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精神
⑴ 舉出幾個中國歷史上具有梅花精神的人物
1、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
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2、文天祥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相貌堂堂,身材魁偉,皮膚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觀物炯炯有神。
在孩提時,看見學宮中所祭祀的鄉先生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畫像,謚號都為「忠」,即為此高興,羨慕不已。說:「如果不成為其中的一員,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
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時元軍攻鄂州(今武漢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張遷都避兵。文天祥尚未就職,即上書宋廷,建策建方鎮分地防守,從民兵中選精兵,破格選用將帥。並請除殺動搖民心的董宋臣,未被採納,辭官回鄉。
後起任刑部郎官、知瑞州、尚書左司郎官等職。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宋守將多降。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今杭州)。
上書力陳分全國為四鎮,集中財力、軍力抗元。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今屬江蘇),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今杭州西)。德祐二年(1276年)力請同浙西制置副使兼知平江府張世傑率京師軍民20餘萬,與元軍背城一戰,宋廷不許。
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泛海至溫州(今屬浙江)。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任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
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十一月,進軍江西失敗。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在各地抗元義軍和人民支持下,再攻江西,於雩都(今於都)擊敗元軍,收復興國(今屬江西)及贛州、吉州的屬縣,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
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蒙古、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3、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 、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是南宋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結了「聯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以收復失地;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
金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以示對岳家軍的由衷敬佩。
4、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5、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李白
網路-司馬遷
網路-岳飛
網路-文天祥
網路-屈原
⑵ 學習歷史人物的哪些精神
仁、智、禮、義、信
「仁」的核心思想應該是「仁愛慈善」,
「義」的核心思想應該是「正義奉公」,
「禮」的核心思想應該是「尚禮守法」,
「智」的核心思想應該是「崇智求真」,
「信」的核心思想應該是「誠實守信」。
「仁」,是指同情、關心和愛護這樣的心態,即「仁愛之心」。關於「仁」,最早出自《尚書》。《尚書》中說:「克寬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說當年商湯用寬恕仁愛之德,明信於天下的百姓。「仁」最早的涵義是「親人」的意思,《說文解字》中說:「親,仁也」,又說:「仁,親也」。主要是指家庭成員之間、氏族親人之間要「親愛」,這種「仁愛」之情,僅僅局限於家族親屬之間。隨著歷史演變,「仁」的涵義得到了進一步擴展,由「親人」發展到了「愛人」。老子說:「與,善仁」。意思是與人交往要友愛、真誠、無私。孔子曾說過:「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里「仁」已成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為了維護「仁」,可以「殺身」,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維護這一道德理念。由此可見,在「仁」的情感范圍由家族擴展到社會的同時,「仁」的道德內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提升,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第一要素。
