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地理志
⑴ 求《北周地理志》電子版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494330.html?sudaref=www..com&retcode=0
⑵ 有哪些古代軍事地理方面好書推薦
【入門】
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
饒勝文:布局天下
周振鶴:體國經野之道
風長眼量:①地圖里的興亡:三家分晉,烽火中原(上)&地圖里的興亡:三家分晉,烽火中原(下)、②地圖里的興亡:秦,從部落到帝國(上)&地圖里的興亡:秦,從部落到帝國(下)
【進階】
宋傑:①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②兩魏周齊戰爭中的河東【北朝後期晉西南】、③先秦戰略地理研究
辛德勇:秦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
史念海:①河山集 四【關隴秦巴】、②唐代歷史地理研究
譚其驤:長水粹編
王恢:中國歷史地理(上冊)&中國歷史地理 (下冊)
顧頡剛&史念海:中國疆域沿革史
穆渭生:唐代關內道軍事地理研究
李宗俊:唐前期西北軍事地理問題研究
【工具書】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全八冊)、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
周振鶴:漢書地理志匯釋
梁允麟:三國地理志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漢唐地理志考校
王仲犖 :北周地理志(全二冊)
施和金:北齊地理志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
吳松弟:兩唐書地理志匯釋
譚其驤:遼史地理志匯釋
郭黎安:宋史地理志匯釋
魯人勇:西夏地理志
王恢:新清史地理志圖集
其他:有哪些讀中國歷史時可以參考的地圖冊? - 郭奉孝的答案
【網站】
禹貢 -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歷史地圖吧_網路貼吧
Acfun布哈林
謝邀
歷史地理向收藏夾:堪史輿地 - 收藏夾
歷史書單向收藏夾:考鏡鉤沉 - 收藏夾
⑶ 推薦下國學書目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修訂本)
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台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
魏晉本土文學地理研究——南京大學博士文叢
何茲全文集(全6冊)
隋唐帝國形成史論
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
讀書雜志
冊府元龜(全12冊)
史記箋證(全9冊)
元和姓纂(全三冊)
通典
文獻通考(全二冊)
通志(三冊)
唐御史台精舍題名考(精)
宋書州郡志匯釋(精)/正史地理志匯釋叢刊
元刻史記彭寅翁本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研究叢書
漢唐史記研究論稿/中國典籍與文化研究叢書
通鑒隋唐紀比事質疑/岑仲勉著作集
隋書求是/岑仲勉著作集
宋書校議
六朝事跡編類 六朝通鑒博議
世說新語箋疏(全三冊)
資治通鑒補(共6冊)(精)
北齊地理志(全二冊)
魏晉十六國青徐兗地域政局研究
舊五代史新輯會證(共12冊)
輿地紀勝(共8冊)(精)
納蘭詞箋注(修訂本)(精)
兩漢紀(上下)
敦煌本《老子》研究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宋西夏卷
後漢書集解(上下)(精)
莊子校詮(上下)(精)/王叔岷著作集
北周六典(上下)/王仲犖著作集
北周地理志(上下冊)
蘇軾詞編年校注(上中下)
余嘉錫論學雜著(上下冊)
漢書新證--摹廬叢著
二十五史補編(全六冊)
唐大詔令集(精)
全祖望集匯校集注(上中下)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附索引共4冊)(精)
長江三峽地區歷史地理之研究
愛晚廬隨筆/張舜徽集
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集
呂氏春秋註疏(共4冊)(精)
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上下)
唐研究(第十三卷)
論語匯校集釋(全二冊) (中華要籍集釋叢書)
三國志異文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研究叢書
歷史的空間與空間的歷史(中國歷史地理與地理學史研究)/當代中國史學家文庫
劍橋中國隋唐史(589-906年)
十七史疑年錄
史記校證(全五冊)
先秦史
六朝江東士族的家學門風/南京大學博士文叢
秦漢史/呂思勉文集
隋唐五代史(上下)/呂思勉文集
魏晉南北朝室內環境藝術研究/中國城市規劃建築學園林景觀博士文庫
唐人軼事匯編(上下)
秦漢史論叢(增訂本)
宋遼關系史研究
隋唐使職制度研究(農牧工商編)
中國歷史地貌與古地圖研究
秦史(精)
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
唐代財政史稿(全五冊)
兩唐書地理志匯釋)/正史地理志匯釋叢刊
宋代官制辭典
東京夢華錄注(宋)
南唐國史——南京大學博士文叢
日本中國史研究年刊(2006年度)
戰國會要(上下)(精)
世說新語匯校集注(中華要籍集釋叢書)
白話本國史(上下)/呂思勉文集
初唐傳奇文鉤沉
秦會要(精)
明清易代史獨見(增訂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五十年圖書總目(1956-2006)(精)
東漢會要(精)
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
中國上古史實揭秘-天文考古學研究
尚書正義 (精)
隋唐兩京坊里譜
中國史學史
宋代的家庭和法律
中國近代史八種(呂思勉文集)
王伊同學術論文集(精)
鶡冠子匯校集注(附通檢)(精)
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
中國陶瓷史(精)
世說新語譯注(精)
秦漢時期生態環境研究
經典釋文索引
唐會要(上下)(精)
三朝北盟會編(附索引上下)(精)
宋兩湖大郡守臣易替考
宋河北河東大郡守臣易替考/宋代郡守通考
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
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中國移民史(第1-6卷)(精)
二十世紀中國通史編纂研究
東漢魏晉南北朝史書箋釋
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
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日本學者中國史研究叢刊
東吳政區研究
六朝區域研究
漢趙國史
氐與羌
讀金日札 讀子日札--摹廬叢著
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全二冊)
唐代西州土地關系述論(精)
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漢末晉初之際政治研究
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關東豪族研究
漢唐財政史論(精裝)
北朝隋唐均田制新探(南強史學叢書)
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唐研究基金會叢書
元代吐蕃地區行政體制研究
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唐研究基金會叢書
漢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變
五代十國制度研究
新舊五代史地名族名索引
北朝婚喪禮俗研究
隋唐佛教文化
唐代區域經濟研究
漢唐佛寺文化史(全2冊)——唐研究基金會叢書
東周秦漢關中農業變遷研究
唐代諫議制度與文人.
