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歷史人
① 馬克思對人類歷史的劃分是怎樣的
第一,按照社會形態的不同、社會主體發展狀況的不同,可以將人類全部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人的依賴性社會,第二個階段是物的依賴性社會,第三個階段則是人的自由聯合全面發展階段。
第二,按照經濟社會形態的不同,將人類歷史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亞細亞式的經濟社會形態,第二個階段是古代的經濟社會形態,第三個是封建的經濟社會形態,第四個則是資本主義經濟社會形態。
第三,按照社會形態的淵源不同,將人類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原始社會,第二個是古代封建及資本主義社會,第三個則是共產主義社會。
② 馬克思的個人資料
卡爾·馬克思(1818-1883)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奠基人,國際無產階級的導師。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特利爾城一個猶太藉律師家庭。1835-1841年,先後在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法律。1837年,開始鑽研黑格爾哲學,並加入青年黑格爾派的「博士俱樂部」。1841年大學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1842年10月至1843年3月,任《萊茵報》主編。1843年6月,和燕妮結婚。同年秋,遷居巴黎,同盧格合辦《德法年鑒》雜志。這時發表的一些文章表明他已成為唯物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馬克思對歷史唯物主義和剩餘價值學說的兩大發現,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1847年,同恩格斯一起邀參加正義者同盟,我將其改組為共產主義者同盟。同年出席共產主義者同盟第第二次代表大會,受大會委託,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綱領,這就是科學共產主義的納性文獻《共產黨宣言》。《宣言》的發表,標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後,受同盟中央委託,在巴黎籌建新的中央委員會,並當選為同盟主席。4月,回德國參加革命。1848年歐洲革命期間,在科倫創辦《新萊茵報》。革命失敗後,流亡英國倫敦。五、六十年代,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完成了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體系,1867年發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三卷由恩格斯於1885、1894年整理出版。1864年9月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成立後,被選為總委員會委員,兼任德國通訊書記。他為國際起草了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歷屆代表大會的重要文件,是第一國際的實際領袖和靈魂。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期間,受第一國際總委員會委託,寫了《法蘭西內戰》系統地總結了公社革命的經驗教訓,發展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晚年受和種疾病的折磨,仍致力於幫助各國社會主義政黨的成長和人事理論研究。1883年3月14日病逝於英國倫敦。
③ 用馬克思分析一個歷史人物
那就吧王莽,知道這個人不?歷史上被譽為篡漢的大奸賊。
但是,從馬克思的角度來看,就是一個志向高遠的革命家。什麼土地國有化、貨幣非金屬化、廢除奴隸制度、由政府出錢來發放扶農貸款、社會閑置的勞動力重新奉陪分配……
從我們後世的角度來說,他真的是一個偉人,眼光超前。但是,太超前了,超前到那時候的人們不認同,再加上他對下面負責具體執行改革的官吏認識不清楚,那些執行官吏趁機貪污墨貪、欺壓百姓……搞得最後王朝被推翻,自己也被殺死。
④ 馬克思歷史人物的例子
青年的馬克思就有著改造社會的強烈願望並付諸行動,因而他受到反動政府的迫害,長期流亡在外。1844年,馬克思在巴黎認識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對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馬克思長期的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當,有時竟然連買郵票的錢都沒有,但他仍然頑強地進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動。恩格斯為了維持馬克思的生活,他寧願經營自己十分厭惡的商業,把掙來的錢源源不斷地寄給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幫助馬克思,在事業上,他們更是互相關懷,互相幫助,親密地合作。他們同住倫敦時,每天下午,恩格斯總到馬克思家裡去,一連幾個鍾頭,討論各種問題;分開後,幾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換對政治事件的意見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們之間的關懷還表現在時時刻刻設法給予對方以幫助,都為對方在事業上的成就感到驕傲。馬克思答應給一家英文報紙寫通訊稿時,還沒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幫他翻譯,必要時甚至代他寫。恩格斯從事著述的時候,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編寫其中的某些部分。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偉大的友誼,共同創造了偉大的馬克思主義。正如列寧所說的「古老的傳說中有各種各樣非常動人的友誼故事,後來的歐洲無產階級可以說,它的科學時由兩位學者和戰友創造的。他們的關系超過了古人關於人類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說。」
