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明朝大歷史

明朝大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3 04:24:45

1. 明朝大歷史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明朝大抄歷史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現在講明史。首先聲明一下,這門課我已有十五六年沒講了,荒廢很久;同時又缺乏准備,因為我三號剛從國外回來,二十一號又要走,各方面的工作都堆在一起,時間排得很滿,沒有很好地准備。所以,這次只能憑過去的印象,把自己所曾經思考過的一些問題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認識,提出來供同志們參考、討論。這些意見都不成熟,僅供參考,並不是定論。
這次只能講一三六八年到一六四四年這個歷史時期內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問題,不準備像普通高等學校那樣一般地講。如果每一件事情都具體地講,恐怕一年也講不完。因為時間的限制,只能講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關鍵性的問題。
准備分兩部分講;
第一部分,明朝歷史的基本情況。
毛主席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這一名著中給我們樹立了一個研究歷史的典範:要研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重要的是抓住它的特徵,到底它和其他國家,其他民族有什麼不同。這樣,才能了解這個國家、這個民族,了解它的各個歷史時期許多……
應該是你需要的吧

2. 明朝的詳細正史和野史

一、明朝的詳細正史

明朝(1368年—1644年 )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 1364年稱吳王,史稱西吳。 1368年初稱帝,國號為大明 ,定都於應天府 ;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 ,以應天府為陪都。

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 ,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 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覆亡。

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擊敗大順、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 ,明初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 ,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臨孟加拉灣 ,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 ,還曾收復安南 。

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據《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 ,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實際逾億 ,也有學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兩億。

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康熙皇帝對明太祖評價為「治隆唐宋」 ,《明史》評價明成祖為「遠邁漢唐」。

二、明朝的詳細野史

朱元璋生於亂世之中,背負著父母雙亡的痛苦,從赤貧起家,他沒有背景,沒有後台,沒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他經歷千辛萬苦,無數次躲過死神的掌握,從死人堆里爬起來,掩埋戰友的屍體,然後繼續前進,繼續戰斗。

朱元璋的那個時代有著無數的厲害角色,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勝了這些敵人,可以說,在那個時代,最優秀統帥的稱號非朱元璋莫屬。

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借著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

朱棣以「靖難之役」的名義奪位,朱允文不知下落,成為歷史之謎。

自永樂奪位的「靖難之役」後開始,先敘述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事跡——揮軍北上五征蒙古,鄭和七下西洋,修築《永樂大典》,南下討平安南等等,後來永樂於北伐蒙古歸來途中病逝,明朝在經歷了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後,開始進入動盪時期。

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為,導致二十萬精兵喪於一旦,幸虧著名忠臣於謙在「土木堡之變」中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但隨即又在兩位皇帝爭奪皇位的「奪門之變」後被害身亡。

從明英宗朱祁鎮成功復辟的「奪門之變」後寫起,敘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鎮聽信讒言,殺害曾救其於危難之際的大功臣於謙,而這也成為他繼「土木堡之變」後在歷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點。

而在他病逝後,相繼繼位的兩位皇帝憲宗和孝宗,一個懦弱不堪無所作為。

從嘉靖即位、議禮之爭開始。嘉靖皇帝借議禮之爭清除了一批前朝舊臣,總攬大權。此後他的生活日漸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國家大事拋諸腦後,奸相嚴嵩因此得以長期把持大權。

同時大明財政空虛,兵備廢弛,東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為明朝的心腹大患。

明朝那些事兒內容分兩大部分,一為內爭,一為外戰。內爭寫嚴嵩倒台後徐階、高拱、張居正三人各施手段,你方唱罷我登場。

三人都是實幹家,都為中興朝廷嘔心瀝血;同樣又都是陰謀家,鏟除異己心狠手辣。

而這兩者均以張居正為最:改革遺惠萬民,荼毒殃及門生。外戰亦即援朝抗日戰爭,場面波瀾壯闊,運籌神鬼莫測,更塑造了李如松、李舜臣、鄧子龍等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形象。

雖然一樣是說史,但當年明月用的筆法,卻不是以往那些史書筆法。而是一種充滿了活力和生氣,字字都欲躍然而出的鮮靈筆法,在他筆下,人物不再是一個刻板的名字和符號,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讀來欲罷不能。

