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剛察的歷史

剛察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3 03:03:10

『壹』 青海的歷史及每段時間的省長!!

青海歷史悠久,地處華夏民族的搖籃——黃河、長江的源頭。早在距今二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達木盆地、昆侖山一帶活動生息。據考古發掘,眾多的古文化遺存證明,青海的開發至少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省境內新石器時代文化燦爛輝煌 ,青海彩陶舉世聞名。青海的古文化與羌人及其先民有關。古羌人活動地區很廣,西起黃河源頭,東到隴西地區,南達四川西部,北至新疆鄯善一帶。秦漢時,羌人部落有150多個 ,每一部落有酋長,互不統屬,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產力低下,屬原始社會形態 。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漢王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出兵擊敗河西匈奴,設令 居塞,並在河西設4郡。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漢軍征討河湟羌人,在湟中設「護 羌校尉」,開始經略湟中,築西平亭(今西寧市)。從此,漢王朝開始了對青海東部的控制 。漢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趙充國奉命平先零羌楊玉得勝後,罷兵田於河湟,設「金 城屬國」,先後設置臨羌(治所在今湟源縣)、安夷(治所在今平安縣)、破羌(治所在今 樂都縣)、允吾(治所在今民和縣)、允街(治所在今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河關(治所 在今貴德縣)7縣,青海東部地區正式納入中原封建王朝郡縣體系。三國時,魏文帝黃初三 年(222年),憑依漢西平亭故城,修成西平郡城。
公元4世紀初,吐谷渾人遷入甘青地區,後向青海境內發展,並建立了吐谷渾國。其盛 時,勢力范圍東南至四川松潘,北到青海祁連,東到甘肅洮河,西達新疆南部,東西長約1500公里,南北寬約500公里。吐谷渾人自進入青海至唐龍朔三年(663年)亡於吐 蕃止。東晉十六國時,前涼、前秦、後涼、南涼、西秦、西夏、北涼相繼統治過青海河湟地 區。
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先後兼並了羊同、蘇毗、白蘭 、黨項諸羌,盡得其地。唐「安史之亂」後,吐蕃進一步東進,控制了青海全境,統治近200年。五代十國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復統一。唐末,「嗢末」一度控制河湟地區。
宋時,角廝羅勢力漸 強,以青唐城(今西寧)為中心,在河、湟、洮地區建立了以吐蕃為主體的宗咯地方政權, 臣屬於宋。徽宗初,角廝羅政權勢力日衰,宋軍遂進占河湟地區。崇寧三年(1103年),宋改鄯州為西寧州,是 「西寧」見於歷史之始。北宋亡後,金和西夏佔有河湟地區,約一個世紀。
公元13世紀,南宋理宗元慶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進軍洮、河、西寧州,青 海東部地區納入蒙古汗國版圖。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設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 青、甘一帶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設甘肅行中書省,轄西寧諸州。
明洪武六年(1371年)改西寧州為衛,下轄6千戶所。以後又設「塞外四衛」:安 定、阿端、曲先、罕東(地當今海北州剛察西部至柴達木西部,南至格爾木,北達甘肅省祁 連山北麓地區)。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設西寧兵備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 寧近地,「塞外四衛」由西寧衛兼轄。明初青海東部實行土漢官參設制度。在青南、川西設 有朵甘行都指揮使司,又在今青海黃南州、海南州一帶設必里衛、答思麻萬戶府等。
16世紀初,厄魯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碩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為統治青海的民族。清 雍正初年,羅卜藏丹津反清斗爭失敗後,清朝在青海設置青海辦事大臣,統轄蒙古29旗 和青南玉樹地區、果洛地區及環湖地區的藏族部落。青海東北部西寧衛改為西寧府,仍沿襲 明朝的土司制度,屬甘肅省管轄。
1912年北洋軍閥政府任命馬麒為西寧總兵,1915年又任命其為蒙番宣慰使和甘邊寧海鎮守使。從此,馬家軍閥統治青海近40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決 定新建青海省,治設西寧。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馬步芳任青海省主席。
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軍政委員會宣告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組成,以西寧為省會。

