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故宮
A. 故宮的歷史 故宮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從故宮學的視野看待故宮,不僅認識到故宮古建築、宮廷文物珍藏的重要價值,而且看到宮廷歷史遺存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更為重要的是,古建築、文物藏品、歷史遺存以及在此發生過的人和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文化整體。這一認識是故宮學得以產生的重要依據,也有利於進一步挖掘故宮的歷史文化內涵。
故宮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使人們對故宮古建築價值的認識有了深化。故宮所代表的是已經成為歷史的文化,而且有著宮廷文化的外殼,同時它卻代表了當時的主流文化,經過了長時期的歷史篩選和積累,當然不能簡單用「封建落後」來概括。故宮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對立的,而是有機的統一,相得益彰。
(1)歷史的故宮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B. 故宮的來歷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2)歷史的故宮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故宮累計接待觀眾達到1億人次。2019年起,故宮將試行分時段售票。2018年9月3日,故宮養心殿正式進入古建築研究性保護修繕工作的實施階段。2019年3月4日,故宮公布了2019年下半年展覽計劃。
C. 關於故宮真實的歷史故事
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室宮殿,到現在,已經有了600多年的歷史了。
這里氣勢宏偉,佔地面積廣闊,建築精美,景色宜人,一直以來都吸引著不少中外遊客瀏覽觀光。可以說,故宮除了美麗的皇宮風景之外,更吸引人的當屬其包含著的悠久歷史文化。
作為居住過24位皇帝的皇家院落,這里曾經是皇家舉辦大典、會見群臣、執掌國家最高權力的場所,更是皇帝以及其家眷、妃嬪們生活和遊玩的地方。其中,各種鮮為人知的皇家故事,無數珍奇精美的宮廷寶藏,也為這座百年宮殿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更有諸多的未解之謎在這里產生。
D. 故宮有多少年歷史
有598年的歷史,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到2018年為止總共是598年。
(4)歷史的故宮擴展閱讀: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後寢」部分。侍衛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舊」等條款。所以依據《清室優待條件》部份條款,加之袁世凱感念舊主恩德,積極扶持,溥儀退位後,帝制雖然被廢除,但皇帝溥儀以及原來的皇室大臣等卻仍然安然無恙地居住在皇宮里。
在皇宮紫禁城內生活期間,溥儀仍舊發布「上諭」,仍用宣統年號紀年,遺老遺少仍行跪拜大禮。宮內依然還保有內務府、宗人府和慎刑司等機構,故臣贈謚,不改衣冠,觸犯王法者由慎刑司處治。遂使當時的紫禁城儼然成為「國中之國」。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1933年,故宮博物院為保護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決定採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並在南京建立文物庫房,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從1933年2月至5月,先後檢選出文物、圖書、檔案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故宮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同時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國務院頒布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宮博物院現存文物150萬件(套)。 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辟為「故宮博物院」。
E. 故宮歷史是什麼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復雜。
(5)歷史的故宮擴展閱讀
故宮博物院的創立,具有兩方面的意義:
其一是民主革命的又一勝利,是對復辟勢力的一次致命打擊;
其二是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業績。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舉行故宮博物院成立典禮。博物館是以文化教育為目的,收藏、研究、展示和保存實物的機構。將作為君主法統象徵和僅供皇帝觀賞享用的珍貴文物,變為全民族的共有財富。