「義」,是指正當、正直和道義這樣的氣節,即「正義之氣」。「義」的原義是指人的儀表,是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對親密友誼、對美好善良的追求。《說文解字》曾這樣解釋,「義(義),己之威儀也。從我從羊。」意思說,「義」是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和內在涵養,我們崇尚羊的形象和涵養,要像羊一樣溫和、善良、美好。這里講的「義」,主要是指一種美好、善良的情感和氣節。羊在我們生活中,從古至今都是六畜之首,是最美的食品。中國人非常崇尚羊,古人在造字的時候,把「羊」都用在最美好的事物上面。比如,羊與魚構成了「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羊和魚都是最鮮美的食品,最好吃的食品。中國人最美好的字眼「美」、「善」上面都有一個「羊」字,都是用「羊」作主要部首來構造的,這反映了人們對羊所具備的美好境界的追求,並把這種境界作為國人應該追求的品行,作為應該提倡的道德。《說文解字》把「義」同「美」和「善」聯系起來解釋,「美」和「善」是「羊」字頭,「義」的繁體字「義」也是羊字頭。所以,義、美、善是同義的。古人強調「義氣」,就是指這樣一種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義的氣節。孔子極為推崇「仁」德,提倡「殺身成仁」。而孟子非常推崇「義」德,說要「捨生取義」。「殺身」和「捨生」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境界,說明孟子是把「義」和「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來認識的。我們講中華傳統美德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大要素,通常也簡化成「仁義道德」,可見,在這五大要素里最重要的是「仁」和「義」兩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兩大要素。古人雲:「仁則榮,不仁則辱」,「由義為榮,背義為辱」,說明中國傳統道德的榮辱觀也是以是否做到「仁」和「義」作為主要標準的。
「禮」,是指禮儀、禮貌和禮節這樣的規矩,即「禮儀之規」。「禮」最初是原始社會祭神祈福的一種習俗和儀式。《禮記·表記》中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指的就是一種儀式、一種習俗,當時還沒有把「禮」作為一種道德規范、道德准則和道德理念加以明確和倡導。隨著社會進一步發展,關於「禮」的認識和理解也有了新的變化。《禮記·表記》中說「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說的是殷人尊神,而周人事鬼敬神而遠之,開始遠離它,並且「制禮作樂」,逐步把這些禮儀規范起來,對在哪種情況下實行什麼樣的禮節、舉行什麼樣的禮儀、講究什麼樣的禮貌進行了具體規范,提倡以「禮樂」治天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的內容又有了創造性的變化,開始將「禮」作為道德准則加以提倡。我國最古老的詩集《詩經》中就有「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的詩句,意思就是說:看那老鼠還有一張臉皮,做人豈能無禮儀;如果一個人沒有禮儀,不去死還干什麼?孔子也有一句名言:「克己復禮為仁」,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應克制自己不正當的慾望、沖動的情緒和不正確的言行,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使自己的視、聽、言、行,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規定。這說明「禮」在道德領域已經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尊重、加以規范、加以倡導。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更提出了「禮儀廉恥,國之四維」的治國理念,把「禮」放在道德規范之首,表明「禮」已經由原來的一種習俗和儀式逐步地規范為一種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升華為治國的四大要素之首。中國人向來把「禮」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禮儀之邦來表明我們是文明的,不講禮儀是不文明的。由此可見,「禮」在中華傳統美德中同樣有著重要位置。
「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惡和知己識人這樣的能力,即「智謀之力」。「智」作為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要素之一,很早就出現在文字記載里。孔子常說:「君子道有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慮,勇者不懼。」《中庸》雲:「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大家熟悉的《論語》中的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講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才是智慧之舉。這里講的「是知也」就是指「這才是智慧、這才是聰明、這才是智者」。孔子、孟子在繼承和發展唐堯、禹舜、商湯等關於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是非、認識善惡這樣的聰穎、智慧思想的基礎上,豐富了「智」的具體思想內容,提升了「智」作為一種道德要求在道德規范中的地位,使之成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新的道德概念和價值取向,成為對人們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質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信」,是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這樣的品行,即「誠信之品」。