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歷史
『壹』 初一歷史
1. 修築在岷江中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兩千多年來一直造福於人民,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A.都江堰B.鄭國渠 C.隋朝大運河D.靈渠
2. 「民以食為天」,我國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農耕技術。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種植的糧食作物是
A.水稻和小麥B.水稻和粟 C.小麥和粟D.水稻和玉米
3. 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是中華民族的主幹部分,為華夏族的形成作出最重要貢獻的兩位部落聯盟的首領是
A.黃帝和堯B.黃帝和炎帝C.黃帝和舜D.黃帝和禹
4.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促使社會不斷變革,最終導致奴隸制度的瓦解,封建制度的確立。那麼,最能代表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是
A.青銅器的廣泛使用 B.水利事業的發展
.鐵農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廣D.耕作技術的提高
6. 人類社會是由低級到高級往前發展的,這是一個客觀規律。有幾位同學將我國境內出現的幾類原始人進行了先後排列。哪一位同學的排列符合這一規律?
A.小明:元謀人、北京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山頂洞人
B.小芯: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C.小華:元謀人、山頂洞人、北京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D.小麗: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9. 同學們來到殷墟,講解員指著一段文字殘片告訴同學:「這文字記錄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對研究商朝的歷史有重要的價值。」由此判斷,這些文字應該是
A.甲骨文 B.小篆 C.隸書 D.行書
10. 西周眾多的諸侯,是通過下列哪個制度產生的
A.奴隸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禪讓制
12. 通過戰爭成就霸業是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常用的手段。下列成就晉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的是
A.城濮之戰 B.赤壁之戰 C.官渡之戰 D.馬陵之戰
13. 儒家思想在我國占統治地位開始於
A春秋戰國 B秦朝 C西漢 D東漢
14. 在某一博物館中,一講解員說:「這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它應是
A.四羊方尊 B.編鍾 C.青銅立人像 D.司母戊鼎
15. 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是:
A.齊桓公 B.楚莊王 C.晉文公 D.秦穆公
Ⅱ主觀題部分
16、連線題:(請將下列相關聯的內容用線連起來,5分)
退避三舍 桂陵之戰 趙括
圍魏救趙 巨鹿之戰 晉文公
紙上談兵 城濮之戰 勾踐
卧薪嘗膽 吳越爭霸 孫臏
破釜沉舟 長平之戰 項羽
17、了解聖人孔子(9分)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一曲明快的《中國話》,表達出人們對祖國的美好祝願。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歌詞中提到的「孔夫子」生活在什麼時期?(2分)他是哪一學派的創始人?(2分)他的主要思想記錄在哪一部著作里?(2分)
(2)「孔夫子」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請列舉他的教育名言三句(3分)
18、掌握歷史學習方法(6分)
比較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很重要很有效的方法。在比較中我們能夠找到很多有益的啟示。請在比較中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是什麼?(1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是什麼?(1分)
(2)這兩個王朝最終走向滅亡有一個共同的原因是什麼?(2分)你從這兩個王朝的滅亡中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2分)
19、統一國家的建立(10分)
材料一: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史記》
材料二: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李白
(1)材料一中「衛鞅」指誰?「孝公」指哪國國君?(2分)
(2)「衛鞅」的變法對於該國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作用,請說一說有哪些?(3分)
(3)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誰?(1分)「掃六合」是什麼意思?(2分)
(4)請列舉「秦王」為捍衛「掃六合」的勝利果實而採取的措施兩條。(3分)
20、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4分)
學了這么久的歷史,相信同學們已經結識了很多傑出的歷史人物,裡面肯定有你最喜歡的或者是你最敬佩的人物,請說說他(她)是誰?(說出一名即可)並說說你喜歡或者敬佩他(她)的理由。
七年級歷史期中測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准
一、單項選擇題ABBCB、DDBAC、BACDA (每小題1分,共15分)
Ⅱ主觀題部分
16、連線:(連對一組1分)
退避三舍 桂陵之戰 趙括
圍魏救趙 巨鹿之戰 晉文公
紙上談兵 城濮之戰 勾踐
卧薪嘗膽 吳越爭霸 孫臏
破釜沉舟 長平之戰 項羽
17、了解聖人孔子(9分)
(1)春秋晚期(2分);儒家學派(2分);《論語》(2分)
(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等(任選三句,一句1分,共3分)
18、掌握歷史學習方法(6分)
(1)夏朝(1分);秦朝(1分)
(2)都因暴政而亡(2分);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統治者應注意體察民情,愛惜民力,以民為本,執政為民等意思相同即可(2分)
19、統一國家的建立(10分)
(1)商鞅(1分);秦國(1分)
(2)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1分),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1分),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1分)。意思相近可酌情給分。
(3)秦始皇(1分);統一六國(2分)
(4)①創立了一套封建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②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③焚書坑儒;④修築長城,抵禦匈奴;興修靈渠,開發南疆。(一條1分,任意兩條均可得全分。)
20、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4分)
只要是已經學過的(第1到第11課中)歷史人物均可,如:孔子、屈原、秦始皇、大禹、項羽等。如屈原,創作出楚辭這種新體詩歌,寫出了《離騷》等優秀的、膾炙人口的詩篇,憂國憂民,國家滅亡後,以身殉國等。(寫出人名得2分,理由可酌情給分。)
『貳』 初中歷史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復習提綱
第一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文化代表 距今時間 體質形態 工具製造 火的使用 觀念 社會組織 生產活動
元謀人 約170萬年 打制石器 會使用火 採集、狩獵
北京人 約70-20萬年 保留猿特徵 打制石器 會使用火保存火 原始群居 採集、狩獵
山頂洞人 一萬八千年 和現代人基本一樣 打制石器 磨光、鑽孔 人工取火 審美 氏族 採集、狩獵、捕魚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製造工具
3、我國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萬年前
第二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原始居民 地域 距今時間 生產工具 房子 畜牧 手工業
河姆渡居民 長江流域 約七千年 磨製石器 耒耜 干欄式 家畜 紡織 陶器
半坡居民 黃河流域 約五六千年 磨製石器骨箭頭 半地穴式 豬狗 紡織 彩陶
1、我國較早種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國較早種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國早期文字的雛形源於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莊稼,主要糧食作物是粟。
第三課 華夏之祖
炎黃部落聯盟—→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
黃帝——→人文初祖
1、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在禹時期
2、我國奴隸社會開始於公元前21世紀
3、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叫「禪讓」制。首先實施該制度的是堯推選舜為繼承人,結束該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奴隸制度開始了。
第四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1、夏的都城在陽城,統治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
2、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3、朝代 暴君 亡國之君
夏朝 夏桀 夏桀
商朝 紂 紂
西周 周厲王 周幽王
4、西周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內容是什麼?起了什麼作用
5、商朝曾幾次遷都,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統治才穩定下來。後來又稱商朝為殷朝。
6、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第五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1、夏、商、西周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那時候,農業上以知道選種、施肥和治蟲害。
2、、於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國古代稻、黍、粟、麥、豆被稱為五穀。
時期 青銅器鑄造情況
原始社會晚期 出現青銅器
夏 朝 青銅器種類逐漸增多
商 朝 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
西 周 青銅器種類更豐富,大量用於祭祀
第六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2、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
3、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4、公元前7世紀後期,晉楚雙方在城濮大戰,晉軍勝。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後來,楚莊王做了中原霸主。
5、戰國七雄按東南西北到中間的順序排列為齊、楚、秦、燕、趙、魏、韓.
