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基礎知識
1. 尋求微生物實驗基本操作知識
這是薛泉宏微生物學課的精品課堂網站:裡面有課件等資料,但沒有教材,遺憾
http://netc.nwsuaf.e.cn/jingpin/2003/wsw/index.htm
《微生物學》教學大綱
第一部分、有關本科程的說明
1、本課程的性質和任務
微生物學是現代生物學科的先頭學科,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學科領域之一。就其學科性質而言。它又是一門實踐性學科。因此,它既是高等農業院校有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又是專業技術課。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微生物、農、植、園等專業的學生通過此門課程的學習,不僅要獲得微生物學理論知識,還要掌握基本的微生物研究操作技術和生產工程技能。本課程要求有較好的生物學及生物化學基礎,故應該在二年級下學期開設。據現代微生物學學科發展速度,本課程至少要保證60學時,考核方式除微生物基礎知識的考試考查外,對微生物學的基本操作技術與技能進行實際考查。
2、本大綱的使用專業和學時數
講授內容及要求(授課學時56、各專業可適當選擇,實驗課學時24、總學時80)
表1 講述內容及學時數分配表
章節 講述內容 學時數 備注
一 緒論 2
二 微生物形態學及代表分類 16
三 微生物營養、呼吸、生長及生態系 14
四 微生物的代謝和發酵 4
五 微生物遺傳與變異 6
六 微生物分類與鑒定 4
七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轉化中的作用 6
八 應用微生物 4
九 微生物實驗(內容附後) 24
3、本門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聯系與分工
微生物學是現代生物學科的先頭學科,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學科領域之一,它既是高等農業院校有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又是專業技術課。本課程要求有較好的生物學及生物化學基礎,該課程是微生物專業、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課,也是該專業及其他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如《發酵微生物》、《微生物遺傳》、《酶工程》、《發酵工程》、《病理學》、《分子生物學》等。
4、主要教學方法與媒體要求
《微生物學》課程以課堂教授為主,同時結合電化手段如多媒體顯微動畫演示、幻燈片、教學掛圖等進行輔助教學。微生物實驗是微生物教學的重要環節,它是對課堂講授的內容的印證和微生物操作技術的培養與訓練,對直觀理解課堂教授內容具有重要的作用。
5、主要參考書目
薛泉宏主編的《微生物學》,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
周德慶主編的《微生物學教程》,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
程麗娟、薛泉宏主編的《微生物學實驗指導》,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等。
第二部分、課程內容說明(基本知識點、重點和難點)
一、緒論
1、目的 啟迪學生為國爭光,激發學生對微生物學的濃厚興趣;鼓勵學生勇於實踐,勤於思考為科學發展做出奉獻。
2、內容 微生物學研究對象;微生物學分科;本課程的任務;微生物學發展史與發展趨勢。