「信」不是簡單的誠實,信用才是「信」最基本的內涵。它不僅要求人們在自己的行為上要誠實和守信,同時也反映出人們對某一個事物、某一種理念認識上的堅定可靠,反映出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相互信賴的關系。缺乏堅定可靠和相互信賴這樣一種基礎,人們在自己的行為上也難以實現誠實和守信。關於「信」,早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認識了它,並且積極地加以提倡。歷代賢人聖哲關於「信」的強調不絕於書,甚至包括像《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一些古典文學名著裡面,也都強調「信」的道德理念,都有關於「信」的人性詮釋和故事描繪。《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記載說:「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意思是說統治者有「信」,是立國的根本,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礎。老子說:「言,善信」。意即說話要恪守信用。孔子也說,「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又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他還把「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作為規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誠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點。孟子則把誠信看作社會的基石和做人的准則,他所謂「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的闡述,即是其證。《貞觀政要》中唐代名相魏徵說:「德禮誠信,國之大綱」,把「信」作為治國之大綱來加以強調。《舊唐書》里說「君之所保,惟在於誠信」。《尚書》寫道:「信用昭明於天下」。《詩經》裡面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語叫「信誓旦旦」。像這樣一種對「信」的認識、對「信」的提倡、對「信」的崇拜,從古至今像一棵常青樹一樣存活於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思想文化沃土中,說明「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歷來被人們所肯定、所推廣。
⑶ 我們從中可學習歷史人物的哪些精神
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自然而然地培養我們的歷史文化底蘊,可以了解更多的歷史文化人物,觀摩更多的歷史文化古跡。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可以效法古人的明智之舉,同時以可以反省自我。
學習屈原,我們可以學習他「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的高潔自廉的品格;學習陶潛,我們可以學習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情懷;學習李白我們可以學習他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放胸襟;學習杜甫,我們可以學習他「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愛國赤子心;學習范希文,我們可以學習他「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情;學習蘇軾,我們可以學習他「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之情。。。。。。
⑷ 弘揚中國精神的歷史人物故事
屈原投江,匡衡鑿壁,有哪些口口相傳的富含愛國精神的故事?各位,看這題目,應該問的是中國古代有哪些愛國故事。事實上,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這種故事實在太多了。小編就選取幾個比較經典的講一下吧。先說第一個,《婦好》——戎馬易針黹,朱袖伐千軍。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時代最盛,武丁通過一連串戰爭將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而為武丁帶兵東征西討的大將就是他的王後婦好。
據史料記載,譚嗣同曾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1898年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三十四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去留肝膽兩昆侖」是譚嗣同譚公臨刑之前抒發的絕唱。意謂是我生為變法而生,死為變法而死,一生一死是一副忠肝義膽,像昆侖那樣高聳,譚公生如昆侖,死如昆侖。「譚在獄中,意氣自若,終日繞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粉牆作書,問何為?笑曰:作詩耳。」
⑸ 列舉中國歷史中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人及其事件
