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家族歷史
因為有錢,女兒嫁了大官
⑵ 誰能詳細的介紹一下宋氏家族
在現代中國,有哪一個家族地位比宋氏家族更顯赫呢?這個家族的幾個成員,都攀上了中國政治權力的最高峰。大姐宋靄齡嫁給了孔子的第七十五代孫裔孔祥熙,這個孔聖人的後代曾任財政部長、行政院長。二姐宋慶齡是孫中山夫人,後來又當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排行第三的宋子文亦當過財政部長與行政院長。排行第四的宋美齡是蔣介石夫人。
這樣一個地位顯赫的家族,原籍不是在豪門眾多的江蘇與浙江地區,而是在海南島一個荒辟的鄉村。而且,他們本來也不是姓宋,而是姓韓。為什麼本姓韓的宋氏家族會改姓呢?這個家族現在還有什麼成員在海南島及世界各地(包括馬來西亞)呢?聯合晚報記者1987年12月趁赴海南島文昌縣探親之便,到昌灑區慶齡鄉宋氏祖居去參觀,並且和宋慶齡的一位堂弟做了一段訪談,終於了解到這個家族崛起與變遷的一些內情。
關於宋慶齡、宋美齡、宋子文這幾位中國現代名人的原籍,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文昌縣委員會文史組的考證,證實他們本是韓家的子女。現根據該組的考證,把宋氏家族的歷史簡介如下∶
宋慶齡的父親宋耀如(也稱宋嘉樹),本名韓教准,少年時過繼給姓宋的嬸母的弟弟,便改姓為宋。很多中文書刊根據英文著作,把Uncle譯為叔叔,於是說宋耀如本姓韓(Han),隨叔叔而改姓宋,自己的叔叔怎麼會跟自己的父親不同姓呢?真是越說越糊塗。英文的Uncle,既可當叔叔、伯伯,也可以當舅舅、姑丈、姨丈,洋人對於這種親屬關系是分不清楚的。
宋耀如(即韓教准)的先輩是客家人,北宋時住在河南相州之安陽。在南宋(公元1126——1279年)時期,由於受中亞部族侵入,為避戰亂而南遷。族人有一位叫韓顯卿,到淅江會稽(今紹興)縣任縣尉,後又遷粵(廣東)任廉州太守。公元1197年,韓顯卿的後人渡海來瓊(海南島),定居於錦山,到清代這一系韓氏後裔居住在羅豆市圮烏坡村,後又遷到昌灑區古路園村。宋慶齡遠祖的神主牌一直安放在羅豆市圮烏坡村,1950年,回國不久的韓裕豐還到那裡去祭掃。這些神主牌在1953年被毀壞了,但宋慶齡近代的祖公牌還放在昌灑祖居內。
宋氏祖居所在的古路園村是個很小的村落,1917年韓裕豐離鄉時,村裡只有九戶人家,四家姓符,五家姓韓。宋慶齡的父親曾經在本世紀初回鄉探親。
宋慶齡的父親本姓韓的另一個有力證據是宋耀如本人在離開海南家鄉六年後,用英文寫了幾封信,都有提到自己父親的名字是韓鴻翼(他在信中寫自己父親的名字是Han Huag-i)。美國人斯特林·西格雷夫(Sterling·Seagave)所著《宋家王朝》一書,收錄了宋耀如1881年6月25日從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寫給上海的傳教士揚·艾倫(中文名字林樂知)博士的信,宋耀如在信中請求林樂知博士幫助他把一封信轉寄給在海南島家鄉的父親,那封致給父親的信也是用英文寫的。
為什麼給自己父親寫家書用英文呢?因為宋耀如童年只讀過一點中文書,到美國後專用英文,當時他的中文程度還不足以寫信。在這封信中,宋耀如告訴自己的父親,他已經成為基督教徒,他地址是北卡羅來納州聖三一學院。信末署的是「你的兒子韓嘉樹」,還附上「查理·瓊斯·宋」這個教名及隨舅父的姓。
如果說洋人寫宋氏家族的歷史,可能因不了解中國人的習俗而搞錯了宋耀如的名字,那麼,中國人自己寫的書,或翻譯洋人的有關著作,這樣的失誤是應當避免的。但我們查閱了幾本書,就發現了不少這方面的失誤。
蔣洪斌著的《宋慶齡》一書(江蘇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出版),介紹宋慶齡的父親時,說他本姓韓,生於海南島文昌縣。還說他的祖父是韓錦彝,父親名叫韓鴻翼,叔父名叫韓鵬翼,這都沒有錯,但說宋耀如本名韓致准,弟弟叫韓教准,那就把哥哥與弟弟的名字弄顛倒了∶宋耀如本人是韓教准,致準是他的弟弟。
李豫生等人譯的《宋氏家族》(美國人埃米莉·哈恩著,中譯本由新華出版社出版)說,宋氏家族祖籍在山西,在宋耀如誕生的前幾年,由於內戰而逃往海南島,看來是搞錯了。根據宋氏祖居及韓裕豐本人所收存的史料,宋耀如祖籍是河南,而且早在宋耀如的前幾代已經定居在海南島。
該書又說宋耀如隨其叔叔被送往本家族在波士頓的遠方小店裡,還說這位叔叔他母親家族裡的人,這就越說越糊塗了。叔叔是自己父親的弟弟,怎麼會變成「母親家族裡的人」呢?母親那邊的兄弟,是舅舅而不是叔叔。洋人不曉得分別,一律稱「安哥」(Uncle),中國人翻譯Uncle時,憑常識就可以知道母親那邊的人不會是叔叔,而只可能是舅舅。
接下來,讓我們介紹這個曾經對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顯赫家族的成員∶
宋氏家族的「根」是在落後、閉塞的海南島窮鄉僻壤,把這個家族帶入上流社會,帶入中國政治的權力核心的是原名韓教準的宋耀如。
宋耀如生於1860年(一說1861年,另一說1866年),少年時到了美國,就讀於威明頓的杜克大學三一學院。一年後,轉入田納西州維爾市的萬德華爾特神學院,畢業後取得牧師資格。1886年回國。在上海當傳教士,協助組織中國第一所基督教青年會。當時華人當傳教士的薪金不高,還受到歧視,他覺得長此下去沒有什麼出路,便辭去佈道工作,轉而經營工商業。盡管這樣,他對教會事務還是很熱心的。他曾與美國聖經協會訂立合同,在上海出版《聖經》的中文本。
宋耀如在十九世紀快要結束的時候開始了他與中國革命家孫中山先生的交誼,這可說是宋氏家族向中國政治權力中心邁開的第一步。孫中山在二十世紀初繼續開展其革命活動,每到上海,總是在宋耀如的家暢述革命形勢,並且利用宋家開秘密會議。後來,宋耀如不僅給予孫中山金錢上的資助,還擔任了孫中山一部份秘書工作,為革命事業奔波。宋耀如還在上海的法國租界開設華美圖書館,以印刷《聖經》為掩護,秘密印刷革命書刊和宣傳資料。
就這樣,宋耀如深深地介入了革命活動,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認識了當時還是小姑娘的宋慶齡,由於受父親的影響,宋慶齡在童年時已十分仰慕孫中山。宋氏全家都把孫中山當作英雄,但宋耀如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後來竟成了好友孫中山的岳父。
宋耀如一生沒有正式當過官,即使在辛亥革命勝利後,在自己的女婿當了臨時大總統之後,他也沒有當過一官半職。他是在1919年逝世的,終年59歲。(如果他出生的年份是1866年,那麼,他逝世時是53歲。關於他逝世的年份,有的書是記載1918年。)
現在該來講講宋耀如的夫人與子女了∶
宋耀如的夫人倪桂珍(亦有的書寫桂芝)也是基督教徒,浙江餘姚縣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在上海培文女子高等學堂畢業,是當時少數受正規新式教育的中國婦女。
宋耀如夫婦於1888年生下第一個女兒,取名靄齡,1893年第二個女兒出世了,這就是中國當代偉大的女性宋慶齡,1894年,宋家的第一個男孩誕生,這就是宋子文。1897年又生了一個女兒,這就是後來成了蔣介石夫人的宋美齡。在宋美齡之後,還有兩個弟弟子良與子安。宋家這六個子女全都在美國留過學。
大姐嫁給孔子的後裔
宋家的兩個大女兒靄齡與慶齡,先後擔任過孫中山的英文秘書。靄齡於1913年與孔祥熙在日本結婚,孔祥熙是孔子的第75代孫裔,曾在美國耶魯大學取得經濟學士學位。
孔祥熙一生沒干過多少好事,壞事倒是幹了不少。1923年初,孫中山在廣州重建陸海軍大元帥府時,他受邀到廣州出任財政廳長。孫中山逝世時,他也是立遺囑的見證人之一。
1927年1月,他曾任武漢政府的實業部長,後來「寧漢合流」(武漢政府與南京的蔣介石政府合作),他被蔣介石任命為工商部長,後改任實業部長。從這時起,孔祥熙和他的妻子宋靄齡成為統治中國的最有權勢人物。孔祥熙先後擔任過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總裁、行政院院長,還牢牢控制了中國的兩家最大銀行━━中國銀行與交通銀行,另外還有中國農民銀行、中央信託局及郵政儲金匯業局也被他操縱。此人治國無方,斂財有道,在抗戰期間,他利用行政院院長的權勢與地位,大發國難財,成為四大家族中的首富(實際也是中國的首富)。在南京政府垮台前夕,他把大量財產轉移到美國。1948年孔祥熙全家跑到美國去定居,孔本人在1967年8月在紐約病死,宋靄齡於1973年死於美國,終年85歲。
宋慶齡走自己選擇的道路
宋氏家族中最傑出的女性宋慶齡於1915年時與孫中山先生結婚,那年孫先生已經是49歲,而宋慶齡只有22歲。眾所周知,宋耀如夫婦當初是反對這庄婚事的,主要理由是兩人年齡懸殊。但後來知道女兒決心很大,無可改變,在結婚時,宋耀如夫婦還是送了很多禮物給自己的女兒,包括雙人床、五斗櫥、大衣櫥、金絲綉花被、百子圖的緞綉被面及刺綉禮服等。
宋慶齡在孫中山逝世後,十分堅定地繼承孫中山的遺志。她雖然擔任國民黨的中央委員,也當過國民政府委員,但是一直與蔣介石及孔祥熙等當權派對立,雖然這兩人一個是自己的妹夫,另一個是自己的姐夫。她所走的是自己所選擇的道路,而她的姐姐、妹妹和三個弟弟走的卻是一條與她完全對立的道路。
1949年中共在北京建立政權,宋慶齡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又當選為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59年1965年當選政府副主席。
1981年5月16日,88歲高齡的宋慶齡病重,中國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決定授予她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的稱號,她是第一位獲得這榮譽的人。這年5月29日,宋慶齡於北京逝世。
