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放大作用
Re:何謂生物放大作用?何種性質的物質容易有生物放大作用?
« 回覆文章 #2 於: 一月 02, 2003, 07:01:55 下午 »
--------------------------------------------------------------------------------
==>引述"b"的留言
::何謂生物放大作用?
::何種性質的物質容易有生物放大作用?
::請大家幫幫我!感激不盡!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 又稱 biological amplification)是指一些物質, 尤其是人造的有害化合物如DDT等, 在食物鏈中逐漸積聚濃縮.
例如: 大鷹吃大魚, 大魚吃小魚, 小魚吃海藻, 在這個食物鏈中, 科學家們發覺, 他們體內的DDT含量是:
大鷹 13.8 ppm (parts per million)
大魚 2.07 ppm
小魚 0.23 ppm
海藻 0.04 ppm
為甚麼會隨食物鏈向上濃縮呢? 主要是因為DDT這類物質不容易排出體外, 日積月累來的
Ⅱ 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都是什麼意思
污染物的生物富集作用是指某些生物不斷從環境中攝取濃度極低的金屬元素或難分解的化合物,在體內聚集起來,使該物質在生物體內達到相當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濃度。
生物放大作用是指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上,某種元素或難分解化合物在生物體中濃度隨著高營養級生物吞食低營養級生物蓄積,濃度隨營養級數提高而增大。
生物富集作用是生物體從環境中攝取污染物而濃縮;而生物放大作用是通過食物鏈攝取低營養級生物,而使污染物蓄積。
Ⅲ 生物放大的有害物質
DDT等殺蟲劑通過食物鏈的逐步濃縮,能充分說明它們對人類健康的危害。1962年,美國的雷切爾·卡遜在其《寂靜的春天》中充分描述了以DDT為代表的殺蟲劑對環境、生物和人類健康的危害,甚至連美國的國鳥白頭海雕也因殺蟲劑的使用而幾乎滅絕。但是,DDT的生物放大危害作用並沒有得到充分揭示。一項研究結果表明,DDT在海水中的濃度為5.0 X 10-11g,而在浮游植物中則為4.0 X 10-8g,在蛤蜊中為4.2 X 10-7g,到銀鷗時就達75.5 X 10-6g。DDT從初始濃度到食物鏈最後一級的濃度擴大了百萬倍,這就是典型的生物擴大作用。
DDT對英國雀鷹(Accipiter nisus)的影響也是災難性的。早在 20世紀 60年代,雀鷹遭受了顯著的毀滅,部分原因是由於DDT的生物放大作用,由於使母鳥吃了富集DDT的小蟲和其他食物,它產下的卵的卵殼太薄,使得卵在孵出小鳥之前就很容易破碎,因而對雀鷹造成滅頂之災。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還發現,我國典型湖泊底泥中19世紀早期已存在微量二惡英,主要存在土壤的表層,一旦沉積很難通過環境物理因素再轉移,但卻可通過食物鏈再傳給其它生物,轉移到環境中。因此,湖泊底泥中高濃度的二惡英可通過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對水生物和人類的健康產生極大威脅 。通過實驗還發現了二惡英在食物鏈中生物放大的直接證據,並提出了生物放大模型,從而否定了國際學術界過去一直認為二惡英在食物鏈中只存在生物積累而不存在生物放大的觀點。
由於生物放大作用,殺蟲劑及其他有害物質對人和生物的危害就變得十分驚人。一些毒素在身體組織中累積,不能變性或不能代謝,這就導致殺蟲劑在食物鏈中每向上傳遞一級,濃度就會增加,而頂級取食者會遭受最高劑量的危害。
Ⅳ 生物富集作用與生物放大作用的區別是什麼
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濃縮,是指生物體通過對環境中某些元素或難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積累,使這些物質在生物體內的濃度超過環境中濃度的現象。
生物體吸收環境中物質的情況有三種:一種是藻類植物、原生動物和多種微生物等,它們主要靠體表直接吸收;另一種是高等植物,它們主要靠根系吸收;再一種是大多數動物,它們主要靠吞食進行吸收。在上述三種情況中,前兩種屬於直接從環境中攝取,後一種則需要通過食物鏈進行攝取。環境中的各種物質進入生物體後,立即參加到新陳代謝的各項活動中。其中,一部分生命必需的物質參加到生物體的組成中,多餘的以及非生命必需的物質則很快地分解掉並且排出體外,只有少數不容易分解的物質(如DDT)長期殘留在生物體內。生物富集作用的研究,在闡明物質在生態系統內的遷移和轉化規律、評價和預測污染物進入生物體後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利用生物體對環境進行監測和凈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生物體從周圍環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這些污染物在體內積累,並通過食物鏈向下傳遞,在生物體內的含量隨生物的營養級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體內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濃度超過了環境中濃度的現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濃縮。
