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的歷史
『壹』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
1、河陰之變
河陰之變,發生於建義元年(528年),是北魏權臣爾朱榮策劃並實施的、針對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進行屠殺的政治事變。因事件發生於河南河陰縣(今河南滎陽市),因而得名。
528年(北魏建義元年),胡靈太後擅權秉政,鴆殺了北魏孝明帝元詡,冊立元姑娘和元釗為帝。並州契胡酋長爾朱榮假託孝明帝旨意,興兵攻打洛陽,守將望風而降。
四月十三日,爾朱榮在河陰之陶渚(今河南孟津縣)溺死胡太後和幼帝元釗,縱兵圍殺王公百官兩千多人,北魏諸王元雍、元欽、元略、元邵等全部遇害,史稱「河陰之變」。
爾朱榮藉助河陰之變,將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的漢世族大家消滅殆盡,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徹底改變了北朝統治集團的素質結構,最終改變了北朝社會的歷史走向。
2、高平陵之變
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
曹芳繼位後,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件。
3、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4、永嘉之亂
永嘉之亂,是西晉後期匈奴軍攻破晉都、俘虜晉帝、最終使西晉滅亡的歷史事件。因該事件主要發生於晉懷帝永嘉年間(307-313年),故名。八王之亂後,西晉政權衰弱,經濟殘破,社會矛盾尖銳,內遷各族趁機起兵反晉。永興元年(304),南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建立漢政權。
永嘉三年(309),南匈奴兩次進攻洛陽,被西晉擊退。永嘉五年(311),劉淵之子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寧平城之戰中殲滅晉軍主力,殺晉太尉王衍及諸王公,隨即第三次進攻洛陽並將之攻破,俘獲晉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建興四年(316), 劉曜又攻入長安,俘晉愍帝,西晉滅亡。
5、六鎮之亂
六鎮之亂,又稱六鎮起義(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指的是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鎮戍卒和各族人民發起的動亂。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遷洛陽後,六鎮鮮卑和鮮卑化貴族與將士的待遇及升遷不如洛陽鮮卑貴族,最後發起叛亂的大起事。
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權貴奢侈,守宰暴斂,賦役、兵役繁重,百姓紛紛逃亡或依附豪強。而長期戍守北邊的沃野等六鎮的將卒因待遇驟降而不滿,遂於正光四年(523)爆發六鎮起義,關隴、河北各族紛紛起兵響應,北魏統治瀕臨崩潰。邊鎮軍事豪強乘機擴充實力,其中爾朱榮實力最盛。
『貳』 怎樣理清魏晉南北朝的歷史
(2015·黃岡)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發展迅速,而北方經濟日益落後。導致這一變化的客觀因素是北方社會動盪,南方相對安定。
(2018·黃石)江南地區在《史記》中曾被描述為「地城遼闊而人煙稀少」,但在漢以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開發。屬於這一時期江南開發因素的是優越的自然條件、北方人口的南遷、社會秩序的相對穩定。
『叄』 魏晉時期的歷史故事
洛陽紙貴
在西晉太康年間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學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人們嘖嘖稱贊,競相傳抄,一下子使紙昂貴了幾倍。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後來竟傾銷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
然而,左思寫成《三都賦》卻是歷經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視的;沒有伯樂識才,也許這篇《三都賦》便成為一堆廢紙,不得流傳。
在左思小時候,他父親就一直看不起他。父親左雍從一個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見兒子身材矮小,貌不驚人,說話結巴,倒顯出一副痴痴獃獃的樣子,常常對外人說後悔生了這個兒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還對朋友們說:「左思雖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識和道理,還不如我小時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這種鄙視,開始發憤學習。當他讀過東漢班固寫的《兩都賦》和張衡寫的《兩京賦》,雖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氣魄,華麗的文辭,寫出了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的京城氣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虛而不實、大而無當的弊病。從此,他決心依據事實和歷史的發展,寫一篇《三都賦》,把三國時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寫入賦中。
為寫《三都賦》,使得筆筆有著落有根據,左思開始收集大量的歷史、地理、物產、風俗人情的資料。收集好後,他閉門謝客,開始苦寫。他在一個書紙鋪天蓋地的屋子裡晝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個滿意的句子。經過十年,這篇凝結著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可是,當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給別人看時,他卻受到了譏諷。當時初入洛陽的陸機也曾起過寫《三都賦》的念頭,他聽說名不見經傳的左思寫《三都賦》,給弟弟陸雲寫信說:「京城裡有位狂妄的傢伙寫《三都賦》,我猜他寫成的東西只能給我用來蓋酒壇子!」