漢唐外交制度史
宋代佛教史籍研究
漢晉家族研究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家族、宗族關系研究
秦漢官僚制度
中國禮制史.隋唐五代卷
史記考索
谷霽光史學文集
山西歷史政區地理
人文社科新著叢書:唐代長江下游經濟發展研究
唐代佛教地理研究
漆俠先生紀念文集
周秦漢唐文明
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唐研究基金會叢書
唐研究論文選集——唐研究基金會叢書
滹南遺老集校注
七世紀中葉唐與新羅關系研究
金文廟制研究
元史藝文志輯本
漢晉唐時期農業(全2冊)——唐研究基金會叢書
吐火羅史研究
唐九卿考——唐研究基金會叢書
唐代軍費問題研究
宋代寺院經濟史稿
宋史論集
北朝婚喪禮俗研究
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
隋唐佛教文化
史記箋證(全9冊)
唐詩紀事校箋(全8冊)
西域文化影響下的中古小說——唐研究基金會叢書
《金史》之《食貨志》與《百官志》校注
黃約瑟隋唐史論集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南強史學叢書)
中國中古社會史論
中國中古政治史論
漢唐門蔭制度研究
唐五代書儀研究——唐研究基金會叢書
漢唐史論稿
戰國史系年輯證
舊唐書辨證
三國志叢考
中國通史 傅樂成
漢唐史論集-傅樂成
唐代神策軍研究-何永成
元代中央政治制度
唐代政治史論集 增訂本
唐代家廟禮制研究
國語斠證
唐代考課制度研究
諸蕃志校注
唐代文化史研究
宋史試析
莊子詮詁
五代史料探源
宋代史事質疑
魏晉清談述論
兩晉時期西南地區與中央之關系
岳飛行實與岳珂事跡
唐代蕃將研究-章群
通鑒學-張須
宋本世說新語(精)
秦漢史-勞干
魏晉南北朝史-勞干
唐史-章群
宋史-方豪
隋唐史別裁-李樹桐
通鑒新唐書引用筆記小說研究-章群
史記會注考證
史記會注考證訂補
五代史記注校訂-嚴一萍
後漢書集解補.--施 之勉
水經注漢侯國輯釋-王恢
三國典略輯校
隋唐史新論-林天蔚
拓拔氏的漢化及其它-孫同勛
⑷ 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地理學有哪些專門的研究
《水經》,雖然沒有具體的成書年份和作者,但根據《四庫全書》中的解釋,其書中稱廣漢為廣魏,而晉寧稱為魏寧,所以成書應在曹魏。全書僅1萬來字,記述全國各條河流的簡單情況。後世的《水經注》就是托以此書為注的。
《水經注》,北魏酈道元所著,這個大家都知道比較詳細了。
《西域圖記》,隋朝裴矩著,據說是為了隋朝向西發展疆域所做,書中描述了三條從敦煌到達地中海的線路。此書僅流傳至宋代,目前已失傳,但《隋書》中收有這本書的序。
《三輔黃圖》,推測為南北朝之前所做,記載了秦漢時期長安附近的地理和建築。
《伽藍記》,北魏楊炫之著,記錄北魏時期洛陽城周邊的佛寺變遷,規模等等。
《魏書•地形志》,作者魏收,北齊人。
《宋書•州郡志》,作者沈約,南朝梁人。
《南齊書•州郡志》,作者蕭子顯,南朝梁人。
《隋書•地理志》,作者魏徵。
二手資料:
《晉書•地理志》,作者房玄齡。
《元和郡縣圖志》及類似的地理綜述型著作。
《晉書地理志校注》,孔祥軍,新世界出版社
《北齊地理志》,施和金,中華書局
《北周地理志》,王仲犖,中華書局
【如果你喜歡魏晉三國,歡迎你加入qq群三國歷史145143111。讓我們一起討論三國,進群驗證:推薦人陳琳】
⑸ 王仲犖的輝煌業績
王仲犖先生一生致力於教育和科研工作,半個多世紀里,他孜孜不倦,著述不輟。先生在學術上建樹頗多,對於先生貢獻的業績,我們僅選一二以饗讀者。
對古代史上幾個重要問題
如古史分期問題,春秋戰國之際的農村公社和休耕制度問題,物價問題,明代紡織生產問題,資本主義萌芽問題,都進行了開創性研究。尤其是古史分期問題,他繼承並發展了魏晉封建論。
先生另一個開創性的研究是出版《曹操》一書,首次對曹操的歷史功績進行了公允的評價和充分的肯定,為後來史學界討論曹操其人打下了基礎。
在古籍整理方面
先生的貢獻是很大的。早在上海求學期間,就已經著手注釋宋代楊億編撰的《西昆酬唱集》。今天我們讀到的中華書局新校點版本的《二十四史》,其中就有王先生的功勞。1960年為高等院校主編的《資治通鑒》一書。此外,在先生70歲高齡還整理章太炎的遺著,主持《太炎先生全集》編輯出版工作。
先生學術成就
