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樓歷史
Ⅰ 石樓縣在戰國時期屬於哪國
戰國之初,石樓縣為趙國境域。戰國後期,石樓縣屬秦國太原郡境域。
Ⅱ 請教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的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網·XZQH·ORG打造最好的中文行政區劃網站 呂梁市周初屬並州,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屬太原郡。晉為西河國、太原國。隋屬婁煩、西河等郡,唐屬石州、汾州、隰州、嵐州、並州等。宋增設晉寧軍,金屬石州、汾州、隰州、嵐州及太原府。元屬冀寧路。明、清屬太原府、平陽府、汾州府。民國屬冀寧道。1971年置呂梁地區。2003年設立地級呂梁市。 1954年7月1日,離石、方山二縣合並為離山縣。1958年11月10日,文水、交城二縣並入汾陽縣,中陽縣與離山縣合並為離石縣,孝義縣並入介休縣,嵐縣分別劃入靜樂和興縣,石樓縣並入呂梁縣。1959年9月19日除孝義縣以外其它各縣恢復建置,1961年5月恢復孝義縣建置。1971年5月1日。呂梁地區組建,同時恢復方山縣,新增設婁煩、交口二縣;1972年4月,婁煩縣劃歸太原市;1971年10月5日,新增設柳林縣(山西省革命委員會1971年7月5日報告實施,國務院1973年10月5日正式批准)。(出處) 呂梁地區 1971年設立呂梁地區,地區駐離石縣。將原屬晉中地區的臨縣、交城、離石、汾陽、文水、孝義、中陽等7縣及原屬臨汾地區的石樓縣,原屬忻縣地區的興縣、嵐縣劃歸呂梁地區。恢復方山縣(駐圪洞),由靜樂縣析置婁煩縣(駐婁煩鎮)。由孝義、隰縣、靈石3縣部分地區設立交口縣(駐交口)。轄13縣。 1973年由離石、中陽2縣析置柳林縣(駐柳林鎮)。呂梁地區轄14縣。 1975年將婁煩縣劃歸太原市領導。呂梁地區轄13縣。 興縣專區 1949年設興縣專區,專署駐興縣。轄興縣、臨縣、方山、離石、偏關、神池、五寨、河曲(駐巡鎮司)、保德、嵐縣、岢嵐等11縣。 1950年嵐縣駐地遷東村。 1951年原汾陽專區所屬中陽縣劃入興縣專區。轄12縣。 1952年(7月1日)撤銷興縣專區,將興縣、保德、河曲、偏關、神池、五寨、岢嵐、嵐縣等8縣劃歸忻縣專區;中陽、離石、方山、臨縣4縣劃歸榆次專區。 汾陽專區 轄汾陽、孝義、交城、文水、中陽、石樓等9縣。1951年3月27日汾陽專區撤銷,交城、文水、汾陽、孝義等縣劃歸榆次專區,中陽縣劃歸興縣專區;石樓縣劃歸晉南專區。(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沿革(1949-1979)》史為樂編) 1992年2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孝義縣,設立孝義市。 1996年4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離石縣,設立離石市。 1996年8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汾陽縣,設立汾陽市。 ?年,呂梁地區轄2市11縣,計75鎮162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按當時行政區劃):呂梁地區 3,382,280 孝義市 414,154 離石市 235,678 汾陽市 387,046 文水縣 401,641 交城縣 207,404 興縣 259,451 臨縣 553,440 柳林縣 282,840 石樓縣 101,858 嵐縣 163,897 方山縣 135,598 中陽縣 131,812 交口縣 107,461 2003年10月2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12號)撤銷呂梁地區,設立地級呂梁市:(1)撤銷呂梁地區和縣級離石市,設立地級呂梁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離石區永寧中路。(2)呂梁市設立離石區,以原離石市的行政區域為離石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交通路。(3)呂梁市轄原呂梁地區的交城縣、文水縣、興縣、嵐縣、臨縣、方山縣、中陽縣、柳林縣、交口縣、石樓縣和新設立的離石區,原呂梁地區的縣級汾陽市和孝義市由省直轄。
希望採納
Ⅲ 石樓師范歷史解放以前就有嗎
石樓師范歷史解放以前就有
石樓縣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位於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東以黃雲山、石樓山為界與交口縣相鄰,南與隰縣、永和縣接壤;北與中陽縣、柳林縣毗連;西隔黃河與陝西省清澗縣相望。縣人民政府駐靈泉鎮。2012年下轄4鎮5鄉134個行政村,總人口11.3萬人(2014年),總面積1808平方千米。
Ⅳ 北京市房山區石樓村地名由來
在那時候,樓很少見的,有一個富人雲游四海歸來,在外見到有幾層的房子覺得很奇妙,回來就命人也隨著他腦子印象中的樣子造了那麼一座幾層的房子,當時就這么一個標志性的建築,因此的名!!!