⑤ 馬克思主義誕生歷史背景
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40年代產生於西歐,當時西歐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發展。英、法、德3國是其發源地。因為當時英、法,德,等國已經或正在實現產業革命,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無產階級已經由自在階級開始向自為階級轉變。英國憲章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和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志著無產階級已經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和工人運動發展的產物。
(5)馬克思歷史人擴展閱讀:
理論來源
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經接受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從1841年下半年起轉向 L.A.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他們吸取G.W.F.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而擯棄其唯心主義,吸取費爾巴哈哲學中唯物主義而擯棄其形而上學和社會歷史問題上的唯心觀點,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
基本概念
簡單來說,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學說,即人的解放學。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十分嚴整而徹底的世界觀,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理論,是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的科學表現。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形成、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日益尖銳化的時期,國際無產階級領袖和革命導師卡爾·亨利希·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創立的思想體系,無產階級政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
⑥ 如何運用馬克思基本原理來評價歷史人物
講述歷史離不開歷史人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並不否定領袖、英雄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一些傑出的歷史人物,往往會對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發生重大影響,因此,他們才會青史留名,流芳千古。如果排除他們,無視他們所起的歷史作用,那麼歷史也就不成其歷史。因此,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實事求是地介紹和評述曾經起過重要作用的右史人物,尤其是他們的政治主張、思想觀念、。
一、進行歷史人物教學應堅持的原則
1、評價歷史人物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1)要用「普遍聯系」觀點看待歷史傑出人物的產生。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每一個事物和現象的存在都是有條件的,是受著周圍具體的、歷史的條件所制約的。一定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產生,在一定條件下得到發展,又在一定條件下趨於滅亡。評價歷史人物,離不開對他所處的歷史時代、社會矛盾的分析,尤其是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這一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才能找出歷史人物應運而生的社會基礎,即要避免將英雄人物神化,又要避免用現代人的標准要求歷史人物。
(2)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歷史人物,防止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
列寧指出:「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毛澤東把分析矛盾的方法通俗地歸結為「兩點論」,即「一分為二」。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如此。如孔子,作為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是值得肯定的;作為思想家,他的政治理想、政治主張是為了挽救已處於「禮崩樂壞」、窮途末路的奴隸制,則是保守的、反動的,但他的關於「仁」的道德觀念,又包含著一定的「民主性的精華」,可以起到緩和階段矛盾的作用,有利於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因此他的思想才會在漢代被借用改造,成為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又如,秦始皇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結束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統一了中國,對社會生產力發展具有推動作用,但他的暴政統治,卻使秦朝成了短命王朝。再如岳飛是抗金英雄,名垂千古,但他畢竟是地主階級的將領,所以鎮壓過農民起義。……
