入敵陣,利用長矛優勢猛烈突擊,直搗中營。雙方騎兵亦展開激戰,波斯守軍陣勢大亂,傷亡甚眾,騎兵千餘被殲,步兵2000餘人被俘,雇傭兵主將門農率殘部逃遁。聯軍僅死百餘,首戰告捷。聯軍乘勝沿小亞細亞南下,亞歷山大三世以「解放者」自命,先後佔領呂底亞、卡里亞、呂基亞等地,然後北上安哥拉(今譯安卡拉),尋殲波斯軍主力,未果。為解除後顧之憂,切斷波斯軍的陸海聯系,聯軍經卡帕多細亞高原進入西里西亞東部的伊蘇斯(今土耳其傑漢附近),准備繼續南下逐個奪取波斯海軍基地。

伊蘇斯之戰 公元前333年10月,大流士三世親率大軍10餘萬隱蔽集結在索契(今伊斯肯德侖東北)附近。聯軍開過伊蘇斯平原後,波斯軍推進至海濱,在皮納魯斯河北岸佔領陣地,欲斷聯軍後路。亞歷山大三世聞訊即刻回師,邊行進邊展開,搶占右側高地;主力騎兵涉水過河,猛烈沖擊波斯軍左翼步兵方陣,直逼大流士三世主營。波斯軍左翼動搖,大流士三世倉皇東逃。聯軍乘勢沖殺,波斯軍大敗,損失步兵、騎兵約10萬人。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被俘,全部輜重丟失。聯軍死450人,傷4500人。此役後,聯軍取得戰爭主動權,打開通往敘利亞、腓尼基的門戶。大流士三世逃過幼發拉底河,收拾殘部,同時派出使者請求割讓幼發拉底河以西之地議和,亞歷山大三世傲慢地予以拒絕,其目的在於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圍攻提爾、加沙 公元前332年初,聯軍到達濱海要塞城市提爾(一譯推羅,今黎巴嫩之蘇爾,該城的主要部分在岸邊一個小島上),遭到堅決抵抗。聯軍無法直接從陸上攻城,遂修築一長堤與小島連接,但仍久攻不克。亞歷山大三世徵集一批船隻,加上投降的波斯海軍艦船,從海上加強圍困,經陸海夾攻於7月間攻陷提爾。8000多提爾人戰死,3萬多人被賣為奴。聯軍死約400人。接著,亞歷山大三世又圍攻加沙達2個月之久,始下,城內男子多戰死。至此,聯軍完全切斷了波斯人的陸海聯系,奪取了地中海東部的制海權。繼而亞歷山大三世和平進入埃及,被埃及祭司宣布為「阿蒙神之子」(國王)。聯軍在尼羅河口興建亞歷山大城,作為他繼續東征的後方基地。

高加米拉之戰 又稱阿貝拉之戰。聯軍經休整補充,於公元前331年春由埃及出發,假道腓尼基向波斯腹地推進,尋波斯軍主力決戰。9月渡過底格里斯河,10月初在布摩多斯河(今大扎卜河)畔高加米拉村以西與波斯軍主力對陣。大流士三世在該地集結的軍隊來自24個部族,號稱百萬,並有刀輪戰車200輛,戰象15頭。聯軍僅有步兵4萬,騎兵7000人,成縱深梯次配置,展開正面不到敵陣正面的一半。波斯軍依仗兵力優勢,先以左翼騎兵實施大迂迴,卷擊聯軍右翼,接著出動戰車和中路騎兵迎擊聯軍步兵方陣和先頭騎兵的正面突擊,一部楔入聯軍隊形,步兵方陣在後跟進。與此同時,波斯軍右翼全線出擊。聯軍緊縮隊形,避敵銳勢,以一線騎兵與敵交鋒,標槍兵以齊射殺傷敵戰車馭手和馬匹,並以部分兵力襲擊迂迴之敵的側後,縱深部隊阻擊迂迴和楔入之敵。雙方進行了激烈的騎兵戰和肉搏戰。聯軍騎兵主力縱隊利用缺口神速楔入敵陣,直逼大流士三世大營。大流士三世遁逃,其左翼動搖。聯軍追殺一陣後返回,配合步兵方陣和左翼部隊夾擊波斯軍右翼。波斯軍潰散。聯軍追殺至阿貝拉(高加米拉東南約25英里)。波斯軍損失數十萬人,其殘部逃往米底山區,從此一蹶不振。聯軍乘勝南下奪取巴比倫,佔領波斯都城蘇薩和波斯波利斯,以及米底古都埃克巴坦那,摧毀了大流士三世政權,掠奪大量金銀和其他戰利品。公元前330年夏,亞歷山大三世引兵北上追擊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三世被其部將謀殺,古波斯帝國及阿契美尼德王朝遂亡。

