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錦歷史
① 蜀錦來源和歷史
蜀錦是中國四川生產彩錦,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以經向彩條和彩條添花為特色。蜀錦興起於漢代,早期以多重經絲起花(經錦)為主,唐代以後品種日趨豐富,圖案大多是團花、龜甲、格子、蓮花、對禽、對獸、翔鳳等。清代以後,蜀錦受江南織錦影響,又產生了月華錦、雨絲錦、方方錦、浣花錦等品種,其中尤以色暈彩條的雨絲、月華最具特色。雨絲錦是利用經線彩條寬窄的相對變化來表現特殊的藝術效果;月華錦則是利用經線彩條的深淺層次變化為特點。月華錦牽經時要根據彩條配色以及經線配色的編號,按彩條的次序、寬窄、色經的深淺變化規律來排列籆子,每牽完一柳頭,必須調換一部分篗子,稱為「手換手」,此為蜀錦獨有的牽經方法。蜀錦的織造在漢唐時期以多綜多躡織機為主,唐宋以來使用束綜提花的花樓織機。現代蜀錦採用的是分條整經的方式,適宜於牽彩條經。它與南京的雲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一起,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錦。
蜀綉 又稱「川綉」,產於四川成都。蜀綉與蘇綉、湘綉、粵綉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綉之一。
最初,蜀綉主要流行於民間,分布在成都平原,世代相傳,至清朝中葉以後,逐漸形成行業,尤以成都九龍巷、科甲巷一帶的蜀綉為著名。當時各縣官府所辦的"勸工局"也設刺綉科,可見其製作范圍之廣。當時的生產品種主要是官服、禮品、日用花衣、邊花、嫁奩、彩帳和條屏等。
蜀綉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其綉刺技法甚為獨特,至少有100種以上精巧的針法綉技,如五彩繽紛的衣錦紋滿綉、綉畫合一的線條綉、精巧細膩的雙面綉和暈針、紗針、點針、復蓋針等都是十分獨特而精湛的技法。當今綉品中,既有巨幅條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賞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費品。比如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的巨幅「芙蓉鯉魚」座屏和蜀綉名品「蜀宮樂女演樂圖」掛屏、雙面異色的「水草鯉魚」座屏、「大小熊貓」座屏,就是蜀綉中的代表作。
東晉《東陽國志》將蜀綉與蜀錦並稱蜀中之寶。清道光年間成都發展了許多綉花鋪。綉品以本地織造的紅綠等色緞和地產重要散線為原料。用線工整厚重,設色典雅,其針法是針腳整齊、線法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車,即指由中心起針,向四周擴展;擰,即指長短針從外向內作添針或減針的處理)。有套針、暈針、斜滾針、族流針、參針、棚參針、編織針等。產品有鏡簾、花邊、嫁衣、卷軸、鞋帽、裙子、枕套、被面、帳簾等。題材多吉慶寓意,具有民間色彩。 蜀綉以其純熟的工藝和細膩的線條躋於中國的四大名綉之列。以自然界為主題(如熊貓、花鳥)的蜀綉更令人愛不釋手。有單面、雙面刺綉。純手工的刺綉,確保了畫面逼真,造型多變,圖案精美。
起源於川西民間的蜀綉,由於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的影響,經過長期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
蜀綉的技藝特點有線法平順光亮、針腳整齊、施針嚴謹、摻色柔和、車擰自如、勁氣生動、虛實得體,任何一件蜀綉都淋漓地展示了這些獨到的技藝,據統計, 蜀綉的針法有十二大類,一百二十二種。常用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沙針、蓋針等。蜀綉常用暈針來表現綉物的質感,體現綉物的光、色、形,把綉 物綉得維妙維肖。如鯉魚的靈動、金絲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壯麗、花鳥的多姿、熊貓的憨態等,都表現了不同的光、潔、粗、細、軟、硬、松、散等質感。
蜀綉綉法靈活,適應力強。一般綉品都採用綢、緞、絹、紗、縐作為面料,並根據綉物的需要,製作程序、配色、用線各不相同。