最主要的部分是關於魏晉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的貢獻。先生從五十年代開始研究魏晉南北朝史,花了五六年的時間寫成了《魏晉南北朝隋初唐史》。這本專著將中國中世紀370餘年的復雜歷史進行了梳理。由於魏晉南北朝這段歷史現象錯綜復雜,頭緒繁多,歷代研究者大多將它和歐洲黑暗的中世紀相提並論,認為無光明可寫。王先生明查這一弊端,決心給予突破。而事實證明,先生獲得了成功。他扭轉了過去那些因偏見造成的蒙昧狀態,開辟了魏晉南北朝歷史光明的新局面,目前史學界流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的主流棗南方經濟大開發,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看法,就是對王先生的觀點和建樹的肯定。
《北周六典》和《北周地理志》也是王先生的著名力著,是他魏晉南北朝史豐碑的組成部分。
⑹ 有哪些關於十六國南北朝這段歷史的書籍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為動盪的時代,歷史名人多,共14個朝代。在書籍方面,推薦《五胡錄》,比較幽默輕松的書。再推薦一下《穿越報:三國兩晉南北朝卷》,穿越報系列的都會讓讀者在歷史方面有所收獲。學術方面的專業書就去圖書館找吧。
⑺ 關於北周和北齊的推薦的歷史書
看你能看懂什麼作品,有么有歷史基礎,如果是一片白紙,先從基本的做起吧。
應該先看王仲犖《魏晉南部朝史》相關的部分。白玉林,曾志華《北朝史解讀》等基本讀物。
看完之後,可以看台灣呂春盛《北齊政治史研究》,殷憲《北朝史研究》,雷依群《北周史稿》等深入的作品。
之後,可以看"二十四史"中的《北齊書》,《周書》以及《資治通鑒》卷一五九到一七七的相關部分。
之後可以看王仲犖《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施玉貴《北齊地理志》,杜佑《通典》,以及《北朝研究》第祥光資料。
由淺入深,切忌貪多勿得。
⑻ 晉朝皇城詳細格局
有一篇文章
論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長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
好像說到了皇城了。不知道你能下載下來,要是不能下載的話,留個郵箱,或給我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不過這文章裡面說的很雜,貼出來不太好貼的,畢竟晉書不是專門記載這種東西的書,都是從各人列傳零星記載的反映出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論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
長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
史念海 史先智
十六國時期長安城中分有小城, 南北朝時期長安城中又另有
小城、子城和皇城。小城的記載始見於《晉書》卷一一二《苻健載
記》。《載記》說:
(晉穆帝永和) 十年(354) , (桓) 溫率眾四萬趨長安。
⋯⋯健遣其子萇率雄、菁等眾五萬拒溫於堯柳城、愁思
堆, 溫轉戰而前, 次於灞上。萇等退營城南, 健以羸兵六千
固守長安小城, 遣精銳三萬為游軍以拒溫。
後來北魏太武帝又在長安城築過小城。《魏書》卷四上《世祖紀》說:
延和二年(423) , 正月, 以樂安王范為假節, 加侍中、
都督秦雍涇梁益五州諸軍事, 衛大將軍、儀同三司, 鎮長
安。六月, 詔樂安王范發秦雍兵一萬人, 築小城於長安城
內。
其後北魏分為東西。西魏文帝大統四年(538) 長安城又有子城的記
載, 其事見於《周書》卷二《文帝紀下》。《文帝紀》說:
·1·
大軍之東伐也, 關中留兵少, 而前後所虜東魏士卒,
皆散在民間, 乃謀為亂。於是沙苑所俘軍人趙青雀、雍州
民於伏德等遂反。青雀據長安子城, 伏德保咸陽, 與太守
慕容思慶各收降卒, 以拒還師, 長安大城民皆相率拒青
雀, 每日接戰。魏帝留止閿鄉, 遣太祖討之。
北周時, 長安城中又有了皇城。《唐六典》卷二《戶部尚書》說:
後周地官府置宮門中士一人, 下士一人。掌皇城五門
之禁令。
《唐六典》雖未記載皇城始設的年代, 當時長安城內有皇城, 則是確
實的。
這些設置其間相距的時期較為遙遠, 彼此之間的關系尚待探
討。不過西魏大統年間趙青雀作亂所據的子城, 似即北魏延和年間
所築的小城。延和年間為了興築小城曾經大舉興工, 趙青雀所據的
子城則未見到有關始築的記載。一般說來, 子城就是指城內的小城
而言。也還可以說是附城的月城或雍
瓦 城。趙青雀在所據的子城內
受到長安大城民的攻擊, 可見是有相當大的聲勢, 則所據的子城應