3、方法 放錄相(微生物學發展史)。重點講授;我國祖先對微生物學的貢獻和現代微生物學發展趨勢。
4、學時 2學時。
二、微生物形態學及代表類群
1、目的 掌握原核、真核,與非細胞微生物的基本形態結構,繁殖方式,各類微生物主要區別,了解微生物分類原則、系統。該章為本門課程的重點。
2、內容
(1)原核微生物
a、原核微生物的主要特徵;
b、細菌形態大小;細胞基本結構;特殊結構;內含物;原生質;細菌運動;繁殖;個體與群體形態等。
c、放線菌 形態特徵;繁殖方式;代表屬種。
d、蘭細菌和其它原核微生物 立克次體,衣原體,枝原體和類菌質體(可自學)。
e、細菌分類系統(可自學)。
(2)真核微生物-真菌
a、真菌的細胞結構
b、黴菌 形態特徵;菌絲變態、菌絲組織體;繁殖(無性和有性繁殖、無性與有性孢子)農業上常見黴菌。
c、酵母 形態特徵;繁殖;常見酵母屬種。
d、大型食用與葯用真菌 形態特徵與生活史;常見食用與葯用真菌簡介。
e、真菌分類系統(可自學)。
(3)非細胞生物-病毒
a、病毒 形態、大小與結構;類別與分類(昆蟲病毒、植物病毒、分類與命名原則)
b、噬菌體 形態結構;烈性和溫和噬菌體的侵染過程;溶原現象。
c、一步生長曲線。
d、類病毒(自學)。
3、方法 重點講授,輔課堂討論(著重各類微生物的區別)。
4、學時 16學時。
三、微生物營養、呼吸、生長和生態系
1、目的 學習微生物生理基礎知識,微生物營養類型;微生物呼吸與能量代謝;微生物生長發育與環境條件;微生物培養基配製原則和方法等,從而掌握微生物工作的基本原理。該章為本門課程的重點。
2、內容
(1)微生物的營養
a、細胞的化學組成
b、營養源及其生理作用
c、營養物質的吸收
d、微生物的營養類型
e、培養基(制備原則與方法原理、類型)
(2)呼吸與生長
a、能量代謝 (ATP的光合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ATP的利用效率)
b、呼吸類型 (有氧呼吸、無氧呼吸與發酵)
c、微生物與氧的關系 (好氣性微生物、嫌氣性微生物和兼性厭氣性微生物)
d、生長 (群體生長,生物量,生長曲線,世代時間和連續培養)
e、環境條件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3)生態系
土壤-微生物生態系;植物-微生物生態系;微生物與微生物的關系;空氣和水域微生物生態系;
3、方法 重點講授:營養類型、呼吸與能量代謝;輔以課堂討論 (培養基制備與環境條件,滅菌與消毒方法)
4、學時 14學時。
四、微生物的代謝和發酵
1、目的 簡略了解微生物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及相互關系;微生物獨特合成代謝途徑;微生物代謝調控與發酵生產。
2、內容
a、 微生物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及相互關系
b、微生物獨特合成代謝途徑
c、微生物代謝調控與發酵生產。
3、學時 4學時。
五、微生物遺傳變異與育種
1、目的 簡略介紹微生物遺傳變異及有關遺傳學概念以使學生深入學習及提高打基礎。掌握基因突變現象和原因,菌種保藏的原理及常用方法。
2、內容
a、突變和誘變育種;b、基因重組和基因工程;c、菌種退化、復化和保藏
3、學時 6學時。
六、微生物分類和鑒定
1、目的 介紹微生物通用分類單元以及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介紹微生物的經典分類及現代分類方法,並輔助介紹血清學反應有關內容。
2、內容
a、微生物通用分類單元
b、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c、微生物的經典分類及現代分類方法
e、傳染與免疫及血清學反應特徵
3、學時 4學時。
