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原油
石油不僅不是源自生物體;
相反,石油還促進了生物的誕生。
——參見《論石油與生物質產生的關系》
Ⅱ 真的是生物轉化形成的石油嗎以前有那麼多的生物嗎
甲烷+二氧化碳,還有水,在高溫高壓的地下發生的反應,已經超越了我們目前的理解范疇,這種極端反應條件,我相信是除了原子核沒有熔在一起外,電子是自由移動的,因此組合也是我們沒法理解的,如果加上周圍土中有吸收氧的礦物,這樣甲烷+二氧化碳+水,或者其中的兩種,就有生成烷烴的可能了。
工業用的氦氣主要來自於天然氣,通過比對氦3和氦4的比例不就可以知道這些氦氣到底是來自原始大氣還是來自放射性衰變嗎?進而推測出石油的成因。就像通過水的含量推測氧氣的積累過程一樣?
不腐爛?而且死的相當有規則?一層一層的死?而且聚集到一起死?現在石油生成根本沒有權威的解釋,越是分析的頭頭是到的越經不住推敲,按古生物成油說,應該全世界隨便哪個地方都能挖到石油,但實際情況是石油分布及其不均衡,不要拿大陸漂移敷衍,大陸漂移也是緩慢的漂移,每年只移動幾厘米,每移動一毫米,就已經死了無數生物了,換句話說就是生物死的比大陸飄的快。
Ⅲ 石油真的是生物所化而產生的嗎
石油來自哪裡?
石油來源有兩種基本理論:生物學和非生物學。
生物學理論
生物學理論佔主導地位。死有機物質積聚在海洋,河床或沼澤的底部,與泥土和沙子混合。隨著時間的推移,頂部有更多的沉積物堆積,由此產生的熱量和壓力將有機層轉化為一種稱為乾酪根的黑色蠟狀物質。單獨留下,乾酪根分子最終破裂,分解成更短和更輕的分子,幾乎完全由碳和氫原子組成。取決於該混合物的液體或氣體如何,它將變成石油或天然氣。所以石油和天然氣被稱為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資源。
Ⅳ 生物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屍體,生物的細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則是由碳、氫、氧等3種元素組成的。生物遺體沉降於海底或湖底並被淤泥覆蓋之後,氧元素分離,碳和氫則組成碳氫化合物。
我們已經在地球上發現3000種以上的碳氫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種左右的碳氫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輕的碳氫化合物則成為天然氣。煤礦與石油的成因很類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態。
大量產生碳氫化合物的岩石即稱為「石油源岩」。埋沒於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熱和壓力的影響,再加上其他多種化學反應之後就產生石油,而石油積存於岩石間隙之間便形成油田。
地殼變動而石油生成
我們最近逐漸了解地球內部的變化與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在描述此種關系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地球內部的狀況。
地球的半徑大約是6400公里,覆蓋地球表面的地殼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達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則是由金屬形成的「地核」,並以大約5100公里深處分界,分為「外核」與「內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態金屬鐵組成,內核則主要是固態鐵。 地球表面鋪滿堅硬的「板 塊」,厚度約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噴出的「洋脊」產生的,』在 緩緩移動到「海溝」後就沉降於 另一板塊下方。 80年代後期,人們學會捕捉地震波傳遞到地球內部時的立體圖,於是發現令人驚訝的地慢活動狀況。高溫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級卷流」由地底湧上後,以蘑菇形態分別存在於夏威夷和非洲大陸正下方。此外,低溫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則以水滴形態占據亞洲大陸及南美洲大陸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們現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內部落熱對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級卷注移動的形態而形成的。此種運動不僅影響板塊運動,似乎也對整個地球的地質和環境的變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超級卷流是石油製造者?