宋子文曾在新加坡置產
宋子文這個先後在美國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深造的中國現代豪門主要人物,在1917年回國時,只是在漢冶萍公司當英文秘書,後來在北京開過小五金店。1923年任上海信託公司的副經理,不到一年公司卻倒閉了。
只有到了在廣州投奔自己的姐夫孫中山時,他的日子才開始好起來。先是任國民政府秘書、兩廣鹽務稽核所長。1924年8月,孫中山創辦中央銀行時,他以自己曾在美國學過經濟學與財務管理的背景,出任董事、行長。孫中山逝世前,他以親屬的身份赴京,作為孫中山立遺囑時的見證人之一。1925年任財政部長。以後又擔任過南京政府的財長及中央銀行總裁。
1927年內戰爆發,宋子文在財政上給予蔣介石大力支持。從那時起到1949年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及蔣介石的妻舅的關系,把手伸得很長,大量聚斂個人的財富,成為中國巨富之一。他亦官亦商,官商不分,在擔任財長及行政院院長期間,先後建立了許多私人企業,如中國棉業公司、華南大米出口公司、揚子江電力公司等。
在國民黨統治中國大陸期間,宋子文和他的姐夫孔祥熙聯手控制全國金融業,宋子文從1935年開始控制了中國銀行,第二年又收購了私營的廣東銀行(另一家叫廣東省銀行的與此行無關)及新華銀行。第三年(即1937年),宋子文向廣東銀行支了百萬元現金,以每股5元的低價,購入了由簡氏家族經營的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的20萬股,這等於簡氏家族所擁有的股份的半數,就這樣,全國最大的煙草公司落入了宋氏家族的手中。
宋系的廣東銀行戰前不僅在全國各大城市設立分行,在香港、舊金山及新加坡亦有。通過新加坡分行,宋子文在新加坡亦搞了些房地產。據新加坡老一輩說,現在的實龍崗花園的一些地段,過去曾經是宋子文的產業。
宋子文戰前多次來過新加坡,但多半是赴歐洲時船經本地而上岸做短暫停留。曾任中華總商會會長的林慶年還設宴款待過宋子文。
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在新加坡、馬來亞半島及東南亞各地均有龐大的銷售網,該公司在新加坡的辦事處就在禧街(Hill Street)警察局的對面,禧街警察局(及警察宿舍)現在是檔案及口述歷史館所在處,對面的那座建築物不久前拆除了。
宋子文在戰後曾任行政院院長、廣東省政府主席。1949年前往法國,後在美國定居,1971年在一個晚宴上突然氣絕身死,終年77歲。
宋美齡和她的兄弟姐妹
現在該來講講宋美齡了。關於這位曾經是中國政治舞台最有權勢的名女人的生平事跡,人們知道得不算少了,這里著重講講她的中年、晚年及她和兩位姐姐的關系。
宋美齡於1927年12月1日與蔣介石在上海結婚,意味著這位原籍海南島文昌縣的名門閨秀開始走上中國政治權力的最高峰。
跟一般的第一夫人不同之點在於,宋美齡並不自我隱沒在政治舞台的幕後,而是經常走到台前扮演積極和重要角色。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西北軍領袖楊虎成與東北軍總司令張學良拘捕蔣介石,迫他停止內戰,槍口向外。在蔣遭拘禁期間,在南京的宋美齡從幕後走到前台,四處活動,堅決反對以何應欽為首的親日派要以軍事行動解決西安事變,她和哥哥宋子文都力主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宋美齡還親自召集黃埔軍校出身的軍官,要他們盡力營救校長蔣介石,要他們抗拒何應欽的命令。後來,她還在宋子文等人的陪同下,親自出馬遠飛西安,代表蔣介石與楊虎城、張學良及中共首席代表周恩來談判,從而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抗日戰爭爆發後,她多次以蔣介石私人代表的身份,到歐美各國進行廣泛且頻密的外交活動,爭取各國支持中國抗戰,她還以流利的英語在美國參、眾兩院發表演說。抗戰8年是宋美齡一生中最光彩的8年,她被列為世界十大名女人之一。
1948年12月,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已是「日薄西山」,宋美齡為挽救蔣家王朝做了最後的努力,再次赴美求援,1950年1月,她從美國返回台灣(那時南京政府已垮台,蔣介石已退到台灣)。1975年4月蔣介石病逝,宋美齡在辦完了亡夫的喪事後,於同年9月旅居美國,但仍經常回台灣參加蔣介石的紀念活動。今年(1988年),宋美齡已達90高齡,宋氏三姐妹在世的僅存她一人了。
宋耀如的6個子女,5個人一直向右走,只有宋慶齡一直左走,他們6人也從不轉向。抗日戰爭爆發之前,宋慶齡與其他5人政治立場對立。只有在抗戰8年期間,兄弟姐妹才接近,而且關系十分融洽。我們現在看到三姐妹的合影,除了年輕時的幾張外,大半是抗戰期間拍攝的。
宋子良與宋子安這兩個最年輕的弟弟,名氣雖不如宋子文,但是地位與勢權也相當大。宋子良當過宋氏家族所控制的幾家銀行的董事,出任過廣東省財政廳廳長,還當過姐夫孔祥熙的實業銀行的總經理及黃埔江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控制了上海海港。六弟子安長期負責鹽務部門,還兼任宋系多家銀行的董事。
在兄弟姐妹當中,五弟宋子良與二姐宋慶齡的關系較好,子良是家族中唯一跟宋慶齡一直保持聯系的成員。在1981年5月宋慶齡病重時,宋子良還從美國拍了電報到北京慰問與自己分手了30多年的二姐。
曾經在中國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達半世紀的宋氏家族,輝煌的日子已經過去,留下的是浩繁的史料讓歷史家去考證、分析與評說。現代中國如此顯赫的家族,竟是源於海南島一個荒辟的農村,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歷史學家也許對這個問題沒有多大興趣。但海南島文昌縣昌灑區的宋氏祖居,卻像一顆明珠,在椰風蕉雨中閃耀著光芒,吸引越來越多來自全國地及全球各角落的人去尋訪宋氏家族最初的腳印。
宋藹齡是宋氏家族的一代掌門人,卻在民國官府里沒有任何公職,一生深居簡出,行蹤隱秘。然而,她無形的權勢顯赫過人,連唯我獨尊的蔣介石對她也得彬彬有禮,和顏悅色。她因推動孔、宋家族崛起,促成蔣、宋聯姻,控制金融收放,而得以安富尊榮;又因投機證券股市、倒騰軍用物資,涉及貪污大案,而被人發奸擿伏,聲名狼藉。
下文摘自楊者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未加冕的女王——宋藹齡》。
宋藹齡一生中最大的傑作,是成功地策劃並撮合了蔣介石與宋美齡的婚姻,從而將蔣介石的軍力與宋氏家族的財力和英美背景徹底融合起來,為創立蔣家王朝與宋氏王朝奠定了基礎。
宋藹齡認為,盡管在蔣宋聯姻的道路上困難重重,但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兩個當事人宋美齡與蔣介石,只要他們二人,一個有情,一個有意,決心下定,意志堅決,何愁這件美事不得成功。
於是,宋藹齡充當「紅娘」的第一步,就是力勸小妹宋美齡如何接受蔣介石的問題。首先,藹齡告訴美齡,蔣介石不但是一位名揚海內外的革命將領,而且是當今中國最有實力、最有前途的國民黨領袖人物,說他是一位東方的拿破崙式人物,是一點也不誇張的。能夠成為這樣一位偉大人物的妻子,不但是小妹之幸,亦是大姐之幸,宋氏家族之幸。所謂英雄美人,自古皆然。其次,藹齡為美齡分析當今中國政壇的形勢,認為蔣介石毫無疑問將成為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嫁給蔣介石,即成為中國的第一夫人。這樣,美齡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學識和才華,幫助蔣介石治理中國。所謂江山美人,更為可貴。再次,藹齡告訴美齡,我們姊妹三人,大姐二姐都已完婚,夫婿一為孔祥熙,一為孫中山,都是中國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就剩小妹一人,至今形單影孤,隻身一人。論才學,小妹絕不在你大姐二姐之下;論家庭地位,宋氏家族更勝從前。如果小妹放著英雄偉人不嫁,錯過第一夫人不當,豈不可惜了小妹當年的一番理想與抱負,也有負宋氏家族的高貴門第。第四,至於蔣介石已是有婦之夫,且有三房妻室,藹齡認為這不應成為蔣宋聯姻的障礙,婚約是人訂的,人亦可以解除它。系鈴解鈴,本不是難事,況且蔣介石已有的三房妻妾都是在政治上沒有什麼地位的平民村婦,想來要蔣介石休掉她們,不會多麼為難。至於說到蔣介石的宗教信仰問題,想來他也是個聰明人,他不會在江山美人與宗教信仰之間舍本逐未的。對於傳言中有關蔣介石的種種風流韻事,宋藹齡亦有精闢的見解,她解釋說:彼一時,此一時也!當蔣介石流落上海灘上,對革命悲觀失望,自然難免產生一些自暴自棄的行為。蔣一旦成為革命領袖和偉人,他自然要處處小心謹慎,自尊自愛,為人師表,何況有小妹這樣的美貌、能幹而又高貴的夫人在一旁襄助與管束,不怕他不收韁勒馬,重塑形象。第五,藹齡極力鼓勵美齡,一旦蔣宋聯姻成功,這就將成為20世紀中國最具轟動效應的世紀性婚姻之一,蔣宋兩個顯赫家族的結合,將改變歷史發展的趨勢,它對宋氏家族的影響,更是無法測度。藹齡反復鼓勵美齡,一旦與蔣結合,登上第一夫人的寶座,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非凡魅力,去克服蔣介石身上的某些消極因素,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勇敢地負起第一夫人的重任。
無疑,藹齡不但是一位具有敏銳政治眼光的宋氏家族掌門人,而且還是一位出色的宣傳鼓動家。她抓住宋美齡希望出人頭地的虛榮心,以及少女時期的種種夢想,極力進行渲染,終於使宋美齡就範,意識到唯有蔣介石,才是自己婚姻的最好選擇。
