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易經歷史

易經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3 06:58:59

❶ 周易的起源與興起

周易的起源與興起: 中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後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支配著世間一切。

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出藉助神意預知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的慾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

(1)易經歷史擴展閱讀

《周易》的後世影響:

「易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又為新道家列為「三玄」之冠,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模式、價值取向等哲學品格。

漢武帝「獨尊儒術」,《易經》被尊為六經之首。漢代被稱為經學時代,「經學」高於一切學術。中國歷代圖書分類是:經、史、子、集四大類,經列於首。《周易》為「六經」之首,自然也就是群書之首,即中國的第一部典籍,影響極大。

歷代學術思想發展之契機亦多建基於「易經」,兩漢經學自不待言,魏晉「新道家」談玄,亦將其列為「三玄」之一。若無《易經》之啟發,「北宋五子」的學問幾乎不能成立。

《周易》不僅對中國哲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而且對各個學科發展都發生了作用。《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小序》中說:「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音員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

正如國學大師、新儒家開山祖師熊十力所言「:中國一切學術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寶藏。」

❷ 《易經》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1、《易經》產生的年代:

關於《易經》的產生年代,目前說法不一,據學者們考證,應該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說是七千年前,而成書的年代則是在商末周初。

2、《易經》的起源:

文王周易是最早的。

而關於《易經》的起源,傳統上則一般認為《易經》起源自「河圖、洛書」。

傳說在遠古時代,黃河出現了背上畫有圖形的龍馬,洛水出現了背上有文字的靈龜,聖人伏羲因此畫出了「先天八卦」。

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北】,又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了「後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並進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和爻辭。《易傳》是春秋時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經》又有「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說法。意思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個聖人完成。

3、歷史上的《易經》,據說有三種,即所謂的「三易」:

(1)、一曰《連山》,產生於神農時代的《連山易》,是首先從「艮卦」開始的,象徵「山之出雲,連綿不絕」。

(2)、二曰《歸藏》,產生於黃帝時代的《歸藏易》,則是從「坤卦」開始的,象徵「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表示萬物皆生於地,終又歸藏於地,一切以大地為主。

(3)、三曰《周易》,產生於殷商末年的《周易》,是從「乾、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不同。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下面我們再來追溯它的起源及歷史。易經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上古三大奇書:《黃帝內經》、《易經》、《山海經》。

《易》事實上是集合了古代的《連山》、《歸藏》和《周易》,但《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陰陽一元論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

(2)易經歷史擴展閱讀

《周易》是中國本源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哲學巨著,歷經七千多年的歷史至今經久不衰,奠定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向,開創了東方文化的特色,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不可取代的重要價值和巨大影響。

《易經》的思想智慧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神龍易學》,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系。

《黃帝內經》是元素論五行文化和陰陽文化結合的典範,解決了大易「醫病」的問題;思孟學派的《五行》是德性論五行文化與陰陽文化融匯的淵藪,解決了大易「醫人」的問題。一言以蔽之:大易醫國、醫人、醫病。

《周易》研究被稱為「易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三易》在周朝不是隨便可以見到的,孔子在得到周易之後愛不釋手,《漢書·儒林傳》記載:「孔子讀易,緯編三絕,而為之傳。」

《易經》代代相傳,釋家林立,許多學者皓首窮經,考證訓詁,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為大觀。