七、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轉化中的作用
1、目的 著重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循環中的積極作用;植物殘體的微生物轉化過程,了解微生物在土壤肥力中的重要性。
2、內容
(1)植物殘體的約略分析
(2)自然界碳素的生物循環
a、不含氮有機物的有氧降解
b、酒精發酵,乳酸發酵,丁酸發酵,甲烷發酵及其主要微生物
c、纖維素與果膠物質分解
(3)自然界的氮素生物循環
a、含氮有機物的氨化作用b、硝化作用c、硝酸還原與脫氮作用d、生物固氮作用
3、方法:自學為主,重點講授:輔以答疑。
4、學時 6學時(講授4學時,討論與答疑2學時)。
八、應用微生物
1、目的 學習食用菌與微生物農葯的生產過程,加強實踐活動培養微生物工作操作技術與能力。
2、內容
(1)食用菌生產
(2)微生物農葯生產使用
(3)沼氣發酵
3、方法 自學為主,輔以討論答疑,配合放錄相(鳳尾菇栽培等)
4、學時 4學時
九、實驗安排
本課程的實驗,包括對課堂講授的內容的印證和微生物操作技術的培養與訓練,後者為重點。因而在實驗安排上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它要以培養微生物工作的基本修養,建立無菌觀念,掌握無菌操作技術,熟悉顯微鏡使用原理和方法並具有初步的微生物工作和生產技能為主要目的。
實驗一 3學時
1、顯微鏡使用 (放錄相)
2、油鏡的使用及細菌形態觀察
3、環境中微生物檢測 (由結果中分辨真,細,放,各類微生物菌落)
實驗報告:要求繪出細菌形態圖
實驗二 3學時
1、細菌運動性觀察(電視)
2、無菌操作演示(試管斜面接種)
3、細菌簡單染色與革蘭氏染色
實驗報告;繪出細菌形態圖並註明染色結果
實驗三 3學時
1、莢膜與鞭毛觀察(電視)
2、芽孢與伴孢晶體染色(要求無菌操作)
實驗報告:繪出芽孢與伴孢晶體顯微鏡視野圖
實驗四 3學時
1、昆蟲病毒多角體觀察(電視)
2、放線菌形態觀察(菌落與製片觀察)
3、真菌形態觀察(菌落與製片觀察)
實驗報告:繪出顯微鏡觀察視野圖
實驗五 3學時
1、顯微鏡直接測數
2、細菌大小測定
實驗報告:列出實驗測定結果
實驗六 3學時
1、培養基制備
2、滅菌與消毒
為分離培養准備條件
實驗七 3學時
1、細菌培養技術(錄相)
2、微生物的分離培養與純化(含測數)
3、拮抗試驗或抗生素抑菌測驗
實驗報告:寫出試驗結果並辨認各類微生物菌落形態
實驗八 3學時
1、酒精發酵
2、乳酸發酵
實驗報告:寫出發酵原理並分析實驗結果
注:以上實驗據各專業可以調整。
2. 求介紹各類微生物相關知識的科普網站!!
www.cnki.com 中國資源庫,裡面的關於微生物的東西很全,要什麼有什麼,但是最重要的是你們學校有沒有包庫.
www.sciencedirect.com 這個是SCI資源庫,外文的.還是要看你們學校有沒有包庫.
3. 查一下關於微生物的基本知識
查一下關於微生物的基本知識
微生物學習中有以下幾個方面:1、用途:農業微生物如食用菌;食品方面的如酵母菌;發酵方面的啤酒酵母什麼的;醫學方面生物制葯;生物工程,環境保護。
你如果查找某一種菌類。可以先查一下他屬於哪個范疇,命名分類:界、門、綱、目、科、屬、種七個等級;
工具書:微生物學、微生物研究技術、食品微生物學、農業
4. why微生物讓我們懂得了什麼知識
讓我們懂得
5. 衛生和微生物學基礎知識
