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晉州歷史

晉州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3 11:07:27

㈠ 晉州的基本簡介

一、北周初於絳郡置晉州,建德五年(576)廢,故治在今新絳縣東南十里。
二、元太祖十年(公元1215年)置,治所在鼓城縣治(今河北晉縣城關),轄鼓城一縣。元太宗十年(公元1238年),曾撤州,立鼓城等處軍民萬戶所。元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復升為晉州,治所仍在鼓城,轄鼓城、安平、饒陽、武強四縣。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晉州為直隸州,轄無極、藁城兩縣。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晉州改為散州。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廢晉州改為晉縣。
楊家營鄉:駐地楊家營,位於縣城東南17.5公里,東與辛集市交界。
楊家營:原名劉氏庄,元至正二十年(1360)紅巾軍據此庄為城,名南營,後因首領姓楊,改稱楊家營。
馬坊營:原名魏氏庄,元至正二十年(1360)紅巾軍據此為城,名西營,後改為呂家營。
古城寨:西漢時為臨平縣城。後省臨平縣。因其地屬鼓城縣轄,故名鼓城寨。後改「鼓」為「古」。
東賈庄:傳說,古時曾似於此建中京。一老翁黎明前村外拾糞,聽到蓋房聲和人的對話聲。老翁感到驚奇,學了一聲雞叫,把此事沖此,取村名假雞庄。明代改為賈庄。因西有一賈庄,故名東賈庄。
西賈庄:無
大沙庄:明初建村於大沙灘上,故名。
小沙庄:明初建村於沙灘上,因東有大沙庄,故稱小沙庄。
尹家莊:清代由尹姓立村,故名。
程家營:無
趙家莊:無
東寺呂鄉:駐東寺呂村,位於縣城東南6公里。
東寺呂:明永樂間本村建有寺院,按所處方位,定名為東寺閭。後「閭」簡寫為「呂」。
北寺:原與東寺呂為一體,1961年劃村北端一部分獨立建村,故名。
西寺:明永樂間本村建有寺院,據所處方位,名西寺間,後簡稱西寺。
安家莊:建於明朝之前。因安姓較多,故名。
小石家莊:明永樂間,本縣龍化村石姓一家三口遷至此地。因村小故名。
仁義:據傳,明初滹沱河在此急轉彎,形似稱鉤,名稱鉤灣,又稱灣里。後村民捐銀修廟,更名仁義村。
馬坊:明洪武年間,此地為軍隊牧馬場。山西洪洞縣遷民於此建村,定名馬坊村。後簡稱馬坊。
宿生:無
新風:原名古兒庄,清末易名古兒村,1965年改為新風。
董家莊:明朝,因董姓為大戶而得名。國民期間並入東寺閭,1962年分置。
段家莊:明朝段姓從山西遷此立村,故名。
王家莊:元朝王、郝、李三人同遷此地,結為兄弟,王為兄長,以其姓為村名。
崔家莊:建於明代以前,崔姓大戶,故名。
趙魏鄉:駐地趙魏村,位於縣城西南4公里,西與蒿城毗鄰。轄12個行政村。
趙魏:南北朝至唐朝,趙、魏為縣內兩大姓,此村為唐大臣魏徵故里,故名趙魏。
龐表:原為龐召、表業兩自然村,表業系唐代魏徵的別業。民國23年(1934)合並得其名。
孫家莊:因孫氏建村而得名。
東子城:原與西子城為一村,名紫城。為隋朝廉平縣治所。後析為東、西紫城。後將「紫」簡為「子」。
西子城:無
南古底:原與北古底為一村,建於明朝前,因處滹沱河堤岸,取名固堤以示堤防豎固之意。至明正德年間,滹沱河遷徙改道,又稱故堤,表河堤舊址。後分南北兩村,改寫作南顧底、北顧底。後「顧」簡寫為「古」。居全縣地勢最高點。
北古底:原與北古底為一村,建於明朝前,因處滹沱河堤岸,取名固堤以示堤防豎固之意。至明正德年間,滹沱河遷徙改道,又稱故堤,表河堤舊址。後分南北兩村,改寫作南顧底、北顧底。後「顧」簡寫為「古」。居全縣地勢最高點。
高疃:無
趙八庄:無
茹家寨:傳說,明代靖難之役時,有河南郵州麝香村8名茹姓士兵定居,故名。
樓底:據傳,明代前,有婁氏兄弟定居,開荒種地,把所墾之地名為「婁地」,後人取婁氏奠基之意,改名樓底。
邵庄:據傳,明永樂年間,邵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為東營。同時,一邵姓由河南邵家莊遷至東營西,名西營。兩營同姓,並稱邵庄。