『貳』 剛察縣的海拔是多少

剛察縣的海拔在3195米到4775米之間。

剛察縣地處青海湖盆地北部,祁連山系中部大通山地段。境內山脈走向北西,北部高山連綿,南部低緩,自北西向南傾斜,絕大部分地區海拔在3300-3800米以上。最高點4775米,位於桑斯扎山峰,最低點3195米,位於青海湖濱湖地帶的沙柳河、巴哈烏蘭河、哈爾蓋河、布哈河入湖處,海拔相對高差1580米。

境內高山、丘陵、平原大致成北、中、南排列。北部為大通山地段,中部丘陵,南部為平原地帶。大通山橫貫縣境北部,以桑斯扎山與贊寶化秀山脊將全縣東西向分成兩大區域:北部是黃河流域的湟水水系外流區;南部是青海湖環湖內陸水系的內流區。

(2)剛察的歷史擴展閱讀

剛察縣位於青海省東北部,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海湖北岸。東隔哈爾蓋河與海晏縣為鄰,西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毗鄰,南隔布哈河與海南州共和縣相望,北隔大通河與祁連縣接壤。

縣境東西長113.8公里,南北寬122.2公里。全縣土地總面積1.2萬平方公里,占青海省總面積的1.13%,占海北藏族自治州土地面積的23.8%。縣城距省會西寧市188公里,距州府西海鎮88公里。