6、發生於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決定性戰役是長平之戰|。
第七課 大變革的時代
鐵農具:春秋出現,戰國推廣
牛耕:最遲春秋末年使用,戰國推廣。
1、戰國是我國封建制度的確立時期。
2、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
3、戰國時期,李冰為秦國修築的都江堰是舉世聞明的防洪灌溉工程。
4、都江堰修建後,獲得「天府之國」美稱的是成都平原。
5、戰國時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發展成為戰國後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6、戰國時期各國為什麼會開展變法運動
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歷史作用是什麼?內容是: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增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第八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1)
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2、商朝人刻在龜骨或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
3、商周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 「金文」,也稱「銘文」。西周晚期,有人將文字整理成「大篆」。
4、今天的農歷又稱「夏歷」,據說來源於夏朝。
5、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能用針刺、按摩、湯葯治療疾病。他總結出來的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
6、屈原代表作《離騷》,離:遭遇 騷:憂愁
7、春秋戰國盛行「鍾鼓之樂」,其中以整套編鍾最為珍貴。
8、《詩經》記載公元前776年9月6日發生日食,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日期的日食現象。
第九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2)
姓名 時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備注
1、孔子 春秋晚期 《論語》 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 《論語》由孔子弟子整理編寫
2、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經》 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 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
3、墨子 春秋戰國時期 「兼愛」「非攻」,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支持正義戰爭
4、孟子 戰國 「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仁政」治國,輕徭薄賦,保護環境
5、韓非 戰國末期 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制
6、孫武 春秋晚期 《孫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第十課 「秦王掃六合」
1、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創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2、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
3、焚書坑儒
4、北築長城,抵禦匈奴
5、南鑿靈渠,開發南疆
6、秦統一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度。
7、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8、秦朝疆域廣大,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達南海。
9、秦統一六國的年代是公元前221年。
第十一課 「伐無道,誅暴秦」
1、秦朝: 1、徭役繁重、 暴政 2、賦稅嚴重 3、刑法殘酷 4、秦二世更加殘暴
2、導致:(1)、 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大澤鄉引發農民起義,在陳建設政權,陳勝為王。
起義失敗
(2)、項羽取得巨鹿之戰(前207)勝利
3、秦滅時,正式接受秦朝統治者投降的農民軍領袖是劉邦。
4、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第十二課 大統一的漢朝
1、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國家富裕,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統治為「文景之治」。
2、被皇帝譽為「強項令」的東漢敢於執法的廉吏是董宣。
3、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出現在西漢。
4、西漢的首都在長安,東漢的首都在洛陽。
5、為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漢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
第十三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1、西漢時比較徹底地治理黃河是在漢武帝時。
2、王景治理黃河是在漢明帝時。
3、地方鑄幣權收歸中央始於漢武帝時。
4、「水排」是一種鼓風冶鐵工具。
5、東漢時,南陽太守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
第十四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1、匈奴的傑出首領冒頓單於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
2、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
3、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
4、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嫁呼韓邪單於,促進了漢匈友好。
5、漢武帝時,開始反擊匈奴,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
第十五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1、西漢時期,人們把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3、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4、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
5、歐洲的古羅馬帝國被中國稱作「大秦」。
第十六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出現在西漢早期。
2、東漢改進造紙術的重要歷史人物是蔡倫。
3、《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
4、張仲景寫成的《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
5、張衡製造的地動儀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6、造紙術未發明以前,古埃及人將字寫在紙草上,古代歐洲人將字寫在羊皮紙上。
7、東漢華佗最早製成了「麻沸散」。主要著作《五禽戲》。
第十七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1、世界三大宗教指: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
2、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公元前1世紀末)傳入我國中原地區(張騫通西域後,佛教沿絲綢之路逐步傳到中國)。(西漢為前206——公元25)
3、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期,道教在民間興起,創始人之一是張陵(道教徒尊稱他為張天師)。道教尊老子為教主,稱他為「太上老君」。
4、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他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代。
5、《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秦漢時期的雕塑藝術水平很高,它的傑出代表詩轟動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第十八課 三國鼎立
1、奠定曹操統一北方基礎的戰役是官渡之戰。200年袁紹十萬大軍,主力直逼 曹軍所在地官渡,曹操只有三四萬人,曹操火燒袁軍糧草,大敗袁軍。
2、208年曹操率二十多萬大軍南下,想要統一南北,孫劉聯軍五萬人馬在長江沿岸的赤壁一帶和曹軍對峙,周瑜指揮聯軍火燒赤壁,大敗曹軍。
3、220年,曹丕廢漢獻帝,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東漢結束。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後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4、蜀國丞相諸葛亮,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人稱「卧龍」。
5、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等,率軍萬餘人,橫渡台灣海峽,到達夷洲。
第十九課 江南地區的開發
1、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奪位,建晉朝,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國。
2、從東漢末年以後,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民族陸續內遷。316年,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武裝滅西晉。
3、西晉滅亡的第二年(317年),司馬睿重建晉朝,史稱「東晉」,都城在建康(282年建業改為建鄴,313年又改為建康,今南京)。
4、4世紀後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權,前秦王苻堅用漢人王猛為丞相,統一黃河流域。
5、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又一個以少勝多的戰役。383年,苻堅以八十多萬兵力,欲滅東晉。東晉軍隊8萬人與秦軍隔淝水對峙。東晉要秦軍稍後退,便於晉軍渡河與之決戰。苻堅欲乘晉軍渡河時擊之,同意後退。誰料秦軍中漢人多,不願為秦賣命,一退潰不成軍。苻堅「草木皆兵」,秦軍「風聲鶴唳」。晉軍乘機進攻,大敗前秦。淝水之戰結束了前秦的統治,東晉在南方暫時穩定,經濟得以迅速發展。
6、420年,大將劉裕自立為帝,國號「宋」,結束東晉。此後,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總稱為「南朝」
第二十課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1、 4世紀後期,,我國東北地區鮮卑族的一支強大起來,建立了北魏,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當時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生產、生活相互影響,民族融合已經成為趨勢。
2、北魏建立以後,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洛陽迅速發展為一座壯觀城市。
3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進一步實行改革,主要措施包括:①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官員及其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③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⑤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⑥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融合。
第二十一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1、南朝的祖沖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利用並發展前人創造的「割圓術」,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確定為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一千年。
2、北朝的賈思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農學家。他生活在北魏和東魏時期,做過東魏太守。他著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齊民要術》總結了北方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
3、北魏的酈道元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他寫的《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全書以注錄水道系統為綱,詳細地介紹了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地形物產、風土人情、歷史古跡等。
第二十二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1、東漢末年,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魏晉時期,書法字體由篆書、隸書轉化到楷書,草書和行書也逐漸流行。東晉的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後人稱為「書聖」。