晚明由「三大案」引發的黨爭,魏忠賢興起及袁崇煥之奮戰。自張居正去世後,便無人敢管萬曆,為爭國本、查妖書、打悶棍,他與大臣展開拉鋸戰,三十年不上朝。

東林黨卻因此發展壯大,為把持朝政,與齊、楚、浙三黨明爭暗鬥,借國本之爭,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權。

魏忠賢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與東林黨展開對決。在外,援朝抗日戰爭後,明防禦線轉至遼東。

沒落貴族之後李成梁打蒙古、滅女真,成為一代梟雄,卻養虎為患,努爾哈赤借機興起,統一後金。

為抗金、守城、奪失地,在帝師孫承宗的帶領下,袁崇煥從一介文人成長為邊疆大將,堅守孤城,最終擊敗努爾哈赤。

(2)明朝大歷史擴展閱讀

明朝的永樂盛世

1398年朱元璋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 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逼自殺。

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朱棣的精兵,欲鏟除朱棣,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最後率軍南下,攻佔南京,史稱靖難之役。

後明惠宗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改元永樂。

1405年,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1416年,朱棣公布遷都的想法,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1420年完工,隔年遷都。

永樂時期武功昌盛,天下大治,收復安南設交趾布政司,朱棣又親自率兵五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後的韃靼與瓦剌。朱棣冊封瓦剌三王,使與韃靼對立,見瓦剌中興之勢,又助韃靼討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獨大。

同時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顏、泰寧和福餘三個衛所自治權。朱棣還於1406年和1422年對兀良哈蒙古進行鎮壓,以維持這一地區的穩定。

朱棣安撫東北女真各部,在歸附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設置衛所,並派亦失哈安撫黑龍江下游的野人女真。

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廟街的對岸塔林設奴兒干都司,擴大明朝東疆,亦失哈並於1413年視察庫頁島,宣示明朝對此地的主權。

朱棣實行積極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開始派鄭和下西洋,與各國進行政治經濟來往,增長財政收入的同時將朝貢制度推向巔峰。

其艦隊規模空前龐大,最遠到達東非索馬里地區,擴大明朝對南洋、西洋各國的影響力。

文治方面,朱棣令編修網路全書《永樂大典》,解縉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永樂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錄60卷,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無刪節。

朱棣對異議者強力鎮壓,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84]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

還恢復了明太祖時期後來被廢除的錦衣衛,另外他還設置了另外一個特務組織——東廠,廠衛制度確立。

3. 明朝在中國歷史的地位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它可以和漢,唐相比.中國人對明朝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因為它是最後一個漢室王朝.它的影響很大,因為中國的近代科學就是產生在明朝,可以這樣說,如果明朝不滅亡的話,後來的鴉片戰爭誰打敗誰還是個未知數!明朝後期的近代科學非常發達,甚至產生了"晚明科技群英"(如徐光啟等)可以說到了明朝中國的所有成就都達到了高峰,也可以說是盛極而衰. 我們知道明朝是思想禁錮最嚴禁的朝代,但進步的思想卻誕生在這個朝代(如資本主義萌芽),海外聯系也很發達(如鄭和七下西洋).文學也很發達(如明四家).如果明朝不滅亡的話,那樣進步思想就會越做越大,也許會爆發資產階級的革命(呵呵!想一下啦).我們知道在明朝滅亡和清朝興盛的這60年裡,西方正在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生產力飛速的發展.而我們卻是外部滿清入關,內部農民起義,打的是戰火紛飛. 一句話,明朝的意義很大,可比漢,唐!

4. 請問一下:有關明朝歷史

古代關於這些朝代的史書 《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明通鑒》 (沒有清朝)二十五史中的《新唐書》、《舊唐書》、《宋史》,《明史》,《清史稿》近現代錢穆《國史大綱》 呂思勉《中國通史》,孟森《清史12講》,《明史16講》 範文瀾《中國通史》,, 付樂成《中國通史》, 樊樹志《國史概要》 吳晗《明朝大歷史》