請在此輸質量中心微生物檢驗員統一考試題答案部門: 姓名: 得分:一、填空題:(50分,每空1分)1、無菌生理鹽水滅菌條件為(121)℃高壓滅菌(15)分鍾。2、 牛奶菌落總數檢測方法中,待瓊脂凝固後,將平板翻轉,(36±1)℃培養(48±2)小時。3、根據對樣品污染狀況的估計,選擇2個-3個適宜稀釋度的樣品勻液,液體樣品可包括原液,在進行10倍遞增稀釋時,每個稀釋度分別吸取(1ml)樣品勻液加入兩個無菌平皿內。4、大腸菌群是指一群在(36)℃條件下培養48小時,能(發酵乳糖),(產酸產氣)的需氧和兼性厭氧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桿菌)。大腸菌的MPN是指(基於泊松分布)的一種間接方法。5、大腸菌群的證實試驗中,凡(BGLB肉湯管產氣),即可報告為大腸菌群陽性。6、糞大腸桿菌主要包括(大腸埃希氏菌),也包括少量的(克雷伯氏菌)。7. 膽鹽可抑制(革蘭氏陽性菌),湟綠是(抑菌抗腐劑),可增強隊革蘭氏陽性菌的抑製作用。8.大腸桿菌平板計數選擇菌落數為(10—100)的平板,暗室中(360nm—366nm)波長紫外燈照射下,計數平板上發(淺藍色)熒光的菌落。7、夾膜對於細菌來說的功能是起(保護)作用,鞭毛的功能是(藉助鞭毛的轉動而運動)。8、金黃色葡萄球菌在Baird-Parker 平板上,菌落直徑為(2mm—3mm),顏色呈(灰色到褐色),邊緣為(淡色),周圍為一(混濁帶),在其外層有一(透明圈)。一般認為(血漿凝固陽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株有致病力。9、甲基紅試驗方法,取適量瓊脂培養物接種於緩沖葡萄糖蛋白腖水,36℃±1℃培養2d—5d。滴加甲基紅一滴,立即觀察節ugo。(鮮紅色)為陽性,(黃色)為陰性。10、沙門氏菌生化試驗中,自選擇性瓊脂平板上挑取 兩個以上典型或可疑菌落,分別接種(三糖鐵瓊脂)、(賴氨酸 脫羧酶試驗培養基)、(營養瓊脂平板)。11、用於微生物染色的染色劑主要有三種:(酸性染色劑)(鹼性染色劑)(復合染色劑)。12、影響微生物生長的物理因素( 溫度)、( 輻射)、(超聲波 )、(過濾 )、(滲透壓)等。13、假單胞桿菌主要污染源為(水源)、(再污染)。14、葯品按純度分為(優級純)(分析純)(化學純)(實驗試劑)(生物試劑)。15、嗜冷菌計數培養基的保質期是(三年)。16、微生物的分類依據主要是(形態特徵)、培養特徵、(生理特徵)及(血清反應)等。二、選擇題(30分,每題2分)1、球菌可分為( ABCDE )。A、微球菌 B、八迭菌 C、雙球菌 D四聯球菌 E、鏈球菌2、分解蛋白的菌包括:(ABD)A、蠟樣芽孢桿菌 B、枯草桿菌 C、大腸桿菌 D微球菌3、酸敗乳和初乳PH一般在(C)以下,A.(6.2以下) B.(6.3以下) C.(6.4以下) D.(6.5以下)4、液體奶壞包產品中微生物可能有那些( A )A、革蘭氏陰性桿菌B、乳酸桿菌 C、放線菌D、乳酸鏈球菌5、細菌個體的基本形態分別為( AC )A、球菌 桿菌 B、雙球菌 螺旋菌C、弧菌 螺旋菌 D、桿菌 單球菌6、對細菌進行革蘭氏染色,革蘭氏陽性菌為( A )色。A.紫 B.藍 C.紅 D.無7、下列不屬於乳品中沙門氏菌可疑菌落特徵的是( A )。A.無色透明或透明,乾燥B.光滑,中間突起C.邊緣整齊,直徑2~3mmD.有的菌落中央有黑色硫化鐵沉澱8、菌株復壯的常用方法不包括( D)。A.分離純化 B.寄主復壯 C.雜交育種 D.基因自發突變9、下列關於乳脂類的物理化學性質說法不正確的是(B)A、乳中的脂類是指脂肪和類脂兩類化合物B、脂類不溶於水,而溶於乙醚、丙酮、苯等無機溶劑中C、乳脂肪具有補充消耗了的脂肪和構成脂肪組織的作用D、乳中的類脂主要有磷脂、膽固醇等10、細菌性食物中毒中下列哪些菌是主要引起神經症狀(D)A、福氏志賀氏菌B、副溶血弧菌C、葡萄球菌D、肉毒桿菌11、下列屬於乳品中志賀氏菌屬陰性反應的是( ABCD )。A.VP試驗 B.葡萄糖銨試驗 C.苯丙氨酸脫氨酶 D.西蒙氏檸檬酸鹽12、對乳品中的溶血性鏈球菌進行染色鏡檢,其菌體特徵為( ABCD )A.革蘭氏陽性球菌 B.排列呈長短不等鏈條狀 C.無芽孢,無鞭毛 D.不能運動13、關於我國GB6914生鮮牛乳收購標準的規定說法不正確的是( AD )。A.原料乳中的滴滴涕≤0.5mg/kgB.雜質度≤4.0mg/kgC.每毫升Ⅰ級生乳中細菌總數不得超過50萬個D.