2、魏晉南北朝時繪畫藝術有較大發展,東晉的顧愷之最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3、為了宣傳佛教,北朝的統治者開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附近的龍門石窟,是著名的兩大石窟。
4、紙、墨、筆、硯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中國近現代史下半部分的總結了
1國共十年對峙:
一、 工農武裝割據
1 武裝起義 (1)八七會議――糾左、總方針、秋收起義
(2)起義:
A南昌起義:特點-沿用國民黨旗幟
功績-中共第一隻部隊
B秋收起義:特點-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號
湘贛邊-修水、銅鼓、安源-長沙-
文家市決策-三灣改編-井岡山
C廣州起義:特點:建立蘇維埃政權
損失:張太雷犧牲
(3)意義:A中國尚未找到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
B開創新局面
C揭開轉入農村序幕
2 井岡星火 (1)井岡山根據地:A三大斗爭:
a游擊政策
b土地革命
c工農政權
§第一塊農村根據地
B井岡山會師:
a工農革命軍
b南昌起義部分部隊
c湘南農民武裝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2)毛三篇文章――理論上說明工農武裝割據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 「結合」典範
3 星火燎原 (1)十多塊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中央――最大、最鞏固、朱毛
左右江根據地――鄧小平
(2)紅軍發展到十多萬人
4「圍剿」與反「圍剿」:(1)時間:1930年底~1931年秋
(2)軍事方針:避敵主力、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
(2) 認識:毛軍事思想重要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軍事思想的重大發展。
5鞏固政權 (1)政權: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A性質:工農民主政權
B影響:形成兩權並立
(2)土地革命:
A必要性:土地問題是國民革命的關鍵
B內容: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義務
C路線:對各階級政策: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
核心: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D認識:實質:變革生產關系
最大作用:調動一切反封建因素
(3)經濟:A把農業放在首位
B興辦軍需、民用工業
§是新民主主義經濟
§為新中國建立後的經濟建設提供經驗
二、中日矛盾激化
1 日本侵華:
(1)原因:A獨霸中國-根因
B實行「大陸政策」和「東方會議」
C擺脫經濟危機-直接原因
D客觀條件:a英法美――經濟調整和綏靖政策
b德意――歐、非擴張
c蔣介石――全力打內戰
(2)侵華:A九•一八事變——東三省淪亡——偽滿建立
B一•二八事變——進攻上海——暫駐上海特權
C華北事變:a《何梅協定》
B華北五省自治運動
§第二個偽滿
(3)影響:中日矛盾逐步上升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矛盾
2 蔣介石:
(1) 對外:A政策: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內
B活動:a下令張學良的東北軍撤入關內
b簽訂《淞滬停戰協定》
c簽訂《何梅協定》
(2) 對內:A政策:反共反人民
B活動:a「圍剿」紅軍:第四、五次「圍剿」
對長征紅軍進行尾追堵截
逼張楊「剿共」
b鎮壓抗日民主運動:鎮壓察哈爾抗日同盟軍
鎮壓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c鎮壓學生運動—— 一二•九運動
PS:錯誤根源:將國內階級矛盾(意識形態矛盾)置於民族矛盾之上
3 國民黨愛國官兵:
(1) 分化原因:A民族矛盾激化
B蔣反動政策
C抗日民主運動影響
(2) 分化:A馮玉祥與吉鴻昌合作成立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多倫大捷
B蔡廷鍇、李濟深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抗日停戰協定》
C張學良、楊虎城西安事變-聯共抗日(高潮)
4 民主人士:
在上海成立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宋慶齡任主席,李濟深任副主席
5 中共:
(1) 反蔣抗日:A「九•一八」,發表宣言——反對日本侵佔東三省
B建立東北抗日聯軍——東北抗日主力
C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D進行了第四、五次反圍剿
E長征——戰略大轉移——陝北
(2) 逼蔣抗日:A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方針:
a 《八一宣言》
b 瓦窯堡會議
c 毛澤東報告
B領導「一二•九」運動——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C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初步形成
§抓主要矛盾,實事求是,中共宗旨和性質決定
三 1931年至1937年中國歷史發展基本特徵:
1 日本由局部侵華到全面侵華,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
2 在對日本侵華問題上,美英由縱容到遏制
3 中國革命重心因國民黨軍事圍剿和紅軍長征,由贛南閩西轉移到陝北
4 中共逐漸走向成熟,已能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問題
5 中共對蔣介石國民政府的政策由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再到聯蔣抗日
6 愛國志士和國民黨愛國將領反對蔣妥協投降政策,積極開展抗日活動
7 蔣介石從不抵抗到攘外必先安內再到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全面抗戰
一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 原因:(1)根因:中日矛盾尖銳化
(2)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
(3)日本侵華日益威脅蔣介石國民政府統治
(3) 日本侵華活動日益加深與英美矛盾
2 過程:(1)初步形成:A 九•一八、一•二九、華北事變
B 標志: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3) 正式形成:A 七七事變:中共發表抗日通電-號召國共合作,全民族抗戰
蔣介石廬山談話-准備抗戰
B八•一三事變——國民政府發表自衛宣言
C紅軍改編:西北主力-八路軍
南方八省游擊隊-新四軍
D標志:國民政府公布《國共合作宣言》1937.9
3 特點:國共兩黨黨外合作
(1) 形成了兩個戰場和兩條抗戰路線
(2) 兩黨有各自的政權、軍隊、地盤
(3) 中共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路線:
A洛川會議召開——制定了人民戰爭路線
B人民軍隊深入敵後開辟抗日根據地
C廣泛開展游擊戰爭,配合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
D針對國民黨反共高潮進行堅決回擊
E加強根據地建設
F朱、毛命令人民軍隊大舉反擊
4矛盾斗爭:
(1) 根源:國共兩黨階級屬性不同
(2) 反映:A兩個政權、軍隊、戰場、抗日路線
B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確定反共方針
C蔣介石掀起反共高潮——定點:皖南事變
D中共提出「三堅持三反對」口號
5最大成果:抗戰勝利
6最終破裂:原因:根:蔣介石堅持一黨專政,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立場,反共反人民政策
合作目的已經達到,合作基礎不復存在
標志:1947年春,蔣關閉和談之門
二 兩個戰場:
1 兩種抗戰路線:
(1) 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初期,面對日軍大舉進攻,組織了淞滬、太原、徐州、武漢四大會戰,積極抗日。但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不發動廣大人民群眾,主張由軍隊和政府抗日。這種片面抗戰路線導致戰場喪師失地,大半個中國陷落
(2) 共產黨側面戰場:採取堅持抗戰,拒絕投降政策,洛川會議制定了人民戰爭路線,深日敵後開辟抗日根據地和開展游擊戰爭,形勢蓬勃發展。
(3) 本質區別:是否發動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抗戰
(4) 造成區別地根源:兩黨階級利益不同
2 兩個戰場關系:
(1) 國共兩黨共赴國難,驅除日寇。
(2) 在戰略防禦階段,沒有正面戰場積極地抗戰,就沒有敵後抗日戰場的迅速發展;沒有敵後抗日戰場的迅速發展,就沒有相持階段的到來。
(3) 在相持階段,如果沒有正面戰場的繼續抗戰,就沒有敵後戰場反掃盪的勝利;沒有敵後戰場反掃盪的勝利,戰略反攻階段野不可能迅速到來。
(4) 兩個戰場相互配合都為民族革命戰爭勝利作出貢獻
三 日本調整侵華方針:
1 原因:(1)相持階段到來
(3) 日本速戰速決滅亡中國計劃破產
2 調整:
(1)對國:A政治誘降為主
B軍事進攻為輔
(2) 對共:A集中兵力軍事進攻
B 敵後根據地大掃盪
(4) 淪陷區:經濟掠奪、殖民統治
3 實質:日本滅亡中國的基本方針不變,執行方法在不同情況下是不同的
4 影響:
(1)對國:A親日派汪精衛集團——南京偽「國民政府」
B親英美派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2)對共:處境更加艱難:日、偽、蔣三方——加強根據地建設 (3)日帝:A對國——棗宜、豫湘桂戰役
B對共——「大掃盪」和「三光政策」
四 日軍侵華線索
1 七七事變,全面侵華——實施滅亡中國的既定方針
2 相繼攻佔平津、上海、太原、南京、徐州、廣州、武漢
3 調整侵華方針:重蔣——輕蔣
輕共——重共
滅亡中國
4 經濟掠奪和殖民統治
5 對敵後根據地進行「大掃盪」和「三光政策」
6豫湘桂戰役和大陸交通線戰役
五 中共情況:
1 防禦階段:
(1) 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2) 召開洛川會議制定人民戰爭路線
(3) 深入敵後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
(4) 平型關大捷是首次勝利
(5) 《論持久戰》
2 相持階段:
(1) 抗戰:
A領導淪陷區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
B百團大戰
C反「掃盪」斗爭:基本的游擊戰,不放鬆有利條件的運動戰
(2) 維護統一戰線
A「三堅持三反對」口號
B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
C對皖南事變:重建新四軍,,堅持抗戰,揭露蔣陰謀
(3) 建設根據地:
A政權:「三三制」原則抗日民主政權
B經濟:農民交租交息,地主減租減息
大生產運動
『叄』 初中歷史基本知識
一、
夏朝
建立者:啟 起止時間:公元前世紀-前16世紀 滅亡君主:夏桀
商朝
建立者:湯 湯滅夏後建立商朝 起止時間: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 滅亡君主:商紂王
周朝
1.西周 建立者:周武王 起止時間:公元前11世紀-前771 年滅亡君主:周幽王
2.東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 起止時間:9前770年-前221年建立者:周平王 滅亡君主: 姬延
(1)春秋 起止時間: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2)戰國 起止時間: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秦朝 建立者:秦王嬴政 起止時間: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滅亡君主:胡亥
漢朝 (西漢,新,東漢 )
1.西漢 建立者:劉邦 起止時間:公元前202-公元8年 滅國君主:孺子嬰
2.新 建立者:王莽 起止時間:公元8年-公元23年 滅亡君主:王莽
3.東漢 建立者:劉秀 起止時間:公元25年-公元220年 滅亡君主:漢獻帝劉協
三國(魏蜀吳)
1.魏 建立者:曹丕 建立時間:公元220年 滅亡君主:曹奐
2.蜀 建立者:劉備 建立時間:221年 滅亡君主:劉禪
3:吳 建立者:孫權 建立時間:222年,孫權稱王,229年稱帝 滅亡君主:孫皓
晉朝
1.西晉(265年—316年)建立者:司馬炎 亡國皇帝司馬鄴
2.東晉(317年—420年)建立者:司馬睿 亡國皇帝司馬德文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南朝:
宋—劉裕(公元420)齊—蕭道成(公元479)梁—蕭衍(公元502)陳—陳霸先(公元557)
北朝:
北魏—拓拔珪(公元386)東魏—元善見(公元534)北齊—高洋(公元550)西魏—元寶炬(公元535)北周—宇文覺(公元557)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 楊堅 亡國皇帝:楊廣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淵 亡國皇帝:哀帝李天佑
五代
後梁—公元907-960 朱晃 後唐—李存勖 後晉—石敬瑭(公元936)後漢—劉暠(公元947)後周—郭威(公元951)
宋朝--公元960年,北宋趙匡胤;南宋趙構—公元1127-1279亡國皇帝:趙昺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 亡國皇帝遼惠宗;金--完顏阿骨打建 亡國皇帝完顏承麟;西夏--李元昊建;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 亡國皇帝元順帝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 亡國皇帝明昭宗朱由榔
清朝--公元1644-1911年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亡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二、
1912年(民國元年) 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 清帝退位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護國運動開始
1915年 新文化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7年 張勛復辟失敗
1917年 護法運動開始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4年 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實現
1925年 孫中山逝世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7月 國民革命失敗