❸ 易經誕生何時

已知武王伐紂的時間在公元前1044年左右,周文王寫易經的時間應該更早。
所以,易經誕生的時間至少在公元前1050年以前,也就是3060年以前。
易經是一部集體性著作,周易體例內容本身不成於一時一地一人之手。占筮是中國古代文明中的一個重要側面,夏商兩代已有重要的鬼神觀念與人鬼溝通的方法,占筮是人鬼溝通的行為模式之一,但占筮活動本身也有多樣性,例如有燒龜殼或燒牛骨,而從其燒裂的紋路中見啟示的方法,占者將所欲占之事與對紋路的解釋又刻到甲骨上,流傳至今,使今人得以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甲骨文)這種占筮活動傳至周文化傳統中時,經過周人的改良,建立完整的觀念與符號系統,(卦爻辭與卦爻象)一方面將當時所佔之事及其解釋以文字記錄下來,(卦爻辭)一方面建立新的占筮法則,(大衍之數)使用新的占筮工具,(蓍草)而完成周易這部著作,亦即我們今日所見的易經之書的經的部份。經過歷代哲學家的闡釋,發展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著作。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一部關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經典。
《易經》堪稱我國文化的源頭。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是或《黃帝內經》,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系。一代大醫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簡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沒有《易經》就沒有中國的文明。
《易經》在春秋戰國時代得到進一步完善,是我國先人的集體創作,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易經》里的思想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事實也是如此。孔子就說過人們「日用而不知」。今天,我們誰不曾說過某某人陰陽怪氣,某某人又變卦了,或者扭轉乾坤,否極泰來之類的口語和成語,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這些詞彙都是直接從《易經》里來的。
《易經》在西漢時期就被列為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之首。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書時亦不敢毀傷它。

❹ 易經的最早起源

易經的最早起源在遠古,傳說伏羲氏仰觀於天,俯察於地而得八卦。到神農時代出易經為《連山》、黃帝時代出易經曰《歸藏》,到商周時期由文王演繹64卦,並作卦辭和爻辭為周易,後到戰國時期由孔子做十翼,自此稱作《易經》,而《連山》及《歸藏》失傳。自此傳下來一支就是《易經》。

❺ 有關周易的歷史

周易發展史由兩大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講八卦到六十四卦,《周易》經和傳的形成。

第二部分:講漢代以來各家學說對《周易》經和傳的解釋。

所謂「易學」即時指研究《周易》經和傳流傳和演變的學問。是探求宇宙萬物變易規律的學術,是理、氣、象、數的統一體,是通過對《周易》占筮體例,卦爻象的變化,卦爻辭的解釋,以及對這些解釋的再解釋而展開的。

《周易》被儒家尊為「六經之首」,道家奉為「三玄之冠」,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經典。

第一部分:

一、易意,釋「易」即「易」的本義,「易」學者對「易」的解釋有以下四種:

(1)《說文解字》雲:「易」蜥蜴(易)、象形字,易古稱「易」,俗稱四腳蛇,其身外表可隨十二時辰變色,是為「易」變。

(2)會意字,日月為「易」,其義為陰陽變化,日月合體義「易「明」二字,說明古人對天文的認識,日月行天,一來一往,一升一落,是為易變。

(3)在甲骨文、金文中「易」的象形字:「 」簡:「 」像是一盛水器傾入另一器中之狀,倒、分、亦含易變之義。

(4)今人黃振華經過考證,提出「日出為易」,甲骨文(殷代)有「 」日出地平線,光芒下射,象徵陰陽變化。

唐代孔穎達在《周易正義》序中說「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

二、「易」在「易學」是有三義:「簡易、變易、不易」,此說由西漢末年學者提出。(現發展變化、亦有四義,五義之說)

(1)「簡易」是方法觀,講同一性,規律性。簡易也是最高原則,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只要我們了解了它,掌握了它,一切就變的簡單了。

(2)「變易」是運動觀,講萬物永恆運動而有生化,也是講宇宙間萬事萬物,沒有一樣是不變的。

(3)「不易」是相對觀。講萬物相對穩定(不變)才具定性。另一概念講永遠不變的是一個上帝、神、佛、本體、功能等。

三、「易學」早期經典:《連山》、《歸藏》、《周易》等,一般說法,都認為《連山》、《歸藏》古易已失,故以研究《周易》為對象。

(1)《連山》以「艮」卦為六十四卦之首,艮為山,故稱《連山》,象山之出雲,連綿不斷。《連山》亦有稱「神農易」(現為新的說法此起彼伏)。

(2)《歸藏》以「坤」卦為六十四卦之首。坤為地,萬物以地致養,言萬物莫不歸於其中,《歸藏》亦有稱「黃帝易」。

(3)《周易》以「乾」卦為六十四卦之首,乾為天,「易」又為日月。

四、《易卦》也稱八卦,它由簡單的符號組成。而在《周易》中,除了八卦符號,還有另一部分是由文字組成。「卦畫」(即符號)和文字不同,本身沒有確定意義。從卦象到爻辭的形成,經過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

