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桃江歷史

桃江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3 09:03:50

❶ 為什麼說桃江出美人,有歷史典故嗎

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作曲家黎錦輝先生創作的一首歌曲《桃花江是美人窩》,源於他和他妻子的愛情故事,他妻子來自於湖南桃江縣桃花江畔。

❷ 桃訌縣一中有多少年的歷史

桃江一中的前身為1944年成立的湘山中學。1949年解放後湘山中學續辦兩年,1952年5月桃江縣政府接收為公立學校,更名為桃江縣立初級中學,1954年從修山遷入現址桃花江鎮桂花園。1958年開辦高中,更名為桃江一中。 1969年學校解散,1970年更名為城關鎮中學。1976年收回縣辦,1978恢復「桃江一中」校名。1980年桃江一中被湖南省教育廳確定為首批省級重點中學、2002年被湖南省教育廳重新認定為「湖南省重點中學」、2010年更名為「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2000年學校停辦初中,擴招高中,辦學規模迅速擴大。2014年年末在職教職工280人,6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021人。是清華大學「新百年領軍計劃」推薦學校,湖南省生態文明示範學校,湖南省物理奧賽培訓基地,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省青少年科技示範基地,培養優秀體育運動後備人才重點學校,省文明衛生單位,空軍飛行學員早期培訓基地,文學社團活動示範單位,省精神文明先進單位。

❸ 湖南桃江歷史上出現了哪些偉人

紅軍將領張子清 張子清(1902—1930),名濤,別號壽山。桃江縣板溪鄉人。中國工農紅軍早期著名將領。1912年張考入長沙陸軍芝芳小學,1920年任岳陽鎮守使公署上尉副官。1922年參加平江兵變,失敗後潛回家鄉組織游擊隊,進行反軍閥的斗爭。1924年,張奔走於長沙、武漢、上海之間,與郭亮等中國早期革命活動家結成摯友。1925年後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入廣州政治講習班學習,畢業後投身北伐。
1927年9月,時任國民革命軍二方面軍警衛團副營長的張子清,隨營參加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並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長第三團第二營營長,參加了文家市會師和「三灣改編」,跟隨毛主席開始了井崗山革命根據地的建設。
1928年2月,紅軍前委重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毛澤東任師長,張任參謀長兼一團團長。3月,張率部隨毛澤東支援湘南暴動。在桂東沙田,遭敵軍堵截,張率部浴血奮戰3天3晚,擊退敵軍10次進攻,保證了朱德、陳毅率領的湘南起義部隊順利挺進井崗山,為紅軍史上著名的井崗山會師,立下了不朽功勛。
之後,工農紅軍第四軍成立,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該軍下轄3個師,張任十一師師長,後選為中共湘贛邊區特委員,代理特委書記。1929年1月,為粉粹敵軍對井崗山的進攻,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閩西轉移,紅五軍和紅四軍一部留守井崗山。此時,張任紅五軍參謀長,堅持帶傷指揮戰斗。1930年春,張因傷被護送療養,因醫療條件差,傷勢惡化,是年5月不幸逝世,時年28歲。遺骸葬於永新縣城效東華山。