東卓宿鄉:駐地東卓宿村,位於縣城東10公里,東鄰辛集位伯鎮、新壘頭鄉,樵營公路南北穿過。轄15個行政村。
東卓宿:無
西卓宿:無
東石村:無
西石村:無
北白灘:明永樂年間南、北白灘為一村,原名為仁化里。後因滹沱河水泛濫,居民部分南移。改名南白灘。留下的居民更村名為北白灘。
南白灘:明永樂年間南、北白灘為一村,原名為仁化里。後因滹沱河水泛濫,居民部分南移。改名南白灘。留下的居民更村名為北白灘。
南彭家莊:相傳,原名霍家莊。元代彭姓遷入,且人口漸多,改稱南彭家莊。
北彭家莊:明初名北庄。永樂年間彭姓遷入,人口漸多,到清代改為北彭家莊,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曾以此為寨,活動在晉縣東北一帶。
前屯:無
後屯:無
後儒林:據傳,原名千家店,村西有聖人殿,因讀書人多,即改名儒林村。明朝時,一趙姓御史在村南建新村,名前儒林;原儒林村改稱後儒林。清代,前、後儒林曾並稱「於林村」,後復分為後儒林、前儒林。
前儒林:據傳,原名千家店,村西有聖人殿,因讀書人多,即改名儒林村。明朝時,一趙姓御史在村南建新村,名前儒林;原儒林村改稱後儒林。清代,前、後儒林曾並稱「於林村」,後復分為後儒林、前儒林。
凍河頭:清光緒《晉州志》載:西漢更始二年(24年)劉秀被王郎追趕,「至下曲陽,傳聞王郎兵在後,至滹沱河,候吏還曰:『河水流澌,無船不可濟』。秀使王霸往視之,霸恐驚眾,還即詭曰:『冰堅可渡』。遂前至河,河冰已合,乃渡,未畢數騎而冰解」。因之留名凍河頭。
北尹家莊:清康熙三年(1664)西曹村尹姓一戶遷此立村,取名北尹家莊。
南田:無
周家莊鄉:駐地周家莊村,位於縣城東4.5公里,轄6個個自然村(分10個農工商聯合公司管理站)。
周家莊:明代前周姓建村,故名。
劉靳庄:(第一站)原為東劉家莊、靳家莊兩個自然村。民國期間,為便於設保甲,兩村合並,稱劉靳庄。
南王家莊:(第七站)無
北王家莊:(第六站)無。
東張家莊:(第八站)無
北捏盤:村名來歷見東捏盤,(分為第九站,第十站兩個行政單位)。
東宿鄉:駐地東張村,位於縣城東北5公里,轄3個行政村。
東宿:東宿原名東宿村,宿村原名西宿村,均由宿姓建村,又依其所處方位而得名。相傳西漢王郎趕劉秀時,劉曾先後以二村為宿營地。後將東宿村改稱東宿,西宿村易名宿村。
宿村::宿村原名西宿村,東宿原名東宿村,均由宿姓建村,又依其所處方位而得名。相傳西漢王郎趕劉秀時,劉曾先後以二村為宿營地。後將東宿村改稱東宿,西宿村易名宿村。
東張村:據傳,唐代張姓所建。因處蒿城縣張村之東,故名。
陳家莊鄉:位於縣城東北12.5公里,駐地陳家莊村,東與辛集市仁慈鄉為鄰,轄8個行政村。
陳家莊:由陳姓建村而得名。
寺頭:唐貞觀時,陳家莊建有大寺,此村位於大寺東頭,故名。
盤石:相傳,從前有兄弟二人,由本縣彭光遷此定居,為表永不返回的決心,故名。
閻村:明永樂年間,閻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名閻村。
東留章:無
海灘:明代,滹沱河溢,沖積為灘,水撤後遷民於灘上建村,故名。
塔魯:清時為南,北塔魯兩自然村,清末又析出西塔魯,成三村。民國23年合並為一村。名塔魯。
大旺:相傳,東漢時劉秀曾在此張網打魚,該村故取名「大網」,後改大旺。
田村鄉:位於縣境東北部,駐地田村,東與辛集市小辛庄鄉為鄰,北與深澤縣耿庄鄉、西河鄉接壤。距縣城14.5公里,轄9個行政村。
田村:無
泥安:無
西旺:無
北旺:原與南旺為一村,名北旺,清康熙年間,滹沱河水泛,村被沖為南北兩段,分稱南北旺、北北旺。民國23年後合親稱北旺。民國29年復分。民國34年改為南旺、北旺。
南旺:原與南旺為一村,名北旺,清康熙年間,滹沱河水泛,村被沖為南北兩段,分稱南北旺、北北旺。民國23年後合親稱北旺。民國29年復分。民國34年改為南旺、北旺。
常營:相傳,金、宋交戰,常屯兵於此為營地,故名。
龐村:由龐姓所立而得名。本村明代萬曆年間的鑄鍾上即有龐姓記載。
東曹:原與西曹為一村。相傳,古時此地居民信處為一關崗,名千家寨。寨內疾病流行,人們無法生存,便逃出定居,逃往寨東定居者為東逃,逃往寨西為西逃,後演變為東曹、西曹。
西曹:原與東曹為一村。相傳,古時此地居民信處為一關崗,名千家寨。寨內疾病流行,人們無法生存,便逃出定居,逃往寨東定居者為東逃,逃往寨西為西逃,後演變為東曹、西曹。