(1) (1)八卦,是用「— 、--」兩個基本符號組合,以三個為一組排列組合而成八個符號(八卦),由八卦再生則為六十四卦,至於「— 、--」兩個符號和八卦的原始意義,古往今來,說法較多:有說「— 、--」代表天地、陰陽、蓍草長短、男陽、女陰、奇數、偶數有說:「— 、--」 表示結繩記事,龜卜兆紋等。

(2)遠古時期,占卜十分盛行,各部落生產、建造房屋,作戰等,無不佔卜,觀察鳥類行蹤進行占卜,為「鳥占」。根據天象來占,稱「星占」隨著各部落民族之間的交往、融合、逐漸形成了一種最流行的占卜符號,稱八卦。

五 「卜筮」之說:

(1)「卜」亦稱「龜卜」,是較早的占卜方式,它主要是運用龜的腹甲和背甲以及獸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並對其加工修治成固定的形狀,然後進行鑽鑿,占卜時,卜者用火燒灼已制好的鑽,插入凹孔,於是聽見輕微的卜卜聲,凹孔周圍裂現一些「卜」 字形細紋,這些細紋稱作「兆」或「卜兆」。根據卜兆,推斷吉凶。

(2)「筮」,用蓍草占卜叫作「筮」,「筮」必須記數,這些應用了數學概念,而數字的排列與組和,產生了六十四卦。這時期數字系統的產生領先於世界,然而它並沒有向進發展。(筮草占卜方法略)。

(3)卜到筮不僅是占卜方法的演化,而且也是文化的演進。「卜」至「筮」是一個從象到數的偉大過程。因此《周易》的哲學本質,就在筮法之中。

六、《易圖》,《河圖、洛書》是什麼樣,千年間沒能說清,直到宋初,隱居在華山的道士陳摶忽然拿出了完整的《河圖、洛書》、《太極圖》等,一出世,馬上引起轟動。

(1)《河圖》中一到十的數字,兩兩組成,分別四方及中央,它的構成完全符合《周易系辭》中的數字觀念,「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2)《洛書》也稱九宮,由一到九數字組成,它的特點是奇數在正位,偶數在斜位,奇妙的是,不論是沿正方位還是沿對角線,每三個數的和都是十五,拿現在的數學語方說,這是一個三階幻方。

(3) 兩種圖的出現,得到了認可,它被稱為無字之易,先天之學。朱熹把《河圖、洛書、先天圖(太極圖)》列到傳說的文王八卦圖之前,承認它們是《周易》的始祖,此說至今仍爭論不休。但基本肯定:先有易圖後有經傳,圖是易之源頭。據考證:《河圖》是氣候圖,《洛書》是判定方位與方向的羅盤。

先天八卦,後天八卦,從古籍記載和歷代易學家之說來看,是古代賢哲從《河圖、洛書》中得到啟發,進而推演出來的實用八卦陣。

七、《易》與《周易》,《易》象是《周易》的基本概念。這一概念的形成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沿革的。

(1)《周易》和《易》在質方面的區別:《周易》用九用六。《周易》的爻有變爻規律。《周易》的爻用數字有下而上註明爻次,「九六」區分陰陽。《周易》的爻和卦全部配上了相應的卦爻辭,這些都是易所不及的。

(2)《周易》和《易》在量方面的區別:《易》每卦只有三爻,三爻的容量小,無法表現豐富的內容。《周易》每卦六爻就有了最佳的表現餘地。卦爻不是越多越好,六爻是最佳定位。《周易》每卦六爻,正好構成一個周期,為表現一個重要哲學定律和波粒二象性等科學提供了有利條件。《周易》六爻一卦,共計六十四卦,在量方面這是最佳選擇。在內容方面內涵了客觀世界中的萬事萬物。《易》在這方面是無法同《周易》相比的。