❹ 有誰了解桃江白鶴山的歷史及故事

你說的是灰山港向克上沖水庫去方向的哪個白鶴山道觀嗎?,你要去查桃江旅遊。

❺ 桃河的歷史

桃河是陽泉人民的母親河。由於其歷史久,流域廣,千百年來,它曾為當地民眾發展農業、生息繁衍做出了巨大貢獻。桃河兩岸許多村落的形成與命名(諸如賽魚、平潭、五渡、河坡、亂流、河灘等)就生動地反映了這一事實和情結。從現存的一些文字資料和歷史文獻來看,古代,桃河不但水源豐富,而且景緻不凡,是很受人們青睞的。早在680多年前,元中書左丞呂思誠在《五渡河水磨詩》中曾寫到:「滿塍曲屈水淙淙,喜聽籮聲自擊撞。笑我貧家無麥壟,看君高堰築桃江。不須著力身還轉,政使乾坤氣未降。說與漢陰痴老子,桔槔功利勝罌缸。」清嘉慶十六年(1811)出任平定州知州的吳安祖在《平定州八景》(明成化版《山西通志》卷七「景緻」部分有載)中,寫到「平潭秋月」一景時詩曰:「素影金閨夜,斜筵寶瑟情。何如潭上月,留照讀書聲。」寫到「五渡平波」一景時詩曰:「橫波漲五渡,驅鴨出紅闌。兩岸蘆花冷,秋容倚棹看。」辛亥革命後任南京臨時政府代表、參議院議員的李素(平定娘子關人)在《思家鄉形景》詩中也寫到「兀兀承天天不孤,一村煙火半山處。葦澤關下葦澤深,桃河河中魚兒稠。」可見90多年前,甚至在新中國建立的初期,桃河作為陽泉境內的第一大河,對民眾的功益還是佔主導地位的,人們難以忘懷。
由於自然的因素,加之人為的無度砍伐,生態失衡,洪澇災害也時有發生。陽泉解放到2002年的55年中,大小洪災就有100餘次,平均每年近2次。其中,洪峰流量超過1000立方米/秒的有5次。最大的一次是發生在1959年8月24日的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時最大洪峰流量達到2200立方米/秒。這次大洪將賽魚運煤橋沖毀100多米,桃河大橋被沖毀兩孔,造成南北交通中斷4天;陽泉發電廠及河邊街段的桃河大壩沖毀120多米,街道及臨近廠礦企業遭受嚴重破壞,死亡6人,直接經濟損失達100多萬元。其次是發生在1966年8月23日的2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大洪峰流量達1980立方米/秒。這次大洪將市區桃河南岸的防洪大堤潰決9處共840多米,致使麵粉廠、木材廠、發電廠等單位及16條街道被淹,死亡57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億元。
血的事實告訴人們,流淌了千餘載的桃河已隨著時代的變遷,日漸失去母親河的風采,而變成了一條讓人作嘔、發厭、深感頭疼和憂慮的害河!盡管如此,一些缺乏公德的單位或個人,仍在往桃河裡注污水,倒垃圾,傾廢物;一些缺乏科學常識的人,依舊在桃河的河床里大種大養;一些迷戀於蠅頭小利的人,不顧政府的三令五申,照樣在桃河裡挖沙取石……

❻ 桃江縣什麼歷史時期發生過地震

據湖南省地震台網測定:2016年2月24日19時48分16秒在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東經112.04度、北緯28.56度)發生ML3.2級地震,震源深度7公里。

湖南,遠離地震帶,在很多人心裡,始終覺得地震離我們遙遠。然而,地震終究還是讓我們大家都感受到了。我們腳下的土地,並不如想像中那樣安全和平靜。

湖南曾發生破壞性大地震 地震次數居華南第一

湖南有地震嗎?據統計,湖南有史可查且大於4.7級的地震約有20次,地震總數更是多達200餘次。在華南諸省里,湖南的地震是最多的。

尤其是在三百八十多年前的明崇禎四年,常德澧縣曾發生破壞性地震,史稱「常德地震」。《明實錄·崇禎長編》對這一地震有詳細的記述,「澧州亦震數次,城內地裂,城牆房屋崩壞,壓死居民十餘人,王家井噴出黃水,鐵尺堰噴出黑水,彭山崩倒河為之淤」。

《湖湘地理》地質顧問童潛明考證,「彭山崩倒」的所在地是彭山,「河為之淤」的河是澧水。因為地震最易引起滑坡,史書說的崩倒就是滑坡,這個地震滑坡是湖南有史記述的最早的滑坡,也是華南內陸唯一的地震引起的滑坡。

我們走在洞庭湖邊上,也許腳下正發生小地震,只是感覺不到罷了

湖南的地震主要集中在洞庭湖的周邊,全省大於4.7級地震20次,洞庭湖區就有12次。這是因為洞庭湖盆地在現代新構造運動中仍在沉降,每年下沉1厘米左右,它周邊的山地丘陵卻在上升,一邊上升,另一邊下降就會形成斷裂或引起老斷裂的復活,如此地震就發生了。

