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書法家
『壹』 中國歷史上書法家排名
答: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身長七尺有餘約為(1.83米),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其中,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為書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對真書、草、行主體書法造詣都很深。今人劉鐸對王羲之的書法曾稱贊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
2顏真卿
顏真卿(709-785年),唐代傑出書法家,偉大的愛國者。漢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臨沂市費縣諸滿村)人。其曾祖、祖父、父親都工篆隸,母親殷氏亦長於書法。他創立的「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
----------------------------------------------
3柳公權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唐朝京兆華原人,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由於他也被皇帝封為河東郡公,因此後人也稱他「柳河東」。他是顏真卿的後繼者,後世以「顏柳」並稱他們,成為歷代書法的楷模。並與趙孟頫、顏真卿、歐陽詢合稱「四大書法家」。
唐朝最後一位大書家柳公權,陝西耀縣人。他繼承了前輩書體結構,自創所謂「柳體」,並為後世百代楷模,直至進入印刷體時代。其書體化身萬千,流傳於民間,甚至國外。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視,他官居侍書,長在禁中,仕途通達。文宗皇帝稱他的字是「鍾王復生,無以復加焉」:穆宗帝問他怎樣用筆最佳,他說:「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這句名言被後世傳為「筆諫」佳話。「柳體」與「顏體」齊名,並稱「顏筋柳骨」。
『貳』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書法家
說起書法家,許多人就會想到有「書聖」之稱的王羲之,他的書法是出了名的好,入木三分這個成語的主人公就是王羲之。今天來說說我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書法家,除了王羲之以外,還有一些影響深遠且深受後人追捧的書法名家,他們都留有許多出色作品。
1、王羲之
柳公權是唐朝中期著名書法家,他的書法以楷書著稱,他創立了「柳體」,與顏真卿齊名,後世有「顏筋柳骨」之美譽。他的傳世碑刻有《金剛經刻石》、《玄秘塔碑》等,還有《伏審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等行、草書作品
『叄』 中國古代有哪些書法家
書法家是擅長書法的人,是具有漢字書寫能力,並能將其推至藝術高度的簡單來說就是以書法為主要創作的藝術家,歷代以來較為著名的有蔡邕、張芝、王羲之、顏真卿等。
蔡邕、張芝均為漢代書法家,東漢是書法藝術的繁榮期,出現了專門的書法理論著作,最早的書法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揚雄。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崔瑗的《草書勢》。
顏真卿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
『肆』 中國歷史上十大書法家
按時間順序
王羲之(書聖) 顏真卿(顏筋) 懷素(草聖) 柳公權(柳骨) 蘇軾 黃庭堅 米芾 趙孟頫(元代書聖) 文徵明(通才,小楷美不勝收) 董其昌(清皇室專寵)
『伍』 中國歷史上著名書法家
1、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2、張旭(約675年—約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開元、天寶時在世,曾任常熟縣尉,金吾長史。
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 。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中。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書法與懷素齊名。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張旭由『孤蓬自振、驚沙坐飛』中悟得奇怪之態,又從公孫大娘舞劍中悟得低昂迴翔之狀,他正是以造化為師,墨池功深,才成為狂草大師。」
3、黃庭堅(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4、趙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1322年7月30日 ),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趙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鉅夫舉薦,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禮敬,歷任集賢直學士、濟南路總管府事、江浙等處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等職。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晚年逐漸隱退,後借病乞歸。至治二年(1322年),趙孟頫逝世,年六十九。獲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謚號「文敏」,故稱「趙文敏」。著有《松雪齋文集》等。
5、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於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於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後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
『陸』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
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有:王羲之、顏真卿、趙孟頫、黃庭堅、歐陽詢、柳公權、蘇軾等。其中,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並稱「楷書四大家」。
1、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2、張旭(約675年—約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開元、天寶時在世,曾任常熟縣尉,金吾長史。
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 。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中。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書法與懷素齊名。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張旭由『孤蓬自振、驚沙坐飛』中悟得奇怪之態,又從公孫大娘舞劍中悟得低昂迴翔之狀,他正是以造化為師,墨池功深,才成為狂草大師。」
『柒』 中國古代十大書法家
中國古代十大書法家
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懷素、柳公權、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董其昌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中國書法是"書寫的藝術"."書寫"之所以在中國能成為真正的藝術,乃植根於中國傳統之思維方式.