槐樹鄉:駐地槐樹村,位於縣城北6公里,轄12個行政村。
槐樹:明人前,此處有一大古槐,故名。
相邱:民國《晉縣志》載:「北齊左光祿大夫魏收葬此,謂之相邱」。清代曾分前、後相邱。後合並復稱相邱。
北趙家莊:明正德年間,有趙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取名趙家莊。清代曾分為前、後趙家莊兩村。清末並稱北趙家莊。
泥馬:相傳,該村與附近一些村莊曾統稱千家店。南宋初,趙構失利逃走,其馬被金兵射傷。此時一老翁獻馬一匹,趙構急馳渡河南下,行至千家店村喧的白龍廟,下馬進廟朝拜,見一泥馬四蹄滴水,細看與老翁所獻馬相同,便急出廟來,所騎馬已無蹤影。為報寶馬之恩,改白龍廟為白馬廟,改該村為泥馬。
周村:明永樂年間,周、陳二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周姓人眾,故名。
南白水:據傳,此原為滹沱河道,白水一片。東漢初,幾戶人家在河南定居,故名。後與北白水(今屬祁底鄉)等村統稱千家店。明代,復分稱南、北白水。
小彭:原屬千家店。明初天災兵禍,成為無人之境。後山西洪洞縣彭、何、劉三姓遷來,初搭茅草棚禦寒,故名小棚。後彭姓從多,改名小彭。清代曾名小章,後復名小彭。
南張里:民國中期南、北張里為一村,稱張里村。民國23年(1934)後分為南張里、北張里。
北張里:民國中期南、北張里為一村,稱張里村。民國23年(1934)後分為南張里、北張里。
前祖祥:無
後祖祥:無
龍頭:建村時名龍頭。金、宋交戰時,金兵常宿營此地,欺壓百姓。居民根據這里沙地旱田,起風飛沙彌漫的特點,改名沙頭。後金兵誤聽為「殺頭」,則不敢在此宿營。1981年定名龍頭。
元頭鄉:位於縣境北部,駐地元頭村,距縣城4.3公里,轄7個行政村。
元頭:明永樂年間, 山西洪洞縣民遷來,在高地上建村,且都是農民,故名莊稼頂。後遷至菜園地頭,改稱園頭,後寫作元頭。
留村,據傳,明代靖難之役,此地人口傷亡慘重,但亂軍仍有斬盡殺絕之勢,緊要關頭,一老人帶當地特產——芫荽(香菜)獻禮,亂兵停止屠殺,留下此村,故名。
雷陳:明代建文年間,有雷、陳兩戶避亂兵至此定居,取名雷陳。
北張家莊:明永樂年間,張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地處縣境北部,故名。
於家莊:明永樂年間,幾戶於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故名。後於家犯抄斬罪,改姓徐,改村名為梧桐林,後復稱於家莊。
教公:宋代前,街道呈曲線形,人稱弓形街,村名叫弓,後改寫為教公。
小鋪:居民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定居後開店鋪做買賣為生,因村小,故名。
祁底鄉:位於縣境最北部,駐地祁底村,距縣城9公里。轄6個行政村。
祁底:原滹沱河流經此地。明初祁姓三家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在河堤上建村,名祁堤,後改稱祁底。
管洽:北臨滹沱河。
河陰:原屬於千家店。明代靖難之役後,只剩翟、雷、閻、焦四姓人家,從雷陳、光燦遷入劉、齊二家,廢千家店名,獨為一村。因坐落於滹沱河南,故名。後曾分為東、西河陰兩村子,民國23(1934)並稱河陰。
龍泉固:相傳原為東龍溝、西司馬、王家莊三村。此地有兩口井,旱澇常有水,稱其為「泉」,清道光年間,一風水先生稱其為龍井,言若井能永固長存,必給人福壽。後三村並稱龍泉固。該村原屬無極縣,因臨滹沱河,1956年七八月間連降暴雨,河岸坍塌,整村塌入河中,原村西部居民遷河西,另命村名。留東岸的靠堤建村,仍稱龍泉固。同年,劃歸晉縣。此後在政府支持下,全村南遷千餘米重建家園。
北白水:據傳,此原為滹沱河道,白水一片。東漢初,幾戶人家在河南定居,故名。後與北白水等村統稱千家店。明代,復分稱南、北白水。
侯城:縣境北部較大村莊之一。1947年11月底,朱德往此村,總結攻克石門的經驗。
三、[span]公元1220年,金興定四年,清源(現在的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清源鎮)置晉州,轄徐溝、太谷、祁縣三縣。[span]元代廢州,仍為清源縣。元、明、清均為清源縣。