1、孫中山
孫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國、拯救民眾。當時的中國處於軍閥割據混戰四分五裂狀態,段祺瑞堅持召開「善後會議」,實行軍閥間的重新分贓,使中國繼續處於軍閥割據的分裂局面。
孫中山則極力謀求和平統一主張召開有各界民眾代表參加的國民會議,決定國家的統一和建設大計,並廢除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擺脫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束縛,從而建設一個新的中國。孫中山在遺囑中諄諄以此為囑,把希望寄託於「喚起民眾」,表現了他強烈的愛國之心。
⑹ 不屈奮斗才能成功,具有「百折不撓」精神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司馬遷堅持真理、百折不撓,作為一個歷史學家的社會責任感。
面對宮刑這樣的奇恥大辱,司馬遷能忍辱負重,用自己的生命和心血寫出了史學巨著《史紀》。
勾踐,他三年為奴、嘗糞問疾,二十年卧薪嘗膽、勵精圖治,能吃人所不能吃之苦,忍人所不能忍之辱,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意志,最終率弱小的越國打敗強大的吳國,創下以弱勝強、以卵擊石的神話!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王進喜為首的大慶人以「寧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干勁,鑄就了奮發圖強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了新中國的石油事業,英年早逝。
從民主革命時期開始,馬佔山江橋抗戰,打響中國有組織的抗戰第一槍;楊靖宇氣吞山河,威震八方;趙尚志轉戰北滿,令賊寇抱頭鼠竄;趙一曼大義凜然,使頑敵失措驚慌;八女投江,巾幗英雄耀千古;十二烈士山,英名閃爍萬古芳;金劍嘯以筆為槍,槍槍射向日偽;楊子榮深入虎穴,深山密林滅頑匪。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時期,王鐵人為了新中國的石油事業,英年早逝;馬恆昌任勞任怨,是工業戰線一面旗幟;馬永順林區開發建設,奉獻一生;蘇廣銘發明創造,成為新中國技術發明的標兵;劉英俊為保護兒童勇攔驚馬而獻身;金訓華為搶救國家財產與洪水搏鬥而犧牲。在改革開放時期,蘇寧面對炸彈,毫無畏懼,勇救戰友;顧雙彥全心全意為人民,公正辦案,鐵面無私;李慶長為解百姓之憂,不辭勞苦,足遍百家;戰勝軍嘔心瀝血,救死扶傷;馬祖光畢生科研,為民族爭光;付華廷艱苦創業,成為新農村領路人;康金環二十九載照顧精神病人,寫就人間大愛;翟志剛、劉伯鳴遨遊太空,造就一代航天英雄。是他們打造了黑龍江優秀精神,是他們讓黑龍江的今天充滿活力、繁榮興盛。
陳毅——元帥原本是詩人他的《贛南遊擊詞》,讓我們深深地感到「靠人民、支援永不忘」的軍民魚水深情;他的《十年》,讓我們在「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詩句中,領略到一支革命武裝所向披靡、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他的《七古·手莫伸》,讓我們每個共產黨員無時無刻不在耳邊響起「伸手必被捉」的警醒;而他的《梅嶺三章》,則更讓我們傾聽到「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的豪邁胸懷,感受到一個革命者視死如歸、正氣凜然的英雄氣概。
「創業艱難百戰多」,正是陳毅元帥一生戰斗經歷和革命精神的寫照。他不僅堅信新生事物必將戰勝腐朽力量,共產主義終將代替資本主義,而且對於他所獻身的人民革命事業的艱巨性、復雜性、曲折性,具有清醒的估計和准備,因而在前進道路上,從不向強敵、困難、挫折、逆境低頭。敵人愈強大,斗爭愈殘酷,環境愈艱苦,他愈是鐵骨錚錚,豪氣干雲,披荊斬棘,百折不撓,渾身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大無畏戰斗氣概。他曾以「畢生征戰,飽以憂患」八個字概括自己的奮斗經歷,臨終時仍斷斷續續吃力地遺言子女:「一直向前……戰勝敵人……」這種始終如一的革命氣質,正是他一生最光彩照人的地方。
元帥原本是詩人。陳毅元帥雖然走上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但作為愛好,他始終沒有忘記文學。就是行軍打仗也不會忘記。有一次在行軍途中,他坐在馬背上看著書,信馬由韁地走著,路過一池塘,馬匹腳下一滑,「嗵」的一聲把陳毅拋入池塘中,大家慌忙把他拉上岸,手忙腳亂地為他擦拭身上的泥水。陳毅卻笑著說:「你們盡揀次要的,趕快先找我的書,看弄壞了沒有。」警衛員搶出了書,原來是一本托爾斯泰的《復活》,書的末頁寫著:「我所需要的不是聖水,而是烈火。」
⑺ 歷史名人的事跡及其精神品質
草船借箭》
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幹。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趕制10萬枝箭,並說不要推卻。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理應照辦,並答應三天造好,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事後請魯肅幫他借船、軍士和草把子。
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一起去取箭。這天,大霧漫天,對面看不清人。天還不亮,諸葛亮下令開船,並讓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下令說,霧大,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來船射箭。太陽出來了,霧還沒散。船兩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下令回師,這時曹操想追也來不及了。10萬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經過後長嘆一聲:我真不如他!