2、評價歷史人物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在肯定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個前提之下,承認傑出人物的活動對於推動歷史的發展進程具有重大的作用。
傑出人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任何傑出人物也不能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而他們自己卻是順應著歷史發展的趨勢出現的。傑出人物,由於各方面的條件,能夠比其他人看得較高較遠,他們的思想能夠及時地集中反映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反映當時條件下人們的某些進步願望和要求,起到了發起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如歷史上歷次農民起義的領袖,資產階級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
評價歷史人物,還要注意到由於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有所不同。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產生的傑出人物,由於他們認識社會發展趨勢和反映人民群眾要求的正確程度,個人的品質和意志的強弱不同,也對他們所起的作用大小有一定的影響,如無產階級革命領袖與資產階級的左派人物的差別;無產階級革命領袖之間的差別。
⑦ 馬克思主義解釋人類歷史的事例
、馬克思人類解放的大視野
綜觀迄今為止的人類社會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在爭取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一直是在兩大關系圈(即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內不斷奮爭著,並已始終不渝地把關注自己命運的現實和未來作為追求的動力和目標,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和不同的意義上產生了種種謀求解放的學說,表達了人類對從現實生存狀態到理想狀態的一種有意識的追求。但是,只有到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創立後,人類解放的真正含義才以科學的形態表達出來。
人類從動物界分離出來,由自然界進化到社會領域,開始了創造性的勞動,在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上開展著生產斗爭、階級斗爭(階級存在的歷史條件下)和科學試驗。在這些偉大的斗爭中,我們人類成為了社會歷史的唯一主體和自我解放的能動力量。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呈現出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由自發到自覺的歷史過程。對自然的改造程度和社會的發展程度,是人類衡量社會歷史進步的客觀尺度。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成就,成為人改造自然的標尺。於是人類社會的經歷被劃分為石器時代、鐵器時代、銅器時代、手推磨時代、機器工業時代、電子信息時代等等;同樣,舊的生產方式為新的生產方式所代替,成為社會發展的標尺。於是出現了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將來還會出現共產主義社會,並不停頓地向前發展。每一社會階梯,都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因而,在客觀上也都是人類的一次解放。
人類社會的歷史,也是人類自我解放的認識史。處在野蠻時代的原始初民,對客觀世界的改造能力和認識能力十分低下,幾乎完全受著自然力的支配,氏族制共同體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唯一社會前提,維護氏族的存在與發展是他們的最高價值目標。他們從恐懼自然到圖騰崇拜,產生了原始宗教;他們把自己在生存中所受自然壓迫而產生的現實苦難,寄希望於回歸自然去得到解脫。在原始人類中產生了對自己未來命運的虛幻追求,用被扭曲的幻想、荒誕與神秘來實現「自我解放」,但最終結果只能是順應氏族制的解體而進入奴隸制的文明時代。從此,人從受純粹自然的統治過渡到了人對人的統治狀態。這是人類一次重大歷史性的進步。
人類在從奴隸制到封建制解體的幾千年時間里,奴隸和農奴、手工業者和小商人等廣大民眾,無不是在奴隸主、封建主的殘酷剝削與壓迫下痛苦求生,以各種形式反對人身奴役,爭脫人生苦難,成為這些勞苦大眾的普遍要求。他們經過無數次斗爭和失敗之後,於是在西方產生了一種反映這種要求的消極意識形態,即基督教義的興起。把現實的苦難,寄託於上帝的解決,用神的統治代替人的統治,形成了歐洲歷史上被稱之為「中世紀黑暗統治時代」的精神支柱。恩格斯在揭露這種神對人統治的本質時指出:這種統治文明人類的絕大多數達一千八百年之久的宗教,是騙子手湊集而成的無稽之談,是幫助羅馬世界專制皇帝的最好手胖。歷史事實證明,這種以神解放人的追求,人類非但得不到真正解放,恰巧相反,宗教式的種種說教,成為了長期障礙人類謀求解放的精神枷鎖。當歐洲歷史進人到工業文明時代,為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代表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啟蒙思想家們,堅決舉起自由、平等、博愛理性主義的旗幟,發起了向封建專制神性主義的進攻。一種信奉「天賦人權」思潮勃然興起,以人生權利神聖不可侵犯為由建立起「人的宗教」,這標志著人類自我解放的追求進人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用歷史的眼光來看,這些思想在反對整個歐洲封建專制主義的政治大革命中起了非常革命的作用。但是,歷史又很快證明,這些18世紀偉大的思想家們,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的限制。「這個理性的王國不過是資產階級的理想化的王國;永恆的正義在資產階級的司法中得到實現;平等歸結為法律面前的資產階級的平等;被宣布為最主要的人權之一的是資產階級的所有權;而理性的國家、盧梭的社會契約在實踐中表現為,而且也只能表現為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②