我們走在洞庭湖邊上,也許腳下正發生小地震,只是我們感覺不到罷了。一般3.8級以上的才是有感地震。

湖南不在大地震帶上,但地殼沉降的新構造運動可能導致地震

地殼運動是不均衡的,它的發生與所處大地構造單元有關。大地構造單元一般以隆起與坳陷來定;也可以根據地殼運動的強度分為活動區與穩定區。

活動區大都在隆起區與坳陷區的過渡部位,這里的地殼差異性升降會使岩層錯斷(即斷裂),或使原有的斷裂重新活動,這就是常說的活動斷裂。活動斷裂最強的表現就是地震。因此可以說地震是斷裂活動的結果,也可以說因為有地震才認為斷裂在活動。

湖南的地震、地質工作者將湖南劃分出一系列的隆起區與坳陷區,它們的邊界往往有活動斷裂。

現知有記錄的4級以上的歷史地震往往又沿這些斷裂帶分布,如太陽山斷裂、湘江斷裂、常德-益陽-長沙斷裂、桃江-城步斷裂、瀏陽-衡陽-江華斷裂、三都-郴州斷裂等。

應該指出的是,這些斷裂是確實存在的,但僅憑地震就說在活動,多少有點牽強附會,不過斷裂活動的確是地震的元兇。因此為了預測地震,研究斷裂的活動是最重要的。

童潛明介紹,湖南省1971年開始使用儀器觀測地震,測得郴州東江水庫自蓄水以來已發生地震4000餘次,最大震級達3.2級。水庫誘發地震的前提是庫區具有一定的地質構造和水文地質條件,以及一定的原始應力積累。

另外,礦山地震則多是地下體積虧空,導致塌陷、斷裂活動誘發地震。總之是因為蓄水與采礦改變了原來應力平衡狀態。這種地震一般震級小、震源淺,不會造成大地震,但山體出現裂縫、礦巷塌方、房屋受損之事經常有。

環洞庭湖區域建設,應對可能的地震有所預防

洞庭湖周邊是地震多發區,常德-澧縣間又是重點區。常德到澧縣中間區域發育有走向北東的六條斷層組成的「太陽山斷裂帶」,在8萬年前它有過一次斷錯地層的強烈活動。

據查可能是湖南歷史上最近的一次錯斷地層活動,後來雖然沒有發現很劇烈的斷錯地層,但是斷裂繼續活動是存在的,1631年6.7級澧縣地震、1979年2月18日的3.8級澧南地震即是其證明。

因此,在環洞庭湖區經濟建設中對地震就要預防,關注的重中之重應是常德-澧縣沿太陽山斷裂帶。

一是加強對環洞庭湖區的新構造運動的研究;

二是沿太陽山斷裂帶按抗8—9級地震裂度設防;

