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歷史評價
㈠ 有關項羽的歷史評價
項羽在戰場上的無往不利相對的卻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殺戰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卻失盡人心。更為突出的表現是在用人方面。劉邦手下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卻可以盡發揮其所長,而項羽卻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項羽與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來三國時代的東吳被滅也從側面說明當天下大定只剩江東的時候,江東是無法抵擋的。按河南大學王立群先生的話講「項羽是一個非常可用之人,卻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這就是項羽的悲哀。兵上天才,政治蠢材。
但政治上的失敗,無法遮掩項羽在軍事上的才華。24歲起兵反秦,27歲成為分封十八路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歲自刎烏江。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豪傑。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英雄人物。但如項羽這樣鐵血柔情的漢子卻很少。萬軍包圍,四面楚歌也打不倒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可虞姬的離去,卻讓他選擇了死。戰場上的縱橫吟嘯,面對伊人卻柔情刻骨,像項羽這樣的英雄,當之無愧的受後人景仰。
縱觀歷史長河之內,英雄無數風流無盡,項羽的慷慨赴死報江東父兄,從容捨身慰男兒之身,如此氣節,在他英雄之軀訇然倒地之時,騰空而起,凌雲直上,流傳千里,催人至今。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
1、王陵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羽)嫉賢妒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高祖本紀》)
2、陳平曰:「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立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陳丞相世家》)
3、韓信曰:「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淮陰侯列傳》)
4、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高祖本紀》)
5、錢鍾書說:「當從范增等語中得之。『言語嘔嘔』與『喑惡叱吒』,『恭敬慈愛』與『僄悍滑賊』,『愛人禮士』與『妒賢嫉能』,『婦人之仁』與『屠坑殘滅』,『分食推飲』與『刓印不予』皆若相反相逢;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兩手分書,一喉異曲,則又莫不同條共貫,科以心學性理,犁然有當。《史記》寫人物性格,無復綜如此者。談士每以「虞兮」之歌,謂羽風雲之氣而兼兒女之情,尚粗淺乎言之也。」(《管錐編》)
㈡ 歷史上對項羽的評價是什麼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極高的人物之一,也是歷代詩人們吟詠最多的歷史人物之一,在詩中,他們從多方面描繪了項羽,表現了自己的觀點。我認為,有四種觀點影響比較大。
第一種,是「卷土重來未可知」
這種觀點,來自唐代最優秀的詠史詩人之一,晚唐杜牧。杜牧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的詠史詩,更是獨辟蹊徑,常常帶給人耳目一新的觀點。
他在《題烏江亭》一詩中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這首詠項羽的詩歌,對後世影響極大,杜牧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項羽不渡烏江,給後世留下了很大的遺憾,倘若他能回到江東,再整旗鼓,回來後與劉邦再決雌雄,勝敗尚未可知。
項羽本人用兵如神,深受後世推崇,而烏江自刎,是項羽主觀的選擇,如果當時他選擇渡江,其實不會身死,這就給後世留下了無盡的唏噓和假設:假如項羽沒有自刎,劉邦還能坐穩皇位嗎?
杜牧將這種想法說了出來,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第二種,是「中原一敗勢難回」
這一觀點,來自於宋代大改革家王安石,他在《烏江亭》一詩中寫道: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給出了和杜牧相反的觀點,他認為,雖然項羽用兵如神,但是,當時的社會發展大趨勢,是嚮往和平與安定,而不是永無休止的戰爭,於是,他在開篇便指出了一個重大問題「兵疲」!