蜀綉盛唐時期已有記載。清初藝人們又吸取了顧綉的長處(清朝末年成者尚有幾家打著顧綉鋪名的作坊),以及長針刺綉而後扎針的民間綉法。蜀綉用成都地區練染的各色散線(較粗松的絲線)或絲線(較細緊的絲線)綉制於本地所造綢緞上。由於選料、製作認真,成品工堅、料實、價廉,長期以來行銷於陝西、山西、甘肅、青海等省,頗受歡迎。出品多衣裙、被面、枕套、帳幔、鞋帽等實用服飾品。花紋取材,由藝人們根據民間吉慶詞句或流行式樣,自行描繪綉制。也有部分作品兼用蘇綉構圖布局及運針設色方法。模仿繪畫章法構圖的純欣賞品綉畫較少,民間質朴喜慶氣息濃厚。當時成都是生產蜀綉的中心。
蜀綉早在晉代就被稱為"蜀中之寶",而聞名於世,一千多年來,逐步形成針法嚴謹、片線光亮、針腳平齊、色彩明快等特點。傳統針法綉技近100種,常用的有30多種,如暈針、切針、拉針、沙針、汕針等等。各種針法交錯使用,變化多端,或粗細相間,或虛實繩索合,陰陽遠近表現無遺。這些傳統技藝既長於刺綉花鳥蟲魚等細膩的工筆,又善於表現氣勢磅礴的山水圖景,刻劃人物形象也逼真傳神。解放以來針法綉技又有所創新,如表現動物皮毛質感的"交叉針",表現人物發髻的"螺旋針",表現鯉魚鱗片的"虛實覆蓋針"等,大大豐富了蜀綉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
蜀綉遍布四川民間,70年代末川西農村幾乎是"家家女紅,戶戶針工",人數達四五千之多,相當於刺綉工廠在職職工的15倍。她們除刺綉被面、枕套、頭巾、手巾、襯衣、桌布等幾十個品種外,還積極生產外貿出口的生紡綉片、綉屏等。綉品仍保持濃厚的地方特色。蜀綉這一傳統工藝的發展,時常得到畫家的大力支持, 如《薛濤制箋圖》綉屏,就是畫家趙蘊玉提供綉稿,由刺綉工藝師加工再創造的一幅佳作。它還採用"線條綉",在潔白的軟緞面料上運用暈、紗、滾、藏、切等技法,以針代筆,以線作墨,綉出來的花紋線條流暢、瀟灑光亮、色調柔和。不僅增添了筆墨的濕潤感,還具有光潔透明的質感。
② 劉禹錫眼中蜀錦是什麼
劉禹錫眼中蜀錦是媲美晚霞的。
濯錦江邊兩岸花
春風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鴛鴦錦
將向中流匹晚霞
這是著名唐代詩人劉禹錫《浪淘沙》中的詩句,他為美輪美奐的蜀錦所傾倒,詩中描寫的傍晚錦江畔少女濯錦的畫面,為美麗的成都更添一分姿色。
蜀錦起源於戰國時期四川成都,有著兩千多年悠久歷史,與南京雲錦、蘇州宋錦和廣西壯錦並稱為我國「四大名錦」。千年來,蜀錦憑借獨特的魅力引無數文人墨客有感而發。「爾乃其人,自造奇錦。發文揚彩,轉代無窮。其布則細絺弱折,緜繭成衽。阿麗纖靡,避晏與陰。蜘蛛作絲,不可見風。筒中黃潤,一金。」這出自西漢成都文學家揚雄代表作《蜀都賦》中的名句,極盡對蜀錦的贊美,將蜀錦的華美、高貴和漢代蜀錦生產業的發達
蜀錦,四川省成都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蜀錦,漢至三國時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帶)所產特色錦的通稱。蜀錦多用染色的熟絲線織成,用經線起花,運用彩條起彩或彩條添花,用幾何圖案組織和紋飾相結合的方法織成。
蜀錦有兩千年的歷史,大多以經線彩色起彩,彩條添花,經緯起花,先彩條後錦群,方形、條形、幾何骨架添花,對稱紋樣,四方連續,色調鮮艷,對比性強,是一種具有漢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多彩織錦。與南京的雲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一起,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錦。
四川古稱"蜀"、"蜀國"和"蠶叢之國",這里桑蠶絲綢業起源最早,是中國絲綢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蜀錦興於春秋戰國而盛於漢唐,因產於蜀地而得名,在傳統絲織工藝錦緞的生產中,歷史悠久,影響深遠。
2006年,蜀錦織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蜀錦也是日本國寶級傳統工藝品京都西陣織的前身。
2010年09月0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蜀錦"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③ 蜀綉的歷史