Ⅳ 食物鏈與生物放大作用有什麼
在生態系統中,一種生物被另一種生物吞食,後者再被第三種生物吞食,彼此形成一個以食物連接起來的連鎖關系,叫食物鏈。各種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相互交錯,形成食物網。能量的流動、物質的遷移和轉化,都通過食物鏈或食物網進行。
食物鏈對環境中物質的轉移和蓄積有重大影響。某些自然界不能降解的重金屬元素或有毒物質,在環境中的起始濃度不一定很高,但可以通過食物鏈逐級放大,污染物隨著食物鏈而使高位營養級生物體內的濃度比低位營養級生物體內濃度逐漸放大,稱為生物放大作用。例如DDT(一種殺蟲劑)通過食物鏈在各種生物體內的濃度逐級放大,生物體內DDT的濃度可比湖水高出數萬到數十萬倍。
湖水→浮游生物→小魚(脂肪)→食肉魚(脂肪)
DDT含量1265倍500倍8.5萬倍
生物放大作用是與食物鏈有關的。但是,生物體內污染物濃度增加還和生物積蓄作用、生物濃縮作用有關。
生物積蓄和生物濃縮作用,使生物體內某種元素或化合物的濃度高於環境濃度,食物鏈的生物放大作用則使食物鏈上營養級較高的生物體內元素,或化合物的濃度高於營養級比它低的生物體內的含量。因此,進入環境中的微量毒物,可通過生物濃縮作用、生物蓄積作用和生物放大作用,使高位營養級的生物受到毒害,最終威脅人類健康。
Ⅵ 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都是什麼意思
污染物的生物富集作用是指某些生物不斷從環境中攝取濃度極低的金屬元素或難分解的化合物,在體內聚集起來,使該物質在生物體內達到相當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濃度。
生物放大作用是指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上,某種元素或難分解化合物在生物體中濃度隨著高營養級生物吞食低營養級生物蓄積,濃度隨營養級數提高而增大。
生物富集作用是生物體從環境中攝取污染物而濃縮;而生物放大作用是通過食物鏈攝取低營養級生物,而使污染物蓄積
Ⅶ 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有什麼區別【高中生物】
簡單來說
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個食物鏈上,高位營養級生物體內來自環境的某些元素或難以分解的化合物的濃度,高於低位營養級生物的現象。
而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生物體通過對環境中某些元素或難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積累,使這些物質在生物體內的濃度超過環境中濃度的現象。
兩者的區別從名詞上已經可以看出來了:生物富集通常就是單個生物個體通過日積月累的「進補」把某些元素或者難分解化合物積累起來;而生物放大一定是這些物質通過不同營養級,在食物鏈上呈層層放大的現象。不過生物富集與生物放大其實也是有關系的,放大的基礎是富集而放大本身也算是一種富集。
早期不少科學家在研究農葯和重金屬的濃度在食物鏈上逐級增大時,多將這種現象稱為生物濃縮或生物積累。直到1973年起,科學家們才開始用生物放大一詞,並將生物富集作用、生物積累和生物放大三者的概念區分開來。
Ⅷ 什麼叫生物濃縮,生物積累和生物放大
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濃縮,是指生物體通過對環境中某些元素或難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積累,使這些物質在生物體內的濃度超過環境中濃度的現象.生物體吸收環境中物質的情況有三種:一種是藻類植物、原生動物和多種微生物等,它們主要靠體表直接吸收;另一種是高等植物,它們主要靠根系吸收;再一種是大多數動物,它們主要靠吞食進行吸收.在上述三種情況中aeim前兩種屬於直接從環境中攝痊後一種則需要通過食物鏈進行攝取.環境中的各種物質進入生物體後4立即參加到新陳代謝的各項活動中.其中,一部分生命必需的物質參加到生物體的組成中,多餘的以及非生命必需的物質則很快地分解掉並且排出體外,只有少數不容易分解的物質(如DDT)長期殘留在生物體內.生物富集作用的研究,在闡明物質在生態系統內的遷移和轉化規律、評價和預測污染物進入生物體後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利用生物體對環境進行監測和凈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生物體從周圍環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這些污染物在體內積累,並通過食物鏈向下傳遞,在生物體內的含量隨生物的營養級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體內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濃度超過了環境中濃度的現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濃縮.
