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什麼是歷史成本法

什麼是歷史成本法

發布時間: 2021-08-03 10:12:18

1. 歷史成本原則是什麼

歷史成本原則又稱實標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種資產應當按取得或購建時發生的實際成本對價,而且即使物價變動,一般也不進行調整。

其主要內容是:企業取得的各種財產物資,應以其購進或建造時發生的原始成本即實際成本人賬,並以此作為分攤和轉作費用成本的依據。當物價變動時,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不得調整其賬面價值。按實際成本計價,能防止隨意性,使會計信息真實可靠,便於了解和比較。

實際成本原則主要用以確定財產物資的入賬金額。

(1)什麼是歷史成本法擴展閱讀

會計上,企業資產價值通常以歷史成本為基礎,以公允價值為輔,這是真實、准確、完整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要求。

企業持有資產的價值,可能因為自然環境、技術革新、市場環境等因素而發生變化,比如企業持有的股票因股價上漲導致賬面值比取得成本高、亦或者持有的存貨因技術革新而無人問津,從而導致存貨可變現凈值小於成本......這些都可能導致資產的歷史成本和賬面價值出現差異。

實施條例從企業會計准則中引入了資產計稅基礎的概念:歷史成本為本。一般情況下不得調整計稅基礎,減少資產價值變動對所得稅的影響,以不變應萬變。考慮到實務中的需要,計稅基礎並非一成不變,符合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可以調整計稅基礎。

2. 歷史成本的定義是什麼

歷史成本是指資產按照其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對價的公允計量;負債按照其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未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3. 歷史成本法的歷史成本原則的內容

歷史成本原則其主要內容是:企業取得的各種財產物資,應以其購進或建造時發生的原始成本即實際成本入賬,並以此作為分攤和轉作費用成本的依據。當物價變動時,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不得調整其賬面價值。按實際成本計價,能防止隨意性,使會計信息真實可靠,便於了解和比較。
歷史成本原則主要用以確定財產物資的入賬金額。
例如,企業5年前購買一棟辦公樓,共耗資金500萬元。那麼記賬時,該大樓按其實際發生的支出500萬元入賬。假設,目前該大樓的市價已達1000萬元,此時,仍不對其原來入賬的價值進行調整,而在賬面上仍為原來取得該樓的實際成本(也即歷史成本)。應注意,按此原則,也並非絕對不能調整賬面價值。比如,該企業擬將該樓拍賣轉讓,因而要進行資產評估,此為特殊情況,可以調整。

4. 什麼是歷史成本會計historical cost accounting

歷史成本會計是指除了現金和應收項目這類貨幣性資產以外,企業任何資產的取得和耗用,一律用歷史成本即實際成本計價、記錄。歷史成本是通過購買、製造和建造某項資產時所付出的觀金和現金等價物,如購入原材料的原始進價加采購過程中的費用、商品購進的實際進價、固定資產的原始進價加運雜費和安裝費等。用歷史成本為基礎計價和記錄主要有以下優點:
(1)歷史成本是市場上通過正常交易所確定的價格,具有客觀性和可驗證性;
(2)歷史成本較接近於購置資產時的資產價值;
(3)歷史成本數據最容易取得,而且與營業收入實現的觀點相一致。當取得材料、商品時,以歷史成本反映企業庫存材料或商品的增加;當耗用材料、銷售商品時也按歷史成本反映它們的減少。具體採用的方法有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分批實際進價等,並以歷史成本與銷售收入比較。

5. 什麼是歷史成本;什麼是實際成本

歷史成本原則是會計學中的重要方法.
歷史成本原則是指指企業的各種資產應按其取得或購建時發生的實際成本進行核算。所謂實際成本,就是取得或製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或其他等價物。實際成本核算原則要求對企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項目的計量應當基於經濟業務的實際交易價格或成本,而不考慮隨後市場價格變動的影響。按照實際成本原則進行計量,有助於各項資產、負債項目確認與計量結果的檢查與控制;同時,也使收入與費用的配比建立在實際交易的基礎上,能夠促進會計核算與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當然,在貨幣購買力變動和物價上漲時,按歷史成本計價,就不能確切地反映企業資產的價值。因此,為了保證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企業出於自身經營管理的需要,也不排除企業自願在歷史成本基礎上對會計數據作出調整,以反映物價變動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影響。但是對外報告的會計報表,必須堅持歷史成本原則。