轉戰中亞和進軍印度 亞歷山大三世率兵由裏海以南地區繼續東進,經帕提亞(安息)、阿里亞、德蘭吉亞那,北上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到達巴克特里亞(大夏)和粟特。沿途不斷遭到土著部落的襲擊。亞歷山大三世在中亞細亞征戰近3年,殘酷鎮壓粟特人的武裝反抗。公元前327年春末,遠征軍離開巴克特里亞,分兵沿考芬河(今喀布爾河)經開伯爾山口向印度河進軍,沿途攻城奪寨,到達印度河上游與五河地區(旁遮普)。

希達斯佩斯河之戰及班師 公元前326年4月,聯軍由布塞法拉城抵達希達斯佩斯河(今傑赫勒姆河),同波魯斯王國軍隊隔岸對峙,並進行渡河作戰。此役波魯斯損失步兵近2萬,騎兵約3000,戰車全部被毀,波魯斯國王率部投降。聯軍步兵、騎兵損失數百人。聯軍繼續東征,最終進至希達斯佩斯河畔。鑒於官兵厭戰,加上當地氣候炎熱、疾病流行,亞歷山大三世被迫決定撤退。經休整,除留守一支隊伍外,其餘分陸、海兩路向西撤退。將軍奈阿爾科斯率海軍從印度河口西航,亞歷山大三世率陸軍途經格德羅西亞大沙漠西撤。公元前324年,陸軍回到波斯波利斯和蘇薩,艦隊在底格里斯河口靠岸;隨後返抵巴比倫,東侵即告結束。

亞歷山大三世東侵是一次掠奪性遠征。行程逾萬里,歷時整十載,滅亡了波斯帝國。在西起巴爾干半島、尼羅河,東至印度河這一廣袤地域,建成幅員空前的亞歷山大帝國。由於缺乏鞏固的基礎,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三世病逝後,帝國迅即瓦解,但它對古代歷史和東西方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亞歷山大三世是古代著名的戰略家,他孤軍深入,以進攻為主連續戰斗,進行了數以百計的搶渡江河、圍城攻堅,以及山地、沙漠地和平原地作戰,多次以速決戰制勝優勢之敵。在諸兵種特別是騎兵的運用,陸海軍協同作戰、進軍路線選定、戰斗隊形編成、作戰指揮和後勤保障等方面,為古代軍事學術史寫下了新的一章。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德語: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 拉丁語: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封建帝國。早期為統一的國家,中世紀後演變為一些承認皇帝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聯合體。其歷史可追溯至羅馬帝國。

從羅馬帝國到法蘭克王國
參看羅馬帝國

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軍事將領凱撒奪取了政權。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羅馬從此進入帝國時期。

公元前1世紀,就有凱爾特人在萊茵河流域西部居住,他們也被古羅馬人稱為高盧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國、比利時、義大利一帶,被稱為高盧。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克拉蘇之後、羅馬帝國後來的國家元首愷撒率軍征服高盧,使之成為帝國新的一部分。公元3世紀後,帝國勢力開始衰退。

而在公元前5世紀,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也居住著另外一些部落,他們被古羅馬人稱為日耳曼人。後來,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的廣闊地區,這一地區被羅馬人稱為日耳曼尼亞(Germania)。

公元395年,內外交困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西羅馬帝國於公元476年土崩瓦解,其皇帝被日耳曼人廢掉。然而羅馬人在巴黎地區地統治一直持續到公元486年,那一年日耳曼人法蘭克族墨洛溫王朝的國王克洛維徹底打敗了羅馬人,建立了法國的前身法蘭西亞(Francia)。其後法蘭克王國不斷發展壯大,到公元800年王國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統治之下達到鼎盛,統一了今法國、德國、低地國家、瑞士、北義大利、奧地利西部、西班牙東北角的領土,史稱查理曼帝國。

[編輯] 凡爾登條約與三分帝國
參看查理曼帝國

公元840年,查理大帝去世,他的帝國也隨之分崩離析。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訂立凡爾登條約,分全國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長孫洛塔爾(795年—855年)承襲皇帝稱號,並領有自萊茵河下游以南、經羅納河流域,至義大利中部地區的疆域,稱為中法蘭克王國。而他的弟弟路易(804年—876年),被稱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萊茵河以東地區,稱為東法蘭克王國。另一個弟弟禿頭查理則領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區,稱為西法蘭克王國。這些基本上是後來義大利、德國和法國三國的雛形。

基本上在差不多時候的9世紀早期,於5世紀從歐洲大陸進入不列顛的日耳曼人盎格魯、薩克遜等部落的後裔也在不列顛島上形成統一的英吉利王國。

[編輯] 薩克森王朝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年~973年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公元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聖帝國」的稱號,公元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

[編輯]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參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列表