在說服了美齡之後,宋藹齡的第二步計劃是向蔣介石進攻。當然,蔣介石垂涎美齡已久,對於他是無須說服的。問題的關鍵是讓他如何接受自己條件。這就是,他如果想與宋氏家族聯姻,第一必須休掉原先的三位妻妾;第二必須是一位基督徒;第三必須保證使孔樣熙及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能夠在未來的政府中佔有關鍵性重要崗位。要讓蔣介石能完全接受這樣的價碼,似乎也不是易事。所幸的是,正當宋藹齡在絞盡腦汁設計定策的時候,寧漢對立發生,宋氏家族成為寧漢雙方爭奪的重要目標,一時身價奇高。此時,蔣介石搶先與宋氏家族的掌門人、大師姐宋藹齡接上了關系。他們始有九江會晤,繼而蔣又無條件地接受宋開出的全部價碼,這樣蔣宋聯姻就大局始定了。
自此以後,蔣介石與宋美齡之間鴻雁傳書,信使往返,儼然一對難舍難分的戀人。宋美齡稱蔣介石為「親愛的哥哥」。蔣介石寫信給宋藹齡則稱:「親愛的大姐」,寫信給宋美齡則稱,「親愛的美齡」,信中卿卿我我,一如凡夫俗子。
在分別做好了宋美齡與蔣介石的工作以後,宋藹齡開始實施她的第三步計劃,這就是把母親宋老太太送到日本旅遊。宋藹齡懂得,在宋氏家族中真正能夠決定蔣宋婚姻成功與否的人,無疑是老夫人。但如果父母遠行,這問題又當別論了。不但大姐說話的份量有所不同,而且可以更加方便地居於幕後設計策劃,促成事態向預期的方向發展。等到事情已成定局,生米已做成熟飯,即使母親反對,也難以改變了,於是,宋藹齡以局勢混亂為由,力勸母親暫避日本,結果,宋老太太離開上海僅半年時間,蔣宋聯姻已成不可逆轉之勢。
宋藹齡懂得,男女情愛之事,政治權勢和經濟利益固然重要,但男女感情也是必不可少的,當務之急,須安排一次蔣宋秘密旅遊的機會,以增進小妹與介石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經過宋藹齡的周密安排,蔣介石與宋美齡到鎮江作10日游。每日里雙飛又憩,形影不離,相互間情投意合,盡訴衷腸。美齡回到上海,見到大姐藹齡時的第一句話,便是「此生非蔣氏不嫁」。宋藹齡聽了嫣然一笑,心中卻是暗暗稱贊蔣介石果然好手段,僅僅10日,便把一個原本十分高傲的小妹弄得神魂顛倒,死心塌地了。
宋老太太出走異國他鄉,小妹本芳心已許,來氏家族內部反對蔣宋聯姻的呼聲只剩下床慶齡、宋子文姐弟二人,正是大勢已去,不足為慮了。對於宋慶齡,她早想好妙計,成功只在早晚之間耳。
當時,因武漢政府垮台,宋慶齡迫不得己撤離武漢,回到上海法租界寓所。因其堅貞不渝的反蔣立場,使蔣介石內心早已恨之入骨,暗中派人對她進行跟蹤監視,威脅利誘。宋慶齡的處境十分危險。這時,唯一能迫使蔣介石收斂迫害活動,幫助慶齡改變處境的只有宋藹齡一人。可是,宋藹齡對此不但不加阻止,反而處處予以默許。她在宋慶齡面前又用假作關心愛護的態度施加壓力,勸說她退出政治斗爭,尤其不要用激烈的措詞刺激蔣介石等等,以免逼迫他做出一些非常之舉。藹齡故意告訴慶齡,最好能暫時脫離上海險境,作一段時間的出國旅遊。在如此內外壓力之下慶齡不得不秘密離開上海,出訪蘇聯。
慶齡既走,剩下一個宋子文在孤軍奮斗。宋藹齡為此也早已准備了一張王牌,這便是請國民黨元老譚延闓出面調解。譚在國民黨內以八面玲攏、處事圓滑著稱,被政壇稱為「葯中甘草」和「伴食宰相」,在國民黨左右兩派中都深得人緣。宋子文因才識過人,鋒芒外露,在早期初登廣東政壇時,不免遭國民黨元老派所忌,不為時人所重,宋子文懷才不遇,頗感苦悶。獨譚延闓慧眼識俊才,力排眾議,並從多方面加以提攜照拂,宋子文在廣東的境遇從此開始好轉。有此一段恩緣,宋子文視譚延闓為恩師,並相互引為知已。宋有所求,譚無不照準;譚有所言,宋無不聽從。因蔣宋婚姻擱淺,譚受藹齡、美齡姊妹所託,與宋子文單獨面談。經再三譬解,宋子文一改初衷,不但同意蔣宋聯姻,而且應允去日本,幫助藹齡說服宋母。
就在宋藹齡一個個地排除宋氏家族內部阻力的期間,蔣介石亦應宋藹齡的要求,5萬美元送三夫人陳潔如赴美讀書;一幢洋房將二夫人姚怡誠安置到蘇州居住。剩下一個大夫人毛福梅,蔣介石請出娘舅向毛氏攤牌,毛福梅仍然可以作蔣氏祖宅豐鎬房的女主人,條件是必須在形式上與蔣介石辦理一紙離婚證明。毛氏一弱女子,如何是蔣介石的對手,至此不應也只得應了。蔣介石三拳兩腳,三個夫人出國的出國,躲避的躲避,離婚的離婚,終於又是光棍一條,並以「舉世所棄之下野武人」的身份給宋美齡寄去一封「情書」,正式向宋美齡求婚。宋美齡以女姓對落難英雄的同情心理和俠客心腸,正式接受了蔣介石的求婚。至此,蔣宋聯姻距離事實只差一步之遙了。
9月16日,宋藹齡以大姐和「紅娘」的雙重身份,在上海的家中召開新聞記者招待會。宣布:「蔣總司令即將與我的三妹結婚。」
9月28日,蔣介石東渡日本,正式向宋老大太提出與美齡成婚的要求。蔣在作出將盡力研究聖經,以便皈依基督教的承諾後,宋母終於在藹齡造成的既成事實下,慨然應允蔣宋聯姻。
12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西摩路宋氏寓所及大華飯店兩處分別舉行了宗教婚禮與世俗婚禮。宋美齡正式當上中國的「第一夫人」。宋藹齡撮成了蔣宋聯姻,為蔣介石建立蔣氏王朝立下了殊功。從此以後,她挾蔣介石與宋美齡之威,以她那雙神秘的巨手,不斷左右中國政壇的形勢,成為中國政壇上權勢顯赫的女人.
⑶ 宋氏家族的歷史記事
宋氏祖居所在的古路園村是個很小的村落,1917年韓裕豐離鄉時,村裡只有九戶人家,四家姓符,五家姓韓。宋慶齡的父親曾經在20世紀初回鄉探親。
宋慶齡的父親本姓韓的另一個有力證據是宋耀如本人在離開海南家鄉六年後,用英文寫了幾封信,都有提到自己父親的名字是韓鴻翼(他在信中寫自己父親的名字是Han Huag-i)。美國人斯特林·西格雷夫(Sterling·Seagave)所著《宋家王朝》一書,收錄了宋耀如1881年6月25日從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寫給上海的傳教士揚·艾倫(中文名字林樂知)博士的信,宋耀如在信中請求林樂知博士幫助他把一封信轉寄給在海南島家鄉的父親,那封致給父親的信也是用英文寫的。
為什麼給自己父親寫家書用英文呢?因為宋耀如童年只讀過一點中文書,到美國後專用英文,當時他的中文程度還不足以寫信。在這封信中,宋耀如告訴自己的父親,他已經成為基督教徒,他地址是北卡羅來納州聖三一學院。信末署的是「你的兒子韓教准」,還附上「查理·瓊斯·宋」這個教名及隨舅父的姓。
⑷ 宋慶齡家族 (包括父親、母親、以及整個家族)及他們簡介 急呀,謝謝你了
宋慶齡的父親宋耀如(也稱宋嘉樹),本名韓教准,少年時過繼給姓宋的嬸母的弟弟,便改姓為宋。很多中文書刊根據英文著作,把Uncle譯為叔叔,於是說宋耀如本姓韓(Han),隨叔叔而改姓宋,自己的叔叔怎麼會跟自己的父親不同姓呢?真是越說越糊塗。英文的Uncle,既可當叔叔、伯伯,也可以當舅舅、姑丈、姨丈,洋人對於這種親屬關系是分不清楚的。
宋耀如(即韓教准)的先輩是客家人,北宋時住在河南相州之安陽。在南宋(公元1126——1279年)時期,由於受中亞部族侵入,為避戰亂而南遷。族人有一位叫韓顯卿,到淅江會稽(今紹興)縣任縣尉,後又遷粵(廣東)任廉州太守。公元1197年,韓顯卿的後人渡海來瓊(海南島),定居於錦山,到清代這一系韓氏後裔居住在羅豆市圮烏坡村,後又遷到昌灑區古路園村。宋慶齡遠祖的神主牌一直安放在羅豆市圮烏坡村,1950年,回國不久的韓裕豐還到那裡去祭掃。這些神主牌在1953年被毀壞了,但宋慶齡近代的祖公牌還放在昌灑祖居內。
宋氏祖居所在的古路園村是個很小的村落,1917年韓裕豐離鄉時,村裡只有九戶人家,四家姓符,五家姓韓。宋慶齡的父親曾經在本世紀初回鄉探親。
宋慶齡的父親本姓韓的另一個有力證據是宋耀如本人在離開海南家鄉六年後,用英文寫了幾封信,都有提到自己父親的名字是韓鴻翼(他在信中寫自己父親的名字是Han Huag-i)。美國人斯特林·西格雷夫(Sterling·Seagave)所著《宋家王朝》一書,收錄了宋耀如1881年6月25日從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寫給上海的傳教士揚·艾倫(中文名字林樂知)博士的信,宋耀如在信中請求林樂知博士幫助他把一封信轉寄給在海南島家鄉的父親,那封致給父親的信也是用英文寫的。
為什麼給自己父親寫家書用英文呢?因為宋耀如童年只讀過一點中文書,到美國後專用英文,當時他的中文程度還不足以寫信。在這封信中,宋耀如告訴自己的父親,他已經成為基督教徒,他地址是北卡羅來納州聖三一學院。信末署的是「你的兒子韓嘉樹」,還附上「查理·瓊斯·宋」這個教名及隨舅父的姓。
如果說洋人寫宋氏家族的歷史,可能因不了解中國人的習俗而搞錯了宋耀如的名字,那麼,中國人自己寫的書,或翻譯洋人的有關著作,這樣的失誤是應當避免的。但我們查閱了幾本書,就發現了不少這方面的失誤。
蔣洪斌著的《宋慶齡》一書(江蘇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出版),介紹宋慶齡的父親時,說他本姓韓,生於海南島文昌縣。還說他的祖父是韓錦彝,父親名叫韓鴻翼,叔父名叫韓鵬翼,這都沒有錯,但說宋耀如本名韓致准,弟弟叫韓教准,那就把哥哥與弟弟的名字弄顛倒了∶宋耀如本人是韓教准,致準是他的弟弟。
李豫生等人譯的《宋氏家族》(美國人埃米莉·哈恩著,中譯本由新華出版社出版)說,宋氏家族祖籍在山西,在宋耀如誕生的前幾年,由於內戰而逃往海南島,看來是搞錯了。根據宋氏祖居及韓裕豐本人所收存的史料,宋耀如祖籍是河南,而且早在宋耀如的前幾代已經定居在海南島。
該書又說宋耀如隨其叔叔被送往本家族在波士頓的遠方小店裡,還說這位叔叔他母親家族裡的人,這就越說越糊塗了。叔叔是自己父親的弟弟,怎麼會變成「母親家族裡的人」呢?母親那邊的兄弟,是舅舅而不是叔叔。洋人不曉得分別,一律稱「安哥」(Uncle),中國人翻譯Uncle時,憑常識就可以知道母親那邊的人不會是叔叔,而只可能是舅舅。
接下來,讓我們介紹這個曾經對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顯赫家族的成員∶
宋氏家族的「根」是在落後、閉塞的海南島窮鄉僻壤,把這個家族帶入上流社會,帶入中國政治的權力核心的是原名韓教準的宋耀如。