最早記載蜀綉的文字,出於西漢文學家揚雄《綉補》一詩,詩中表達了作者對蜀綉技藝的高度贊譽。晉代常璩在《華陽國志·蜀志》中,則明確提出蜀綉和蜀中其他的物產,包括壁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錦等,皆可視為「蜀中之寶」,充分說明蜀綉作為地方工藝品的珍稀獨特。其實,蜀綉的歷史跟蜀錦一樣,都是萌芽於古蜀時期先人的智慧和創造。據文獻記載,蜀國最早的君王蠶叢已經懂得養殖桑蠶。漢末三國時,蜀錦蜀綉就已經馳名天下,作為珍稀而昂貴的絲織品,蜀國經常用它交換北方的戰馬或其他物資,從而成為主要的財政來源和經濟支柱。唐代末期,南詔進攻成都,掠奪的對象除了金銀、蜀錦、蜀綉,還大量劫掠蜀錦蜀綉工匠,視之為奇珍異物。時至宋代,蜀綉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獻稱蜀綉技法「窮工極巧」。成都地區因其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盛產絲帛,因此蜀錦蜀綉的製作生產「冠於天下」。 蜀綉的歷史也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綉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綉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最初,蜀綉主要流行於民間,分布在成都平原,世代相傳,至清朝中葉以後,逐漸形成行業,尤以成都九龍巷、科甲巷一帶的蜀綉為著名。當時各縣官府所辦的"勸工局"也設刺綉科,可見其製作范圍之廣。當時的生產品種主要是官服、禮品、日用花衣、邊花、嫁奩、彩帳和條屏等。 [編輯本段]工藝特點 蜀綉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其綉刺技法甚為獨特,至少有100種以上精巧的針法綉技,如五彩繽紛的衣錦紋滿綉、綉畫合一的線條綉、精巧細膩的雙面綉和暈針、紗針、點針、覆蓋針等都是十分獨特而精湛的技法。當今綉品中,既有巨幅條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賞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費品。比如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的巨幅「芙蓉鯉魚」座屏和蜀綉名品「蜀宮樂女演樂圖」掛屏、雙面異色的「水草鯉魚」座屏、「大小熊貓」座屏,就是蜀綉中的代表作。 東晉《東陽國志》將蜀綉與蜀錦並稱蜀中之寶。清道光年間成都發展了許多綉花鋪。綉品以本地織造的紅綠等色緞和地產重要散線為原料。用線工整厚重,設色典雅,其針法是針腳整齊、線法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車,即指由中心起針,向四周擴展;擰,即指長短針從外向內作添針或減針的處理)。有套針、暈針、斜滾針、族流針、參針、棚參針、編織針等。產品有鏡簾、花邊、嫁衣、卷軸、鞋帽、裙子、枕套、被面、帳簾等。題材多吉慶寓意,具有民間色彩。 蜀綉以其純熟的工藝和細膩的線條躋於中國的四大名綉之列。以自然界為主題(如熊貓、花鳥)的蜀綉更令人愛不釋手。有單面、雙面刺綉。純手工的刺綉,確保了畫面逼真,造型多變,圖案精美。 起源於川西民間的蜀綉,由於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的影響,經過長期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 蜀綉的技藝特點有線法平順光亮、針腳整齊、施針嚴謹、摻色柔和、車擰自如、勁氣生動、虛實得體,任何一件蜀綉都淋漓地展示了這些獨到的技藝,據統計, 蜀綉的針法有十二大類,一百二十二種。常用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沙針、蓋針等。蜀綉常用暈針來表現綉物的質感,體現綉物的光、色、形,把綉 物綉得惟妙惟肖。如鯉魚的靈動、金絲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壯麗、花鳥的多姿、熊貓的憨態等, 蜀綉綉法靈活,適應力強。一般綉品都採用綢、緞、絹、紗、縐作為面料,並根據綉物的需要,製作程序、配色、用線各不相同。 蜀綉遍布四川民間,70年代末川西農村幾乎是"家家女紅,戶戶針工",人數達四五千之多,相當於刺綉工廠在職職工的15倍。她們除刺綉被面、枕套、頭巾、手巾、襯衣、桌布等幾十個品種外,還積極生產外貿出口的生紡綉片、綉屏等。綉品仍保持濃厚的地方特色。蜀綉這一傳統工藝的發展,時常得到畫家的大力支持, 如《薛濤制箋圖》綉屏,就是畫家趙蘊玉提供綉稿,由刺綉工藝師加工再創造的一幅佳作。它還採用"線條綉",在潔白的軟緞面料上運用暈、紗、滾、藏、切等技法,以針代筆,以線作墨,綉出來的花紋線條流暢、瀟灑光亮、色調柔和。不僅增添了筆墨的濕潤感,還具有光潔透明的質感。Mr.孫2009-07-24 11:16 刺綉為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它在歷史的發展中先後產生了蘇綉、粵綉、湘綉、蜀綉,號稱「四大名綉」。