哈布斯堡王朝時的帝國徽章自奧托一世(奧托王朝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來,每一位德意志國王都希望獲得皇帝名號。在薩克森與法蘭克尼亞兩朝,皇帝擁有實際的權力,並時常因主教敘任權問題與教皇發生沖突。然而隨著德意志各諸侯離心傾向的加劇,皇帝的地位不斷下降。盧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頒布黃金詔書以後,皇帝實際由選侯選舉產生,形同虛設。十六世紀時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試圖重振皇權的努力,也因歐洲各國的聯合反對而作罷。

[編輯] 與拜占廷帝國的關系

[編輯] 法國大革命與帝國覆亡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國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被法國共和政府處決,再加上「公平、自由、熱誠」思潮的擴散,利奧波德二世極力聯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衛法國的君主制。1792年利奧波德二世正式與普魯士締結同盟,准備以武力干涉法國。他卻在這時暴斃,不過他的兒子,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繼續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與普魯士、薩丁、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拿破崙所率領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猛將拿破崙的軍隊被困埃及的契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這次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崙隻身返國,發動霧月政變並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崙親自指揮義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於1800年打敗聯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崙議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崙在政變結束後三周發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經結束」,令歐洲列強稍微安心,再加上他們的實力受損,因而暫時放棄反法的行動。但拿破崙的野心令歐洲在幾年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稱帝。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聖羅馬帝國抗衡。因此,他決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巴伐利亞。而那不勒斯則和帝國軍一道,進攻拿破崙在義大利的盟國。不過拿破崙迅速做出反應,自本土揮軍渡過萊茵河。12月2日,法、俄、神聖羅馬三國皇軍,在奧斯特利茨 (Austerlitz)打了一場「三皇會戰」。拿破崙最後不但守住巴伐利亞,更攻入哈布斯堡領地摩拉維亞,更將帝國軍趕出義大利,並在普魯士境內打敗俄援軍。

12月16日,法國和帝國最終簽訂《普勒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後,拿破崙決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萊茵邦聯,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崙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因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德意志國王的稱號。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編輯] 歷史學家的兩種說法
有人認為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標志著神聖羅馬帝國的開端,然而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那時的帝國應該叫做法蘭克帝國。

1337—1453年,英法兩國間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入侵,從而進行長達百年的戰爭。

戰爭的主要原因是,法國力圖把英國人從法國西南部(基思省)驅逐出去,從而消除英在法境內的最後一個堡壘,而英國則力圖鞏固它在基恩的地位,奪回早先失去的諾曼底、曼恩、昂茹和法國的其它一些地區。英法兩國對佛蘭德的爭奪,加深了它們之間的矛盾。佛蘭德形式上是處於法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實際上卻是獨立的,並且與英國有密切的貿易關系(英國的羊毛是佛蘭德毛紡織業的主要原料)。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覬覦法國王位。德國封建主和佛蘭德站在英國一方,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英軍主要由雇傭兵組成,由國王指揮,其主體是步兵(弓箭兵)和僱傭騎士部隊。法軍主要由封建騎士武裝(見騎士軍)組成。

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 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和基思。在斯呂斯海戰(1340)中,英軍重創法軍,奪得制海權。經過1346年8月的克雷西會戰,英軍又取得了陸上優勢,並在長達11個月的圍攻之後佔領了海岸要塞加來港(1347)。此後,兩國休戰將近十年(1347—1355)。接著英國又發動進攻,佔領了法國的西南部(基思和加斯科涅)。在普瓦捷戰役(1356)中法軍再次被擊敗。英國人的橫征暴斂和遍及全法國的經濟崩潰,導致了法國人民的起義——艾蒂安·馬塞爾領導的巴黎起義(1357—1358)和扎克雷起義(1358)。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雷蒂尼簽訂條件極為苛刻的和約——從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 為了奪回英佔領區,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他用僱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武裝,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B.迪蓋克蘭這位有才略的軍事長官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並擁有很大的權力。法軍採用突襲和游擊戰術,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法軍對炮兵的使用有利於軍事行動獲得成功。英國為了保住在法國的幾個沿海港埠(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和加來)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分地區,並鑒於國內形勢惡化,遂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當時,法國國內也開始出現群眾騷動。

百年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 法國因國內矛盾加劇(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兩個封建主集團發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而遭到削弱,英國乘機重開戰端。1415年,英軍在阿贊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並在與其結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佔領法國北部,從而迫使法國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由於爭奪王位斗爭(1422—1423)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佔區居民身上。因此,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