Ⅸ 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放大
生物放大
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個食物鏈上,高位營養級生物體內來自環境的某些元素或難以分解的化合物的濃度,高於低位營養級生物的現象。生物放大一詞是專指具有食物鏈關系的生物說的,如果生物之間不存在食物鏈關系,則用生物濃縮或生物積累來解釋。直至20世紀70年代初期,不少科學家在研究農葯和重金屬的濃度在食物鏈上逐級增大時,多將這種現象稱為生物濃縮或生物積累。直到1973年起,科學家們才開始用生物放大一詞,並將生物富集作用、生物積累和生物放大三者的概念區分開來。研究生物放大,特別是研究各種食物鏈對哪些污染物具有生物放大的潛力,對於確定環境中污染物的安全濃度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生物放大與食物鏈
在生態環境中,由於食物鏈的關系,一些物質如金屬元素或有機物質,可以在不同的生物體內經吸收後逐級傳遞,不斷積聚濃縮;或者某些物質在環境中的起始濃度不很高,通過食物鏈的逐級傳遞,使濃度逐步提高,最後形成了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作用。例如,海水中汞的濃度為0.0001mg/L時,浮游生物體內含汞量可達001-0.002mg/L,小魚體內可達0.2-0.5mg/L,而大魚體內可達1-5 mg/L,大魚體內汞比海水含汞量高1萬-6萬倍。生物放大作用可使環境中低濃度的物質,在最後一級體內的含量提高幾十倍甚至成千上萬倍,因而可能對人和環境造成較大的危害。
生物放大作用是通過食物鏈完成的,而食物鏈可以分為幾種形態。在生態系統中,根據生物間的食物關系,可將食物鏈分為四類。一是捕食性食物鏈,它是以植物為基礎,後者捕食前者。如青草-野兔-狐狸-狼-虎。二是碎食性食物鏈,指的是以碎食物為基礎形成的食物鏈。如樹葉碎片及小藻類-蝦(蟹)-魚-食魚的鳥類。三是寄生性食物鏈,是以大動物為基礎,小動物寄生到大動物上形成的食物鏈。如哺乳類-跳蚤-原生動物-細菌-過濾性病毒。四是腐生性食物鏈,指的是以腐爛的動植物屍體為基礎,然後被微生物所利用。
生物放大作用就是通過食物鏈完成的。總的說來,初級生產者所產生和固定的能量、物質,通過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關系而在生態系統中傳遞,便可形成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
多種有害物質的放大作用
DDT等殺蟲劑通過食物鏈的逐步濃縮,能充分說明它們對人類健康的危害。1962年,美國的雷切爾·卡遜在其《寂靜的春天》中充分描述了以DDT為代表的殺蟲劑對環境、生物和人類健康的危害,甚至連美國的國鳥白頭海雕也因殺蟲劑的使用而幾乎滅絕。但是,DDT的生物放大危害作用並沒有得到充分揭示。
一項研究結果表明,DDT在海水中的濃度為5.0 X 10-11g,而在浮游植物中則為4.0 X 10-8g,在蛤蜊中為4.2 X 10-7g,到銀鷗時就達75.5 X 10-6g。DDT從初始濃度到食物鏈最後一級的濃度擴大了百萬倍,這就是典型的生物擴大作用。
DDT對英國雀鷹(Accipiter nisus)的影響也是災難性的。早在 20世紀 60年代,雀鷹遭受了顯著的毀滅,部分原因是由於DDT的生物放大作用,由於使母鳥吃了富集DDT的小蟲和其他食物,它產下的卵的卵殼太薄,使得卵在孵出小鳥之前就很容易破碎,因而對雀鷹造成滅頂之災。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還發現,我國典型湖泊底泥中19世紀早期已存在微量二惡英,主要存在土壤的表層,一旦沉積很難通過環境物理因素再轉移,但卻可通過食物鏈再傳給其它生物,轉移到環境中。因此,湖泊底泥中高濃度的二惡英可通過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對水生物和人類的健康產生極大威脅。通過實驗還發現了二惡英在食物鏈中生物放大的直接證據,並提出了生物放大模型,從而否定了國際學術界過去一直認為二惡英在食物鏈中只存在生物積累而不存在生物放大的觀點。
由於生物放大作用,殺蟲劑及其他有害物質對人和生物的危害就變得十分驚人。一些毒素在身體組織中累積,不能變性或不能代謝,這就導致殺蟲劑在食物鏈中每向上傳遞一級,濃度就會增加,而頂級取食者會遭受最高劑量的危害。
食物中被放大的毒素
由於生物放大作用的存在,環境污染對人和生物的危害也呈現富集或放大作用,因此生物放大作用也威脅著人類食物鏈,比如各種副食、肉類和魚類。但是,這種危害一直難以引起人們的關注。
比如,重金屬鉛、汞、鎘等原本就對人和生物有害,但通過食物鏈的放大作用,對人和生物的危害就更大了。鉛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造成神經系統、造血系統和腎臟的損傷。汞是以甲基汞的形式對人體造成傷害,甲基汞在體內代謝緩慢,可引起蓄積中毒,而且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與大腦皮層的巰基結合,影響腦細胞的功能。鎘對機體的危害是破壞腎臟的近曲小管,造成鈣等營養素的丟失,使病人骨質脫鈣而發生骨痛??