左思的《三都賦》在文學界品評時,那些文人們一見作者是位無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細看,搖頭擺手,把一篇《三都賦》說得一無是處。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沒,找到了著名文學家張華。
張華先是逐句閱讀了《三都賦》,然後細問了左思的創作動機和經過,當他再回頭來體察句子中的含義和韻味時,不由得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動了。他越讀越愛,到後來竟不忍釋手了。他稱贊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氣不重文章,他們的話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謐先生很有名氣,而且為人正直,讓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薦給世人!」
皇甫謐看過《三都賦》以後也是感慨萬千,他對文章予以高度評價,並且欣然提筆為這篇文章寫了序言。他還請來著作郎張載為《三都賦》中人魏都賦做注,請朱中書郎劉逵為蜀都賦和吳都賦做注。劉逵在說明中說道:「世人常常重視古代人東西,而輕視新事物、新成就,這就是《三都賦》開始不傳於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薦下,《三都賦》很快風靡了京都,懂得文學之人無一不對它稱贊不已。甚至以前譏笑左思之人--陸機聽說後,也細細閱讀一番,他點頭稱是,連聲說;「寫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斷定若自己再寫《三都賦》決不會超過左思,便停筆不寫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將它貶得一錢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時。這其中當然有鑒別力高低人區別,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們是否重視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識英才的問題。
『肆』 誰能說說魏晉南北朝的歷史
晉朝分為西晉與東晉。西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晉武帝),國號曰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西元280年滅吳,統一全國,秦漢以來的分裂,至此再度統一。統治疆域東、南至海,西至蔥嶺,西南至雲南、廣西,北至大漠,東至遼東。
但晉武帝死後不久,宗室之間爆發「八王之亂」,曹魏以來入徙塞內的游牧民族也乘機起兵稱帝,全國又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
匈奴人劉淵建立漢政權(後改國號曰趙,史稱前趙),西元316年,劉淵族子劉曜攻佔長安,俘晉愍帝,西晉亡國,共歷四帝、52年,北方從此進入所謂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晉朝宗室司馬睿在南方重建晉王朝,佔有今長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於建康,史稱東晉。西元420年,劉裕代晉,改國號曰宋,東晉亡,共歷十一帝、104年。兩晉共歷十五帝、156年。
五胡十六國,自西元304年劉淵稱王起,北方各民族紛紛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國,直到西元439年被鮮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方為止,共歷135年。在此期間,共有六個種族各自建立王國,包括.運、
匈奴、鮮卑、氐、羌、羯;這些王國的統治區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帶,共計有成漢(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連氏)、前趙(匈奴劉氏)、後趙(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後秦(羌族姚氏)、西秦(鮮卑族乞伏氏)、前燕(鮮卑族慕容氏)、後燕(鮮卑族慕容氏)、南燕(鮮卑族慕容氏)、北燕(漢族馮氏)、前涼(漢族張氏)、後涼 (氏族呂氏)、西涼(漢族李氏)、南涼(鮮卑族禿發氏)、北涼(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國。但另外還有漢人冉閔的魏、鮮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國等不被計算在內,此即史稱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這時諸國彼此混戰,僅有前秦苻堅時,曾經一度統一北方,但為時不久。
南朝分為宋、齊、梁、陳四代。宋乃劉裕於西元420年奪取東晉政權後所建立,國號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劉,故史稱劉宋。
犟盛時統治區域有今黃河以南、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當中疆域最大者,後來河南、淮北漸為北魏所奪。西元479年為蕭道成所篡,共歷八帝、60年。
齊,西元479年蕭道成所建,國號曰齊,建都建康,為了與北朝的北齊加以區別,史稱「南齊」,也因皇室姓蕭而稱「蕭齊」。
統治區域有今長江抭域和珠江流域各省,東昏侯時國內大亂,西元502年為蕭衍所篡,共歷七帝、24年。
梁,西元502年蕭衍所建,國號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蕭,故稱蕭梁」。梁武帝時國力頗盛,統治區域有今長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漢中。西元557年為陳霸先所奪,共歷八帝、56年。
陳,西元557年陳霸先代梁稱帝,國號陳,建都建康。統治區域有今長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當中版圖罪小者,589年為隋所滅,共歷五帝、33年。
北朝主要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鮮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國時代為代國,淝水之戰後拓跋珪重建代國,後改國號曰魏,史稱北魏,或稱後魏、拓跋魏、元魏。