F. 故宮有哪些歷史背景
1、故宮建成後,經歷了明、清兩個王朝,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歷經了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的代名詞。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
當時普通人連走近紫禁城牆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由於明清宮廷是封建制度高度完備的最高統治中心,不尋常的大事,往往都是圍繞皇權的傳承與安危展開的。
如明代正統皇帝復辟的奪門之變、嘉靖皇帝被宮女謀刺的壬寅宮變、萬曆四十三年梃擊太子宮的「梃擊案」、泰昌皇帝因服丹丸而死亡的「紅丸案」、泰昌帝病死後圍繞著新皇帝登極的「移宮」風波。清朝初諸王大臣為確立皇權的三官廟之爭、清末慈禧太後謀取權力的辛酉政變等等。
2、1911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後寢」部分。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了故宮。
於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外開放。1925年以後紫禁城才被稱為「故宮」。隨著清王朝的沒落,特別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宮建築日漸破壞,有多處宮殿群倒坍,垃圾成山。
3、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1年,國務院宣布故宮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五六十年代起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1988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現辟為「故宮博物院」。
(6)歷史的故宮擴展閱讀
遺產價值
1987年,北京故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組織對故宮的評價是:「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故宮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使人們對故宮古建築價值的認識有了深化。故宮所代表的是已經成為歷史的文化,而且有著宮廷文化的外殼,同時它卻代表了當時的主流文化,經過了長時期的歷史篩選和積累,當然不能簡單用「封建落後」來概括。
故宮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對立的,而是有機的統一,相得益彰。把它們結合起來,就可看到,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極少數同時具備藝術博物館、建築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宮廷文化博物館等特色,並且符合國際公認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基本原則的博物館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的多樣性,從世界文化遺產的角度,人們努力挖掘和認識故宮具有的突出的和普世的價值。
G. 故宮歷史故事
有獎勵寫回答
故宮歷史故事
有獎勵寫回答共4個回答
xiaofly11
LV.7
聊聊關注成為第3位粉絲
嘉慶實在是個運氣很糟糕的皇帝,他改元第一年的正月初八,白蓮教就開始造反了。這場1840年之前最大規模的民變讓嘉慶和他的政府元氣大傷,史學家稱之為「清帝國由盛轉衰的重要標志」。之後又有無為教、龍天教、黃門道等秘密教會的悄悄活動。到了嘉慶十八年,終於又爆發了天理教的造反運動。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十月間,在河南、直隸、山東三省交界地帶和京畿地區爆發了以林清、李文成為首的天理教民變。造反的教民先後攻佔了河南滑縣,直隸長垣,山東定陶、曹縣等地。秘密活動於京城大興、宛平一帶的天理教徒在宮中太監的接應之下攻入皇宮,「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
1813年農歷九月十四日,林清派教徒二百人分兩小隊,暗藏武器,化裝潛入北京。次日有九十餘人在陳爽、陳文魁率領下,由信教的太監張太、劉得財等引導接應,分別從東、西華門攻入皇宮,守衛皇宮的「八旗勁旅」猝不及防,一敗塗地。攻入皇宮後,為了尋找並殺死嘉慶帝,起義軍化整為零,分成小隊四處尋找皇帝,宮廷侍衛們大多死的死,逃的逃,僅有少部分在隆宗門外與義軍激戰,皇宮內一片混亂。部分義軍甚至沖至養心門,正在讀書的皇子綿寧大驚失色,疾呼侍衛,竟無人響應,無奈之下,只得拿出鳥槍抵禦,擊斃了兩名義軍士兵。這時,本來准備開赴承德避暑山莊保衛皇帝的火器營正在紫禁城內休整,被緊急調來鎮壓起義軍,起義軍人少而且分散,又敵不過凌厲的火器,最終被火器營各個擊破,全軍覆沒。