此外尚有顧綉、京綉、甌綉、魯綉、閩綉、汴綉、漢綉和苗綉等,它們之間各有各的風格,歷久不衰。 蜀綉又名「川綉」。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綉品的總稱。蜀綉形象生動,色彩鮮艷,富有立體感,短針細密,針腳平齊,片線光亮,變化豐富,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蜀綉的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數是花鳥蟲魚、民間吉語和傳統紋飾等,頗具喜慶色彩,綉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畫屏。蜀綉用針工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不加代筆,花紋邊緣如同刀切一般齊整,色彩鮮麗。 蜀綉有自已獨特的運針方法和刺綉技藝,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藝術效果。起源於川西民間的蜀綉,由於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的影響,經過長期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人們把蜀綉的藝術風格概括為「嚴謹細膩的針法,淡雅清秀的色彩,優美流暢的線條,中國水墨畫的格調」。 蜀綉藝人康寧女士創作的雙面綉 蜀綉的技藝特點有線法平順光亮、針腳整齊、施針嚴謹、摻色柔和、車擰自如、勁氣生動、虛實得體,任何一件蜀綉都淋漓地展示了這些獨到的技藝,據統計, 蜀綉的針法有十二大類,一百二十二種。常用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沙針、蓋針等。蜀綉常用暈針來表現綉物的質感,體現綉物的光、色、形,把綉 物綉得維妙維肖。如鯉魚的靈動、金絲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壯麗、花鳥的多姿、熊貓的憨態等,都表現了不同的光、潔、粗、細、軟、硬、松、散等質感。 蜀地自古盛產絲綢,成都曾是南絲綢之路的起點。蜀綉以本地產的綢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運用獨特的綉技,綉制被面、枕套、衣、鞋和畫屏等等。 蜀綉比較難學,因為它的針法和技巧獨特而復雜,僅針法就有12大類、132種,是四大名綉中最為豐富的。這些針法交替使用,變化多端,不同的針法有不同的表現力和效果,每一針都相當講究。蜀綉著名的傳統產品「芙蓉鯉魚」,僅一條鯉魚就要用30多種針法。另外,蜀綉還有一些它獨特的技法,以「雙面異彩」為例,綉時必須同時操作兩枚綉針,同時走線,其方向、順序和力度不能有一點偏差,如果走錯一針,整幅蜀綉很可能就前功盡棄。 蜀綉的題材豐富繁多,有來自戲曲和民間流行的傳奇故事,如穆桂英征戰、八仙過海、麒麟送子等,有表示愛情的鴛鴦戲水,表示富貴的鳳凰牡丹,表示長壽的松柏仙鶴等。
④ 蜀錦織造技藝的歷史溯源
蜀錦興於秦漢,盛於唐宋,衰於明末,清代中晚期得以恢復,近代再次陷入危機。
蠶桑文明在蜀地起源甚早,古蜀第一位先王蠶叢,據說便已教民養蠶。春秋戰國時期,《尚書》記載,時人把成都出產的錦專稱為「蜀錦」,以示區別。到了漢代,成都織錦業日盛,以致「機杼相和」,蜀錦織造技巧日趨熟練,以其做工精緻、花式繁多聞名於世。漢朝張蹇出使西域,見當地商賈皆偏愛一種錦緞,張蹇一看,原來是成都的蜀錦。
歷史上的蜀錦,樣式極為繁多,魏文帝曹丕曾對臣下說:「前後每得蜀錦,殊不相似。」漢代蜀郡成都人楊雄在《蜀都賦》中寫道:「若揮錦布綉,望芒兮無幅。爾乃其人,自造奇錦。發文揚彩,轉代無窮。」不僅是漢朝、蜀漢,從魏晉到唐、宋,蜀錦都以其品種繁多、價值不菲而聞名於世。唐玄宗李隆基入蜀避難,士兵皆有怨氣,唐玄宗乃用蜀錦十萬匹重振士氣;宋代呂大防在成都設立錦院,與錦官城相似,亦是一座國家蜀錦工廠,負責成都蜀錦生產,宋代成都每年上貢蜀布67.02萬匹,綾7865匹和幾乎全部的上等蜀錦。
⑤ 蜀錦起源於什麼時候 蜀錦歷史文化以及藝
蜀錦,專指蜀地(四川成都地區)生產的絲織提花織錦。蜀錦多用染色的熟絲線織成,用經線起花,運用彩條起彩或彩條添花,用幾何圖案組織和紋飾相結合的方法織成。四川古稱「蜀」、「蜀國」和「蠶叢之國」,這里桑蠶絲綢業起源最早,是中國絲綢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蜀錦興於春秋戰國而盛於漢唐,因產於蜀地而得名。
⑥ 蜀綉距今已有多少年的歷史