(3) 史料證實,《周易》完成於周代。《周易》兩字有二義:周代之易,周普、周始、周及之易。《周易》中的內容,有一部分是文王被囚時完成的。而並非一人完成。

八、《經》和《傳》

(1)《經》,《易經》是一部占筮書,以「卦」為單位,共六十四卦,每卦由「卦象、卦名、卦辭、爻象、爻辭」五部分組成。

(2)《傳》的形成是經過較長的時期。《傳》(又稱《大傳》「十翼」)是最早解釋《經》的著作。《易傳》分七種共十篇:即《彖》、《象》、《文言》、《系辭》、《說卦》、《序卦》、。其中《彖》是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辭》上、下篇。史料證實,《易大傳》並不是產生於一個時代,更非出於一人之手。

從符號到文字的發展,從象到數的哲理變化,從八卦到六十四卦的形成,從「經」到「傳」的完成,從「易」到「周易」的完善,無不說明《周易》生生不息,無窮變化的哲理。至春秋,一部完整的《周易》誕生了,圍繞《周易》而展開的眾多解釋、論著、揭開了《周易》歷史發展新的一頁。

第二部分

一、 漢代易學

「易學」是研究《周易》經和傳的流傳和演變的學問,漢代是易學研究發展的第一階段。

1 .漢代易學有三個特點:

(1)《易經》被定為五經之首,易學成為儒家學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研究《周易》學派眾多,除了儒家,還有其它學派思想家。

(3)易學成為有明晰師承脈絡的專門之學。

從師承看,皆認為漢易開山祖是一個叫田何的人,田何傳於周王孫、丁寬、服生等,再後又傳給楊何。丁寬又傳田王孫,田王孫又傳給施仇,孟喜、梁丘賀。史載《易》「有施、孟、梁丘之學」即指這一體系。之後孟喜傳給焦延壽,焦氏又影響了京房、於是「《易》有孟京之學」。此外,漢易還有費高易學體系,指費直和高相,屬民間之學說。漢易逐漸形成兩大派系、即孟、梁、京房今文易學派,費高古文易學派。

2.漢代易學解經的方式有三種

(1)以孟喜,京房為代表的官分易學,以奇偶之數和八卦所象的物象解《周易》經傳文,以卦氣說解《周易》原理,卦氣說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四時,十二月、二十四節氣,講陰陽災變。

(2)以民間費高易學為代表,反對陰陽災變說,重述《周易》中的易理。

(3) 以黃老道家的易學為代表,重講陰陽變易的哲學道理。

三派之中,以孟京易學影響最大,史稱「象數之學」。

3.西漢末年,由於神秘主義思潮的影響,易學出現了《易緯》之類的著作,其中代表著作有《乾鑿度》《稽覽圖》《是謀類》。這些著作將卦氣說和象數說進一步理論化,神學化,提出了「易一名而含三義」說,即簡易、變易、不易。太極元氣說等。這些學說對後世易學均產生了重要影響。

4.五行生成說

東漢時期,孟京易學勢力衰弱,而民間易學派的費氏易學興盛,逐漸出現了,費氏與孟京合流趨勢,形成了以五行的生數和成數解釋《周易》中的象和數的五行生成說。漢代易學重點是「象數易學」。

5.東漢末,道家黃老學派逐漸演變為道教,其易學也逐漸與煉丹學說結合起來,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開始以《周易》原理解說煉丹的理論和方法,是為道教易學的先驅。

二、 晉唐易學

魏晉隋唐時期,易學開始了新的轉向。由兩漢的重象數特點轉向了

晉唐重易理的特徵。玄學派的易學派成為晉唐的主流。

1. 晉代兩大家

(1)王弼,玄學易學創始人,著《周易註解》,師承古文經學解易學風,文字簡明,義理通暢,師《易經》成為玄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忘象以求意」說解釋易學中的取義學說。尋求《周易》經和傳的抽象原則。