西元398年建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元399年改號稱帝,逐步並吞十六國中的夏、北燕、北涼諸國。
西元439年統一北方,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嶺為界,與南方的劉宋對峙。
北魏國力頗犟盛,孝文帝拓跋宏於西元493年遷都洛陽,進行一連串的漢化運動,但因種種因素,卻造成漢化與反漢化兩大陣營的對抗,引起「六鎮之亂」,瓦解了北魏王朝。
西元534年分裂 東魏與西魏,隔黃河而治,東魏後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從拓跋珪建魏,到西元557年西魏亡,共歷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晉南北朝王國中立國最長久者。
東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常受權臣大將高歡脅迫,逃往關中。
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孝靜帝,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史稱東魏。
統治區域有原北魏領土洛陽以東的地區。西元550年為高洋(高歡子)所代,東魏共歷17年。
西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關中,將領宇文泰迎之。西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寶炬為魏文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統治區域有今原北魏領土洛陽以西的地區及益州、襄陽等地。西元557年 宇文覺(子文泰子)所代,西魏共歷三帝、24年。
北齊,西元550年東魏大將高歡子高洋奪取東魏政權稱帝,國號齊,建都於鄴,為與南朝的蕭齊區別,史稱北齊,因皇室姓高,故亦稱高齊,統治區域相當於東魏領土。西元557年 北周所滅,共歷八帝、28年。
北周,西元557年,西魏大將禹文泰子宇文覺奪取西魏政權稱帝,建國號周,都於長安,史稱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稱宇文周。
西元557年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並繼續攻取江北、淮南,統治區域擴大到長江北岸。西元581年 隋所代,共歷五帝、25年。
隋,西元581年,北周大臣楊堅篡奪稱帝,國號曰隋,西元583年建都大興(今陝西西安),西元589年滅南方的陳朝,結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國再度統一。
統治疆域東、南至海,西到新疆東部,西南至雲南、廣西,北到大漠,東至遼河。西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殺,隋亡,共歷二帝、38年
『伍』 魏晉南北朝歷史資料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在從魏至隋的三百六十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歷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復雜化。
漢魏之際,曹操崛起於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採取的政治措施皆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節,從而影響了整個時代。在思想理論上,體現道法結合的刑名之學曾一度占據主導地位。
魏晉之際,道法的結合逐漸趨於破裂,以道家思想為骨架的玄學思潮開始揚棄魏晉早期的名法思想,轉而批評儒法之士。這樣,魏初在道法結合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玄學進一步得到強化。
西晉後期,玄學思潮同極端發展,至此,玄學所主張的放達,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行為上,都對封建政權構成破壞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學內部及儒家學者的不滿,從而掀起對道家和玄學的批判思潮。
東晉時期,佛教的流行,特別是般若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藉助於道家、玄學的思想、語言及方法,故出現玄佛合流的趨向。因此,這一時期的儒家學者,除繼續批判道家、玄學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義和人文傳統批評佛教。他們站在維護儒家名教的立場上,分別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倫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響,力圖恢復儒學的正統地位,但都缺乏足夠的理論系統和創造性。
南北朝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不同於兩晉時期的新形勢,玄學思潮歸於沉寂,佛道二教繼續發展。佛教大量譯經,廣泛流行,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民俗及文化的各個層面。儒學面臨嚴峻挑戰。由於佛教的急劇膨脹,使原來儒、玄、佛、道的相互關系及其歷史格局發生新的變化。儒家學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評焦點,由老莊玄學轉向佛教,出現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盡管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趨於復雜化,但儒學不但沒有中斷,相反,卻有較大發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學說經過玄、佛、道的猛烈沖擊,脫去了由於兩漢造神運動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學外衣,開始表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晉南北朝的學術思潮和玄學思潮來說,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改革、發展和補充儒學的願望。他們不滿意把儒學凝固化、教條化和神學化,故提出有無、體用、本末等哲學概念來論證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們雖然倡導玄學,實際上卻在玄談中不斷滲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於老莊,名教符合自然。此時期雖然出現儒佛之爭,但由於儒學與政權結合,使儒不始終處於正統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倫理作認同,逐漸形成以儒學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趨勢。