在文學史上,題材決定論曾盛行一時,其偏頗乖謬終致遭到今人貶斥唾棄.然而,題材在創作中的重要性仍然堅硬地存在.它是作者觀察歷史與現實所選取的一種視角,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著作者的生活閱歷,知識素養和藝術眼光,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讀者的閱讀興趣.
對中國古代書法家的整體考察.而這樣的自覺意識,在這篇文章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讀者既可看到周代是"篆書",對王羲之,王獻之,張旭,顏真卿,僧懷素,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蘇軾,黃庭堅等書法大家的解讀,也可看到對蘇軾等詩人的闡釋,容納了更為廣闊的歷史與文化意蘊.這一串長長的名單,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解讀為中國歷史與中國文化的一種符號.
中唐的顏真卿顏體端莊雄偉,大家大概都很喜歡吧
顏體就是顏真卿經過老師指點長期揣摩,臨摹,並大膽修改創造出來的.
顏真卿學書法時,刻苦,認真,雖然他也懇求過老師教他訣竅,但是張旭教師的一席話卻令他明白只有苦學才有成就.這是張旭老師對顏真卿的啟示,也是張旭老師對我們大家的啟示.可以說,顏真卿的成就離不開張旭老師.如果沒有張旭老師的"訣竅",那顏真卿可能就不會認認真真地學書法了,也許到現在也沒有顏體呢!
對這些或居廟堂,或隱於市,或遁山林的古代書家及其書藝的圈點,其實也是對中國歷史與中國文化的一種剔爬梳理.這些書家的命運際遇,人生憂歡,與一段段歷史的華彩與悲歌水乳交融.中國書畫重人格,道德與學問修養,認為習藝者人格高邁,識見宏遠方能霞想雲思,興會標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慮,方能腕下呈縱橫萬里之勢.清人松年曾雲:"宋之蔡京,秦檜,明之嚴嵩,爵位尊崇,書法文學皆臻高品,何以後人吐棄之,湮沒不傳
實因其人大節已虧,其餘技更一錢不值矣."中國古代書家身上太多地濃縮了民族傳統文化與價值精神取向,因而使得系統的鑒識成為一種高難動作,對鑒識者的審美能力與歷史洞察力均是一種嚴格的考驗.
不僅深研書法作品,而且參究網路群書.《平復帖》:"從文字處理到書寫,都是極其隨意而且質朴無華的.字形的大小傾側,筆畫的粗放,流露著他未經雕琢的急切情緒,與《文賦》的精心和華麗相比,簡直判若兩人.或者說,隨心而出與深思熟慮是完全不同的.生命中,存在著類似這樣的無數的可能性."他解說黃道周之書法精神:"書法是處於誕生狀態的語言,自由的語言——所謂以筆墨悟道,它是以一個人的生命內動力為根本的.它不為金錢而誕生,也不為謀取一官半職而誕生,只為自由的語言而誕生."……一篇篇美文,亦一篇篇論文,那些評述里,有藝術的鑒賞,有道德的揚抑,有歷史的反思,美學的,道德的與歷史的批判統一於作者的筆下.
所書寫的那些人物已離我們遠去,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土民族文化的珍貴價值更為彰顯.他寫的那些人物"就凝結於這些筆墨之中,凝結於這些線條的時空之間",從中尋找他們,辨認他們,就可以留住文化,記住歷史.多年前,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胡適曾有論詩名句"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以此形容劉長春的書法散文寫作,我以為亦頗切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