1927年4月 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
1928年4月 井岡山會師
1928年 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1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 一.二八事變、十九陸軍抗戰
1932年 偽滿洲國成立
1934年10月 中央紅軍開始長征
1936年10月 紅軍第二、四方面軍長徵到達甘肅會寧等地,長征結束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變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
1937年 八一三事變
1937年9月 凇滬會戰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殺
1938年春 台兒庄戰役
1940年3月 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2年 中國共產黨開始整風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 中共和談代表毛澤東等飛抵重慶,重慶談判開始
1945年 雙十協定簽字
1946年6月 內戰開始
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國民政府覆亡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三、
1949年,解放戰爭勝利,新中國成立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周總理首創提出"和平 共處五項原則"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64年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67年 首顆氫彈試爆成功。
1970年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
197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代替中華民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1972年9月 中日正式建交
1976年 四五運動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9年1月 中美正式建交
1982年 世界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通車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9年 昆明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
1999年至2008年 神一至神七(載人,無人,出倉)先後成功發射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快了我國的對外開放,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使之國際化。
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安然著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 。
2005年10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
2006年沈陽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
2007年10月24日18時許在西昌發射「嫦娥一號(CE-1)」發射成功。
2008年(8月8日至24日) 第29屆(北京)奧運會開幕。
同年9月6日至9月16日 殘奧會在北京開幕
2009年12月26日 世界上最快的高鐵——武廣高鐵正式開通運行。
2010年1月1日——中國與東盟FTA(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生效。這標志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
2010年5月—11月 上海世博會開幕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搭載著嫦娥二號衛星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2010年11月1日0時26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將第六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太空,這里是我國今年連續發送的第四顆北斗導航衛星。
2010年11月12日—27日 廣州亞運會開幕
2010年12月12日—19日 廣州亞殘疾人運動會開幕
2011年1月1日 十二五開始
同年7月16日——第14屆國際泳聯世界錦標賽於日在上海開幕
同年8月10日——中國第一艘航母瓦良格號出海試航。
同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肆』 初一歷史資料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考綱知識點
一、商鞅變法:(七上P35-36)
1、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2、內容——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響: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②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例:材料「春秋以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一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比較徹底的。」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麼?
答: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2)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
答: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於同舊勢力作斗爭。
二、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溫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並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七上P46),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例:材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1)該材料是誰說的?答:是孔子
2)是什麼學派的創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張什麼?有何影響?答: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貢獻?答: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例:材料:「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
(1)體現了誰的主張?是什麼意思?體現了什麼思想?
答: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
(2)這種思想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認為有用的話,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加以說明?
答:我認為有用。如:在解放戰爭中,裝備人數上超過解放軍的國民黨軍隊最終是被打敗了。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七上P51)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四、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P52)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築長城、南修靈渠(P53)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2、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3、全國推行郡縣制;
4、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5、修築了長城; 6、開鑿了靈渠。
例:材料「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統一法度、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誰實施的?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實行郡縣制,統一了度量衡、文字、貨幣。
(2)實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答: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作用是:有利於鞏固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五、評價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封建皇帝。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意了全國的度量衡、貨幣、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過:秦始皇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後,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嚴酷的法律,給人民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農民起義爆發。
功過相比,秦始皇功大於過。
六、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P62)
2、經濟: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P63)
4、文化: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P63)
5、軍事:多次反擊匈奴,取得勝利;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西漢與西域各國的聯系。(P79、P82-83)
6、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護的設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說明新疆地區在歷史上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八、絲綢之路:(七上P78)
1、陸地: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引進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從廣東的港口出發,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島。
3、作用:溝通中西交通,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
4、歷史價值: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富有創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有利於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於當今旅遊事業的發展和考古工作的開展。
九、造紙術:(七上P81)
1、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的麻紙。
2、東漢蔡倫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改進造紙術,稱「蔡侯紙」。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十、張衡(東漢)地動儀: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七上P82)
十一、司馬遷與《史記》:(七上P88)
生活在漢武帝時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既是一部歷史學著作,又是一部文學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1) 這是誰說的?寫在什麼書上?答:司馬遷;《史記》。
2) 他生活在什麼朝代?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答:西漢。這句話是:人當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卻死得比鴻毛還輕。
3)這部書內容如何?答: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4)這部書地位如何?答:《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5)魯迅怎樣評價這部書?答:「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十二、赤壁之戰:(七上P95-96)
208年,孫權、劉備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輕易南下。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軍南下,想消滅孫權、劉備統一天下,孫、劉聯軍利用曹軍不習水戰、連鎖戰艦的弱點,用火攻打敗曹軍。」
材料二:引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1)這是描述的中國歷史上哪次著名戰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戰。
2)你從他們的勝敗中得到了什麼啟示?答:驕兵必敗;團結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要更詳細的了解這次戰役的情況,應從哪裡去查詢或查找資料?