百年戰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 隨著人民群眾的參戰,游擊戰更加廣泛地展開(特別是在諾曼底)。游擊隊給法軍很大幫助:他們設置埋伏,捕捉征稅者,消滅敵小股部隊,迫使英軍在征服地的後方留下大批駐防軍。1428年10月,當英軍與勃艮第派攻下法軍佔領區以外的最後一座堅固要塞奧爾良時,法國的民族解放斗爭愈加高漲。領導這場斗爭的是貞德,在她的指揮下贏得了奧爾良戰役的勝利(1429.5)。1437年法軍攻下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吉耶訥。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點評:百年戰爭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給法國經濟造成了很大損失,但是,它卻促進了法國民族的覺醒。在趕走了英國人之後,統一法國的歷史性進步過程即告完成。在英國,百年戰爭暫時鞏固了封建貴族階級和騎士階層的統治地位,從而延緩了國家權力集中的進程。百年戰爭展示出英國的僱傭軍優越於法國的封建騎士武裝,從而迫使法國建立了常備僱傭軍。這支僱傭軍效忠於國王,在組織、軍紀和訓練方面均具有正規軍的特點。王權與要求消除封建割據的市民的聯盟,是僱傭軍的政治與財力基礎。戰爭表明,騎士重騎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別是那些能夠成功地與騎兵作戰的弓箭兵的作用則得到了提高。在戰爭中出現的火器雖然還抵不上弓和弩,但卻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各種戰役當中去。戰爭性質的改變及其轉化為人民解放戰爭的過程,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

B. 世界歷史上的著名戰爭

埃及與赫梯的戰爭(公元前十四世紀)

亞述帝國的征服(公元前十世紀至公元前七世紀)

希波戰爭(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49年)

伯羅奔尼撒戰爭(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4年)

亞歷山大東征(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4年)

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

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1年)

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年~公元前146年)

馬其頓戰爭(公元前215年~公元前168年)

斯巴達克斯起義(公元前73年~公元前71年)

羅馬內戰(公元前88年~公元前31年)

阿拉伯帝國的西擴(633年至718年)

阿拉伯帝國東擴和北擴(637年至751年)

諾曼征服(1066年)

十字軍東征(1096年~1291年)

源平合戰(1180年~1185年)

成吉思汗西征(1219年~1231年)

長子西征(1235年~1242年)

旭烈兀西征(1253年~1260年)

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

奧斯曼土耳其的擴張(1360年~1571年)

帖木爾的擴張(1380年~1405年)

胡斯戰爭(1419年~1434年)

義大利戰爭(1494年~1559年)

尼德蘭革命(1566年~1609年)

英西戰爭(1587年~1588年)

豐臣秀吉的侵朝戰爭(1592年~1598年)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2年~1649年)

英荷戰爭(1652~1674年)

波俄戰爭(1654年~1667年)

北方戰爭(1700年~1721年)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年~1714年)

西里西亞戰爭(1740年~1748年)

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

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1782年)

俄土戰爭(1787年~1792年)

法國革命戰爭(1789年~1799年)

拿破崙戰爭(1799年~1815年)

拉美獨立戰爭(1810年~1826年)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1812~1815年)

卡洛斯戰爭(1833年~1840年,1873年~1876年)

鴉片戰爭(1840年~1842年)

美墨戰爭(1846年~1848年)

義大利獨立戰爭(1848年~1870年)

克里米亞戰爭(1853年~1856年)

美國內戰(1861年~1865年)

普法戰爭(1870年~1871年)

俄土戰爭(1877年~1878年)

中曰甲午戰爭(1894年~1895年)

美西戰爭(1898年)

布爾戰爭(1899年~1902年)

曰俄戰爭(1904年~1905年)

巴爾干戰爭(1912年~191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

波俄戰爭(1920年)

蘇芬戰爭(1939年~194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

中國抗曰戰爭(1937年~1945年)

C. 關於戰爭的歷史

戰爭是在原始社會後期出現的。據考古資料證明,最早的戰爭出現公元前21世紀初中石器時代的初期。這說明,人類從原始人群到公元前21世紀初,在大約二三百萬年的歷史長河中,有戰爭的歷史還不到一萬年(另一說法年數上萬)。

原始社會的戰爭是由氏族部落之間或部落聯盟之間,為了爭奪賴以生存的土地、河流、山林等天然財富,甚至為了搶婚、種族復仇而發生沖突,進而演變成原始狀態的戰爭。

這種戰爭,同階級社會的戰爭有著本質的區別。它不具有政治目的和階級壓迫、奴役的性質,戰爭中的俘虜,不是殺掉,就是吃掉。

後來,隨著生產力和畜牧業的發展,父權製取代母權制,農業、手工業、商品生產有了發展,生產物品有了剩餘,有了私有財產,出現了主人和奴隸。萌發了私有制、階級已經開始蛻變為在陸上和海上掠奪家畜、奴隸和財寶而不斷進行的搶劫,變為一種正常的營生」。