㈡ 石家莊晉州市簡介

晉州市,中國行政區劃機構,晉州市位於河北省中南部的滹沱河流域,系石家莊市所轄縣級市;拼音:JìnZhōu Shì ;總面積619平方公里,人口52萬,郵編:052260 ;代碼:130183 ;區號:0311。
http://ke..com/view/132951.html鐧懼害鍦板浘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㈢ 晉州是哪一年解放的

你要是這么一猛的一問還真的是不知道,你最好還是查查歷史。這個是查查檔案,現在就真的是不知道,如果就是活著的老人,他也記不你要是這么一猛的一問還真的是不知道,你最好還是查查歷史。這個是查查檔案,現在就真的是不知道,如果就是活著的老人,他也記不太

㈣ 晉州是宋代的什麼地方

晉州市有2500餘年文字可考的歷史。春秋初期 ,白狄在今晉州市十里鋪村附近建小諸侯國--鼓國,子爵,都鼓聚(今十里鋪村)。鼓聚有昔陽亭。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晉國大臣荀吳率軍隊偽裝和齊國軍隊會盟,向鮮虞國(今正定縣新城鋪附近)借道,趁機包圍了鼓國都城。一直圍困三個月,鼓國人食竭力盡。晉軍攻克鼓國,未殺一人,俘獲鼓國國君鳶(革是),返回晉國,向宗廟獻功之後,歸晉國所轄。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鼓國背叛晉國重歸鮮虞國。次年六月,晉國荀吳率軍攻取東陽(今邢台市)派兵繞道帶著兵器藏在昔陽門外,偷襲鼓國成功。又將鼓國國君鳶(革是)俘獲,押回晉國;並派晉國大夫涉佗駐守鼓國。自此鼓國又歸晉國。戰國時期,晉州市境內設城邑下曲陽(今鼓城村附近)、昔陽(今十里鋪村)。後燕國、齊國、趙國先後攻佔過昔陽。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晉州市境屬巨鹿郡(郡治今河北省平鄉縣西南)。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晉州市境置三縣:下曲陽、臨平、安鄉。下曲陽縣為都慰治,在今鼓城村附近。三縣均屬冀州刺只部巨鹿郡。西漢末年,劉秀兩次攻佔下曲陽縣。新朝,王莽分巨鹿為合成郡,郡治在下曲陽,邳彤任卒正。東漢建武四年(公元28年)四月,劉秀在臨平鄉(今晉州市古城寨)派兵鎮壓農民起義軍。後省臨平、安鄉二縣,入下曲陽縣。東漢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在河北大地上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黃巾大起義。張角和其弟張梁、張寶等在廣宗(今威縣東)、下曲陽、巨鹿(今平鄉縣)等地率數十萬農民起義軍燒官府,殺官吏,劫聚邑。州郡縣官吏逃亡,潰不成軍。僅僅十多天時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六月,董卓率官軍在下曲陽進攻農民起義軍,被黃巾軍打得大敗。董早晨被撤,皇甫嵩就任鎮壓黃巾軍的主帥。此時,張角病死。十月,張梁率黃巾軍同官軍在廣宗決戰,張梁英勇戰死。農民軍8萬多人被官軍殺。皇甫嵩和巨鹿郡太守郭典命官宮將農民起義軍屍體集於下曲陽城南紫城(今東子城、西子城一帶),封土為丘,名京觀。三國時期,統治階級的混戰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現曲陽一帶深受其害。曹操平定河北,下曲陽屬冀州刺史部巨鹿郡。北朝北魏時期,下曲陽縣改名曲陽縣,縣治在鼓城村(原名坡城)。北齊廢除曲陽縣並入藁城。北朝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北齊大臣魏收奉命撰寫《魏書》,至天保五年(公元554年)完成,計130卷。為中國二十四史之一。其中的《釋老志》為他首創,有重要史料價值。北齊時省曲陽縣入高城縣(今蒿城市)。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從高城縣分置昔陽縣,治所在原下曲陽縣舊址東2.5公里處,即今日的晉州市區。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昔陽縣改稱鼓城縣。唐代初期,鼓城縣一帶戰事不斷。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三月,農民起義實業界首領劉黑闥遣其弟劉十善和行台張君立率軍一萬,在鼓城縣(今晉州市治所)襲擊唐幽州總管李藝。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大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魏徵(晉州人)領銜監修的《隋書》撰寫完成,計85卷。