三是房屋建築及其它工農業建築應盡量避開岩層層面與山坡坡面一致或大體一致的地方。

❼ 湖南省桃江縣修山的歷史

修山矗立於湖南省 桃江縣資水之濱,中國歷史名山,距桃江縣城西北15公里處,主峰海拔375米,濱資江北岸。清同治《益陽縣志》載:"峻峰如削,卓立資濱,或以即為湘山,黃帝南巡所登"。
修山又名熊湘山,湘山。《史記·五帝本紀》有黃帝"南至於江,登熊湘"的記載。黃帝登修山時,仰望山峰酷似熊耳,俯視山麓與江水相親相合,熊湘之名是黃帝當時一剎那間的極凝煉的形象語言結果。黃帝當時南巡走的是今修山西側的軒轅古道,從修山西側觀察,山峰漸次變化,中峰與前峰隨著觀察者的移動以至完全重合,三個峰變成兩個峰,酷似熊耳。《湖南通志》載:熊耳山在縣西。益陽縣(桃江原屬益陽)有熊耳山,東西各一峰,如熊耳狀,因以為名(《史記·封禪書》注);或又謂之熊湘山(舊志),修山在縣西南八十里,史記黃帝登熊湘乃二山,一為熊耳,一為湘山,湘即修山(《一統志》)。湘山,應劭曰,在益水之陽(《漢書·地理志》)。
隨著時代的變遷,水陸交通條件的改善,軒轅古道隨之廢棄,人們見不到黃帝從西側到熊湘的景象,卻見三峰並立,便省略熊,直呼湘山。《漢書·地理志》保存了這一史料。湘山之名一直使用到唐代。
後由於社會交往頻繁,人們發現湘山這個簡化名與洞庭湖湘山同名,因此幾番尋求一個具有紀念黃帝登熊湘的特殊山名,到唐朝末年,才以修山替代"湘山"之名。這一"修"字,可謂神來之筆,既描寫了修山挺拔秀麗的自然風光,又別有內涵,因為《史記·五帝本紀》中論述"軒轅修德振兵"。可見這一名一字之用心良苦,表達了後人對黃帝登熊湘修德振兵的無限緬懷,自此,清代《一統志》和《湖南通志》均稱湘山為修山。
折疊修山是出美人的窩
熊湘山、湘山、修山這一山體名稱的歷史演變無不展現出這座神奇的山巒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自古至今修山流傳著兩個版本的動人傳說,一個是神話版美人窩是修山的傳說,一個是山寨版羞女化為青山裸女的傳說。
神話版傳說是女媧創造了修山美人窩。據傳中國上古神話中創造人類的女神女媧,來到桃花江畔修山山峰下,美麗的風景使她心花怒放,於是便動手製作美人形。她從荷塘採摘蓮藕、荷葉、荷花。用蓮藕紮成七個人形骨架,牛脂塗上便成為肌膚,荷花貼面,荷葉作衣裙。然後,將他們安放在修山靜養。七七四十九天後,便可成鮮活的美人。時過了六七四十二天,可是這幾個人尚無水色。這時共工為爭帝位與祝融相戰,不惜以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蒼天裂縫,天河水傾瀉,不周山似大海中的浮邱,一時天昏地暗。女媧只好將七個美人安排到桃江天井山上,自己去不周山補天。
補天之後的女媧,把七個美人接回修山,終因心力竭盡而歿,臨終前掛念沒有水色的七個美人,對她們說:我死後山下有股清泉流出,乃我體內之精華。你們以此去養育你們和子孫吧。七個美人暢飲修山水後都成長為天姿國色的美人。至今,桃江流傳著:"喝了修山水,人人變得美"之俗語。不久,她們各自婚配,繁衍生息。她們的後代像母祖女媧一樣,個個國色天香,傾城傾國,自此修山便成為天下聞名的美人窩。