所謂的「魏晉南北朝」,它是一個朝代名稱的復合詞,雖然只有五個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國家,可以多達幾十個。
我們不妨就先從「魏晉南北朝」一詞開始,「魏」指的是三國里的曹魏,「晉」主要指的是司馬氏所建上的西晉與東晉(此時北方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南北朝」則指當時南北對峙的幾個朝代,南方包括宋、齊、梁、陳四朝,北方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及最後統一全國的隋朝。
除了魏晉南北朝一詞外,也有以「六朝」來指稱這個時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孫吳、東晉、宋、齊、梁、陳,這幾個朝代的時間基本上與魏晉南北朝相當,它的特點是這六個朝代都立國於江東地區,而且國都都在建康(或稱建業、建鄴,即今日之南京)。
三國包括了魏、蜀、吳,分別是曹操父子、劉備父子及孫權父子所建立。
曹魏的年代始於西元220年,曹丕篡漢,建都洛陽,史稱魏或曹魏。統治范圍有整個黃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長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肅、陝西、遼寧的大部分地區。亡於西元265年,共歷五帝、46年。
蜀漢為劉備所建立的國家,西元221年,劉備稱帝於成都,國號曰漢,史稱蜀或蜀漢。統治區域有今四州、雲南、貴州全部和陝西的一部分。西元263年為曹魏所滅,共歷二帝、43年。
孫吳為孫權所建立的國家,西元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國號吳,建都於建業,史稱孫吳或東吳。統治區域有今長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兩廣地區。西元280年為晉朝所滅,共歷四帝、59年。
晉朝分為西晉與東晉。西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晉武帝),國號曰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西元280年滅吳,統一全國,秦漢以來的分裂,至此再度統一。統治疆域東、南至海,西至蔥嶺,西南至雲南、廣西,北至大漠,東至遼東。
但晉武帝死後不久,宗室之間爆發「八王之亂」,曹魏以來入徙塞內的游牧民族也乘機起兵稱帝,全國又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
匈奴人劉淵建立漢政權(後改國號曰趙,史稱前趙),西元316年,劉淵族子劉曜攻佔長安,俘晉愍帝,西晉亡國,共歷四帝、52年,北方從此進入所謂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晉朝宗室司馬睿在南方重建晉王朝,佔有今長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於建康,史稱東晉。西元420年,劉裕代晉,改國號曰宋,東晉亡,共歷十一帝、104年。兩晉共歷十五帝、156年。
五胡十六國,自西元304年劉淵稱王起,北方各民族紛紛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國,直到西元439年被鮮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方為止,共歷135年。在此期間,共有六個種族各自建立王國,包括.運、
匈奴、鮮卑、氐、羌、羯;這些王國的統治區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帶,共計有成漢(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連氏)、前趙(匈奴劉氏)、後趙(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後秦(羌族姚氏)、西秦(鮮卑族乞伏氏)、前燕(鮮卑族慕容氏)、後燕(鮮卑族慕容氏)、南燕(鮮卑族慕容氏)、北燕(漢族馮氏)、前涼(漢族張氏)、後涼 (氏族呂氏)、西涼(漢族李氏)、南涼(鮮卑族禿發氏)、北涼(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國。但另外還有漢人冉閔的魏、鮮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國等不被計算在內,此即史稱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這時諸國彼此混戰,僅有前秦苻堅時,曾經一度統一北方,但為時不久。
南朝分為宋、齊、梁、陳四代。宋乃劉裕於西元420年奪取東晉政權後所建立,國號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劉,故史稱劉宋。
犟盛時統治區域有今黃河以南、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當中疆域最大者,後來河南、淮北漸為北魏所奪。西元479年為蕭道成所篡,共歷八帝、60年。
齊,西元479年蕭道成所建,國號曰齊,建都建康,為了與北朝的北齊加以區別,史稱「南齊」,也因皇室姓蕭而稱「蕭齊」。
統治區域有今長江抭域和珠江流域各省,東昏侯時國內大亂,西元502年為蕭衍所篡,共歷七帝、24年。
梁,西元502年蕭衍所建,國號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蕭,故稱蕭梁」。梁武帝時國力頗盛,統治區域有今長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漢中。西元557年為陳霸先所奪,共歷八帝、56年。
陳,西元557年陳霸先代梁稱帝,國號陳,建都建康。統治區域有今長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當中版圖罪小者,589年為隋所滅,共歷五帝、33年。
北朝主要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鮮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國時代為代國,淝水之戰後拓跋珪重建代國,後改國號曰魏,史稱北魏,或稱後魏、拓跋魏、元魏。