『叄』 有可以詳細查閱青海歷史的網站嗎

考古工作者在柴達木盆地小柴旦湖濱沙礫層中,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沱沱河沿和可可西里地區採集到一批打制石器,經孢粉分析為距今2—3萬年前舊石器時代遺物。黑馬河發現距今1.7萬年的古人類遺址。距今6800年中石器時代貴南拉乙亥文化遺址,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銅石並用時代的齊家文化,青銅時代的辛店文化,以及諾木洪、卡約土著文化等古代文化遺存廣泛分布於河湟地區。充分顯示了青海高原不僅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而且有著燦爛的遠古文化久遠的多民族發展歷史。 先秦時代,青海高原居住著羌戎各部。羌和戎是當時對西部居民的泛稱。戎居東而羌偏西。戰國以來主要有無弋愛劍為首的西羌各部活動,河湟一帶則是活動的中心地區,由狩獵、畜牧業轉向農業。 秦代,因地處邊外地,「兵不西行,故種人得以繁息」。青海安定的環境,使羌人得到較大的繁衍和發展。 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漢武帝為截斷蕪人與匈奴之間聯系,派驃騎將軍霍去病進兵河湟,築西平亭,設立臨羌縣和破羌縣,移民實邊。 公元前61年(漢宣帝神爵元年),後將軍趙充國平羌安邊,實行屯田,設七縣。中原大批漢民遷來農墾,漢羌雜居,促進河湟地區農業的發展。西漢末,王莽在今海晏縣三角城設西海郡,置太守,下設五縣。青海東部地區正式納人中原封建王朝郡縣制中。 三國時,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在原西平亭故城基礎上修築西平城。 公元4世紀初,吐谷渾人遷人青海,和當地的漢羌人雜居相處,發展經濟,繁殖人口,建立了吐谷渾國,其范圍東西3000餘里,南北千餘里,在青海建立封建割據政權達350多年,開辟絲綢之路南線吐谷渾道,為溝通東西方交通作出了貢獻。 隋唐時期,漢族第二次大量遷人青海。隋煬帝發動了對吐谷渾的征討戰爭,公元609年滅吐谷渾,設西海郡和河源郡,控制了青海湖東部和南部廣大地區。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西藏高原後,建立吐蕃王朝,建都邏些(拉薩),並東進控制了青海境內吐谷渾、乙弗勿諸族部落,統治近200年。唐貞觀十五年(641年)唐蕃聯姻,文成公主遠嫁松贊干布,建立漢藏甥舅關系。唐中宗景龍四年(710年),金成公主嫁吐蕃贊普棄隸縮贊。唐蕃之間200多年的頻繁來往,青海成為當時唐朝國都長安和吐蕃國都邏些之間的交通要道,即聞名中外的唐蕃古道。唐朝先進的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技術不斷傳人青海。 北宋,以青唐城(今西寧)為中心的口角廝政權統治河湟洮岷等地區近百年,在保持原吐蕃文化傳統的同時,也大量接受中原文化,使青海東部地區經濟和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青唐城成為中原通達西域各國的樞紐,茶馬互市進一步繁榮和發展。公元1099年改青唐為鄯州,1104年改鄯州為西寧州,是「西寧」這一名稱見於青海歷史之始,並沿用至今。 公元13世紀,蒙古族進人河湟地區,推行土司制度。湟水流域各縣均受制於西寧州,西寧州歸設在甘州的甘肅行省管轄。成吉思汗的大力支持,蒙古王室在青海藏區推行政教合一制,僧俗並用,使藏傳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這一時期,回族大量遷人,撒拉族定居於青海東部循化街子一帶。 明朝,漢族第三次大批遷人青海。洪武六年(1373年),改西寧州為西寧衛。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西寧州舊城址基礎上建築新城垣。茶馬互市制度更趨完善,設立茶馬司,管理內地茶葉與青海牧區馬匹的交換事宜。 17世紀,固始汗控制青海。公元1643年冬,李自成農民軍賀錦部攻下西寧,翌年賀部撤走。清順治十年(1653年),清朝政府冊封五世達賴喇嘛,又冊封固始汗為「遵行文義敏慧固始汗」,正式承認其地方汗國地位,使他在青海、西藏的統治地位合法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青海蒙古諸台吉在達什巴圖爾率領下,歸服清朝,被封以親王、貝勒公等爵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又冊封後藏五世班禪喇嘛為「班禪額爾德尼」。雍正初年,清政府平定蒙古親王羅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後,改西寧衛為西寧府,設立欽差「總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管理蒙古族、藏族事務。蒙古族劃編26旗,藏區推行千百戶制度,劃定各個部落。東部農業區則設縣修城,駐兵置戍。清朝末年,青海穆斯林群眾曾經多次舉行反清武裝斗爭。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了民國。1912年北洋政府任命馬麒為西寧總兵官。從此,馬氏家族統治青海近40年。1929年1月青海正式建省,治設西寧。1949年全省轄1市、19 縣、1設治局。部分牧區仍保持王公千百戶制度。1999年底,全省轄1個省轄市,6個自治州,l個地區、51個縣級行政單位。
滿意請採納

『肆』 剛察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哪些景點必去

1、鳥島(停止營業)
推薦理由:青海湖候鳥集中地,一年四季都有成群的鳥兒,5-7月尤其壯觀
2、環湖西路
3、仙女灣景區
推薦理由:濕地風光、轉經走廊以及大天鵝時候此處遊玩重點
4、剛察草原
5、倉央嘉措文化廣場
6、湟魚家園
7、沙陀寺
8、剛察縣觀魚台
9、哈爾蓋鄉
10、泉吉鄉