日益頻繁的戰爭,驅使原始公社制解體,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從此以後,戰爭變成了政治的工具、階級斗爭的最高手段。私有制、階級壓迫和經濟利益的沖突,成為發生戰爭的基本根源。

到20世紀80年代,在有文字記載的3500多年的時間里,世界上共發生過14531次戰爭。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

在當今和未來,引發戰爭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主要的有爭奪勢力范圍、領土爭端、邊界糾紛、掠奪戰略資源、爭奪市場、意識形態斗爭、宗教矛盾、民族矛盾等等,這些因素是現代戰爭的直接動因。

(3)世界戰爭歷史擴展閱讀:

著名戰爭介紹:

1、第一次世界大戰

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

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2、第二次世界大戰

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戰爭的歷史

D. 世界近代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戰爭

從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到20世紀初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世界歷史,屬於世界近代史。這是一個封建主義日趨衰敗而資本主義不斷發展的歷史階段。由於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猖獗,這一時期的人類社會生活中曾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戰爭。其中不少戰爭嚴重影響過人類社會的發展,比較著名的戰爭有:美國獨立戰爭,英馬(印度馬拉塔)戰爭,法國革命戰爭,拿破崙戰爭,第二次美英戰爭,高加索戰爭,希臘獨立戰爭,英緬戰爭,阿爾及利亞抗法戰爭,卡洛斯戰爭,阿富汗抗英戰爭,英國——錫克戰爭,普法戰爭,巴黎公社起義,亞齊(印尼蘇門答臘北部)戰爭,俄土戰爭,太平洋戰爭,英埃(埃及)戰爭,希土戰爭,美西戰爭,美菲戰爭,巴爾干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等等。

E. 世界歷史上有哪些重大戰爭

世界上有很多重大的戰爭。比如說第1次世界大戰,第2次世界大戰,這都是比較嚴重的戰爭。因為當科技水平的發達或者是武力水平的提升,就會產生想要侵略別的國家的想法。這樣的想法會導致戰爭的出現。

F. 世界歷史重要戰爭

1、馬拉松之戰 馬拉松戰役是公元前490年強大的波斯帝國對雅典發動的戰爭。波斯軍隊共陣亡6400人,雅典方面僅僅陣亡192人。在此役中,雅典人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促使了希臘各城市國家之間的團結,結成了三十個國家的同盟,加強了反對波斯帝國的力量;希臘各城邦的實力也進一步增強。對於希臘文明在之後三個世紀中所達到的光輝無比的成就而言,馬拉松戰役無疑是這一成就的最初的台階。
2、阿克提烏姆海戰 公元前31年9月2日的阿克提姆海戰,是古代世界發生在地中海重要的海戰,是古羅馬皇帝屋大維與安東尼及埃及女王的決戰,在此役中,曾經無比發達的埃及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埃及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近代。屋大維的勝利,則使他順利地成為了羅馬的救星,之後更建立了古代史上一個最龐大的帝國--羅馬大帝國。阿克提姆海戰的意義是深遠的,因為這是東西方文明的一次強烈碰撞,此戰的勝敗決定了雙方誰將成為誰的行省,對歷史走向有長遠影響。
3、怛羅斯之戰 公元751年的怛羅斯之戰,是唐朝安西都護府軍隊與阿拉伯帝國穆斯林、中亞諸國聯軍在怛羅斯的一場遭遇戰。這是阿拉伯與唐朝多次邊境沖突以來,唯一的一次取勝。但戰後唐朝仍然控制西域並繼續擴張。怛羅斯之戰對唐朝與整個東亞地區而言,是一個關鍵性的轉折點。原本志在經驗西域的大唐,至此進入衰退通道,逐步的無力聯通內亞。崛起的吐蕃、復興的突厥,以及內地的藩鎮叛亂,都在一步步蠶食大唐的資源與根基。
4、君士坦丁堡戰役 公元前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戰役,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欲消滅拜占庭帝國的攻城戰,此役在整個戰爭史上來看,都是一次非常典型的要塞攻防戰。此役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勝利,延續了上千年的拜占庭帝國從此覆滅。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即是歐洲舊有宗教秩序的結束,標志著中世紀時代的落幕,文藝復興時代的開始,以及大炮與火葯的廣泛使用。此役切斷了連接歐亞兩洲的主要陸上貿易路線,令很多歐洲人開始認真考慮經海路到達亞洲的可行性,最終促成歐洲人發現新大陸。
5、英西海戰 公元1588年開始的英西海戰,在某種程度上,對近代早期的世界都產生了重要影響。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為報復伊麗莎白對瑪麗的處決,在得到西克斯圖斯五世的支持後便侵略英國,但聲名顯赫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大敗,而英軍大勝。此役英軍的以弱勝強,再一次顯示了在王權統治下的民族國家的力量,打破了西班牙艦隊在大西洋獨霸的格局,英格蘭開始掌握主動權,一直到1589年的科倫納-里斯本海戰局勢被西葡帝國扭轉。
6、美國獨立戰爭 公元1775年,隨著萊剋星頓小鎮的一聲槍響,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了。這場持續了8年之久的民族解放戰爭,最終以英國在北美殖民統治的破產和北美殖民地的獨立而告終。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美國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此外,對以後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
7、滑鐵盧戰役 公元1815年發生的滑鐵盧戰役在世界戰爭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由拿破崙領導的法國軍隊與第七次反法聯盟軍隊在比利時小鎮滑鐵盧進行的一次決戰,此役可以用「時間短、影響大、結果出人意料」這12個字概括,最終以拿破崙的失敗而告終。它結束了法國自大革命以來二十多年對外戰爭的結束,使拿破崙帝國時代退出歷史舞台,改變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8、色當戰役 公元1870年發生的色當戰役處於當時的普法戰爭時期,在此次戰役中,普軍大勝,並俘虜了法皇拿破崙三世及其麾下軍隊。被俘的消息傳到巴黎之後,法國革命爆發,推翻了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一個新臨時政府。色當戰役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在普法戰爭中普魯士及其盟軍的勝利,它世界近代史上的一次著名戰役,標志著法蘭西第二帝國的滅亡和德意志帝國的建立,更標志著日耳曼民以獨立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9、對馬海戰 公元1905年發生的對馬海戰,是日俄戰爭中兩國在朝鮮半島和日本本州之間的對馬海峽所進行的一場海戰。此戰中,日軍大獲全勝,而俄軍幾乎全軍覆滅。對馬海峽海戰是近代海戰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它深刻影響了海軍技術的發展,將大炮巨艦主義推向顛峰;使得處於世界前列的俄國海軍一蹶不振,海戰的失敗動搖了俄國沙皇的統治。
10、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11: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是繼一戰之後發生的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戰火燃及歐洲、亞洲、非洲和大洋洲。戰爭分西、東兩大戰場,即歐洲北非戰場和亞洲太平洋戰場。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仆從國為一方,以中國、美國、英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同盟國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少數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7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而告終。