這幾種重金屬在食物鏈中對人體的傷害主要是通過食物鏈的放大作用完成的。環境中的鉛容易污染的食品主要是蔬菜,由於環境中的鉛在土壤中以凝結狀態存在,因此通過作物根系吸收量不大,主要是通過葉片從大氣吸收,所以蔬菜中鉛含量富集程度以葉菜最高,其次是根、莖類、果菜類。對食品中鉛含量的調查顯示,靠近公路兩側的蔬菜的鉛含量遠遠高於遠離公路的蔬菜,這既說明含鉛汽油是污染源,也說明了鉛的放大作用途徑。
汞主要蓄積於魚體脂肪中,魚是汞的天然濃縮器,魚齡越大,體內富集的汞就越多。不同魚種富集汞的能力不同,魚體中汞的含量也不同,一般來說,食肉魚體內汞含量大於食草魚,吃魚的鳥在體內蓄積的汞更多。所以,人們在選擇魚的消費時,也應當有一個順序,即從草魚到食肉魚,從淡水魚到海魚。盡管江水中汞含量較低,但通過食物鏈的生物放大作用,鯰魚等食肉魚中汞的含量也大大增加,因此也應當成為人們消費時的一種不宜選擇的標准。
此外與DDT同屬於有機氯殺蟲劑的狄氏劑在鱔魚和蒼鷺中的富集作用是最大的。人如果食用這兩種食物,人實際上就是食物鏈的終端,在人體中必然導致狄氏劑的大劑量中毒。因此,消費者更不能把諸如蒼鷺那些吃魚的鳥類當作野味來消費。
鎘是通過水生生物的養殖進入食品鏈的。鎘的生物放大作用表現為,海產品中鎘的含量是海水的4500倍。作物的根系也可吸收土壤中的鎘,鎘污染地區的蔬菜、糧食等食品中的鎘含量遠高於無污染地區。不同作物對鎘的富集程度不同,鎘含量也不盡相同,比如蔬菜中鎘含量順序是(按富集系數大小排列):芹菜葉(0.1150)>菠菜(0.0956)>萵筍(0.0469)>大白菜(0.0452)>油菜(0.0437)>小白菜(0.0417)>芹菜莖(0.0390)>韭菜(0.0365)>茄子(0.0240)>圓白菜(0.0105)>黃瓜(0.0062)>菜花(0.0059)。因此,這可以作為人們消費食物時避免有害重金屬元素生物放大作用的一個參考。
消除生物放大的危害
為了防止有害物質通過食物鏈的生物放大作用造成對人、生物和環境的污染,就必須採取一些措施。首先是在源頭上下功夫,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比如,對於鉛的污染,除了使用無鉛汽油以減少污染和鉛在食物鏈中的富集放大,還應禁止在冶煉廠附近等鉛污染嚴重的地區種植富集鉛的作物,而應選擇一些不宜富集鉛的作物。
其次,防止有害物質的生物放大作用也可以採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即通過培植或發現對污染物有較高降解效能的菌株、植物,用於對土壤、水、肥的凈化處理。美國拉爾夫·彼特等人在實驗室培育出14個酵母和細菌菌株,專「吃」對環境有害的化學物質,將污染物轉化為CO2、水和其他無害化合物。而經特定有機化合物馴化的活性污泥,可降解多種近似的化合物。例如用苯胺馴化的活性污泥,除可降解各種取代基的苯胺外,還可降解苯、酚及10多種化學物質。
我國研究人員也發現,我國的蜈蚣草能對多種重金屬有強大的吸毒作用,它富集砷的能力高於其他植物二三十萬倍,富集鎘的能力也使國外最受推崇的遏藍菜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