黎錦暉先生就因為有一個美若天仙的修山女同學,而創造了《桃花江是美人窩》,成為天下流行的一首歌。桃花江是美人窩,其實美人的窩在修山。
山寨版傳說修山山體是美麗村姑的化身。在很久以前,資江邊住著一位純真美麗的少女,因為她性情溫柔,為人靦腆,所以,人們親昵地稱她為羞女。羞女與一個勤勞的後生相親相愛,正准備成親時,後生為抵禦異族入侵而應征上了戰場,一去音訊全無。羞女思念郎君,常在江邊望後生早日歸來。一天,貪色的麻子縣官遊玩至此,一見羞女,忍不住色膽包天,即上前非禮。羞女嚇得轉身就跑,縣官哪肯丟掉這到口的美食,拔腿就追。追到江邊,麻子縣官猛地一把扯掉了羞女的衣裙。羞女又羞又急,赤身裸體跳入了資江。剎那間,天空烏雲密布,電閃雷鳴,暴雨傾盆。俄傾又雲收雨散,風平浪靜,羞女化成了一座青山裸女仰卧江濱,而麻子縣官則被沖到下游,變成了一塊麻石。為了紀念羞女,人們又把修山叫羞女山。而那塊麻石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被人開發利用,打造成條石、石獅子、鋪路等,由於石質好,用途十分廣泛,也算麻子縣官泉下積德了。
著名益陽籍女作家葉夢,在1983年發表的成名作《羞女山》文中,用她那優美流暢的文筆、對化為青山裸女的美麗修山體態,作了寫真的描述:
汽車離開修山鎮,渡過資水,開上去縣城的公路。我忍不住側首向對岸的羞女山作最後一瞥。
驀地,我驚呆了。對岸的羞女山,什麼時候變作了一尊充盈於天地之間的少女浮雕?車上頓時起了一陣驚呼。同車的本地老鄉告訴我們:只有從我們現在這個處所,方能看出羞女的真面目。
我擦了擦了眼睛,那斜斜地靠著山崗,仰面青天躺著的,不就是羞女么?她那線條分明的下頜高高翹起,瀑布般的長發軟軟地飄垂,健美的雙臂舒展地張開,勻稱的長腿,兩臂微微彎曲著,雙腳浸入清清的江流。還有,她那軟細的腰,稍稍隆起的小腹和高高凸起的乳峰。在暖融融的斜照的夕陽下,羞女"身體"的一切線條都是那樣地柔和,那樣地逼真,那樣地凸現,那樣地層次分明:活脫脫一個富有生氣的少女,赤裸裸地酣睡在那夕陽斜照的山崗。我似乎感覺到了她身體的溫馨,看得見她呼吸的起伏。我祈求汽車開慢一點再慢一點。我使勁盯著不敢眨眼。我擔心我眨眼那功夫,那"羞女"便會呼地坐了起來。
我被羞女全美的"體態"震懾了,心靈沉浸在一種莫名的顫栗之中。我感嘆造化的偉力……
桃花江出美人,當地人說,不在桃花江源頭,也不在屈原住過的鳳凰山邊,而在離縣城十五公里的修山。無論是一絲不掛甜睡在江邊的羞女,還是山腳下水靈靈的村姑,一個個是那樣神形兼備,美麗動人。因此,修山被公認為是出美人的窩,凡是游桃花江的人,都要乘車坐船到"美人窩"里來,拜訪羞女,尋覓美人,不到修山下觀光,等於沒有來過桃花江。
折疊修山最早見證炎黃和天下