文字的記載,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蜀綉就有相當高的技藝。其起源於夏桀時期(公元前1818—前1766年),古蜀國的蠶叢氏因教先民養殖桑蠶而首位稱王的。推算,應有3000來年的發展歷史了。
關於蜀綉,最早記載的文字,出於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揚雄《綉補》一詩,詩中高度贊譽了蜀綉技藝。可見那時的蜀綉已經有相當一段時間的發展歷史了。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西漢官吏、學者。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友愛鎮)人。
蜀綉又稱「川綉」,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綉品的總稱。產於四川成都,綿陽等地。蜀綉與蘇綉、湘綉、粵綉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綉之一。
其實,蜀綉的歷史跟蜀錦一樣,都是萌芽於古蜀時期先人的智慧和創造。據文獻記載,蜀國最早的君王蠶叢已經懂得養殖桑蠶。漢末三國時,蜀錦蜀綉就已經馳名天下。作為珍稀而昂貴的絲織品,蜀國經常用它交換北方的戰馬或其他物資,從而成為主要的財政來源和經濟支柱。
蜀錦,指中國四川省成都市所出產的錦類絲織品,它與南京的雲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一起,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錦,有中國四大名錦之首的美譽。
蠶叢,又稱蠶叢氏,是蜀國首位稱王的人,是位養蠶專家。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中。後來蠶叢為了養蠶事業。率領部族從岷山到成都居住。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將軍扁攻打蠶叢和有緡氏......從《蜀王本紀》到今日川西民間口頭故事都有很多這方面的故事。《華陽國志-蜀志》中有著這樣的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縱目。蠶叢,即蠶叢氏,是蜀人的先王。
⑦ 蜀錦的發展史
蜀錦是指四川成都地區的多彩提花絲織品,它是以經向彩條為基礎,以彩條起彩、彩條添花為其特色。它與蘇州的宋錦、南京的雲錦、廣西的壯錦並稱為我國「四大名錦」,其中蜀錦又為「四大名錦」之首,早在1908年,在巴拿馬博覽會上榮獲金獎。1917年,蜀錦在南洋博覽會上奪得國際特獎。1937年,蜀錦又在美國紐約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東方美人獎」。
四川桑蠶絲綢業起源很早,是中國蠶絲業發祥地之一,蜀地更被稱為「蠶絲古國」。早在距今四千多年前,聚集在岷江上遊河谷的蜀山氏始知養蠶。戰國時期,蜀錦已成為重要的貿易品,並由此開辟了一條由成都出發,經雲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到中亞的國際文化交流通道,即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
蜀人通過頻繁的商貿活動,擴大了織錦的影響范圍,因此蜀錦業在漢代便已小負盛名。到了唐代蜀錦的品種日趨豐富多彩。清代以後,蜀錦逐漸受到江南織錦技藝的影響,又產生了錦質上層、色彩華美的品種,其中以色暈彩條的雨絲錦、月華錦最為珍貴。
漢朝時,蜀錦被譽為絲織技藝的「雙璧」。蜀漢又設置「錦官」,成都得名「錦官城」,浣錦之江曰「錦江」。
到了唐朝,四川的蠶絲業步入鼎盛時期,此時的蜀錦被視為中國的代表,其工藝達到了古代絲織技藝的最高水平。世傳蜀錦「其價如金」,當時作為貢品的「蘭亭序」文字錦,被作為「異物」入藏宮中。
宋代時的成都經建「錦院」,當時蜀錦與定州緙絲、蘇綉並稱全國三大工藝名品,而備受朝廷重視。
明清時期,蜀江錦帶被作為朝廷的國禮贈送給國外賓朋。蜀錦在工藝上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錦史上謂之「明清三絕」之一。
⑧ 蜀錦的發展歷史
發展情況
春秋戰國至甚至更早,就已經初步形成了「南方絲綢之路」,這條路上商人們把蜀錦和其他貨物銷往印度、緬甸,繼而又轉運中亞。從成都出發至印度的一段被稱為「蜀身毒道」,由於它始於絲織業發達的成都平原,並以沿途的絲綢商貿著稱,因此也被歷史學家稱為「南方絲綢之路」。
戰國後期,建成都城,並在成都東南隅圍城建織錦工場,設「錦官」督造,將其稱為「錦官城」。當時,蜀地織錦生產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產業。這也是成都別稱「錦官城」的來歷。
