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默生物
① 誰說有女,當伺其中的詩句
一、屈縣令用心良苦
明朝成化年間,屈英任青佛縣縣令。眼看自己即將致仕,新的縣令就要頂替接任,於是,屈英擬就了一份奏章,遞交朝廷,懇請在他任滿後能繼續留在青佛,以平民百姓的身份長期居住。
按舊時慣例,朝廷命官卸去吏任,一般以告老還鄉回歸故里為宜,如仍繼續留於原任官舊地,往往會生出諸多弊端。
屈英時年五十有八,在青佛縣任官十二載,早已習慣當地的生活,並且他患有哮喘病,身虛體弱,受不得涼;屈英的老家在千里之外的河南固始,氣溫偏冷,而青佛縣地處東南,氣候宜人,適宜罹病之人頤養天年;再者,青佛縣物產豐富,米糧蔬果充足,是江南的魚米之鄉,亦是宜居之地;更兼其留在河南固始的老父母已亡故,妻鄢氏早年隨他赴任,四海為家,十幾年前屈英在浙江諸暨任縣令時,鄢氏也因病去世了。考慮到以上種種,屈英也就更願意留在青佛縣了。
屈英尚未發跡之前,曾在老家固始跟一位老相士學過相術。老相士相術高超,在當地享有盛譽。
屈英祖上是鄉紳小財主,但此時家道已中落。屈英自幼讀書,父母指望屈英學有所成,能博取功名,獲得一官半職。然而,屈英科考多年均落第,百無聊賴之際,其慕老相士之名而改學相術。屈英在老相士門下苦學六年,飽覽易理、卦理、河洛數理,以及陰陽五行、所生所克等相書。學成之後,他雖沒有老相士那般出神入化一相就中的深厚功底,但也敢號稱「不準不收銀」,乃是老相士十多位弟子中數一數二之門生。
老相士告訴屈英:「相理之學,書本只是其中之一二,真正的功夫在書外。因人是山川大地孕育之生物,山川有平坦奇險之分,大地有日出日落陰陽氣象之異,故人有善惡美醜之別,這誠如戲文中有生、旦、凈、丑之分。俊秀演生,貌美扮旦,正者為凈,邪者為丑。這就是人之善惡在耳目,聰明與呆滯在於臉相之學說。相術高明與淺薄之分,就在於相士能從人之百相中,分清其生旦凈丑,從善中看出醜,又能從丑中辨識善。而這一功夫就在於能觀人之舉止、體形、口唇、臉形等,再從言談、聲音、精神、氣質辨識出真偽與善惡。這不單是學識,還在於見識。要獲得真正的相人術不是前者,而在於後者……」
屈英默而記之。
一日,老相士對屈英說:「你人相聰慧,舉止文雅,學識不俗,恕我直言,你命中不該是相士,定有另一番美好前程。你須離此相館另尋前程!」說罷,老相士示以屈英十個字,「不惑七品運,富終異鄉祖。」
屈英得之所示,心有所悟,當年赴考,果中進士,時年正好四十歲,朝廷命其赴諸暨任縣令,一任六年。後平調任青佛縣縣令,連任十二年。不升也不降,真應了老相士「不惑七品運」的贈言。
屈英到了青佛縣,此地處於閩中,屬亞熱帶氣候,雨水充沛,故糧豐林茂,物產特別豐富。他在任時,治理有方,十二年間年年豐收,全縣富庶殷實,地方太平無事,民眾安居樂業。因而,屈英很得青佛縣上下官民擁戴。也因此,朝廷才會十二年無調令。
朝廷收到屈英的奏章後,批准了他的請求。半年後,新縣令接任,屈英卸任為民。此後兩年,屈英做起買賣,他利用人脈資源,從外地運來青佛縣所沒有的物產,在青佛售賣,運出青佛縣的米糧蔬果到外地出售。屈英因此賺了一大筆錢。
此後,屈英決定在青佛城的正東角買下一塊風水寶地,建起了一座三落大宅。這三落大宅分為前落、中落和後落;正宅兩邊還建有左右護落;前有水塘,後有花園,樓台亭閣,雕粱畫棟,氣勢恢宏,巍然壯觀。
但說來也怪,自從住進三落大宅,屈英的獨生子屈煥有就開始生病,且一直不見好轉。屈英請來城裡許多郎中看病均不見效。這孩兒因從小失去親娘,屈英喪妻之後沒再娶,靠奶媽和丫環帶大,他對獨子倍加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