其實關於這件事,還有一段插曲,義軍攻入東華門之後,遇到一個「煤黑子」——運煤的挑夫,在一直給皇宮運煤,此時與義軍狹路相逢,便打了起來,義軍與其糾纏,錯過了時機。因為這時恰巧有一個大學士保興,在上書房教授諸王讀書,從景運門出來,望見門外有一個黑大漢,在那裡抵敵一群匪徒,急急回進門去,召集許多太監來關了熙和門,一群侍衛也在這之後趕到......最後,這個煤黑子被義軍殺死了,領侍衛大臣怕皇帝知道這件事後更加怪罪自己失職,就沒有上報,結果這個「煤黑子」的家人也沒得到撫恤。
事件發生後,嘉慶皇帝極不情願地為此下詔「罪己」,並在臨終前告誡群臣,「永不忘十八年之變」。平變之後,混戰中射在隆宗門上的一個箭鏃,一直被保留了下來。嘉慶希望這個箭鏃能夠對愛新覺羅皇室的子孫們保持一種緊迫:務必寬仁愛民,勿為「害民之虐事」。盡管天理教民變沒有嘉慶初川陝白蓮教民變的規模,但其深入皇宮的事實確實讓滿清政府感到驚悸不安。
這次天理教起事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夥不到百人的「烏合之眾」,居然順利地攻入了由八旗軍層層守衛的皇宮。這還不算,攻入之後還分成小隊搜索,在皇宮里大肆「掃盪」了一番。不僅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在世界歷史上也極為罕見。如果起義軍攻入皇宮是因為有內應,守軍猝不及防,也還勉強說得過去,但起義軍在攻入皇宮後分成小隊「掃盪」,宮內的侍衛居然還無法將其剿滅,就實在貽笑大方了。如果沒有那個「煤黑子」,火器營當時沒在紫禁城內,真不知道還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這件事充分暴露出「八旗禁衛軍」乃至整個清王朝腐朽衰敗、不堪一擊的事實,更是當時社會矛盾急劇激化的真實寫照。
如今,紫禁城隆宗門上的那個箭鏃,像一個無言的證人,向人們講述那段歷史......
有沒有看過《金枝欲孽》,講得就是這段。
順便說一句嘉慶是乾隆的兒子。
H. 故宮的歷史故事
故宮的傳說及故事
有獎勵寫回答共34個回答
梧桐與西樓
會惶恐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
聊聊
關注
成為第2820位粉絲
故事一:清朝宮女再現
1983年的一個深夜,一個人在珍寶館附近的夾牆走過,突然發現遠處有一群打著宮燈的人,於是就想上前看看,但是怎麼也追不上那隊人,不過遠遠的看去,的確是穿著清朝旗袍的宮女在打著扁紗的宮燈整齊的走著。
故事二:牆里的女子
九十年代有這樣一個北京故宮的傳說,故宮閉館不久,一位年齡較大的人在巡邏清場,發覺前邊一個胡同里,有一位挽著發髻,穿著旗袍的中年婦女,那女人沖他一笑,轉身走進了身後的牆里邊,注意是牆里邊,而不是門里邊。
故事三:儲秀宮怪事
八十年代一個夏天,有幾個消防戰士在儲秀宮做完消防演練就睡在了儲秀宮,由於天熱鋪個席子就在殿里睡了。
深夜凌晨兩點多,一個隊員被涼風吹醒,迷迷糊糊睜開眼睛一看,發現自己居然睡在了殿門外的走廊里。他以為是戰友惡作劇把他抬出去的,就拿著席子又回殿里睡了,早上醒來發現又被抬到了廊子下面,問別人均說不知道。大概是他陽氣太弱,從此不敢再到那裡去睡。
(8)歷史的故宮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
紫禁城」這個名字就和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中國人認為「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的。
古代天文學把恆星分為三垣,周圍環繞著28宿,其中紫微垣(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為皇宮也是人間的 「正中」。「禁」則指皇室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
故宮里一共居住過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樂皇帝朱棣,最後一位皇帝是清宣統皇帝溥儀。
紫禁城內現有10餘個藏館,包括歷代藝術館、工藝美術館、繪畫館、清宮玩具館、青銅器館、陶瓷館、鍾表館、珍寶館、銘刻館和明清傢俱館,共有珍貴藏品約100萬件,其中一部分是孤品,惟在故宮方能看到
I. 北京故宮的歷史發展是什麼樣的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宮,中國明、清兩朝皇帝都在此居住,歷經24個皇帝。歷時570多年。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古代用紫微垣(星座名)來比喻帝王宮殿,帝居在秦漢時又稱為「禁中」,意思是門戶有禁,不可隨便入內,這就是皇宮又被稱為紫禁城的緣由。
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以明朝在南京的宮殿為藍本,基本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後經明清歷代皇帝的不斷整修和擴建,成為一個宏偉壯觀的建築群,共佔地72萬多平方米,四周環繞著10米高的城牆,長約3400米,宮牆外環繞著寬52米的護城河。內有宮室9999間半,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設想:一個剛出生的小孩,如果他在故宮的每間房住一天,等他把所有的房子都住過一遍時,他就長到27歲了。
