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的歷史
① 「芷江戰役」是什麼
芷江戰役(又稱「湘西會戰」)歷時55天,日軍兩萬餘人被我王耀武、王敬久、湯恩伯部分別圍殲。戰役以中國軍隊大勝告終。
芷江戰役消滅日軍7萬人,是中國軍隊完全在裝備,人數上佔有絕對優勢下打贏的。
② 芷江文化
芷江國際和平文化節
簡介
2003年11月15—16日,由湖南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懷化市人民政府主辦,芷江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承辦的首屆中國芷江·國際和平文化節在湖南芷江縣芷江機場[1]舉行,中央、省、市領導,專家學者、經貿人士及飛虎隊老隊員,約旦等國駐華人員300餘名國內外賓朋聚集和平聖地,觀看、參加了「和平之聲」大型演出、「飛虎隊陳列館」開館儀式、世界和平鍾奠基儀式、侗鄉盛世千人合攏宴、和平論壇、侗族地區經濟發展研討會、經濟洽談會等八大主體活動
詳細資料
2005年9月6—7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辦,懷化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二屆中國芷江·國際和平文化節在芷江舉辦,開幕式暨大型文藝演出、國際和平論壇及簽署《芷江和平宣言》、芷江與法國諾曼底格郎康邁西市締結友好城市簽字儀式、中外老戰士大聯歡、為二戰時期美國援華航空老戰士頒發紀念章、經貿洽談會、民族歌舞晚會、參觀考察等8大主體活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國務院原副總理錢其琛等中央國家領
導及23個國家、10多個省市的嘉賓近千人赴會,濃重紀念中國人民紀念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共同憧憬世界更加祥和、安寧。 前兩屆中國芷江·國際和平文化節規格高、規模大,是名副其實的國家級、國際性的盛會,對促進國家統一大業,擴大對外開放,加強招商引資,取得了良好效果,產生了深遠影響,芷江作為國際和平文化名城的形象逐漸享譽世界。 第三屆中國芷江·國際和平文化節將於2007年9月21-22日在芷江舉行,在歷時2天的節日里,將舉辦「和諧之聲」大型文藝演出、太和塔暨和平園奠基儀式、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重新開館儀式、蕭毅肅將軍陳列室揭幕儀式、中國飛虎隊陳列室揭幕儀式、中國侗民族和諧文化與新農村建設論壇、芷江縣領導與法國格朗康邁西市代表座談會、經貿洽談會等系列活動
芷江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西部,東界懷化,南接黔陽、會同及貴州天柱,西郊新晃及貴州萬山, 北連麻陽,素有「滇黔門戶、黔楚咽喉」之稱。芷江古屬「五溪蠻地」,遠在舊石器時代,舞水沿岸就有原始人類活動。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無陽縣,明清時曾為川、黔、滇、湖廣總督府和偏沅巡撫所在地,乾隆元年(1736年)始稱芷江縣,1986年改為芷江侗族自治縣。總面積2099平方公里,轄28個鄉鎮,總人口36萬,其中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佔50%以上。這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遍布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 出土的商周時期的編鍾、青銅鳳形器等珍品尚屬罕見; 宋代古城牆、護城河歷歷在目; 明代所建的龍津風雨橋巍然橫卧於舞水; 內陸最大的媽祖廟——天後宮矗立於舞水之濱;文蘊豐厚的文廟和奎文閣等古建築群分布於縣城各處。另外, 蜚聲海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勝利的標志性建築芷江抗戰勝利受降紀念坊以及盟軍第二大機場芷江機場、 中美空軍聯隊俱樂部、 受降堂、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 六軍團司令部舊址、 湘西剿匪烈士紀念塔等一大批紀念性建築在境內熠熠生輝。這里山青水秀,風光幽雅。境內有「形似神農架、神如九寨溝」的小九寨五郎溪三道坑風景區,還有明山疊單、茅叢河漂流, 更有那舞水生態長廊、蟒湖山水人家等等。
這里民心古樸, 民風濃郁。在層層疊疊的青山環抱中,侗家山寨、鼓樓、涼亭、風雨橋、水車等隨處可見,侗家的蘆笙婉轉悠揚,侗家大歌古老神秘,迎客的攔門酒和合擾宴更會讓你流連往返、 樂不思蜀。這里氣候溫和, 物華天寶。古來便有「擔不完的沅州」之說, 境內盛產白蠟, 所產白蠟佔全國總產的一半以上, 是舉世聞名的「白蠟之鄉」。縣域水利資源、地下礦藏等也十分豐富, 尤其是非金屬礦儲藏量較大。 同時,富饒的物產造就了芷江獨具特色的飲食丈化, 公坪魚、芷江鴨等便享譽省內外。
這里四通八達, 交通便捷。芷江機場距懷化市僅3 7公里, 320國道、上瑞高速公路、湘黔鐵路貫串全境。新世紀, 為弘揚和平文化,湖南省人民政府已批准在芷江舉辦「中國·芷江國際和平文化節」, 至此,芷江以和平重新與世界對話, 「國際和平城一中國·芷江」將笑迎五洲賓朋共踏和平之旅、共享和平陽光!