的確,經過了七年(反秦三年,楚漢之爭四年。其餘詳情可直接查看藍色標記的「頭條網路」內容)的混戰,士兵們已經疲勞到了極點,沒有人願意再打仗了,和平、安定,才是當時的社會大勢,劉邦的統一,只是順勢而為,項羽即便用兵如神,也不可能逆天下大勢,垓下一戰,項羽敗局已定,劉邦實力大增,項羽已經無力回天了。
其實詠項羽的詩歌和觀點,非常之多,其中,影響最大最廣的,應該是杜牧的那首,或許也正因為人們太喜歡項羽了,所以總期望有奇跡能夠發生,所以才願意相信「卷土重來未可知」,但於我而言:
在政治軍事上,我反而覺得王安石說得更對一些,戰爭不可能是主旋律,當時的社會和人們,苦於戰爭久矣,急需穩定的發展和休養,既然劉邦已經贏了,百姓們也不願意再有戰爭了,兵疲是既成的事實,很難逆轉。
從項羽的人格方面講,其故事自然可歌可泣,令人唏噓,其人格也有獨特的魅力,作為歷史中的風流人物,是值得肯定和紀念的。
㈢ 名人對項羽的評價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的最後一段可以看成他的解釋。他說:「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總結起來主要的原因是首先項羽不和從前的帝王一樣,由繼承而來,而是個人從平民奮斗最終得到(更加應該得到嘉獎),其次,他親率諸侯參與直接戰斗顛覆了暴秦,而且他主持分裂天下,所有的政事都由其定奪,稱號為「霸王」,這些都是千古未有的奇事奇人。基於以上原因,項羽該入本紀。
竊以為,司馬遷之說,有一定道理,但並不能完全服人。首先,《史記》選材極為嚴格。本紀中的主人或者自身為帝為皇,或者是皇後,沒有其他人士。但是項羽從沒有擁有過帝王的名份。項羽沒有稱帝,沒有逼當時的共主「義帝」禪讓象本朝後來不久出現的王莽,也沒有下流到搞四方勸進如近代的袁世凱(他很笨,也是他太迷信自己武力的結果)。其次,他也沒有實際掌握過整個國家。充其量,也不過是個地方勢力。最後,如果論資排輩,要進本紀,首先應是陳勝。正是他振臂一呼,亂者四應,從而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滅秦運動。雖然他首義之後幾個月便犧牲,但是項羽或者劉邦均為在他的直接或間接影響下起事的。物有始終,如果追根溯源,陳王入本紀更有理由,但是在《史記》中,陳勝最後入的是世家。即便陳涉不能入,還有楚懷王。此楚懷王乃是項羽叔父項梁所立先秦戰國時期楚國楚懷王之孫,正宗龍種,出身高貴。他領導下的各路義軍中包括劉邦和項羽。最後他被尊寵為「義帝」,應該有帝王的名位。所以,入懷王於本紀也未為不可。即便陳王懷王不能入,項羽也萬萬不能進,因為在項羽烏江自刎之後,魯地最後才投降,於是漢王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由此可見,項羽是被劉邦蓋棺定論了的。他的最後封號是公侯,絕不會是帝皇。也就是說,他在《史記》中的位置為世家是早已御定的。
那麼問題出來了,為什麼司馬遷要改變項羽的一貫的世家地位而將他與漢高祖劉邦並列於本紀?要知道,這可不是學術之爭,是修定國家正史,何等嚴肅何等重要的場合,司馬遷居然沒有按照高祖的定論,而是給了漢王朝建立前最大最凶惡的敵人-項羽一個重新的評價從而入本紀而且其位於高祖本紀之上,是一件十分不可想像的事情。竊以為,這樣做的一個理由也許是他有意在《史記》中形成臨近的互相對立而又對照的人格模版,暴烈英勇又憨直的項羽和豁達傲慢又狡詐的劉邦。兩人的直接對照將使後人更加理解各人的勝利失敗的因素,從而理解劉邦建立漢王朝並不是什麼神授,而是他個人的努力與人民的選擇結果。另個理由不排除司馬遷非常喜歡項羽這個人物,給自己喜歡的人物一點特殊待遇也是人之常情。更加隱秘的理由也許是根植於漢武帝對他施腐刑而產生的強烈不滿而採取的報復,那就是用項羽來壓低漢武帝的祖宗漢高祖劉邦來取得一點快意恩仇。當然,這些都沒有事實證明,僅僅個人想像推論。
㈣ 史記中對項羽的經典評價是什麼
一、評價:
司馬遷: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意思:太史公(司馬遷)說:我聽周先生說:「舜的眼睛好象是雙瞳孔。」又聽說項羽也是雙瞳孔。項羽難道是苗族(舜) 的後裔嗎?(要不)怎麼興起得這么快呢!秦王朝政治失策,陳勝首先發難,(之後各路)豪傑蜂擁起義,一起爭奪(天下),不可勝數。而項羽沒有一尺一寸土地,乘著這形勢(也)在田野中(鄉間)起義,三年後,就率領五路諸侯消滅了秦王朝,把天下分封給各路王侯,(所有)政令(都)從項羽那發出,(他)號稱為「霸王」。(他的帝)位雖然沒有最終的結論,(他也是)近古以來未曾有過的(人物)啊。等到項羽懷念楚國離棄關中(回到楚國),放逐了楚懷王而立自己為王,(卻要)怨恨王侯們背叛自己,難啦。(他)自己炫耀自己功勛,張顯他自己的能力卻不效法古人,稱其為霸王的偉業,想用武力征伐管理天下,五年(內)最終亡了他的國家,自己死在東城,還不覺悟,也不自責,(這都是)過錯啊。竟然說「天亡我(啊),不是(我)用兵的罪過啊」,這豈不是謬誤啊!
二、簡介: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羋姓,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軍事家,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㈤ 關於項羽的評價~~~
