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數的歷史
⑴ 小數的起源
除中國外,較早採用小數的便是阿拉伯人卡西。他以十進分數(小數)計算出π的17位有效數值。
至於歐洲,法國人佩洛斯於1492年,首次在他出版之算術書中以點「.」表示小數。但他的原意是:於兩數相除時,若除數為10的倍數,如123456÷600,先以點把末兩位數分開再除以6,即1234.56÷6,這樣雖是為了方便除法,不過已確有小數之意。
到了1585年,比利時人斯蒂文首次明確地闡述小數的理論,他把32.57記作或而首個如現代般明確地以「.」表示小數的人則是克拉維烏斯。
他於1593年在自己的數學著作中以46.5表示46 1/2=46 5/10。這表示法很快就為人所接受,但具體之用法還有很大差別。如1603年拜爾以表示現在的8.00798以表示現在的14.00003761,以或表示123.459872。
納皮爾於1617年更明確地採用現代小數符號,如以25.803表示25 803/1000,後來這用法日漸普遍。四十年後,荷蘭人斯霍滕明確地以「,」(逗號)作小數點。
他分別記58.5及638.32為58,5及638,32,及後除掉表示的最後之位數、等,且日漸通用,而其他用法也一直有用。直至十九世紀末,還有以 等表示2.5。
(1)小數的歷史擴展閱讀:
一、中國記數法
中國未引入西方的小數點前,中文有一套小數單位表示小數:分、釐、毫、絲、忽、微、纖等等,各單位是前一個的十分之一。
如3.1416,讀作「三又一分四釐一毫六絲」或「三個一分四釐一毫六絲」。小數點自西方傳入中國後,小數單位除對譯十進制詞頭外已逐漸不用,現時分、釐仍會用於利率。
二、現代應用
現代小數點的使用大體可分為歐洲大陸派(德、法、蘇等國)及英美派兩大派系。
前者以「,"作小數點,「.」作乘號;後者以「.」作小數點,以「,」作分節號(三位為一節)。大陸派不用分節號。我國向來採用英美派記法,但近年已不用分節號了。
⑵ 小數的來歷
公元3世紀,也就是1600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數學家劉徽就提出了小數。
最初,人們表示小數只是用文字,直到了13世紀,才有人用低一格,如8.23記做,左邊的表示整數部分,右下方表示小數部分。
古代,還有人記小數是將小數部分的各個數字用圓圈圈起來,例如:1.5記做1⑤,這么一圈,就把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分開來了。這種記法後來傳到了中亞和歐洲。
公元1427年,中亞數學家阿爾.卡西又創造了新的小數記法,他是用將整數部分與小數部分分開的方法記小數,如3.14記做3 14。
到了16世紀,歐洲人才注意小數的作用。在歐洲,當時有人這樣記小數,如3.1415記做3⊙1①4④1①5⑤。⊙可以看作整數部分的分界標志,圈裡的數字表示的是數位的順序,這種記法很有趣,但是很麻煩。
直到公元1592年,瑞士的數學家布爾基對小數的表示方法作了較大的改進,他用一個小圓圈將整數部分與小數部分分割開,例如:5。24……數中的小圓圈實際起到了小數點的作用。
又過了一段時間,德國的數學家克拉維斯又用小黑點代替了小圓圈。於是,小數的寫法就成了我們現在的表示方法。
但是,用小數表示,在不同的國家也有不同的方法。現在,小數點的寫法有兩種:一種是用「,」;一種是用小黑點「.」。
在德國、法國等國家常用「,」,寫出的小數如3,42、7,51……,而英國和北歐的一些國家則喝我國一樣,用「.」表示小數點,如1.3、4.5……
⑶ 小數的數學歷史是什麼
⑷ 小數的由來和歷史是什麼
中國自古以來就使用十進位制計數法,一些實用的計量單位也採用十進制,所以很容易產生十進分數,即小數的概念。
第一個將這一概念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是魏晉時代的劉徽。他在計算圓周率的過程中,用到尺、寸、分、厘、毫、秒、忽等7個單位;對於忽以下的更小單位則不再命名,而統稱為「微數」。
到了宋、元時代,小數概念得到了進一步的普及和更明確的表示。楊輝《日用演算法》載有兩斤換算的口訣:「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即1/16=0?0625;2/16=0?125。
這里的「隔位」、「退位」已含有指示小數點位置的意義。秦九韶則將單位注在表示整數部分個位的籌碼之下,例如:—Ⅲ—Ⅱ表示13.12寸,寸是世界上最早的小數表示法。
小數性質:
在小數部分的末尾添上或去掉任意個零,小數的大小不變。例如:0.4=0.400,0.060=0.06。把小數點分別向右(或向左)移動n位,則小數的值將會擴大(或縮小)基底的n次方倍。
一個最簡分數可以被化作十進制的有限小數當且僅當其分母只含有質因數2或5或兩者。類似的,一個最簡分數可以被化作某正整數底數的有限小數當且僅當其分母之質因數為此基底質因數的子集。
從小數部分的某一位起,一個數字或幾個數字,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的小數叫做循環小數。循環小數亦屬於有理數,可以化成分數形式。