④ 中國有多少人知道有芷江縣這個歷史小城
在湘西。
1945年著名的日軍受降儀式就在芷江進行,當時陸軍司令何應欽就在這里接受日軍投降。
⑤ 介紹一下芷江戰役
芷江戰役,從1945年4月9日開始,到6月7日結束,歷時將近兩個月。
日軍參戰兵力:除後方保留戰役預備隊以外,實際參戰日軍8萬多人。
第116師團擔任主攻。第47師團之主力從右翼策應。第68師團之關根支隊匯合第11軍之34師團一部從左翼策應。第64師團及68師團一部,牽制駐湘北的中國軍隊南下增援。
中國參戰部隊:王敬久的第十集團君、李玉堂的第二十七集團君為主力,從昆明空運美式裝備的新編第六軍到芷江作為總預備隊,以及駐芷中美混合團5個大隊各一部,美第十四航空大隊一部,各型戰斗飛機400餘架,總兵力約20萬。
最終結局:日軍完敗。失敗的如此徹底,連日本歷史學家自己也承認是一場災難。
雙方傷亡:
日軍先是大言不慚的宣布:自己僅傷亡1萬1千多人(含陣亡5000人)。後來似乎覺得如此吹牛無法圓謊,又自稱除了1萬1千人的傷亡以外,還有1萬5千人病傷。實際上日軍至少傷亡3萬人以上(國軍方面稱日軍傷亡36358人),其中死亡12498人(另外還有大約1000人被國軍圍困後失望自剎)。日軍被全殲一個旅團還有四個聯隊。
國軍方面傷亡20660人,其中陣亡7817人(軍官823人),比日軍傷亡人數的三分之二還少。除此以外,國軍還奪得日軍軍旗90多面,並且俘虜日軍447人(軍官42人)。
詳情請參見以下鏈接:
⑥ 芷江和平園的歷史
坐落在抗日戰爭勝利受降地的芷江縣,為了進一步完善抗戰受降紀念地的功能,充分利用、放大這一資源優勢,宣傳和平主題,適應愛國主義教育和旅遊的發展需要,芷江縣委縣政府決定在城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附近修建和平園,和已經啟動建設方案徵集活動的中華和平與和諧文化標志性建築-大和塔相配套。這個構思,很快得到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得到中央、省、市的支持。該項目的實施完成,將給芷江和平城打下一個鮮明的標志,給芷江打造和平城提供一個強有力支撐,同時也將有力增強「和平之旅」的龍頭帶來效應。
⑦ 能詳細介紹一下芷江嗎
芷江歷史悠久,禹貢為荊州之域,戰國屬楚黔中地,秦為黔中郡地。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稱無陽縣,晉改舞陽縣,隸屬武陵郡。唐設巫州,後改沅州,宋置盧陽縣,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始稱芷江縣,屬湖南布政使司。民國11年,直隸於省。解放前屬湖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新中國成立初,屬會同專區。1952年8月改屬芷江專署,是年12月屬黔陽專區。1981年至今改屬懷化地區。1986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廢芷江縣設芷江侗族自治縣。 在芷江這塊土地上,發生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1456年,爆發了沅州苗民起義。