宋耀如生於1860年(一說1861年,另一說1866年),少年時到了美國,就讀於威明頓的杜克大學三一學院。一年後,轉入田納西州維爾市的萬德華爾特神學院,畢業後取得牧師資格。1886年回國。在上海當傳教士,協助組織中國第一所基督教青年會。當時華人當傳教士的薪金不高,還受到歧視,他覺得長此下去沒有什麼出路,便辭去佈道工作,轉而經營工商業。盡管這樣,他對教會事務還是很熱心的。他曾與美國聖經協會訂立合同,在上海出版《聖經》的中文本。
宋耀如在十九世紀快要結束的時候開始了他與中國革命家孫中山先生的交誼,這可說是宋氏家族向中國政治權力中心邁開的第一步。孫中山在二十世紀初繼續開展其革命活動,每到上海,總是在宋耀如的家暢述革命形勢,並且利用宋家開秘密會議。後來,宋耀如不僅給予孫中山金錢上的資助,還擔任了孫中山一部份秘書工作,為革命事業奔波。宋耀如還在上海的法國租界開設華美圖書館,以印刷《聖經》為掩護,秘密印刷革命書刊和宣傳資料。
就這樣,宋耀如深深地介入了革命活動,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認識了當時還是小姑娘的宋慶齡,由於受父親的影響,宋慶齡在童年時已十分仰慕孫中山。宋氏全家都把孫中山當作英雄,但宋耀如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後來竟成了好友孫中山的岳父。
宋耀如一生沒有正式當過官,即使在辛亥革命勝利後,在自己的女婿當了臨時大總統之後,他也沒有當過一官半職。他是在1919年逝世的,終年59歲。(如果他出生的年份是1866年,那麼,他逝世時是53歲。關於他逝世的年份,有的書是記載1918年。)
現在該來講講宋耀如的夫人與子女了∶
宋耀如的夫人倪桂珍(亦有的書寫桂芝)也是基督教徒,浙江餘姚縣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在上海培文女子高等學堂畢業,是當時少數受正規新式教育的中國婦女。
宋耀如夫婦於1888年生下第一個女兒,取名靄齡,1893年第二個女兒出世了,這就是中國當代偉大的女性宋慶齡,1894年,宋家的第一個男孩誕生,這就是宋子文。1897年又生了一個女兒,這就是後來成了蔣介石夫人的宋美齡。在宋美齡之後,還有兩個弟弟子良與子安。宋家這六個子女全都在美國留過學。
大姐嫁給孔子的後裔
宋家的兩個大女兒靄齡與慶齡,先後擔任過孫中山的英文秘書。靄齡於1913年與孔祥熙在日本結婚,孔祥熙是孔子的第75代孫裔,曾在美國耶魯大學取得經濟學士學位。
孔祥熙一生沒干過多少好事,壞事倒是幹了不少。1923年初,孫中山在廣州重建陸海軍大元帥府時,他受邀到廣州出任財政廳長。孫中山逝世時,他也是立遺囑的見證人之一。
1927年1月,他曾任武漢政府的實業部長,後來「寧漢合流」(武漢政府與南京的蔣介石政府合作),他被蔣介石任命為工商部長,後改任實業部長。從這時起,孔祥熙和他的妻子宋靄齡成為統治中國的最有權勢人物。孔祥熙先後擔任過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總裁、行政院院長,還牢牢控制了中國的兩家最大銀行━━中國銀行與交通銀行,另外還有中國農民銀行、中央信託局及郵政儲金匯業局也被他操縱。此人治國無方,斂財有道,在抗戰期間,他利用行政院院長的權勢與地位,大發國難財,成為四大家族中的首富(實際也是中國的首富)。在南京政府垮台前夕,他把大量財產轉移到美國。1948年孔祥熙全家跑到美國去定居,孔本人在1967年8月在紐約病死,宋靄齡於1973年死於美國,終年85歲。
宋慶齡走自己選擇的道路
宋氏家族中最傑出的女性宋慶齡於1915年時與孫中山先生結婚,那年孫先生已經是49歲,而宋慶齡只有22歲。眾所周知,宋耀如夫婦當初是反對這庄婚事的,主要理由是兩人年齡懸殊。但後來知道女兒決心很大,無可改變,在結婚時,宋耀如夫婦還是送了很多禮物給自己的女兒,包括雙人床、五斗櫥、大衣櫥、金絲綉花被、百子圖的緞綉被面及刺綉禮服等。
宋慶齡在孫中山逝世後,十分堅定地繼承孫中山的遺志。她雖然擔任國民黨的中央委員,也當過國民政府委員,但是一直與蔣介石及孔祥熙等當權派對立,雖然這兩人一個是自己的妹夫,另一個是自己的姐夫。她所走的是自己所選擇的道路,而她的姐姐、妹妹和三個弟弟走的卻是一條與她完全對立的道路。
1949年中共在北京建立政權,宋慶齡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又當選為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59年1965年當選政府副主席。
1981年5月16日,88歲高齡的宋慶齡病重,中國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決定授予她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的稱號,她是第一位獲得這榮譽的人。這年5月29日,宋慶齡於北京逝世。
宋子文曾在新加坡置產
宋子文這個先後在美國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深造的中國現代豪門主要人物,在1917年回國時,只是在漢冶萍公司當英文秘書,後來在北京開過小五金店。1923年任上海信託公司的副經理,不到一年公司卻倒閉了。
只有到了在廣州投奔自己的姐夫孫中山時,他的日子才開始好起來。先是任國民政府秘書、兩廣鹽務稽核所長。1924年8月,孫中山創辦中央銀行時,他以自己曾在美國學過經濟學與財務管理的背景,出任董事、行長。孫中山逝世前,他以親屬的身份赴京,作為孫中山立遺囑時的見證人之一。1925年任財政部長。以後又擔任過南京政府的財長及中央銀行總裁。
1927年內戰爆發,宋子文在財政上給予蔣介石大力支持。從那時起到1949年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及蔣介石的妻舅的關系,把手伸得很長,大量聚斂個人的財富,成為中國巨富之一。他亦官亦商,官商不分,在擔任財長及行政院院長期間,先後建立了許多私人企業,如中國棉業公司、華南大米出口公司、揚子江電力公司等。
在國民黨統治中國大陸期間,宋子文和他的姐夫孔祥熙聯手控制全國金融業,宋子文從1935年開始控制了中國銀行,第二年又收購了私營的廣東銀行(另一家叫廣東省銀行的與此行無關)及新華銀行。第三年(即1937年),宋子文向廣東銀行支了百萬元現金,以每股5元的低價,購入了由簡氏家族經營的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的20萬股,這等於簡氏家族所擁有的股份的半數,就這樣,全國最大的煙草公司落入了宋氏家族的手中。
宋系的廣東銀行戰前不僅在全國各大城市設立分行,在香港、舊金山及新加坡亦有。通過新加坡分行,宋子文在新加坡亦搞了些房地產。據新加坡老一輩說,現在的實龍崗花園的一些地段,過去曾經是宋子文的產業。
宋子文戰前多次來過新加坡,但多半是赴歐洲時船經本地而上岸做短暫停留。曾任中華總商會會長的林慶年還設宴款待過宋子文。
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在新加坡、馬來亞半島及東南亞各地均有龐大的銷售網,該公司在新加坡的辦事處就在禧街(Hill Street)警察局的對面,禧街警察局(及警察宿舍)現在是檔案及口述歷史館所在處,對面的那座建築物不久前拆除了。
宋子文在戰後曾任行政院院長、廣東省政府主席。1949年前往法國,後在美國定居,1971年在一個晚宴上突然氣絕身死,終年77歲。
宋美齡和她的兄弟姐妹
現在該來講講宋美齡了。關於這位曾經是中國政治舞台最有權勢的名女人的生平事跡,人們知道得不算少了,這里著重講講她的中年、晚年及她和兩位姐姐的關系。
宋美齡於1927年12月1日與蔣介石在上海結婚,意味著這位原籍海南島文昌縣的名門閨秀開始走上中國政治權力的最高峰。
跟一般的第一夫人不同之點在於,宋美齡並不自我隱沒在政治舞台的幕後,而是經常走到台前扮演積極和重要角色。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西北軍領袖楊虎成與東北軍總司令張學良拘捕蔣介石,迫他停止內戰,槍口向外。在蔣遭拘禁期間,在南京的宋美齡從幕後走到前台,四處活動,堅決反對以何應欽為首的親日派要以軍事行動解決西安事變,她和哥哥宋子文都力主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宋美齡還親自召集黃埔軍校出身的軍官,要他們盡力營救校長蔣介石,要他們抗拒何應欽的命令。後來,她還在宋子文等人的陪同下,親自出馬遠飛西安,代表蔣介石與楊虎城、張學良及中共首席代表周恩來談判,從而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抗日戰爭爆發後,她多次以蔣介石私人代表的身份,到歐美各國進行廣泛且頻密的外交活動,爭取各國支持中國抗戰,她還以流利的英語在美國參、眾兩院發表演說。抗戰8年是宋美齡一生中最光彩的8年,她被列為世界十大名女人之一。
1948年12月,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已是「日薄西山」,宋美齡為挽救蔣家王朝做了最後的努力,再次赴美求援,1950年1月,她從美國返回台灣(那時南京政府已垮台,蔣介石已退到台灣)。1975年4月蔣介石病逝,宋美齡在辦完了亡夫的喪事後,於同年9月旅居美國,但仍經常回台灣參加蔣介石的紀念活動。今年(1988年),宋美齡已達90高齡,宋氏三姐妹在世的僅存她一人了。
宋耀如的6個子女,5個人一直向右走,只有宋慶齡一直左走,他們6人也從不轉向。抗日戰爭爆發之前,宋慶齡與其他5人政治立場對立。只有在抗戰8年期間,兄弟姐妹才接近,而且關系十分融洽。我們現在看到三姐妹的合影,除了年輕時的幾張外,大半是抗戰期間拍攝的。