從自然宗教到基督教,再到理性主義的「人道」,都具有時代的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原始宗教不過是人類受「自然統治」的結果;基督教義是神化了的人對人的統治;而人的理性解放,不過是實行被物化了的資本對勞動的奴役。所有這些關於「人類解放」學說,實質上都是人受奴役和被統治的形式在觀念形態上變換的反映,它並不能引導人類謀求真正的解放。歷史向人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到底什麼是全人類的真正解放?資本主義果真是人類生存的最終理想社會形式嗎? 18世紀以後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現實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馬克思根據親身目睹的現實,重新開始尋找關於人類解放的科學答案。1843年他在《論猶太人問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等文中,對無產階級人類解放的思想作了最初的論述:資產階級作為追逐私利、奴役工人的力量,已使它發起的「政治解放」陷入不可解救的矛盾之中,法國大革命不過是資產階級解放的實現。而真正的人類解放,只有訴諸於無產階級,通過「社會革命」,消除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之間的橫溝,把社會變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才能實現。這個在當時多少帶有抽象思辨的論述,表達了馬克思後來一直始終堅持的、無產階級人類解放的重要原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法蘭西內戰》、《哥達綱領批判》等重要著作,對之作了系統而科學的論證。馬克思以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論為武器,站在人類社會歷史總體發展的高度,建立起了無產階級和全體勞動者關於人類解放的理論大廈。1.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最終是不可避免的,但一般說來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是人類解放的基礎和歷史前提;2.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而這一解放的實現,在不同的國家的不同社會條件下,有著不同的實現形式;3.人類解放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必須經歷階級的政治解放、經濟的社會解放和人的自我解放三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發展階段;4.共產主義社會也將是一個不斷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過程,它決不會永遠停止在某一個水平上。正是這四個基本點,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人類解放學說的大視野。
二、人類解放學說的全面論證
爭取全人類的徹底解放,是《共產黨宣言》的根本思想,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和靈魂。因為,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實現「人類解放」與實現「共產主義」幾乎是同義語。關於這個問題,傳統觀點常常把馬克思的「人類解放」學說僅僅歸結為無產階級的政治革命理論。諸如許多教科書和專著,把《共產黨宣言》的基本思想,說成為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這種理解井不符合馬克思恩格斯的願意。恩格斯1883年為《共產黨宣言》寫的德文版序言中,把《宣言》的主題思想集中地概括為:「被壓迫階級(元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永遠擺脫剝削、壓迫和階級斗爭,就不再能使自己從剝削它的壓迫它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下解放出來。」③無產階級不僅要堅持進行政治革命,奪取政權,而且,更重要的任務,是要將這一斗爭引至最後實現全人類的徹底解放。無產階級首先爭得政治統治地位,只不過是實現共產主義的首要政治前提,政治革命本身並不是無產階級奮斗的終極目的。恰恰相反,馬克思恩格斯從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的根本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出發,始終把共產主義的實現理解為一個不斷革命的過程和需要經歷的許多歷史階段。首先是進行無產階級的政治革命(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尚未基本完成的國家,無產階級還要把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納入為社會主義革命作準備的軌道,不同國家、民族應該採取不同的斗爭策略),獲得成功後再轉入廣泛而深人的漫長社會革命(即以經濟為中心的社會深刻變革),最後達到人類自身的改造和提高,直到自由人聯合體理想境地的到來。