Ⅳ 青島花石樓的歷史
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一大批俄國人來到青島定居,這些俄國人中有的頗為富有。1932年,據說一位名叫格拉西莫夫的白俄在臨海呷角上修建了這座海濱別墅。樓門台階下為花崗岩石尊,可用於晚間燃火照明,也可用於栽花,正面為圓形和多角形組合而成的建築造型,十分別致。主體共5層,頂層為觀海台,側有鐵尖頂。由於樓內由大理石貼牆面,樓外又砌有鵝卵石,多年來人們一直稱之為「花石樓」。樓下石階分為2層,上層6級,下層9級,有石徑通往鐵欄大門,庭園內廣植花木,是青島頗具特色的著名建築。
相傳解放前蔣介石曾居於此,特務頭子戴笠及當時的電影紅星白光來青島時也在這里住過。解放後,花石樓成為接待中外貴賓的館舍,門牌號為黃海路18號。黨和國家領導人董必武、陳毅等都曾在此下榻。陳毅元帥第一次到青島時就住在花石樓,對青島留有極深的印象。他說,「五四」運動時就知道中國有個青島,解放戰爭時期在山東打了許多年的仗,終於來到了青島。他還借來《膠澳志》,詳細閱讀了青島的歷史,並寫下了長詩《初游青島》。花石樓與影視藝術也結下了不解之緣,電影《神聖的使命》、《白霧街兇殺案》、《總統行動》等都是在這里拍攝的內景和外景。
花石樓前立著兩塊截然不同的標志牌。其中一塊花崗岩石碑,是青島市文物事業管理局於1984年7月27日設置的,將花石樓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上註明花石樓1903年由德國人所建。另一塊不銹鋼製作的標志牌,是1997年6月青島市旅遊局設置的,註明1992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正式將花石樓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而此牌記載的花石樓始建時間是1930年至1931年,由白俄貴族所建。出現這種不同的說法,究竟誰對誰錯,至今仍在進一步考證中。
Ⅵ 石樓中學的歷史沿革
建校以來,在上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全體師生團結進取,嚴謹求實,學校的工作取得了喜人成績。1998年新的領導班子上任後,勵精圖治,開拓創新,學校辦學條件,辦學水平,教學管理,隊伍建設,校園環境一年上一個台階。學校已發展為「全面育人,辦有特色」的學校,成為北京市中小學規范化建設達標校,法制建設先進校,環境建設優類校,教學管理達標校,連續獲得綜合素質評價一等獎,評為人民滿意標兵學校及文明單位稱號,被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評為國家教育課程改革項目「建立促進教師成長和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分層評價研究」2002至2003年度先進實驗學校。
學校十分注重教師隊伍建設,積極推進科研興師,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的 「 三興」戰略,通過「名校培訓、專家培訓、校本培訓、科研帶動」等多種方式,大力推進了教師隊伍的建設。本科畢業生52人,中學高級教師4人,中學一級教師30人。憑著這樣一支優秀的 教師隊伍 ,憑著石樓中學全體教職工對教育的無限忠誠和對學生無私的愛,石樓中學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建校以來,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了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學子。
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從藝術教育入手,育和諧之才,這是石樓中學突出的辦學特色。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成果顯著。連續三年,在房山區藝術節、合唱節中榮獲一等獎,參加北京市第六、七、八屆藝術節,石樓中學榮獲北京市二、三等獎。