現在全球生產的石沒之中,有60%是產生了恐龍稱霸地球時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頁岩」則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頁岩主要是由未經氧化的藻類等浮游植物遺骸堆積而成。由此可知當時必須有可讓浮游植物繁殖又不會產生氧化的缺氧環境條件,大量的黑色頁岩才會形成。
最近發現,石油源岩在此時代的形成似乎與超級卷流運動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湧出的地幔物質所形成的洋脊體積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較低的陸地變成淺海,而淺海則具有可當石油原料的藻類等浮游植物極易繁殖的環境。
淺海地區的藻類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現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現象,周圍的細菌為分解其殘骸而消耗氧氣,於是出現了缺氧環境。
地球溫暖化也會改變深層海水的流動狀況,由於高緯度地區與低緯度地區海水的溫度高低不同,較低溫但含有豐富氧氣的高緯度地區深層海水會流向低緯度地區海洋。但地球溫暖化的現象減少。氧氣較少的海域因而擴大,無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漸堆積,所留下的大量有機物則形成石油源岩。
生物的演化改變了石油的性質
由於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遺骸,因此調查石油的性質便可以得知古老時期的生物演化過程和地球環境歷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過程。生命是於38億年前誕生,並逐漸地進行演化,到了距今5億5000萬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紀時期,爆發性的演化才開始,大約4億4500萬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陸地。
4億4000萬年至4億年前時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當時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氫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齒類植物在此時期繁瑣盛於海岸近處,因此以陸上植物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現了。
2億9000萬年前,廣大的陸地普遍出現由裸子植物組成的森林,並到處形成被沼澤地包圍的湖沼,藻類便在湖沼中開始繁殖。由此也產生了以藻類為原料的新種石油源岩,這也是陸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質石油源岩誕生的一例。
9000萬年前時期,被子植物和針葉樹林開始逐漸擴張到高緯度地區和高地,因而出現以陸地木材為原料的石油源岩。另一方面,樹木的樹脂成為輕質原油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岩。針葉樹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類,成為石油源岩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質的分析技術有長足的進步,我們已逐漸可以取得有關石油原料性質,以及由熱能引起的變化過程等的詳細資料。由此種資料即能進一步了解原料生物遺骸逐漸堆積時的環境狀況。
大約1億7000萬年到200萬年前所發生的全球性規模「阿爾卑斯造山運動期」也造出了巨油田,在此時期,分布於廣大范圍的1億年前前後形成的石油源岩都沒入地中。現有的石油和天然氣有大約3分之2就是此時期形成的。
Ⅳ 石油的「古代生物成油說」,一個油田上億噸,古代有那麼多生物嗎
生物沉積變油認為石油來自於海洋生物的屍體,海洋生物在死後,屍體沉積在一起。經過常年的累計,這些屍體堆積如山。
雖然會有微生物分解這些屍體,但分解的並不完全。而且隨著屍體堆積厚度的增加,下層的屍體愈發不易被消化掉。
比方說,一片方圓數十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可能存在了上千萬年,泥土不斷被累積,在這上千萬年中可能原始森林下方土地增加的厚度超過了數百米,而這些數十平方米大、幾百米後的累積的泥土中,包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在長時間的地址運動中演化成了石油——幾億噸的油田就是這么形成的。
Ⅵ 生物油可以代替石油嗎
代替是可以代替的,只不過消耗石油的設備轉化為消耗生物油需要一定的科學技術支持,並且這些設備使用石油時的能量比生物油中的高,如果要實現這樣的轉變,技術上要有很大的突破還要有一定的科學應用技術,製造技術等。
Ⅶ 現貨生物燃料和原油有什麼區別
生物燃料(biofuel)泛指由生物質組成或萃取的固體、液體或氣體燃料。可以替代由石油製取的汽油和柴油,是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方向。
原油即石油,也稱黑色金子,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有時有點綠色的)液體。是石油剛開采出來未經提煉或加工的物質。
兩者的區別是:
產生方式不同。生物燃料是利用作物秸稈、林業加工剩餘物、畜禽糞便等有機物經人工加工後產生;原油是遠古生物遺體在地層下經過千萬年的變化而形成的。
燃燒產物不同。生物燃料燃燒後主要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原油燃燒除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外還有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等有毒氣體。
Ⅷ 石油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真的是生物轉化的有那麼多的生物嗎
甲烷+二氧化碳,還有水,在高溫高壓的地下發生的反應,已經超越了我們目前的理解范疇,這種極端反應條件,我相信是除了原子核沒有熔在一起外,電子是自由移動的,因此組合也是我們沒法理解的,如果加上周圍土中有吸收氧的礦物,這樣甲烷+二氧化碳+水,或者其中的兩種,就有生成烷烴的可能了。
工業用的氦氣主要來自於天然氣,通過比對氦3和氦4的比例不就可以知道這些氦氣到底是來自原始大氣還是來自放射性衰變嗎?進而推測出石油的成因。就像通過氘的含量推測氧氣的積累過程一樣?
不腐爛?而且死的相當有規則?一層一層的死?而且聚集到一起死?現在石油生成根本沒有權威的解釋,越是分析的頭頭是到的越經不住推敲,按古生物成油說,應該全世界隨便哪個地方都能挖到石油,但實際情況是石油分布及其不均衡,不要拿大陸漂移敷衍,大陸漂移也是緩慢的漂移,每年只移動幾厘米,每移動一毫米,就已經死了無數生物了,換句話說就是生物死的比大陸飄的快。
Ⅸ 生物石油和生物柴油的區別
給生物柴油正個名,樓上那位兄弟說的只能算做脂肪酸甲酯,不能叫做生物柴油,因為真正的生物柴油肯定是能達到國家0號柴油標準的。而脂肪酸甲酯不能達到國標,因此不能叫做生物柴油
Ⅹ 生物柴油原油(地溝油)的市場價大概多少錢一噸
根據原料指標決定,水雜少一些酸價低一點兒的基本在4800-5000吧,酸價高一些的價格能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