⑻ 選擇你熟知的歷史人物,高度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質
秦始皇散論在歷史上,也許沒有其他人像秦始皇更具爭論性:千古一帝的稱號,看似堂皇實是貶義,萬世暴君的罵名,卻是信史鑿鑿,鐵案如山!於是歷朝歷代,匹夫匹婦,指指點點,口誅筆伐。然而有幾個是站在歷史的高度上俯瞰古今,洞若觀火?時光翻過二千年多年,人類從愚昧走進文明,歷史的輪廓大致定型和廊清,成王敗寇的觀點,依是貫徹始終,對歷史的透視力一樣是深度散光。
想想秦始皇為什麼被罵,無非是殘暴成性,橫征暴斂,什麼焚書坑儒,什麼好大喜功等等,但是,一個懂得歷史的人,誰不知道在我國百多名帝皇之中,有幾多是仁義的?可以說,仁義往往是例外,殘暴才是普遍現象。且不說夏?商紂,魯迅就說過明朝的皇帝們是「無賴兒郎」,而像「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太平盛世在漫長的上下二千年可謂屈指可數。至於築陵墓建宮殿,哪一朝哪一王沒有?哪一朝一代不是靠剝削人民,有數不清,名目凡多的苛絹雜稅?苛政猛於虎,大唐的柳宗原何嘗不深深感嘆過?天下烏鴉一般黑,算來計去差別不過是百步和五十步而已,既然這些罪名放在大部分皇王身上都適合,這些事在每個王朝都會發生,為什麼獨獨是秦始皇受萬世罵名,被千夫所指?
曾有學者指出,凡是短命的朝代,其皇王一般沒有好的,因為寫史的是他們的敵人,成王敗寇自古皆然,取而代之者需要證明自己是天命所歸,是順天應人,自然要美化自身,醜化對手。在我國歷史上,除了一個項羽,再沒有失敗的英雄-----有學者指過,這是因為司馬遷受了宮刑,對劉漢心有怨氣,所以敵人的敵人就成了朋友,因為這個原故,才將項羽寫得氣蓋天地,雖敗猶榮。再看在歷史上出名的淫君隋帝,」淫母亂倫「之事,幾乎到了讓見者洗眼,聽者洗耳的地步,其實唐高宗和武眉,唐玄宗和楊玉環,一個納父之妾,一個奪子之妻,不是一樣亂倫?但為什麼後者遠遠沒前者突出?到了白居易筆下的〈長恨歌〉更成了一個感人的悲情愛情故事,說不完的纏綿惻悱,讓大家都似乎忘記這個故事的背後,是奪子之妻的醜陋。隋唐的亂倫或真有程度上的差距,但更主要還是隋朝才短短幾十年,寫隋史是唐人,而大唐近三百年,官家早有定說於是慢慢成了公識。
盡信書不如沒有書,哪怕是史書。我相信,秦始皇的殘暴是事實,但也有劉漢的誇大成份。阿房宮,真是有「三百里」?就算古時的里只有現在的十分之一,也是三十里呀,放在今日三十里是一座中城市了,可是,阿房宮只是一座宮殿,並不是一座城,真不敢想像三十里的一座宮殿是怎個樣子,而且還在古代。真是燒了三個月?不知這場火是怎個燒法,三個月內能不下雨?斷斷續續燒三個月,可能實際不過需要十天半月罷了。當然文學上的誇張是許可的,太當真三百里,三個月的說法,是不智的。最為後人所指是,也是最失後人心的是「焚書坑儒「的事,漢武後獨尊儒術,儒家在我國占據了差不多二千年的正統地位,代代皆為儒生,秦始皇此舉可為後世天下儒人過不去,自然是成了眾矢之的。但事實上,「焚書坑儒」的動機,是因為秦始皇,被徐福求長生不老葯的把戲愚弄,一氣之下才找幾個代罪,多數不是「儒」,是其他黃老雜家居多。埋了四百多人,燒了多小本書卻不得而知,總之對文化的推殘和破壞,遠不如獨尊儒術的徹底,既沒因此而中斷了文化的發展,也沒因此而改變了發展的方向。對社會的影響,較後代的「黨禁之亂「,」文字獄「,甚至文化大革命,不論牽連之廣,苦難之深,更是遠遠不如。「焚書坑儒」,被罵的不是埋了多少人,燒了多少書,是秦始皇得罪了所有的儒生,做成不好的影響。
退一萬步說,就算秦始皇確實是殘暴成性,但請你擱心自問,如果是你,你肯定自己會好得多?「糖衣炮彈」,「權力的腐蝕」,若沒有堅定的信念,過人毅力,有幾多人可以抵禦?能面不改容指責秦始皇殘暴者,大致有兩種人,一種在詞正詞嚴的指責中,藉此剔除自己的人,證明自己的正義感和道德感,比如歷朝歷代的帝皇和官方,樹立一個萬世暴君,好顯得他們自己不算太壞。另一種是在權力車輪重壓下的受害者,他們的高度純潔往往只是不過是因為他們在權力的對立面,沒有可能嘗過權力的滋味,而他們作為被壓迫者,對壓迫者有著本能和刻骨銘心的仇恨,於是容易人雲亦雲,亦步亦趨。
種種原因,秦始皇成了暴君,留下萬世罵名。秦始皇不是不能罵,卻是不必罵到萬劫不復的程度,再想深一層,真正能罵秦始皇者,應是秦朝人,而我們這些後人再罵,似乎是有失公允,因為秦朝人是受害者,我們卻是受益人。我沒說錯,你也聽錯!評論一個人,不能光看一面,要綜合分析,馬克思說這是辯證法。李世民殺兄奪位,雖說情非得已,終不是怎麼光彩的事,但依然不失為一代明君,為者何來? 不掩 也!反過來說,這樣一代明君,也做出有悖於常理,不合儒道的事,可見是人無完人,重要者,是知人論事,要綜觀全部,不能一葉障目,見樹不見森林。
秦始皇固然有殘暴一面,有令人發指的事跡,然而這種殘暴非他獨有,更不是空前絕後,不管你對秦始皇是怎樣深惡痛絕,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位暴君確實是雄才偉略,氣派不凡,幹了許多轟轟烈烈的事,如滅六國,一統天下,縱觀歷史,這位皇帝,留給後人的,留給歷史的,論意義,斷價值,是功績遠遠大於過失,他在歷史上的地位是無人可以替代的。在今天,長城幾乎成了中國的代名,成了強盛的象徵,多少國人為之自豪。還有兵馬俑,被稱為「第八奇跡」, 舉世震驚。長城和兵馬俑,讓國人洋洋得意,揚眉吐氣,發出多少大國強國古國的黃梁舊夢,膨脹著自得自喜自尊自滿的阿Q新精神;假若,長城和兵馬俑,是「罪證」的身份存在,哪么我們的驚嘆和贊賞是自欺欺人------試問,德國會不會以集中營的「成就」向世人展示和誇耀其國的偉力和武功?如果,這些遺跡作為人民文化歷史的瑰寶被肯定,那麼我們這邊贊嘆著,欣賞著,那邊卻對著他的締造者罵娘,到底是我們虛偽,還是怎麼?這個邏輯有點奇。至小是該罵要罵,但該肯定的要肯定。或者你會說,建築長城做兵馬俑的不是秦始皇,其功不在秦王,要是這樣,那麼,世上有幾個公認的英雄是真的英雄?毛朱若沒有身後的紅軍,兩個光棍司令可以鬧革命?劉鄧面前沒有十萬大軍,兩條漢子,可以過大江?孫中山如果光是一張嘴,靠這「大炮」可以轟掉滿清皇朝?當然不行,但我們為什麼說毛朱劉鄧等是開國元勛,其功至偉?我們為什麼還承認孫中山先生的國父身份?