炎黃聯盟 據修山籍人士,原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符鴻基著《黃帝登熊湘》(2000年10月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考載:公元前26世紀末,華夏始祖黃帝逐鹿中原,與炎帝交手。阪泉一戰(今河北省涿鹿縣東),黃帝戰勝,炎帝率余部遷至洞庭一帶。為謀求炎黃聯盟,黃帝揮師南下,渡湘江,入資水,到達修山。他十分看好修山的地理位置,因為修山處於湘西與湘中交界處,北靠洞庭西部糧倉,南有資水作天然屏障,給養便捷又宜於隱蔽休整,能避免與炎帝余部發生誤會或沖突。他從修山西側望修山,見其雙峰酷似熊耳,遂給修山取名為"熊湘",並將行營之地命名為熊湘。一個"熊"字,標志著從中原出征一路滔滔都是有熊國聯盟的勝利旗號;一個"湘"字,則將他們帶入由北而南會合眾流奔赴洞庭的寬闊境界。黃帝以熊為圖騰,以這個山名和地貌訓誡、激勵部屬,堅定了這支正義之師統一南北,實現民族大融合的決心和信心。不久,黃帝遣使臣風後赴長沙與炎帝結成友好。識大體的炎帝以大禮接待風後,接受了實現和平統一華夏的軒轅政策,表示服從中原帝命,"退而修德"。黃帝大悅,認為是託了熊山的靈氣,從而天賜祥瑞與人君。他決定答謝天地之功,登熊湘山設壇主持祭天大典(叫封),繼而在山麓鳳麟港舉行祭地大典(叫禪)。炎黃聯合,薪火相傳,發展到周代,以炎黃族系為骨幹,形成了共同的族體華夏族,即後世的漢族。黃帝登熊湘山,首開我國多民族統一之先河,創立"和天下",為以後創立泱泱中華大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清同治《益陽縣志》載:"黃帝披山通道,南至資水,登熊湘……"記的就是這一段史實。
修山地名大解密 見證黃帝登修山,實現炎黃聯盟修德振兵創立和天下的最有力證據,是黃帝給修山周邊留下的16個地名,至今仍沿用,可按序組讀如下:
黃泥黃師,黃家黃旌,黃仙黃南,大觀茶陵,
熊湘轅侯,轅侯鳳麟,打卦虎形,熊家真龍!
這四言地名韻句,按方位從北到南依次是黃泥坳、黃師壩、黃旌洲、黃仙洲、黃南村。從中心地點黃家土往東,依次是大觀橋、茶陵窩、熊湘山、轅侯山、轅侯泉、鳳麟港。從中心地點黃家土往西,依次是打卦坪、虎形山、熊家村、真龍堡。若省去這些地名的最後一個字而進行朗誦,就像一首音韻鏗鏘的古四言詩。
從地名有序內涵聯系來看,在炎黃文化研究有素的人士眼中,能察覺出這里連用黃帝簡稱地名6處,連用黃帝氏名簡稱地名4處,還出現了歷代炎帝長眠地、又是阪泉戰後炎帝榆罔最後歸宿地茶陵地名,這些地名系列到最後以"熊家真龍"結尾,追其朔源,自有奧秘。
對修山歷史遺留下來的地名逐一解讀,就能初步領略黃帝登熊湘山時留下諸多地名文化的深刻內涵:
黃泥坳:以黃字為頭,冠黃帝簡稱(下同)。因雨後黃壤皆成泥,地處丘陵坳處而名。這是黃帝從西北方位進入熊湘山境的第一站。
黃師壩:因黃帝部隊行進在丘陵下面的寬平陸地而名。
黃家土:因黃帝目極所轄土地而名。是熊湘山境的中心。在這個特定位置東望峻峰,就象一尊盤踞於江畔的巨熊,鼻樑西向,熊耳張聳,前掌剛勁直撐,後掌蜷曲於臂下,坐落洞庭水系之濱(遠古統稱洞庭四水為湘,言水有所合之意)。黃帝在這里,見到了熊踞江濱的形象,正好合符中原酋邦有熊氏圖騰,才激發他對熊湘山之命名,從而敲定了熊湘山封禪的計劃。至於後人走黃泥坳到熊湘山的路線,因很少繞道黃家土,也就無緣見到熊的形象。這是幾千年熊湘山考證未成正果的原因所在。但"因禍得福",熊湘山文化遺產也因此減少了"魚龍混雜",而得以在整體上保持了黃帝文化的原型。