西元398年建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元399年改號稱帝,逐步並吞十六國中的夏、北燕、北涼諸國。
西元439年統一北方,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嶺為界,與南方的劉宋對峙。
北魏國力頗犟盛,孝文帝拓跋宏於西元493年遷都洛陽,進行一連串的漢化運動,但因種種因素,卻造成漢化與反漢化兩大陣營的對抗,引起「六鎮之亂」,瓦解了北魏王朝。
西元534年分裂 東魏與西魏,隔黃河而治,東魏後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從拓跋珪建魏,到西元557年西魏亡,共歷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晉南北朝王國中立國最長久者。
東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常受權臣大將高歡脅迫,逃往關中。
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孝靜帝,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史稱東魏。
統治區域有原北魏領土洛陽以東的地區。西元550年為高洋(高歡子)所代,東魏共歷17年。
西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關中,將領宇文泰迎之。西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寶炬為魏文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統治區域有今原北魏領土洛陽以西的地區及益州、襄陽等地。西元557年 宇文覺(子文泰子)所代,西魏共歷三帝、24年。
北齊,西元550年東魏大將高歡子高洋奪取東魏政權稱帝,國號齊,建都於鄴,為與南朝的蕭齊區別,史稱北齊,因皇室姓高,故亦稱高齊,統治區域相當於東魏領土。西元557年 北周所滅,共歷八帝、28年。
北周,西元557年,西魏大將禹文泰子宇文覺奪取西魏政權稱帝,建國號周,都於長安,史稱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稱宇文周。
西元557年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並繼續攻取江北、淮南,統治區域擴大到長江北岸。西元581年 隋所代,共歷五帝、25年。
隋,西元581年,北周大臣楊堅篡奪稱帝,國號曰隋,西元583年建都大興(今陝西西安),西元589年滅南方的陳朝,結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國再度統一。
統治疆域東、南至海,西到新疆東部,西南至雲南、廣西,北到大漠,東至遼河。西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殺,隋亡,共歷二帝、38年。
『陸』 魏晉南北朝前後朝代以及當時的歷史背景
所謂的「魏晉南北朝」,它是幾個朝代統稱的復合詞,雖然只有五個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國家,可以多達幾十個。
我們不妨就先從「魏晉南北朝」一詞開始,「魏」指的是三國里的曹魏。由於曹魏受漢室禪讓,在三國時代及後世被肯定為中原王朝,而「蜀」、「吳」兩國為該時代的附屬割據王國,所以「魏」為正統,可以稱為「魏朝」。而「晉」主要指的是三國滅亡後,由司馬氏所建上的西晉王朝與後來割據在南方的半壁江山東晉王朝(此時北方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南北朝」則指晉朝正式滅亡後,南北對峙形成的幾個朝代,南方包括宋、齊、梁、陳四朝,北方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統一中國南北方後,自東漢滅亡後,長達近四百年的「魏晉南北朝」才算正式結束。
除了魏晉南北朝一詞外,也有以「六朝」來指稱這個時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孫吳、東晉、宋、齊、梁、陳,這幾個朝代的時間基本上與魏晉南北朝相當,它的特點是這六個朝代都立國於江東地區,而且國都都在建康(或稱建業、建鄴,即今日之南京)。
『柒』 魏晉南北朝歷史
魏晉南北朝,上可追溯到曹操遷漢獻帝於許,作為創業之基礎;下延至隋朝統一天下,大約四百年歷史。若以曹魏為正統,同時期還有蜀漢和東吳。兩晉即西晉和東晉。與東晉對峙的則為北方十六國和未曾入選十六國的幾個國家。南北朝分為北朝和南朝,北朝是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南朝依次為宋、齊、梁、陳。
網路知道自然不能詳盡,我總結魏晉南北朝時期大致幾個特點,可供參考。
1、政權之多,長期對峙,且又各自發展。
2、民族關系異常復雜。
3、人口遷徙頻繁。
4、社會結構異常特殊。
5、典章制度變動頻繁。
6、江南大面積、長時期開發。
7、北方封建制和奴隸制殘余結合、轉換。
『捌』 魏晉南北朝時的歷史是怎樣的
(一)漢魏之際
曹操崛起於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採取的政治措施皆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節,從而影響了整個時代。在思想理論上,體現道法結合的刑名之學曾一度占據主導地位。
魏晉之際,道法的結合逐漸趨於破裂,以道家思想為骨架的玄學思潮開始揚棄魏晉早期的名法思想,轉而批評儒法之士。這樣,魏初在道法結合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玄學進一步得到強化。
西晉後期,玄學思潮同極端發展,至此,玄學所主張的放達,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行為上,都對封建政權構成破壞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學內部及儒家學者的不滿,從而掀起對道家和玄學的批判思潮。
東晉時期,佛教的流行,特別是般若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藉助於道家、玄學的思想、語言及方法,故出現玄佛合流的趨向。因此,這一時期的儒家學者,除繼續批判道家、玄學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義和人文傳統批評佛教。他們站在維護儒家名教的立場上,分別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倫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響,力圖恢復儒學的正統地位,但都缺乏足夠的理論系統和創造性。[11-12]