G. 近代世界戰爭史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戰 (20世紀初到20世紀90年代)

1914.6.28 薩拉熱窩事件(塞爾維亞人在薩拉熱窩暗殺了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夫婦)

1914 馬恩河戰役雙方:德與英法(德國發動)

1915 加利波利海戰雙方:土與英(英國發動)

1916 凡爾登戰役 雙方:德與英法(德國發動)

1916索姆河戰役 雙方:德與英法(協約國挑起)

1916日德蘭海戰 雙方:英德

1917.3 俄國二月革命

1917.4 美國參加一戰,增強了協約國力量

1917.11.7(俄歷10月25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日子

1917—1922 蘇俄(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1922年開始叫蘇聯 1922.12—1991.12.25

1918 德、奧、土等國相繼投降,德國代表在康邊森林簽署停戰協定(11.11)

1918 德國發生十一月革命,德意志帝國被推翻,威廉二世逃往國外

1918—1920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最初政策)

1918-1922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1919.3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建立 共產國際建立

1919.1-6巴黎和會

1919 《凡爾賽和約》(對德和約)

1919—1920 巴黎和會:一戰後戰勝國(協約國)處理戰敗國的會議

1919-1922土耳其凱末爾革命[3]

1920 國際聯盟建立

1921 《四國條約》目的:拆散英日同盟; 結果:美國達到了目的

1921—1922 華盛頓會議:一戰後美國召集的九國會議(美英法日中)

1921—1927 新經濟政策(後來政策) 一戰後初期的國際關系

1922 《九國公約》 《限制海軍軍備條約》(《五國海軍協定》)

1922.10墨索里尼在義大利上台

1922.12蘇聯成立

1925.10洛迦諾會議

1929—1933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1.9.18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九一八事變

1932 日本「五·一五」事變:法西斯少壯軍人殺死了首相犬養毅,打擊內閣

1933.1.30 希特勒在德國上台擔任總理,法西斯專政確立

1933.3「羅斯福新政」:美國羅斯福政府實行的改革

1933 製造國會縱火案,嫁禍共產黨,進行鎮壓 ,德國退出國聯

1934 稱德國為「德意志第三帝國」

1935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

1935 德國重建空軍,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

1935-1936衣索比亞抗擊義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運動

1936 希特勒派兵進駐萊茵不設防區

1936.2 日本「二·二六」事變:法西斯勢力刺殺日本首相和大臣

日本廣田弘毅內閣建立,法西斯專政確立

1936.11 日本與德國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

1936-1939西班牙反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戰爭

1937 德、意、日三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

1937.7.7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

1937.7.7—1945.9.2 中國全面抗日戰爭時間

1938.3 德國佔領奧地利

1938.9 德國佔領蘇台德區

1938.9.30 慕尼黑協定(德、英、法、意協定)