該是在長安大城之內的小城, 而不是附城的月城或雍
瓦 城。
由上面所徵引的小城、子城的記載, 顯然可見, 這些都是可以
作為軍事據點的設施。正是由於這樣的設施相當高敞堅固, 才可以
用之於軍事據點。當然在未被用之於軍事據點之前或後, 還是有它
應有的作用的。上面所徵引的《魏書》的記載, 顯示延和年間所築的
小城, 是作為樂安王范鎮守長安時的駐節之所。樂安王范鎮長安時
官銜的眾多, 其地位是相當崇高的。當時築小城於長安城內, 不一
定就預料將來作為軍事的據點, 而是抬高樂安王范的身分和聲望。
當然後來北周所築的皇城更是如此。樂安王范所築的小城, 征發了
秦、雍兵力一萬人, 則所築的規模顯得相當宏大, 並非等閑較小的
·2·
地區所能容納得下的。
西晉末年, 永嘉亂離之後, 長安城即已陷入兵戈雲擾之中, 可
能已相當殘破。劉曜以長安為都時, 就不能不另建光世殿和紫光
殿。這兩殿建於何處不得而知, 至少當時長樂宮和未央宮還未殘毀
罄盡。劉曜因而立大學於長樂宮東, 立小學於未央宮後①。劉曜亡
後, 長安為後趙所據有, 石虎以石苞鎮長安, 因發雍、洛、秦、並州十
六萬人城長安未央宮②。未央宮能夠得到這樣大規模的修治, 其豪
華的程度可能遠超過漢世。這里值得注意的, 這次興工是為了城長
安未央宮。《晉書》記載十六國史事, 於建立新宮則稱之為「起」, 從
事整理復原又稱之為「修治」, 這里卻稱之為城, 似有特別含義。石
虎都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 , 長安則是一方重鎮。也許由於重鎮不
易防守, 故有如此設施。後來慕容沖反抗苻堅, 據阿房宮為基地, 當
時稱之為阿房城③。這和修未央宮而稱為城未央, 是相彷彿的。
石虎的城未央宮是在他的建武十一年。這一年為晉穆帝永和
元年(345)。石虎死於其太寧元年, 即永和五年(349) ④。石虎死後,
後趙國亂, 未久即告滅亡。這時建立前秦的苻健始向長安進軍, 並
未遇到若何阻力, 就已取得長安。這是說, 長安在這次易手過程中,
並未遭受若何的破壞。桓溫進攻長安, 苻健據守長安小城是在苻健
的皇始四年, 亦即晉穆帝的永和十年(354)。這和石虎的城未央宮
前後相差只有十年。十年之中並未遭受破壞, 則苻健所守的長安小
城, 應即是未央宮城。未央宮既然完整如舊, 為其他設施所不及, 自
應是苻健施治的中心。苻建僭稱尊號之時, 即皇帝位於太極前殿,
自亦應在未央宮中。苻健的宮殿見於記載的不多, 太極前殿之外還
有東宮、東掖門和端門⑤。如以太極前殿在未央宮中之說無若何訛
·3·
①
②
③
④
⑤ 《晉書》卷一一二《苻健載記》。
《十六國春秋輯補》卷三一《前秦錄》。
《十六國春秋輯補》卷一八《後趙錄》。
《晉書》卷一○六《石季龍載記》。
《晉書》卷一○三《劉曜載記》。
誤, 則所謂東宮當指長樂宮而言, 東掖門也應是未央宮的東闕了。
後來後秦姚興時也有太極前殿①, 當系承襲前秦的舊規, 沒有若何
改易。苻健之後, 苻堅曾置聽訟觀於未央宮之南②。似當時雖稱太
極前殿, 並未更改未央宮的名稱。
北魏太武帝時所築的長安小城, 僅見於《魏書·世祖紀》的記
載。其具體情況不可具知。雖不可細究其淵源, 似仍與未央宮有關。
前面曾提到姚興的太極前殿。太極前殿為姚興正旦朝群臣之所。姚
興外出, 使其太子姚泓監國, 入居西宮, 則太極前殿乃在西宮之中。
姚興病危時, 姚忄音稱兵作亂, 殿中兵登武庫拒戰, 東宮兵亦前來助
戰③。漢時未央宮和長樂宮之間有武庫。姚興時殿中兵所登的武
庫, 極有可能就是漢時武庫的舊址, 則姚興時的西宮和東宮當是當
時的未央宮和長樂宮。西宮和東宮的名稱當是其時的俗稱, 隨其方
位所在而賦予以普通稱謂。只是當時未聞尚沿用長安小城的說法。
可能是承平之時不虞有軍事行動, 故不復為人所道及。
姚興死後, 後秦為劉裕所滅, 劉裕滅後秦, 在晉安帝義熙十三
年(417)。其時為北魏明元帝泰常二年。下距北魏太武帝再築長安
小城的延和二年為15 年。劉裕伐後秦時, 兵至長安城下, 姚泓即束
手歸降, 長安未受兵戈的擾亂。其後赫連勃勃入長安以及北魏的滅
夏, 長安雖亦受到影響, 殘破當不至過分嚴重。當年石虎修復的未
央宮和苻健所拒守的小城, 舊跡應該依然存在, 只不過有所殘缺,
故待樂安王范為之再度修治。
樂安王范築長安小城之後, 就是趙青雀據以反魏的長安子城
了。趙青雀反魏, 前面已經提到是在西魏文帝大統四年, 亦即公元
538 年。當北魏分裂為東西兩方面之前, 曾經有過孝昌之際的亂
離。孝昌為魏孝明帝的年號, 由公元525 年至528 年, 前後四年。孝
·4·
①
②
③ 《晉書》卷一八《姚興載記下》。
《晉書》卷一一三《苻堅載記》。
《晉書》卷一一七《姚光載記》。