《共產黨宣言》根據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規律性和歷史發展的辯證法,科學地闡述了無產階級關於爭取人類徹底解放的基本歷史進程。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適應當時政治革命和無產階級斗爭的需要,以大量的篇幅闡明了無產階級政治解放的理論和策略。同時,他們又主張,無產階級在奪得政權之後,迫切的任務是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改造社會經濟基本結構,改善社會的管理,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提高人的素質。這些內容集中的體現了他們關於「經濟的社會解放」的最初構想和思想原則。在第二章中,他們明確地提出了造就「自由人」對共產主義實現的重要意義。雖然論述不多,但表明了馬克思恩格斯把共產主義目標的實現最終歸結為「人自身的解放」的思想,他們把無產階級的人類解放的一般歷史進程分為「階級的政治解放」、「經濟的社會解放」和「人的自身解放」這樣三個歷史發展階段。這一完整的學說體系的本質,曾被馬克思概括為「宣布不斷革命」④,並以此貫徹到他的主要著作之中。
為了適應當時無產階級政治革命斗爭的需要,在《宣言》及以後的許多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把論述的重點放到了階級的政治解放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策略方面。所謂階級的政治解放,馬克思認為,是指在革命條件成熟的形勢下,無產階級通過首先奪取國家政權,作為實現解放全人類的政治前提。在1848年歐洲革命浪潮已經到來的時候,《宣言》理所當然成為了無產階級政治革命的綱領。爾後,馬克思在論述和總結1848年歐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的歷史經驗教訓;的一系列著作中,形成了系統的關於無產階級政治解放的學說。在過去革命戰爭年代,人們研究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人們總是集中這方面的內容,並在實踐中加以運用,使之成為大家所熟悉的內容。因此,本文不打算詳述。但是,關於馬克思的「經濟的社會解放」的重要思想,長期沒有被人們所理解,所重視。今天應該提出來,加以重點研究。
三、經濟的社會解放的思想及實質
20世紀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表明,即使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的情況下,用簡單辦法消滅現成的剝削階級和私有制度,是註定要失敗的。前蘇聯不是在30年代後期就宣布階級已經消滅了嗎?中國不也說50年代中期剝削階級就已經基本被消滅了嗎?但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並沒有真正實現。前蘇東國家是如此,我國50年代搞「大躍進」、「窮過渡」,提前進入共產主義,後來又企圖通過搞「階級斗爭為綱」、「文化大革命」的方式來實現共產主義等等,也是如此。事實證明,消滅階級和私有制的問題並不像人們所想的那麼簡單。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到底在什麼條件下才能消滅階級和私有制以及對其必經的客觀歷史進程中的種種實際問題思考不夠,對馬克思關於這方面的理論也研究甚少,特別是關於在社會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搞社會主義、消滅階級和私有制的問題就更為復雜,更需要創造性的思考。
消滅階級和私有制,從而消滅剝削和壓迫,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歷史自然過程。從科學的唯物歷史觀點來看,社會階級的產生和存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少數人對多數人進行統治,歸根結蒂都是由於社會生產力不發展的結果。人類要消滅階級統治和私有制度,實現真正的平等原則,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是要創造高度發展的物質基礎和高度發達的社會文明。這一基本觀點,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資本論〉和《哥達綱領批判》中都作了原則論證,後來列寧在《國家與革命》第五章中也作了進一步闡釋。但在復雜的社會變革實踐中,無產階級及其領導力量在認識和實踐上都犯了許多錯誤,走了許多彎路。因此,我們在今天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情況下,有必要深刻理解、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經濟的社會解放的思想原則。
什麼叫「經濟的社會解放」?這是相對「階級的政治解放」而言的。其要旨是:在無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之後,全社會的勞動者進一步組織起來,以創造人類徹底解放所必須的社會生產力為中心,發展人類已有一切優秀的文明(物質的、精神的、管理的)成果,採用多種有效方式,實行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持續發展和全面進步,逐步解決社會由生產發展不足而造成的人與人之間事實的不平等和人受物統治的狀況,達到最終消除因之而引發的人對人統治的根源。經濟的社會解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和社會發展的歷史任務所必然發生的根本轉變:即由以奪取國家政權為中心,轉為以經濟社會的建設與發展為中心;以解決階級對立的關系為主,轉為以解決社會發展的種種利益關系為主;將無產階級的政治革命,轉到社會革命軌道上來。馬克思思格斯曾有過大量論述。