十三、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與台灣地區的聯系。(七上P98)
(這是台灣與內地的最早記錄。)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統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權:鮮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後孝文帝遷都洛陽。
3、改革的內容——漢化政策:
即:說漢語、改漢姓、穿漢服、通漢婚、用漢律、學漢風。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
十五、數學成就:(七上P110)祖沖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比歐洲早近1000年。 1、東漢末年黃河中下游不少地方百里無人煙。造成這一殘像的原因是:
A 黃巾起義的影響B 軍閥混戰的破壞 C 少數民族的叛亂 D 魏蜀吳三國混戰的破壞
A 2、「挾天子以令諸侯」 實力不斷增強的是:A 曹操B 袁紹C 孫權D 劉備
B 91、簡述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
原因:①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②北方農民為躲避戰亂,逃往江南,給江南帶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③經過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江南經濟迅速發展。
9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和影響。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①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②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砸生產技術和生活習俗上相互影響,民族融合已經成為趨勢。
北魏孝文帝改革內容:①北魏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鮮卑語,禁止使用漢語。③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④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又姓拓跋改為姓元。 ⑤鼓勵鮮卑貴族於漢族貴族聯姻⑥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 ⑦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①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②促進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93、評價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 孝文帝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是進步的 。②改革是將本民族落後的、不適應社會發展的習慣或制度廢除,學習先進的文化,促進了本民族的發展。③孝文帝時一個開明的君主,是改革家。④改革為隋唐的統一和繁榮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94、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和經過:
113、河姆渡原始居民住著干欄式 的房子。半坡原始居民住在 半地穴式 的房子里。
114、河姆渡遺址位於今天的 浙江省 ,半坡遺址位於今天的 陝西省。
C 115、傳說中的黃帝生活的年代距今約:
A 六七千年 B 五六千年 C 四五千年 D 三四千年A 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B自然條件的不同C地域和生活習俗不同D生活時代的不同
A 144、「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這是毛澤東對
AD 205、下列哪位不是春秋霸主?A齊桓公 B晉文公 C楚莊王 D秦始皇
A 206、戰國七雄位於山東境內的是A齊國 B魏國 C秦國 D楚國
B殘暴 ③焚書坑儒 ④土地私有,按畝納稅
叫做地動儀。
A 331、起源於古印度的宗教是A佛教B基督教C伊斯蘭教D道教
C 332、佛教傳入我國中原是A西漢前期B西漢中期C西漢末年D東漢末年
B 333、生活在漢武帝時代的偉大史學家是A班固B司馬遷C司馬光D王充
D 334、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A《春秋》B《漢書》C《資治通鑒》D《史記》
D 335、東漢時道教的創始人之一是A老子B莊子C王重陽D張陵
D 336、道教產生於A春秋B戰國C西漢D東漢
A 337、被道教稱為太上老君的人物是A老子B孟子C孔子D張陵
C 338、秦漢時期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是
A河南嵩岳寺塔B河南洛陽白馬寺C秦始皇陵兵馬俑D秦始皇阿房宮
339、西漢末年傳入我國的佛教 是當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於古印度。
340、道教尊老子 為教主,稱他為太上老君。
341、《史記》記述黃帝 到漢武帝 時的史事。《史記》肯定了陳勝、吳廣 反抗暴秦的首創精神。
C 342、秦統一中國後,將疆土拓展到原六國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秦在南方拓展的疆土原屬於A吳國B越國C楚國D燕國
A 343、成語典故「夜郎自大」的夜郎是一個什麼名稱?A地名B人名C動物名D星座名
D 344、絲綢之路向西最遠能到達A印度B中亞C西亞D歐洲
B 345、「用筆書寫歷史」最早出現於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D 346、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A《九章算術》B《春秋》C《史記》D《漢書》
B 347、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最早開通於下列哪一朝代?A秦朝B西漢C東漢D唐朝
A 348、下列人物在《史記》沒記載的是A華佗B秦始皇C陳勝D漢武帝
C 349、西漢時,有個國家一百多個小國中,有三十多個和漢朝有往來,這個國家就是今天的
A朝鮮 B印度 C日本 D越南
350、西漢時,漢武帝派唐蒙 出使夜郎,又派張騫 兩次出使西域。
351、東漢光武帝 時,日本倭奴 國國王遣使來漢,接受東漢皇帝賜予的金印。
352、漢代時開辟的絲綢之路,既是一條商業通道,又是一條文化 通道。
C 353、秦統一全國後在地方上推行A禪讓制B井田制C郡縣制D分封制
A 354、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強思想控制B反對以故非今C維護郡縣制D促進文化發展
C 355、我國歷史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開通於A商朝B戰國時期C秦朝D西漢
D 356、秦王掃六和,虎視何雄哉!意指
A陳勝、吳廣起義B楚漢之爭C長平之戰D秦完成統一
B 357、秦朝開發西北邊疆採取的主要措施是
A興修水利B移民墾田戍邊C修築長城D反擊匈奴
A 358、秦朝時「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這主要說明秦朝時
A賦稅沉重B徭役繁重C兵役頻繁D法律嚴酷
D 359、西漢哪兩位皇帝重視農業生產,每年春耕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A高祖、文帝B景帝、武帝C高祖、景帝D文帝、景帝
B 360、東漢時期發明的水排是一種 A運輸工具B鼓風冶鐵工具C灌溉工具D播種工具
D 361、「王昭君出塞」的故事發生在A商朝B西周C秦朝D漢朝
D 362、《漢書》曾記載「張騫始開西域之跡」,張騫首次出使西域是為了
A開辟絲綢之路B遠游歐洲C文化交流D聯合大月氏人夾擊匈奴
B 363、漢武帝「罷黜百家」中的「百家」指的是
A諸子百家B除儒家以外的諸子百家C法家和墨家D道家和兵家
B 364、「國家的糧倉豐滿,新穀子壓著陳穀子,一直堆到倉外;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這種現象出現的朝代是
A秦朝B西漢C東漢D西晉
B 365、我國新疆地區正式隸屬於中央政府的管轄,開始於A秦朝B西漢C東漢D三國時期
C 366、佛教傳入我國中原地區是在 A西周末年B秦朝末年C西漢末年D東漢末年
A 367、兩漢時期,西域地區是指
A玉門關和陽關以西B長安以西C大秦和安息以西D河西走廊
D 368、因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被後世尊稱為「醫聖」的人物是
A黃帝B扁鵲C華佗D張仲景
A 369、下列科學家中,對人類文化傳播貢獻最大的是A蔡倫B張衡C張仲景D華佗
C 370、如果你要參觀秦兵馬俑,應到A山西大同B河南洛陽C陝西西安D山東濟南
B 371、下列西漢皇帝在位的先後順序正確的是
A漢文帝、漢景帝、漢高祖、漢武帝B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
C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高祖D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漢景帝
372、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全國,定都咸陽。
373、公元前202年,劉邦 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 。
374、東漢時,王景 主持治理黃河;杜詩 發明了水排。
375、公元前60 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
376、列舉秦朝鞏固統治的措施
(1) 政治上:建立了一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2) 經濟上:統一度量衡、貨幣。
(3) 文化上:統一文字。
(4) 思想上:焚書坑儒。
(5) 軍事上:①派兵統一了東南、嶺南等地區,開發那裡的經濟,興修靈渠,溝通了中原與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②向北攻打匈奴,收復河套等地。 ③修築萬里長城,防禦外族侵擾。
377、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或:漢武帝的政績)
(1)政治上:採納主父偃的建議,允許諸侯將封地分給子弟,實行削藩,削弱諸侯國的勢力。
(2)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行儒學教育,舉辦太學。
(3)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重農抑商政策。
還下令治理黃河。
(4)軍事上:A 對匈奴實行大規模的反擊,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抗
B 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陸地交通路線。
C派唐蒙出使夜郎,封夜郎侯、滇王為王,賜王印。
(5)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進入了鼎盛時期。
378、秦朝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如何建立的?
(1)秦王自稱始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是封建國家最高的統治者。
(2)建立一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最後由皇帝決斷。
(3)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把全國分為36個郡,郡下設縣,郡縣制的推行,在我國歷史上影響深遠。
379、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簡述他的主要思想。
①孔子是個大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仁」包含一切美德。
主張「愛人」,「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的言論被整理為《論語》一書。
②孔子又是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他創辦私學,廣收門徒,對學生不分貴賤,都能認真地
給予教誨,並總結出「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的教育教學思想。
380、什麼是百家爭鳴?(即: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春秋戰國以來,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並
互相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
381、列舉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主要學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及各派主張
儒家:孔子,主張「仁」、「愛人」、「為政以德」。
孟子,著《孟子》。主張「仁政」治國,輕徭薄賦。不要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
進山伐樹。
道家:老子,著《道德經》。主張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對立面,可以互相轉化。
莊子,主張「無為而治」。
墨家:墨子,著《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法家:韓非,著《韓非子》,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治,倡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兵家:孫武,著《孫子兵法》,主張「知彼知已,百戰不殆」。
孫臏
382、什麼是甲骨文?有什麼意義?