項羽是一位超群的軍事統帥。他能征善戰,戰場上豪氣蓋世,叱吒風雲。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寡擊眾,全殲秦軍主力,客觀上為漢高祖進入咸陽,推翻秦朝創造了條件。楚漢戰爭中,破田榮,救彭成,救滎陽,奪成皋,一生大戰數十次,多獲勝利。所以,古人稱他「有百戰百勝之才」
然而,項羽又是一位悲劇式的人物。秦朝滅亡後,他自稱霸王,忙於分封諸侯,扶持六國貴族的殘余勢力,違背了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造成了混亂割據的局面。他行為殘暴,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余。入關後,火燒秦宮,大火三月不息。他燒殺虜掠的暴行,違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戰敗的根本原因。項羽自恃武功以威懾諸侯,缺乏遠見,不爭取同盟。又妒賢嫉能,不能用人,招致眾叛親離,軍心渙散。軍事上,他缺少戰略家的眼光,剛愎自用,不納良言。以致屢失戰機,沒有鞏固的後方基地,沒有充足的糧餉和兵源,雖然屢戰屢勝,反而由盛而衰。所以,雖然項羽具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最終也難以避免失敗.
項羽是我國歷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㈥ 歷史上對項羽的評價有幾種
1.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遂亡其國,自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豈不謬哉!
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2.劉邦對項羽的評價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
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3.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
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李清照《詠項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4.毛澤東對項羽的看法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1949.4
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項羽是我國歷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關的許多事跡後來逐漸演化為成語。在一人身上發生這么多的成語故事,實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遊經過會稽(今江蘇蘇州),項羽也隨眾人前往觀看。觀望中,項羽不禁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語,就表現出項羽的宏偉大志和英雄氣概。
先發制人
陳勝起義後,會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機反秦,他於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見項羽時說:「現在是滅秦的好時機。我聽說先發制人,後發則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點共同起兵。」出身貴族的項羽豈肯委身於人下,按照計劃,項羽殺死了聲稱「先發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開樹起了起義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當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將章邯指揮秦軍主力合圍巨鹿,項羽率兵前往解救。為了表現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項羽帶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項羽率軍斷秦軍糧道,與秦軍進行了九次激烈的較量,「楚戰士無不以一當 十」 。秦損兵折將,項羽乘勝追擊,逼使章邯率其殘部投降。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後,項羽在鴻門(今陝西臨潼附近)設宴招待劉邦。在宴會上,項羽的謀士——亞父范增幾次示意項羽擊殺劉邦,但項羽因不忍而不予理會。於是,范增便讓項庄以舞劍助興為名,想借機刺殺劉邦。劉邦的謀臣張良看到形勢緊迫,就出外召樊噲說:「現在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常在沛公。」於是樊噲帶劍擁盾進入宴會廳,指斥項羽不守信義,項羽被樊噲的氣勢所折服,劉邦借機脫離險境。
沐猴而冠