宋子良與宋子安這兩個最年輕的弟弟,名氣雖不如宋子文,但是地位與勢權也相當大。宋子良當過宋氏家族所控制的幾家銀行的董事,出任過廣東省財政廳廳長,還當過姐夫孔祥熙的實業銀行的總經理及黃埔江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控制了上海海港。六弟子安長期負責鹽務部門,還兼任宋系多家銀行的董事。
在兄弟姐妹當中,五弟宋子良與二姐宋慶齡的關系較好,子良是家族中唯一跟宋慶齡一直保持聯系的成員。在1981年5月宋慶齡病重時,宋子良還從美國拍了電報到北京慰問與自己分手了30多年的二姐。
曾經在中國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達半世紀的宋氏家族,輝煌的日子已經過去,留下的是浩繁的史料讓歷史家去考證、分析與評說。現代中國如此顯赫的家族,竟是源於海南島一個荒辟的農村,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歷史學家也許對這個問題沒有多大興趣。但海南島文昌縣昌灑區的宋氏祖居,卻像一顆明珠,在椰風蕉雨中閃耀著光芒,吸引越來越多來自全國地及全球各角落的人去尋訪宋氏家族最初的腳印。
宋藹齡是宋氏家族的一代掌門人,卻在民國官府里沒有任何公職,一生深居簡出,行蹤隱秘。然而,她無形的權勢顯赫過人,連唯我獨尊的蔣介石對她也得彬彬有禮,和顏悅色。她因推動孔、宋家族崛起,促成蔣、宋聯姻,控制金融收放,而得以安富尊榮;又因投機證券股市、倒騰軍用物資,涉及貪污大案,而被人發奸擿伏,聲名狼藉。
下文摘自楊者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未加冕的女王——宋藹齡》。
宋藹齡一生中最大的傑作,是成功地策劃並撮合了蔣介石與宋美齡的婚姻,從而將蔣介石的軍力與宋氏家族的財力和英美背景徹底融合起來,為創立蔣家王朝與宋氏王朝奠定了基礎。
宋藹齡認為,盡管在蔣宋聯姻的道路上困難重重,但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兩個當事人宋美齡與蔣介石,只要他們二人,一個有情,一個有意,決心下定,意志堅決,何愁這件美事不得成功。
於是,宋藹齡充當「紅娘」的第一步,就是力勸小妹宋美齡如何接受蔣介石的問題。首先,藹齡告訴美齡,蔣介石不但是一位名揚海內外的革命將領,而且是當今中國最有實力、最有前途的國民黨領袖人物,說他是一位東方的拿破崙式人物,是一點也不誇張的。能夠成為這樣一位偉大人物的妻子,不但是小妹之幸,亦是大姐之幸,宋氏家族之幸。所謂英雄美人,自古皆然。其次,藹齡為美齡分析當今中國政壇的形勢,認為蔣介石毫無疑問將成為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嫁給蔣介石,即成為中國的第一夫人。這樣,美齡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學識和才華,幫助蔣介石治理中國。所謂江山美人,更為可貴。再次,藹齡告訴美齡,我們姊妹三人,大姐二姐都已完婚,夫婿一為孔祥熙,一為孫中山,都是中國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就剩小妹一人,至今形單影孤,隻身一人。論才學,小妹絕不在你大姐二姐之下;論家庭地位,宋氏家族更勝從前。如果小妹放著英雄偉人不嫁,錯過第一夫人不當,豈不可惜了小妹當年的一番理想與抱負,也有負宋氏家族的高貴門第。第四,至於蔣介石已是有婦之夫,且有三房妻室,藹齡認為這不應成為蔣宋聯姻的障礙,婚約是人訂的,人亦可以解除它。系鈴解鈴,本不是難事,況且蔣介石已有的三房妻妾都是在政治上沒有什麼地位的平民村婦,想來要蔣介石休掉她們,不會多麼為難。至於說到蔣介石的宗教信仰問題,想來他也是個聰明人,他不會在江山美人與宗教信仰之間舍本逐未的。對於傳言中有關蔣介石的種種風流韻事,宋藹齡亦有精闢的見解,她解釋說:彼一時,此一時也!當蔣介石流落上海灘上,對革命悲觀失望,自然難免產生一些自暴自棄的行為。蔣一旦成為革命領袖和偉人,他自然要處處小心謹慎,自尊自愛,為人師表,何況有小妹這樣的美貌、能幹而又高貴的夫人在一旁襄助與管束,不怕他不收韁勒馬,重塑形象。第五,藹齡極力鼓勵美齡,一旦蔣宋聯姻成功,這就將成為20世紀中國最具轟動效應的世紀性婚姻之一,蔣宋兩個顯赫家族的結合,將改變歷史發展的趨勢,它對宋氏家族的影響,更是無法測度。藹齡反復鼓勵美齡,一旦與蔣結合,登上第一夫人的寶座,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非凡魅力,去克服蔣介石身上的某些消極因素,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勇敢地負起第一夫人的重任。
無疑,藹齡不但是一位具有敏銳政治眼光的宋氏家族掌門人,而且還是一位出色的宣傳鼓動家。她抓住宋美齡希望出人頭地的虛榮心,以及少女時期的種種夢想,極力進行渲染,終於使宋美齡就範,意識到唯有蔣介石,才是自己婚姻的最好選擇。
在說服了美齡之後,宋藹齡的第二步計劃是向蔣介石進攻。當然,蔣介石垂涎美齡已久,對於他是無須說服的。問題的關鍵是讓他如何接受自己條件。這就是,他如果想與宋氏家族聯姻,第一必須休掉原先的三位妻妾;第二必須是一位基督徒;第三必須保證使孔樣熙及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能夠在未來的政府中佔有關鍵性重要崗位。要讓蔣介石能完全接受這樣的價碼,似乎也不是易事。所幸的是,正當宋藹齡在絞盡腦汁設計定策的時候,寧漢對立發生,宋氏家族成為寧漢雙方爭奪的重要目標,一時身價奇高。此時,蔣介石搶先與宋氏家族的掌門人、大師姐宋藹齡接上了關系。他們始有九江會晤,繼而蔣又無條件地接受宋開出的全部價碼,這樣蔣宋聯姻就大局始定了。
自此以後,蔣介石與宋美齡之間鴻雁傳書,信使往返,儼然一對難舍難分的戀人。宋美齡稱蔣介石為「親愛的哥哥」。蔣介石寫信給宋藹齡則稱:「親愛的大姐」,寫信給宋美齡則稱,「親愛的美齡」,信中卿卿我我,一如凡夫俗子。
在分別做好了宋美齡與蔣介石的工作以後,宋藹齡開始實施她的第三步計劃,這就是把母親宋老太太送到日本旅遊。宋藹齡懂得,在宋氏家族中真正能夠決定蔣宋婚姻成功與否的人,無疑是老夫人。但如果父母遠行,這問題又當別論了。不但大姐說話的份量有所不同,而且可以更加方便地居於幕後設計策劃,促成事態向預期的方向發展。等到事情已成定局,生米已做成熟飯,即使母親反對,也難以改變了,於是,宋藹齡以局勢混亂為由,力勸母親暫避日本,結果,宋老太太離開上海僅半年時間,蔣宋聯姻已成不可逆轉之勢。
宋藹齡懂得,男女情愛之事,政治權勢和經濟利益固然重要,但男女感情也是必不可少的,當務之急,須安排一次蔣宋秘密旅遊的機會,以增進小妹與介石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經過宋藹齡的周密安排,蔣介石與宋美齡到鎮江作10日游。每日里雙飛又憩,形影不離,相互間情投意合,盡訴衷腸。美齡回到上海,見到大姐藹齡時的第一句話,便是「此生非蔣氏不嫁」。宋藹齡聽了嫣然一笑,心中卻是暗暗稱贊蔣介石果然好手段,僅僅10日,便把一個原本十分高傲的小妹弄得神魂顛倒,死心塌地了。
宋老太太出走異國他鄉,小妹本芳心已許,來氏家族內部反對蔣宋聯姻的呼聲只剩下床慶齡、宋子文姐弟二人,正是大勢已去,不足為慮了。對於宋慶齡,她早想好妙計,成功只在早晚之間耳。
當時,因武漢政府垮台,宋慶齡迫不得己撤離武漢,回到上海法租界寓所。因其堅貞不渝的反蔣立場,使蔣介石內心早已恨之入骨,暗中派人對她進行跟蹤監視,威脅利誘。宋慶齡的處境十分危險。這時,唯一能迫使蔣介石收斂迫害活動,幫助慶齡改變處境的只有宋藹齡一人。可是,宋藹齡對此不但不加阻止,反而處處予以默許。她在宋慶齡面前又用假作關心愛護的態度施加壓力,勸說她退出政治斗爭,尤其不要用激烈的措詞刺激蔣介石等等,以免逼迫他做出一些非常之舉。藹齡故意告訴慶齡,最好能暫時脫離上海險境,作一段時間的出國旅遊。在如此內外壓力之下慶齡不得不秘密離開上海,出訪蘇聯。
慶齡既走,剩下一個宋子文在孤軍奮斗。宋藹齡為此也早已准備了一張王牌,這便是請國民黨元老譚延闓出面調解。譚在國民黨內以八面玲攏、處事圓滑著稱,被政壇稱為「葯中甘草」和「伴食宰相」,在國民黨左右兩派中都深得人緣。宋子文因才識過人,鋒芒外露,在早期初登廣東政壇時,不免遭國民黨元老派所忌,不為時人所重,宋子文懷才不遇,頗感苦悶。獨譚延闓慧眼識俊才,力排眾議,並從多方面加以提攜照拂,宋子文在廣東的境遇從此開始好轉。有此一段恩緣,宋子文視譚延闓為恩師,並相互引為知已。宋有所求,譚無不照準;譚有所言,宋無不聽從。因蔣宋婚姻擱淺,譚受藹齡、美齡姊妹所託,與宋子文單獨面談。經再三譬解,宋子文一改初衷,不但同意蔣宋聯姻,而且應允去日本,幫助藹齡說服宋母。
就在宋藹齡一個個地排除宋氏家族內部阻力的期間,蔣介石亦應宋藹齡的要求,5萬美元送三夫人陳潔如赴美讀書;一幢洋房將二夫人姚怡誠安置到蘇州居住。剩下一個大夫人毛福梅,蔣介石請出娘舅向毛氏攤牌,毛福梅仍然可以作蔣氏祖宅豐鎬房的女主人,條件是必須在形式上與蔣介石辦理一紙離婚證明。毛氏一弱女子,如何是蔣介石的對手,至此不應也只得應了。蔣介石三拳兩腳,三個夫人出國的出國,躲避的躲避,離婚的離婚,終於又是光棍一條,並以「舉世所棄之下野武人」的身份給宋美齡寄去一封「情書」,正式向宋美齡求婚。宋美齡以女姓對落難英雄的同情心理和俠客心腸,正式接受了蔣介石的求婚。至此,蔣宋聯姻距離事實只差一步之遙了。
9月16日,宋藹齡以大姐和「紅娘」的雙重身份,在上海的家中召開新聞記者招待會。宣布:「蔣總司令即將與我的三妹結婚。」
9月28日,蔣介石東渡日本,正式向宋老大太提出與美齡成婚的要求。蔣在作出將盡力研究聖經,以便皈依基督教的承諾後,宋母終於在藹齡造成的既成事實下,慨然應允蔣宋聯姻。
12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西摩路宋氏寓所及大華飯店兩處分別舉行了宗教婚禮與世俗婚禮。宋美齡正式當上中國的「第一夫人」。宋藹齡撮成了蔣宋聯姻,為蔣介石建立蔣氏王朝立下了殊功。從此以後,她挾蔣介石與宋美齡之威,以她那雙神秘的巨手,不斷左右中國政壇的形勢,成為中國政壇上權勢顯赫的女人.