商朝時,人們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這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就叫甲骨文。
甲骨文內容廣泛,記錄了商朝後期政治、經濟、文化待各方面的情況,為研究商朝歷史提供了
寶貴資料。商朝成為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端。
383、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意義是什麼?各國的變法有什麼意義?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
內容: 法令規定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作用、意義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
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各國變法的意義 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我國封建社會形成了。
384、列舉齊桓公的政績
①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
②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通過改革齊國國富兵強。
③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85、西周為什麼實行分封制(目的)?分封制的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原因、目的 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內容 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
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意義 西周通過分封諸侯,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386、列舉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戰役
春秋的城濮之戰 戰國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387、山頂洞人在征服自然中取得的新成就
①山頂洞人已掌握了在器物上磨光和鑽孔的技術 ②能人工取火,這是人類征服自然的一大進步
③會同別的原始人群交換生活用品 ④已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他們死後還要埋葬。
⑤山頂洞人按血緣關系組織在一起,過著氏族公社生活。
388、列舉我國主要的原始人類名稱、生活年代及發現地區
①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發現於雲南元謀縣 ②藍田人,距今約100萬年,發現於陝西藍田縣
③北京人,距今70-20萬年,發現於北京周口店地區 ④沂源人,距今四五十萬年,發現於山東沂源縣 ⑤金牛山人,距今約28萬年,發現於遼寧省營口
⑥山頂洞人,距今三萬年,發現於北京周口店山頂洞穴 ⑦河姆渡人,距今七千年,發現於浙江省 ⑧半坡人,距今約五六千年,發現於陝西西安 ⑨紅山人,距今約5500年,發現於內蒙古赤峰
⑩良渚人,距今約5300――4200年,發現於浙江餘杭
(11)大汶口人,距今約四五千年,發現於山東大汶口
(12)龍山人,距今約4500年,發現於山東章丘
『伍』 初一歷史
他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同時也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使中國進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人。他也使中國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統一,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局面,為其後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了基礎。但自古以來,秦始皇一直是一個倍受爭議的人物。
【正面評價】
秦始皇在位之時,吞並六國,並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里」「秦王掃六合」。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范圍擴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的愷撒只重征服,不重製度建設;因此使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功績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無出其右。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游,則無恨矣」。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後世儒家倡導人治,治國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決,而至今日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採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佔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驁等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後近一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都行秦政法」。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
近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贊揚秦始皇。
【負面評價】
因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其後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如賈誼的《過秦論》等。
《史記·秦始皇本紀》引賈誼《過秦論》:
⒈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⒉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一個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
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為史學家對於秦始皇功大還是過大的爭論點。
【毛澤東評秦始皇】
⑴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
⑵一次,他對章士釗講:你們講共產黨等於秦始皇,不對,超過一百倍。
⑶孔孟是唯心主義,荀子是唯物主義,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荀子代表地主階級。又說: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說空話。幾千年來,形式上是孔夫子,實際上是按秦始皇辦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學生。
⑷孔夫子有些好處,但也不是很好的。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
⑸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3]歷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會前期的,都是法家。這些人主張法治,犯了法就殺頭,主張厚今薄古。儒家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都是主張厚古薄今的。
⑹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罵我是秦始皇,中國歷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因為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統一文字,修築寬廣的道路,不搞國中之國,而用集權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幾年一換,不用世襲制度。
⑺秦皇漢武,略輸文采——毛澤東還認為秦始皇缺少文學才華。
『陸』 初一歷史
孔子的教育貢獻
孔子是我國古代最早最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舉世公認的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1. 哲學上的貢獻
《易》是大道之源, 是中國哲學之源.
《漢書》記《易》之由來,"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階段;
周文王由八卦演為六十四卦是第二階段;
孔子作《易傳》是第三階段.
《易傳》的基本特點是,繞開卜筮, 闡發易理.
《易傳》中運用和闡述的一些基本范疇,命題,思維方式和哲學思想,
如: "陰陽","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和,合"思想等等,發現了自然界,社會領域及思維領域的一般規律,即對立統一,量變與質變和否定之否定規律.
創立了"君子時而中","過猶不及","通變動成","中庸成道"等原則,體現了辯證法的普遍聯系,發展變化,運動過程的思想.
從禮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其辯正回歸的軌跡.
2.教育上的貢獻
孔子時代, 教育與學術由官府壟斷, 提出"有教 無類"的旗幟,以私人身份招徒講學,創辦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私人學校.
選編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教材; 將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進行教育.
孔子在其豐富的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
教育目標是培養君子仁人
教育對象則"有教無類";
教學原則是因材施教,
教學方法採用"循循然善誘人"的啟發式,要求弟子學思結合,舉一反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重視德育,智仁勇並舉而以仁為中心;
提倡教師以身作則,師生教學相長;端正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當仁不讓於師
要求弟子學以成才,學以致用.
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被尊為"萬世師表".
他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指導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教育,而且在今天看來,仍與東西方與現代教育理念相合.
3,文學上的貢獻
孔子修《詩》,正《樂》.我國傳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詩經》,是由孔子整理成書的.
《樂經》失傳.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古時有詩三千餘篇,孔子刪除其重復的,選取其"可施於禮義"的,形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詩經》文本.
孔子還對《詩經》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了重要解說.
《論語》中就有很多記載,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不學詩,無以言."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更是最近發現的孔子詩論文獻.
孔子對《詩經》的解說, 涉及到文學,政治,倫理,教育等各個層面,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理念,對後來的文學創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孔子整理的《詩經》和孔子的詩論,就是兩千五百多年來中國文學和文論的"源頭活水".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
分封制度作為西周基本制度之一,其具體內容又是如何呢?據史料記載,周初封建的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也說:「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其次封建的諸侯有功臣,有古帝王之後。那麼,西周的統治者為什麼要實行這種分封制度呢?
對於這個問題,歷史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認為是「部落殖民」,這據《左傳·定公四年》所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於周為睦;分魯公以大路大族,夏後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使帥其宗室,輯其分族,將其類丑,以法則周公,用即命於周。是使之職事於魯,以昭周公之明德……。」一些歷史研究者就是從這段文章入手,認為周初的分封,即勝利的征服者周氏族貴族,帶著被征服的殷民六族或七族,跑到原來殷人氏族部落或他族部落集居的地區去統治「商奄之民」或他族的人民。
第二種意見是對所征服的器具、土地和人民的 「分贓」。一些歷史研究者從西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出發,認為在那種低生產力水平的條件下,器物與土地是作為財富的象徵,是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而人民在奴隸制盛行的那個時代,更是一種十分珍貴的資產,從而導致將奴隸社會早期或者更晚一些時候的戰爭的目的武斷地「嫁接」到實行分封制的目的上來。
無論從哪個方面,以上兩種觀點都是不切實際的。我比較贊成以楊善群先生為代表的一些歷史學者所持的觀點:即第一,建立藩屏,衛護王室;第二,穩定政局,鎮撫名族;第三,抵禦外侮,鞏固邊防。
據史料記載,周武王病死後,子成王誦繼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輔政,而帶兵駐守在殷都周圍的管叔、蔡叔等貴族懷疑周公有奪取王位的意圖,對周公極為不滿,致使紂子武庚有機可乘,拉攏二叔,又聯合東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經過三年苦戰,才被平定。戰後,周公意識到分封勢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餘,「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由此我們看出,分封制目的一之所在。
分封制大封同姓子弟、功臣及古帝王之後,讓他們在自己的諸侯國內享有一定的特權,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方面的建設,這就避免了類似於管叔及蔡叔的事情的發生,暫時地滿足了西周奴隸主貴族的慾望及要求,緩和了奴隸主貴族之間的矛盾,起到了「穩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過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諸侯在治理諸侯國過程中要「啟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啟以夏政,疆以戎索」,要實行文王「德明慎罰」的方針,廣求「殷先哲王」的「保民」辦法。通過這些措施,極大地緩和了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矛盾,降低了殷民及其他族人的反抗情緒,起到了「鎮撫各族」的作用。
從《西周形勢圖》,我們可以得知:在西周王朝的四周分布著肅慎、山戎、鬼方、羌、濮越等少數民族。一些少數民族經常性地侵擾西周的邊界,掠奪財富,而西周在這些邊界建立諸侯國,派王室貴族等直接管理,一方面直接加強了周王室的統治力量,對一些少數民族以及一些外族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另一方面有利於該地區經濟的發展,有利於邊疆地區與王畿之間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交流,加速先進文化及先進生產技術的傳播,從而為抵禦外侮,鞏固邊防提供堅強的物質後盾,起到其應該起的作用。像太王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吳國。他們與當地人民結合,不但對開發吳越作出了貢獻,而且還加強了對巴、濮、越、鄧等部的控制。
由於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礎上,隨著人類的不斷繁衍,大宗與小宗之間,周王室與諸侯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特別是那些在比較邊遠的地區的諸侯國還由於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周王室的關系更加越來越疏遠。長此以往,本來就因為生產力發展水平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散性,獨立性的諸侯國離心傾向越來越大,越來越不滿足於做一個小小的諸侯國君。一些勢力較強的諸侯國更不滿足於自己的現狀,互相侵佔土地,掠奪財富,甚至是吞並小國,戰亂由此而開始,500多年爭霸戰爭由此而產生,從此人民將陷入戰爭的水深火熱之中,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分封製作為中國奴隸制政治制度的特徵,在一種特定的歷史環境下,行使著與「郡縣制」同樣的作用;它有著有利的一面,也有著不利的一面,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是汲取其有益的部分,為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劉邦→漢高祖
漢初休養生息政策
四個問題:一、什麼是休養生息政策?二、為什麼漢初統治者採取休養生息政策?三、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四、休養生息政策的作用。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師及時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的思維呈現一種動態,使知識消化、理解。
休養生息政策是西漢建立後統治者實行的寬刑薄賦的政策,保養民力,增殖人口,以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有兩點原因(板書):
原因:①政治、經濟的困窘(板書)
②吸取秦亡教訓
誰能舉例子來說一說呢?