故宮是中國封建王權的象徵,這一點在它的建築形制上得到了充分體現。其建築格局講究均衡對稱,建築規模龐大,防衛系統森嚴,建築外形龐大而莊重,內部裝飾富麗堂皇,無處不體現出威嚴的皇家氣質。故宮的布局以南北中軸線上的建築為主,東西兩側建築呈對稱分布,所有的建築從規模到屋頂樣式,一律保持嚴格的等級差別。故宮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南為工作區,即外朝,是皇帝舉行大典、處理政事的地方;北為生活區,即內廷,是皇帝居住並處理日常政務以及後妃皇子居住、遊玩和祭神的地方。此外,在內廷東六宮的東面還有一組宮殿,以寧壽宮為主,俗稱「外東路」,是乾隆準備在讓位給兒子,自己做太上皇時居住而建造的。西六宮的西面前方由慈寧宮、壽安宮等建築組成,是皇帝平日辦事和他的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故宮有四個大門,南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穿過天安門、端門,就到了故宮的正門——午門。午門位於京城南北的中軸線上,因正處於子午線上而得名。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開始興建,清順治四年(1647)重修。午門高37.95米,下面是高大的磚石墩台,台正面有垛牆環繞著。墩台正中有三個門洞,左右各有一掖門,俗稱「三明五暗」。五座樓閣建於墩台上,俗稱五鳳樓,主樓面闊九間為重檐廡殿頂,其餘四座樓為重檐攢尖頂,氣勢雄偉,輝煌壯麗。午門後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向太和門。明清時出入午門有嚴格的等級規定,正門只供皇帝出入,此外只有皇後大婚時入宮才可以走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平時,文武官員從東偏門出入,王公大臣從西偏門出入。
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是宮城中的主體建築,建築在8米高的三層漢白玉石階上,庄嚴、宏偉。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俗稱金鑾殿。明初開始興建,原名秦天殿,後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才改為太和毆。現存殿重修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太和殿在全國木結構建築中規模是最大的,面積2377平方米,面闊11間、進深5間,外有廊柱一列,全毆內外總共立有大柱84根。殿高約35米、寬約63米,殿內有金漆雕龍寶座、瀝粉金漆柱,天花板上用蟠龍藻井圖案。這里是封建皇帝向全國發號施令、舉行慶典的地方,明清兩代有24個皇帝在此登基、宣讀即位詔書。
中和殿在太和殿後,高27米,是屋頂有4條垂脊的亭子形的方殿,形體壯麗,建築精巧。四脊頂端聚成尖狀,上安銅胎鎏金球形的寶頂,建築術語上叫四角攢尖式。皇帝在舉行大典時,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這里休息,接受內閣大臣的朝拜。每逢加皇太後徽號和祭祀前一天,皇帝要在這里閱覽奏章和祭文。
三大殿中最北的一座是保和殿,高29米,是屋頂有9條脊的殿堂。屋頂正中有一條正脊,前後各有2條垂脊,在各條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條岔脊,連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條,建築術語上叫歇山式。乾隆後期,殿試由太和殿改在保和殿舉行。保和殿後有一塊故宮內最大的石雕——丹陛石,重250噸,上面雕有九龍、祥雲、壽山、福海等裝飾。
保和殿後面是一片廣場,內廷的正門——乾清門將外朝與內廷隔開。進入乾清門便是乾清官,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日常活動的地方。有暖閣9間,每間都分上下兩層,各有樓梯相通。每間屋子安3張床,以便皇帝隨意換床睡覺,防止被人暗害。乾清宮正屋內的「正大光明」匾的後面,是藏秘密立儲匣的地方。這個秘密立儲的辦法,由雍正創立。清雍正後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
交泰殿在乾清官和坤寧宮之間,是內廷的小禮堂,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建於明代,清嘉慶三年(1798)重修,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殿。明、清時,冊封皇後的儀式以及慶賀皇後誕辰的典禮,都在這里舉行。清代皇後去祭先壇前,需在此檢查祭典儀式的准備情況。清代的「寶璽」(印章)也收藏在這里,乾隆收藏的代表皇權的25顆寶璽現在仍在殿中。交泰殿後的坤寧宮在明代是皇後的寢宮,清代改為祭神場所。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在西六宮的南面是養心殿,從雍正皇帝起,這里就成為皇帝理政和寢居之所,慈禧太後也在此垂簾聽政,時間長達40餘年。養心殿最西的一間名為「三希堂」。因乾隆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三件稀世珍品藏在這里而得名。