5. 大明朝歷史大概是什麼

朱元璋於鄱陽湖擊敗陳友諒後攜新銳講元趕出中原,但是由於朱元璋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在政策上給明朝埋下了滅亡的種子,後傳位朱允炆,被朱老四完成了五千年來最高且唯一的一次挑戰,地區藩王反叛且成功的案例,後來開創了永樂盛世,後經仁宣之治,直到土木堡之變,明朝又盛轉虛,中期雖然經歷弘治中興但是由於政策弊端國力逐漸衰弱,加上後來的皇帝也不爭氣,崇禎即位後,由於沒有怎麼學習,被東林黨忽悠的慘,免商稅,征農稅,弄的大范圍起義,1644年為起義軍李自成部所滅,同年清軍入關,明朝將領軍閥林立,從此以後與清軍展開周旋,卻被漢八營所滅,直至1662年南明皇帝被吳三桂絞死,明完。

6. 明朝歷史事件

1、靖抄難之役,建文帝想要削藩,當襲時燕王朱棣是最強大的藩王,最後朱棣奪得皇位建號永樂,這是明朝最鼎盛時期;2、土木堡之變,明憲宗朱祁稹孤軍深入,被圍土木堡,這時名臣於謙戰了出來另立新帝挽救了明朝,使明朝多延續了100白多年;3、萬曆時期、名相張居正進行改革,使明朝出現了難得的中興,但張居正死後他的改革全部被廢除,還有名將李如松大破日本權臣豐田秀吉侵略野心,明朝戰勝的很大原因是張居正讓明朝國力有所提升…最後崇禎帝弔死於煤山明朝滅亡

7. 明代歷史的真實性。


你是不是想問《明史》的真實性啊。
《明史》是清朝人修的……真實性……打個對折就不錯了。
不過好多人自己寫過當時的史料,而且也有其他的文學家整理,像錢謙益之類的。
要綜合的辯證的看的話,現存的明代史料大部分還是可信的。
當然,像什麼皇帝出生紅雲繚繞之類的你也知道不是真的嘛。

8. 明朝歷史

明太祖高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濠州鍾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出生在一個貧寒的農民之家,少年時曾為地主牧牛。元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的家鄉遭旱蝗災害,瘟疫流行,他的父母及兄長都在這場災難中相繼死去。為了糊口,朱元璋投皇覺寺出家當和尚。但不久後的飢荒使得他不得不離開寺院外出化緣,游食於皖西、豫東三年,歷經磨難。此次外出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時值紅巾軍大起義爆發,紅巾風暴席捲江淮平原。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投奔了濠州郭子興的領導的紅巾軍起義軍。由於他的睿智與勇敢,很快成為了郭子興的心腹,並娶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為妻。在郭子興部下期間,朱元璋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並掌握了一隻真正屬於自己的隊伍,這使得在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就很輕易的取得了對整個軍隊的控制權。

此後,朱元璋利用劉福通在北方抗擊元軍之際,擴充隊伍,領兵南下。公元1355年被小明王韓林兒的宋政權授為左副元帥。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將集慶改名為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並被宋政權授為江南行省平章,又自稱吳國公。並採納朱升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以應天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為今後的更大的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公元1363至1367年間,朱元璋先在鄱陽湖徹底擊潰比自己勢力強大的陳友諒,自稱吳王。後又消滅浙江的張士誠,滅韓林兒,雄據長江中下游,奄有大江南北。派大將徐達、常遇春以主力北伐中原。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定國號為大明,建年號為「洪武」,以應天為都城。同年8月,明軍攻克元大都,將元順帝趕回蒙古大漠,元朝滅亡。此後,明太祖朱元璋又用十幾年的時間平定了全國。

朱元璋出身貧民,因此對百姓的疾苦記憶猶新。他在位期間採取與民安息的政策,普查戶口,清丈土地,建魚鱗圖冊,興修水利,推行屯田,獎勵農耕,減免賦稅,頒布《大明律》,使疲憊的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有利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使得國家的租稅額比元朝時增加了三倍之多。