昌之際的亂離不僅恆代而北, 盡為丘墟, 就是崤潼以西, 煙火也多
斷絕①。孝昌之末下距魏孝武帝的西奔, 也只有五年。由於長安的
元氣未復, 孝武帝抵達之後, 也只能以雍州公廠解為宮②。接著是孝
武帝的逝世和文帝的繼立, 在帝位更迭之時, 如何還有暇時, 建築
新的宮殿, 整飾城郭? 這樣說來, 趙青雀據以反魏的子城, 並非新
創, 而是因襲延和年間樂安王范所築的長安小城了。西魏歷年短
促, 二十年間所築的宮殿, 也只有圓極③、宣光、清徽④、瑤華⑤、乾
安⑥ 數處。其間再未涉及到小城和子城。
北周所築的皇城, 論名稱和小城、子城不同, 其所在地也應位
於長安城中, 和小城、子城的作用是一樣的。不過北周當時的制度
多模仿《周禮》, 甚至宮殿名稱也沿襲舊規。這就不易和西魏時比照
了。
北周帝王朔望視朝、處理政務、會見群臣的宮殿稱為露寢, 亦
作路寢。《周書·武帝紀》:「天和元年, 正月, 露寢成, 幸之。令群臣
賦古詩, 京邑耆老並預會焉。」《北史·周本紀下》敘此事, 則作路
寢。路寢之名始見於《詩·魯頌·門必宮》。《詩》雲:「路寢孔碩」。《毛
傳》:「路寢, 正寢也」。《禮記·玉藻》說祭祀:「君日出而視之, 退適
路寢以聽政」。露寢之前為露門, 當時以露門為外朝。《資治通鑒》
於陳武帝永定元年(即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元年, 公元557 年) 記載
宇文覺即天王位時說:「朝百官於露門外」。胡三省注說:「露門即古
之路門。路, 大也。宇文建國, 率仿古制, 故外朝曰路門」。露寢、路
門既為北周皇室處理政務的地方, 自當建於皇城之內, 而不能於皇
城之外其他地方求之。
·5·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北史》卷五《魏本紀》。
《北史》卷一三《文帝悼皇後郁久閭氏傳》。
《周書》卷三八《薛忄登傳》。
《北史》卷四九《念賢傳》。
《北史》卷五《魏本紀》。
《魏書》卷一○六上《地形志上》。
上面徵引的《周書·武帝紀》所記載的:「天和元年(566) , 露寢
成」, 並非新建的露寢在這一年竣工, 而是舊宮的改建。因為《周書
·武帝紀》在此以前, 還記載著:「保定三年八月改作露寢」。保定三
年為公元563 年, 在天和元年之前三年。保定三年之前的五年就是
宇文覺即天王位的一年。宇文覺即天王位時已經有了露門。露門
之名既是仿古制, 則仿古制的就不應只是露門。至少可以說, 露寢
也和露門同時改稱得名。宇文覺即天王位, 乃是取代西魏的。宇文
覺取代西魏作為天王, 並在露寢、露門處理政務, 接見百官, 顯示露
寢和露門這樣的建築在西魏時已經有了, 只是名稱不是露寢和露
門而已。前面曾經指出, 露寢和露門既是北周王室處理政務, 接見
百官的地方, 就應是建築在皇城之內, 如果這樣的說法還不至於誣
妄, 則皇城的建築在西魏時就早已有了, 並非北周初建王室時才開
始建築的。
《周禮·天官·閽人》說:「閽人掌守王宮之中門之禁」。鄭玄注
說:「王有五門, 外曰皋門, 二曰雉門, 三曰庫門, 四曰應門, 五曰路
門。路門一曰畢門」。北周既遵《周禮》的制度, 則所謂皇城者也應
該有五門。北周的皋門、雉門和庫門未見文獻記載。北周明帝武成
二年(560) , 改作露門、應門。此事見《周書·武帝紀》, 固斑斑可考,
應非虛語。《爾雅·釋宮》:「正門謂之應門」。邢曰
丙注, 以應門為朝
門。北周以露門為外朝, 則以應門為朝門, 是和古制相同的。歷代
相傳, 作帝作王皆是南面而臨天下, 北周既以露寢為處理政務之
所, 則露寢必為南向, 這樣才能符合南面而臨天下的古訓。後來到
宣帝大象二年(580) ,「行幸同州(治所在今大荔縣) , 增候正, 前驅
戒道, 為三百六十重, 自應門至於赤岸澤, 數十里間, 幡旗相蔽, 鼓
樂俱作」①。宣宗曾數次行幸同州, 這一次如此隆重庄嚴, 且特別說
是出於應門, 則應門應為皇城的南門。
往古立皋門事, 始見於《詩·大雅·綿》篇。這是描述周人經營
·6·
① 《周書》卷七《宣帝紀》。
周原建立城郭的詩篇。詩中說:「百堵皆興, 鼓
咎鼓弗勝。乃立皋門,
皋門有伉。乃立應門, 應門將將」。鄭氏箋:「王之郭門曰皋門」。皋
門與作為正門的應門不同。宣帝行幸同州, 只能說出於應門, 沒有
說出於皋門, 不是沒有道理的。
如鄭玄對於《周禮》王宮五門的解釋, 皋門為最外的一門, 鄭玄
還說皋門是郭門。而北周宣帝的行幸, 出了應門就已經是出了皇
城。這樣說來, 所謂王宮五門並非都是相同的方向, 不是進了皋門,
然後再進雉門、庫門, 才到了應門, 然後再入路門。現在可見到的文
獻記載, 北周時並無所謂皋門, 也無雉門和庫門。可是北周的皇城