敘事從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代周建隋始,至恭帝義寧二年(公元618年)隋滅亡止,記載了隋朝38年的歷史,對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作了較真實的揭露,對隋末農民起義的起因、經過及不可抗拒的威力也有較詳記載。魏徵提出的「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至今仍有深刻社會意義。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65年),史思明軍由鼓城縣攻入博陵郡(今定州市)。唐大順二年(公元892年)七月,李克用軍征討鎮州(今正定縣),大肆搶掠鼓城縣。次年三月,李克用軍渡滹沱河,攻克鼓城等用。五代時,鼓城一帶,戰亂不止,經濟凋蔽。契丹耶律德光軍幾次攻克鼓城等縣。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置晉州,治所在鼓城縣治(晉州市區),轄鼓城一縣。窩闊台十年(公元1238年,撤晉州,置鼓城縣,轄鼓城、安平饒陽、武強四縣。忽必烈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六月,於鼓城縣治復置晉州,轄縣未變。元代,晉州經濟有一定發展。但水災、蝗災、震災交替發生,飢民遍野。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農民起義軍紅巾軍占據鼓城縣魏氏庄、李氏庄、劉氏庄等地(今馬坊營、呂家營、楊家營一帶)。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省鼓城用勁入晉州。晉州轄安平、饒陽、武強三縣。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燕王朱棣「靖難之師」和明軍在晉州滹沱河兩岸數次交戰。百姓流離失所,倖存者十之二三,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明永樂年間數次移山西洪洞縣民來充實晉州。後晉州經濟漸次復甦。清代,晉州戰事、水、旱、地震、蝗蟲等災害時有發生,農民生活困苦。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晉州為直隸州,轄無極、蒿城二縣;原轄安平、饒陽、武強歸屬深州。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晉州改為散州,屬正定府,不轄縣;無極、蒿城歸屬正定府。清人著作家樓底楊 驊、龍頭苑世亨著作頗豐,時有威名。清末民初著作家東留章李翰如撰有文集28卷和民國《晉縣志》、《晉縣鄉土志》,1916年獲總統贈匾。1913年,改晉州為晉縣。1926年,中共晉縣地方黨組織建立,在其領導下,全縣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人民富裕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放戰爭中,晉縣成為後方基地。晉縣民眾積極參軍參戰,支援前線,出動民工數萬人次,朱德、彭真、聶榮臻、羅瑞卿等革命先輩曾在這里留下深深的足跡,女英雄楊領梅烈士、革命先烈李顯烈士、國民黨愛國將領宋肯堂將軍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曾生息、戰斗於此,並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而且順利完成土地改革,貧苦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在長期革命斗爭中,3000多名晉縣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真正當家做了主人。經過全縣人民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嶄新的生活。1991年撤晉縣設晉州市後,在城市建設、人民生活等方面有了很大發展。

㈤ 晉州有什麼出名的人嗎

秘如煥(1660年前後在世),晉州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舉人。初任湖廣漢陽府推官,到任一年多,獄無冤民,百姓稱頌。清順治九年(1652)如煥隨總督李率泰征兩廣,挽運有功,被派攝理電白知縣。他重視農業,興辦學校,為地方辦了些好事。後辭官,寓居姑蘇(今江蘇吳縣)、虎林(今浙江餘杭縣內)一帶,和一些老朋友講藝論學。20多年後,返回故鄉,謝絕交遊,粗衣淡飯,以終天年。