滅秦之後,項羽引軍入咸陽,大肆燒殺,咸陽火三日不絕。謀臣勸項羽說:「關中山河四塞險阻,土地肥美,可以作為霸王之都。」而項羽以「富貴不歸故里,如同夜間穿錦綾走路,沒有人知道」為借口加以拒絕。勸他的人感嘆道:「人們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項羽聞聽此言,就殺了說這話的人。
四面楚歌
因剛愎自用和性情殘暴而失去謀臣和百姓的支持,項羽最終在「楚漢之爭」中敗下陣來,在垓下(今安徽靈壁南)被劉邦軍隊圍得水泄不通。夜間軍營四面皆楚歌,項羽大驚,見大勢已去,率眾殺出重圍,逃至烏江邊,因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此外,還有「坐不安席」、「秋毫無犯」、「不拘小節」、「暗渡陳倉」等成語與項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此處不再一一贅述。
㈦ 歷來人們對項羽的評價
一、評價:
楚國諸老將: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
陳平: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酈食其: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負;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士歸於漢王,可坐而策也。
高起、王陵: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韓信: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司馬遷: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太史公自序》:秦失其道,豪桀並擾;項梁業之,子羽接之;殺慶救趙,諸侯立之;誅嬰背懷,天下非之。
王充:項羽惡微,號而用兵,與高祖俱起,威力輕重,未有所定,則項羽力勁。
郭嘉: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
二、簡介: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羋姓,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軍事家,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㈧ 項羽的歷史功過有哪些
一、功:項羽是一位軍事家,他的歷史貢獻主要在軍事上,他短暫的一生中有幾場重大的戰役,如巨鹿之戰、彭城之戰、成皋之戰、垓下之戰,都是可以再深入研究的。
二、過:項羽屠城,這傢伙還大肆屠殺無辜平民百姓,史記里清楚記載的項羽就有過六次大屠殺。甚至還讓自己的手下去燒殺搶掠。
㈨ 項羽與劉邦的歷史評價
項羽——項羽在戰場上的無往不利相對的卻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殺戰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失盡人心。更為突出的表現是用人上劉邦手下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卻可以盡發揮其所長。
而項羽卻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項羽與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就算項羽在烏江聽亭長的話回江東,兵只有沒打過仗的新兵,手下大將喪失殆盡,地盤又小。而當時劉邦已控制了大半天下,項羽必敗。後來三國時代的東吳被滅也從側面說明當天下大定只剩江東的時候,江東是無法抵擋的。按河南大學王立群先生的話講「項羽是一個非常可用之人,卻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這就是項羽的悲哀。
劉邦——早年的劉邦不喜勞作,確有游手好閑的無賴之嫌,但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漢基業,因為劉邦知道如何處理人際關系,與人友善,喜歡施捨,善交遊,為人大度,心胸豁達,素有大志,能仗義行事,勇於承擔責任,有領導才能。
成功在於「能鬥智時決不鬥力」且情商高的劉邦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馭人的領導能力即帝王權術。漢皇千古一英雄,休笑當年馬上功。試問後來為帝者,誰人曾出范圍中。楚強漢弱,可是戰爭的結局是楚敗漢勝。
劉邦採取的寬松無為的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到後期,經濟已經明顯好轉,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復興兵。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傑出政治家,是真正統一中國的人,可以說他是漢始皇,創造漢民族的人。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他在漢初制訂的英明國政,不僅使飽受戰亂的中國得以休養生息,還開創了以後「文景之治」的富裕與奠定了漢武反擊匈奴的堅實基礎。