還是有五門的。應門、路門之外, 別有崇陽門、肅章門和玄武門。北
周末年, 楊堅為左大丞相, 出崇陽門前往以正陽宮所改名的丞相
府。胡三省指出崇陽門為周宮城之東門①。胡三省所說的宮城, 實
際上也就是皇城。在此以前, 也是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 , 衛王直
作亂, 帥其黨襲肅章門②。此肅章門當為周宮城之西門③。此外還
有玄武門④。玄武門, 顧名思義, 自是皇城的北門。
前面徵引北周衛王直作亂事。衛王作亂的起因之一為其所居
的宅第被改為東宮, 衛王因之遷居於廢陟屺佛寺⑤。東宮後來曾改
稱正陽宮⑥。北周宣帝傳位於其太子, 自居正陽宮⑦。楊堅為左大
·7·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周書》卷八《靜帝紀》。
《資治通鑒》卷一七四《陳紀八》胡注。
《周書》卷一三《衛王直傳》。
《北史》卷七《皇甫績傳》。
王仲犖《北周地理志》卷一《關中》說:「肅章門, 為皇城西出之門」。並
說:「《通鑒》胡三省注以肅章門為後周宮城之西門」。按:《資治通鑒》
記載衛王直帥其黨襲肅章門於卷一七一陳太建六年。胡三省於此僅
注肅章, 宮門名, 並未確指是西門。不過王仲犖所說還是有道理的。
北周皇城五門之中如上文所說的皋門、應門為南出之門, 崇陽門為
東出之門, 玄武門顧名思義, 自是北門, 則肅章門為皇城西出之門,
應是無疑的。
《周書》卷三八《武帝紀上》, 又卷一三《衛王直傳》。
《資治通鑒》卷一七四《陳紀八》胡注。
丞相府, 又以正陽宮為丞相府①。
《隋書·盧賁傳》有這樣一條記載:「高祖將之東第, 百官皆不
知所去。高祖潛令賁部伍丈衛, 因召公卿而謂曰:『欲求富貴者, 當
相隨來』。往往偶語, 欲有去就。賁嚴兵而至, 眾莫敢動。出崇陽門,
至東宮, 門者拒不內。賁諭之, 不去, 目真目叱之, 門者遂卻。既而高
祖得入」。《北史·盧同傳附盧賁傳》所載與此相同。兩傳中所說的
高祖, 就是當時身為左大丞相的楊堅。《資治通鑒·陳紀八》亦引用
這一段史料, 惟改「將之東第」為「將之東宮」, 東第、東宮就是上面
所提到的正陽宮和丞相府②。當時雖已改正陽宮為丞相府, 可能還
未正式宣布, 因而揚堅去東第時為門者所拒不內。
按照歷來的習慣, 東宮本來為皇太子所居之宮。北周所以置此
東宮, 也是因為武帝始立太子的緣故。東宮所在地就是上面所說的
衛王直的宅第。衛王直的宅第相當貴重, 不僅作了東宮, 還曾改為
正陽宮和丞相府, 可知非等閑之地。衛王直的宅第究竟在長安城內
何處, 史未明言。《盧賁傳》稱丞相府為東第, 顯然與東宮稍有差別。
東宮本來應該在皇宮的東面。不過衛王直的宅第是否就在皇宮的
東面, 殊難遽定, 改稱為東第, 就明白說是皇宮的東面。正是因為在
皇宮的東面, 故楊堅去東第, 就要出崇陽門。崇陽門就是皇城的東
門。從而可知, 皇城是和東宮或正陽宮、丞相府是東西相對的。
這樣的形勢彷彿西漢當年。西漢時, 未央宮在西, 長樂宮在東,
東西相對。前面曾經指出, 苻健時的長安小城, 北魏時樂安王范所
築的長安小城以及西魏初年趙青雀據以為亂的長安子城都是在未
央宮的舊址。就是北周的皇城也是有此舊址可依的。前面還曾指
出, 北周建立王朝之初, 宇文覺即已朝百官於露門之外, 所以有露
門, 是因為有露寢。那時已有露寢、露門, 可知這些都是西魏時舊有
的。北周建立王朝, 就以舊有設置改用新名, 以標炳新王朝的新氣
·8·
①
② 《資治通鑒》卷一七一《陳紀》胡注。
《隋書》卷三八《盧賁傳》。
象。露寢、露門如此, 就是皇城也應是如此。有關皇城的文獻記載
不多, 今所知的僅只是《唐六典》的記載。這樣簡短的記載, 很難據
以判斷皇城建於何時。很可能和露寢、露門一樣, 同是西魏時的舊
設置, 既已改朝換代, 也就同錫以佳稱。
西魏時, 趙青雀的作亂為文帝大統四年, 亦即公元538 年事。
宇文覺之稱天王, 為公元557 年事。其間相去不及20 年。趙青雀
之所以據長安子城作亂, 自是長安子城尚有一定的規模, 並非就已
是前代的遺址。20 年間不能圮毀無余。前面曾經提到西魏新建的
宮殿, 有圓極、宣光等數處, 皆未知建置的確地。自趙青雀亂事被平
定後, 亦再未有人道及長安小城或長安子城, 不過西魏的宮殿有的
可能就在小城或子城之中。不然, 當宇文覺稱天王時, 怎能以舊宮
錫以新稱, 而稱之為露寢? 如果這樣的說法沒有什麼舛訛, 則楊堅
以左大丞相的身分, 由崇陽門東出, 前往丞相府, 自是順理成章之
事。丞相府本為正陽宮, 正陽宮以前為東宮。楊堅出崇陽門時, 東
宮早已不復存在, 可是仍以之稱為東第, 顯然可見, 所謂正陽宮和
丞相府皆在皇城之東。這樣的形勢難道就和西漢時未央宮和長樂
宮不復相同?