紋樣特點
這一時期,蜀錦紋樣從周代的嚴謹、簡潔、古樸的小型回紋等紋樣發展到大型寫實多變的幾何紋樣、花草紋樣、吉祥如意的蟠龍鳳紋等,如「舞人」錦、「龍鳳條紋」錦。它們多以幾何圖案為骨架,人、動物設置巧妙,緊湊、均勻、執章有序。 發展情況
秦漢時,成都已經成為全國絲綢重要產地。據《史記》記載,蜀錦被譽為絲織技藝的「雙壁」之一。絲織技術不斷發展,對外貿易量大幅增加。西北「絲綢之路」形成後,蜀錦通過蜀道運送到西北「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再由長安中轉至西域、西亞、歐洲諸國。
三國時期,諸葛亮也十分注重農桑,設「錦官」管理織錦產業,使蜀錦有了很大發展,他在北征時提出「決敵之資,唯養錦耳」。蜀錦在當時不僅是對外貿易的商品,而且也是軍費開支的來源。 諸葛亮在南征時又把蜀錦織造技藝傳授給各地百姓,使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織錦技術有了很大發展。
紋樣特點
漢代蜀錦紋樣特點為飛雲流彩。考古出土的古蜀漢錦中,有雲氣紋,文字紋,動植物等紋樣,其中以山狀形、渦狀流動雲紋為主,這種紋飾有雲氣流動、連綿不絕的藝術效果。祥鳥瑞獸、茱萸是此時期較為具有特色的紋樣,茱萸紋也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植物紋樣之一。 發展情況
隋時,成都「水陸所湊,貨殖所萃」,織造的綾錦,質量精美「侔於上國」。唐代有「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蜀錦無論生產規模還是技藝都進入到一個鼎盛時期。蜀錦代表著中國古代絲織技藝的最高水平。這些精美的蜀錦,通過絲綢之路和其他貿易途徑,廣泛流傳海內外。蜀錦當時大量流入日本,許多「蜀江錦」被視為日本國寶,至今日本京都正倉院、法隆寺仍有收藏。
五代十國時,王建、孟知祥等為蜀主,織錦業任然十分發達,品種亦有增加,如「十樣錦」:長安竹錦、天下樂錦、雕團錦、宜男錦、寶界地錦、方勝錦、獅團錦、象眼錦、八達暈錦、鐵梗蘘荷錦。
紋樣特點
隋唐時期是蜀錦發展史最光輝的時期,這時期的紋樣圖案豐富多彩,章彩綺麗,尤其流行「團窠」與折枝花樣,前者為「陵陽公樣」,後者為「新樣」。「陵陽公樣」是益州大行台竇師綸吸收波斯薩珊王朝的文化精華,結合民族文化特點而創造的唐代風行一時的著名錦樣,其特點是以團窠為主題,外環圍聯珠紋,其團窠中央內飾對稱,多隱喻吉祥、興旺,流行長達百年之久。「新樣」為唐代開元年間益州司馬皇甫所創,主要以花鳥、團花為題材,以對稱的環繞和團簇形式表現,與「陵陽公樣」的團窠截然不同,後人稱之為「唐花」。 發展情況
宋元時期,成都建「成都府錦院」,主要生產皇室用錦、貿易用錦,品種有八達暈錦、燈籠錦、曲水錦等。南宋後期,政治經濟中心南移,織錦中心隨之轉移,雖然蜀地繼續發展著,但到元朝以後,生產規模等已經不及之前。
紋樣特點
宋代蜀錦以冰紈綺綉冠天下,技藝之精湛、錦紋之精美,不僅繼承了唐代的風格,更有了創新和發展。一方面,寫生紋樣圖案突破了唐代對稱紋樣與團窠放射式紋樣的固定格式;另一方面,又發展應用了滿地規則紋樣,有了新內容。
較有特色的一點是,在圓形、方形、多邊幾何形圖案骨架中幾何圖案紋的旋轉、重疊、拼合、團疊,如「八達暈」錦、「六達暈」錦,均採用了牡丹、菊花、寶相花圖案虹形疊暈套色的手法,在紋樣的空白處鑲以龜背紋連線等規則紋充滿錦緞,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具有特殊風格。還有「紫曲水」、「天下樂」等紋樣,無疑都是技藝持續發展的見證。
元代蜀錦結合了蜀地金箔技藝歷史悠久的優勢,織造中大量使用了細如發絲的金線,使元代蜀錦特點明顯,被稱為「納石夫」或「金搭子」。 發展情況
明朝後,蜀地絲織業較元代有所恢復和發展。但在明末清初,蜀地遭遇了史無前例的戰亂,一時城空。清代初期,織品花樣只存天孫錦一種。 自康熙起,清初外逃或被擄走的織錦藝人才陸續回到成都,重操舊業,開始緩慢恢復。清咸豐元年,太平軍佔領江寧(今南京),清朝將「織造府」遷至成都,從而促進了蜀錦的發展。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禁止民間穿綢著緞和不準用玄黃色的「衣禁」取消,團花馬褂和錦緞鞋帽風行一時,蜀錦出現了「黃金時代」。據《清朝續文獻通考》記載,光緒年間,「成都有機房二千處,織機萬余架,織工四萬人;絲織品佔全川總額百分之七十,成都以產錦為主」,生產出了並稱「晚清三絕」的「月華」、「雨絲」、「方方」錦。
清代蜀錦,在國外仍然享有盛名,被稱為「名貴的蜀江錦」。宣統元年(公元1909)蜀錦參加南洋博覽會,獲得「國際特獎」。
紋樣特點