在故宮東側有寧壽宮,建築自成一體,俗稱外東路。現在,寧壽宮的樂壽堂已成為珍寶館,其中有幾件稀世珍寶,一件是金發塔,用黃金3440兩,裡面存放著乾隆生母孝聖皇後的頭發;一件是大禹治水玉山,重5噸,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玉器;還有一件是象牙席,雍正時由廣州牙匠編織,據記載,當時共做了5件,現在有3件傳世,故宮太和門其中兩件藏於故宮。
坤寧宮後的御花園、慈寧宮前的花園和寧壽宮附帶的花園,是故宮內廷的三大花園,是皇室人員遊玩之所。作為皇家御園,這三座花園都建造精美,頗具匠心,充分應用了中國傳統營造園林的方法,既有與主體建築的對稱,又有局部、細節之處的不對稱。園內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方寸之地大有奇巧。存在於富麗庄嚴的殿堂里,別具一種幽美恬靜的氣氛。
故宮的四角有四座高大的角樓,最初是與護城河及城牆共同構成防衛系統,後則以觀賞為主。角樓高27.5米,屋頂有三層檐,共用六個頂組成,形成多角多檐、多層脊的造型,結構奇麗。面對故宮北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山分五峰,每峰各建一亭,巍峨矗立。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故宮是中國建築史上的一顆明珠,素有「宮殿之海」之稱,她的雄偉、堂皇、庄嚴、和諧,都可以說是舉世罕見的。每一塊磚瓦,每一座殿宇,都滲透著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血汗。在當時社會生產條件下,能建造這樣宏偉高大的建築群,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在故宮中游覽,既可以見識封建王朝最高的政治中心和帝王的居住地,又可以集中了解古代的建築文化。
J. 北京故宮的歷史背景
1、名稱考義
故宮又稱紫禁城。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用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以突出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宮,而人間皇帝自詡為受命於天的「天子」,其居所應象徵紫微宮以與天帝對應,《後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
2、營建原則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故宮,在建築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
3、建造過程
北京本來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難之役以後,永樂元年(1403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京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明成祖於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
4、明朝時期
故宮建成後,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10)歷史的故宮擴展閱讀:
故宮的建築布局:
整體格局
故宮位於北京城中心。布局依據《周禮·考工記》中所載:「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原則,建築在北京城南北長八公里的中軸線上,南北取直,左右對稱。如今故宮左前面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明清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廟;右前面的中山公園是皇帝祭祀土神和穀神的社稷壇;前面有朝臣辦事的處所;後面有人們進行交易的市場 。
外朝分布
外朝是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它寬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三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鍾鼓齊鳴,極盡皇家氣派。
故宮內廷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內廷宮殿的大門——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門里是後三宮。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