小數部分有無限多個數字,且沒有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的一個數字或幾個數字的小數叫做無限不循環小數,無限不循環小數也就是無理數,不能化成分數形式。
小數乘法計算方法:先把小數擴大成整數;按整數乘法的法則算出積;再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
計算結果中,小數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數化簡;小數部分位數不夠時,要用0佔位。從小數從右開始數,去掉第一個不是0後面的0,小數大小不變。
⑸ 誰知道有關小數的歷史啊
小數是我國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微(生於公元三世紀,山東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數學家。世界上最早提出十進小數概念的人。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我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在解決一個數學難題時就提出了把整個位以下無法標出名稱的部分稱為微數。
古代,我國用小棒表示數。
劉微
最初,人們表示小數只是用文字。到了公元十三世紀,我國元代數字家朱世傑提出了小數的名稱,同時出現了低一格表示小數的記法。例如:
64.12 ┻||||_||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小數表示方法。
這種記法後來傳到了中亞和歐洲。
後來,又有人將小數部分的各個數字用圓圈圈起
來,這么一圈,就把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分開了。有
了阿拉伯數字後,先後出現了像這樣表示小數的方法。
64.12 64 64 12
12
在西方,小數出現很晚。直到十六世紀,法國數
學家克拉維斯用小圓點「.」表示小數點,確定了現
在表示小數的形式;不過還有一部分國家是用逗號
「,」表示小數點的。例如:
64.12 64,12
⑹ 關於小數的歷史故事
1967年8月23日,前蘇聯著名宇航員費拉迪米爾·科馬洛夫一人駕駛著「聯盟一號」宇宙飛船勝利返航。此時此刻,全國電視觀眾都在觀看宇宙飛船的返航實況。當飛船返回大氣層後,科馬洛夫無論怎麼操作也無法使降落傘打開以減慢飛船的飛行速度。地面指揮中心採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幫助排除故障,但都無濟於事。經請示最高權力部門,決定將實況向全國人民公布。電視台的播音員以沉重的語調宣布:「 聯盟一號」飛船由於無法排除故障,不能減速,兩小時後將在著落基地附進墜落宇航英雄科馬洛夫將遇難。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永別的時刻到了——飛船墜落,電視圖像消失,整個蘇聯一片肅靜,人們紛紛走向街頭,向著飛船墜落的地方默默悼哀!
同學們,你們是否被這悲壯的場面所感染?!當時的一切,就是因為地面檢查時,忽略了一個小數點。
⑺ 小數的由來
公元3世紀,也就是1600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數學家劉徽就提出了小數。
最初,人們表示小數只是用文字,直到了13世紀,才有人用低一格,如8.23記做,左邊的表示整數部分,右下方表示小數部分。
古代,還有人記小數是將小數部分的各個數字用圓圈圈起來,例如:1.5記做1⑤,這么一圈,就把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分開來了。這種記法後來傳到了中亞和歐洲。
(7)小數的歷史擴展閱讀
小數,是實數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帶有小數點,是一個小數的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的分界號。
1、實數可以直觀地看作有限小數與無限小數,實數和數軸上的點一一對應。其中整數部分是零的小數叫做純小數,整數部分不是零的小數叫做帶小數。
2、小數點,數學符號,寫作「.」,用於在十進制中隔開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小數點盡管小,但是作用極大。因為這個不起眼的差錯,人類釀過一個又一個悲劇。正可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⑻ 關於小數點的來歷!
歷經了一段相當長久的時間,累積了許多人的努力,人們才創造出實物的計數方法。
像現在的十進位法的計數方式,如果從整個人類的歷史來看,則要算是相當後期的事了。
不論多大的數目,以十進位法的計數方式,都只需要 0 到 9 的十個數字,便能夠輕易地表達出來。
那麼,為什麼要有小數點呢?