劉邦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他的政治制度和對後世的安排使大漢延續了長達四百餘年的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他的一套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為後世統治者所沿用劉邦開創的大漢帝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令後世國人景仰與懷念,他本身也另後世眾多的人所懷念歌頌。
(9)項羽歷史評價擴展閱讀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項羽少年時,項梁教他讀書,但他學了沒多久就不學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因此特別生氣。項羽說:「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項梁於是又教項羽學習兵法,項羽非常高興,但是只學個大概,不肯深加研究。
秦始皇到會稽遊玩,駕大船渡浙江,項羽與項梁一起觀看,項羽對項梁說:「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項梁趕忙捂住項羽的嘴,說:「你不要胡亂說話,否則會給全族招來禍患。」項梁因此對項羽另眼相看。項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即使是吳中弟子,也都非常害怕項羽。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同年九月,會稽太守殷通對項梁說:「江西人全都造反,這是上天要亡秦的時刻,我聽說先發制人,後發為人所制,我准備發兵,想要用你和桓楚為將。」當時桓楚在大澤逃亡,項梁說:「桓楚在逃亡,不知道他人在哪裡,只有項羽知道。」
於是項梁出去囑咐項羽持劍在外面等候,然後,又進來跟殷通一起坐下,說:「把項羽召來,讓他奉命去找桓楚。」殷通同意後,項羽在項梁的指示下將殷通殺死。項梁手裡提著殷通的頭,佩戴殷通的官印。殷通部下大為驚慌,一片混亂,項羽連殺將近一百人。整個郡府上下都嚇得趴倒在地,沒有一個人敢起來。
項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強官吏,向他們說明起事反秦的道理,於是就發動吳中之兵起事。項梁派人去接收吳中郡下屬各縣,共得精兵八千人。又部署郡中豪傑,派他們分別做校尉、侯、司馬。於是項梁做了會稽太守,項羽為裨將,去巡行佔領下屬各縣。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陳勝被殺,項梁召集部下議事,居巢人范增前來告訴項梁,如果不立楚國後人而自立,一定不會長久。於是項梁聽取范增的意見,在民間找到楚懷王之孫熊心,仍立為楚懷王。項梁自號武信君。
項梁統軍在東阿大破秦軍,別遣項羽、劉邦攻打成陽,破秦軍於濮陽東,秦軍被迫退入濮陽城內,項羽、劉邦又率軍攻打定陶,斬殺秦將李由。項梁連破秦軍,非常驕傲。而此時秦派了大量的援軍支援章邯,章邯在得到援軍後突襲項梁,項梁兵敗被殺。項羽和劉邦攻打陳留不下,於是商議退軍,項羽引軍駐扎彭城西,劉邦駐軍於碭。
㈩ 項羽的英雄事跡和歷史評價
英雄事跡:項羽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
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彭越不斷後方破壞楚軍補給。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旁。
歷史評價:對於項羽的評價,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數南宋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她曾有詩作:「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在李清照看來,項羽活著的時候,是人中之龍鳳,就算是死了,他也是鬼中的大英雄,這是對項羽評價中非常高的。
也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做詩詞貶低項羽。當然在軍事上非常有才華的項羽在政治上卻是非常的幼稚的,為人處世全憑心情,聽不進去謀臣的勸諫,剛愎自用。
(10)項羽歷史評價擴展閱讀
項羽一生,既有著華夏冷兵器史上最強悍的勇武、更有著華夏古代戰爭史上頂尖的戰術指揮能力,是起兵三年就推翻秦帝國的首功之人,亦是巨鹿之戰、彭城之戰兩場歷史上兵力懸殊以少勝多戰役的指揮者,竟需要歷史上最出色的一群不世英傑,組團圍攻,方能將他擊敗。
項羽力拔山、氣蓋世、古今未有,他勇猛善戰,叱吒風雲,顯赫一時,在擊敗秦軍,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偉大的功績,這樣一個英雄豪傑在政治上卻極為幼稚,在推翻秦朝統治以後,他目光短淺,策略錯誤,企圖恢復春秋、戰國時代的封建貴族政治,燒殺破壞,以至喪失民心,終軍敗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