每毫升Ⅱ級生乳中細菌總數不得超過200萬個14、常用測定酸乳發酵劑乳酸菌活力的方法包括( AB )。A.刃天青還原試驗 B.酸度測定 C.過氧化氫酶試驗 D.磷酸酶試驗15、影響細菌染色的因素有( ABCD )。A.細菌細胞壁、細胞膜的通透性 B.膜孔的大小 C.菌齡 D.染色液中電解質含量三、判斷對錯(10分,每題2分)1、平板計數瓊脂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胰蛋白腖、酵母浸膏、葡萄糖、瓊脂。(對)2、國標法檢測菌落總數的報告中,若空白對照上有菌落生長,則此次檢測結果無效。(對)3、EC肉湯管在接種前要預熱到37℃,因為這個溫度是選擇性生長條件之一。(錯,正確是45℃)4、細菌屬於原核細胞型的微生物(錯)。5、芽胞與細菌有關的特性是耐熱性。(對)四、名詞解釋及簡答題(10分)1、菌落總數(GT/T4789.2-2008):食品檢樣經過處理,在一定條件下培養後(如培養基成分、培養溫度和時間、PH、需氧性質等),所得1ml(或1g)檢樣中形成菌落的總數。本標准所規定的培養條件下所得結果,只包括一群在平板計數瓊脂上生長發育的嗜中溫需氧或兼性厭氧的菌落總數。解答:N=∑C/(n1+0.1n2)d=(232+244+33+35)/(2+(0.1*2))*10-2 =544/0.022=24727 經四捨五入後表示為25000或2.5*104衛生和微生物學基礎知識、潔凈作業等方面的培訓考核試題一、填空1、細菌培養溫度為( ~ ),黴菌、酵母菌培養溫度為( ~ ),控制菌培養溫度為( ~ )。2、供試液從制備至加入檢驗用培養基,不得超過( )小時。3、方法驗證試驗所用的菌株傳代次數不得超過( )代,從菌種保存中獲得的冷凍乾燥菌種為( )代4、供試品檢出控制菌或其它致病菌時,按( )次檢出結果為准,不再復試。5、潔凈車間(30萬級)潔凈要求:懸浮粒子濃度(≥0.5μm,個/m3):( ),沉降菌(個/皿):≤( ), 換氣次數(次/h):( ),壓差(Pa)≥( ),溫度(℃):( ),濕度(%):( ),照度(勒克斯)≥( )6、菌種由生側室置於冰箱保存,並備有2套,一套作( )專用,另一套供( )使用。7、培養基最好新配使用,一時用不完的可放在冰箱內保存,一般在( ~ )℃,普通瓊脂或肉湯培養基一般不超過( )8、任何培養基都必須按照規定的條件制備使用,不得隨意改變( )方法。 9、取樣室或取樣車必須裝有紫外燈,抽樣前紫外燈消毒( )分鍾。10、盛裝做微生物限度檢查的樣品的容器應( )消毒。11、取樣應做到快速,取完樣馬上封好樣品,防止樣品( )。12、取與葯品直接接觸的葯包材樣品時,取樣人員須 在( )內取樣,樣品放入潔凈容器內( )。13、水樣須在取樣後( )測定,否則應浸於冰水內於( )處保存,以防止細菌繁殖或驟減,切勿將冷水冷至結冰。14、生產車間所退物料必須經質管員確認無( )、無混雜、數量准確、生產上可繼續使用後,才能辦理退料手續。15、潔凈區內操作時,動作要( ) ;不做與操作無關的動作和不必要的交談。16、潔凈區內使用的設備、容器、管道在進行清潔以後,還必須用( )水沖洗干凈。17、當用75%乙醇或0.1%新潔爾滅溶液消毒手時,將手放入其中浸泡約( )分鍾,再用自來水沖洗干凈。18、與葯品直接接觸的壓縮空氣必須經( )進行處理,符合生產要求方可使用。19、物料從一般生產區進入潔凈區,必須經物料凈化系統,(包括外包裝清潔處理室和氣閘)在外包裝清潔處理室對其外包裝進行( )後經氣閘進入潔凈區。20、三十萬級區域潔凈工作服可與一般生產區工作服合用一台洗衣機,但必須( )洗滌,而且需在同空氣潔凈度級別的環境下進行整理。二、選擇1、微生物限度檢查法系檢查非規定滅菌制劑及其原料、輔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檢查項目包括( )檢查①細菌數和黴菌數 ②細菌數、黴菌數及酵母菌數 ③細菌數、黴菌數、酵母菌數及控制菌入您的回答,每一次專業解答都將打造您的權威形象