首先,經濟的社會解放是實現人類解放必經的社會歷史階段。馬克思認為,科學的共產主義是建立在由資本主義所造就的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的,或者說人類徹底解放的根基在於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高度進步。這個思想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就已確定下來了。該書在批判巴貝夫粗陋「共產主義」的錯誤時指出:共產主義的實現「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的」。「生產力的這種發展(隨著這種發展,人們世界歷史性的而不是狹隘地域性的存在己經是經驗性多存在了)之所以是實在必須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會死灰復燃。」總之,馬克思和恩格斯「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在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⑤正如鄧小平結合我國改革開放的實際所指出的那樣,貧窮決不是社會主義。實行社會主義的物質前提,主要靠兩個渠道來解決:一是資本主義自身發展來解決;二是靠無產階級運用已獲得的政權優勢,加速發展建立社會主義所需要的社會生產力。
其次,資本主義社會造就的社會生產力,是實行社會主義必要的物質前提。馬克思說:「資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餘勞動的方式和條件,同以前的奴隸制、農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於更高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因此,資本一方面會會導致這樣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社會上的一部分人靠犧牲另外一部分人來強制和壟斷社會發展,(包括這種發展的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的現象將會消滅;另一方面,這個階段又會為這樣一些關系創造出物質手段和萌芽,這些關系在一個更高的社會形態內,使這種剩餘勞動能夠同一般物質勞動所佔用的時間的較顯著的縮短結合在一起。」。這就是說,資本主義的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歷史起點,而社會主義又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馬克思的這個認識,是建立在他的「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的觀點之上的。一般說來,資本主義充分發展,是社會主義產生的必要歷史前提。所以馬克思曾這樣說過:如果說大陸苦於無產階級革命不發展,不如說是苦於大陸的資本主義不發展。新的社會形態所必需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力量,都是在舊制度的母體內孕育起來的。資本主義為共產主義所代替,也需要經歷這樣的孕育過程。現實的歷史的發展過程完全證實了這一點。到20世紀中後期,發達資本主義迎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高潮,開始從工業經濟進到知識經濟時代,出現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奇觀。這一方面說明不斷革新的現代資本主義制度還有容納新的生產力發展的餘地,另一方面,它繼續在為建立社會主義准備更充分的社會、經濟前提。但它只能為更高的新社會「創造出物質手段和萌芽」,成為社會主義的人口處。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高度物質基礎,決不能完全依靠資本主義制度自身力量來創造。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擁有的社會物質生產力是一種高於資本主義所能提供的現實物質生產力。這樣的生產力水平,只有憑借新制度的力量才能加速創造出來。
⑧ 馬克思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
Karl Marx
卡爾·馬克思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被評為二十世紀影響世界最深的人。
生平事跡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誕生於德國萊茵省特利爾城。父親亨利希·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眾的律師,對馬克思少年時代的思想成長起過良好的影響。母親罕麗達·普勒斯堡是個賢慧的婦女,主要操持家務。
馬克思從小勤奮好學,除母語德文外,他先後攻下了拉丁文、希臘文、法文、英文和義大利文。善於獨立思考。1830年,他進入特利爾中學,1835年9月畢業。中學時代,他受到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已有為人類謀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學畢業時他寫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說,一個人只有立志為人類勞動,才能成為真正的偉人。1835年10月,他進波恩大學攻讀法學,一年後轉入柏林大學法律系。在大學,他除研究法學外,還研究歷史、哲學和藝術理論。1837年起,馬克思開始認真鑽研黑格爾哲學。1841年,他結束大學生活,獲哲學博士學位。
馬克思在完成博士論文後,本想在波恩大學講授哲學,但因普魯士政府加緊對進步知以界的迫害,不得不放棄這個打算。於是他轉向政治,開始從事反對封建專制和爭取民主的斗爭。1842年初,他寫了第—篇政論文章《評普魯土的書報檢查令》,通過對書報檢查制度的批判,揭露整個普魯土國家制度的反動本質。同年5月,他開始為自由主義反對派創辦的《萊茵報》撰稿,10月擔任了該報的主編。在馬克思的影響下,這份報紙越來越鮮明地傾向於革命民主主義。1843年4月1日《萊茵報》被反動當局查封。
1843年5月,他來到萊茵省的一個小鎮克羅茨納赫。在這里,他與童年時代的女友燕妮·馮·威斯特華倫結婚。從此,她成了馬克思的志同道合、患難與共的親密伴侶和戰友。
1843年秋,馬克思遷居巴黎,籌備出版《德法年鑒》雜志。在富有革命傳統的法國,他積極參加法國工人的集會,了解法國工人階級的斗爭狀況,同法國工人運動的領袖和正義者同盟的領導成員建立了密切聯系,還結識了流亡在法國的各國革命家。巴黎的斗爭生活促進了他向科學共產主義的轉變。