明代蜀錦繼承了唐宋盛行的紋樣圖案,如卷草、纏枝、散花、折枝花卉等,並生產出了許多著名的錦樣,如「太子綿羊」錦、「百子圖」錦等。清代特別是晚清時期,蜀錦的染織技藝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誕生了「晚清三絕」這樣難度極大的紋錦,把傳統的彩條色彩旋律藝術與創新裝飾藝術結合起來,採用了多彩疊暈技術,在豐富的色相、柔和的光暈中點綴各式各樣的紋樣圖案,使蜀錦具有了奇異華麗的效果。 鴉片戰爭以後,洋貨充斥市場,民族工業受到很大打擊,蜀錦已失去昔日的風光,規模、產量已不及以往,臨近解放,已是一片蕭條景象。解放後,失業的蜀錦工人在政府的扶持下,於1951年9月,通過生產自救,組建了成都市絲織生產合作社(成都蜀錦廠的前身),恢復了蜀錦的生產。 1956年,在市手工業管理局的領導下,按照朱德委員長第一次視察工廠時提出的蜀錦要向高精尖發展的指示,匯聚了幹部,專家、老藝人、能工巧匠,研究、考證、臨摹歷代舊錦,搜集民間圖樣,創作新圖案,在五十年代中後期,織出了「鳳穿牡丹」、「白鶴鬧松」、「龍鳳呈祥」、「雙獅戲球」、「劉海戲蟬」、「天女散花」等民間傳說圖案的衣料,恢復了斷檔失傳四十年的「月霞三閃緞」、「錦上添花」、「通海緞」、「雙經葛」、「方方錦」等84種圖案及八絲、五絲等傳統經緯組織的織法,設計了「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樓」「農林牧副魚」等新圖案。「文革」時期,蜀錦的傳統圖樣被作為「封資修」停止了生產。
八十年代,在改革開放中,新一代設計人員對蜀錦進行了系統的發掘、整理、考察了北方絲綢之路、江浙絲綢、西藏拉薩、香港市場等,與老一輩的蜀錦藝人一道,推陳出新,復原了五台清代竹木提花蜀錦機(現存北京、四川省博物館及成都蜀錦廠),試制出明代典雅古樸的「八達暈錦」、「蝶花紋錦」、「福祿壽喜錦」。目前,蜀錦廠內購物中心現場表演展示的是唐代「天花板」、「方塊園花錦」。這一時期,工廠還運用現代織綢設備恢復了「百鳥朝鳳」、「龍鳳」被面,在傳統彩條經線上織出「文君聽琴」、「嫦娥奔月」雨絲蜀錦被面,創新了「雲龍八寶」、「彩鳳」、「巴蜀勝覽」(四川十大名勝風景)新型織錦被面,「熊貓」掛屏,「望江樓」座屏,以及蜀錦旅遊系列工藝品。工廠連續四年為美國大慶公司生產唐代「花鳥紋錦」、「梅蘭竹菊」、「彩蝶」等十支圖樣的蜀香緞;為人民大會堂四川廳製作室內裝飾用沙發綢;為西藏自治區成立二十周年精製高檔釋伽牟尼等佛像。九十年代初期,創新題材,研製出大型多色「百子圖」織錦被面,「財神」織錦掛屏;唐代新樣品「花樹對鹿錦」等新產品。
蜀錦曾一度輝煌,但隨著工業化的進展,手工織機逐漸被現代織機所取代,呈現出萎縮和衰退的趨勢。到上世紀90年代,蜀錦開始走下坡路。2003年成都蜀錦廠倒閉,被成都蜀錦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兼並,原成都蜀錦廠廠址被開發商改建成旅遊購物場所蜀江錦院(成都蜀錦織綉博物館),另成立了成都市蜀錦工藝品廠。
⑨ 請問蜀錦是個什麼來歷
最早記載蜀綉的文字,出於西漢文學家揚雄《綉補》一詩,詩中表達了作者對蜀綉技藝的高度贊譽。晉代常璩在《華陽國志·蜀志》中,則明確提出蜀綉和蜀中其他的物產,包括壁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錦等,皆可視為「蜀中之寶」,充分說明蜀綉作為地方工藝品的珍稀獨特。其實,蜀綉的歷史跟蜀錦一樣,都是萌芽於古蜀時期先人的智慧和創造。據文獻記載,蜀國最早的君王蠶叢已經懂得養殖桑蠶。漢末三國時,蜀錦蜀綉就已經馳名天下,作為珍稀而昂貴的絲織品,蜀國經常用它交換北方的戰馬或其他物資,從而成為主要的財政來源和經濟支柱。唐代末期,南詔進攻成都,掠奪的對象除了金銀、蜀錦、蜀綉,還大量劫掠蜀錦蜀綉工匠,視之為奇珍異物。時至宋代,蜀綉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獻稱蜀綉技法「窮工極巧」。成都地區因其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盛產絲帛,因此蜀錦蜀綉的製作生產「冠於天下」。
蜀綉的歷史也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綉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綉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最初,蜀綉主要流行於民間,分布在成都平原,世代相傳,至清朝中葉以後,逐漸形成行業,尤以成都九龍巷、科甲巷一帶的蜀綉為著名。當時各縣官府所辦的"勸工局"也設刺綉科,可見其製作范圍之廣。當時的生產品種主要是官服、禮品、日用花衣、邊花、嫁奩、彩帳和條屏等。