(2)韓康伯,將《系辭》、《說卦》、《序卦》、《雜卦》等傳加以註解,從義理高度概括出新的命題:「八卦備天下之理」,通過《周易》可以把握天下之理和變易之道。易學的玄學化,使《周易》、《老子》、《莊子》相並列而成為「三玄」之一。

2. 唐代兩大家

(1) 孔穎達,著有《周易正義》一書,提出了「易合萬象」,「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類取之」的原則,以陰陽二氣來解釋乾坤二元,以元氣說來解釋太極,提出以氣為核心的世界觀。並以「自然無為」來解釋「一陰一陽之謂道」,提出「無陰無陽謂之道」的新命題。

(2) 李定祚,著有《周易集解》一書,此書沒什麼新觀點,但匯集了漢易以來各系統的註解,對易理派的觀點亦不加評析地收集其中,是一部很好的資料匯集。

以上兩部易學巨著的出現,表明易學正走向融合的新動向。

三.宋明易學

1. 這一時期,是古代易學哲學高度發展的時期,北宋初期,易學有四大流派。

(1)以陳摶為鼻祖的圖書學派,後傳至周敦頤,提出太極圖說,論述宇宙形成的過程。

(2) 是邵雍的數學派,提出先天學。

(3)是由胡瑗倡導的易理派,後傳至程頤,著《伊川易傳》,創立了理學派的易學體系。

(4)是張載的氣學派,他吸收唐代孔穎達的氣論學說,著《橫渠易說》和《正蒙》。

2. 南宋時期,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易學哲學體系,著有《周易本義》一書,成為後世研究的重點。

同時期,有揚萬里的太極元氣說,之後,揚簡的心學易學等,對後來易學發展都有重大影響。

3. 元明兩代,宋易向普極和縱深兩個方面發展,先後出現了一大批闡述《周易本義》的著作。

(1) 元代道教大師雷思齊承劉牧,邵雍易學學脈,推衍出許多圖式。他以九宮為核心解釋《周易》原理,主先有數而後有象說。而俞琰、張理和簫漢中等人,以亦圖式解易,但主先有象而後有數的觀點。

(2) (2)明代易學家葵清,著《周易蒙引》,主張理象合一,成為明代易學中「氣本論」的倡導者。

(3)明代易學中「心學」較為流行,他們主要以內心道德修養方法和精神境界解釋《周易》卦爻象和卦辭,代表人物是湛若水。

(4)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對宋明易學做了一此大總結,他繼承宋明氣學和象學傳統,修正義理易學批判心學易學,著有《周易外傳》、《周易內傳》等著作,完成了「氣本論」之說,結束了宋明易學。

四、 清代易學

清代易學是復興漢易的時代,清人解易著作十分豐富,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內容和傾向都很復雜。清代易學主要有兩派。一派以惠棟和張慧言為代表,倡導漢易,不敢發揮,淡化《周易》的哲學價值。

一派以焦循為代表,力圖會通百家,獨辟蹊徑,建立自己的易學體系。

從總體傾向來看,清代易學缺乏對哲學問題的探討,理論思維很薄弱,是古代易學哲學的衰落時期。

至此,有一說,漢易象數,魏晉義理,宋儒理氣,清代雜說。

五、 近人易學

二十世紀初至七十年代,《周易》研究出現了一些新特點,歸納起來有以下四點。

1. 注重對《周易》經傳的文字文化史的注釋,其中經高亨注釋的《周易古經今論》,《周易大傳今注》水平最高,他將經與傳分開,認為經是卜筮之書,傳是哲學著作。

2. 重視考證,從歷史的角度去理解《周易》卦爻辭中的事件,有郭沫若、聞一多、李鏡池等人的著作。

3. 注重對易學史上的著作評述而寓己見於其中,使易學研究出現了新面貌。

4. 用現代科學證《易》,但有一個顯著特點,都是以科學比附《周易》,還未能以《周易》的思維方式,去推動科學,或在此思維啟發下進行科學發明創造。

❻ 《易經》在歷史上具有什麼樣的影響力

《易經》是我復國昀古老的文獻制之一,其內容極其豐富,先秦時期的《黃帝內經》、《孫子兵法》、老莊學說、孔孟之道等,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系。以至於到西漢時期,《易經》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❼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名人精通《易經》呀