黃旌洲:因黃帝等待部隊在黃家土架橋,便到洲上臨江眺望,見周圍黃帝旌旗招展而名。
黃仙洲:因江上小洲似人間仙境而名。黃帝因而選定於此編導《咸池》祭地樂舞。
黃南村:因該村坐落在江水南岸而名。黃帝計劃於此接待封禪觀禮的南方諸侯。
大觀橋:架於黃家土與茶陵窩兩岸小港之間的便橋。黃帝因見橋已竣工,便從江濱返回黃家土,登橋觀賞。他看到此處地勢非常開闊,眼觀四路,目光遠大,即景而名,更見景寓意,寄託著博大包容的氣派,撫平阪泉戰痕,展望炎黃融合變通途的深刻意境。
茶陵窩:為熊湘山下一大片平原,是黃帝接待茶陵炎帝榆罔、以及宣布賜封茶陵給榆罔之子的見證地。同時也是作為黃帝祭奠中華農耕文明奠基人炎帝神農以及炎帝部族列祖列宗的場所,還可作為賓祭南方諸侯的宴會場,故統以茶陵窩名之。藉此表達對歷代炎帝的崇敬,寄託著黃家土與茶陵窩從此一橋永架,炎黃雙向通融的崇高境界。
熊湘山:冠有熊國簡稱。因在黃家土地點才可視山狀如熊踞江濱而名,是黃帝即景寄意,飽含著他關於有熊國圖騰象徵是熊、洞庭上源之濱的山形也似熊、熊湘乃天人合一的境界。熊湘山主峰,為黃帝封禪的祭天台。
轅侯山:取軒轅氏轅字而冠稱(下同)是位於熊湘山除兩只熊耳峰外的一小峰,是軒轅黃帝祭天後接見南方諸侯之地。
轅侯泉:因轅侯山下涓涓流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山泉,能供封禪時軒轅與諸侯共享而名。
鳳麟港:位於熊湘山東麓,自然生態環境優雅,珍禽奇獸密集,黃帝確認這里是鳳凰、麒麟出沒之地,便以鳳麟為名,彰顯天與有熊氏封禪的資格,當即敲定遍請洞庭南方諸侯觀熊湘山封禪之禮。
打卦坪:是黃帝由鳳麟港返回黃家土時,因見小丘陵上隨員正在打卦,占卜營地而名。
虎形山:因丘陵似虎狀,黃帝令虎師駐守而名。
熊家村:冠有熊國簡稱。因村西、村南有十八峰起伏如龍脊,村北有虎形山拱衛,村東向著熊湘山,隨員占卜為有天子氣派的龍虎勝地,請駕駐營。黃帝令熊師為營衛而名。
真龍堡:這個山名不是黃帝自封的,而是南方諸侯於封禪和賓祭結束後,滿懷對黃帝感戴之心,齊赴熊家村營地,簇擁黃帝端坐村西山上,接受朝拜,諸侯齊呼真龍天子,並樹起"真龍堡"山名,將黃帝尊為炎黃氏族最古老的總圖騰--龍的象徵,而將十八龍脊背後的山呼為"舞鳳山",象徵龍上鳳下、龍前鳳後,表示炎帝部族與九黎族、南方諸侯衷心擁護黃帝領導,永固炎黃聯盟,服從帝命。從此,熊湘山與真龍堡、鳳麟港與舞鳳山,東西呼應,標志著炎黃聯盟進入了融合發展的酋邦時代。
在語言豐富,但文字尚未定型、史書恨晚的年代,對於江南這種劃時代的變化,黃帝精煉出這16個地名,要言不煩、切中實景、並飽含深意地記錄了炎黃融合發展的全過程。作為諸侯回去傳達貫徹部族融合、擁戴酋邦精神的載體,還作為代代傳呼下去的歷史地名備忘,唯恐後人"輕漫佚忽,無原察之意",黃帝特於"黃"字和"熊"字後綴以"家"字,是示意有熊氏黃帝的自稱,藉此挑明沿革、起源和歸宿。