這是涉及個人作用,和群眾作用的問題,可以說兩者一樣重要,沒有眾群作用,只有個人作用,無疑是紙上談兵,只有群眾作用,沒有傑出的個人作思想上的指導,往往也流於胡鬧,走不了多遠。在兩者皆有的情況下,往往個人作用大於群眾作用,所以,毛朱殺敵不及一個普通戰士,卻可以指導軍隊,粉碎敵人的五次圍,帶領人們一步步走向勝利。歷史沒有假設,我們不知沒有毛朱,會不會有李張出現,但總須是要有這么幾個人來領導。既然歷史選擇了他們,這是不變的事實,他們的作用我們也只能肯定。所以,雖然秦始皇不是一磚一瓦,一泥一石去修築長城,塑陶俑,但你能否認秦始皇起的作用?沒有秦始皇,這一切只是可能,有了秦始皇,這一切才變成事現。我們既能為兵馬俑長城歡呼自豪,又可以視之為秦始皇的殘暴的罪證,那我們對秦始皇的認識上,也要來個一分為二,視為罪證,我們可以為秦人叫冤,批評秦始皇的殘暴,當視為文化遣產,我們是不是應以一個現代人,站在擁有,分享,利用這些偉大奇跡上,對其締造者給予公平的評價?我們看秦始皇,是應有一個理志的分析,功是功,過是 過。
⑼ 歷史名人的生平事跡,精神。
我的家鄉沂水鎮,北宋時期,李逵背著老母,上樑山享福,路過沂水鎮[就是東皋公園附近,當年是森林],為母取水時,母親被老虎吃了。李逵盛怒之下殺了一窩老虎。
李逵是大孝子,自己有本事了,不忘孝敬父母,
⑽ 仰望大樹(關於歷史人物精神)
冬夜,擁著火爐,就著橘黃的台燈,捧讀《大樹歌》,不覺沉醉其中:時而傷心流淚,時而啞然失笑,時而肅然起敬,時而憧憬神往,總之,頭腦有如過濾了般的潔凈,心靈有如沐春風般的溫暖。
寫到上述文字的時候,正是冬天的一個周日上午,天氣格外晴朗。辦公室的窗前,一棵魁梧的樟樹枝繁葉茂,默默靜立著。仰望前方,幾棵俊朗挺直的松樹,直插雲霄。冬天的陽光溫柔地照耀著它們,鳥兒在樹間雀躍,微風拂過,樹葉輕輕搖晃,點頭微笑,當電腦里充滿詩情畫意的《秋日私語》繚繞這一切時,我的內心愉悅成一朵盛開的花。
這個名為樹的男人啊,他高尚的品質正如這些大樹一樣帶給我們心靈的溫暖和愉悅。
然而他不是一般的樹,他是「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青松,是在極其炎熱乾旱的環境中,仍然能長到三十多米高的胡楊,是「長著千年不死,死後千年不倒,倒地千年不朽」的英雄樹。
他19歲棄筆從戎,參加革命,21歲入黨,先後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他黨性純粹,無論在任何時候,都堅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堅信共產主義理想一定會實現,他同黨中央始終保持一致,那是一個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協調發展的社會,那時的人真正成了團結互助的關系。
他始終積極工作,幾十年,一直保持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他的人生自律里有八不:「不貪污,不腐化,不陷害人,不愛錢、不怕死,不拍馬,不同流合污,不勢利眼,不見利忘義」;他的遺囑,也交代得清楚:「喪事從簡,當天火化,不開追悼會,不搞遺體告別,不收禮,不宴請,不通知親朋好友,不搞迷信活動。」他的一生,做到了清正廉潔,甚至近似於清貧。
就是這樣一位革命幾十年,槍林彈雨,艱苦奮斗的純粹的共產黨員,在「史無前例」的日子裡,被罷官,遊街,蹲牛棚,三日一小斗,五日一大斗,每天罵聲不斷,從此人前短半尺,走路不看人容顏。那個指鹿為馬的時代里,有多少忠臣良民被歪曲整治呀,這好像深愛著母親卻又被母親遺棄的孩子一樣,給人造成的心靈創傷讓人痛心又讓人心疼。當然,讓他最受傷的還是那些平日的莫逆之交知心朋友,這個時候為了自己的扶搖直上,不惜造謠惑誣告他。