⑸ 民國的宋氏家族是如何發跡的
特殊的海派文化格局。
上海,曾經是宋家成員活動的主要舞台。從宋耀如回國、到宋慶齡留學回國,即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初,這三十年間,是上海城市最開放、快速發展的時期,是上海獨特的海派文化孕育、成型的鼎盛時期。
在清末,清政府管不了上海,傳統思維束縛不了上海,上海思想活躍、風氣開放、文化繁榮,這正是宋耀如事業開展、宋氏姐弟成長的時代。
到了民國,無論是孫中山,還是袁世凱,還有其他人當總統的北洋政府,誰也治不了上海,又都離不開上海。上海富有、開放,這都為宋家成員接受教育、張揚個性、施展才華提供了難得的社會環境。可以說,特殊的海派文化格局孕育了中國的第一家族,宋家其實是近代上海社會的產物。
(5)宋氏家族歷史擴展閱讀:
民國的宋氏家族的發跡地:
由於上海是宋家成長、發展的大本營,上海的許多老房子都留下宋氏子女的足跡。宋耀如從川沙遷入上海的第一幢住宅位於虹口的東有恆路(現東餘杭路),又稱宋家老宅。宋家大約在1912年二三月間遷居至法租界寶昌路491號(後為霞飛路、今淮海中路)。
1918年,宋耀如病故,倪桂珍率未婚子女遷居到西摩路139號(現陝西北路)花園洋房居住。1927年,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宋子文購買了賈爾業愛路(今東平路)的花園洋房作為蔣宋的新宅。上海是宋家的誕生地、啟蒙和戀愛喜慶之地。
⑹ 宋氏起源(完整版)
姓氏源流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後期,商王武丁封其子子宋於宋,封地在今河北趙縣北,伯爵侯國。周武王滅商,也滅了與商王同姓的宋國。周成王時,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把古宋國之地封與微子啟之孫稽,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啟為帝乙的庶長子,商紂王之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中立有大功。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繼位後,宋國南遷到商湯故地商丘,即令河南商丘。宋襄公時,宋國已成為天下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至宋悼公時,宋國衰落而東遷於彭城,即今江蘇徐州。到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子孫遂以國為氏。從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歷史至少有3 200年,國滅後普遍使用宋氏的時間也有近2300年。
第二支源出外族的改姓。宋姓的血系一直比較單純,直到五代時才始有外族基因的流入,即五代時湖南西部沅陵地區的辰州蠻酋的宋氏,北宋時西北的西夏國的黨項族的宋姓,清朝時滿洲八旗姓嵩佳氏族後來的全部改姓宋,組成宋姓的這三支均出自少數民族。唐宋以來,外來民族的不斷加入並同化,宋氏家族變得龐大起來。
微子墓:在微山島
西部的鳳凰台上,高10米、寬約8米。墓前有石碑四塊,雖經風雨剝蝕,斑苔蒼蒼,碑文仍依稀可辨。當中主碑為漢丞相匡衡所立「殷微子墓」四大字屬南昌尉梅福篆書。碑額上的「仁參箕比」四字系侍中般伯所題。
二、 遷徙分布
在商、周、春秋、戰國一千多年中,宋氏一直活躍在河北、河南和山東等北方地區。漢晉南北朝時,宋姓已經播散於山西、陝西、甘肅、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時期,宋氏已擴展到四川、廣西、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尤其盛興於陝西地區。清初進入台灣省。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宋姓大約有88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陝西為宋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宋姓總人口的19.4,占陝西總人口的4。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陝西、河北、四川、河南,這四省宋姓占宋姓總人口的67;其次分布於山西、浙江、山東,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全國形成了秦川、冀豫兩個中心的宋姓人口聚集區,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區。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宋姓大約有5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57,為明朝第三十七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長是負值,600年中宋姓人口凈減少了33萬,是中國常見姓氏中減少人口最多的姓氏。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區姓氏,自然受到最慘重的損失。山東為宋姓第一大省,約占總宋姓人口的17.1。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江西(15.3)、浙江(13.5),這三省的宋姓大約占宋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於山西、江蘇、河北,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25。宋、元、明600餘年,宋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東南、南方遷移。南方宋姓在這600年中有了長足的發展。全國重新形成了魯冀、贛浙蘇北南兩大塊宋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宋姓的人口已達972萬,為全國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81。從明朝至今近600年中宋姓人口由54萬激增到近972萬,近18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宋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四川、河南、河北四省,大約占宋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黑龍江、安徽、江蘇、湖北,這四省又集中了24。山東居住了宋姓總人口的15,為宋姓第一大省,占省總人口的1.6。全國形成了魯冀豫、四川、黑龍江三塊高比率的宋姓區域。在這近600年間,宋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的遷移,同時,向西南、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 當代宋姓的分布頻率 宋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山東東部、江蘇北部、黑龍江、遼寧大連地區、四川成都地區,每平方公里的宋姓人口達到3.3人以上,有的地區高達7人以上。宋姓分布密度示意圖(見彩圖5.2.4A)表明:密度最高的(3.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占國土面積的4.9,宋姓人口大約214萬;2.2-3.3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9.8,宋姓人口大約249萬;1.1-2.2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24.3,宋姓人口大約356萬;0.1一1.1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40,宋姓人口大約146萬;不足0.1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21,宋姓人口大約7萬。宋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宋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見彩圖5.2.4B)表明:宋姓在華北、四川和東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宋姓在山東東部、黑龍江、吉林東北部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達最高,在1.4以上,有的達到2.5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5.6;山東西部、晉冀豫、陝甘寧大部、蘇皖鄂川大部、遼寧、吉林西部、內蒙古中和東部,宋姓頻率在0.7一1.4,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8;雲南、貴州北部、四川東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北部、浙江大部、台灣東南部、青海東部,宋姓頻率在0.35一0.7,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9.4;宋姓在其他地區的頻率不足0.35,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47,其中頻率不足0.1的地區佔了28。 血型分布特徵 宋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305萬,佔31.3;A型276萬,佔28.4;B型297萬,佔30.6;AB型94萬,佔9.7。宋姓總人口972萬。 山東、江蘇北部、安徽北部、河北東南、四川成都地區、黑龍江、遼寧大部、吉林是宋姓常見的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14.7,宋姓463萬,約佔全國宋姓人口的47.6。O型142萬,A型130萬,B型144萬,AB型47萬。 華北大部、四川其他地區、浙江北部、江蘇南部、安徽南部、陝甘寧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24.3,宋姓356萬,約占總宋姓人口的36.6。O型112萬,A型102萬,B型109萬,AB型33萬。其他地區為宋姓分布較少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61,宋姓153萬,約占宋姓總人口的15.8。O型51萬,A型44萬,B型44萬,AB型14萬。