石樓中學以德育為首,教學為主,依法治校,在「三五」普法活動中,榮獲1996––2000年北京市法制宣傳教育先進集體, 房山區僅石樓中學一所學校獲此殊榮,我校連續四年被房山區教委評為依法治校先進單位。
Ⅶ 石樓鎮的古鎮淵源
石樓,舊名石子頭,當地人亦有稱之為「社頭」、「石獅頭」的。一說石樓原名石獅頭,因蓮花山上有一巨石,酷肖獅形,故名;後因土音訛傳,約定俗成稱為石樓。據《石樓陳氏家譜》載,石樓陳氏原籍晉代秦州南安郡豲道縣(今甘肅省隴西縣)。始祖陳元德(即陳玄德)是東晉建國大將軍,因劉裕篡位而棄官攜眷南逃至廣東番禺桂林鄉寧仁里(今坑頭村)定居。其二十二世孫、石樓始祖陳敏行(1141--1199年 )「立志高卓,不與俗倫」,有志向外繁衍發展,於是「遵海濱,探名勝,見夫礪山(蓮花山)獅海(獅子洋),層峰參雲,環流贔響,以為勝地可居,乃攜妻子至止其下,爰居爰處而不忍去。」 大約在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4年)開族,至今830餘年。「石樓原姓陳關鄭,朱張高馬蔡秦梁」,今除陳姓外,多已式微,甚至消失。村由東約、中約、西約組成。清代評有竹園鳥語、荔圃蟬鳴、獅江帆影、馬嶺松陰、練溪釣月、沙浦鋤雲、蓮岩懺佛、石礪歸樵等「石樓八景」。
清代,石樓屬茭塘司的大嶺堡和聖堂堡。清末及民國時屬崗尾社鄉。1949年10月,為禺南東區鄉辦事處駐地。1950年5月,改為第二區。1953年春,二區分為三區和四區,石樓為三區駐地。1955年秋改稱石樓區。1957年3月撤區,分為石樓、化龍、明經三個大鄉。1958年10月三個大鄉並為石樓團。同年12月為石樓基層公社。1959年3月為石樓公社。同時析出蓮花山和化龍兩個公社。1984年為石樓區。1987年為石樓鎮。1986年1月析聯圍村入蓮花山鎮。建國前,蓮花山無人定居,1957年2月至1958年11月,墩頭基等9個漁業生產合作社成員先後遷來定居,建立漁民鄉。1958年12月為蓮花山漁民營。1959年3月析出為蓮花山公社。1984年為蓮花山區。1987年為蓮花山鎮。2002年3月蓮花山鎮並入石樓鎮。
Ⅷ 石樓的姜子牙山的來歷
殿山啟聖院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宋真宗駕幸隰州臨河即今石樓縣義牒鎮,欽定為姜太公先祖句龍重興修建的廟宇——啟聖院,至今屹立在殿山,後土皇地祗神像是姜太公先祖句龍的「骨骼真身」泥塑像,正殿泥塑玄雕是道教的天地人三界神譜。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別號飛熊。商朝末年人。
其先祖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從其封姓,故以呂為氏。出生地主要有東海說和河內說。《孟子》的《離婁上》和《盡心上》兩章都提到姜子牙「居東海之濱」;《呂氏春秋·首時》也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史記·齊太公世家》也說他是「東海上人」。但這些說法都很籠統含糊。晉代張華《博物志》說得較為明確:「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經注·齊乘》也說,「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Ⅸ 山西石樓縣在歷史上是啥地方怎有如此多青銅器出土
******石樓縣出土文物之多之珍貴,為史學界所公認。在縣境中部和西部發掘的新石器遺址3處,商代墓葬7處、周代墓葬和漢代遺址、宋代「漏澤園」各1處,還有零星出土文物,有陶器、陶棺、石器、國器、金器、表銅器、貝幣、布幣等近300件,這些文物大批調往國家和省、地博物館,留縣收藏的尚有67種,130件。最珍貴的文物為現存於國家博物館的商代青銅酒器龍紋觸一件,為全國孤品。石樓縣古建築遺存不多,但頗具特色。******
我查了一下。但是很難查出來。因為青銅時代是商周時期。 所以要說明你的問題,必須搞懂商周時期石樓是個啥地方。但是這方面資料很少。 如果青銅器有銘文的話,可以根據銘文推斷。但是也沒有這方面的記載。