但是,這個樹一樣的男人,他堅信自己是誠心誠意擁護共產黨,擁護毛主席,總有一天能把顛倒的是非顛倒過來。他的臉上總是洋溢著笑容,書中大多數照片,都有這種經典的表情。即使批評人,也是帶笑的,哪怕老年坐在輪椅上,也是笑容滿面,離開人世的時候,他不說「救救我」而說「幫幫我」,這是一棵多麼堅強的大樹,一棵真正的英雄樹。
他才華橫溢,能說會寫,能詩能文,能唱能歌,愛好廣泛。最能體現他個性也是他文學最高成就當屬他的詩歌。「為鑄神州風雨樓,添磚加瓦奮不休;大軍南下白洋渡,跨國東去綠水流。」豪邁之氣大有蘇東坡、辛棄疾之銅琵琶之風。詩言志,他是樹一樣的男人,「胸中有萬丈豪氣,筆下如千鈞神力」,無需雕琢,直抒胸臆,極盡天然。
不過,我最愛讀的還是他的散文,平實動人,尤其擅長細節描述,讀來饒有興味。比如《郴州速成中學》里,那個土裡土氣、言辭粗俗的副校長趙仁山,讓人誤會為食堂管理員;在戀愛問題上好誇海口的石堅最終惹人笑話;那對總有說不完話的老夫老妻姜克夫婦。《五三年的長沙里》——他的戀愛歷史里,終於見到她的他,和她目光對視時,他無暇顧及旁人,激動得忘乎所以,一聲「謝護士長」把全屋人都驚動了,以致成為笑談;兩人相互介紹家庭情況的文字尤為精彩,當她介紹自己時詢問他「是不是吹牛呢」,他說不是的,是實際的,她立即說道「謝同志,你真是爽快人,我就喜歡——」少女心事顯露無疑,她的臉一下子就紅了,一時手足無措;在《湖南軍區大院》里的麻將風波;妻子要分娩了,要丈夫給他買紙,他卻買來了一大包白紙;給兒子餵奶的奶瓶堵住了,他用大針扎個大眼因此把孩子嗆著了;在《湘潭軍分區》里,那個經常讓愛人坐自己車的陳副政委及其寶貝兒子;湘潭地委組織部風韻十足的徐娘副部長,執意要和比自己年輕十歲的弟弟結婚。《在朝鮮的日子》里,描述朝鮮女人追男人的故事,朝鮮的結婚民俗打新郎等等,這些事和人物都很鮮活,彷彿就發生在眼前。我想,能夠把生活描述得這樣生動有趣的人,他自己就是一位活潑而又有情趣的人,一個好人如果好得近似於古板,人們對他就只剩下尊敬,而他是一棵惹人喜歡、讓人親近的多姿多彩的大樹。
完美的愛情有很多種,相敬如賓型的,小鳥依人型的,崇拜型的,服從型的,呵護型的,只要雙方適合,都回奏出愛情的絕唱。這個名為樹的男人,他的愛情是她對他百分之百的喜歡,他也對她百分之百的滿意的相敬如賓型的。他們從認識起,雙方充滿敬意,戀愛的時候,她叫他「謝同志」,以致到了白發蒼蒼的時候,她還叫他謝同志。在他眼裡,她秀麗內斂,桃花粉面媚氣逼人,賢惠穩重,哪哪都好,比誰都強。她是高度近視,眼神不得力,看近不看遠,可她練就了一種本領,能在一片大聲嘈雜中,分出哪是丈夫的聲音,她能從腳步聲中分辨出是不是丈夫回來了,同事們都說她神了。她對他百分之百地熱戀,幾十年了,他的快樂就是她的快樂,他的悲傷也是她的悲傷,丈夫打麻將,她不像別的女人一樣吵鬧,而是說「只要是你感興趣的,我都贊成。你玩吧,盡情的,我支持你,因為你高興我就高興。」她時時刻刻為丈夫創造愉快的環境,他常對丈夫說,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看見你快樂、高興。順利的日子,她和丈夫卿卿我我,在史無前例的日子裡,她總是笑容滿面地信心百倍地鼓勵丈夫同錯誤同疾病斗爭,無論身心,她都是丈夫的救命恩人。到了老年,他們相扶相攜,顫顫巍巍地走進夕陽,成為街巷裡一道美麗的風景。