因為將整數放大 2 倍、5 倍、10 倍…所得到的數字都還是整數,所以使用原本的整數表達,
並沒有任何的問題;但如果把整數分割成1/2 、 1/5 、 1/10 …所得到的數字就不一定是整數了,
所以再使用原來的整數,便無法完整地表達,只得再創造出小數以補不足。因為小數也是用
0 到 9 的十個數字表示,所以必須另外用個符號,也就是小數點符號,標識小數跟整數部分以方便區別。
從前小數點的符號也曾出現各式各樣的寫法。例如以 1.234 來說,就至少還有下列三種寫法。
⑼ 小數的由來20字簡介
小數的由來自魏晉時代的劉徽。他在計算圓周率的過程中,用到尺、寸、分、厘、毫、秒 、忽等7個單位;對於忽以下的更小單位則不再命名,而統稱為「微數」。
到了宋、元時代,小數概念得到了進一步的普及和更明確的表示。楊輝《日用演算法》(1262年)載有兩斤換算 的口訣:「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即1/16=0.0625;2/16=0.125。
這里的「隔位」、「退位」已含有指示小數點位置的意義。秦九韶則將單位注在表示整數部分個位的籌碼之下,例如: —Ⅲ—Ⅱ表示13.12寸 寸是世界上最早的小數表示法。
(9)小數的歷史擴展閱讀
在英語小數的讀法中,小數點讀作"point",整數部份按基數詞的一般讀法,小數部分則分開來讀。
如:123.123,讀作:one hundred and twenty-three point one two three。
在歐洲和伊斯蘭國家,古巴比倫的六十進制長期以來居於統治地位,一些經典科學著作都是採用六十進制,因此十進制小數的概念遲遲沒有發展起來。
15世紀中亞地區的阿爾卡西(?~1429)是中國以外第一個應用小數的人。
歐洲數學家直到16世紀才開始考慮小數,其中較突出的是荷蘭人斯蒂文(1548~1620),他在《論十進制》(1583年)一書中明確表示法。例如把5.714記為:5◎7①1②4③或5,7'1''4'''。
而第一個把小數表示成今日世界通用的形式的人是德國數學家克拉維斯(1537~1612),他在《星盤》(1593年)一書中開始使用小數點作為整數部分與小數部分之間的分界符。
⑽ 小數的歷史
世界上最早提出十進小數概念的人中國古代數學家劉微。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中國古代數學家劉微(生於公元三世紀,山東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數學家)在解決一個數學難題時就提出了把整個位以下無法標出名稱的部分稱為微數。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我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
小數是我們中國人最先使用的。最初,人們表示小數只是用文字。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迅速發展,適應這一需要,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一種十分重要的計算方法--籌算。中國自古以來就使用十進位制計數法,一些實用的計量單位也採用十進制,所以很容易產生十進制分數,即小數的概念。第一個將這一概念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是魏晉時代的劉徽。他在計算圓周率的過程中,用到尺、寸、分、厘、毫、秒、忽 7個單位;對於忽以下的更小單位則不再命名,而統稱為「微數」。到了宋、元時代,小數概念得到了進一步的普及和更明確的表示。秦九韶(中國南宋數學家)將單位注在表示整數部分個位的籌碼之下,例如: —Ⅲ—Ⅱ表示13.12寸,寸是世界上最早的小數表示法。到了公元十三世紀,我國元代數字家朱世傑提出了小數的名稱,同時出現了低一格表示小數的記法。 例如: ┻||||_|| ( 64.12)
這種記法後來傳到了中亞和歐洲。
後來,又有人將小數部分的各個數字用圓圈圈起來,這么一圈,就把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分開了。有了阿拉伯數字後,先後出現了像這樣表示小數的方法。
64.12
64 12
在西方,小數出現很晚。
15世紀,中亞地區的阿爾卡西是中國以外第一個應用小數的人。歐洲數學家直到16世紀才開始考慮小數。
小數的表示方法很多,荷蘭人斯蒂文(1548~1620),他在《論十進制》(1583年)一書中明確了表示法。例如把5.714記為:5◎7①1②4③或5,7'1''4'''。而第一個把小數表示成今日世界通用形式的人是德國數學家克拉維斯(1537~1612),他在《星盤》(1593年)一書中開始使用小數點作為整數部分與小數部分之間的分界符,用小圓點「.」表示小數點,確定了現在表示小數的形式,直到這個時候,小數點才算真正誕生了。不過還有一部分國家是用逗號「,」表示小數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