魏收(505―572),字伯起,小字佛助,巨鹿郡下曲陽(今晉州市)人,北齊著名歷史學家。魏收15歲,就擅長寫文章。隨父到邊疆,愛好騎馬射箭。後來發奮苦讀多年,文章才華橫溢,大顯名聲。魏收一生經歷了北魏、東魏和北齊三個王朝。北魏時任太學博士、司徒記室參軍,北主客郎中。北齊政權建立後,文宣帝下詔命魏收寫魏史。魏收所撰《魏書》為《二十四史》之一,在中國史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他首創的《釋老志》,有重要史料價值。魏收一生有文集70卷。

呂鏜(1490年前後在世),字廷韶,號善庵,明代真定晉州(今晉州市)人。待人寬厚,秉性剛毅,處事果斷,輕視富貴。弘治庚戌(1490)中進士。任武進(今匯蘇武進縣)縣令,他平均攤派徭役,罷免狡猾的屬員,清查隱瞞百年之久不交稅賦的土地,武進縣百姓稱他是「召父杜母」,為他建祠立碑。不久,朝廷提拔他任監察御史。呂鏜政績卓著,剛直不阿,後被宦官劉瑾所害。明世宗即位,追贈左參政。

楊 驊(約1813―1876.4),字襄穆,號華林,又號鐵帆,晉州樓底村人,清代經學家、著作家。道光十五年(1835)中進士,任德慶(今廣東德慶縣)知州,被人排擠撤職,發配到軍台效力。回到故鄉後,歷掌無極、欒城、正定書院,著 《古本大學輯解》等。

李翰如(1858.6―1930.2),晉縣東留章村人,清末民初著作家、方誌學家。清光緒十一年(1885),拔貢太學,聲望日隆。中年後專心講學著書,有文集28卷,並撰成《晉縣鄉土志》、《晉縣志》,民國5年(1916)獲大總統贈匾「耆德俱尊」。

郭傻瓜(1936―1944),晉縣周頭村人,兒童團員。叫傻瓜其實不傻,那是他的乳名,給孩子起乳名是村裡的習俗。郭傻瓜還沒有取上大名,就被慘無人道的日本鬼子活活燒死在山葯窯里,犧牲時年僅八歲。這位王璞式抗日小英雄的事跡至今仍在人們中間廣泛傳頌。

雷金河,1921年3月10日出生於河北省晉縣周家莊鄉周家莊村一個貧困農民家庭。青年時期接受革命思想影響,1937年參加抗日人民自衛軍,1943年回村參加革命工作,1944年入黨後即任周家莊村黨支部書記,領導了周家莊村的抗日游擊戰、地道戰和土改運動。是周家莊村抗戰時期「十七烈士慘案」的倖存者。

生茂,姓婁,名生茂。河北省晉州市龐村人。1928年6月出生,1945年參軍,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系原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歌舞團藝術指導,正軍職幹部,國家一級作曲家,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1991年離休,至今已有60年的軍旅生涯。

高華民,男,1934年生,晉州市北捏盤村人。中國戲劇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河北分會會員。1952年畢業於晉縣師范,1959年又到中國戲曲學院深造,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曾親聆了梅蘭芳先生的授課,觀賞了他的示範性演出。

張建國,晉州市小樵村人,生於1958年6月11日。 1972年考入石家莊地區戲校,1975年畢業,分配到石家莊地區京劇團。1984年正式拜中國四大須生之一、著名京劇大師奚嘯伯高徒張榮培為師,學習奚派藝術 。1992年調入中國京劇院,為中國京劇院青年團主演,國家一級演員。1998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青年京劇演員研究生班,2001年畢業。同年任中國京劇院三團團長。