還有172條相關問答,更多剛察新奇玩法,點擊查看

『伍』 剛察縣的風景名勝

慈悲慧眼感恩塔
寓意厚實,文化底蘊濃郁,極具博達深淵的藏傳佛教文化色彩和古老厚重的傳統建築風格。慧眼感恩塔氣勢庄嚴、金碧輝煌,由塔基、塔座、塔錐和塔冠四部分組成,塔的四面均有13層台階則代表了成佛的道路。
四個塔柱分別以其立式結構代表「地」、條形結構代表「水」、方形鍍金藏物結構代表「火」、極頂塔形結構代表「天」,形成佛教中所稱的「四大和全」,構成了客觀大自然物質存在的排列形式,代表生命之精華。
極頂銅制寶瓶高度為6米,象徵六道輪回,即:天、非天、人、旁生、餓鬼、地獄,塔壁四面均繪有巨大的佛眼則為佛教五眼(肉眼、天眼、悲慧眼、法眼和佛眼,感恩塔取意於尼泊爾博達哈大佛塔慈,亦稱「慧眼感恩塔」,其建築風格獨特。)中的慧眼,慧眼意為智慧之目,又稱靈眼,代表佛的智慧、慈悲和覺悟,象徵佛陀目視四方。雙眼間的圓形標志則表示完全證悟佛法的標志,慧眼下方宛如「?」標志為尼泊爾文數字「一」的寫法,提醒人們世間現象顯現的不二性,表示慈悲心和智慧心須在一同修行,象徵和諧一體。
慈悲慧眼感恩塔高為33米,象徵海濱藏城地處海拔3300米地理表位,四個塔柱周長53米代表剛察建政年份—1953年,鍍金華蓋外緣所懸掛的31珠銅制鈴鐺發出的清脆叮當聲代表剛察縣31個行政村各族群眾在海濱藏城跨越式發展進程中祈願天下眾生太平盛世,國泰民安,塔柱間標有的「剛察」及「黨的恩情深似海」字樣則體現了海濱藏城各族群眾在黨的恩惠下,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建設家園的心理願望和美好憧憬。
仙女灣濕地
仙女灣濕地是鳥的天堂,大天鵝的故鄉。每年在這里棲息的鳥類有斑頭雁、魚鷗、鸕鶿等,特別是到了秋冬季約有1500隻左右的大天鵝在此越冬,「她」是鳥類中的貴族,水禽中的尊者,只可遠觀而不可近賞,此外,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也駐足此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這首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詠鶴詩》。告訴我們傳說鶴與仙相伴,並且傳說這里是西王母設宴邀請中原天子穆天子相會的地方。據有關歷史文獻資料記載,有詩為證:《瑤池》「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中原天子,西部女王,他們之間的感情非常的深,而這首詩卻告訴我們西王母遲遲未能等到心上人的到來,現在只有這些天鵝仙女們的化身每年飛到這里,向世人展示,在無限藍天下,仙子們在這里駐足、棲息,冰清玉潔、婀娜多姿,給冬日的青海湖增添了幾份靈氣,形成靚麗風景。「仙女灣」便得名於此。朋友們這里也有這樣的傳說,傳說中六世達賴喇嘛途徑青海湖邊,被這里透明的湖光大自然吸引,彷彿聽到神在呼喚,便踏浪入海,而女性的青海湖頓顯神靈,仙女奏琴吹嗩,仙鶴結群飛舞,大師就這樣消失了,也有人說他隨從仙子們赴天上仙境了。這足見她的魅力是無窮的,仙女灣也由此而出名了。
倉央嘉措文化廣場
倉央嘉措(1683—1706),六世達賴喇嘛,出生在西藏門隅拉沃宇松地方,取法名為羅桑仁欽倉央嘉措,活佛的一生充滿傳奇,他出眾的才華,成就了他在藏族詩歌藝術聖壇上的地位。
青海湖的風聲依舊在浪尖飄灑,仙女灣的天鵝早已成為瑤池靈魂的守護者。大師是一種佛緣,是一位詩僧,是一彎掛在天邊永不消失的彩虹,詩情畫意的剛察草原,讓靈魂與境界互相融合,渲染在夢幻般的青海湖。
倉央嘉措詩歌千古流芳於雪域高原、夢幻湖畔,青海湖的風聲入禪,那湛藍的湖水,濺落在草原兒女的雙眸間,閃現一縷最耀眼的光芒,如同倉央嘉措充滿人性的詩歌,普照世間所有的心靈。
西海溫泉
熱水溫泉俗稱「西海第一泉」,位於甘子河大草原,溫泉現有泉眼9處,泉源暗涌,水色清澈,四季噴涌不歇,水溫57℃,日出水量近千噸。溫水富含鈣、鋰、鍶等各種微量元素,對皮膚、風濕、消化不良等症狀有奇效,同時,也是開發礦泉水的優良水質。每逢春秋,遊人蜂擁,洗浴療養。泉邊小山一石上有一大手印和兩個膝蓋印痕,傳說系釋迦牟尼在此下跪飲泉水所留,故稱「神泉」,現已成為青藏高原上的康體旅遊中心。
五世達賴聖泉
五世達賴聖泉旅遊景區位於青海省剛察縣泉吉鄉境內,鄰青海湖西北岸,與315國道相離4.5公里。整個景區由五世達賴聖泉、碼頭、祭海台、馬頭俄博串聯而成,聖泉與祭海台相距約2km。
清世祖順治十年1652年詔請五世達賴進京受冊,受到順治皇帝的特殊禮遇,年朝廷詔封金冊金印,冊封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達賴喇嘛」。
達賴喇嘛十分珍視清朝政府對他的封賜。日後在他執掌格魯派政權的日子裡,凡遇頒發重要的命令、文告時,都要使用這一封號,鈴用了這方金銀,加蓋了雙手掌印外,還鄭重地寫上「皇帝敕封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徒普通瓦赤喇達賴喇嘛之教語」這樣的文字,以說明他的封號是皇帝賜予的。
人們為了紀念五世達賴佛恩,將這眼泉稱之為五世達賴泉。並在祭海台立俄博祭祠,名命為馬頭俄博。