當時國家很窮,皇帝連四匹一樣毛色的馬都找不到,將相只能乘牛車,「民失作業而大飢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到處是一片荒涼的景色。面對這種現實,漢初統治者只有廢除秦朝苛法,與民休息,恢復社會經濟,才能使統治長治久安。另外,劉邦本人親自參加了秦末農民戰爭,親眼目睹了秦亡的過程,他注意吸取秦亡的教訓。他叫陸賈寫些文章,分析秦朝為什麼會失天下,他為什麼能夠得天下。於是陸賈寫了幾篇文章,呈送漢高祖,稱為《新語》。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他在《無為第四》中寫到:「秦始皇設為車裂之誅,以斂姦邪。築長城於戎境,以備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事愈煩,天下愈亂,法愈滋,而奸愈熾,兵馬益設,而敵人愈多。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所似,他建議劉邦多給農民種地的時間,寬刑薄賦,與民休息。因此,劉邦採取了休養生息政策。
休養生息的政策措施是什麼?學生看書回答。
政治上:鏟除異姓王
經濟上:輕徭薄賦慎刑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了取得勝利,籠絡軍心,分封了七位功臣名將,由於不是劉氏家族,稱為異姓王。西漢建立後,異姓王擁兵自重,專制一方,對抗中央,甚至企圖謀反。所以劉邦立下了「非劉氏不可王」的誓言,做出「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決定。鏟除異姓王,穩定邊疆局勢。經濟上,他推行的重農抑商政策,包括:大量兵士罷歸家鄉,復故田宅,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抑制商人,減輕田租為十五稅一。再指導學生看書上的小字部分更進一步說明西漢初年的休養生息政策減輕了農民了負擔,不難推出休養生息政策的作用:增加了農業勞動力,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西漢初年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畫線部分板書)
自漢高祖劉邦之後,漢惠帝、漢景帝連續幾代人都保持了政策的穩定,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經濟得到恢復,中國封建社會出現第一個治世局面即「文景之治」。
『柒』 初一歷史
鮮卑:主體被漢族同化,剩餘的演化為柔然
柔然:被突厥擊敗,分化為室韋(蒙古)和契丹
契丹: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蒙古:為先秦時東胡的一部分,由鮮卑演化而來,一直生存到現在。
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個分支,後滅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體被回鶻人和漢族人所滅,剩餘的向西逃竄,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鶻:主體由丁零人構成,融入了鐵勒和高車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時期,將突厥主體滅亡。回鶻生存到現在,即使今天的維吾爾族。
女真:來自肅慎,後為女真,為滿洲,一直生存到現在,即今天的滿族人。
黨項:羌族的一部分。後被蒙古人滅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
氐:匈奴一部分,後被漢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
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紀被漢人冉閔一次性屠殺20萬人,導致羯族滅種。
『捌』 初一的 歷史資料
初一歷史歸納
一、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括:
1、元謀人:雲南省元謀縣,約170萬年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約70——20萬年前,已具備了人類的基本體質特徵(四肢),但仍保留著一些猿類的特點(頭部)。能製造和使用工具(這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使用打制石器(被稱 為「舊石器」)。食物來源於打獵和採集,住山洞,會使用天然火(取暖、照明、燒烤食物、驅趕野獸)。
3、山頂洞人:約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模樣同現代人基本一樣,已經掌握磨製、鑽孔技術,能人工取火,縫制獸皮衣服。
二、 原始農耕文化的代表:
1、河姆渡遺址:約7000年前,浙江餘姚河姆渡村(代表南方長江流域),使用磨製石器(新石器)、耒、耜,從事原始農業生產,種水稻,飼養水牛,定居(干欄式建築)。
2、半坡遺址:約6000年前,陝西西安半坡村(代表北方黃河流域),廣泛使用磨製石器,種植粟、麻、蔬菜,紡麻織布,製作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子。
3、大汶口遺址,有隨葬物,出現貧富分化。
三、 遠古的傳說
1、黃河流域兩大部落: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黃帝打敗炎帝,結成黃炎聯盟,構成華夏族的主幹,它是漢族的前身,所以中華民族尊奉炎帝和黃帝為人文始祖。
2、禪讓制:部落首領們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先後擔任部落聯盟首領的有堯、舜、禹。
3、大禹治水:用疏導的方法。
四、 夏朝和商朝
1、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是我國的第一個王朝。夏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奴隸制)。禹的兒子啟繼位,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最後一個夏王是桀(暴君)。
2、商:約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領成湯在鳴條打敗桀,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於殷(河南安陽)。商東到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到長江流域,北達遼河。最後一個王商紂(暴君)。
五、 西周的興亡
1、西周: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建都於鎬京(西安)。
2、分封制:周王讓自己的子弟、親戚以及功臣和古帝王的後代在各地建立封國(統治者叫國君,或諸侯),叫分封制。目的:鞏固周的統治。諸侯要向周王進獻財物,服從周王調遣出征作戰。
3、西周結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
六、春秋爭霸
1、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都城到洛邑,即洛陽)——公元前476年。
2、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齊桓公首霸的原因:①管仲改革:發展生產,改革內政,整頓軍隊,使齊國國力更加強盛。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 齊桓公稱霸的標志:葵丘會盟。
4、晉楚爭霸:城濮之戰(退避三舍),楚敗,晉文公成為霸主。 楚莊王(一鳴驚人、問鼎中原)
5、吳越爭霸:吳王闔閭任用孫武打敗楚,成為霸主。吳王夫差打敗越王勾踐。
勾踐「卧薪嘗膽」打敗吳,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
七、戰國爭雄
1、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韓趙魏由晉分裂而成。
2、戰國時著名戰役:圍魏救趙(齊國孫臏)、長平之戰(秦將白起)
3、合縱與連橫:合縱(合眾勢以攻一強)以蘇秦為代表,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以張儀為代表。
八、商鞅變法:
1、背景:①戰國時生產力發展,標志為鐵器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廣。②秦國相對落後。③秦孝公決心變法圖強。
2、變法: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開始變法。主要內容有:①改革土地制度。②重農抑商。③獎勵軍功。④遷都咸陽,推行縣制。⑤嚴明法令。
3、性質:商鞅變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影響:①廢除了舊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國社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②秦國戰鬥力提高。③秦國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4、戰國後期,秦國修建了都江堰和鄭國渠。
九、秦朝的統一:
1、「秦王掃六合」(統一全國)的原因:①秦國實力超過東方六國。②秦王贏政制定了正確的策略(遠交近攻)。
2、秦統一全國:公元前221年,都咸陽。意義:①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②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2、皇帝制度的建立:內容:①確立皇帝的稱號,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②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③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建立起來。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統一貨幣(秦國圓形方孔「半兩」銅錢)。②統一度(長度)量(容量)衡(重量)。③統一文字(小篆,後來是隸書)。
十、秦末農民起義
1、原因:秦的暴政。表現在:①「焚書坑儒」(這是秦始皇專制統治在文化思想領域的集中表現)。②殘酷地剝削。③嚴酷的刑罰。④秦二世更加昏庸殘暴。
2、開始:大澤鄉起義。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在陳縣建立張楚政權,曾攻到咸陽附近的戲。
3、巨鹿之戰: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破釜沉舟)。
4、秦朝滅亡:公元前207,劉邦進入關中,逼近咸陽,子嬰出降,秦朝滅亡。