㈥ 山西和河北的晉州有什麼關系

晉州市有2500餘年文字可考的歷史。春秋初期 ,白狄在今晉州市十里鋪村附近建小諸侯國--鼓國,子爵,都鼓聚(今十里鋪村)。鼓聚有昔陽亭。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晉國大臣荀吳率軍隊偽裝和齊國軍隊會盟,向鮮虞國(今正定縣新城鋪附近)借道,趁機包圍了鼓國都城。一直圍困三個月,鼓國人食竭力盡。晉軍攻克鼓國,未殺一人,俘獲鼓國國君鳶(革是),返回晉國,向宗廟獻功之後,歸晉國所轄。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鼓國背叛晉國重歸鮮虞國。次年六月,晉國荀吳率軍攻取東陽(今邢台市)派兵繞道帶著兵器藏在昔陽門外,偷襲鼓國成功。又將鼓國國君鳶(革是)俘獲,押回晉國;並派晉國大夫涉佗駐守鼓國。自此鼓國又歸晉國。
戰國時期,晉州市境內設城邑下曲陽(今鼓城村附近)、昔陽(今十里鋪村)。後燕國、齊國、趙國先後攻佔過昔陽。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晉州市境屬巨鹿郡(郡治今河北省平鄉縣西南)。
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晉州市境置三縣:下曲陽、臨平、安鄉。下曲陽縣為都慰治,在今鼓城村附近。三縣均屬冀州刺只部巨鹿郡。西漢末年,劉秀兩次攻佔下曲陽縣。新朝,王莽分巨鹿為合成郡,郡治在下曲陽,邳彤任卒正。
東漢建武四年(公元28年)四月,劉秀在臨平鄉(今晉州市古城寨)派兵鎮壓農民起義軍。後省臨平、安鄉二縣,入下曲陽縣。東漢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在河北大地上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黃巾大起義。張角和其弟張梁、張寶等在廣宗(今威縣東)、下曲陽、巨鹿(今平鄉縣)等地率數十萬農民起義軍燒官府,殺官吏,劫聚邑。州郡縣官吏逃亡,潰不成軍。僅僅十多天時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六月,董卓率官軍在下曲陽進攻農民起義軍,被黃巾軍打得大敗。董早晨被撤,皇甫嵩就任鎮壓黃巾軍的主帥。此時,張角病死。十月,張梁率黃巾軍同官軍在廣宗決戰,張梁英勇戰死。農民軍8萬多人被官軍殺。皇甫嵩和巨鹿郡太守郭典命官宮將農民起義軍屍體集於下曲陽城南紫城(今東子城、西子城一帶),封土為丘,名京觀。
三國時期,統治階級的混戰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現曲陽一帶深受其害。曹操平定河北,下曲陽屬冀州刺史部巨鹿郡。
北朝北魏時期,下曲陽縣改名曲陽縣,屬巨鹿郡。巨鹿郡治所由癭陶(今寧晉縣西南)移到曲陽縣(今晉州市鼓城村附近)。這時,巨鹿郡轄曲陽高城(今蒿城市西南)、梟(今辛集市東南)三肥。
北朝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北齊大臣魏收奉命撰寫《魏書》,至天保五年(公元554年)完成,計130卷。為中國二十四史之一。其中的《釋老志》為他首創,有重要史料價值。北齊時省曲陽縣入高城縣(今蒿城市),屬巨鹿郡,郡治所仍在原曲陽縣。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從高城縣分置昔陽縣,治所在原下曲陽縣舊址東2.5公里處,即今日的晉州市區。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昔陽縣改稱鼓城縣。
唐代初期,鼓城縣一帶戰事不斷。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三月,農民起義實業界首領劉黑闥遣其弟劉十善和行台張君立率軍一萬,在鼓城縣(今晉州市治所)襲擊唐幽州總管李藝。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大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魏徵(晉州市趙魏村人)領銜監修的《隋書》撰寫完成,計85卷。敘事從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代周建隋始,至恭帝義寧二年(公元618年)隋滅亡止,記載了隋朝38年的歷史,對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作了較真實的揭露,對隋末農民起義的起因、經過及不可抗拒的威力也有較詳記載。魏徵提出的「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至今仍有深刻社會意義。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65年),史思明軍由鼓城縣攻入博陵郡(今定州市)。唐大順二年(公元892年)七月,李克用軍征討鎮州(今正定縣),大肆搶掠鼓城縣。次年三月,李克用軍渡滹沱河,攻克鼓城等用。
五代時,鼓城一帶,戰亂不止,經濟凋蔽。契丹耶律德光軍幾次攻克鼓城等縣。
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置晉州,治所在鼓城縣治(晉州市區),轄鼓城一縣。窩闊台十年(公元1238年,撤晉州,置鼓城縣,轄鼓城、安平饒陽、武強四縣。忽必烈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六月,於鼓城縣治復置晉州,轄縣未變。元代,晉州經濟有一定發展。但水災、蝗災、震災交替發生,飢民遍野。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農民起義軍紅巾軍占據鼓城縣魏氏庄、李氏庄、劉氏庄等地(今馬坊營、呂家營、楊家營一帶)。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省鼓城用勁入晉州。晉州轄安平、饒陽、武強三縣。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燕王朱棣「靖難之師」和明軍在晉州滹沱河兩岸數次交戰。百姓流離失所,倖存者十之二三,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明永樂年間數次移山西洪洞縣民來充實晉州。後晉州經濟漸次復甦。
清代,晉州戰事、水、旱、地震、蝗蟲等災害時有發生,農民生活困苦。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晉州為直隸州,轄無極、蒿城二縣;原轄安平、饒陽、武強歸屬深州。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晉州改為散州,屬正定府,不轄縣;無極、蒿城歸屬正定府。清人著作家樓底楊 驊、龍頭苑世亨著作頗豐,時有威名。清末民初著作家東留章李翰如撰有文集28卷和民國《晉縣志》、《晉縣鄉土志》,1916年獲總統贈匾。
1913年,改晉州為晉縣。1926年,中共晉縣地方黨組織建立,在其領導下,全縣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人民富裕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放戰爭中,晉縣成為後方基地。晉縣民眾積極參軍參戰,支援前線,出動民工數萬人次,朱德、彭真、聶榮臻、羅瑞卿等革命先輩曾在這里留下深深的足跡,女英雄楊領梅烈士、革命先烈李顯烈士、國民黨愛國將領宋肯堂將軍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曾生息、戰斗於此,並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而且順利完成土地改革,貧苦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在長期革命斗爭中,3000多名晉縣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真正當家做了主人。經過全縣人民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嶄新的生活。1991年撤晉縣設晉州市後,城市建設、人民生活等諸方面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㈦ 晉州的介紹