易經傳承 在中國文化的領域中,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之後,由他編著了六經,贊述《周易》以來,關於《周易》易學的傳承,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以及范曄的《後漢書》中,都記載有孔子以下的易學傳承的系統。但自詔、宋以後,我們所讀的《周易》,關於《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實上,大多都是根據漢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兩卦的文言,拿來放在本卦下面。同時把《系列》的中間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來顛倒安排。等於我們現在讀的《大學》一書,那是經過宋儒的安排,並非原本的《大學》的次序。現在對於研究《周易》來計,這點應當注意及之。自孔子至戰國末期的易學: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庄。此其一。又,孔子歿,子夏也講易學於河西。但受到孔門同學們的駁斥,認為他對於易學的修養不夠,所以子夏以後的傳承,並夫太准確的資料。唯所世留傳有《子夏易傳》一書,真偽難辯,但確具有古代「易學」思想上的價值。此其二。西漢的易學: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梁)丁寬、(齊)服生,四人皆著《易傳》數篇,但後世已散佚。其次,自[東武]王同子中一系,再傳楊何,字元敬。元敬傳京房。房傳梁丘賀。賀傳子臨。臨傳王駿·丁寬一系,又再傳田王孫,王孫傳施,傳張禹,禹傳彭宣。以上都是著名專長易學學者的傳承。至於陰陽·納甲·卦氣等易學,自田何到丁寬之後,又另有一系。主陰陽、卦氣之說的,由王孫孟喜。喜再傳焦贛,字延壽。著有《易林》一書,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徑。又另一京房,承傳焦延壽的易學,著有《京房易傳》一書,開啟象數易學的陰陽「納甲」之門。東漢與後漢的易學:西漢的易學,到了東漢時期,其間的傳承似乎已經散失不備。因此象數之學與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後漢的易學,傳承的系統更不分明。此時的著名易學大家,便有馬融·鄭玄·荀爽·劉表·虞翻·陸績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學,曾經有後人採集當時的九家易學合成一編的論友誼賽,故在後世研究易學中,經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詞,就是對此而言。鄭玄的易學,開始是學京房的象數。後來才舍離京學,專學費直之說,以孔子《易傳》來解說易學。漢末的易學,大概都跟著荀爽·虞翻的腳跟而轉,愈來愈加沒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來別走一途,專從老、庄玄學的思想而說《易》了。最為遺憾的,後世的易學,大體上又一直跟著王輔嗣的腳跟在轉,不能上窮碧落,下極黃泉,直迭羲皇之室。

❽ 《易經》有什麼歷史淵源

《易經》這部書我最近拜讀過一陣,用現代人的說法是晦澀難懂,但是他闡述的道理對我們的各個方面卻很有幫助,他是一個從整體到局部,去看問題的一部典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只是個人見解,有不當之處請諒解)

❾ 大家好,我想了解易經,從古到今 它的歷史。

《易經》也稱《周易》或《易》,是中國最古老的占卜術原著,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據說是由伏羲氏與周文王(姬昌)根據《河圖》、《洛書》演繹並加以總結概括而來(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於「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是儒家四書五經之一。據文獻記載: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將《周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倖免。之後各個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漢代的京房、鄭玄,魏晉時代的王弼,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熹等等。
據文獻記載,宋代興起了易圖的研究,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先天圖、中天圖,左天圖。風後十六局圖。春宮圖,房中術圖。後天圖、太極圖(含陰陽魚的餅圖案)、神龍八卦圖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後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