"歷史成本法縮股全流通"我個人理解是按歷史成本法核算該公司的非流通股本在公司股票上市流通之前的真實價值,然後以這部分價值扣除通貨膨脹和利息收益等因素後計算現在這部分非流通股票上市流通的價格,然後縮股。這樣可以在不損害全體流通股股東利益的情況下實現該公司股票的全流通。

如何縮股?
縮股的方法是:選擇一個時點,以每隻股票的每股凈資產與該股的收盤價(或一定時期平均價)進行縮股,縮股後重新進行股權登記,縮股後的非流通股可以進行流通。
步驟為:
A:選擇一個時點,如11月30日市場休市一個月開始縮股。
B:每支股票開始縮股。縮股率=每股流通股的某時點收盤價(或一定時期加權平均價)/每股凈資產。非流通股經過縮股後的數量=某支股票非流通股量/縮股率。縮股後可流通股數量=原流通股數量+非流通股縮股後數量。
C:在這一個月之內進行工商重新登記和股權注冊調整。
D:恢復開市,有條件地允許縮股後的原非流通股流通。
以天士力(600535)為例:
天士力總股本19000萬股,流通A股5000萬元,境內法人股14000萬股,三季度每股凈資產5.4元,每股收益0.40元。11月15日收盤價為21.2元。
縮股率=21.2/5.4=3.9
非流通股經過縮股後的數量=14000/3.9=3590萬股。
縮股後可流通股數量=5000+3590=8590萬股。
每股收益0.885元,如果股價仍維持在21.2元,市盈率為23.9倍,比現在的市盈53倍降低很多。

縮股會不會給非流通股股東造成很大損失?
不會!非流通股的價值體現是以凈資產為基礎的,財政部允許國有股以凈資產或略高於凈資產的價格轉讓給民營企業或外國投資者的政策,已經說明財政部承認其所持有的非流通股中的國有股部份的股票價值。按凈資產賣方和按凈資產縮股後在二級市流通在理論上價值是相等的,以天士力為例,縮股前的14000萬非流通股以每股5.4元的凈資產計算的價值總和與縮股後3590萬股以每股21.2元的市價計算價值總和相等,都是7.5億元。當然,縮股後,個股的股價是有分化的,上漲的股票,非流通股股東的財產就會升值,下降的股票的股東的財產就會縮水。
縮股會不會給二級市場造成很大沖擊?
不會!二級市場資金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市場具有投資價值時,就會吸引部分場外資金,相反,場內資金也會離去,如果實現了縮股,市盈率下降到價值區域,社保基金的入市,外資的進入才會成為現實;縮股後的原非流通股的流通會受到分期賣出或賣出報告等規范性的限制,不會給市場造成集中性沖擊;很多股票的大股東並不需要將全部手中股票賣出,為了加強控制權有些還要從二級市場買入股票。縮股對市場是會有些沖擊,但決不是供求引起的,而是心理因素,是短期的。

實際成本是企業在取得各項財產時付出的采購成本、加工成本以及達到目前場所和狀態所發生的其他成本。
計劃成本是企業自行制定的各項財產的分類、名稱、規格、編號、計量單位和計劃單位成本等資料,在取得財產時或發出時按這些資料計算計劃成本

按現行制度規定,原材料日常核算可以按實際成本計價核算,也可以按計劃成本計價核算。而對於材料收發業務較多且計劃成本資料較為健全、准確的企業,一般都採用計劃成本進行材料收發核算。
原材料按計劃成本核算的特點是:收發憑證按材料的計劃成本計價,原材料的總分類帳和明細分類帳均按計劃成本登記。原材料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通過「材料成本差異」科目核算,月份終了,將發出的原材料的計劃成本與材料成本差異調整為實際成本。
其具體帳務處理可分為以下四方面:
1、貨款金額已定,材料月末未驗收入庫。
此種情況下只需按發票帳單的貨款和相應的增值稅等作購入處理,不必計算材料成本差異。即:
借:物資采購 (實際成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應付票據、應付帳款等
在小規模納稅人下的增值稅計入物資采購成本,以下同。