在巴黎期間,馬克思進行了緊張的理論研究工作。他埋頭鑽研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特別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和空想共產主義者的思想。
1844年8月,恩格斯從英國來到巴黎,拜訪了馬克思。這是一次歷史性會見。從此他們開始了前無古人的偉大合作。
1845年1月,馬克思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2月到了布魯塞爾。他開始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寫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著重闡明了實踐在社會生活和人的認識中的作用,指出實踐是檢驗人的思維的真理性的標准。這個提綱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接著,他又同恩格斯合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這部著作第一次系統地闡明了唯物主義歷史觀。書中科學地論證了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提出了無產階級必須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唯物史觀是恩格斯肯定的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之一。
馬克思在為無產階級制定科學世界觀的同時,還為創建無產階級政黨而積極作思想准備和組織准備。1846年初,他和恩格斯一起建立了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在工人中傳播科學社會主義理論。1847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了德國工人的秘密組織正義者同盟,並積極參加了同盟的改組工作。在6月召開的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正義者同盟改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馬克思擔任了同盟布魯塞爾區部和支部的領導人。為了更廣泛地團結和教育群眾,馬克思和恩格斯倡議成立了德意志工人協會。1847年11月,馬克思親自出席了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並受大會委託與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綱領。這就是1848年2月正式發表的科學共產主義的綱領性文件《共產黨宣言》。
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風暴席捲歐洲大陸。3月初,馬克思被比利時當局驅逐出境,到了巴黎。他立即著手建立共產主義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員會,並當選為主席。4月初,他們返回德國,直接參加革命。6月他創辦了《新萊茵報》。它是當時民主運動中唯一代表無產階級觀點的報紙。馬克思通過報紙宣傳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綱領,指導德國人民同封建專制制度作斗爭,揭露自由資產階級的妥協和叛賣行為,還通過報紙同各國民主派建立廣泛聯系,聲援各國人民的革命斗爭。為了發展民主統一戰線,馬克思參加了科隆民主協會的工作,同各地民主派領導人建立密切聯系。他還積極參加科隆工人聯合會的工作,同工人組織內部的錯誤傾向進行斗爭。
革命失敗後,馬克思流亡到倫敦,在這里長期定居。在倫敦,馬克思重建了共產主義者的盟約地方組織和中央委員會。
五十年代是馬克思一生中最困難的時期。貧困的生活把他壓得喘不過氣來,形形色色的敵人對他攻擊誹謗,幾乎所有的報刊對他關上了大門。但他沒有退縮,繼續戰斗。他成年累月地在英國博物館研讀政治經濟文獻,埋頭從事經濟學研究,為無產階級鍛造理論武器。恩格斯為了從經濟上支援馬克思,使自己的戰友能完成創立新的經濟學理論的偉業,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犧牲。他重返曼徹斯特,再次從事他所討厭的經商活動。馬克思在埋頭經濟學研究的同時,還設法利用資產階級進步報刊發表各種政論文章。從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他和恩格斯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稿,寫了500多篇文章。他們在這些文章中評述當時的國際重大政治事件,抨擊各國反動政府的內外政策,聲援各國人民的革命運動特別是東方殖民地和附屬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他們寫了不少論述中國的文章,揭露英國對中國的殖民政策,譴責沙皇俄國對中國領土的侵佔,支持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
馬克思在五十和六十年代最偉大的功績是完成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1857年到1858年5月期間,他寫了第一個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即通常說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這是《資本論》的第一稿。在這個手稿中制定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系列重要原理,闡述了剩餘價值理論的基本要點。1859年馬克思利用這個手稿的有關章節寫了《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這部著作「第一次有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的價值論,包括貨幣學說在內」。