❽ 沅江歷史

沅江市,隸屬於湖南省益陽市,地處湖南省東北部、洞庭湖濱,於公元522年置縣(時稱葯山縣),1988年10月改縣為市。市西南有綿延丘崗,北部是沖積平原,東南多蘆盪沼澤,呈現「三分垸田三分洲,三分水面一分丘」的湖鄉地貌特徵。市域氣候宜人,特產豐富,交通便利,享有「洞庭明珠」、「江南寶地」的美譽。2012年,沅江市轄2個街道、11個鎮、1個鄉、2個場,總面積2177平方公里,總人口75.4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2.88萬人。 2015年,根據沅江市鄉鎮區劃調整方案,調整後下轄11鎮2街道。
沅江是全國商品糧、棉、豬、桔的重要產地和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市。同時,還盛產烏鱧、龜鱉、泥鰍、鱔魚、湘蓮、黃花、蛇類等多種農產品,是湖南省重要的農副產品出口基地。 沅江是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有亞洲最大的濕地保護區和百里桔園風光帶,是國家最早公布的生態旅遊城市。
約5000年前,在赤山、漉湖等地,就已開成村落。進入青銅器時代後,在今蓮子塘一帶,聚居村落已趨密集。
東周以前,沅江屬《書·禹貢》所載九州中的荊州管轄。春秋戰國時期,沅江成為了湘楚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戰國時期為楚國黔中郡屬地。秦屬長沙郡。西漢屬益陽縣,南朝梁武帝(公元522年)置葯山縣為沅江市境置縣之初。隋改為安樂縣,因沅江在縣境注入洞庭湖而改名沅江縣、宋改名為喬江縣。宋乾德元年(963年),復名沅江縣。
民國29年起(1940年),沅江縣屬於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湖南各地相繼解放,國民黨政府在湖南的統治宣告結束,各行政督察區的建置隨之瓦解。是年8月,成立新的湖南臨時政府(1950年4月正式成立省人民政府)後,全省設1個省轄市、10個專區。專區設專員公署,為省政府派出機關。沅江縣屬於益陽專區。
1952年11月,益陽專區建置撤銷,沅江縣劃歸常德專區,歷時10年。
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縣域經濟迅猛發展,綜合勢力顯著增強。
1988年7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沅江縣,成立沅江市,直屬湖南省政府由益陽地區代管。
1994年3月,國務院批准撤銷益陽地區,設立地級益陽市;7月1日,「益陽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益陽市人民政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益陽市委員會」正式掛牌。從此標志著地級益陽市的成立。沅江市轄3縣(南縣、桃江、安化)、代管1市(沅江市)、2區(赫山、資陽)、5大國營農場(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紅、茶盤洲)和大通湖漁場。
2000年12月18日,茶盤洲國營農場撤消,改茶盤洲鎮劃歸沅江市管轄。
2004年,沅江市轄5個街道辦事處(慶雲山街道辦事處、山巷口街道辦事處、凌雲塔街道辦事處、團山街道辦事處、馬公鋪街道辦事處)、11鎮(三眼塘鎮、新灣鎮、蓮子塘鎮南嘴鎮、草尾鎮、陽羅洲鎮、四季紅鎮、黃茅洲鎮、南大膳鎮、共華鎮、泗湖山鎮、茶盤洲鎮)、10鄉(萬子湖鄉、竹蓮鄉、大同鄉、熙和鄉、七子浹鄉、志成鄉、北大鄉、雙豐鄉、新華鄉、白沙鄉)、1個農場(凈下洲農場)、4個蘆葦場(漉湖蘆葦場、南洞庭蘆葦場、萬子湖蘆葦場、魯馬湖蘆葦場),總人口74.46萬人。
2005年,沅江市原轄的27個鄉、鎮、場、街道辦事處調整為14個:雙豐鄉、北大鄉、南大膳鎮合並設立南大膳鎮(鎮人民政府駐南大膳);志成鄉、黃茅洲鎮合並設立黃茅洲鎮(鎮人民政府駐塞波嘴);熙和鄉、大同鄉與草尾鎮合並設立草尾鎮(鎮人民政府駐再附垸);七子浹鄉與陽羅洲鎮合並設立陽羅洲鎮(鎮人民政府駐陽羅洲);將凈下洲農場並入泗湖山鎮;白沙鄉、新華鄉、共華鎮合並設立共華鎮(鎮人民政府駐黃土包);竹蓮鄉、三眼塘鎮合並設立三眼塘鎮(鎮人民政府駐洋海村);山巷口、馬公鋪和團山3個街道辦事處合並設立瓊湖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腰塘基);慶雲山和凌雲塔2個街道辦事處合並設立慶雲山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衙門口)。茶盤洲鎮、新灣鎮、南嘴鎮、四季紅鎮、萬子湖鄉行政區域維持現狀不變。撤並萬子湖蘆葦場、魯馬湖蘆葦場、東南湖蘆葦場,設立南洞庭蘆葦場。場部駐原東南湖蘆葦場駐地;漉湖蘆葦場維持現狀不變。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沅江市共轄11個鎮、1個鄉、2個街道辦事處。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