2、貨款金額已定,材料月末已驗收入庫。
此種情況下既要按發票帳單上的貨款和相應的增值稅等作購入處理,同時又要計算材料成本差異。
借:物資采購(實際成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應付票據、應付帳款等
同時作入庫處理: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物資采購(計劃成本)
月底結轉材料成本差異,節約情況下:
借:物資采購
貸:材料成本差異
如為超支則作相反分錄。

或:入庫時結轉材料成本差異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借或貸:材料成本差異(超支記借方,節約記入貸方)
貸:物資采購(實際成本)

3、貨款金額到月末不確定,月末按計劃成本估價入帳,下月初用紅字沖減。
此種方法,以計劃成本作原材料入庫處理,但不計算材料成本差異。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應付帳款(計劃成本)
下月初用紅字沖減,待發票帳單到達後再作購入處理。

4、發出原材料的會計處理。
材料成本差異帳戶的設置:
借方 材料成本差異 貸
期初余額:結存材料超支差異 期初余額:結存材料節約差異
發生額:購入材料超支差異 發生額:(1)購入材料節約差異 (2)發出材料負擔成本差異(超支用藍字,節約用紅字)
期末余額:庫存材料超支差異 期末余額:庫存材料節約差異

材料成本差異率=(月初結存材料成本差異+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異)/(月初結
存材料計劃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計劃成本)
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材料成本差異
在計算出差異率後,用各車間、部門領用材料的計劃成本與成本差異率相乘,求出各種產品和各車間應分攤的材料成本差異。以實際成本等於計劃成本加材料成本差異為依據,將領用材料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例:甲公司原材料日常收發及結存採用計劃成本核算。月初結存原材料的計劃成本為600,000元,實際成本為605,000元;本月入庫材料成本為1,400,000元,實際成本為1,355,000元。
當月發出材料(計劃成本)情況如下:
基本生產車間領用 800,000元
在建工程領用 200,000元
車間管理部門領用 5,000元
企業行政管理部門領用 15,000元
要求:
(1)計算當月材料成本差異。 (2)編制發出材料的會計分錄。
(3)編制月末結轉發出材料成本差異的會計分錄。
解:(1)計算當月材料成本差異
=〔(605,000—6,000,000)+(1,355,000—1,400,000)〕/(600,000+1,400,000)
=—2%
(2)發出材料的會計分錄
借:生產成本 800,000
在建工程 200,000
製造費用 5,000
管理費用 15,000
貸;原材料 1020,000
(3)月末結轉發出材料成本差異的會計分錄
借:生產成本 16,000
在建工程 4,000
製造費用 1,000
管理費用 3,000
貸:材料成本差異 204,000

總之,對原材料計劃成本核算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於購入的材料只有在實際成本、計劃成本已定並已驗收入庫的條件下計算購入材料的成本差異,材料成本差異的結轉可在入庫時結轉,也可以在月末匯總時結轉;
(2)材料成本差異率的計算中超支或借方余額用「正號」表示,節約或貸方余額用「負號」表示;
(3)發出材料承擔的成本差異,始終計入材料成本差異的貸方,只不過超支差異用藍字,節約用紅字或×××表示,最終計入到成本費用的材料還是實際成本。

6. 什麼是歷史成本,簡述在歷史成本計量下資產和負債的計量原則。

歷史成本又稱原始成本或實際成本,是指以取得資產時實際發生的成本作為資產的入賬價值回。

在歷史成本答計量下,資產按照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

負債按照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6)什麼是歷史成本法擴展閱讀:

遵循歷史成本原則有其合理性:

(1)歷史成本是場買賣雙方在市場上美德的結果,反映當時的市場價格,符合生原則;

(2)歷史成本有原始憑證作依據,具備可驗證法;

(3)歷史成本數據易於取得,簡便易行,並與實現原則相聯系;

(4)歷史成本計價無須經常調整賬目,可防止隨意改變會計記錄,維護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況下,鑒於會計報表和會計核算所需要的可靠性和精確性,在會計報表和會計核算上的賬面價值都使用歷史成本觀進行計算,這是由市場價格評判不一所導致的。