1939.3 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39.8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內容:蘇德之間十年互不侵犯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39.9.1 德國閃擊波蘭(二戰歐戰開始標志)

1940.5 敦刻爾克大撤退

1940.6.22 法國投降(德國傀儡政權:維希貝當傀儡政權)

1940—1941不列顛之戰(德軍空襲英國)

1940.9法西斯軍事同盟形成(建立「歐洲新秩序」和「大東亞新秩序」)

1941.6.22蘇德戰爭爆發最初會戰:莫斯科會戰

1941秋 大西洋憲章

1941.8美英聯合發表《大西洋憲章》

1941.10 美英蘇《三國協定》 美英給武器,蘇聯給原料

1941.12.7 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戰爭爆發(美日之戰)次日美國對日宣戰

1942.1二十六國發表《聯合國家宣言》(美、蘇、英、中) 在華盛頓簽訂

1942初《聯合國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2 莫斯科保衛戰(蘇德)

1942.6 美日中途島戰役

1942.6中途島海戰(美日之戰,日本二戰第一次大敗,太平洋戰場轉折點)

1942.8—1943.2斯大林格勒戰役(蘇德之戰,二戰歐戰轉折點)

1942.10阿拉曼戰役(英軍對德意軍隊,英雄:蒙哥馬利)

1943.9 義大利投降(二戰中第一個投降的法西斯國家)

1943.11 開羅會議(美、英、中)

1943.12.1 發表《開羅宣言》

1943.11 德黑蘭會議(美(羅斯福)、英(丘吉爾)、蘇(斯大林))

1944.6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領導人:艾森豪威爾,蒙哥馬利)

1944.9 法國解放

1945.2 雅爾塔會議(美、英、蘇第二次會議,在蘇聯雅爾塔)

1945.4.25 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制憲會議(《聯合國憲章》)

1945.5.8 德國正式簽署二戰無條件投降書

1945.7 波茨坦會議(三大國第三次會議,在德國波茨坦)

1945.8.6 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

1945.8.9 美國在日本長崎投下原子彈

1945.8.15 日本宣布投降(中國抗戰勝利結束的標志,亞洲戰場結束的標志)

1945.9.2 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二戰結束的標志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標志。

(7)世界戰爭歷史擴展閱讀

國際關系

1、英國殖民霸權地位的確立

(16世紀-18世紀中期)

(1)焦點:西歐國家爭奪殖民霸權。

(2)表現: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1588),三次英荷戰爭(1652-1674)打敗荷蘭,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打敗法國,18世紀中期英國確立世界殖民霸權。

2、維也納體系與英國霸權地位的鞏固

(18世紀末-19世紀中期)

(1)拿破崙與反法同盟的戰爭:法國的崛起威脅英國霸權,從18世紀末起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1815年拿破崙帝國覆亡,法國喪失歐洲霸主地位。

(2)維也納體系:拿破崙帝國覆亡後,由英、俄、普、奧操縱,按歐洲均勢原則與維持歐洲封建統治的宗旨而建立。其原因是舊勢力的過於強大。其瓦解是必然的(潛伏三大矛盾,逆流難持久),經過希臘獨立、法國七月革命、1848年歐洲革命而瓦解。

3、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

(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

(1)普法戰爭(1870-1871):普魯士打敗法國,統一的德國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

(2)兩次局部性的帝國主義戰爭:美西戰爭(1898)、日俄戰爭(1904-1905)。

(3)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在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的斗爭中,法德、俄奧、英德矛盾尖銳,形成三國同盟(1882)和三國協約(1907)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

H. 歷史上19至21世界著名的世界戰爭

奧斯特列茨戰役(又作奧斯特里茨戰役)於公元1805年12月2日發生在第三次反法聯盟戰爭期間。因參戰方為法國皇帝拿破崙,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所以又稱「三皇之戰」。
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是一場空前的浩劫。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人登陸南喬治亞島並升起國旗。4月2日,加爾鐵里下令出兵佔領馬島,馬島戰爭正式爆發。這場戰爭的規模不算大,但其政治影響對雙方來說都是巨大的。

I. 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盤,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出現拋售股票的狂潮,收盤時轉手的股票達到1300萬股,創歷史最高紀錄。隨之而來的是股票市場的崩潰和銀行的擠兌風潮,使美國經濟陷入絕境,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全球性經濟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歷史。其影響廣泛地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個層面。以軍事科技的發展為中介,人類的智慧與自然界的能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被極大地釋放出來,戰爭的破壞力空前增大、戰爭手段空前增多、戰爭樣式空前豐富、戰爭空間空前廣闊。人類的戰爭活動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覺、由浮躁走向理智、由幼稚走向成熟,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J. 世界戰爭史