十一、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1、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都長安(西安)。漢武帝(劉徹)時,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2、漢武帝的文治武功:①思想方面:尊儒術興太學。董仲舒提出「大一統」思想,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②政治方面:頒布「推恩令」徹底解決王國威脅中央的問題。③經濟方面:貨幣由國家統一鑄造,鹽鐵由國家壟斷經營。④軍事方面:北方打敗匈奴,設置「河西四郡」,管轄河西走廊至玉門關一帶;南方控制海南島和「西南夷」。
十二、張騫通西域
1、 西域的范圍: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地區。
2、 張騫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目的是聯絡烏孫國。意義:促進了內地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為「絲綢之路」的開通打下了基礎。
3、 西域都護的設置: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
十三、兩漢時期的外交
1、「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區,翻越蔥嶺,通向西亞和歐洲。另有「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2、漢與朝鮮、日本的交流:鐵器製造技術傳到朝鮮,在平壤出土有漢朝蜀郡製造的漆器。公元57年,漢光武帝贈給日本倭奴國使者「漢委奴國王」 金印。
3、漢與歐洲的往來: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羅馬帝國),到達波斯灣。公元166年,大秦人從海路到中國,這是中國與歐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十四、三國鼎立
1、 官渡之戰:200年,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之後,曹操基本統一北方。
2、 赤壁之戰:208年,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之後,三分天下局面實際形成。
3、 三國鼎立:①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②221年,劉備建漢(蜀漢或蜀),都成都。③229年,孫權建吳,都建業(南京)。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十五、南方的初步開發
1、 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北方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帶來了勞動力、工具、技術和種子。
2、 吳國的經濟:手工業中最重要的是織造麻布(越布),青瓷,三大造船中心(侯官、臨海、番禺)。230年,吳國的衛溫、諸葛直率萬人船隊到過夷洲(今台灣)。
3、 諸葛亮治蜀:堰官,錦官,平定南中地區(四川南部、雲南和貴州一帶)。
4、 西晉都洛陽,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都建康(南京)。江南經濟發展原因:①北方人口繼續大量南遷。②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③社會相對安定。④自然條件優越。 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
十六、北魏孝文帝改革
1、 少數民族內遷:東漢末年起,匈奴、鮮卑、氐、羯、羌內遷到黃河流域。
2、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①民族融合趨勢增強。②鮮卑貴族用落後方式統治人民。③北魏政權面臨危機。
內容:①借鑒漢族政治經濟制度。②遷都洛陽。③推行學習漢族文化風俗的政策(改用漢姓、改穿漢服、與漢族通婚、學說漢語、推行漢族教育制度)。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十七、青銅工藝
1、 青銅:是以銅為主要成分(銅、錫、鉛)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稱為青銅。青銅時代:是指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鐵器時代。
2、 主要青銅器:①司母戊大方鼎:古代最大的青銅器,商朝後期鑄造,特點是雄偉端莊,氣勢凜然,代表商朝殘品的典型風格。②四羊方尊:結構巧妙,製作精細,堪稱青銅器中的精品。③四川廣漢三星堆的青銅立人、青銅人頭像和青銅樹:造型奇異,風格獨特,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
十八、卓越的工程包括:
1、 都江堰:戰國後期,秦國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位於成都附近岷江上。特點:選址合理,設計科學,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影響: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國。
2、 鄭國渠:戰國後期秦國建於咸陽附近,由鄭國主持修建,灌溉了關中平原。
3、 秦長城:秦朝為防禦匈奴,在秦、趙、燕三國北方防禦工程基礎上修築而成,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也是古代世界的偉大工程。
4、 靈渠。秦朝修建,聯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十九、科技成果
1、 造紙術:發明於西漢(世界最早),用麻造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產量增加,成本降低,取代竹木簡,成為主要書寫材料。意義: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條件,是我國古代人民對人類的偉大貢獻。
2、 數學:①《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初期,書中關於負數的概念、正負數的加減運演算法則,以及聯立一次方程組的解法,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②「圓周率」:南朝時,祖沖之在世界上最早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第7位,比歐洲早1100年。
3、 醫學:①「醫聖」張仲景,東漢人,著有《傷寒雜病論》,奠定中醫治療學的基礎。②華佗,東漢人,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手術法(麻沸散),編制了五禽戲。
4、 農學:賈思勰,北魏時期,著有《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農學著作。
5、 地理學:酈道元,北魏時期,著有《水經注》。
二十、漢字的演變
1、 文字的起源:原始陶器上的刻畫符號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
2、 甲骨文:商朝時人們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一種比較成熟和完備的文字。漢字是由它發展而來。意義:甲骨文記錄了商王的活動,反映了商朝的情況,為研究當時的歷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
從商朝開始我國的歷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記載。
3、 金文:商朝時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又叫銘文和鍾鼎文。為後人研究商周歷史留下了寶貴資料。
4、 小篆和隸書:秦朝統一文字為小篆,流行於秦。後發展為隸書,漢時廣泛使用。
5、 草書、楷書和行書:出現於漢朝後期,三國兩晉時趨向成熟。
二十一、學術思想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①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統治者體貼人民,人民敬重和服從統治者。他創立了儒家學派。儒家思想後來成為中國封建時代的正統思想。②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擴大教育對象,打破了官府對教育的壟斷;編訂了《詩》、《書》、《春秋》作教材,保存和發展了我國古代文化。教學中,善於啟發誘導,因材施教。③孔子的言行記錄在《論語》里。
2、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①原因:戰國時社會發生深刻變化,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眾多的學派,歷史上稱為「諸子百家」。②最重要的學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還有縱橫家(蘇秦、張儀)、兵家和農家。③代表人物:儒家:孟軻(鄒國,《孟子》)、荀況(趙國,《荀子》)。道家:莊周(宋國,《莊子》)。墨家:墨翟(魯國,《墨子》)。法家:韓非(韓國,《韓非子》)。兵家:孫臏(齊國,《孫臏兵法》)。
二十二、文學、史學與宗教
1、 詩歌:屈原,戰國時楚國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作品《離騷》、《天問》。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
2、 史學:司馬遷,西漢漢武帝時期,我國古代偉大史學家,著有《史記》,記述了黃帝到漢武帝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130篇,分為「本紀」、「世家」、「列傳」等,它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史學著作,對後來史書的編寫有深遠影響。
3、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西漢末年東漢初年經西域傳入我國內地。對我國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4、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正式創立,尊老子為教主。
二十三、藝術
1、 戰國編鍾:出土於湖北隨州,製作於戰國時期,說明當時我國音樂已經達到很高水平。
2、 秦始皇陵兵馬俑:在秦漢時期的美術中,雕塑的成就最為突出。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堪稱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大型陳列館。
3、 王羲之:「書聖」王羲之,東晉,作品《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4、 顧愷之:東晉著名畫家,擅長人物畫,作品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