三、 郡望堂號
【堂號】 宋氏的堂號主要有"玉德堂"。宋朝時期,宋祁和胞弟宋癢一同中了進士。宋祁禮部考試第一,官至兵部尚書,著《玉樓春詞》,有"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名句,人們叫他"紅杏尚書"。人稱"二宋"或"大宋"、"小宋"。
【郡望】
宋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西河郡、廣平郡、敦煌郡、河南郡、弘農郡、扶風郡、樂陵郡、江夏郡等。其中,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風為古代宋氏五大郡望。
京兆郡:漢武帝太初元年設京兆郡,下轄十二縣。三國時魏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大約在今天的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此支宋氏,為後漢侍中宋弘之族所在。
四、 家乘譜牒
五、 歷史名人
戰國時,楚國有辭賦家、《九辯》的作者宋玉。
秦代有燕人宋無忌,曾經為秦始皇作仙方,其後有宋義,為楚懷王上將軍。 西漢時,宋義之子宋昌,任中尉。 東漢有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宋弘,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宋度,南陽章陵(今河北北棗陽縣南)人宋衷。
晉代有青州(今山東淄博東北臨淄鎮北)人宋益,敦煌(今屬甘肅)人宋矩,沛國人宋處宗。
南北朝時期,宋昌的13世孫宋恭,任前燕河南太守,徙居廣平(今河北雞澤縣東南);另有南齊錢唐(今浙江杭州)人宋廣之。
宋姓名人除上述者外,還有很多。北魏有敦煌人宋雲,曾和惠生同赴西域。唐代,有詩人宋之問;政治家宋憬,曾在睿宗、玄宗朝兩次任宰相,能革除前弊,選拔人才,使百官稱職;還有唐文宗時宰相宋申錫。北宋有文學家、史學家宋祁,其兄宋庠亦為文學家,二人並有文名,時稱"二宋";還有文學家、史地學家宋敏求。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宋江。南宋有宋慈,曾任廣東、湖南等提點刑獄官,為案著重實地檢驗,他所編的《洗冤集錄》,是世界最早的法醫學專著,對法醫學的發展起了重大貢獻。明代有文史學家宋濂,書法家宋克,科學家宋應星,文學家、藏書家宋懋澄,李自成的軍師宋獻策。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一書,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名著。清代有詩人宋琬、宋湘,經學家宋翔風。近現代有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宋任窮,戲劇家宋春舫,國民黨財閥宋子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
附:紀念宋濂逝世625周年暨宋氏家廟
保護與開發座談會在浙江蘭溪舉行
柳哲
今日(6月15日)是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宋濂逝世625周年紀念日。作為宋濂後裔所在地的浙江蘭溪市梅江鎮黨委、鎮政府在蘭溪梅江舉行紀念宋濂逝世625周年暨宋氏家廟保護與開發座談會。
參加該次活動的領導有蘭溪市文化局局長張志其、梅江鎮黨委副書記錢俊瑞、梅江鎮黨委宣傳委員徐國富、國慶片片長劉金華、副片長柳金香、宋宅村黨支部書記宋建衛、下溪前村黨支部書記宋金苟以及宋濂研究會的宋來今、宋冬谷,來自浦江「江南第一家」的代表鄭定財以及金華、蘭溪的有關媒體、文物保護的部門的代表近50人參加了紀念座談會。
據該鎮黨委宣傳委員徐國富介紹,梅江鎮宋宅村、下溪前村分別為宋濂孫子宋懌、宋愷的後代,繁衍各地的宋濂後人接近上萬人。該兩村的宋氏家廟、太史第、開國文臣廳堂等紀念宋濂設施保存基本完好。但要保護好、開發好、宣傳好的任務仍十分艱巨。該鎮已將宋氏家廟等列為蘭溪市文物保護單位。
據悉,宋濂後人宋來今、宋冬谷、宋文明、宋秀蘭和有關專家趙文卿、李彩標、張興根、柳哲等還發起在成都、重慶、北京、浙江等地「尋找宋濂墓尋找宋濂後人」紀念宋濂逝世625周年的相關活動,引起了各地媒體的廣泛關注。
另據成都雙流縣原政協副主席王澤枋和地方誌專家馮水木介紹,最近發現了於60年代出土的潘璋撰寫的宋濂遷葬成都的墓誌銘,現保存在四川省博物館,它的發現對於恢復宋濂墓的重要依據。建於乾隆年間的潛溪書院是現在成都三中的前身。
與會同志對宋濂生平與家世以及宋氏家廟保護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紀念宋濂逝世625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柳哲
由北京東方文化館、北京千載文化藝術中心、河東柳氏文化研究會今天(6月15日)上午在京聯合舉行紀念明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宋濂逝世625周年座談會。參與活動的有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東方文化館館長段寶林,著名詩人、劇作家,北京千載文化藝術中心負責人鞠盛,原北京大學中文系辦公室主任張興根,宋濂後裔宋秀蘭女士,北京東方文化館副秘書長、河東柳氏文化研究會負責人柳哲,知名記者、詩人、歌詞作家林鳳,知名作家毛曉春等。
今年80多歲的老詩人鞠盛介紹了他從小就在《古文觀止》看到過宋濂的2篇文章,一篇是《閱江樓記》,另一篇是《送東陽馬生序》。宋濂的勤奮學習的苦讀精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令人高興的是,宋濂筆下的閱江樓至今已經在南京建造起來,成為全國5大名樓之一。
張興根先生作為宋濂家鄉的後人。對宋濂推崇備至,稱贊宋濂的文章道德在當時堪稱一流。他一生清廉,道德情操,為人師表,值得後人學習。
今年72歲的宋濂後裔宋秀蘭談起了她的尋根經歷。她出生在河北饒陽縣宋橋村,生長在東北,現定居在山東泰山腳下。從小就聽父輩講他們是明代大儒宋濂的後人,在他們家鄉有不少有關宋濂的傳說。非常可惜,她於1988年回河北故里尋根的時候,村中祠堂、碑記和家譜等都已經被毀盪然無存,為此她還到過杭州、四川等地尋根,但都沒有結果。後來通過網路,她認識了家譜專家柳哲先生,終於與宋濂故里的後裔取得聯系,購買了《宋濂全集》、《宋濂評傳》等,稱贊宋濂重教苦學、大公無私、樂善好施等等精神都很值得我們後人敬仰。
據悉,宋濂後人宋孝祥、宋來今、宋冬谷、宋文明、宋秀蘭和有關專家趙文卿、李彩標、張興根、柳哲等還發起在成都、重慶、北京、浙江等地「尋找宋濂墓尋找宋濂後人」紀念宋濂逝世625周年的相關活動,引起了各地媒體的廣泛關注。
另外,中國·商丘宋氏文化研究會、中國·宋氏商丘慈善理事會、中國·商丘宋氏宗親理事會於今天召開座談會紀念宋濂逝世625周年。據該會會長宋孝祥介紹,宋濂是明代的文學大家,是宋氏家族的驕傲,他的道德文章永遠值得後人學習和發揚。
另據成都雙流縣原政協副主席王澤枋和地方誌專家馮水木介紹,最近發現了於60年代出土的潘璋撰寫的宋濂遷葬成都的墓誌銘,現保存於四川省博物館,它的發現對於恢復宋濂墓的重要依據。建於乾隆年間的潛溪書院是現在成都三中的前身。
與會同志對宋濂生平與家世以及宋氏家廟保護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關於開展宋濂逝世625周年紀念活動的倡議書
宋秀蘭(宋濂後裔)、柳哲(北京東方文化館副秘書長)
海內外的宋濂後裔、宋氏宗親以及有關單位和相關人士:
今年農歷5月20日(公歷6月15日)系明代著名學者、「開國文臣之首」、《元史》總裁宋濂逝世625周年紀念日。
筆者系宋濂的恩師、元代著名學者、「儒林四傑」之一的柳貫21世孫,宋濂胞兄宋淵(其孫女嫁給柳貫孫子、筆者19世祖柳穟)的21世外孫,發起與海內外的宋濂後裔、宋氏宗親以及有關單位和相關人士,共同舉辦紀念宋濂逝世625周年的相關活動,希望得到社會各界的響應和支持。
宋濂後裔聚居地在今浙江蘭溪市梅江鎮宋宅村、下溪前村等地。通過對宋濂的研究與紀念,以期加快對宋濂後裔聚居地的保護與開發。
5月29日,筆者與蘭溪市梅江鎮黨委書記陳志良、該鎮黨委宣傳委員徐國富電話采訪時獲悉,該鎮已經開始重視對宋濂祠堂的開發與保護,已將宋宅村的宋濂祠堂列為蘭溪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多少令人感到欣慰。但略有遺憾的是,宋濂祠堂內的雜物仍未完全搬出,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有關部門與領導的重視下,宋濂祠堂將會煥然一新,迎接海內外的宋氏宗親與觀光者。
據最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日本人山川早水在100多年前著的《巴蜀舊影》一書中「宋濂墓」一節的記載:「據聞宋濂墓在城東五里凈居寺廟內。其近旁有潛溪書院之處」。(其下古詩四十首,譯者略)。
筆者在宋濂逝世625周年紀念日發起在四川成都「尋找宋濂墓及其後裔」的活動,希望引起媒體的關注。
宋濂,字景濂。出生於金華潛溪(今金東區傅村鎮),後舉家遷居浦江青蘿山。少時就學於金華聞人夢吉。後慕名至浦江東明精舍從吳萊學,又游學於柳貫、黃溍之門。至元二年(1336),應浦江義門鄭氏之聘,講學於浦江青蘿山下東明精舍。前後主講席20多年。曾任浦江月泉書院山長。元至正九年(1349),被薦為翰林院編修,以親老辭謝,隱居龍門山著書講學。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婺州,開郡學,聘為五經師。次年,應征至應天(南京),任江南儒學提舉,授太子經,修起居注。常侍朱元璋左右,以備顧問,明洪武二年(1369),任《元史》總裁官,書成,升翰林學士。四年,調任國子司業,次年升贊善大夫。太祖徵召四方儒士,擇少年俊異者入宮中文華堂肄業,命濂為師。六年升侍講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十年,致仕歸里。
宋濂勤奮好學,著作甚豐。系明代「開國文臣之首」。著有《孝經新說》、《周禮集說》、《潛溪集》、《蘿山集》、《浦陽人物記》等。後人將其詩文合輯成《宋學士全集》75卷。文章不僅風行國內,當時在高麗、安南、日本等國亦廣為流傳。
筆者建議如下:
一、 在宋濂出生地的金華金東區、宋濂遷居地的浦江、宋濂祖籍地和後裔聚居地的蘭溪宋宅村、宋濂卒葬地的四川成都等與宋濂有關的紀念地開展宋濂研究、紀念與宣傳活動。
二、 建議將宋濂祖籍地和後裔聚居地蘭溪梅江鎮宋宅村的宋濂祠堂和下溪前村的開國文臣廳堂和前屋的太史第等進行綜合性保護與開發,將辦在祠堂內的小廠盡早搬出,進行搶救性維修與保護,並進行宋濂生平事跡的陳列展覽。
三、 籌備成立宋濂後裔聯誼會、宋濂研究會與宋氏宗親會,建立宋濂研究與紀念的相關網站。
四、 通過媒體對宋濂生平學術以及宋濂後裔聚居地宋宅村等村進行宣傳。
