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高中歷史必背知識點

高中歷史必背知識點

發布時間: 2021-08-03 12:19:59

Ⅰ 高中歷史哪些知識點要背

自己從頭到尾總結一遍就清楚了。這個必須靠自己。別人的方法不一定適合你。

你越是覺得暈就說明你記住的東西越少。你說理解沒問題,但是你這么暈,就說明你沒下功夫背!重點?書上的都是重點,都有可能會考。你要是只背重點,沒有掌握整個框架,照樣還是暈,考試一樣不會答題。老老實實背吧!

按主線順。先把主線背過,再往裡面填細節。
你先問問自己,能不能把政治制度(或者經濟制度、文化、軍事、外交)從夏朝一直背到清朝,只背名稱。如果不行,先背這個。然後在橫向背。背熟了,腦子里有了框架再往面填內容。到時候你看書答題就清晰了。

加油吧!沒有捷徑。

Ⅱ 歷史高考必考知識點有哪些

一、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通過分封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過層層分封,西周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一諸侯一卿大夫一士」。

二、百家爭鳴和漢代儒學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繼承了孔子的「仁」,並將其發展為系統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

(2)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源是「道",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慾;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老子哲學思想的精華是其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三、中國古代科技和文學藝術

(1)科技: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發明和發現,對周邊國家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都產生過巨大影響。

(2)古代書畫:古代中國書畫一體,其藝術獨具東方神韻,在世界藝術寶庫中佔有重要一席.並對周邊國家產生重大影響。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1)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共產黨誕生,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國共合作促成國民革命高潮到來。

(2)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五、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建國初期三大外交方針是「另起爐灶」「一邊倒」「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准則。

Ⅲ 歷史高考必考的知識點2020年

隱形於中學歷史各冊教材的目錄或章節標題之中。如奴隸社會編中「第一章奴隸社會的形成和發展—一夏商」,就要求學生明白夏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形成時期,商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與此相類似的知識點有:戰國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秦漢是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時期;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創立時期;國民黨「一大」至汪精衛叛變即1924年至1927年7月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此可見,教材的目錄標題隱含著豐富的知識,學習時要善於挖掘和思考。

二、跨章節中的隱形知識

這類知識,因教材的編寫體例,或隱形於背景,或隱形於因果,或隱形於時限,或隱形於補述,或隱形於刪簡。如戰國時的長平之戰隱形於秦統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戰、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東漢史實隱藏於三國鼎立一節;司馬睿給祖逖刺史空銜的西晉史實隱形於東晉教材;916年阿保機建國契丹隱形於五代時限之內;北宋末年鍾相提出「等貴賤、均貧富」口號隱形於南宋農民戰爭;蒙古政權的耶律楚材勸止窩闊台汗破壞農業隱藏於元世祖勸課農桑;春秋的皮囊鼓風冶鐵、突厥、契丹興起於北魏等知識隱形於後面章節的補述。東周的後期是戰國,但東周的後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56年,並不等於全是戰國,因戰國止於公元前221年,比東周時間要長35年,這段史實被隱沒於教材的刪簡之列了。於是,學生在學習時要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系。

三、插圖中的隱形知識

通過圖案插於課本,形象生動地強調該史實的重要,減少了課本的冗長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學生所忽視的隱形知識。如隱形於扉頁彩圖中的《自由引導人民》,就反映了法國七月革命;隱形於書中的人物插圖《達?芬奇自畫像》,就使人不易覺察到課本舉出了達?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個;隱形於書刊手跡之類的插圖,更暗示了許多知識,「大總統誓詞」中的民國元年,就是指1912年,「嚴夏和他的主要譯著」圖中除《天演論》之外,還有與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書名相異的《法意》等等。學習時,對插圖的隱含的知識不可忽視。

Ⅳ 高三歷史知識點匯總背誦版本

知識點歸納很好

Ⅳ 高中所有歷史必背的知識是什麼

  1.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2. 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專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世貿組織的屬前身是: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貿組織。

  3. 世貿組織的目的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4. 世貿組織的作用: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促使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貿關系中的強權政治;

  5. 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6.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

  7. 有利於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

  8. 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

  9. 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0. 有利於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11. 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2. 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13.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14. 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新航路開辟使世界經濟聯系逐漸增多;

  15. 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

  16.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17. 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18.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Ⅵ 高考歷史必修一必背知識點

一、秦兼並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

1、政治上: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中央設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行政機構,把全國分為分為36郡,郡下設縣。 思想上:焚書坑儒(小字部分)

2、經濟、文化上:車同軌(統一車輛形臸,規定所有車輛兩個輪子的距離是六尺),書同文(統一小篆為標准文字,後推行隸書),統一貨幣(圓形方孔錢)、度量衡。 軍事上:修萬里長城。

二、不平等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又稱《江寧條約》。1842年8月29日簽訂。條約規定:中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港口;割讓中國領土香港;中國賠償二千一百萬。

2、中美《望廈條約》:1844年7月3日簽訂。又稱《五口通商章程》。條約使美國取得了英國《南京條約》同樣的特權,並又規定:擴大領事裁判權,允許美國兵船自由出入中國通商港口。

3、中法《黃浦條約》:1844年10月24日簽訂。即《五口貿易章程》,使法國除取得了英、美在中國的同樣特權外,還增加允許和保護在通商港口建造天主教堂和墳地;取消清政府對天主教的禁令,發還教堂。

4、中英《天津條約》1858年6月26日簽訂。主要內容是:英國公使得駐北京,並在通商港口設領事館。增開南京、台南、漢口、九江等九個通商口岸。

三、 文藝復興:

1、開始時間:14世紀義大利。

2、發源地:義大利。

3、指導思想:人文主義。

4、實質: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

5、成就:詩人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達·芬奇代表作是《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英國的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有《羅密歐和朱麗葉》和《哈姆雷特》。

6、意義: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四、新航路的開辟:

1、過程: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稱當地居民為印地安人;麥哲倫最終完成環球航行。

2、意義: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3、作用:以後歷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開創的中央集權臸度。

五、中國近現代(公元1840-1949年):

中國近現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 中國近代史。

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現代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Ⅶ 高中所有歷史必背的知識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1、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世貿組織的前身是: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貿組織。
2、世貿組織的目的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3、世貿組織的作用:(1)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促使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貿關系中的強權政治
4、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
機遇:(1)有利於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
(2)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
(3)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4)有利於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5)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5、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1)新航路開辟使世界經濟聯系逐漸增多
(2)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
(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6、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7、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對於發達國家:最大受益者
對於發展中國家:
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挑戰: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

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
(2)、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它們都是國際金融機構,美國從中取得了決定性的控制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3)、《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
(4)、「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
積極: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同意的標准和基礎;擴大了世界貿易;擴大了世界購買力;有利於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消極: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
1947年簽定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
1、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1)貧富差距擴大(2)股票投機活動(3)分期付款方式的隱患(4)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點:(1)范圍廣(2)時間長(3)破壞性大
3、影響:(1)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美國、法國社會動亂;德國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勢動盪不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危機反而惡化
(第二課)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經濟危機爆發後,總統胡佛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1933年上任後實行新政。
2、羅斯福新政的起止時間:1933——1939
3、新政的內容:(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2)調整農業政策(3)復興工業:藍鷹行動(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4、羅斯福新政的意義:(1)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2)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避免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3)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政府的權力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4)※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5、政的實質: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
6、特點:指導思想方面:放棄自由放任思想,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內容方面:國家加強對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預;影響方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誕生。

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結合課本82頁新航路開辟圖記憶)
時間 航海家支持的王室 開辟的航路 意義
1487年迪亞士 葡萄牙王室
歐洲到非洲 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哥倫布 西班牙王室 歐洲到美洲 發現美洲新大陸

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百家爭鳴」
1背景:春秋戰國時期,①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統治階級還未有絕對的權威,思想氛圍寬松。③階級關系——「士」階層因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禮賢下士而思想活躍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
2.含義:「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莊子)、墨家(墨子)、法家(韓非子)、兵家(孫子和孫臏)、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小說家等十家;「爭鳴」是指當時社會上和學術上的各種不同見解。
3.意義:①「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則,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②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也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並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③「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後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血緣紐帶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裡。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目的——鞏固統治秩序,解決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矛盾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體系——大宗、小宗相對
影響——A不僅是家庭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
B確立分配繼承製度,保障世卿世祿特權
C利於凝聚宗族力量,「國」「家」結合起來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影響:A簡化政務手續,提高行政效率。B完全聽命皇帝,大事一人裁決。C皇權高度發展,成為重要標志。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比較
相同點:建立的經濟基礎相同:資本主義私有制
國家性質相同:維護資產階級利益,是資產階級民主和專政
國家權力的中心相同:議會的作用及其在國家權力機構中的地位
司法權獨立
不同點:政體類型不同:美國是總統制共和制,英國是君主立憲制
產生的背景不同:美國是在反抗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後建立,英國是在推翻封建專制主義的資產階級革命後建立。
國家元首產生方式與職權不同:美國總統是政府首腦,總攬軍政大權,選舉產生並有任期;英國的國王世襲、終身、禮儀性。
議會與政府關系不同:美國行政與立法機關獨立,英國政府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掌握行政大權。
與政黨制度關系不同:美國是總統與政黨相結合,英國與議會相結合。

五四運動
背景
1、一戰後,日本加快侵略中國的步伐。1915年日置益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2、民族矛盾(導火線):1918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3、根本原因:階級矛盾。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
五四運動的爆發時間、口號、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第一階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第二階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精神:愛國、民主、科學、進步。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指導作用。③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辛亥革命
1、社會背景:帝國主義侵略,民族危機加深。
2、組織基礎:A、興中會 1894 檀香山 標志興起。
B、中國國同盟會的成立(時間、地點、性質、綱領、意義)1905東京 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一個新階段。
3、思想基礎:A、「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孫中山把它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B、輿論上:與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展開論戰。圍繞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體等問題展開。
4、武裝上:1911年黃花崗起義最為著名。由於缺乏建立根據地的思想,沒有形成堅強統一的領導而失敗,但是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鬥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時間、性質:1912年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分析其體現的民主精神:主權在民;確立公民的基本權利;三權分立;建立責任內閣,確立議會共和制政體)
1912年2月12日清朝結束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失敗的標志
強調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①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③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④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提出「遏制共產主義」主張,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冷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稱為「冷戰」。
「冷戰」的主要表現:
「杜魯門主義」——標志美蘇「冷戰」的開始。
蘇共黨領袖戈爾巴喬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使蘇聯改革走入了誤區。
1989年,東歐國家發生劇變。
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也隨之瓦解。

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民族主義(前提):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民權主義(核心):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生主義(繼承和發展):平均地權(資產階級的土地綱領)
進步性: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局限性:未明確提出反帝要求,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劇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1.科學發展觀世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2.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3.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知道方針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Ⅷ 高考歷史知識點有哪些

中國民族經濟發展過程 兩次工業革命等等 甚多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