『陸』 青海的歷史 發展次序!南涼 北凉 西夏 吐蕃 漢朝 唃斯啰 羌族 等部落 是怎麼演變的!貴德 羊峽古碑 指什麼

青海歷史悠久,地處華夏民族的搖籃——黃河、長江的源頭。早在距今二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達木盆地、昆侖山一帶活動生息。據考古發掘,眾多的古文化遺存證明,青海的開發至少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省境內新石器時代文化燦爛輝煌 ,青海彩陶舉世聞名。青海的古文化與羌人及其先民有關。古羌人活動地區很廣,西起黃河源頭,東到隴西地區,南達四川西部,北至新疆鄯善一帶。秦漢時,羌人部落有150多個 ,每一部落有酋長,互不統屬,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產力低下,屬原始社會形態 。商周時代形成了羌部落,史稱「西羌」。據商朝甲骨文記載,商高宗武丁出兵征伐西羌,青海東部大片地區納入商朝版圖。西周時期,青海與中原地區發生了政治、經濟聯系。 從中國戰國時代到漢朝,匈奴向南入侵幾百次,屠殺平民,搶掠財物,嚴重破壞了中原的正常生活,漢朝被迫反擊匈奴。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漢王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出兵擊敗河西匈奴,設令 居塞,並在河西設4郡。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漢軍征討河湟羌人,在湟中設「護 羌校尉」,開始經略湟中,築西平亭(今西寧市)。從此,漢王朝開始了對青海東部的控制 。漢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趙充國奉命平先零羌楊玉得勝後,罷兵田於河湟,設「金 城屬國」,先後設置臨羌(治所在今湟源縣)、安夷(治所在今平安縣)、破羌(治所在今 樂都縣)、允吾(治所在今民和縣)、允街(治所在今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河關(治所 在今貴德縣)7縣,青海東部地區正式納入中原封建王朝郡縣體系。三國時,魏文帝黃初三 年(222年),憑依漢西平亭故城,修成西平郡城。古代青海東部屬於中原王朝統治,漢時曾設西海郡、河源郡、湟源郡、金城郡,控制了今天的青海貴南、貴德以及西寧和湟源等地,還設立護 羌校尉。 東晉十六國時,前涼、前秦、後涼、南涼、西秦、西夏、北涼相繼統治過青海河湟地區。 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先後兼並了羊同、蘇毗、白蘭 、黨項諸羌,盡得其地。唐「安史之亂」後,吐蕃進一步東進,控制了青海全境,統治近200年。五代十國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復統一。唐末,「嗢末」一度控制河湟地區。 宋時,角廝羅勢力漸 強,以青唐城(今西寧)為中心,在河、湟、洮地區建立了以吐蕃為主體的宗咯地方政權, 臣屬於宋。徽宗初,角廝羅政權勢力日衰,宋軍遂進占河湟地區。崇寧三年(1103年),宋改鄯州為西寧州,是 「西寧」見於歷史之始。北宋亡後,金和西夏佔有河湟地區,約一個世紀。 公元13世紀,南宋理宗元慶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進軍洮、河、西寧州,青 海東部地區納入蒙古汗國版圖。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設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 青、甘一帶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設甘肅行中書省,轄西寧諸州。 明洪武六年(1371年)改西寧州為衛,下轄6千戶所。以後又設「塞外四衛」:安 定、阿端、曲先、罕東(地當今海北州剛察西部至柴達木西部,南至格爾木,北達甘肅省祁 連山北麓地區)。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設西寧兵備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 寧近地,「塞外四衛」由西寧衛兼轄。明初青海東部實行土漢官參設制度。在青南、川西設 有朵甘行都指揮使司,又在今青海黃南州、海南州一帶設必里衛、答思麻萬戶府等。 16世紀初,厄魯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碩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為統治青海的民族。清 雍正初年,羅卜藏丹津反清斗爭失敗後,清朝在青海設置青海辦事大臣,統轄蒙古29旗 和青南玉樹地區、果洛地區及環湖地區的藏族部落。青海東北部西寧衛改為西寧府,仍沿襲 明朝的土司制度,屬甘肅省管轄。 1912年北洋軍閥政府任命馬麒為西寧總兵,1915年又任命其為蒙番宣慰使和甘邊寧海鎮守使。從此,馬家軍閥統治青海近40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決 定新建青海省,治設西寧。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軍政委員會宣告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組成,以西寧為省會羊峽古碑 :