後來他又寫了一個新手稿:《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這是《資本論》的第二稿,這個手稿闡述了《資本論》第一卷的主要內容,也談到了屬於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一些內容。其中很大篇幅是對剩餘價值學說史的批判,這部分後來被編為《剩餘價值理論》。1863年8月到1865年底他又寫了第三個手稿,即《資本論》的第三稿。1867年9月14日他發表了《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第三卷在他逝世後由恩格斯整理,分別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資本論》這部不朽著作具有劃時代意義,是政治經濟學中的一次革命。它論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的規律,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揭示了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的秘密在於佔有工人的剩餘價值,科學地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從而把他的社會主義學說置於牢固的科學基礎上。它成了無產階級反對資本主義的最銳利的理論武器。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歐洲的民族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出現了新高潮。馬克思又投入了實際斗爭。1864年9月28日,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成立,他被選為國際的領導機構總委員會的成員,並擔任德國通訊書記。他為國際起草了《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許多重要文件,為國際制定了斗爭綱領、斗爭策略和組織原則。在國際存在的整個時期,他始終是國際的領袖、國際的靈魂。正像恩格斯說的,「敘述馬克思在國際中的活動,就等於編寫這個協會本身的歷史」。
1871年3月18日,巴黎無產階級舉行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賣國政府,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馬克思雖然在起義之前並不贊同這一行動,但起義一經爆發,他就滿腔熱情地給予支援和幫助。他注意收集有關公社的材料,認真研究公社的各項措施,通過各種渠道與公社保持聯系,為公社出謀獻策,並且親自寫了幾百封信宣傳公社的意義,號召支持公社的事業。公社失敗後,馬克思又從物質生活、政治思想上幫助逃離法國的公社流亡者。
七十年代,馬克思寫了《哥達綱領批判》,對拉薩爾主義的政治觀點、經濟觀點和策略思想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同時深刻地闡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指出了共產主義劃分為兩個發展階段,論述了這兩個階段的基本特徵和分配原則,並提出了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時期的理論。這部著作對無產階級政黨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反動政府的迫害,貧困的物質生活,繁重的理論工作和緊張的戰斗,嚴重損害了馬克思的健康。他晚年常被病痛折磨。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的—顆偉大的心停止了跳動。他安葬在倫敦的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燕妮葬在一起。
馬克思的—生是偉大的一生。他和思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斗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馬克思的名字永垂史冊,他的學說將永放光芒。
⑨ 馬克思主義 人的發展歷史過程的三個階段
人的發展歷史過程的三個階段是:
第一個階段是人的依賴關系占統治地位的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以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階段——即共產主義階段。
每個階段的時間因為所處地點的不同,有很大的差距,像埃及,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中國是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時才進入奴隸社會,而直到新中國成立之時,我國的部分少數民族還處於奴隸社會階段,甚至有的還處於原始社會階段。
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要求:
必須明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到現在為止,他們並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據一個共同的計劃,甚至不是在一個有明確界限的既定社會內來創造自己的歷史。
他們的意向是相互交錯的,正因為如此,在所有這樣的社會里,都是那種以偶然性為其補充和表現形式的必然性占統治地位。在這里通過各種偶然性來為自己開辟道路的必然性,歸根到底仍然是經濟的必然性」。這就是說,社會規律作為必然性是通過人類的大量的偶然性活動開辟道路而得到實現的。
因此,作為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要勇於擔當,立足本職,潛心實踐,干好自己的事情,在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不斷深化對客觀必然性的認識,一步一步走向自由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