蜀綉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其綉刺技法甚為獨特,至少有100種以上精巧的針法綉技,如五彩繽紛的衣錦紋滿綉、綉畫合一的線條綉、精巧細膩的雙面綉和暈針、紗針、點針、覆蓋針等都是十分獨特而精湛的技法。當今綉品中,既有巨幅條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賞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費品。比如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的巨幅「芙蓉鯉魚」座屏和蜀綉名品「蜀宮樂女演樂圖」掛屏、雙面異色的「水草鯉魚」座屏、「大小熊貓」座屏,就是蜀綉中的代表作。
東晉《東陽國志》將蜀綉與蜀錦並稱蜀中之寶。清道光年間成都發展了許多綉花鋪。綉品以本地織造的紅綠等色緞和地產重要散線為原料。用線工整厚重,設色典雅,其針法是針腳整齊、線法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車,即指由中心起針,向四周擴展;擰,即指長短針從外向內作添針或減針的處理)。有套針、暈針、斜滾針、族流針、參針、棚參針、編織針等。產品有鏡簾、花邊、嫁衣、卷軸、鞋帽、裙子、枕套、被面、帳簾等。題材多吉慶寓意,具有民間色彩。 蜀綉以其純熟的工藝和細膩的線條躋於中國的四大名綉之列。以自然界為主題(如熊貓、花鳥)的蜀綉更令人愛不釋手。有單面、雙面刺綉。純手工的刺綉,確保了畫面逼真,造型多變,圖案精美。
起源於川西民間的蜀綉,由於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的影響,經過長期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
蜀綉的技藝特點有線法平順光亮、針腳整齊、施針嚴謹、摻色柔和、車擰自如、勁氣生動、虛實得體,任何一件蜀綉都淋漓地展示了這些獨到的技藝,據統計, 蜀綉的針法有十二大類,一百二十二種。常用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沙針、蓋針等。蜀綉常用暈針來表現綉物的質感,體現綉物的光、色、形,把綉 物綉得惟妙惟肖。如鯉魚的靈動、金絲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壯麗、花鳥的多姿、熊貓的憨態等,
蜀綉綉法靈活,適應力強。一般綉品都採用綢、緞、絹、紗、縐作為面料,並根據綉物的需要,製作程序、配色、用線各不相同。
蜀綉遍布四川民間,70年代末川西農村幾乎是"家家女紅,戶戶針工",人數達四五千之多,相當於刺綉工廠在職職工的15倍。她們除刺綉被面、枕套、頭巾、手巾、襯衣、桌布等幾十個品種外,還積極生產外貿出口的生紡綉片、綉屏等。綉品仍保持濃厚的地方特色。蜀綉這一傳統工藝的發展,時常得到畫家的大力支持, 如《薛濤制箋圖》綉屏,就是畫家趙蘊玉提供綉稿,由刺綉工藝師加工再創造的一幅佳作。它還採用"線條綉",在潔白的軟緞面料上運用暈、紗、滾、藏、切等技法,以針代筆,以線作墨,綉出來的花紋線條流暢、瀟灑光亮、色調柔和。不僅增添了筆墨的濕潤感,還具有光潔透明的質感。
蜀綉盛唐時期已有記載。清初藝人們又吸取了顧綉的長處(清朝末年成者尚有幾家打著顧綉鋪名的作坊),以及長針刺綉而後扎針的民間綉法。蜀綉用成都地區練染的各色散線(較粗松的絲線)或絲線(較細緊的絲線)綉制於本地所造綢緞上。由於選料、製作認真,成品工堅、料實、價廉,長期以來行銷於陝西、山西、甘肅、青海等省,頗受歡迎。出品多衣裙、被面、枕套、帳幔、鞋帽等實用服飾品。花紋取材,由藝人們根據民間吉慶詞句或流行式樣,自行描繪綉制。也有部分作品兼用蘇綉構圖布局及運針設色方法。模仿繪畫章法構圖的純欣賞品綉畫較少,民間質朴喜慶氣息濃厚。當時成都是生產蜀綉的中心。
蜀綉早在晉代就被稱為"蜀中之寶",而聞名於世,一千多年來,逐步形成針法嚴謹、片線光亮、針腳平齊、色彩明快等特點。傳統針法綉技近100種,常用的有30多種,如暈針、切針、拉針、沙針、汕針等等。各種針法交錯使用,變化多端,或粗細相間,或虛實繩索合,陰陽遠近表現無遺。這些傳統技藝既長於刺綉花鳥蟲魚等細膩的工筆,又善於表現氣勢磅礴的山水圖景,刻劃人物形象也逼真傳神。解放以來針法綉技又有所創新,如表現動物皮毛質感的"交叉針",表現人物發髻的"螺旋針",表現鯉魚鱗片的"虛實覆蓋針"等,大大豐富了蜀綉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
明白了嗎? 蜀綉和蜀錦齊名啊 具體的自己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