******山西的呂梁山區,晚商青銅器主要發現於保德、石樓、柳林、吉縣等地。由於一直沒有發現與之相應的生活遺址,這支在晚商時期曾經活躍於呂梁山內的青銅文化的締造者應該就是居無定所的游牧民族,這種觀點似乎成為學界的共識。這支青銅文化曇花一現後便在呂梁山銷聲匿跡了,其來源與去向成為懸而未決的學術問題。******
另外又查到這個。你看一下。 另外石樓和陝西綏德的青銅器差不多。 估計古代(商朝時期)這塊地方是個小地方政權?
Ⅹ 山西石樓縣石樓中學的歷史沿革
石樓中學的前身為石樓一中高中部,建國初期,石樓縣季、縣政府為了改變石樓縣長期以來貧困落後,人才缺乏的狀況,提高全縣人民的文化素質,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於一九五五年就開始籌建石樓初級中學,到一九五六年就招收第一批初中生,實現了石樓教育史上的第一次跨越——石樓終於有了自己的第一所中學。如今經過了五十年的風雨歷程,石樓的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不但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高中教育更是成績斐然,令人矚目。石樓中學現已發展成一所管理規范、成績優良、群眾滿意的呂梁山區高中教育窗口學校,相續被命名為「呂梁名校」和「山西省德育示範校」,得到了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學校現有高中教學班34個,學生總數兩千餘名,教職工一百三十多名,基礎設施逐漸建全,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石樓中學正以嶄新的面貌向前邁進。
一、創業(1956——1966)
石樓初級中學建校之初,白手起家,困難重重。校址選在縣城東北的陽坪,地勢溝壑縱橫,亂墳林立。到一九五六年春才由陝西民工順山勢挖鑿出十四孔窯洞進行了磚圈和磚結口,修建了土坯磚木結構房子五間(三大兩小),簡易灶房一個。一九五六年秋,在僅有六名教職工的條件下,招收了石樓教育史上第一批初一學生一百人。一九五七年經山西省教育廳命名為山西省石樓縣第一初級中學校(簡稱石樓一中),同年招收初3班學生六十人。一九六零年九月招收高一學生一個班五十人,是為高一班,學校改為完全中學,一九六二年招收高2班,全部為外縣學生。一九六二年暫停招收高中生。一九六四年恢復招收高一學生五十人(高3班),一九六五年招收高一學生五十人(高4班)。一九六六年因受「文化大革命」影響,學校停課,停止招生。
學校創立之初的十年間,廣大師生團結奮斗,一邊學習,一邊勞動自力更生,修建學校,共有四名同學先後考入大學,學校規模有了一定的發展。
二、徘徊(1966--——-1976)
「文革」期間,由於全國大氣候的影響,石樓一中同樣捲入動亂之中,教學秩序受到嚴重破壞,學校領導和教師受到不同的批判沖擊,一九六七年副校長姬玉成、教導員王希平受迫害自殺,一九七八年得到平反。
一九七一年五月學校恢復招生,其中高中共招收高5、6、7三個班一百餘人,後因義牒師范班考走35人,高5、6、7三個班合並為高5、6兩個班。到「文革」結束,石樓一中初中招生到初46班,初中畢業43個班兩千餘人,高中招生到高17班,共畢業高中生12個班近六百人。
三、發展(1976——2002)
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幫」後,石樓一中拔亂反正,逐漸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學校招生人數逐年增多。初中招生由三軌發展到八軌,高中招生發展到四軌。恢復高考後,廣大師生的教學熱情高漲,數學質量有了明顯提高。高考中先後敲開了南開大學,四川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郵電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大學、重慶大學等重點名校的大門。