明太祖朱元璋親眼目睹了元末政治腐敗、官貪吏殘的情形。深恨貪官污吏蠢政害民。在建國之後,他大力整頓吏治,制定嚴刑峻法,對貪官污吏的懲治採取了空前絕後的嚴酷手段。當時法令規定,凡是發現有貪贓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師。若是有敢阻擋者,即行滅家滅族。凡是監守自盜倉庫錢糧等物者,若贓至六十兩銀子以上者,一律斬首示眾,並處以剝皮之刑。他把府、州、縣衙門左面的土地廟作為剝人皮的場所,稱為皮場廟。又在官府公座的兩側各懸掛一個塞滿草的人皮袋,使辦公的官員隨時提心吊膽,不敢再犯法。朱元璋稱帝三十餘年間,先後懲辦了不少貪官污吏。僅在大明洪武九年(1376年),將有罪官吏發往明中都安微鳳陽屯田者,即至萬餘人。在其所處理的一系列貪污案件中,最為突出的是郭桓案。郭桓官至戶部侍郎,徵收浙西秋糧貪贓枉法,大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事發,結果被追贓糧七百萬石,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均被處死,供詞牽連到各布政司的官吏,被殺者又有數萬人,追贓還牽連到全國許多富戶,以致中產之家大抵皆破產。像這樣地使用嚴刑峻法懲治貪官污吏和如此大規模地誅殺貪官污吏,可以說從古以來所未有。明太祖朱元璋大張旗鼓地雷厲風行地重懲貪吏,這對於殺減貪風,改良吏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為了朱明王朝世代永繼,明太祖朱元璋空前加強中央集權。大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廢除行中書省,設置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地方民、刑、兵之權;大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取消中書省,廢除宰相制度,分相權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都察院監察百官,設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對朝臣和百姓進行監督,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權得到大大的加強。

朱元璋一方面大力推行中央集權制度,又實行與之相矛盾的政策,即分封諸皇子為王,使其「屏藩皇室」。朱元璋實行分封制度的目的,一是在於加強對北方蒙古的防禦,一是為了防止朝中奸臣篡奪皇位。朱元璋規定諸王可以「移文取奸臣,舉兵清君側」。同時為防止諸王跋扈難制,朱元璋又允許以後皇帝在必要時可以下令「削藩」。從而為後來的皇位之爭埋下了禍根。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困,稱帝後的生活還是較為樸素、節檢,不喜歡飲酒。江南行省的長官將陳友諒的一張鏤金床送給他,他發怒說:「這和孟昶的七寶溺器有何區別?」命人砸碎。他要求臣下寫摺子要文字簡潔。刑部主事茹太素上萬言書,朱元璋叫人念了6370字後還未聽到具體的建議,全是空話,頓時大怒,叫人把茹太素叫來痛打了一頓。第二天晚上,他再叫人繼續讀下去,讀到16500字以後才涉及本題,提出了五項建議,其中有四項他認為是可取的,便馬上命令施行。同時指出這摺子只要寫500多字就夠了,卻寫得這么冗長,但又承認自己厭聽冗文而打了茹太素不對,並贊揚茹太素是忠臣。

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前期不立太子造成多次宮廷政變的教訓,在稱吳王時,就立了長子朱標為世子,稱帝後立為太子,聘用著名文人和朝廷重臣教導他。太子成年後,就讓他處理政事,學習治國,還常常教訓他要仁、明、勤、斷,這樣才能保住天下。但是,朱標卻溫文爾雅,儼然是個儒生。他生性忠厚,不贊同父親殺功臣。每當朱元璋要殺功臣時,他總是要加以勸阻,要求父親以仁慈為本,顧及親戚情誼和兄弟友愛。為此父子經常發生爭執。據說一次朱元璋要懲處太子的老師宋濂,朱標哭著求情。朱元璋發怒說等你做了皇帝赦他,皇太子聽後惶恐不安,竟投水自殺而被左右救起。又有一次,朱標勸諫父親。朱元璋不言語,第二天故意將一條棘條扔在地上,叫朱標拿起來。朱標因為杖上有刺,不敢去拿,朱元璋說:「你是怕有刺而不敢拿,我把刺拔掉了再交給你,豈不是好。」朱標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是說上有仁君,下才有良民。朱元璋聽後大怒,抓起一把椅子朝他扔了過去,嚇得朱標逃入內室,從此驚嚇成病,抑抑而終。