上古戰爭
漢謨拉比戰爭
埃赫爭霸戰爭
美吉多之戰
卡迭石之戰
特洛伊戰爭
美塞尼亞戰爭
亞述戰爭
巴比倫之囚
神聖戰爭
希波戰爭
馬拉松之戰
溫泉關之戰
薩拉米斯海戰
維愛戰爭
伯羅奔尼撒戰爭
西西里之戰
羊河口海戰
科林斯戰爭
比奧西亞戰爭
留克特拉會戰
曼丁尼亞會戰
希臘同盟戰爭
奧林托斯戰爭
薩莫奈戰爭
喀羅尼亞會戰
亞歷山大東征
格拉尼庫斯河戰役
伊蘇斯會戰
高加米拉會戰
拉米亞戰爭
皮洛士遠征
馬其頓戰爭
布匿戰爭
埃克諾姆斯角海戰
坎尼會戰
特拉西梅諾湖戰役
拉菲亞會戰
尤古爾塔戰爭
同盟者戰爭
米特拉達悌戰爭
斯巴達克起義
帕提亞戰爭
高盧戰爭
羅馬內戰
前三頭同盟戰爭
法薩羅之戰
後三頭同盟戰爭
亞克興海戰
中古戰爭
羅馬北部邊界戰爭
羅馬東部邊界戰爭
條頓堡森林圍殲戰
高盧起義
羅馬不列顛戰爭
猶太戰爭
羅馬安息戰爭
蒙斯格勞皮烏斯戰役
達西亞戰爭
羅馬馬科曼人之戰
羅馬東方戰爭
埃及布里克起義
撒克遜入侵不列顛之戰
羅馬波斯戰爭
前期羅馬波斯戰爭
羅馬哥特戰爭
奧列良努斯與齊諾比亞戰爭
奧列良努斯與泰特里克斯戰爭
米爾維恩橋決戰
北非阿哥尼斯特運動
匈奴西哥特之戰
羅馬誇迪人戰爭
倫提恩人羅馬戰爭
亞德里亞堡之戰
斯提利科對西哥特人之戰
西哥特徵服戰爭
愛爾蘭入侵不列顛之戰
汪達爾人征服戰爭
匈奴羅馬戰爭
沙隆之戰
汪達爾人羅馬戰爭
狄奧多里克與奧多亞塞之戰
馬資達克起義
勃艮第與法蘭克戰爭
加薩尼與萊赫米戰爭
西哥特法蘭克之戰
日本磐井之亂
尼卡起義
查士丁尼征服汪達爾人戰爭
查士丁尼征服東哥特戰爭
法蘭克王室內戰
艾特弗里斯戰爭
拜占庭與阿瓦爾戰爭
拜占庭波斯戰爭
中世紀戰爭
阿拉伯半島統一戰爭
阿拉伯擴張戰爭
大馬士革爭奪戰
普瓦捷會戰
阿拉伯拜占庭戰爭
查理曼大帝征服戰爭
查理曼征服薩克森之戰
查理曼出征倫巴德王國之戰
查理曼遠征西班牙之戰
北歐海盜肆掠歐洲
北歐海盜襲擊英格蘭
北歐海盜襲擊法蘭西
伊戈爾大公遠征
斯維亞托斯拉夫遠征
美國獨立戰爭
俄土戰爭
法國革命戰爭
拉丁美洲獨立戰爭
拿破崙戰爭
奧斯特利茨三皇會戰
博羅季諾會戰
第二次美英戰爭
希臘獨立戰爭
英緬戰爭
爪哇人民起義
英國阿富汗戰爭
祖魯戰爭
美墨戰爭
義大利獨立戰爭
匈牙利民族解放戰爭
克里米亞戰爭
印度民族大起義
法越戰爭
美國內戰
普奧戰爭
奧意戰爭
古巴30年解放戰爭
普法戰爭
巴黎公社起義
英埃戰爭
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
菲律賓獨立戰爭
美西戰爭
英布戰爭
日俄戰爭
意土戰爭
巴爾干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
凡爾登之戰
日德蘭海戰
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干涉
俄波戰爭
衣索比亞抗意戰爭
西班牙內戰
日本侵華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
德國閃擊西歐
日本奇襲珍珠港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
諾曼底登陸戰
萊特灣大海戰
印支人民抗法戰爭
中東戰爭
朝鮮戰爭
古巴革命戰爭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
越老柬人民抗美戰爭
印巴戰爭
越南統一戰爭
越南侵略柬埔寨戰爭
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
兩伊戰爭
英阿馬島戰爭
海灣戰爭
前南斯拉夫內戰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