羊峽即龍羊峽,在貴德縣城西20公里處,是黃河上游最大峽谷之一。黃河貫流其中,兩岸峙立,勢若門戶,洶涌澎湃,龍吟虎嘯,極其壯觀。"古碑"指峽中峭壁上刻的文字。據民國二十一年(1923年)縣長張祜周的《貴德風土調查大綱》記載"明洪武九年(1376年),吐蕃所部州城邀陰烏斯藏使者,掠其輜重,復以愈為征西將軍,往討之。愈分軍為三,覆其巢穴。窮追之昆侖山,斬首無算,獲馬畜一千餘萬,刻石記銘,遂置歸德……謂是此刻"。然年代久遠,古壁上字跡,模糊不清,不知所雲。

『柒』 青海古代各時期叫什麼

宋時,唃廝啰勢力漸強,以青唐城(今西寧)為中心,在河、湟、洮地區建立了以吐蕃為主體的宗咯地方政權,臣屬於宋。徽宗初,唃廝啰政權勢力日衰,宋軍遂進占河湟地區。崇寧三年,宋改鄯州為西寧州,是「西寧」見於歷史之始。

南宋理宗元慶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進軍洮、河、西寧州,青海東部地區納入蒙古汗國版圖。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設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青、甘一帶吐蕃部落。

明洪武六年(1373年) 改西寧州為衛,下轄6千戶所。以後又設「塞外四衛」:安定、阿端、曲先、罕東(當今海北州剛察西部至柴達木西部,南至格爾木,北達甘肅省祁連山北麓地區)。

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設西寧兵備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寧近地,「塞外四衛」由西寧衛兼轄。明初青海東部實行土漢官參設制度。在青南、川西設有朵甘行都指揮使司,又在今青海黃南州、海南州一帶設必里衛、答思麻萬戶府等。

十六世紀初,厄魯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碩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為統治青海的民族。清雍正初年,羅卜藏丹津反清斗爭失敗後,清朝在青海設置青海辦事大臣。