(二) 三國
三國包括了魏、蜀、吳,分別是曹丕、劉備及孫權所建立。
曹魏的年代始於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建都洛陽,史稱魏或
孝文帝
北魏乃鮮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國時代為代國,淝水之戰後拓跋珪重建代國,後改國號曰魏,史稱北魏,或稱後魏、拓跋魏、元魏。
公元398年建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號稱帝,逐步並吞十六國中的夏、北燕、北涼諸國。
公元439年統一北方,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嶺為界,與南方的劉宋對峙。
北魏國力頗強盛,孝文帝拓跋宏於公元493年遷都洛陽,進行一連串的漢化運動,但因種種因素,卻造成漢化與反漢化兩大陣營的對抗,引起「六鎮之亂」,瓦解了北魏王朝。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與西魏,隔黃河而治,東魏後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從拓跋珪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歷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晉南北朝王國中立國最長久者。
東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權臣大將高歡脅迫,逃往關中。
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孝靜帝,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史稱東魏。
統治區域有原北魏領土洛陽以東的地區。公元550年為高洋(高歡的兒子)所代,東魏共歷17年。
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關中,將領宇文泰迎之。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寶炬為魏文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統治區域有今原北魏領土洛陽以西的地區及益州、襄陽等地。公元557年宇文覺(宇文泰三子)所代,西魏共歷三帝、24年。
北齊,公元550年東魏大將高歡的兒子高洋奪取東魏政權稱帝,國號齊,建都於鄴,為與南朝的蕭齊區別,史稱北齊,因皇室姓高,故亦稱高齊,統治區域相當於東魏領土。公元577年 北周所滅,共歷八帝、28年。
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將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奪取西魏政權稱帝,建國號周,都於長安,史稱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稱宇文周。
公元577年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並繼續攻取江北、淮南,統治區域擴大到長江北岸。公元581年隋所代,共歷五帝、25年。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楊堅受禪稱帝,國號大隋,公元583年建都大興(今陝西西安),公元589年滅南方的陳朝,結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國再度統一。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
以上是魏晉南北朝的簡史,從網路上抄錄,希望對您有助。
『玖』 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南北朝,由公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長時間對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包含宋、齊、梁、陳等四朝;北朝(386年 —581年)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五朝。
南朝梁受到梁武帝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亂使南朝實力大減,並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朝陳的陳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已衰,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
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國,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並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鎮民變和河陰之變之後造成實力大衰,又形成了權臣高歡專政的現象。北魏分裂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 。
北周鮮卑軍比北齊少,政治地位不如南朝陳。最後藉由宇文泰開創的關隴集團,吞並政治日趨腐敗的北齊。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過授禪北周靜帝宇文闡建立隋朝,經營八年之後,發兵滅南陳統一中國。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9)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擴展閱讀:
南朝各國皇族主要是漢族或次級世族,因為在東晉末期之後,軍職大多由漢族或次級世族等擔任。由於執政者的努力,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國力富盛。皇帝受獲聲譽深重的主流世族擁護,然而世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並非全然支持皇室。
皇帝也扶持寒門擔任軍職或次要官職以平衡政治勢力。由於皇室內部也因為爭奪皇位的斗爭,時常發生宗室血腥事件。由於戰略運用錯誤與北朝的興起,使得南弱北強,疆域漸漸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