1861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在今公坪、榆樹灣一帶與清軍激戰,重創清軍。1936年1月,紅二、六軍團在今新店坪鎮便水一帶與尾追之敵激戰,斃敵千餘人,史稱「便水戰斗」。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結束,舉世矚目的中日洽降在七里橋舉行,芷江一舉成為享譽中外的受降名城。 在芷江歷史上,出現過不少有影響的人物。明清時期,即有楊茂、馬元吉等經史學家,釋渾融等抗清義士,李子隆等書畫名家。就近代來說,1873年生於木葉溪鄉的張學濟在漢口創辦《大江日報》,同孫中山、黃興、蔡鍔一道,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中國的民主革命,1920年歿於湖北來鳳城,時年47歲。1866年生於艾頭坪鄉的楊鳳笙長期擔任《湘報》主筆,鼓吹維新,為戊戌變法之中心人物。在現代,芷江還涌現了著名教育家王一知、畫家舒伯昌等一批專家和知名人士。
⑧ 芷江的傳說有哪些
接骨茶
很久以前,在湘西有兩座大山,一座是碧涌的燕子岩,另一座是新晃米貝的天雷山,兩山遙遙相望,天雷山上住著一位茶花仙女,燕子岩上住了一位叫楊二郎的小夥子。兩位年青人經常對歌談心,一天,正當茶花仙女哼著"天雷山,離天只有三尺三,人過要彎腰,馬過要下鞍,若哥有心情,來看茶花仙"的歌聲時,天上幾聲轟響,掉下三塊巨石,楊二郎被昏過去。茶花仙女飛速趕到燕子山,可楊二郎已奄奄一息,她急得團團轉,突然靈機一動,想到了隨身攜帶的一把茶。聽仙祖說,遇有急事,可用該茶解圍,且該茶不僅供飲用,還能治病,於是便試泡開水喂楊二郎,三天之後,二郎蘇醒過來,可腳已骨折,繼續喝茶,再過幾天,楊二郎便能行走了,過不久二郎與花仙結為鴛鴦之合,二郎與花仙便把這種茶撒遍了整個侗家山寨,為山寨侗民接骨治病,經過他們醫治的病人,能達到葯到病除。後人為紀念二郎與花仙,便起名該茶為"接骨茶"。
⑨ 芷江戰役的簡介
有一場國軍的完勝日本自己也是承認的,這就是日本歷史的芷江會戰的完敗。
湘西會戰又稱為雪峰會戰,因為其主要戰斗都是在雪峰山脈附近發生的。
日本戰史又稱芷江會戰,因為日軍本次作戰的目標就是芷江城。
芷江會戰是八年抗戰的一次重要戰役,也是八年期間國軍22次大型會戰中少有的中日對攻戰。
中日雙方投入自己的精銳部隊以強碰強,激烈廝殺二個月之久(從1945年4月9日到6月7日),最終以10萬日軍兵敗如山倒的慘敗為結束。
⑩ 誰知道芷江鴨的歷史!!!!
據歷史記載:芷江鴨系中國湘西著名侗鄉特產食品,歷史悠久,色香味俱佳,馳名中外。自元朝開始,芷江就有中秋節必吃芷江鴨的傳統食俗,同時有將制好的鴨製品贈送親朋好友的習俗。芷江鴨的製作主要是利用芷江秋、冬兩季獨特的氣溫和獨特的配料,使之泛發出一種獨特的香味。選用放養於稻田山澗小溪的純種麻鴨為原料,經抹蜜、油炸,用芷江本地野生芷草等多種天然香料和多年循環老湯,加上侗鄉傳統工藝精細烹制而成,具有皮色鮮艷、肉嫩可口、滑爽不膩、回味悠久等獨特風味和營養滋補之功效。
據考證:清順年間,乾隆皇帝南巡,途經沅洲府(芷江)聞其香而醒神,食後稱之為天下佳餚。清西湖制台魏武庄調任雲貴時途經沅洲(芷江)品嘗了三癩子的炒鴨後,大加贊賞芷江鴨肉香、酥、脆、辣,鮮味醇香,油而不膩,口感獨特,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