不過問題到此還不能說就已經完全解決。現在所能見到的漢
長安城圖, 不論是出於前哲之手, 或為時賢所繪制, 其中未央宮的
西宮牆皆是貼近長安城的西城牆, 其南宮牆也是貼近長安城的南
城牆, 其間各僅有一條環城道路①。宮牆和城牆之間除過這樣的環
城道路外顯得並無隙地。未央宮只有北闕和東闕②。以這樣形勢繪
·9·
①
② 《三輔黃圖》卷二《漢宮》:「漢未央、長樂、甘泉宮, 四面皆有公車司馬
門。凡言司馬者, 宮垣之內, 兵衛所在, 司馬主武事, 故謂宮之外門為
司馬門」。《漢書》卷九九中《王莽傳中》:「改公車司馬曰王路四門」。
可見四門之說不虛。又《成帝紀》:「永始四年, 夏四月癸末, 長樂臨華
殿、未央宮東司馬門皆災「。顏師古注:「東面之司馬門也」。是東面之
司馬門與東闕並非一事。
劉慶柱《漢長安城的考古發現及相應問題研究》,《考古》1996 年第
10 期。
製成圖好像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北周皇城卻另有五門。其中的露
門和應門都是南出之門, 而肅章門又是西出之門。如果北周皇城和
前哲時賢所繪制長安城圖中的未央宮一樣, 這露門、應門和肅章門
豈不都沒有可以安置的地方?肅章門只有一重門還可以略事勉強,
露門和應門是相互銜接的兩重門, 不知該設於何處。核實而論, 這
應不是未央宮宮牆的問題, 而應是前哲時賢的智者千慮的稍欠妥
當的問題。應該說, 未央宮西宮牆和長安城西城牆之間尚有相當廣
闊的隙地, 並非貼近在一起的。南宮牆和長安城南城牆之間, 也同
樣有相當廣闊的隙地, 也非貼近在一起的。
前面曾經提到過, 就在十六國的前趙時期, 劉曜據有長安, 立
大學於長樂宮東, 小學於未央宮西。劉曜為此, 選拔百姓中年齡在
二十五歲以下, 十三歲以上, 神志可教者千五百人, 延請朝賢宿儒
明經篤學之士從事教導①。劉曜所設立的大學和小學, 既分別在長
樂宮東和未央宮西, 顯然是在長樂宮、未央宮及其相鄰的長安城東
城牆和西城牆之間。如前哲和時賢所繪制的長安城圖, 長樂宮, 未
央宮和長安城城牆之間除過環城道路之外並未見到多少隙地, 則
劉曜所設置的大學和小學, 就無從設置了。劉曜當時也是一國之
君, 設置大學和小學固然可以說是對於人民的關懷, 實際上就是宣
揚當時的政績, 引人稱道。千五百人的大學和小學, 規模不能說是
很小, 為了宣揚政績場面似應闊綽, 而不能過於狹窄。因而就不能
設在環城的道路上。如果按照前哲時賢所繪制的長安城圖而論, 劉
曜所設置的大學和小學究竟是在什麼地方, 就成了問題了。應該說
長樂宮的宮牆和長安城的東城牆之間, 未央宮的宮牆和長安城西
城牆之間都應是不僅有隙地, 而且隙地還應是相當寬綽的。如前所
說, 前哲時賢所繪制長安城圖, 未央宮的宮牆也和長安城的南城牆
貼近在一起, 可是前秦苻堅所設置的平訟觀就設在未央宮南②。平
·10·
①
② 《晉書》卷一一三《苻堅載記》。
《晉書》卷一○三《劉曜載記》。
訟觀不與宮殿相同, 其所涉及的范圍也許不至於過為寬敞, 可是總
得有一塊地方作為建置的場所。
如果北周的皇城真的還有未央宮的規模, 這皇城五門就比較
容易有些著落。如胡三省所說, 崇陽門為皇城東出之門, 玄武門為
皇城北出之門, 則崇明門就相當於未央宮的東闕, 玄武門也相當於
未央宮的北闕。楊堅前往丞相府, 就是所謂的東第, 所出的崇陽門,
論其氣派和出東闕應該是相當的。當未央宮建立之時, 只有北闕和
東闕, 而北闕為未央宮的正門。北周既祖述周制, 再以北闕為正門,
顯然和周制不相符合, 因而別建路門和應門, 作為皇城的正門。北
周諸帝曾多次行幸同州。同州在長安城東, 故往來皆由青門。青門
為長安城東出北頭第三門, 就是漢時的宣平門。大象元年(578) 宣
帝行幸同州歸來, 大陳軍伍, 親擐甲胄, 入自青門, 百官迎於青門之
外①, 可見其隆重的一斑。到了長安城中, 是由玄武門, 還是由崇陽
門進入皇城, 未有記載, 不得而知。可是前面已經徵引過的, 大象二
年, 宣帝又行幸同州之時, 並不以玄武門或崇陽門距青門較近, 作
為出行的起點, 而是出自應門。當其出應門之時, 也是幡旗相蔽, 鼓
樂俱作, 其隆重的氣派不亞於其由青門歸來。顯然可見, 應門是皇
城的正門, 是在皇城的南面。如果如前所說, 未央宮的宮牆緊貼長
安城的南城牆, 北周之時還同漢時一樣, 這樣的場面怎麼能鋪展開
來?