五、 組織宋氏宗親到四川成都尋找與祭拜宋濂墓等,發起重修宋濂及其夫人子孫的相關陵墓與紀念設施。
六、 在金東宋濂故居遺址與浦江青蘿山宋濂故居遺址建立相關紀念設施。
七、 發起重修宋濂後裔族譜,進行聯宗修譜活動。
八、 舉辦宋濂祠堂保護與開發座談會。
九、 通過媒體進行尋找宋濂後裔與徵集有關宋濂研究資料與文物活動。
十、 策劃出版宋濂研究系列叢書和籌拍有關宋濂及其紀念地的宣傳片。
北京東方文化館副秘書長、柳貫21世孫、宋濂21世從外孫柳哲於北京尋根居
支持宋濂研究與紀念活動的宋濂後裔還有宋孝祥、宋來今、宋冬谷、宋賢敦、宋文明、宋秀蘭(道號崇仙)等。
2006年5月29日
天下柳家人網站:http://www.liuxiahui.cn
網路公祭柳下惠網站http://liuxiahui.netor.com
柳哲專欄http://column.bokee.com/blogger/name/_C1F8D5DC.html
柳哲博客http://xungen.blogchina.com
未名工作室http://weiming.tougao.com
柳哲尋根工作室http://caojuren.vip.sina.com
QQ:130518188
聯系地址:北京大學吉永庄5號尋根工作室 柳哲
郵編100080
010-62767364,86517312,13051818154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⑺ 民國第一家族宋氏家族是怎樣發跡的呢
大半個世紀前的宋氏家族富可敵國,據說總資產達到了三十億美金,這個數字相當於現在的一千億美金。他們家出了三位知名女性,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氏三姐妹,其中兩位做過第一夫人。
1894年,他遇到同為洪幫成員的孫中山。他們共同參與了歷史上一次驚天動地的革命活動,把大清帝國推到了懸崖邊。查理把賺到的錢都投資給了革命,這成了他一生最成功的投資並影響了整個家族的命運。在宋查理去世後的半個世紀里,他的家族成為中國最有錢的家族。宋查理和倪桂珍一共有六個子女,分別是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宋子文、宋子良和宋子安。
宋氏三姐妹中,宋靄齡嫁給了大銀行家孔祥熙,愛革命的宋慶齡嫁給了幹革命的國父孫中山。宋美齡嫁給了有權的蔣介石。
⑻ 宋氏家族
宋藹齡是宋氏家族的一代掌門人,卻在民國官府里沒有任何公職,一生深居簡出,行蹤隱秘。然而,她無形的權勢顯赫過人,連唯我獨尊的蔣介石對她也得彬彬有禮,和顏悅色。她因推動孔、宋家族崛起,促成蔣、宋聯姻,控制金融收放,而得以安富尊榮;又因投機證券股市、倒騰軍用物資,涉及貪污大案,而被人發奸擿伏,聲名狼藉。
下文摘自楊者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未加冕的女王——宋藹齡》。
宋藹齡一生中最大的傑作,是成功地策劃並撮合了蔣介石與宋美齡的婚姻,從而將蔣介石的軍力與宋氏家族的財力和英美背景徹底融合起來,為創立蔣家王朝與宋氏王朝奠定了基礎。
宋藹齡認為,盡管在蔣宋聯姻的道路上困難重重,但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兩個當事人宋美齡與蔣介石,只要他們二人,一個有情,一個有意,決心下定,意志堅決,何愁這件美事不得成功。
於是,宋藹齡充當「紅娘」的第一步,就是力勸小妹宋美齡如何接受蔣介石的問題。首先,藹齡告訴美齡,蔣介石不但是一位名揚海內外的革命將領,而且是當今中國最有實力、最有前途的國民黨領袖人物,說他是一位東方的拿破崙式人物,是一點也不誇張的。能夠成為這樣一位偉大人物的妻子,不但是小妹之幸,亦是大姐之幸,宋氏家族之幸。所謂英雄美人,自古皆然。其次,藹齡為美齡分析當今中國政壇的形勢,認為蔣介石毫無疑問將成為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嫁給蔣介石,即成為中國的第一夫人。這樣,美齡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學識和才華,幫助蔣介石治理中國。所謂江山美人,更為可貴。再次,藹齡告訴美齡,我們姊妹三人,大姐二姐都已完婚,夫婿一為孔祥熙,一為孫中山,都是中國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就剩小妹一人,至今形單影孤,隻身一人。論才學,小妹絕不在你大姐二姐之下;論家庭地位,宋氏家族更勝從前。如果小妹放著英雄偉人不嫁,錯過第一夫人不當,豈不可惜了小妹當年的一番理想與抱負,也有負宋氏家族的高貴門第。第四,至於蔣介石已是有婦之夫,且有三房妻室,藹齡認為這不應成為蔣宋聯姻的障礙,婚約是人訂的,人亦可以解除它。系鈴解鈴,本不是難事,況且蔣介石已有的三房妻妾都是在政治上沒有什麼地位的平民村婦,想來要蔣介石休掉她們,不會多麼為難。至於說到蔣介石的宗教信仰問題,想來他也是個聰明人,他不會在江山美人與宗教信仰之間舍本逐未的。對於傳言中有關蔣介石的種種風流韻事,宋藹齡亦有精闢的見解,她解釋說:彼一時,此一時也!當蔣介石流落上海灘上,對革命悲觀失望,自然難免產生一些自暴自棄的行為。蔣一旦成為革命領袖和偉人,他自然要處處小心謹慎,自尊自愛,為人師表,何況有小妹這樣的美貌、能幹而又高貴的夫人在一旁襄助與管束,不怕他不收韁勒馬,重塑形象。第五,藹齡極力鼓勵美齡,一旦蔣宋聯姻成功,這就將成為20世紀中國最具轟動效應的世紀性婚姻之一,蔣宋兩個顯赫家族的結合,將改變歷史發展的趨勢,它對宋氏家族的影響,更是無法測度。藹齡反復鼓勵美齡,一旦與蔣結合,登上第一夫人的寶座,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非凡魅力,去克服蔣介石身上的某些消極因素,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勇敢地負起第一夫人的重任。
無疑,藹齡不但是一位具有敏銳政治眼光的宋氏家族掌門人,而且還是一位出色的宣傳鼓動家。她抓住宋美齡希望出人頭地的虛榮心,以及少女時期的種種夢想,極力進行渲染,終於使宋美齡就範,意識到唯有蔣介石,才是自己婚姻的最好選擇。
在說服了美齡之後,宋藹齡的第二步計劃是向蔣介石進攻。當然,蔣介石垂涎美齡已久,對於他是無須說服的。問題的關鍵是讓他如何接受自己條件。這就是,他如果想與宋氏家族聯姻,第一必須休掉原先的三位妻妾;第二必須是一位基督徒;第三必須保證使孔樣熙及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能夠在未來的政府中佔有關鍵性重要崗位。要讓蔣介石能完全接受這樣的價碼,似乎也不是易事。所幸的是,正當宋藹齡在絞盡腦汁設計定策的時候,寧漢對立發生,宋氏家族成為寧漢雙方爭奪的重要目標,一時身價奇高。此時,蔣介石搶先與宋氏家族的掌門人、大師姐宋藹齡接上了關系。他們始有九江會晤,繼而蔣又無條件地接受宋開出的全部價碼,這樣蔣宋聯姻就大局始定了。
自此以後,蔣介石與宋美齡之間鴻雁傳書,信使往返,儼然一對難舍難分的戀人。宋美齡稱蔣介石為「親愛的哥哥」。蔣介石寫信給宋藹齡則稱:「親愛的大姐」,寫信給宋美齡則稱,「親愛的美齡」,信中卿卿我我,一如凡夫俗子。
在分別做好了宋美齡與蔣介石的工作以後,宋藹齡開始實施她的第三步計劃,這就是把母親宋老太太送到日本旅遊。宋藹齡懂得,在宋氏家族中真正能夠決定蔣宋婚姻成功與否的人,無疑是老夫人。但如果父母遠行,這問題又當別論了。不但大姐說話的份量有所不同,而且可以更加方便地居於幕後設計策劃,促成事態向預期的方向發展。等到事情已成定局,生米已做成熟飯,即使母親反對,也難以改變了,於是,宋藹齡以局勢混亂為由,力勸母親暫避日本,結果,宋老太太離開上海僅半年時間,蔣宋聯姻已成不可逆轉之勢。
宋藹齡懂得,男女情愛之事,政治權勢和經濟利益固然重要,但男女感情也是必不可少的,當務之急,須安排一次蔣宋秘密旅遊的機會,以增進小妹與介石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經過宋藹齡的周密安排,蔣介石與宋美齡到鎮江作10日游。每日里雙飛又憩,形影不離,相互間情投意合,盡訴衷腸。美齡回到上海,見到大姐藹齡時的第一句話,便是「此生非蔣氏不嫁」。宋藹齡聽了嫣然一笑,心中卻是暗暗稱贊蔣介石果然好手段,僅僅10日,便把一個原本十分高傲的小妹弄得神魂顛倒,死心塌地了。
宋老太太出走異國他鄉,小妹本芳心已許,來氏家族內部反對蔣宋聯姻的呼聲只剩下床慶齡、宋子文姐弟二人,正是大勢已去,不足為慮了。對於宋慶齡,她早想好妙計,成功只在早晚之間耳。
當時,因武漢政府垮台,宋慶齡迫不得己撤離武漢,回到上海法租界寓所。因其堅貞不渝的反蔣立場,使蔣介石內心早已恨之入骨,暗中派人對她進行跟蹤監視,威脅利誘。宋慶齡的處境十分危險。這時,唯一能迫使蔣介石收斂迫害活動,幫助慶齡改變處境的只有宋藹齡一人。可是,宋藹齡對此不但不加阻止,反而處處予以默許。她在宋慶齡面前又用假作關心愛護的態度施加壓力,勸說她退出政治斗爭,尤其不要用激烈的措詞刺激蔣介石等等,以免逼迫他做出一些非常之舉。藹齡故意告訴慶齡,最好能暫時脫離上海險境,作一段時間的出國旅遊。在如此內外壓力之下慶齡不得不秘密離開上海,出訪蘇聯。
慶齡既走,剩下一個宋子文在孤軍奮斗。宋藹齡為此也早已准備了一張王牌,這便是請國民黨元老譚延闓出面調解。譚在國民黨內以八面玲攏、處事圓滑著稱,被政壇稱為「葯中甘草」和「伴食宰相」,在國民黨左右兩派中都深得人緣。宋子文因才識過人,鋒芒外露,在早期初登廣東政壇時,不免遭國民黨元老派所忌,不為時人所重,宋子文懷才不遇,頗感苦悶。獨譚延闓慧眼識俊才,力排眾議,並從多方面加以提攜照拂,宋子文在廣東的境遇從此開始好轉。有此一段恩緣,宋子文視譚延闓為恩師,並相互引為知已。宋有所求,譚無不照準;譚有所言,宋無不聽從。因蔣宋婚姻擱淺,譚受藹齡、美齡姊妹所託,與宋子文單獨面談。經再三譬解,宋子文一改初衷,不但同意蔣宋聯姻,而且應允去日本,幫助藹齡說服宋母。
就在宋藹齡一個個地排除宋氏家族內部阻力的期間,蔣介石亦應宋藹齡的要求,5萬美元送三夫人陳潔如赴美讀書;一幢洋房將二夫人姚怡誠安置到蘇州居住。剩下一個大夫人毛福梅,蔣介石請出娘舅向毛氏攤牌,毛福梅仍然可以作蔣氏祖宅豐鎬房的女主人,條件是必須在形式上與蔣介石辦理一紙離婚證明。毛氏一弱女子,如何是蔣介石的對手,至此不應也只得應了。蔣介石三拳兩腳,三個夫人出國的出國,躲避的躲避,離婚的離婚,終於又是光棍一條,並以「舉世所棄之下野武人」的身份給宋美齡寄去一封「情書」,正式向宋美齡求婚。宋美齡以女姓對落難英雄的同情心理和俠客心腸,正式接受了蔣介石的求婚。至此,蔣宋聯姻距離事實只差一步之遙了。
9月16日,宋藹齡以大姐和「紅娘」的雙重身份,在上海的家中召開新聞記者招待會。宣布:「蔣總司令即將與我的三妹結婚。」
9月28日,蔣介石東渡日本,正式向宋老大太提出與美齡成婚的要求。蔣在作出將盡力研究聖經,以便皈依基督教的承諾後,宋母終於在藹齡造成的既成事實下,慨然應允蔣宋聯姻。
12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西摩路宋氏寓所及大華飯店兩處分別舉行了宗教婚禮與世俗婚禮。宋美齡正式當上中國的「第一夫人」。宋藹齡撮成了蔣宋聯姻,為蔣介石建立蔣氏王朝立下了殊功。從此以後,她挾蔣介石與宋美齡之威,以她那雙神秘的巨手,不斷左右中國政壇的形勢,成為中國政壇上權勢顯赫的女人