7. 什麼是歷史成本原則

或者說,財務報表的每一個項目,都要以取得、發生或形成時的交易價格來計量。發生時的實際成本為依據進行。 以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基礎的優越性在於其以實際交易或其他經濟計項作為記錄依據,數據的取得比較容易,有現成的外購發票、付款單據或者內部的支出憑證作為依據,這些證據作為記錄依據,也為日後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項目的檢查、核實奠定了基礎。這種可驗證性正是財務會計產生的直接動力。財務會計作為對外報告會計,源於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情形下,財產受託管理人對委託人(即所有人)准確報告其履行財產保管責任情況的需要,而檢驗管理人履行管理職責的客觀依據就是實際發生的交易與業務憑證。不論是所有人自己進行的審查驗證,還是後來發展起來的由獨立注冊會計師進行的審計監督,歷史成本計量都是會計監督得以進行的一個前提條件,也是受託責任人解除其法律義務或者責任的一個必要的技術手段。因此,不論是從會計客觀如實反映的要求出發,還是從會計控制的角度來看,歷史成本都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選擇。 此外,歷史成本計量的選擇與持續經營假設有直接關系。由於資產都按照所購入時的目的正常地、持續地使用下去,不考慮因清算而出售變現,或者因意外損失而重置資產等例外情形,因此,原始成本成為計量的價值尺度。同時,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尺度比較客觀可靠。歷史成本通常是會計主體實際交易的結果,有相關的交易憑證為佐證,其金額是惟一的,價值確定不依賴當多人的主觀判斷,當事人也沒有選擇的餘地。而用重置成本或者清算價值對資產進行計量,都需要人們根據市場同類或者近似物品的價格加以估計,主觀判斷的色彩較濃。 但應該看到,正是因為持續經營這個假設在現代動盪的經濟社會中隨時面臨著瓦解的境地,歷史成本的局限性日益暴露。相關還是可靠,成本抑或價值,這種選擇的沖突在《企業會計制度》和之前的會計規則的差異中可以明見端倪。 制度規定「企業的各項財產在取得時應當按照實際成本計量。其後,各項財產如果發生減值,應當按照本制度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准備。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另有規定者外,企業一律不得自行調整其賬面價值。」總的來說,歷史成本計量仍然是《企業會計制度》所確立的基本計量原則,但是其應用范圍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而以資產減值確認為代表的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用則日益擴展。

8. 歷史成本原則

歷史成本原則又稱實標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種資產應當按取得或購建時發生的實際成本對價,而且即使物價變動,一般也不進行調整。
採用歷史成本原則的初衷是認為資產負債表的目的——不在於以市場價格表示企業資產的現狀,而在於通過資本投入與資產形成的對比來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而這種對比需以歷史成本為基礎。
當然,遵循歷史成本原則有其合理性,所以才會選擇歷史成本為財務會計主要的計量屬性。
(1)歷史成本是場買賣雙方在市場上真實交易的結果,反映當時的市場價格,
(2)歷史成本有原始憑證作依據,具備可驗證法;
(3)歷史成本數據易於取得,簡便易行,並與實現原則相聯系;
(4)歷史成本計價無須經常調整賬目,可防止隨意改變會計記錄,維護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9. 歷史成本法的歷史成本原則的優缺點

歷史成本原則(principle of historical cost)亦稱原始成本原則或實際成本原則,是指對會計要素的記錄,應以經濟業務發生時的取得成本為標准進行計量計價。 按照會計要素的這一計量要求,資產的取得、耗費和轉換都應按照取得資產時的實際支出進行計量計價和記錄;負債的取得和償還都按取得負債的實際支出進行計量計價和記錄。資產減負債訴所有者權益自然也是歷史成本計價的,有別於報表日的重置價值、變現價值和市價。
採用歷史成本原則有許多好處:
第一,比較客觀。歷史成本或實際成本是買賣雙方通過正常交易確定的金額;
第二,有原始依據。即發票等作證明,可隨時查證;
第三,可避免企業或有關人員處於某種需要有意改動賬面記錄;
第四,使會計核算手續簡化,不必經常調整賬目。
歷史成本原則的局限性在於:當物價波動較大或幣值不穩定時,歷史成本就不能真實體現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從而削弱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影響當前決策。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