晉州市,位於韓國慶尚南道的西部。是韓國嶺南,湖南地區及中部·南部地區間的交通要地,文化藝術,教育之城。

㈧ 大唐名相魏徵的故里在晉州

《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魏徵第二子魏叔瑜)的碑文所言:「曰魏氏,巨鹿曲陽人也。」籍貫又名祖居地或原籍,詳細指的是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這里明確的說明 魏徵家族的籍貫是 巨鹿郡曲陽縣。而且祖居地是南北朝定州巨鹿郡曲陽縣。不是唐朝的巨鹿縣。不要相信,什麼「隋朝、唐朝到今天,歷代政府」的說法。祖籍看爺爺祖上的地方往前考證,並不是往後考證。而且巨鹿縣說把巨鹿縣和巨鹿郡混淆,因為不混淆就無法牽強理由。
《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魏徵第二子魏叔瑜)的碑文所言:「曰魏氏,巨鹿曲陽人也。」魏徵次子 魏叔瑜的墓碑 由魏徵的孫子魏華書寫。 任何史書都不能反駁這個資料權威性,如果有差異 ,這個為准。 魏徵的祖籍是巨鹿郡曲陽縣 現在的晉州
辭海 歷史組的權威專家 已經把原來比較模糊的記載巨鹿(郡)人直接說明是巨鹿郡下曲陽人。

㈨ 晉州信譽樓的歷史事件

2010年4月16日,在晉復州第五屆梨花制節開幕當天的集中簽約儀式上,晉州信譽樓與其他六個重點項目一起與晉州市政府簽約入駐晉州。石家莊子公司董事長張建港(簽約台左二)在項目書上簽字(下圖)。
2011年8月27日上午9時10分晉州信譽樓開業。
2012年7月12日,石家莊市工商局局長曹新華、副局長尹兵輝,晉州市工商局局長張蘭成及石家莊各縣(市)區工商局局長、主管食品安全的副局長,晉州市工商局中層以上幹部共計200餘人,觀摩了信譽樓晉州店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並聽取了相關人員的介紹。曹新華局長對晉州店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給予高度肯定和鼓勵。
2012年8月27日晚,一周年店慶晚會在晉州店5樓培訓大教室成功舉辦。

㈩ 晉州市戰國時期屬於哪個

晉州市地處河北省來中南部冀中平原源腹地,總面積619平

方公里,人口52萬。距石家莊市45千米,距首都北京300千

米,並臨近山西省煤炭基地。石家莊—黃驊高速公路、307

國道和石德鐵路橫穿市域。晉州市有兩千餘年的歷史,春秋

時期為鼓國,1991年11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晉州市交通便捷,地方公路四通八達,三

縱六橫,交錯成網。郵政電信業超前發展,供電設施先進,是一座正在崛起的新興城市。
所以是鼓國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