由於整日忙於國政,朱元璋五十歲以後就感體力不支,心動過速,又常發高熱,作怪夢,有時喜怒無常。太子一死。他又傷心過度,身體愈益衰弱,發須全變白了。他立朱標次子(朱標長子早亡),十六歲的朱允炆為皇太孫,又怕皇太孫駕馭不了重臣宿將,便再次誅殺功臣,將傅友德、馮勝等幾位開國元勛借故殺了。他又怕兒子們與太孫爭奪皇位,特地編了《皇明祖訓》,要子孫們遵守宗法制,並規定誰更改祖制,就以奸臣論處,格殺匆論,希望以此使大家都服從小皇帝,保持朱家王朝的長治久安。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心力交瘁,終於病倒。病勢轉危,便立遺詔說他稱帝31年來「憂危積心,日勤不怠」。這寫出了他辛勞的一生,也寫出了他處於統治階級內部激烈斗爭之中的心境。遺詔中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諸子各自鎮守藩國,不必赴京奔喪,以防變亂。不久病崩於南京西宮。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故。卒謚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大明嘉靖年間改謚開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於南京明孝陵。

9. 明朝發生了哪些大事

1、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准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

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

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2、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土木之禍,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

土木堡是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土木堡坐落於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禦系統組成部分。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侵犯他人領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

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

後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明軍倉促應戰,所以兵敗,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

當時京師精銳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於謙力排眾議請郕王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

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人心漸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開門,於謙等大臣私立郕王為帝,並親自守城拒絕也先送英宗回京。

3、南宮復辟

明代宗身患重病,而太子朱見濟已死,皇位繼承問題引起了朝中大臣們的憂慮,新立皇太子又無法取得一致意見。

武清侯石亨深知明代宗難以康復,與太監曹吉祥、太常卿許彬、副都御史徐有貞等謀議擁立明英宗復位。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貞等以四方邊警為借口,命手下帶兵入城加強防備。隨即前往南宮迎接明英宗至奉天殿升帝座,徐有貞向等待上朝的大臣們宣告太上皇已復位。

明英宗命徐有貞掌管機務,次日加封為兵部尚書,將於謙、王文等逮捕入獄,後來又予以殺害。

二十一日,明英宗宣布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封石亨為忠國公。此事件在歷史上又稱「奪門之變」。

4、國本之爭

國本之爭又稱爭國本,是明朝明神宗冊立太子的問題,由於中國古代歷來「太子者,國之根本」之說,所以被稱為國本之爭。

當時有兩派分別擁護皇長子朱常洛與福王朱常洵(鄭貴妃所生)爭奪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冊立長子為太子的原則,大多擁戴皇長子朱常洛,向明神宗建議立長子為太子。

然而明神宗不喜歡宮女所生的朱常洛,卻加倍寵愛鄭貴妃,並且有意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卻受到大臣與慈聖皇太後極力反對。

由於明神宗遲遲不立太子,令群臣憂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兩個派別,明神宗與群臣爭論達15年之久。

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為福王。但是福王遲遲不離京就任藩王。直到梃擊案發生,輿論對鄭貴妃不利後,福王才離京就藩,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穩固。

至此,前後爭吵達15年,使無數大臣被斥被貶被杖打,明神宗身心交瘁、鄭貴妃悒鬱不樂、整個帝國不得安寧的「國本之爭」,才算告一段落。爭國本的官僚多是後來的東林黨人,因此它又是東林黨爭的一項內容。

國本之爭,使得明神宗悲痛欲絕,他感到自己雖貴為天子,而終被群臣所制,最終和大臣鬧掰,逐步對朝政失去興趣,開始怠政。

5、薩爾滸大戰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薩爾滸之戰以明朝攻圍後金,後金防衛反擊的形式發生,在這次戰役中,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此戰役以明軍大敗而告終。

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朝歷史

10. 明朝重大歷史事件及時間

1、元朝農民起義:元朝農民起義是指1276年至年,蒙元統治中國時期所發生的民變。其中最為知名的有紅巾軍劉福通起義、郭子興起義及張士誠起義等。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於應天府。

2、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 ,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3、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土木之禍,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侵犯他人領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後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明軍倉促應戰,所以兵敗,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

4、萬曆三大征:指明神宗萬曆(1573年—1620年)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這三場大戰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5、廣州大屠殺:又稱庚寅之劫、殺人十八甫、填屍體六脈渠, 指1650年(清順治七年,南明永曆四年,庚寅年)11月24日到12月5日清朝軍隊在廣州的屠城暴行。當年公歷11月24日,清朝平南王尚可喜與靖南王耿繼茂指揮的清軍在圍城近十個月後,經過慘烈的戰斗,包括築壘相逼,以樓車攻城,及動用荷蘭炮手,終於攻破廣州城,隨後對據城死守的廣州居民進行了長達十二天的大屠殺。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