統轄蒙古29旗和青南玉樹地區、果洛地區及環湖地區的藏族部落。青海東北部西寧衛改為西寧府,仍沿襲明朝的土司制度,屬甘肅省管轄。

民國元年(1912年)北洋軍閥政府任命馬麒為西寧總兵,民國四年(1915年)又任命其為蒙番宣慰使和甘邊寧海鎮守使。從此,馬家軍閥統治青海近40年。民國十七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決定新建青海省,治設西寧。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

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

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軍政委員會宣告成立。

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組成,以西寧為省會。

(7)剛察的歷史擴展閱讀:

青海位於中國西部,地理位置介於東經89°35′——103°04′,北緯31°9′-39°19′之間,全省東西長1200多公里,南北寬800多公里,總面積72.2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十三分之一,面積排在新疆、西藏、內蒙古之後,列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第四位。

青海四周相鄰的省、區,北部和東部同甘肅省相接,西北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南部和西南部與西藏自治區毗連,東南部與四川省接壤。

青海的世居少數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為青海所獨有。5個世居少數民族聚居區均實行區域自治,先後成立了6個自治州、7個自治縣,

『捌』 在青海歷史上沒有出現哪個民族

  • 漢族,這里不加以詳解。

  • 蒙古族
    青海省有蒙古族82000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63%。主要聚居於海 西蒙 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都蘭、烏蘭、德令哈、格爾木以及黃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和 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縣的托勒,剛察縣的哈爾蓋,祁連縣的默勒、多隆、野牛溝,門源縣 的蘇吉以及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縣倒淌河,以及湟源、大通、同德、西寧、互助、樂都等地 .

  • 藏族
    藏族是青海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總人口103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20%。主要分布在玉樹、果洛、海南、黃南、海北五個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 族自治州;此外,在西寧的湟源、湟中、大通和海東地區亦有部分藏族居住。

  • 回族
    青海回族是全省少數民族中人口居第二位的民族。總人口72萬人,占 全省總人口的14?12%。主要分布在本省東部和東北部,以化隆、門源、民和、大通、湟中、祁連、貴德和西寧東關較為集中,其餘各州、縣也有一定的分布。

  • 土族
    土族自稱"蒙古爾"、"察汗蒙古爾"。土族總人口18萬人,占青海 全省 總人口的3?53%。主要分布在互助、大通和民和以及同仁、樂都等地。

『玖』 海北藏族自治州成立於那一年

海北藏族自治區成立於1953年12月31日。

【相關歷史】

1949年海北解放,成立亹源縣政府,1950年至1952年成立海晏縣、剛察行政委員會、祁連自治區。

1953年12月31日設立海北藏族自治區,轄亹源回族自治區(駐浩亹鎮)、祁連縣(原祁連自治區改設,駐八寶寺)、剛察縣(原剛察區改設,駐沙柳河)、海晏縣(原海晏縣藏族自治區恢復為縣,駐三角城),自治區人民政府駐亹源縣浩亹鎮。1955年,海北藏族自治區改設海北藏族自治州,亹源回族自治區改設亹源回族自治縣。

【簡介】

海北藏族自治州位於青海省東北部,介於北緯36°44′00″~39°05′18″、東經98°5′00″~102°41′03″之間。東南與大通、互助、湟中、湟源縣接壤;西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縣毗連;南與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縣隔青海湖相望;北與甘肅省的天祝、山丹、民樂、肅南縣為鄰。全州東西長413.45公里,南北寬261.41公里。土地總面積34068.44平方公里,占清海省土地總面積的4.71%。

『拾』 青海剛察縣朶曲農場59年60年的那段萬惡的歷史

「君不見,青海頭,自古白骨無人收。天陰雨愁聲愀愀。」過去外地人對青海的了解是「偏僻和荒涼」、「監獄」、「犯人流放的地方」。那個特殊的年代,有多少追逐夢想的男兒在這里揮灑熱血,有多少新舊社會交替時期的歷史重犯在這里「洗心革面」,也有多少「冤魂」在這里哭泣和掙扎無人知曉。歷史的車輪在向前,過去的那些愛與恨,汗與淚如今只留下了一些殘垣斷壁----------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