本書的第一篇《風華篇》里,收集了這對恩愛夫妻從少年到老年各種不同境遇的照片。照片里的他,少年時明眸皓齒、英氣逼人,中年時英俊灑脫、穩重溫厚,晚年時風度翩翩、樂觀開朗,的確是個少見的美男子;而她無論在哪個年齡段,都是小巧玲瓏、端莊賢淑、秀氣可人。他們不僅在外表上相互仰慕,在精神上也相互欣賞,他們是才貌雙全的一對佳麗。我常想,前生今世,他們都是德才兼備的好人吧,積德修福、厚積薄發,所以才會如此完美,如此幸福。他離開人世三年了,羸弱多病的她在每一個紀念的日子裡,把寫好的情書燒給天堂的丈夫。她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整理丈夫生前的書稿、日記、詩詞,最後在兒子的幫助下,這本厚重大氣的《大樹歌》終於與讀者見面了。他們是愛人,是同志,是朋友。他們的真情感人至深,他們的友情可歌可泣,他們的愛情實現了地久天長的神話。
最能顯示他人格魅力的,還是他的重情重義,這也是他一生乃至傳給兒孫的最大財富。在眾人眼裡,他是「肝膽相照」的義氣好人,是戰友眼裡的生死兄弟,是同事眼裡的熱心朋友,是後生眼裡的和藹長輩,是百姓眼裡的平民局長。他的家裡,像個大客廳,親朋好友來來往往,街坊鄰居進進出出。以致他去世三年了,到了紀念日還有很多朋友前來或打電話問候;他的墓前,常有無名的鮮花。
他的重情重義還影響到整個家庭以及兩個很優秀的孩子。大兒子阿明在沈陽工作,每周要開三個多小時的車來到家裡陪他。在他最後的一個生日里,兒子下班後趕夜路回到家裡,他說天冷路滑,不是不讓你回來了嗎?兒子說「我想你,你也想我,我就回來了」,他們深情地相視一笑。那年妻子帶大兒子去盤山「巡迴醫療」,家裡就由12歲的星星照顧他,給他安排食宿。有一次吃餃子,星星把沒花邊的那種餃子給自己,把帶花邊的都一一挑入他的碗里。當他知道有花邊的都是肉餃子的時候,一把把兒子抱在懷里,泣不成聲了。父親不在了,阿明花了近三年的時間,遠離了自己的寫作、自己的合唱團、自己朋友,專心致志替父親整理書稿。使書中的文字正確使用每一個標點符號,完整表達每一處詩文意境。他如此專心致志,以致進入父親的生命的狀態中難以自拔,這極大地影響了他的身體健康,書出來了,他已精疲力盡。
為了讓父親的老戰友都能看到這本書,並從中看到他們那戰火中的青春、歲月,為了追隨當年父輩的戰斗足跡,切身感受當年「訓罷宣誓上沙場,忘死為解萬民生」 戰斗的豪邁慷慨之情,年過半百的阿明大哥帶著沉甸甸的大包裹,隻身南下。這個暖和的冬天啊,天空非常作美,連續十幾天的晴朗天氣,照耀著他從三湘四水到珠江兩岸,再到羅湖橋頭和皇城板下;從長沙城裡到達冷水江,再到達耒陽郴州。當他來到耒陽,把父親的《大樹歌》送到我和於湘這兩位湖南的巢友時,我們感覺到了書本的厚重與分量,內心激動萬分。
巧合的是,我們費了很大勁,終於在耒河邊的荒草叢中找到了《大樹歌》扉頁上「大軍南下白洋渡,跨國東去綠水流」中的白洋渡。這是和我家鄉洣水相似的一條河,兩岸芳草萋萋,已現冬天的蕭索之色。沿著一路的青石板走下去,站在渡口,可以清楚地看到對岸的景物。河面上,不時有輪船駛來。幾十年前,書中的作者和他的戰友為了共同的理想,把青春燃燒成一片赤色,讓歲月沉澱成一段經典。
幾十年後的今天,我們站在靜靜的耒水河邊,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耒水悠悠,流去的是青春歲月,流不去的是一種精氣神。他和他同樣如樹的戰友們,生在偉大而平凡的時代,成為平凡而偉大的人。他們散發出的最純朴的人性光輝,照亮了我們一代和下一代再下下一代的心靈,使得我們每一天的生命,都覺得溫暖。
在《大樹歌》中提及的白洋渡——耒水河邊小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