漢時長安城南出西頭的門為西安門。西安門內正是未央宮。北
周皇城的應門和路門很可能就在西安門內。當然和西安門之間還
有一定的距離。漢時長安城西出南頭的門為章城門。章城門內和
西安門內一樣, 也是未央宮。北周皇城的西門為肅章門。肅章門是
否也和應門在西安門內一樣, 就在章城門之內, 這卻要先確定陽武
門的位置。陽武門為長安城的西門, 這應是無疑義的。因為北周時
·11·
① 《周書》卷七《宣帝紀》。
有這樣一項制度: 孟秋迎太白, 先見三日, 遂建旗於陽武門外①。太
白夕見於西方, 故在西門外建旗。這項制度是否在西魏時就已經有
所規定, 不可具知。至少陽武門的名稱在西魏時已經有了。西魏文
帝大統五年(539) 冬十月, 於陽武門外, 懸鼓, 置紙筆, 以求得失②。
這應是當時為了能得民心一項大政。長安城自來就有十二座城門。
西魏北周時, 有的城門已經不見於記載, 有的則改用新稱, 陽武門
就是改用新稱的。不過十二門的舊規並未曾有所改變。既然還是
十二座城門, 為什麼企求得失, 卻只懸旗、置紙筆於陽武門外?可能
是因為陽武門更近於皇城的西門, 也就是肅章門。其時近於皇城的
城門的, 還有西安門。西安門內就是應門。當時不在應門外的西安
門求得失, 而在肅章門外的陽武門, 當是由於應門是皇城的正門,
有其不便之處。
長安城西出的三座城門, 由南往北, 依次是章城門、直城門和
雍門。這三座城門於西魏北周時皆未見諸文獻記載。陽武門是更
名後的新稱, 是哪一座城門改稱的, 頗費猜度。就其距離皇城遠近
來說, 雍門可能被屏在外。距皇城最近應該是章城門了。只是在西
出三門中, 章城門是偏南的城門。
如上所說, 十六國時期和南北朝後期, 長安城中的小城、子城
和皇城, 前後名稱雖不盡一律, 卻都應未離開未央宮的范圍。遠在
漢世未央宮的宏偉壯麗是可和阿房宮相埒的。阿房宮以其高大雄
偉, 後來被人稱為阿城。未央宮未見有這樣的稱號, 但其高大雄偉
是可以當這樣的稱號的。後來的小城、子城和皇城大致都是因此獲
得名稱的。只是前後名稱略有不同而已。未央宮在漢時為施政的
中樞所在, 其後以漢長安城為都的政權時有興遞, 施政的中樞當迭
相因襲, 而未有改易。既迭相因襲, 對於故宮就須時加修治, 不使圮
廢。正是因為這樣一些情況, 未央宮遂得以保持下來。也正因為未
·12·
①
② 《北史》卷五《魏本紀五》。
《隋書》卷八《禮儀志三》。
央宮能夠保持下來, 唐初貞觀年間, 太宗從上皇置酒於未央宮①,
並非偶然。唐太宗置酒於未央宮, 只是因在長安城西閱武之便, 並
非為了從上皇置酒, 才先期修治了未央宮。漢以後修治未央宮事只
有後趙石虎時的一次, 這是在前面已經提到的。石虎為了修治未央
宮, 曾發動了梁、雍兩州十六萬人。十六萬人從事修治, 未央宮當然
會更為富麗堂皇。可是自從石虎修治之後, 有關文獻記載卻再未見
到提及未央宮事。歷經前秦、後秦, 直至西魏、北周以及隋代, 彷彿
未央宮早已不復存在。可是唐初還在未央宮中置酒作樂, 顯得突
然。其實並非突然, 是中間迭經改換名稱, 而所改的名稱又皆無由
稽考。由未央宮的隱顯不常, 當可以了解長安城中小城、子城、皇城
曲折變遷的過程。
·13·
① 《舊唐書》卷一《高祖紀》。
⑼ 哪位先生在民國成立後的第二年出生然後位於青島的山東大學教書
您說的應該是王仲犖[luò]教授
一、王中犖教授簡介
王中犖(1913-1986) 中國歷史學家。浙江餘姚人。1930-1936年師事章太炎先生,1938年始執教於上海太炎文學院、重慶中央大學。1947年起任職於山東大學,任山東大學教授(1948年)、歷史系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文史哲》編委會副主任等,是山東大學「文史見長」學術特色的主要締造者之一和歷史學科的代表性學者。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歷史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第二屆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教育部歷史學科第一屆學位評議組成員、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山東省史學會理事長,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布的1981年全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
山東大學王中犖教授
二、王中犖教授的成就
在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古史分期、中國經濟史和敦煌學等研究領域皆獨樹一帆、自成一家。著有《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蠟華山館叢稿》、《嚼華山館叢稿續編》、《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敦煌石室地誌殘卷考釋》、《金泥玉屑叢考》、《西昆酬唱集注》等著作,主持點校中華書局版二十四史中的「南朝五史」。在古史分期問題上是「第一個全面闡述魏晉封建論的學者」。所著《魏晉南北朝史》是獲首屆教育部優秀教材獎的兩部歷史著作之一.,被譽為「斷代史著作的經典」。點校的《宋書》和《南齊書》「在二十四史點校本中都屬於上乘,成為古籍點校的範本」,其點校手稿《宋書校勘記長編》也被贊譽為「傳世而不朽」。《中國大網路全書》(1993年版)、《辭海》(1999年版)均列「王仲犖」辭條。
三、山東大學八教授
「八大教授」是山東大學歷史學科永恆的光榮。20世紀50年代,八位著名的歷史學專家楊向奎教授、童書業教授、黃雲眉教授、張維華教授、陳同燮教授、鄭鶴聲教授、王仲犖教授、趙儷生教授甫聚山東大學歷史系,即以中國古史分期、中國農民戰爭史、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等重大學術話題開端發皇,因切中時代變遷而引領中國學術潮流,並由此形成「獨斷之學」與「考索之功」並重的學術家風,奠定了山東大學史學發展之長久格局。上庠大木,蔭綠千秋,「八馬同槽」遂成士林傳奇,山東大學亦以「文史見長」而譽薄海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