特別是一九九七年崔永楨同學以630分的優異成績榮獲呂梁地區理科狀元,被北京大學計算機系錄取,為石樓教育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截止二00二年八月,石樓一中共招收高中班學生102個,送出高中畢業班92個近五千人,累計升入高等院校上千人。為高等學校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不少學生在高校發展良好,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後大有人在,全國各地,五州四海都有石樓一中優秀學子的身影。
四、新生(2002——2008)
進入新世紀後,石樓一中由於基礎設施的局限,嚴重製約石樓教育的發展。二00二年初,中共石樓縣委縣政府根據石樓教育發展的需要,順應全縣人民發展教育的呼聲,在財政資金極度緊張的情況下,下定決心、咬緊牙關,拔款一千多萬元,在縣城南城區籌建石樓中學,工作人員嘔心瀝血,施工大軍加班加點,到二00二年八月,一座佔地九十餘畝,建築面積一萬六千平米的嶄新校園矗立在石樓縣城南城鄉結合處。二00二年九月,原石樓一中高中部全部搬遷進新校區,其中高三年級四軌260名學生,高二年級六軌340名學生,新校當年招收高一新生八軌440名學生,成為石樓縣唯一的一所普通高級中學,由縣委縣政府報請上級有關部門命名為石樓中學。從此拉開了石樓高中教育騰飛的序幕。
石樓中學全體師生在新任校長李增強的帶領下,團結協作、艱苦創業,克服了學校搬遷後交通不便、附屬工程尚未完成、教育設施不配套,部分師生思想不穩定等諸多困難,認真踐行「踏實向學、謹嚴尚行」的校訓,把建設管理規范、成績優秀、群眾滿意、輻射周邊的山區高中教育窗口學校作為辦學目標,發揚艱苦奮斗、敢於爭先、團結一致、埋頭苦乾的石中精神,以高遠的視野、務實的工作和不屈的努力,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宗旨,始終把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教書育人,尊重學生個性,發揮學生特長,通過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科學興趣小組,陶冶了學生情操,鍛煉了學生能力,提高了學生素質,收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學校先後被評為市縣兩級文明學校、德育工作先進單位,二00七年通過省德育示範校驗收。
教學質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學校優劣的重要標准,石樓中學堅持狠抓教學改革和教學管理,嚴格落實「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課改理念,形成了「求實、求精、求新、求是」的教風和「勤學善問、深思創見」的學風,教學質量有了顯著提高,一改過去石樓每年高考達線徘徊不前的落後狀況。遷址後的第一年即二00三年,高考達線42人,其中王澎煦同學以600分的優異成績被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錄取,填補了石樓教育史上的又一片空白。二00四年高考再上台階,達線55人。二00五年高考達線61人,張育銘同學以619分的成績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二00六年高考首次突破百人大關,達線101人,在全市引起轟動效應,中央電視台、黃河電視台相續報道,李增強校長作客中央電視台特別關注欄目,石樓中學首次在全國觀眾面前亮相。二00七年,石樓中學高考達線率居全市第六名,躍居呂梁山區九縣市第二名;2008年高考達線率居呂梁山區九縣市第一名。學校先後榮獲市縣「五一」勞動模範單位,呂梁市教育教學先進學校、呂梁市「文明學校」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