6. 微生物小知識
20
世紀以來,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向微生物學滲透,再加上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和同
位素示蹤原子的應用,推動了微生物學向生物化學階段的發展。
1897
年德國學者畢希納發
現酵母菌的無細胞提取液能與酵母一樣具有發酵糖液產生乙醇的作用,
從而認識了酵母菌酒
精發酵的酶促過程,將微生物生命活動與酶化學結合起來。
諾伊貝格等人對酵母菌生理的研究和對酒精發酵中間產物的分析,
克勒伊沃對微生物代
謝的研究以及他所開拓的比較生物化學的研究方向,
其他許多人以大腸桿菌為材料所進行的
一系列基本生理和代謝途徑的研究,都闡明了生物體的代謝規律和控制其代謝的基本原理,
並且在控制微生物代謝的基礎上擴大利用微生物,發展酶學,推動了生物化學的發展。從
20
世紀
30
年代起,人們利用微生物進行乙醇、丙酮、丁醇、甘油、各種有機酸、氨基酸、
蛋白質、油脂等的工業化生產。
1929
年,弗萊明發現青黴菌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揭示了微生物間的拮抗關系,並
發現了青黴素。
1949
年,瓦克斯曼在他多年研究土壤微生物所積累資料的基礎上,發現了
鏈黴素。
此後陸續發現的新抗生素越來越多。
這些抗生素除醫用外,
也應用於防治動植物的
病害和食品保藏。
1941
年,比德爾和塔特姆用
X
射線和紫外線照射鏈孢霉,使其產生變異,獲得營養缺
陷型。
他們對營養缺陷型的研究不僅可以進一步了解基因的作用和本質,
而且為分子遺傳學
打下了基礎。
1944
年,埃弗里第一次證實了引起肺炎球菌形成莢膜遺傳性狀轉化的物質是
脫氧核糖核酸
(DNA)
。
1953
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
DNA
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和核酸半
保留復制學說。
富蘭克爾
-
康拉特等通過煙草花葉病毒重組試驗,證明核糖核酸
(RNA)
是遺傳信息的載
體,為奠定分子生物學基礎起了重要作用。其後,又相繼發現轉運核糖核酸
(tRNA)
的作用機
制、
基因三聯密碼的論說、
病毒的細微結構和感染增殖過程、
生物固氮機制等微生物學中的
重要理論,展示了微生物學廣闊的應用前景。
1957
年,科恩伯格等成功地進行了
DNA
的體外組合和操縱。近年來,原核微生物基因
重組的研究不斷獲得進展,
胰島素已用基因轉移的大腸桿菌發酵生產,
干擾素也已開始用細
菌生產。現代微生物學的研究將繼續向分子水平深入,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發展。
在微生物學的發展過程中,
按照研究內容和目的的不同,
相繼建立了許多分支學科:
研
究微生物基本性狀的有關基礎理論的有微生物形態學、
微生物分類學、
微生物生理學、
微生
物遺傳學和微生物生態學;
研究微生物各個類群的有細菌學、
真菌學、
藻類學、
原生動物學、
病毒學等;
研究在實踐中應用微生物的有醫學微生物學、
工業微生物學、
農業微生物學、
食
品微生物學、乳品微生物學、石油微生物學、土壤微生物學、水的微生物學飼料微生物學、
環境微生物學、免疫學等。
由於微生物學各分支學科的相互配合、
互相促進,
以及與生物化學、
生物物理學、
分子
生物學等學科的相互滲透,使其在基礎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兩方面都有了迅速的發展
7. 求葯品微生物基礎知識的有關資料和書籍
看葯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